感悟范文

时间:2023-02-23 02:15:57

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定位 学生学习行为 生本对话 获得体验 自由表达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认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体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学生感知文本的深度、力度也就千差万别,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认为:尤为关键的是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贯彻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在设计《穷人》一课教案时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接触文本,触摸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海淀区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在兰州送教时强调: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确,作为有生命的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语文课上,老师的引导读,学生的跟读,悟读,品读,对读,稚嫩的童音彼此起伏。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之下,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字中有画,读得画中有情,不正是语文本色的质朴回归吗?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文本传达的情感,在对话中悟出人物情深!启发、引导孩子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在《穷人》一课中,一个“穷”字贯穿全篇,桑娜一家、西蒙一家穷得苦不堪言,读文后让人撕心裂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本进行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沟通呢?我心中只有一个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这一思想的积淀,我设计了:

1.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一家人穷?找出来后,依次标上序号。

2.读一读,想一想,从找到的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3.把你的理解带入句子,发自内心的再读读,你感悟到什么?

三个自学提示把学生带向文本,学生找、标、读、思、悟的学习活动开始了,学的投入,读的积极.在汇报中,那70只手举起来了。“老师,我从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中,读懂了他们的确很穷。”“我从屋中火炉的余温中看出来的”。“我从环境描写中读出他们穷”。……“我感觉他们一家人太可怜了,外面这么冷,丈夫还要驾着小船去捕鱼”。“老师,要是船翻了怎么办?”……

学生感悟语言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文中人物命运的关心,在接触文本中,学生已经有了对语言的积淀。为进一步感悟语言、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文本、感悟中表达语言

文章中流淌着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情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还是很陌生的。从语文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不适宜传达,而在于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怎样感悟?我认为抓住关键词句来进行揣摩、品味,是积累词汇、理解句意、深化情感的好办法。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穷人》一课中,当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问学生词语“非……不可”怎样理解?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马登华同学站起来,坚定地说:“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

看到学生自信的样子我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到“为什么不这样做不行呢?”让学生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有的说“桑娜看到死去的母亲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动了。”有的说“凄惨的现实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么,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还有的说“这是穷人间至真的爱,至真的情……”学生在自读中,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此时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学生: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做法说不出理由,讲不出道理,但是觉得收留两个孤儿是义无返顾的事。你们说这表现出桑娜怎样的品质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穷中体现大爱,桑娜用自己的心理引发她的行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更进一层。桑娜那纯朴、善良的心地撞击着学生,触发了学生更深入的读课文,同作者、老师产生思想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随机我出示练习训练:

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3.宁可( ),也要( )。

这个训练题的出示,既有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桑娜、学生情感的交融。口头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学生对感悟语言后的欲望表达更加积极主动。继而,我顺势而导,“桑娜的“忐忑不安”隐藏着什么?”学生感悟语言有词句向段篇延伸,为续写做好铺垫。

三、合理想象,创造能力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变得斑斓多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写,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感悟语言,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对语言的表达是我们作为老师无法想象的。《穷人》一课中,学生通过触摸语言、感悟语言,当桑娜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转化为语言行动时,桑娜、渔夫及七个孩子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善良的一家人中的生活支柱渔夫掀开帐子时,文章还是一片空白,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就成为震撼学生内心需求的闸门。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续写训练,用我的情感进一步感动学生,连老师都想写,作为学生,他们更是蠢蠢欲动。在交流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表达中,同样体现着学生同情、善良的美好情感。

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悟课堂;感悟数学;感性材料;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6-02

“感悟”的原意是心有所感而觉悟或受到感动而醒悟,“感悟课堂”它是给学生感受大量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材料,然后与学生自身内部储备的信息结合,通过大脑,然而产生和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它也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领悟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感悟课堂”要借助多种感性材料

感悟课堂的完成是在师生共同获取、呈现感受材料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以后,形成感悟,发现新知,并创新地运用感悟的成果。这整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师生共同获取和呈现感受材料,所以材料的多少、是否具有代表性等等的因素将影响学生感悟的完成。实践证明:提供多种“感悟”材料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感悟。

在《角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可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剪、拼、画、折、围、找……都可能出现。于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这样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方法来做直角,学生做的角也就五彩缤纷了,学生对直角概念属性的感悟也就根深蒂固了。

二、“感悟课堂”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感悟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教学活动应向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促使他们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感悟,同时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发展练习时,教师就让学生真正当一回小小营业员。

1、如果小红带了10元钱,买一支6元的钢笔,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可以怎样找钱呢?(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2、如果小明带了5元钱,要买3本练习本共付1元5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同桌讨论,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3、如果小刚带了20元钱去买书,一本《故事大王》要4元,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要6元,一本《趣味折纸》要二元4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

一般说来,训练是“教多于学”的教学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这是一种熟能生巧、死记硬背的结果。例如以上的片段,教师如果设计成计算题,反复地训练,学生照样会算,但是那样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地感受整元的找兑、元角的找兑,也无法感悟到多种找钱的方法,更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训练成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相反的,学生创新是“学多于教”的教学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因此,教师要进行创新式的教学,要善于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质就是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所谓真正的学习。

三、“感悟课堂”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活动是联系现象与知识的桥梁,是感悟的直接源泉。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先用观察、比较、测量的方法认识了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再让学生来感悟1平方米。他先用了4把米尺让四位学生帮忙围成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在学生感悟新知形成的过程下再提出:“请你闭上眼睛在自己的脑中描述一下,1平方米到底是多大的面积呢?”于是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嘴里说着,手还比划着,“像吃饭的方桌面那么大就是1平方米了”、“像老师的讲台桌差不多大就是1平方米”等等,这样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概念得到了巩固,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办法。

四、“感悟课堂”要促进互动生成

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一种想法,我一种想法,交换后就有两种想法。”学习知识也是 如此,许多时候我们靠单打独斗是没有效率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里互动和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来弥补差距,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敢想、敢说、敢问,大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发现、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感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也是感悟,它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的,所以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感悟,而是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也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感悟既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让我们在不断地对自己教学的挑战中,去感悟、去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感悟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并与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去感悟人生的美丽、数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 陈亚明著《小学数学教例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感悟范文第3篇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认识负数?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下面是这节课几个精彩教学片断及评析:

片段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一)提出问题,亲身体验。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数据准确地填在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1.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2.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0名同学。3.张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二)有序反馈,集体讨论。师:这样记录,大家有什么看法?(在投影上展示第一种情况。)生:他用文字描述进2个球,丢2个球,我认为比较烦。师:都是2个球,但一个是进球,一个是丢球,意思正好怎么样?(同时借助手势表示进球和丢球的相反意义。)转来和转走的意思呢?赚和亏呢?仅仅用我们学过的数,还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吗?师生交流第二种情况:学生用+表示转来,用表示转走。师生交流第三种情况:学生用表示赚,用表示亏。师:快说说你怎么想到这两个符号?(师指向账目结算部分。)生:我认为张阿姨赚6000元,所以用表示赚;而亏了2000元用表示亏。(其他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师:看得出来,大家很欣赏这种方法。像这样用符号表示的方法还有呢?(师随即展示其他同学使用的不同符号。)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相互交流的,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生1: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能看懂的符号。生2: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首先,教师请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学生采用了单纯的数据、文字加数据、图标或符号加数据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有序反馈,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在解决不断产生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短短的一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片段二.有效的数据对比,引领学生深层思考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录音:哈尔滨零下15℃到零下3℃,北京零下5℃到5℃,上海0℃到8℃,海口12℃到20℃。随后,引导学生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师:生活中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你们能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吗?(能!)

师:谁能把温度计上的温度读出来?( 温度计上分别显示=20℃,0℃,-20℃)

学生用举卡片的方法来回答。

师:那也就是说,在温度计上,越向下温度越(冷)。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20℃时有什么感觉?(生做出哆嗦的样子。)

[评析:在没有标明刻度的情况下,学生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在有学习意义的操作中,在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同时,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即后续学习的有理数)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20℃和-15℃相比,哪个更冷?同学们在操作、观察中感悟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直观、具体的思考,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数据对比突显出优势。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学生在读过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片段三.结合具体情境,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请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竞赛写正数、负数。

师:如果有时间给你不停的写,正数、负数写得完吗?正数、负数各有多少个?用什么符号表示无数个?

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正数、负数的下面写出省略号。

师:想想看,所有正数和0相比,有什么关系?所有负数和0相比,有什么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评析: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感悟到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片段四.在情境中提升对正负意义的理解

教师利用课件显示练习: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O.4米。

师:风速怎么还有负的?赶快讨论一下。

生:风和刘翔是对着跑的。

师: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能。)可以找一个好朋友来帮忙!

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逆风跑步的情境。

师:风的方向正好跟刘翔的方向相——反(边说边用手势表示不同方向),那风速用什么数表示?(负数。)

师:如果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又是什么意思?麻烦你们俩,再表演一次,行吗?(生再次演示同方向跑动。)

师:如果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刘翔的成绩还会怎么样?(更好。)

师:刚才我们发现,顺风时的风速用什么数表示?逆风呢?这一顺一逆意思正好相——反。那这样一组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正数和负数。)

[评析: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在练习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刘翔跑步中的逆风问题,学生富有情趣的表演,使一顺一逆的相反意义明确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有效地提升了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可以说,每个情境都紧密围绕“相反意义的量”,又各有侧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感悟范文第4篇

《感悟》作为一个高雅的杂志,致力于为读者打造一个优美、隽永的阅读空间。通过文笔独特的文字和精美的排版,该杂志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繁琐世俗相远离的感觉。这也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将人们带回到更加深沉和内省的思考层面。该杂志对于青年读者的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它的目标是帮助年轻人构建健全的世界观,拓宽视野,培养美好的情感世界,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在当今快速变化和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杂志起到了对读者进行精神疏导和引导的积极作用。

通过探索人生的哲理、文化知识、美学追求等多个领域,该杂志鼓励读者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审视世界,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思想上的成长对于青年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杂志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和读者群体。它成为了许多人获取灵感和智慧的重要来源,而它的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纸质杂志的限制,通过数字化媒体平台传播更广泛。它在当代社会中起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寄托的艺术享受。

该杂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内容,对于青年读者构建健康的世界观、广阔的视野、优美的感情世界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有着积极且有益的影响。它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反思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繁忙都市相异的美好精神家园。该杂志将继续坚持其独特的风格,持续为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精神体验,为文化传媒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感悟范文第5篇

在看过电视剧走西口之后,对山西商人的艰苦创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让我感到山西这片土地富有着神奇的色彩,经常幻想着有一天能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艰辛与成就,今天终于有机会随着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青少年日记》杂志社来到了山西的北大门右玉县西口,即杀虎口。

在来到这里之前我对西口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仅限于知道它是晋商走出口外做生意的必经之路。而经导游介绍之后我才知道西口虽位山西之北,但命名“西口”而非“北口”是因为就长城而言,分东西两口,东口即张家口,此处相对就叫做西口。除此之外,西口其实不仅仅是晋商的必经之路,在古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西口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它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历史是怎样的,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走西口”的人们,最后他们凭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走向了辉煌,成为了山西的骄傲,也是全国的骄傲。

右玉又被称为“生态右玉”,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不毛之地――绿化面积8000亩,到如今绿化面积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3%扩大到52%,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靠的就是“右玉精神”,这精神体现了右玉人民的勤劳朴实、艰苦奋斗,他们为改变生态环境几十年如一日地抓生态建设。

无论是晋商精神还是右玉精神,都流露出山西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品质,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山西的生存环境恶劣,右玉流传出了“女人挖野菜,男人走口外”的民谣,这一系列的忧患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不怕吃苦的精神。

回想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生活条件要比他们好得多,没经历过艰苦的年代,吃穿也是不愁。这些安逸的环境使我们习惯于安逸,遇到困难就很容易被击倒,我们的确很是缺少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而不怕吃苦也正是我们要必须具备的,以后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只有不怕吃苦,才能让困难给我们让路;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做得了别人不能做的事;只有不怕吃苦,也才会成就别人不能的成就,正可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次的西口之行,切身感受了“右玉精神”和“晋商精神”,让我有所感悟,我想把它记在日记里,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向他们学习。

感悟范文第6篇

刘贞福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大纲、义教课标仅提概念,未作详说,本文顺着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思路据以推断、演绎出它们的应有之义。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关键词:感悟;新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3.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3-06-26;修回日期:2003-12-30

作者简介:刘贞福(1959—),江西南昌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阅读学,文学鉴赏。

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界人士始料不及的。它是蕴含许多新思想元素的一个核心概念或复合概念,刚一问世便引起普遍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渐露端倪,而且还将日益显著而深远。我们说它是核心概念、宏大概念和复合概念,是因为它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一种理念,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方法来。

但是,当一个新的重要的教学概念问世之后,人们往往会把它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骤见感悟一词会想到:它的准确而全面的含义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大纲、课程标准写进这一概念的意图是什么?既然阅读要实施感悟的教学策略,写作是不是也要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其要求?要防范哪些偏向?也许人们还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新大纲、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语焉不详的。笔者听到许多教师说,感悟概念新则新矣,只是对它既无“感”也无“悟”,甚至连感悟一词作何解说都不甚了然,更难据以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急盼有关人士详作申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试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态度,对新大纲、义教课标有关感悟的内容加以观照领会,引申发挥。

语文教学的感悟该如何定义?这是谈论感悟话题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本文立论的一个起点。工具书得不到合适的答案,试看几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新版410页):“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海》(新版4547页):“受到感动而醒悟。《后汉书·丁鸿传》:‘鸿感悟,垂涕叹息。’”《辞源》(缩印新版622页):“有所感而觉悟。《汉书·刘向传》:‘上感悟,下沼赐(萧)望之爵关内侯。’”如果用一般工具书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感悟一词,显然是缘木求鱼,我们还得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对它进行思考、下定义。

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语言诸元素中语义一项最富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感悟一词流传至今,成为指导、评议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符号,必定带有文化语义、思想蕴含;它作为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核心概念,也要求人们将它的意蕴深挖、推究到极致。总的说来,感悟一词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教人们所体认的不仅是一种认知性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动人心也”);甚至不仅是一种教学心理活动现象,也是一种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现象。佛教最善于讲悟,古代文人学士携禅悟入诗,传统的语文教学也重在培养悟性,现代学者更是自觉运用文艺学、美学和文学鉴赏理论来阐发感悟的现象及原理。其中的道理可以推广移用于语文教学,作为建立语文感悟观的思想资源。当然,将文学、美学理论意义上感悟的思想和语言转换成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语言,其间尚有相当大的一段路要走。

这里试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下一个定义,未必是合适的,只是尝试的: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语文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特点,它依循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情感和思维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语文的感悟具有升华性特点,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有关语文的感悟的学理性质,并延伸论及它的教学意义、教学策略等问题。

一、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

感与悟作为心理活动的两个阶段、两个方面,其连续性、互融性决定了它们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彼此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感以悟为归宿,靠悟来暗中牵引、规范,悟以感作升华的基础。感不能脱离悟而独存,悟也不能脱离感而产生。词典里说的“有所感触”而“领悟”不是完全分开的两种心理活动。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又感又悟,不感不悟。感使悟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悟使感得以进展、深化。感与悟的相辅相成、水融,是认知性、体验性的感悟或感悟性的认知、体验的理想状态。别林斯基说:“在美文学方面,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力才可能是正确的。”他所说的判断力源于康德学说,意思也一样,就是审美鉴赏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审美感悟力。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有关说明值得关注: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初中大纲);“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义教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高中课标)。

注重语文素养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强调语文的“情感”特点,突出语文的感彩,这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既

总结了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借鉴了外国母语教学经验,还着眼于纠正当前语文教学的偏向,可见新大纲、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们用心良苦。母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是感悟教学的突出特性之一。我们将认知与情感分开来说,具有理论意义,在教学操作中却是相通相融的。语文材料本来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时候,自然要渗透感情教育的内容,舍此不成其为语文的认知性教学;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时候,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舍此不成其为情感性教学。但时至今日,如何进行改造或抵制“无情教育”并倡导和实施“有情教育”,仍是教学工作者、考试命题者和教材编写者所面临的十分陌生而艰巨的课题。二、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

整体地看,感与悟合二而一,不能分离;细究起来,它们在心理流程上毕竟先后有序,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知活动。如果我们把感当作以感性认识占优势的前一心理阶段,把悟当作以理性认识占优势的后一心理阶段,并引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的话,那么,感性认识是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起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终端,起着终结或完成的作用。用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由感到悟,先感后悟。感性认识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较为明显,理性认识的抽象性理论性特点较为明显。感表现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思的飞跃。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要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意义,把握好感悟的规律、次序。感悟教学的循序渐进可以从在不同学段和在所有学段的实施策略中体现出来。先说在不同学段按循序渐进规律实施不同的感悟教学策略。义教课标从3年级开始即已提到“体验感情,领悟内容”,初步涉及感悟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许要早于这一学段),这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萌芽,但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水平大体能力齐平,难分主次,他们既能感也能悟,但主要还是以感为主。7~9年级(相当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这两个学段的学生的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7~9年级似乎更多地借助感来达到悟,即感多而悟少;高中则无须经过过长的感的过程来达到悟,即感少而悟深。但这里的区别不只是数量上的,也有性质、品质上的区别。高中教学同样也要着力利用和发展感性思维,高中生感的能力应强于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感的内容应更丰富、更深广,悟的内容也赖此得以深广;另一方面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也依凭他们的心理条件可以着重发展,不光要训练从感到悟,还要训练从悟到悟。因此,应该利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所区别地采用不同的感和悟的教学策略。

再说在所有学段按循序渐进规律实施不同的感悟教学策略。任何学习者在学习的任何时候,都要遵循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规律。既然感应该占据思维活动大半的进程和阶段,为悟作量变的积累,悟只是在充分感的基础上的突变或质变,那么从教学策略来说,不应过分执著于培养学生悟性思维的目标,还应重视感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感性认识方面多多启发学生,感得充分了,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理性认识则应被视作水到渠成之事。然而课堂上普遍见到的是感与悟贴合为一,即有悟无感或有悟少感,用“满堂灌”的方式将结论过早地告诉给学生,然后在结论的分析上絮叨不休,在学生那边悟已饱和而感已枯竭。就这点来说,在教学中区分感与悟的不同性质、作用,实施由感到悟的策略,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

在本文语境中,客体是指感悟的客观对象,主体是指感悟者主体。感悟的对象包括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和其他形式的符号,以及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客观内容,即有字书和无字书。感悟的客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客观性自然生成感悟的确定性因素,它是感悟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悟的性质和走向起着规范、制约作用;感悟的主体的认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人而异,因时地而异,因心态、心情和视角而异,这些可以总括为感悟的不确定性因素,它是感悟的终结形成,对感悟起着主导作用。主体认知客体时,可以在有限的对象中感悟到无限的意义,这就是感悟中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对立统一。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要充分利用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实行教学民主化,采取“趋异避同”策略,在承认并遵循感悟材料的客观性、确定性,养成学生规范性思维品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对同一语文材料取用不同的视角,尝试不同的体验,有勇气有能力质疑权威性结论,努力避免循规蹈矩,株守成见,避免甘于平庸,丧失灵性。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了良好的宣传、引导: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初中大纲)“……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中大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教课标)“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高中课标)

统观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诸项教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包括感悟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创造”“创新”“创意”之类的词语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多少年积淀、沿袭下来的惰性惯性导致这种创新教育的要求、呼唤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本来最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和最富有鲜活的感悟力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经过学校的“塑造”,很容易变成认同、趋同、求同的“标准产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必然要求,新局面正在缓慢而艰难地形成、演进。

四、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求知学习需要感悟,东方人、中国人的求知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以感悟为重要特征的。传统的语文教育历来注重通过对语文材料的感悟来体认其中的伦理意义、政教意义。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教育学生读诗要善于感受、引发、领悟、提升,并据以指导实践。《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即是人生体验之一种。再有,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

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固然打上了落后、过时的印记,我们不必全面认同,但是考虑到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沉淀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铸成一代代人的认知模式、人格模式,我们可以剔除其糟粕性的内容,继承其可以利用的东西。感悟式的求知学习需要健康的人格、强大的心理动力、充沛的感情和灵敏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种以完善心智和人格为目的的积极进取的行为。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可以理解为技艺层面上的,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体验层面上的(人们常说的“感悟人生”就是一例)。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它们在逻辑上是先后有序的两个层面,微观的积累必然导致宏观的生成;它们又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同一个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表现,二者的关联及其转化最为关键。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人生,悟出语文与人生的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道理。为达此目的,一方面强化语文与生活、学文与做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强化读写听说的感悟力、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力。语文首先是语文,感悟首先是感悟语文;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感悟也不能仅仅是狭义的感悟。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都各自包含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是把握二者的平衡,坚持“两手抓”,防止畸轻畸重,用形象的话来说,始而凭借感悟之舟楫驶出语文之港湾,继而出没于生活的风波里。

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思路,刷新了语文教学的话语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初中大纲。高中大纲与此大同小异,从略)

课程标准中有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健康感情、健全人格等的说明很多,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列举有代表性的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义教课标)“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课标)

新大纲、课程标准吸收当代语文教改的新成果,将语文目标由过去的“语文能力”更换为现在的“语文素养”,又在“语文素养”中注入生活体验、人格培养等新鲜内容,成为最新异的亮点。义教课标比新大纲更前进、更深化了一大步,不仅指明了目标,而且指明了手段、途径,即“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种崇高目标的实施变为“日课”,变为具体细致的教学任务。高中课标又与义教课标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规划,突显高中课程的新特点。

实施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这一感悟教学策略,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纯以语文工具性内容或狭义的语文能力为关注的目标,仅从事语文的微观建构,其极端表现就是“应试教育”;一是纯以与工具性内容相脱节的“崇高内容”为关注的目标,仅从事语文的宏观建构或“高空作业”,其极端表现就是过去的思想政治统帅一切的“语文—政治课”。目前后一种现象几乎已绝迹,而前一种现象还很盛行,由于教育体制、教学体制、教材体制、评价体制等正处于转型期,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习惯习俗的阻碍制约作用仍然很大,上面雷厉风行,下面龟步蜗行,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依旧是“应试教育”的天下。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再瞻望未来的发展,希望与艰巨并存,任重而道远。

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近几年相继颁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们揣摩制订者的初衷,提出积累、感悟等概念,或许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保持、发扬光大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指导他们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

但是从一种更高的标准、要求来看,不论是大纲还是义教课标,仅做了草创性的工作,余下更多的完善性、深化性、细化性的工作还等着语:请记住我站域名文教学界的人们协同完成。认真推敲之下,会发现新大纲、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核心概念的说明有缺略之处、失当之处。其中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点不必说了。其他方面,如偏爱阅读感悟而忽略写作感悟,就是一个显例。感悟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是关乎语文教学全局性的问题,不只是阅读教学的专用概念,感悟之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决不在阅读之下(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可另文论述)。再如,没有将感悟的人文性内容与工具性内容统一起来思考和表述,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双重感悟或感悟的双重性意义。当阐述到感悟的重要性和有关方面问题时,新大纲、义教课标没有意识到往宏观要旨上升迁;当阐述“个性”“人格”“情趣”“情操”“人文性”“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及实施策略时,没有意识到这些“高层建构”所恃手段、途径──积累、感悟等。

笔者在此呼吁有识之士、权威人士进一步阐释、讨论新大纲、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个新概念,对其教学意义、教学策略等问题作出论证,本文愿成为引玉之砖。

感悟范文第7篇

书本告诉我:生命,是每位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生命,是每位艺术家用感情同肢体塑造的绝迹;生命,是每位骑士用正义及温情守护的公主;生命,是每位智者和时间探求的奥秘……在这千亿光年之中,在这无垠宇宙之下,最美丽、纯洁、雅致,最稀有的宝石,就是每个人都在拥有的,看似平凡而又引人注目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

书本还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书上的话没错,生命就是一条路。

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较量中的每一个选手,自己都是主角,所要抗衡的也不仅仅是那些强劲的对手、糟糕的处境,更重要的是,生命中所要战胜的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望着老师慈爱的面孔,我点点头。生命真的就是一场一直在进行着的较量!

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的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之间的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那股勇敢前进的魄力。是的,那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

有这么多对于生命的感悟,而我呢?我决定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

我向着蓝天大喊,看着白云在悄悄地游走,酒下那一丝丝一绺绺棉絮,看着雄鹰展翅翱翔,只为丈量那广阔的天际: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想,生命就应该是那自由自在的灵性、一份闲适的情怀。

我奔向田野,谛听树与树之间的耳语,跟随蜜蜂去点数花蕾,与蝴蝶一起在阳光下起舞,与风一道叮铃屋檐下轻响的风铃,去寻找生命的生存方式,去询问那生命的存在。

风对我耳语:生命是我这样的轻盈岁月!

雨对我歌唱:生命是我这样的淋漓尽致。

雷对我咆哮:生命是如此的铿锵有力!

电对我眨眼:生命是如此的亮丽透明!

还有小草告诉我:生命就是一抹淡淡的绿意;花儿告诉我:生命就是绽放时的多姿……

还有,还有……

父母、老师、书本以及自然界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他们对生命的知觉和领悟。是啊,对于生命,每一个人的感悟必然是不同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感悟范文第8篇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感悟拓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感悟,又要开展阅读。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在引进生活中感悟

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不少课文中有很多语义丰富而又深刻的语段,其内涵的领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凭借,以学生的人生体验为依托的。只有把语言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画面,依靠自我体验,语言的内涵才能化作生活的真切感悟。

《威尼斯小艇》中最后一段有这么几句话:有时候,水面渐渐沉寂,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矗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面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寂静笼罩着威尼斯。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品读中,知道了写月亮的摇晃,人们的哗笑是为了突出威尼斯之夜的寂静。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景吗?学生一个个陷入沉思,片刻便有人举手。

生:那天我去爬山,登上山顶,只听见耳边小鸟的鸣叫,而且这个鸣叫不是叽叽喳喳的,偶尔几声,让我感觉山上特别静。

生:那天,我们班有很多老师听课,我紧张极了,教室里只有老师说话的声音。忽然,我的笔不小心掉到地上,“咚”的一声,我觉得声音特别响。平时下课的时候,我的铅笔盒掉到地上,声音还要响,但教室里叽叽喳喳的,似乎听起来就不那么响了。

生:那天晚上,爸爸妈妈都到外婆家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迷迷糊糊的,忽然“啪”的一声,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感觉那个夜晚安静的有点可怕。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文中写人们的哗笑、水中月影的摇晃都是为了突出威尼斯之夜寂静的意境感悟更深刻了。在感悟中,也知道了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的反衬写法。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一个人生活经历越丰富,就能在阅读中随机引进与生活的联系,加深感悟。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在丰富学生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实践积累的前提下,巧妙地把生活活水引进阅读。

二、在具体情境中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有一部分记叙是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文章,属于文学作品范畴。这些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是靠语言文学描述的景象和包含着的感激制造一种文学境地,使人感化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想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言文学描述的景物。

情,即情感、情趣;境,即境界、景象。情景使学生形成好、恶、怒、哀、乐的心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或变化,用叶老的话说:就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进入了情景,便可见可闻。

情景感化,是这类课文思想教育的特定手段。情景教学,是结合教育情景展开应用理论陈述的实践教育学,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情景在教学中的出现,可以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从而引起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课程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进而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述的中心思想。如《林海》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景物描写:“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教学这一段,如果情景教学做的好,学生的思维就会随课文展开,头脑里先浮现出大片的绿色林海,接着浮现出落叶松的波涛、白桦的浪花;再看的见底的小河、河边花丛、听见小河流水的声音,闻到野花的香味……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形象思维过程,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欣爱喜悦之情,随之形成热爱祖国的观念。

三、在启发想象中感悟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形象与联想,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知。

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课文凝聚着作者对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赞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课文开头读小珊迪的语句时,应该读出“请求和乞求”的声调,让学生想象到小珊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小珊迪发出的呼唤。教师在范读时,就应该读出对当时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的控诉,对小珊迪本身遭遇的同情的语调,如此范读,以情激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在体验角色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多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角色的定势,使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至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共鸣。课件,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进入课文情境,促进内心的感受化为自我流露的情感是多么重要。事实证明“角色体验”是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体验,拓展了课文内涵,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的感悟、真实地感受。

五、在诱感中感悟

我们知道,海面的波浪源于海风的推动;海浪的高低源于海风的大小。如果把心灵比作大海,精神则是心灵之海中的水,精神活动变化如同起伏的海浪。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让课文情境、课文情趣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心灵的大海掀起大浪,使他们心灵的潮水自由奔涌。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语言的发展、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人生的启迪……

六、在延伸课文中感悟

小语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具有供人想象驰骋的空间,而小学生爱追根究底,课文阅读后,他们总会牵挂着文中的事情,惦记着文中的人物。根据学生上述心理,在课文阅读后引导探究,启发想象,延伸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情节的延伸和内容的拓展中,加深对课文情理的感悟。

七、在走出课堂中感悟

感悟范文第9篇

陈院士说,他初行医时,见到工人夜里来医院急诊受伤时就埋怨说:“为什么这么不当心,偏偏夜里来烦人?!”患者腰痛,医生也头痛,因为腰痛病比较难治。后来,他去了两家工厂,亲眼看到工人的劳动强度和风险,“自己干一会儿活,腰就直不起来”,这不仅使他真正尝到腰痛的滋味,更感到深深的内疚。特别有一次,他问车间工人:“哪一位是老师傅?”工人们风趣地回答:“手指头少的就是老师傅,”“工龄越长,手指越短。”他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他扪心自问,觉得过去太不应该了,工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受了伤,作为医生,就该热心为他们服务,自己少睡一会儿又怎样?从此,不论多晚,有患者求医,他都尽力为其诊治。

陈中伟从医几十年,患者好评如潮,他说,这也为自己成功地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思想和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条件。可见,医生能想患者之想,急患者之急,是道德的回归,是人性的折射,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它对密切医患关系、方便医疗实践、不断提高医技、共创文明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生设身处地待患者,不是一说就能做到的,需要亲身体验、刻苦磨练、切切实实转变情感、从根本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仅医生,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应从陈中伟这个感悟中得到激励和启迪。

医生日记

新医保原则新问题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烧伤整形专科医院 潘红英

一位痛风患者,已经第3次来我院住院。在住院的第2天下午,他要求的治疗痛风专用口服药被买到(之前我院没有这种药),我们立即按照诊疗方案和医保要求安排每日摆药、发药,同时及时给他讲明了情况。但第5天查房时,他要求每天再多开2盒口服药,到出院时就能凑齐1个疗程(2个月)的药。

我认为,如果按照该要求执行,一方面违背了当初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严重违背医保原则。于是便耐心地向他解释并讲明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可这位患者恼羞成怒说:“我住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药,要是你们办不到,我住院干什么,我去别家医院。”说完怒气冲冲地去找院长,在院长的耐心解释和调解下,我们心平气和地向这位患者讲清了利害关系,建议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时可以按照相关要求带一部分药,一两个月后可以根据情况再次住院治疗。这样经过反复的耐心解释和劝说,这位患者家属及患者终于豁然开朗,毫无怨言地安心住院配合我们的治疗。医疗保险在给广大的人们带来福利,为医院创造效益的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广大医务人员面临新的考验,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原则,总会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方法。

临床思维

留心症状不典型、主诉不明确的患者

浙江嵊泗县中医院 蔡民坤

一肝炎患者再次来就诊。问题不在肝炎,而是全身的不适,但又不能具体说出症状,仔细询问才勉强承认有左腹痛及同侧腰部疼痛。检查结果如下:体温37.2℃,心肺阴性,腹平软,莫非征可疑,左中腹轻按痛,其余阴性。再次追问病史承认体力劳动过度,曾发热(体温不详),有过外感史。据此,针刺双侧“合谷”、“攒竹”穴,10分钟后患者感觉轻松,腹痛、腰痛已除,无任何不适离去。针灸治疗的取效证明此病例又是1例“异性外感”。此种病例已遇到多例,应该总结经验写成论文,引起很多基层医生的关注。

一带状疱疹患者发生“晕针”。此患者以肋痛就诊,检查时发现有皮疹,属带状疱疹,予以针灸治疗,针后感觉良好,但5~6分钟后患者精神不振,出汗,头晕,立即启针,卧床休息。患者血压80/50 mm Hg,几分钟后患者恢复正常,并且已无肋痛,嘱下周再针。据以往几例“晕针”患者的情况来看,出现“晕针”反应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似乎是“晕针”的出现意味着患者的机体对针灸的刺激做出了最强的反应。此患者“无恙”而去。该患者的主诉不明确,他有明显的局部皮损,但只告诉医生肋痛,体检时才发现皮损的存在。医生一定要凭自己的感官去了解患者症状的实际情况,不能受患者主诉的误导。我不由想到外国电影里医生看病时患者大都是充分暴露的,而我们在诊疗时大多遮遮盖盖,不知国外医生是否真像电影里那样诊疗患者。

患者的症状不典型,以及主诉不明确时,医生很难做诊断,也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这时需要医生谨慎行事,不能确定的要为患者做详细检查,以便查明病因。

行医随感

我们并非局外人

福建省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诚光

笔者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眼科进修时,科主任的一次大查房让我记忆犹新。

前两天,科里收了一个眼部被拳击伤的患者,诊断为眼球钝挫伤,视网膜震荡伤。翻看病历时,他发现一些客观检查(眼部B超,电生理)未及时做。就郑重地对参加查房的医生说:“我曾经参加过一起医疗纠纷的处理,患者也是眼睛外伤,由于医生未对患者及时进行X线和眼部B超检查,未及时发现眼球内的金属异物,最后导致患者视力无法得到挽救,患者怒将医院告上法院。”

“哪家医院的事?”人群中突然有人问道。

“你们不要对这个事情是谁、发生在哪里感兴趣。告诉你们这件事,我是要让你们知道遇到类似病例我们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就说这个‘视网膜震荡伤’的患者,如果等到视网膜水肿消退了再做电生理,恐怕结果就不太客观,意义也不大,如果患者要我们提供法律依据,我们怎么办?”主任怒斥道。

的确,时下有不少医务人员热衷于了解和传播医院发生的医疗事故或纠纷,而不是从别人的事件里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好像事情未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是个局外人,一身轻松。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很容易步别人的后尘。因此,该主任的“只说病例不说当事人和医院”的做法,笔者以为值得推广和提倡。

您好!我们个体开业医生一没有社会保险,二没有医疗保险,基本上没有保障。众多个体医生在20世纪8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开办个体诊所。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医师资格,并办理了审批手续,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个体诊所。众多个体开业医生年龄都在50岁左右,他们只有医疗技术并无他长,并赖此养家糊口,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一直从事本专业的临床技术工作,如今年迈体衰,卫生部以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却不认定他们的行医资格,剥夺了他们的行医权利,致使众多个体开业医生失业,在没有各种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失业就意味着没办法生存下去。其实,他们要求很低,只不过是要求政府认定他们的合法身份,以便能继续为患者服务。

江苏“非法个体医”

医史趣闻

许国祯:既给皇上治病 又帮皇上治国

历史上能够以一个御医身份参与朝政,一边照顾龙体的健康,一边辅佐皇上治理国事,而且深得皇帝信赖的人并不多,许国祯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御医。

许国祯的祖父、父亲都曾任朝中官员,而且也都会行医治病,所以许国祯得了家传,年轻时就已经以医术出名。元世祖忽必烈还未登基时,许国祯就已经授命来掌管医药。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非常喜欢喝马奶,忽必烈因为喝马奶过多,患上了一种脚病,许国祯给他开了一剂药,忽必烈刚喝了一口,觉得实在是太苦了,说什么也不肯再喝了。许国祯劝忽必烈说,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皇上如果不喝下这药,以后病情加重还是一样要受苦的。忽必烈听不进去许国祯的劝告,一直没有吃药,结果脚病越来越重,最后忽必烈只好再次叫来许国祯,对他说,当初没有听你的话,现在真的让这个病折磨得够呛,看来还是你说得对,为了治好病,药再苦也得吃!许国祯借机又对忽必烈说,既然已经知道了良药苦口的道理,那么忠言逆耳我不说皇上也能明白了!

在治病的同时,还不忘给皇上灌输治国之道,可谓用心良苦的御医,忽必烈也确实是非常器重许国祯,不管他说什么,都不会怪罪他,相反只要说得有理,就会嘉赏他。

在忽必烈出征时,许国祯也会辅佐在他的身边,给忽必烈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在后来忽必烈即位后的朝政治理中,许国祯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并向皇上推举了很多有识之士,忽必烈还授予他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召见他的时候,都称他为许光禄,许国祯在朝中的地位非常显赫。

感悟范文第10篇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儿童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由于儿童好模仿,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

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师德,我想除了需要认真学习师德规范、准则外,更需要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感悟到这个职业动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幸福感。对于我在师德践行中的经历和感悟,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精心培育学生

光阴荏苒,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回首这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各显其间,摸爬滚打中我熟悉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一切为了孩子,教育实践使我懂得了“累”的内涵,懂得了“爱的结构”,懂得了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我成了孩子生活的朋友、学习的导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了,从小小班到大班,跨越了幼儿园的每个年龄阶段,听着他们从幼稚的“呀呀学语”到朗诵一首首美妙的诗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人生快乐。一次我在上班途中,偶遇三年前教的幼儿走在上小学的路上,她竟然还能记得我,亲切地叫了声“吴老师”,而我也记得她的名字,那份感动让我深深地感悟到当教师的光荣和自豪。

二、 不断完善自己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我树立起“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专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来到吉的堡幼儿园已近四年的时光,在园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和全园老师团结协作,满怀激情地面对每一位幼儿和家长。在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乐观的情绪,尽心竭力地认真干好每一件事情,包括教育教学工作、家长访谈工作等。通过潜心学习努力满足自己的求知、发展需求,在电脑、英语的学习中不断完

善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与幼儿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以亲切和蔼

上一篇:人生感悟范文 下一篇:生命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