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文凭范文

时间:2023-11-28 03:24:30

本科文凭篇1

全日制本科文凭的获得途径有考入本科院校毕业后所获得证书,还有高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如自主招生、专升本、高职扩招、五年一贯制等。

扩展资料

本科一般指大学本科。大学本科是指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本科文凭篇2

一、电算化会计对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的影响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二、会计电算化形式下会计核算形式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算化会计背景下,会计核算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在减轻会计从业人员工作量、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的同时,对会计流程,会计核算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值得我们加强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

本科文凭篇3

关键词:信息化 会计 核算流程 数据文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递,完成会计核算工作,提供进行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所需的辅助信息,并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所生成信息的合法性进行审计。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经办人员首先要取得合法的单据——原始凭证,再去财务部门去报销或者将原始凭证经过特定的程序传递给财务部门。企业的经营规划、控制和决策需要应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虽然大部分为会计信息,但是还有一部分信息来自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行政主管信息系统。

一、信息化会计核算基本的流程

调用系统内预置的报表模板或企业自行编制的报表模板,均可随时生成固定格式的标准报表。经过会计报表格式设计,建立生成会计报表内数据的各类计算公式,而会计报表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会计账本库,期末由计算机自动取数并计算,形成当期的会计报表。

首先录入关键字。每一张表页均对应不同的关键字,输出时表页的关键字会随同单元一起显示。生成报表,即按计算公式计算报表中的数据。一般来说,要正确进行报表的编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义单元公式,其次还需要正确完成记账工作,这样才能生成正确的报表数据。在编制报表时,可以选择整表计算或表页重算,整表计算是将该表的所有表页全部进行计算,而表页重算仅是将该表页的数据进行计算。打开一张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并切换至格式状态; 执行数据->编辑公式->舍位公式,打开舍位平衡公式编辑窗口; 填入舍位表名(如舍位后利润表)、舍位范围(C4:D16)、舍位位数(1-8位。舍位位数为1,区域中的数据除10;舍位位数为2,区域中的数据除100;以此类推。),填写4(将以万元反映报表的内容)、在平衡公式处填写公式,如: 原表中有:?+?+?=C16,?+?+?=D16但在此处应填写C16=?+?+?,D16 =?+?+?.也就是说,与统计编辑公式相反。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核算环境,如凭证类型、记账本位币、科目级数、科目代码长度、会计核算期间等。

其次,建立会计科目核算属性库,包括会计科目代码、名称、类型等。确定和建立会计核算所需要的其他相关项目的代码及属性,如客户、供应商、部门、个人等。

再者,整理相关数据,建立各类账簿的初始数据,即电子账簿的启用余额等。

最后审核报表。在一张报表的某些单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报表的审核就是根据报表中已经设置的报表勾稽关系,即审核公式,对已经生成的报表进行审核,以验证报表的正确性。审核时,执行审核功能后,系统将按照审核公式逐条审核表内的关系。当报表数据不符合勾稽关系时,会提示错误信息。

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维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软件进行正常的维护,才能使其适应各类情况的变化。以账务处理为例,其主要的维护工作有: 当科目发生变化时,使用有关调整功能修改科目库;当业务处理原理、项目、方法及结构固定的数据库(如凭证库等)发生变化时,应由主程序维护人员负责修改,并由会计主管和操作员审核通过。

二、会计基本的数据文件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对原始凭证中数据项目进一步筛选后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中的详细信息未被录入。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依据记账凭证,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账簿、报表视图的顺序化过程,高度概括的报表视图难于反映业务的本来面目。

(一)会计科目基础数据文件

基础数据是指进行计算机处理必不可少的各种编码和为了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各种控制指标数据,如各种费用的控制标准。规范历史数据的目的是对原有手工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规范计算机系统工作程序。目的是确保数据计算的正确性和系统的正常运转。手工方式下会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根据自己需要编制相应报表,只能反映一部分信息。电算化后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确定报表种类、格式、具体内容。调用系统内预置的报表模板或企业自行编制的报表模板,均可随时生成固定格式的标准报表。可能为使用者提供新的知识或资料,或是可减少使用者的特定决策的不确定性。交易资料的收集、输入、处理、存储、信息形成和传送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在系统内主要建立记帐凭证文件和汇总文件,平时根据已输入的记帐凭证按会计科目逐步更新汇总文件,不需将各种帐簿存储在机内。需要输出日记帐或明细帐等时,临时从记帐凭证文件中挑选整理而成。逐一输入科目的所有属性并保存,能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科目等。设置科目的辅助核算内容:日记账;银行账;外币账;数量金额账;部门辅助账;往来单位辅助账;项目辅助账。结算方式设置、外币及汇率设置、常用凭证设置、结帐日期设置、部门设置、人员设置、项目信息设置等

(二)记账凭证的数据文件

将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计算方法存入计算机的过程称为定义自动转账凭证。根据自动转账凭证生成转账凭证的过程称为自动转账。企业月末结账之前都要重复进行一些固定业务,如:费用分配;费用分摊、提取;税金计算;期末收入、费用的结转等。此类业务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的计算方法基本不变,可将其预先存入计算机中。计算机根据用户定义的自动转帐凭证模板生成转账凭证,并将其保存在临时凭证文件中。为保证生成的转帐凭证正确,在调用转帐凭证模板生成转帐凭证前,须将本月的经济业务都登记入账,生成的转帐凭证需审核才能记帐,对于错误的转帐凭证,只能修改转帐凭证模板的设置。

参考文献:

[1]孟昭峰.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2]夏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J].商业会计,2011,5

本科文凭篇4

关键词: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水平参照成绩汇报;校本评核;Rasch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73-07

1 引言

2012年是香港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新高中学制下第一次举行兼有高考功能的文凭考试。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8年初开展教育制度检讨,2000年提出新高中学制的建议。经过两个阶段的公众咨询,香港教育统筹局(现为香港教育局)于2005年5月发表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教育未来的行动方案》,决定由2009年起在香港实施新学制。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作为香港教育的法定考试机构,自咨询阶段起就全面启动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s,HKDSE)的准备工作,以配合新学制的实施。2012年作为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及最后一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举行必将载入香港教育的史册。

回顾香港考试改革的进程,总结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将是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完成后的一个重心。香港考试改革恰当地抓住了学制改革的契机,实现了体制上、方法上、技术上及实施细节上的全面转型。在课程与考试改革中,通识科目的设立,有助于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批判性思考、独立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校本评核的全面推行,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减少“高分低能”的情形发生,并有助减轻大规模公开考试带来的压力。在等级评定上,运用理论和技术上都较为成熟、结果较为可靠的水平参照汇报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够通过等级描述有清晰的反映及实现跨年度等级水平的可比。普遍认为,香港学制与考试改革,将会对香港的教育及社会带来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本文以下首先介绍香港考试改革的一些背景;然后,概述新高中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指出新高中文凭考试中最主要的构成,并讨论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最后,试图在香港考试改革的得失及其对内地教育考试改革的启示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2 香港学制变化与考试改革

2012年首届中学文凭考试放榜后,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其网志别撰文《稳健的一步》指出:

首届中学文凭考试不久前发榜,整体情况令人满意。七万名考生苦读三年,完成了高中学业,也见证了香港的学制改革踏出稳健的一步。

全面推行新高中学制,即三三四学制,是改革本港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并为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新高中学制希望以广角度、多元化和均衡的课程,结合知识和通识科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志向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发挥潜能,同时为在本地和海外继续升学做好准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纵使是大势所趋、方向正确,推行过程也并非全无风浪……。

梁振英先生文中所指的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际上可上溯到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后不久,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98年初开展的教育制度检讨与咨询。该检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二十一世纪教育目标

第二阶段:改革教育制度的方向和整体构思

第三阶段:改革教育制度的方案

咨询工作由1999年1月开始至2000年7月底,共收到超过三万份意见书。在此基础上,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09年9月公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具体勾划出改革的蓝图,将原来的五二三学制(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大学三年),变成三三四学制(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在评核机制方面,提出运用多元化的评核方式。在基础阶段设立中、英、数基本能力评估。设立新的公开试,以取代五二三学制下的中学会考及高级程度会考。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全人发展”。

十二年后的今天,重新检视上述改革建议,更能感受到建议的纲领性与前瞻性。事实上,其后香港教育的改革基本上沿着建议铺设的轨道运行。其中,中、英、数基本能力评估从2004年开始实行。每年对所有在读的小三、小六级和中三级的学生,进行“全港性系统评估”,公布全港的中、英、数科目的合格率,并向每一学校报告该校的学生的评估细节,以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方面,香港教育局于2005年制定行动方案,决定由2009年起实施新学制。时任教育局长的李国章教授,在行动方案中指出:

我们即将推行的改革,标志着本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并因应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能力,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课程,使他们能够踏上成功之路。

行动方案具体阐述了新的“3+3+4”学制的政策背景、目的及主导原则,规定了在新学制下课程的主要内容、评核及证书的颁发、大学收生及国际认可及其它相关的配套措施。从此,香港教育的改革正式轰轰烈烈地展开,改革的规模之大,运作之复杂,涉及面之广,争议之激烈,都超越了改革启动之初所有的设想。梁振英先生一言“推行过程也并非全无风浪”,概括了多少香港教育持份者(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雇主乃至整个香港社会)的集体回忆!

我们作为香港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的参与者,亲身经历了历时十年的改革进程。这是历史给与我们参与的机会,也是历史赋与我们重任。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改革中的主要责任,是开发与实施相关的考试。与考评局的其他同事一起,我们潜心研究,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力求步步稳健,为新高中文凭考试的顺利推行,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3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

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接受三年初中(中一至中三)及三年高中(中四至中六)教育。学生完成中六课程后,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根据学生在文凭考试中的表现,香港考评局向学生发放文凭证书及成绩。文凭成绩理想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四年制的大学。但同等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文凭,该证书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学历证明,其中的成绩将一次次填写在应聘工作的申请表上面。

原有的两个考试(会考与高考)被新的中学文凭考试取代(见图1)。随即带来的忧虑就是“一试定生死”。而且,中学文凭考试作为大学招生的重要指标,没有了会考阶段的初步筛选,录取率将大大降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香港社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将大大加剧。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局在推出新学制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个重要措施是争取中学文凭的国际认可,使得一部分学生可以凭文凭考试成绩报读海外及内地的大学。2012年有超过60所内地大学招收香港文凭考试学生。其中仅北京大学就取录了约20名港生。有超过130所海外的大学在其招生网页中公布了招收港生的标准。英国大学及院校招生事务处(UCAS)已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24个科目的成绩纳入其分数对照制度(UCAS Tariff),考试成绩水平与英国的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GCE A Level)相若,可作为入读英国的高等院校的资历参考。以下为香港中学文凭的UCAS对照分数:

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课程设计。新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修读四个核心科目,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和通识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扩阔知识基础,并加强多角度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可因应自己的兴趣,从另外二十门新高中科目(与四个核心科目统称为甲类科目)选读两至三个选修科目或其它应用学习课程(乙类科目)。学生除了要修读核心及选修科目外,还需体验课业以外的其它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以达致全人发展。

核心科目中,最具争议的是通识教育的定位。它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联系不同学科的概念与知识,从多角度看事物,研习未能被某单一学科涵盖的议题。但通识科从推出伊始就受到有关各方的批评及争议。主要的争议有如下几点:第一,通识科教什么,学什么;第二,怎么教,怎么学;第三,考什么,怎么考。

教育局为使通识科能顺利推行投放了大量资源。其中包括对通识教育科的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让他们对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及评估有深度的掌握,以及在所需技能及知识上获得更好装备。大学也适时推出教育学士(通识教育)学位课程,培养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专业教师。教育局还设立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平台。由课程发展处制定并分发教学材料。鼓励各大媒体设立通识专版专栏,等等。在财政方面,向有关学校发放通识科教学人员的专门津贴。这些都使通识科的顺利推行得到较好的保证。

4 新高中文凭考试的构成要素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是评核的模式与方法。香港在回归之前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教育体制包括考试升学制度都基本上沿袭英国体制。其中最具英国特色的是等级评分报告制度。在会考与高考中,成绩一般分为6级(A-F),以A级为最高,F级为最低,成绩在F级以下者不予评级(以UNCL表示)。高考的E级,无论是高级程度或高级补充程度的科目,均相当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的及格。

随着新高中学制的推行,相应的文凭考试必然要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脱钩。一个全新的文凭考试,其成绩如何报告?如何使社会各界熟悉并接受文凭考试的报告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回应“一试定生死”的忧虑,而使其成绩更能充分、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多元能力?

反复的咨询与协商表明,各界普遍支持采用水平参照模式汇报成绩。水平参照模式仍将厘定水平等级,但为使与原有的等级评分报告制度清晰区分,水平参照模式的水平等级为1至5级(5级为最高级)。为适应大学招生的需要,5级中较优秀的考试标示为5*或5**。

为减低文凭考试“一次过”的风险,当局计划在大部分甲类科目中引进校本评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考虑到学校、教师及学生需时适应,当局采用了渐进的方式,首先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科目率先推行,取得经验与共识,再过渡到其它科目。在2012年推行校本评核的科目除中文、英文及通识等核心科目外,也包括中国历史、设计与应用科技、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综合科学、信息及通讯科技及视觉艺术等选修科目。

5 在会考中试行校本评核及水平参照模式

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施行,水平参照模式汇报的实现及校本评核的分数调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5.1 校本评核的分数调整

行动方案规定,有众多考生报考的科目,考评局会以统计方法加以调整;至于考生人数较少的科目,以及评核的内容未能通过笔试有效评核,而与公开试表现极不相同的科目,则会考虑采用非统计方法调整。

分数调整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校之间评分一致。由于任课教师清楚了解其学生的能力,所以由他们进行校本评核是最适当的。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讨论,他们能对校内就读同一科目的所有学生作出可靠的评核。可是在评核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未必了解其它学校学生的表现水平。尽管考评局已为教师提供有关校本评核的培训课程,而教师亦采用相同准则评核其所教的学生,但部分学校教师的评核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仍难以避免。此外,同学校教师所给的分数范围也可能相差很大。

在实施过程中,考评局以适当方法调整由不同学校呈交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以达致下列目的:(1)维持校本评核成绩在学校之间的可比性,以确保校本评核的公平;

(2)维持校本评核成绩在年与年之间的素质、信度及效度;

(3)搜集数据回馈学校,以进一步优化校本评核的施行。

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在学校完成校本评核,并向考评局呈交分数后进行。

评分水平的差异对校本评核分数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某一学校的教师在评分时可能比其它学校宽松或严格(平均分数的差异);其次,他们也可能把分数过于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或过于分散在一个宽阔的范围(分数分布的差异)。

分数调整是指对调整组别(通常指一所学校)内学生校本评核原始成绩的平均分和分数分布作出调整的机制,目的是确保不同学校成绩的可比性。为比较不同学校的成绩,调整时一般会以一个调整变数(例如公开考试成绩或检视学生校本评核作业样本的结果)作为参照。

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个调整组别通常是指一所学校。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1)参照调整变数,并通过比较个别调整组别内所有学生的平均表现是否高或低于其它组别,从而得出每个调整组别的组别表现水平;

(2)通过比较每个学生与调整组别内所有学生的平均表现,从而得到该学生的调整分数。

以下简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甲类科目的校本评核分数调整方法。详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a)。

这里只介绍统计调整方法,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学生的校本评核调整分数=学生所属组别调整后的校本评核平均分数 + 学生的组内差

学生所属组别调整后的校本评核平均分数=该科所有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总平均+ 学生所属组别的组间差

学生所属组别的组间差=(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平均分数-该科所有学生的公开考试总平均分数)× 组间变化率

学生的组内差=(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 - 学生所属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平均)× 组内变化率

其中组间变化率是从多层次分析(学生是第一层,组别是第二层)计算得到的斜率,是一个介乎0和1之间的数,不随组别变化。组内变化率的作用是调整组别中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分布。组内变化率通过比较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计算而得,令调整后的组别校本评核分数的标准差等于公开考试分数标准差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混合标准差。如果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等于(小于/大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则组内变化率等于(小于/大于)1。

计算校本评核调整分数的公式如下:

学生的校本评核调整分数=xmean+β(z--zmean)+

其中:

x为该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

xmean为该科所有学生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总平均

zmean为该科所有学生的公开考试总平均分数

x-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平均

z-为有关组别公开考试的平均分

sx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

sz为有关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

sp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调整分数的标准差:

wxs2x+wzs2z其中wx和wz为权重,而wx+ wz=1

β从多层次分析计算得到的斜率(第一层次是考生,第二层次是组别),不随组别变化。 

5.2 水平参照模式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评级程序涉及的一系列工作会在正式阅卷前开始。每一科目的评级工作将由一专家小组负责执行,小组成员包括科目经理、试卷主席、挑选出来的阅卷员。具体程序包括选取样本答卷、标准化(确定样本答卷的评分和具体得分点)、专家小组评级会议及内部会议等,最后报公开考试委员会会议通过。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完成阅卷和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如适用)后,有专家小组检视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样本的示例,并综合观察所得,讨论各等级水平的要求。有关讨论让专家小组能针对样本的表现作出判断,为各试卷或分卷作初步的评级建议(包括初步临界分数范围)。专家小组作出判断前需参考各种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包括:按总分选取的已评阅答卷;

该年的试卷间相关系数、平均分及标准差;试卷总分的累积分布;阅卷员就每份试卷难易程度的回馈意见;水平参照成绩汇报资料套内不同能力水平的样本;2010年会考和2011年高考的试卷和存档的参考答卷。

为提供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以往高考与会考三者的水平的背景资料,考评局分别替部分参与2010年会考和2011年高考的学校,进行保密研究测验。同样的研究测验亦在参与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部分学校中进行。这些从研究测验取得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连结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以往高考与会考水平的参考数据。

以下简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心理测量统计分析方法。详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

校定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题目的“潜在特性模型”是根据Rasch模型发展出来的。简单的二值(即只有对或错两个答案)反应Rasch模型如下:

pni=Pr {Xni=1}=exp (βn-δi)1+exp (βn-δi) (2)

但是,大部分考试题目都不是简单的只有对或错两个答案的问题,每题答对的得分亦可能多于一分。这时,需要以下的多级评分模型:

其中βn是考生n的能力,δi题目i的难度,τik是已经中心化的阈值(centralised thresholds),而∑0k=0τik=0。βn与δi则统称为位置参数(logits)。

这是考评局将用作校定某科目公开考试题目与研究测验题目的模型。为把不同年份的考试分数等值,考生在某科目任何题目子集的总分将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Ki是题目i的设定权重,I是该科目的题目子集,而E(Xi)是某一能力水平为β的考生n在某一满分为mi分的题目i的预期分数

通过同时校定各份试卷和保密研究测验的所有题目,便可以用相同尺度估计每个考生的能力。有关Rasch模型的详细讨论及估计方法,请参见Luo(2005),Andrich和Luo(2005)。

当校定试题的难度后,便可为某一考生能力值计算相对应的整个科目(亦可能包括不同分卷)的分数期望值。在计算过程中,会顾及取得某个分数的概率,以及科目考试可能包括多个独立分卷,每一分卷有不同的比重。该比重是根据试卷结构及考生表现等数据计算出来的。

本模型产生四个核心科目各等级的建议临界分数,供专家小组评级时参考。

从2013年开始,为提供一个能将连续多个年度考试等值的基本参考数据,考评局将采用以上的“潜在特性模型”校定(某两年)公开考试每份试卷中所有题目与保密研究测验中所有题目的参数,以作为维持每年等级水平的参考。

至于选修科目,其建议临界分数是依据组别能力指数计算的。与核心科目的评级方法相若,选修科目的专家小组可参考以组别能力指数计算所得的建议临界分数,并藉此作最终的建议,以维持各等级的水平。

5.3 组别能力指数

组别能力指数基本上可视作一组百分比,用作选修科目和应用学习科目评级的参考。

计算某科目X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组别能力指数P的公式如下:

其中NC、NE、NM及NL分别代表科目X的考生应考四个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必修部分)及通识教育科的总人数;

nC、nE、nM及nL分别代表应考某个科目X的考生在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必修部分)及通识教育科四个核心科目中获得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人数;

bC、bE、bM及bL是把科目X的标准分与四个核心科目的标准分作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系数。

计算出P的数值后,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建议临界分数为科目X分数的1-P百分位点。

有关组别能力指数的详细讨论,请参见罗冠中(2012)。

6 新高中文凭考试的得失

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考试于今已尘埃落定。成绩分布大体符合各界的预期。以下为香港大公报于发榜翌日(2012年7月21日)发表的评论:

首届中学文凭考试终告发榜,整体成绩尚算令人满意。在教育局来说,应该可以松一口气,起码做到了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去年上任之初表明的“软着陆”,这包括考试流程顺畅,成绩发放迅速。事实上,昨天发榜所见,无论校长、教师、学生以至家长,都没有太多抱怨,这在近期充斥非理性声音的香港社会,实令人惊喜。

据最新统计,今年七万多名参与首届文凭考试的考生中,约二万六千人考获入读院校的最低入学门坎,最终有一万六千人通过大学联招,获派本地大学学士学位课程或副学位课程的取录资格。其中香港大学包揽全数5名7优(5**)状元(经成绩复核后又有多一位考生获得7优)。有2万4千多名考生申请覆卷,占总考生人数三成四。考生一共复核4万6千多个科次,约占总应考科次一成。与今年最后一届高考相比,申请复核的考生比例,及复核科次的比例,分别下跌4个百分点及7个百分点。正如特首梁振英所言,“整体情况令人满意”。目前,考评局正在进行分阶段的检讨(post-mortem review)与总结,力求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为下一年的新高中文凭考试做好准备。

香港今年适逢立法会选举之年。不同政党对政府的批评自然比较激烈。总结各方对文凭考试的评价,却是肯定多于否定。肯定方面不再多谈。否定方面大致有:

(1)新高中文凭考试的设计意图是“毕其功于一役”。改革的规模变得过于庞大,使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感到不胜负荷。

(2)成绩符合入读大学基本要求有约二万六千人,但资助大学学位不足,相当部分考生成绩符合入读大学基本,但无法入读本地大学。

(3)核心科目的合格比例不均匀。按教育局规定的入读大学基本要求“3322”,通识科达2级或以上的有90%,但中文科达3级的仅有49%。也就是说,通识科的要求偏松而有“放水”之嫌,而中文科的要求偏严而使一部分其它科目成绩尚好的考试被排除于大学校门之外。

(4)文凭考试新兴科目需时适应。不少新兴选修科目的及格率,较传统科目为低,其中科技与生活(服装、成衣与纺织)、设计与应用科技的及格率,均只得五成二,并分别有二成三及一成七考生获“不予评级”,前者不但“派U率”最高,而且无人考获5*及5**;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旅游与款待的及格率虽然稍高,分别有七成半及六成八,但均有逾八成人未能考获四级或以上成绩。至于具争议性的组合科学,虽然原意是让传统理科生以“三选二”方式,修读生物、化学或物理领域,其余没选的领域则以独立科目选修,提升学习弹性,惟三种组合的及格率不足八成;反观独立选修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及格率全部接近九成。

(5)社会各界特别是雇主对新制度的认识不足,令致第一届文凭考试的毕业生受到不恰当的待遇。雇主无法将文凭考试的水平与原来的会考或高考成绩比较。有雇主甚至颠倒了1级与5级的高低级别,误以为1级成绩较2级和3级的好。

(6)校本评核变质。这个原为减轻一试定终身而引入平日分评核的做法,在学界是越做越好越做越细致,造成师生负担越来越重等等。

7 结语

香港教育改革的十年以新高中文凭考试的顺利施行作为一个总结。十年以来,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持份者(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今日的成功实属不易。在新高中文凭考试的准备及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原本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在解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为实际操作积累了经验,在理论探讨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香港最近一轮的教育改革以第一届高中文凭考试的举办而暂时进入一个“休养生息”阶段,但其实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香港社会对香港学制与考试改革的争论将会随着在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结果的公布而有不同的解读。在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层面,期望我们在其中的努力,能为都在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用的借鉴。 

参考文献

罗冠中.(2012).考生群体能力指数及其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的应用[QX)].第六届四市一区教育考试机构院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天津.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

香港教育统筹局.(2005).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Grading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referenced Reporting in the HKDSE Examination.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a).Moderation of School-based Assessment Scores in the HKDSE.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Luo,G.(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ng Scale and Partial Credit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 of disordered thresholds of the Rasch model for polytomous responses.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6(4),443-455.

Luo,G.,& Andrich,D.(2005).Estimating parameters in the Rasch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null categories.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 6(2),128-146.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pplied in the Reform

Luo Guanzhong Wen Zhonglin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Hongkong)

Abstract:The 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 (HKDSE) was first launched in 2012.The HKDSE serves both purposes of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Different stakeholders of the HKDS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HKDSE after the result of the HKDSE was released in late July 2012.A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involv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th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reform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rea.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some background of the Examination reform in Hong Ko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new examination system are briefly described.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xamination are presented in more details.The article is concluded with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gai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本科文凭篇5

中外合作办学以其能够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优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样的国际大形势下,我们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不但有利于我国培养出极具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对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有所助益[1]。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情况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力图弄清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所采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据笔者电话访谈调查,目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2+1+1”模式。本科生大一大二时在国内大学修满所在学校规定的学分,大三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该校课程,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大四时回到国内高校修满剩余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后将获得国内高校学士学位的单文凭。

2.“2+2”模式。本科生大一大二时在国内大学修满所在学校规定的学分,大三大四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语言或其他专业,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根据具体的合作情况,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取得中方高校的学士学位,即单文凭模式;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取得两校分别授予的学士学位,即双文凭模式。该双文凭模式中又分为跨学科双文凭和本专业双文凭。

3.“3+1”模式。本科生大一到大三在国内大学学习,并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四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取得规定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后可取得国内高校学士学位的单文凭。

4.“1+2+1”模式。本科生大一时在国内高校学习,打好语言基础后于大二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后,大四再回到国内高校修满所有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合作具体协定,取得中方单文凭或中外双方高校学士学位双文凭。

5.“1+3”模式。本科生大一时在国内大学修满所在学校规定的学分,大二开始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根据在国外期间所学专业的不同,可分为本专业双文凭和跨学科双文凭两种模式。

6.“3+1+1”的本科双文凭、硕士外方单文凭合作办学模式。本科生从大一到大三在国内大学修满所在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四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两年之后,可取得中方和外方大学的双学士学位。

7.“3+1+1”的本硕单文凭合作办学模式。本科生大一到大三在国内大学修满所在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四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学习两年之后,可获得中方高校的学士学位。学生在其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在国外院校修习一年硕士课程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将获得国外院校的硕士学位。

8.“4+1”模式。本科生在其本科学习期间均在国内高校学习,毕业后取得国内高校学士学位。本科结束后到和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就读一年研究生课程,获得国外高校的硕士学位。即本科毕业获得国内高校单文凭,研究生毕业则获得国外高校单文凭。

9.“4+2”模式。本科生入学后的4年本科在国内大学学习,取得中方高校的学士学位后,到和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修习两年研究生课程后,将获得国外高校的硕士学位。

10.“1+1”模式。研究生的第一年学习是在国内完成,研二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学习,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后,获得中方院校硕士文凭的单文凭。

11.“1+1+1”硕士单文凭模式。研究生的第一年学习是在国内完成,研二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学习,研三继续在国内学习,完成硕士论文答辩,最后将获得中方院校的硕士文凭。

12.“1+1+1”双硕士文凭模式。研究生的第一年是在国内完成学习,研二时到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学习,研三继续在国内学习,修完中外两校所规定的学分之后,完成硕士论文答辩,最后将获得中方和外方院校的双硕士文凭。

13.短期赴国外合作大学强化语言学习的非学历性质的合作模式。即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生到国外合作大学进行一年以下的专业强化学习,或通过双方互派留学生的形式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的非学历性质的合作模式。

二、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一)北京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北京高校共计101所,而设有各外语专业的高校共有49所,具体开设外语专业的语种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二)天津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隶属天津的高校目前共有34所,在这之中设有各类外语专业的高校一共有22所,其具体开设情况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见表2。

(三)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隶属河北省的高校目前共有36所,独立学院17所,在这之中设有各类外语专业的高校一共有44所,其具体开设情况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见表3。

三、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我们也发现了目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尚需改进。

(一)提高高学历合作办学比例,使各地区获得均衡发展

对于外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已不是最高要求了,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科研能力。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硕士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比例偏低,大部分院校都仍然单纯采用国内传统的办学模式,而传统模式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浸入式的学习环境,不能使学生完全融入到外语对象国的文化环境中去,对研究生来说,想要深入研究学习某门外语和外语对象国的文化等就更加困难了[2]。另外,如上述表1、2、3所示,北京地区61%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和51%的硕士点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地区56%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和67%的硕士点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而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仅有18%的本科和11%的硕士点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见,在京津冀发展圈中,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外语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京津两地。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语专业学生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而留学也是很多外语专业学生非常向往的。但是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却少之又少,这会影响到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影响到河北省高校的招生竞争力以及学生的综合实力等,造成京津冀高校发展的不均衡。因此,各高校要以国际化视野来规划外语专业的改革发展目标,努力开展与国外优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为本科生,也要为硕士生创造各种出国留学的机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与国际接轨、拥有扎实知识及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外语实用型人才和科研教育型人才,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强化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各学历层次的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所采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共有13种,而双文凭模式所占比例还是偏少。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很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到国外高校进行短期陪训,他们更加青睐能够在国外高校学习较长时间的双文凭模式[3]。目前一些高校采用的跨学科双文凭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将成为身具优异外语能力和一门其他专业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因此这种跨学科双文凭模式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具吸引力的。另外,只掌握外语语言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此情况下,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要积极“走出去”借鉴经验,与国外高校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拓宽视野,开创多种适合不同学历层次学生、适合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本科文凭篇6

一基本内容

1、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7、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 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二、心得体会

本科文凭篇7

干部文凭乱相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绝,混学历已成风,假文凭满天飞……文凭情结真是缘于某些官员盲目的知识崇拜吗?显然,这些官员都不是什么尚学之人,文凭是升迁的“门票”,牵动着大大小小官迷的神经,这才是当前官员文凭乱相的根源――

旧案重提,热议5年未见动作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教授没想到他5年前提出的《遏制党政干部文凭腐败》的提案,近来又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今年3月,蔡继明曾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他为两会准备的一个提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不宜设院士》。网友很快回应:“太支持了,建议增加一个提案,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官员来一次学位检查。”

“这个建议非常好,非常有见地。”蔡继明委员在博客上留言说:“关于党政干部在职读学位的不正之风,我早在2001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过批评。现把我在2002年例会上上交的提案提供给各位网友,希望在全社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

提案中指出,近年来,许多领导干部都拥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不乏在担任领导干部前已经获得了高学位的,也确有一些人在担任领导干部职务期间,利用工作之余,通过刻苦攻读获取了高学位,这无疑有利于实现领导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但是情况并非全然如此。他们中一部分人是利用职权,动用公款,在职混取研究生文凭(或学位)。有的人考试作弊,甚至根本未经考试,就取得了入学资格。在课程学习中,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由人代为上课。在学期考试中,又往往由人代考,或者根本不考,反正总有办法得到学分。学位论文也大抵采用类似的办法混过去。

蔡继明称,对于他的这个提案,有关部门曾给予过答复。此后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全国相继开始了清查。“但当时查的是文凭造假,我所说的党政干部混文凭的现象一直没有解决。”

蔡继明建议,严格限制党政干部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对于个人要求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建议先辞去现任职务,并由个人支付全部费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由组织安排攻读学位的,可由单位委培,但建议辞去职务,保留相关待遇,以保证全身心投入学习;至少要调整工作岗位,不再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以保证完成课程所必须的最低学时。对于已经获得博士生和硕士生资格的在职党政干部,如查实未经过合格的入学考试或未遵守培养方案的规定,建议取消研究生资格。对于即将和正在申请研究生学位的在职党政干部,要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

招生困惑,学校怕被“穿小鞋”

“别人要,我们不得不给,要不然就被扣上‘思想不够解放’的帽子。”笔者调查中,某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负责招生的副院长讲述了他对干部假文凭现象的困惑,“不敢开手机,不敢呆在办公室,每到招生的时候,我就过不了正常生活,递条子、打招呼的人实在太多,其中不乏一些处长、局长之类的‘干部考生’,不办吧,得罪不起人;办吧,实在有悖学术良心。”

据他透露,他还碰到更为离谱的要求,去年招生期间,一位曾给学校批过项目的部门负责人直接问他,花20万元能否帮他搞到一个真的博士文凭。遭到拒绝后,这位领导把电话打到校长那里,指责他“思想太保守”。

“相对过去‘严进严出’而言,现在学校在‘进出’两头都稍有放宽,比如我们学校有些考试科目最低分数线一降再降,即便这样,仍然有人希望不参加考试就能进门,个别与学校打交道的部门领导总想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拿到文凭,有的甚至通过上级部门打电话、批条子,要求在考试、论文答辩等环节放一马。弄得我们管研究生的老师甚至校长都很有压力。”他无奈道,“别人要,有时我们得给,别人没要,有时我们还不得不送。南方某部门一处长在我们学校读工程硕士,还没毕业,学校居然就给了他一个兼职教授的头衔,就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项目。你说这算什么啊?去年我们还有一个500万元的设计项目,也是通过‘文凭钓鱼’的方式得来的。”

他认为,没有一个高校不希望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学生。但是,目前一批“干部学生”,课也不来上,考试让人代,论文靠挂名,答辩打招呼,怎么可能学到真东西?这些学生多了,不光破坏了学术的严肃性,而且也使学历、学位的公信度大打折扣。

然而,对待干部要文凭、混文凭的事情,学校一味地挡也是很难办的,因为学校开门办学,需要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掌管科研经费、项目、计划指标的部门,都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校是哪尊“佛”也得罪不起,否则就有可能被“穿小鞋”。拿文凭换利益,你不做,别人做,到头来不光项目没了,还被笑话。

升迁“门票”,一纸文凭就靠“混”

干部假文凭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绝,症结何在?一位熟知内情的干部一语道破天机:文凭是升迁的“门票”。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调查,现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把学位等同于能力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地方大量选拔博士进入领导层,形成博士兵团,被媒体报道为“亲近知识、拥抱科学”。某市在编的博士就有82人,他们均担任副县(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某省副处级以上公务员中,已经有十分之一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顾海兵称这些现象为“学历歧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也认为,从理论上来说,高学历者并不一定适合从政,但在官员任用、提拔过程中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却让干部必须给自己搞一个文凭,而对于他们来讲,再花几年时间进一次学校的机会成本无疑太高了。如果不考虑道德因素,最理性的选择肯定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获得一个正当的文凭。

面对干部文凭腐败这种局面,党建专家钟岩回忆道,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干部“年轻化”,当时,按此标准选拔的干部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二是有文凭,正如人们一度所说的“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这给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钟岩的说法得到了一位基层干部经验的验证。“我生于建国后,在学知识的关键时候,爆发了。后来在乡镇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从一般干部一直干到县里任局长,希望能继续‘往上走’,可一纸文凭却成了我升迁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他告诉记者,“于是,我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我县设立的函授班,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也如愿提升为副县级干部,与我同期毕业的有100多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他说:“说文凭是‘混’出来的,这一点不为过。我拿到了本科文凭,却发现自己还是同样的知识水平,改变的仅仅是我的职位和履历表上学历一栏中的‘本科’二字。然而,干部们对此心照不宣,没人会检举你,也无法查处,因为得到的文凭是国家承认的,谁会管你是怎样拿到的,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形式而已。”

清查风暴,造假之风泛滥

事实上,官员混文凭现象已经十分普遍。2004年10月,中组部等四部委经过两年的清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67万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中,每40名就有一人的文凭有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干部将培训班、进修班等非学历教育填写为学历教育,将在职教育学历填写为全日制教育学历;还有部分办学单位滥发学历、学位证书。

当时业内人士就指出四部委的清查是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圈内人士分析说:“四部委能下定决心清查假学历也是迫不得已,但是,这种行为应该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目前的干部文凭造假之风。”

另据权威人士透露,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万人,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50万人持有假文凭,这个数字几乎占去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五分之一。

不久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鉴定潮汕地区某市送来15名官员的学历证书,仅凭肉眼即确认其中7份是假证书。更加离谱的事情接连发生,一个地级市的银行出于选拔干部的考虑,将36名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的文凭送来鉴定,结果只有6个人的文凭是真的。

几年前因腐败被处以死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就是一个“混文凭”的典型。他托人在北京大学附近买了一个法学学士文凭,就开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称自己是“法学教授”。但奇怪的是,北京大学在胡长青担任江西省领导一职时,从来没有对此事提出质疑,而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赶紧进行澄清。

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拥有“硕士”学历。可是知情者都明白,即使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所写的论文《党性分析》,也是秘书代劳,更没人相信他能考过外语这一关了。这样的文凭丝毫没有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做人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他5次去境外,并受贿几百万元。

文凭之乱,该打谁的屁股?

“在选拔干部的时候重视文凭是一种好的趋势,问题出在一些人钻空子,而不是这种做法本身。‘任人唯亲’、‘任人唯贤’我觉得都不好。”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毛寿龙说,“那都是长官意志,干部管理和选拔都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当然,我们要对文凭有个正确的认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起点标准,也就是说,高学历的人应该有好工作或是高报酬,但是,在以后的考核中,应该更注重他的能力。”

在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高旺看来,假文凭层出不穷,除了约束机制的问题外,还有我们的惩罚机制,“我没听说过有哪个官员是因为假文凭问题而受到惩处的,现在检查出来的假文凭大多是因为这个官员犯了别的错误而顺带出来的。这从某种角度也说明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目前社会存在大量买假的人,教育部官员表示,对于买假的人,本身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法律上怎么制裁这些人,目前也是没有法律依据。

相关专家指出:假文凭的泛滥,动摇了社会的公平和信用基础。连人都是假的,还有什么不能假?而假文凭的最大受益者,是持有、使用假文凭的人,他们凭借手中的假文凭,不劳而获,谋得政府和企业的高职高薪,在获取社会机会、分配社会财富方面,令社会的基本公平原则陷于泥淖,损害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信誉。

本科文凭篇8

关键词:基础设置 日常处理 期末处理 UFO报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06-02

目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程,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ERP-U8.61软件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步骤和原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自己上机练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掌握步骤不正确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等原因,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们更灵活掌握软件应用和理清原理。该文就会计电算化上机中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系统管理中已设置用户和权限,但用003进入企业应用平台进行基础设置时无法进入企业门户。

分析原因:操作员编号错误。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权限-用户,发现,操作员姓名正确,但是编号并不是003,则用003不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用操作员的编号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必须保证该操作员编号存在并且正确。用户编号在系统中必须唯一。

更正: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增加003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

问题2:已建立完账套,在基础设置中增加“供应商分类”时,无法增加。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过程中,并未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建账过程中,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基础设置中才能增加供应商分类,然后再增加供应商名称。相反地,如果要求没有供应商分类,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那么在建立账套时不能选择供应商分类,如果选择了,则不能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因为只有增加供应商分类才能增加供应商名称。注意软件系统中的前后关系。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登陆系统管理,点击账套-修改,打开修改账套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出现供应商分类一栏时,在供应商分类前方框内单击左键,出现“√”标示以示选择。

问题3:在基础设置中,增加部门档案时,一级分类编码和二级分类编码与教材不同,不能按要求增加正确的编码。

分析原因:在账套建立过程中,编码方案设置有误,或者直接按默认编码并未修改。

更正:方法一: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选择“账套-修改”,找到编码方案,修改相应分类编码方案中的信息,修改结束后点击确认保存。

方法二: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基本信息-编码方案”,双击修改分类编码方案信息。

问题4:用账套主管身份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基础档案展开没有客商、存货等信息。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时,没有启用总账系统。

更正:用账套主管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本信息-系统启用”选项,打开“系统启用”对话框,启用总账,并选择启用日期为某期期初。

问题5:已通过“系统管理-账套-输出”功能进行账套备份,但原备份的目标文件夹中没有所备份文件Uferpact。

分析原因:备份步骤不完整,备份时只选中了目标文件夹,没有双击打开,备份文件没有装入目标文件夹,而是存放于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文件夹中。

更正:可以在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下找到丢失备份。正确备份方法是,在备份时要选定目标文件夹并双击打开,再点击确定。

2 日常业务处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填制凭证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科目输入凭证点击回车,系统并未弹出“现金流量表”对话框。

分析原因:没有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出现会计科目对话框,点击菜单中“编辑-指定科目”,选择“现金流量科目”单选按钮,将现金、银行存款选入。

问题2:出纳执行现金日记账查询时,没有查询权限。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现金日记账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一:如果在选项中设置了“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取消。

方法二:如果不取消“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查询权限。

方法三:数据权限控制设置中,对出纳进行了权限控制,则在科目前取消科目控制。

问题3:出纳有了查询日记账权限,但不能双击查询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查询总账的权限。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科目账”权限。点击权限-权限,选中出纳,点击修改权限,单击“账表-科目账-总账”权限选择。

问题4:以账套主管身份填制凭证,导致不能审核凭证。

分析原因:应以会计身份填制凭证,账套主管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人即职务不相容原则。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将所填制凭证作废,并整理凭证,则没有账套主管填制过得凭证,再以会计身份重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填制凭证。

问题5:出纳执行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签字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出纳具有出纳签字的权限;

(2)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分别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

(3)“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总账控制参数中选择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

(4)会计科目修改中,现金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存款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账。出现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从以上四个条件中分析原因,查看四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该操作员没有出纳签字的权限而导致无法执行出纳签字,这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1,则应以账套主管身份登录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赋予出纳人员出纳签字权限。

更正:经过分析以上四种原因发现出现错误在于没有指定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指定科目。

问题6:填制凭证保存时,出现“凭证不满足借贷必无”无法保存凭证。

分析原因:凭证类别选择了转账凭证,类别选择错误。该凭证不是转账凭证所以选择转账凭证时无法正确保存。

更正:将凭证类别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凭证类别,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问题7:填制凭证时,输完银行科目,并填写完辅助项对话框,凭证输入完成后,没有弹出“此支票尚未登记,是否登记”的窗口。

分析原因:没有进行支票控制设置。没有设置支票控制,则在银行存款科目是支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支票登记。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打开“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选择支票控制。

问题8:填制凭证时,出现科目不合法。

分析原因:填制凭证所填科目编码与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不一致。前后不一致时,系统不能正确匹配编码,则科目不合法而无法使用。

更正:查找会计科目,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编码填写正确。

3 期末会计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期末对账过程中,单位日记账的记录为空。

分析原因:没有记账则不会产生企业的日记账信息。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打开总账系统下凭证-记账,完成记账。

问题2:银行对账时,出现检查不平衡。

分析原因:本单位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通过自动对账和手工对账两种途径进行,之后发现检查不平衡,则可能存在未达账项,此项不平衡不影响后续操作。

更正:通过手工对账仔细检查,仍然不平衡,则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不予考虑。

问题3:进行期末结账时,出现“存在未记账凭证”,无法结账。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生成凭证并保存后,单位出现新的转账凭证,需要进行凭证审核和记账后才能结账。学生经常忘记审核、记账的环节直接进行结账,这样无法进行结账。

更正:期末处理的顺序是:转账-凭证生成-审核凭证-记账(-按前序循环)-结账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审核凭证,然后执行记账功能。

问题4:期末转账时,生成凭证,点击保存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而无法保存。

分析原因:实验课不是实际操作,所以必须要分清系统启用日期和操作日期的关系,上机实验一般以一个月的账务处理为对象,启用日期一般是某月月初。操作时一般把电脑的系统时间调整为对应某月的月末,这样,可以处理处于月初至月末间任意一天的业务。出现日期不能之后系统日期的原因是转账应于月末进行,而电脑系统日期提前甚至提前了日常业务处理的日期。

更正:修改电脑系统日期,将其改为月末,转账生成凭证的时间选择月末。

问题5:期末损益结转转账生成凭证时,执行“转账生成-损益结转”,右边没有相应需要结转的项目。

分析原因:在转账生成之前需要进行损益结转的设置,没有需要结转的项目是因为没有进行损益结转。

更正:进行期末损益结转的设置,具体操作:以会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业务-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设置”,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编码,确定。

4 UFO报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利用UFO表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格式、公式全部成功设置,但运算后没有产生数据。

分析原因:(1)总账系统还没有记账;(2)录入的关键字(如年、月、日)与总账系统不符或者公式中会计科目代码与总账系统设置的会计科目代码不一致,则公式运行时没有正确数据所以不会产生数据。

更正:(1)记账后再编制报表;(2)进入总账系统确认正确的年月日或者会计科目代码,再在会计报表中录入正确的关键字和会计科目代码。

参考文献

[1] 陈雪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学生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会计,2006(5).

[2] 陈玲.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我是一只小虫子范文 下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