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09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1

我们是校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自管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学生的工作,协助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维护学校整体利益和广大同学的具体利益,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在迎评来临之即,我们的工作将更积极主动,始终坚持,做到从我做起,众志成城,与学校共命运、共呼吸,为迎评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搞好学生公寓建设,确保我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 科教学水平评估,现倡议如下:

一、牢固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脚踏实地,尽己所能;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二、以迎评为己任,时时关心迎评,主动了解迎评,积极参与迎评,自学服务迎评。

三、热爱学校,以大局为重,把学校的荣誉当作自己的利益;积极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不做有损学校利益的事,不说有损学校形象的话。

四、创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营造寝室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寝室氛围。摒弃陋习,倡导文明,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杜绝酗酒、打架、异性交往不文明现象;禁止晚间迟归、夜不归宿;保持寝室良好的卫生环境,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迎评的有关知识,掌握迎评有关动态;积极提出对迎评工作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六、全校各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公寓管理干部,一定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地认识自己,审认自己,武装自己。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2

关键词:档案工作;教学管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虽没提到对高校档案的评估,但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教学评估依赖了大量档案并形成了大量教学评估档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工作关系”的探讨。因此,把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评估结合起来研究,就成了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档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在“迎评促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准备提供给专家审查的评估材料,要求准备的材料必须具备真实性、原始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接受评估的高校全面地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形成系统的材料提供给专家查阅。专家根据这些信息和资料结合他们进驻学校实地考察的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结论。高校评估工作,无论评估程序、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最终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随着迎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评估中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多来自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

高校评估是高校完善教学设施、改进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巨大动力,同时评估结果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和命运,而档案材料是影响高校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业设置、教材和教案建设、考试工作、学生档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的准备工作过程中,档案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利用现在的档案资源检索出如下信息提供给关部门:(1)上级机关下达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包括教育改革、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招生等方面的计划、规定、通知等;(2)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定、规定、规章制度;(3)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计划的报告及上级批复;(4)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材料;(5)学生成绩表、学生奖励材料及学生处分材料;(6)有关专业设置、调整、撤销合并更改名称的报告及上级的批复;(7)上级关于招生、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包括通知、规定、决定、指示等;(8)招生计划、总结、请示报告及批复、招生简章及专业介绍等;(9)教学活动中拍摄的有价值的照片等。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以藏为本,以用为根”的工作理念,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围绕学院“评建”工作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挖掘和捕获潜在的档案需求,热情、快速、有效地查档服务,想方设法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凭据与参与作用。

二、在高校评估中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

廊坊师范学院是一所由多个院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处于发展变化阶段,虽然建立健全了本院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尽人意,院系级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繁忙,头绪多,并且由于教学档案内容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院校合并过程中频繁换人,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因此教学档案收集不齐、流失、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作为教学评估重要原始凭证的教学档案,在评估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注重档案的原始价值利用,忽略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从评估工作实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的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如文件的形成、资料的归集等,忽略对教学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日常教学档案的归类统计不够,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论文汇编等,导致统计数据出处甚多,不一致现象严重,为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数据的汇总、求证与统一,所以评估中,教学档案作为凭证和史料价值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反映各项教学管理活动中具有借鉴、启迪、参考等方面价值体现不够充分,使教学档案在评估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注重档案的收集数量,忽略档案收集质量。在围绕本科教学评估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不少教学档案该收的没有收,不该收的倒收上来了,主要原因是:一是在收集档案过程中,为避免遗漏,档案搜集工作尽可能地占有材料,在评价一个单位档案收集情况时,也往往注重归档文件的数量,数量越多工作做得越好,甚至以库存数量的多少来定管理人员的编制,造成在平时工作中,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问题。二是归档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高校教学档案基层管理人员多是由教学秘书或干事兼任,因事务繁杂,档案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归档是应付差事,只将广发的或手头上仅有的文件材料归档,大量反映教学情况的“账外”文件,如:教学会议记录、调查材料、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试卷分析等没有归档,导致归档材料有数量而质量不高。三是群体档案意识薄弱。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或负责人对重要档案、常用资料因担心丢失、利用不便等不愿意归档,致使一些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对今后工作极具有考察价值的文件散落在承办部门或流落在个人手里;一些老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干了大量工作,而且成绩十分出色,但在教学评估这种特殊的检查中,有的却拿不出证明工作成绩的档案来,有的虽然有材料,但材料杂乱无章,不能提供利用,造成收集的档案数量较多,实质上有利用价值的较少,这是极大的憾事。

3.注重档案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忽略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档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多样,要求档案人员不仅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还要具有相应的业务素质。但在评估中发现我们的档案工作人员大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有的甚至还不会操作,只能用手工查询;对各类档案的属性不熟悉,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导致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档案工作从上至下强调的是为教学、科研及后勤工作服务,因此,工作中更多是考虑如何做到热情服务。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档案人员除具备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工作精神外,更应具备现代科技知识。二是档案人员中兼职多,加之人员调动频繁,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档案知之甚少,对实践操作技术就更谈不上了解,只能尽其所能提供服务,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领导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如何,大多从工作态度上衡量,很少从能力上去考察,因此,不利于专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教学档案优化的对策

充实和完整的教学档案是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的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档案能否满足评估的要求,这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一次检验和选择,要搞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大、人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所以必须要有院级领导亲自抓这项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列到年初的计划和年终的考评指标中去。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的过程,希望院领导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院的总体规划,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2.健全制度,扎实工作。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指定各处室、二级学院相应的归档范围,并将各条款分别落实到人,纳入个人的岗位职责,使相关人员明确自己应该收什么,何时上交。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程度,因此要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首先各教学管理人员是关键,这就要求他们注意平时保存原始材料,不能将重要资料作为废纸丢失,要制定制度,要求每个人每个部门认真执行。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对档案资料规范化整理并加以科学管理,而且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研、分析,才能有效地提供利用,为教学科研服务。档案工作的任务就是在统一管理有关档案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档案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地、系统地管理档案。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个时期对档案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外,还要系统地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以此指导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分类、编号、组卷、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从而使所管理的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微机储存档案具有便于管理、准确性高、储存量大、查找快捷的优势,所以,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管理技能,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学评估是对高校工作的一个全面检验,既评估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同时又检验学校的管理水平,专家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关材料,就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检验,因此,优化和加强高校档案的管理,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汉华.以高校教学评估为契机 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J].学校档案,2008,(2).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3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档案管理建设;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70-03

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化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是国家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判定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对高校教育工作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它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的机制。

嘉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2006年接受教育部评估过程中,档案部门全力以赴保障材料的查找和提供利用,对文件材料的提供和使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这次评估“战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档案在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学校领导认为,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原始档案管理和档案馆建设,增进了加强地方高校对教学档案管理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地方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1.从教学档案在评估中所扮演的角色看

尽管“档案”这个概念在目前的评估体系中未被明确提及,但它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有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体系和44个主要观测点,每个指标和观测点都需要大量的材料佐证,而这些佐证材料大多是由原始档案(主要是教学档案)或以原始档案为基础进行加工过的二次文献组成的。另外,专家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调阅的原始教学材料均属教学档案范畴。档案是评估的基石。毫不夸张地说,学校离开了档案是不可能参加评估的。

2.从评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看

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是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强有力和保障(简称“三化”)。2004年10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建立每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即要求高校每五年必须接受一次教学评估。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应对教育部的这一重大决策,各高校的档案工作也必须做到“三化”。以上所述的评估是指教学水平评估,除此之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单项评估。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文理科基础评估、“两课教学评估”,等等。每年各校大大小小的评估总要遇到一两项。把档案工作做好于平时,不仅可以解决“临阵”时材料准备工作周期长、难度大的矛盾,还可以积极避免重复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从容面对,以平常心看待评估。否则,评估任务一来,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造成对教学秩序的干扰。

3.从成本投入看

搞好档案工作是减少评估成本的有效措施。开展评估十年来,高校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外,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于促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不难看出,就目前的评估而言,投入的成本太大,除直接投入到教学的部分外,还有大量的经费用于迎接评估的各项开支。一个单位如此,十个、几十个单位的浪费总和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成本意识是强化管理的重要体现。要树立成本意识,小处节俭,聚少成多,将有限的经费真正用用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降低评成本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地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06年我院为了迎接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针对各学院保管的教学档案所做的专项检查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查。清查中发现,有这样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职责不清。各学院教学档案除极少数移交档案馆外,其余部分基本上是档案跟着感觉走,或谁形成谁保管。尽管学院都配备有专、兼职档案员,但教学档案始终未纳入院专、兼职档案人员规范化的管理范围之内。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已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各二级学院档案“谁来管”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回避。二是教学档案内涵不足。通常所说的教学档案是指法人、其它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教育教学及其有关的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应当涵盖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过程到结果方方面面的、形式多样的材料。然而,现状却是大量的原始教学档案(如试卷、实验报告等),至今没有进入档案管理人员的视野。三是缺乏整体观念。从某种角度上说,学院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档案,由于无专人管理、无保管场所,大量的原始教学资料处于没有整理、没有编目,零散而不成体系的自然状态下,档案的丢失和损毁现象时有发生。不但教学档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它类型的档案也会出现同样问题。原始教学档案的管理应以学院的管理为重心。

今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会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的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评估的结果对学校的影响非同小可。如何应对今后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怎样使档案这个角色被动为主动,从幕后走向台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档案的渗透力度

首先,是在各项相关管理规定中的渗透,就是通过管理文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使档案资料的管理在制度上有所保障。比如,在学籍管理办法、毕业论文管理办法中制定出相应的归档要求,这样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接纳和重视。有些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档案之所以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一方面是得益于“迎评”的宣传,另一方面得益于这些教学管理文件。其次,加强档案意识的全方位渗透。为了使档案在今后的评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院领导层、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二级学院,必须重视教学档案在评估中的作用,正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档案整改和建设。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档案管理环境,打好扎实稳定的材料基础,才是解决“迎评”工作中材料准备难题的关键。

2.加强档案部门的参与意识

虽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主要涉及的是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单位、人员,但仅仅靠教学管理人员的孤军奋战是不够的。档案部门应加强积极主动为学校大事、要事服务的参与意识。在“迎评”档案检查、材料准备等工作中,如果有档案部门的参与,既有利于扩大评估的影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使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并通过评估使学校的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档案部门也可借评估的东风加强宣传,掌握全校教学档案的形成规律,以便在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将各学院保存的档案纳入正常化管理范围。

3.制定科学完善的档案材料收集目录

档案收集是档案建设的基础,是整个档案工作最直接、最重要的物质前提。现有高校管理办法及高校教学档案材料归档目录逐渐显现出与实际相脱离的迹象,尤其是教学档案材料归档目录,在内容上没有涵盖教学全过程,也缺乏处理校档案馆收集范围之外的档案材料指导性意见。如实验教学环节的档案材料、试卷等,明显未列入收集范围之内。另外,校档案管只收集某些教学档案中极少部分(如:毕业论文),其余部分如何处置,历来都是各学院自行其便,致使在档案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因此,档案收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制定出与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材料收集目录,有关部门必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档案是文化的记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学校负责、为经常化教学评估服务的态度,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

4.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应向纵深发展

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壮大,原有的档案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现有的规模。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应向纵深发展,建立起以院档案馆、二级学院、教研室、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系显得更有必要。档案馆以业务指导为垂直行政的工作重点,在搞好二级学院及各职能部门专、兼职的档案员业务指导的前提下,兼顾由各教研室(实验室)或其它科室构成的“面”。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各二级学院专、兼职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待到这部分人员的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直接由他们进行对下一级的业务指导,即以“点”带“面”。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是做好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力保障,它不仅有利于建立科学完善的档案材料收集体系,做好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更有利于工作重心的下移,减轻校档案馆的工作压力。同时,可以考虑建立资料合一的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室,在缺乏人手和保管场所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教学档案建设,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整体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或带动整个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水平评估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对教学档案的建设。只有正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扎实做好平时的档案管理工作,对经常化教学水平评估的应对也就泰然自如、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俞笑春.浅谈档案工作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关系[J].教师之友,2007,10(20).

[2]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3]张明明.运用系统思维构建高校档案收集体系[J].档案与建设,2004,2(28).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4

【摘要】 为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础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内蒙古自治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立项,并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立项,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立项,并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立项,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教学工作评估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当前,迎评促建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各高等学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挖掘本校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力争达到迎评促建的目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国家提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从而把高等教育推向了国际竞争的最前沿,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技术人才赢得全球竞争的优势。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强弱。说明了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推动教育教学创新,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须紧紧依赖于加强高校质量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设 。

我国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该《决定》第一次使用了“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一词。它不仅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开始的标志,而且是高等教育管理由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统一领导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转变的开始。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中强调加强教育立法,逐步建立系统的学校评估和监督制度。1990年原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也为高等学校工作评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二. 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教学评估本着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方针,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高度权威性:专家组受教育部委托。第二,具有基础性: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一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基础。第三,具有社会影响性:公布评估结果,对于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四,具有综合性:名义是教学评估,实质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促使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中心地位必须切实加强,不能削弱。

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各类高等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切实增加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教学水平评估可以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是高等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常性监督的必要手段

扩招实行以来,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是在不断提高,但是一部分学校还是存在师资队伍的不足,教学条件的全面紧张,包括教育方面的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教育质量还存在潜在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计划5年内,对全国高校进行全面质量评估检查,大面积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新的评估体系对高校教学硬件和教育水平进行了严格要求,增加了控制规模和质量的师生比、就业考查、生源情况和校园网建设等多项内容,并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为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还对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软件环节的建设也提出了指标要求。

因此,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具有关键作用。也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这是国家对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检查,也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建校以来第一次接受国家权威性的教学评估,评估结果将由教育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这与每一个师生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和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抓住教学水平评估的难得机遇,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使本科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教学评估工作是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得机遇。其一. 在教学评估过程中,由于评估工作的推动,学校和其上级部门必然要努力增加学校的经费投入,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二. 评估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校兴我荣、校衰我辱",抓住迎评工作这个机遇,学校的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员工都来关心学校的建设,关心教学,就能把学校整体带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 学校的教学秩序是靠制度来保障的。评估可以促进学校加强制度建设,整顿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 其四. 有了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和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特色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为了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必须通过扎实细致的评估工作,?全力以赴力争达到教育部评估“优秀”标准,使本科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致和主编.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安江英,郭炜煜.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6

一、正确认识校本评估

1.校本评估的产生背景。1982年,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设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学校改进计划”的跨国研究项目,将校本评估(SBE,School-Based Evaluation)作为研究范畴之一。该项目由来自14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参加。项目组成员通过互访所在国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评估的实施情况,对校本评估在学校改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总结校本评估的实践经验。从此,校本评估运动在挪威、英国、美国、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开始兴起[1]。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各高校展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内容涵盖了大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建立了校内评估的机制,开展内部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内部评估的具体工作,并通过自评为学校建设提供依据。但随着传统评估方式弊端逐步暴露,外部评估缺乏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内部评估则面临学校成员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内部评估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校本。由此,结合校内外评估方式的“校本评估”正在成为学校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2.校本评估的概念与特点。诸多学者对校本评估的定义提出了看法。台湾学者郭昭佑认为,“学校本位评鉴是学校成员在专家协助下,学习评鉴技能且实地执行学校层级评鉴,以建立学校内部评鉴的常驻机制,并透过内外部评鉴的联结与多元参与的真诚对话,以为学校发展改进与绩效责任”[2]。戴维•内伏(David Nevo)认为,校本评估既非内部评价的同义词,也非外部评价的反义词,而是二者的融合,其关系为互补而非对立。校本评估期望通过内、外部评价的结合,互补其功能,并建立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以使评价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改进和满足对绩效与责任的要求[3]。同时有学者认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特色,应该成为校本评估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准,应在相当程度上主导、影响校本评估,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本校特点[4]。我们不难看出校本评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校本评估由学校成员担任,通过学校成员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充分发挥内部评估的优势;(2)学校成员必须在校外专家协助下学习评估知识和技能,弥补专业性的不足,校内外实现紧密联系与沟通;(3)需建立内部评估常驻机制包括评估机构、评估队伍、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与体系等来执行校本评估,随时随地地督察学校办学;(4)需校内外多方参与的真诚对话,尤其是校外的评估专家与校内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们的沟通协作,以收集更多的观点;(5)校本评估兼具评估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的功能,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发展与改进;(6)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和特色,从而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即校本评估是独具特色与个性的评估方式;(7)校本评估,既不是单纯的内部评估,也不是外部评估的反面,而是校内外评估的完美结合与互补,是为克服内外部评估的先天缺陷发展起来的。

二、现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校本评估”理念存在的矛盾

高校专业评估是高校通过全面收集专业办学信息和资料来了解各专业办学水平现状,对各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指导专业设置改造与整合等工作。校本专业评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构建一个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首要条件[5]。

近年来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设置了内部评估机构,构建了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纵观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普遍包括以下指标项目:(1)专业定位与规划;(2)师资队伍;(3)教学条件;(4)教学建设与改革;(5)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6)专业特色。另有少数院校将“教学管理”指标也纳入观测范围,以对各专业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际教学、教学改革成果、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就业等几大指标是各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对比校本评估的特点与理念,各大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在多方面与“校本评估”存在着些许矛盾。

1.现有指标体系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院校及专业的多样性。校本评估显然是一种“基于学校”的个性化的评估方式。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而展开的评估才具有校本评估的特点。而现有的指标体系过于强调院校之间及专业之间的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其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评估方案具有趋同性,即评估方案都选择与上级行政单位如国家及省级评估方案保持高度一致,评估内容和标准大同小异。同时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同一套评估方案来评估学校内部所有类别的专业。这为评估工作带来了方便,使各个专业可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下进行比较。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同样的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套用同一套评估方案,采用相同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显然忽视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专业培养的多样性。这会造成对客观事实反映的失真,降低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助长各专业的盲目攀比心态,引导各个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步趋向同质,与社会需求脱节,失去办学特色和发展重点。

2.指标体系内容的全面性有余,但针对性不足。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专业教学工作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评估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关于专业建设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体现出来,如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等[6]。专业评估作为一种专项评估,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样的综合评估相比较应有显著区别,需在全面反映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评估的针对性与关键性。全面的指标体系尽管能全面反映专业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因缺乏针对性使评估导向迷失,不能够明显地突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所在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因此,挑选关键的能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标,简单明了地反映学校、专业的办学实力是校本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核心所在。校本专业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与专业的发展。如果评估不能抓住学校与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引导专业办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符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以评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无从实现。

3.现有指标体系突出评估的终结,弱化形成。校本评估是兼具终结性及形成的评估方式。但现有大多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下设的标准更倾向于达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强调对现有实力的评价。如在“师资队伍”指标中,通常要求教师资历具有硕士、博士的人数达到一定比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人数至少达到一定数目;在“科研水平”指标中则要求近年来教师至少发表多少篇文章,攻克多少个课题和项目;等等。这些标准显然都是终结性的,更多的是体现专业建设成果的现有数据。但对于过去几年师资队伍实现了怎样的增长、科研能力和教学条件是否有进步和改善等这些过程性的数据评估指标体系较少涉及到。这就使得评估结果最终只能片面地反映各专业的现有实力,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专业的发展与改进程度。且如此的评价体系只会进一步拉大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的差距,产生晕轮效应。优势专业凭借已有的雄厚基础长期获得好评,而弱势专业由于基础较差,即使有所改进但相对优势专业来说仍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得到重视,长此以往则不利于专业的均衡与长远发展。

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重构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高难度的工作。因此,在研究校本评估的特点、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先尝试提出基本构建理念与思路,为实际构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指标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符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目标。在校本评估的理念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学校,对于专业评估不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而都采用统一的模式。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评估见解和方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将本科教育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学科型的本科人才;第二种为按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本科专门人才,即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科型本科专业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自然侧重点也应大为不同。如对应用型本科专业进行评估时,在考察专业教学工作基本因素的基础上需强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时需强调实验装备与实践教学状况、实习基地状况、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设计等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关的考核指标,加大考察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以突出对专业“应用性”的要求。同时,还需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观测点,以考察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2.指标体系重构以多类型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校本评估不是单纯的校内评估,也不是校外评估的对立,而是校内外评估的融合与互补。外部评估在校本评估的过程中担任着专业指导与咨询的重要作用。内部评估最大的弊端是学校评估成员缺乏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避免这个弊端则需要与外部评估进行沟通和对话,寻求外部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而现存多种评估指标体系通常是多位专家反复推敲与研究而成,对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实现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参考多种类型评估指标体系来建构。

目前与专业评估相关的指标体系有许多,包括教育部已评估过的部分学科、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审指标体系”、“本科高校教学业绩考核办法(试行)”、“名牌专业评估方案”、“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这些都是校本指标体系重构的参考标准与借鉴范本。我们可从中吸收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考察点作为“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观测点。对这些方案进行全面研究与学习是校本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工作。参考诸多评估指标体系,专业定位与特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教学效果等一级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全面反映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专业规划、师资的数量与素质、课程、教材的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的就业率、社会知名度等指标则可作为二级指标,其下需进一步细化为观测点。若是应用型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也是需参考的标准。

如对“师资队伍”要求,除了需具有高资历的教师、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进修培养有计划等要求外,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在教师的资历中应要求各工程类专业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学设施”指标中应要求专业有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7

【关键词】新设本科专业 日语专业 评估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本科办学规模在迅速发展。为了保证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湖南省教育厅近几年陆续对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新设专业进行了评估。而新设专业能否顺利通过评估,不仅关系到其新设专业能否继续生存,甚至直接影响到新设专业的发展。我校日语专业于2008年5月底将接受此项评估。通过迎评的准备工作,日语系老师对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的意义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是保证我们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新设专业的健康发展。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作为我们新设日语专业,是从零开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尽早完成从形式到内涵的统一。所以我们本科新设专业承载着新设专业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新设专业的评估是新设专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流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将直接动摇新设专业尚未立稳的根基。在时常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所有高校都面临着平等的但更加激烈的抢夺生源,抢夺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抢占就业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较量。只有高度重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重视新设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使新设专业在日益庞大的本科院校中站得住,立得稳,否则只能日益萎缩乃至淘汰。

二、深入理解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

1.从今年进行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实际情况来看,5个一级指标和1个优势指标,既是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优势项目。还分别有18个二级指标,47个评估等级标准。对我们教学型大学而言,应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需要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具有实践经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经验。在这一点上,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学士学位的教师3人他们都在日本留学﹑生活过的,占教师的71.43%,在全省来讲都具有优势。

2.从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来看,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状况和教学基本建设。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该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学基本过程的评价。其实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最终着眼点是应该保证本科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非常细,很难用若干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所以将考察重点放在教学基本过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各本科新设专业需要不断加强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只要把握住了发展的基本过程,其结果通常是能够预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通过考察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结果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基本过程,这是不断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三、正确认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

我们要非常重视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在于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评估,指出我们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今后改进提高我们专业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如果我们迎评专业没有重视评估目的,未把压力变动力,仅仅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评估结果,那么评估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新设专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内部评估机制,树立长远目标。质量是我们新设日语专业的生命线,评估只是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手段而已。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所在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机制和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促使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变被动受评为主动参与。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们新设日语专业迎接评估工作的情况来看,此次评估意义重大。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院各位领导,教师都高度重视,为本科新设专业能顺利通过评估而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1.本科新设专业教学工作评估的影响与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新设专业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新设专业在发展中要特别重视评估的作用,在迎接评估中进行改革并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努力将评估当作发展的机遇,将评估转化自身素养提高,办学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评估的准备,新设专业办学条件最能有效改善的有:一是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注意新设专业为了达到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将出台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制度,不仅会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也会加强内部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增强了学校内部人才兴校,也会增强教师主体的意识。

3.从实际上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更使教师队伍获得一个持续性发展的好环境。

4.通过评估,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等工作都将做到规范化,而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会增加,教学仪器设备质量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5.教学育人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教育质量,学风建设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深处树立立足本科教育理念。

我们新设日语专业验收评估迫在眉睫,我们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新设日语专业四年来的工作作一个全面的、公正的总结,迎接专业验收,借专业验收的东风,把新设日语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9.

[2]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02.

[3]刘春惠.大学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1.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5-02

我国有组织的五年一轮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活动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的办学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反思高等教育政策,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实。此外,从高等学校大量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不论是在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方面,还是在改善高校的师生比不足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学生人均均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等方面,毋庸置疑都起到了非常有益而且有效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这一组织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发展。在评估的过程中,无论政府的教育部门还是各高等学校都以大规模举动来关注本科教学水平,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显然,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而且是有益的推动作用。可是,当我们在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以及人们对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活动的种种议论甚至指责与批评。

笔者考虑到,由于高等教育的各类评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由大大小小很多类教育指标组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只从评估的各类指标中抽出一类作具体的分析,主要是从办学指导思想评估反馈意见入手,探寻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一、关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是专家组对参评院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评价。一般来说,评估专家组主要从总体印象、办学主要成绩、办学特色、问题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参评院校进行反馈。评估反馈作为专家组在为期六天的校内考察之后对学校做出的一个评价,总体上表达了评估专家们对一个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的意见受到参评院校很大的重视,是之后进行院校整改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评估反馈的内容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评估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估反馈中来分析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下列举几个院校的关于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

“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福州大学)

“教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措施得力”(中国传媒大学)

“教学管理科学规范,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集美大学)

“该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自评自建,成效显著……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浙江大学)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历史跨越。特别是开展评建工作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改、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开展评建工作。通过统一思想、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坚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构建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塔里木大学)

从以上几个评估反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专家组对各个院校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有个共同之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这几乎是评估专家对所有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反馈意见。当然,有了这样明确的肯定意见,高校就不会或者很少再对自己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反思,在所有的高校整改文件中仅有几个院校对教学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整改。这充分说明专家组的评估反馈意见对高校的整改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是高校整改指示灯,这盏灯的指示效果对我国高校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反观上述案例,我们不得不说,有如此重要作用的“专家组评估反馈意见”并非无可挑剔,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二、评估意见反馈折射出的一些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准备,参评院校一般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时候基本上在各项硬性指标上已经达标,比如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方面基本都能达到评估的要求。

以复旦大学为例:“全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150人,包括分管本科教学校长1人,教务处工作人员31人,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54人,教学秘书和教务员64人。教务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9.5岁,既有具备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老同志,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同志。各院系主管本科教学的领导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学位者16人、博士学位者30人,两者相加占院系本科教学主管领导总数的85.2%;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50人,占92.6;平均年龄45.3岁。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大多数都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其中,在本科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有24人),熟悉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年富力强,是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院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39人,占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总数的60.9;中级职称以上38人,占总数的59.4;平均年龄41.5岁。教学管理队伍稳定,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的有104人,占69.3。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是院系的学术领头人。”从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该校有着优良的管理队伍,整体上呈现出年轻化,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都体现出良好的比例状态。

(一)评估反馈意见厚“硬”薄“软”

从反馈意见上来看,专家组的目光聚焦在管理队伍的结构指标、管理制度体系、院校质量标准的建立等这些显著的“硬件”方面,而对于管理队伍的管理态度,以及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系处理等软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然而,正是基于评估对硬性数字的重视和对这么难以把握的软性问题的忽视,导致评估在引导学校改善管理队伍结构等“硬件”面上的作用较大,而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发展上的作用却极小。

(二)评估反馈意见不明确

分析以上几个选取的反馈意见,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反馈意见颇有“应付”之嫌,一句“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或许可能对高校坚持刚性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高校管理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并非好事。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缺点所在,高校便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相反会沉浸在评建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中,贻误学校发展的大好时光。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并不奇怪。教学管理态度、教学质量标准都是难以把握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关于高校质量的讨论,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专家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之道,希望通过对高校质量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在理论层面上对高校的发展给予一些引导。在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专家组也很难在这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议,避免因指出问题不完美而给自己的意见反馈造成麻烦。

另外,专家组的校内考察评估时间仅有短短几天,而评估的“规定项目”名目繁多。因此,在专家组走马观花式的察看中或者通过听汇报的方式中是很难把握参评院校的真实情况的;加之评估期间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处于特殊的“运动”状态,所看到的有些也是经过“定做”的场面。在总体情况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专家组对参评高校的教学状况难以进行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判断,难以提出中肯、客观、合理的建议。在“和事老”思想的支配下,更多的专家就会选择“好话多说”的方式,给出大致相同的评估反馈意见。

(三)反馈意见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上文中列举的几个案例取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办学资源、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但从结果中我们明显看出,几个反馈意见都是以褒扬的言词,以几乎相同的语气对各个院校的评估结果给出相对模糊的反馈意见。理论上来讲,评估专家对于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的高校,应该给出不同的反馈意见。趋同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评估结果相同的院校作相同的看待,如此以来,这样的结果就相对来说有失公允,恐怕难以让大家信服。评估结果认定的可信性对参评院校是否能接受评估结果影响很大。参评院校总是更愿意接受值得信任的反馈。一所院校不仅会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同时也会比较同类院校的评估结果以及同样结果获得者的不同院校。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过程中,一旦得知自己所得的结果存在不公平的倾向,他就会采取行动,不积极参与评估或者抵制这样的评估,这明显就与评估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尽管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中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并由此导致目前媒体和许多专家都对本科教学评估持批评态度,甚至建议取消本科教学评估。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一项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否认它的有益作用,更不能轻易取消一项制度,何况从总体上来讲,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的活动已经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软硬件设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的时间短,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相比而言,国外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经过170多年的发展完善才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在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始于1994年,至今才不到20年的历史,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短,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一棒子打死,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上这些缺陷会逐步消除,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9).

[2]余远富.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上一篇:校园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医学超声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