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2 09:49:26

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范文第1篇

1.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高新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等系列产品。(1)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2)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及优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3)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4)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1.2生物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学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专业及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设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发展得内在需要,将带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力提升,进一步促进我院应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对我院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扎实的办学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以自治区生物制药基地为依托,结合食品药品发酵行业的生产设计、产品后期处理以及生物制药现代化生产手段,以培养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从筹办以来,一直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现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4名。2006年承担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累计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学院设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为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发酵和化工原理上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2.2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专业师资情况。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名(其士4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36%;40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2)教学、科研情况。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到150多万元。(3)校内实习基地准备情况。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5个专业综合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2000多平米。

3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结果,因此在现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本科专业范文第2篇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3]扬振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

本科专业范文第3篇

从精英培养到现代的扩招,大学已成为我国全民素质提升的平台,高等教育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课堂,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从专业化走向综合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出现诸多问题:如入学新生的普遍素质下降;教师的课程翻倍增长,很难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思考;专业设置单专业性太强,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摊子铺得太大,以及盲目扩招导致的学生分配率严重下降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只有调整传统学科、开发新学科,以适应国情经济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寻找各学科的共同点。社会中一般以设计方案出现的有: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城市雕塑)、城市规划设计、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这些都应该属于空间构成类,是形体与空间的结合,有一套美的规律可循,可称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学科”。“工程艺术、艺术工程”已在社会中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解决了吃、穿、住的问题,国民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其品位也越来越高,百姓们追求现代、时尚的思想文化。我们的城市环境与时俱进,靠理工科难以完成我国的城市建设。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公共艺术专业应走向培养“多口径、综合性”的实用人才,走艺术与科学、文科与理科结合的新的办学之路。

二、打破高校教学常规,建立适应公共艺术专业办学要求的新课程

1.“数字艺术”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新手段

“数字艺术”一般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它在传播、复制、存储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数字艺术是数字的科学技术和传媒技术为基础,与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受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的发展已成为艺术与科研高度结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20世纪60年展并成熟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家全方位地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在90年代末步入全新的数字艺术阶段。在全球,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潮流,毫无疑问数字艺术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之一。公共艺术专业运用数字艺术,主要解决学生作业完成工具的问题,而不是徒手画。

2.“艺术造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开门钥匙

造型即创作形体,最早源于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提出的“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从静止的形式表现为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称为空间艺术造型或称为视觉空间艺术造型,由物质造型、观念造型两部分组成。造型是美术创作对物质材料和创作观点的把握,可分为形象艺术、空间抽象艺术。公共艺术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干课程是园林景观、园林造型、城市雕塑造型、城市建筑造型。造型课是要设计或创作出形体。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一定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师辅导下,能设计出符合各种功能的园林景观、建筑、雕塑形体。艺术造型与专业造型课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一二年内完成。

3.“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

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简单地说,公共空间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城市的物理空间、视觉空间、公众心理空间等,是城市与区域、点和面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协调和配合的关系,公共空间艺术立足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公共艺术需要研究理性的功能。例如:公共艺术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需要了解园林设计的主题思想、设计元素、基本功能等,这些都需要理科园林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整体园林设计应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园林设计基础(主题、总平面图、功能、元素等)。第二部分是园林设计的色彩与园林景观的艺术造型(极点、造型、色彩等),要有绘画基础或雕塑艺术造型的教师来担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思维能力。公共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大的是城市色彩、城市建筑规划等,小的方向是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城市景观造型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1)园林景观造型:在园林设计基础上(园林平面图)进行景观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中每一景点的艺术造型,包括整体园林的路道、绿化、公共建筑、艺术小品等。作业要求如下:整套园林景观设计详细方案图纸不少于30幅,要求透视效果图10张,总平面1张,各类分析图3张,整体剖面图1张,景观立图7张(色彩),局部平面图5张。

(2)建筑外观与色彩:要求学生对中外建筑理论研究和学习,了解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具体教学方法,先外观(3D电脑建模整体建筑造型)后内部(建筑室内功能的尺寸分布即平面图),最后,内外结合,建筑室内尺寸与外观造型有机结合,并对建筑的色彩做进一步设计。作业量及要求:

1.建筑各面透视效果图(9张);

2.建筑各层平面图CAD(10张),立面图1张;

3.不得抄袭现有建筑资料,要独创;

4.建筑说明文字500字(含技术参数等);

5.设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题不限。

(3)城市雕塑设计:主要是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形式与主题的艺术统一。主题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由任课老师统一确定。作业量及要求:

1.完成60厘米×60厘米左右的实材模型1个(不锈钢、铜、木材、石材等均可);

2.完成作品在实际环境中的效果图,要求电脑3D建模,四面透视;

3.不得抄袭,完成设计文字500字以上;

4.完成城市广场15米高雕塑,主题不限。

三、因地制宜,成果累累

我校2005年成立,2006年正式招生,每年两个班共40人。目前已有四届毕业生共有160人走上社会,每年就业率都保持92%以上。目前在职教师共9人,其中环艺专业教师3人,雕塑专业5人(其中有3名雕塑教师转型建筑和景观造型),另有理工科园林建筑教师1名。按照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引进师资力量,对年轻教师实现“传帮带”,以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八年来我们在人才市场中填补了艺术设计在理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城雕设计、建筑设计、景观造型)的空白,赢得各用人设计单位的好评,这是数字艺术与艺术造型在教学中运用的结果。特别是建筑外观与色彩的课程,4年来我们已保送外校理工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5名。2013年4月,我校公共艺术方向被立为教育部首批公共艺术专业。结语艺术造型是公共艺术专业教学的主导线;数字艺术是公共艺术的手段;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公共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研究方向。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公共艺术专业不是简单传统的架上雕塑,它需要艺术造型能力,公共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走“单一化”而要走“多样化”。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结构状况,培养社会急需的“艺术工程”人才和跨文理科的“社会性”人才。

本科专业范文第4篇

一、赫瑞瓦特大学:寓创业教育于工学和理学专业教育中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拥有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校很多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然而,在2000年以前,除提供一些管理方面的选修课程外,赫瑞瓦特大学并没有向工学和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该校致力于为攻读工学和理学学位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并努力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赫瑞瓦特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中,有的探讨企业的概念,旨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和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价值的理解;有的提供场景化的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1.工学专业的创业教育

为把创业教育融入工学专业教育中,赫瑞瓦特大学采用了有计划、综合的方法,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家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协作。

现在,对赫瑞瓦特大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工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他们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创业教育的第一阶段,工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选修管理课程。该课程包括简介性内容和创业内容,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创业模型来向学生介绍寻求创意的原则和商业计划,要求学生构想出商业点子并制订商业计划。学生在这一阶段提出的创意可以不具有创新性。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通过听讲座来接触到市场研究、争取融资和企业报告等概念。

不管有没有选修第一阶段的管理课程,第二阶段的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发展课程的学习,这类课程讲授工程师的职业和企业技能发展需求。赫瑞瓦特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也参与到创业课程的设置中,强调并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学校要求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点子必须具有创新性,也必须与工程专业相关。

在创业教育的第三阶段,工学专业学生需参加一些作为他们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实践。这一阶段通常要求学生为一个给定的产品或某一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一个更高效、高产或成本更加低廉的牛饲料投喂机)。该阶段,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工程管理课程的学习。他们要根据工程项目制订一个商业计划,考虑如何让工程项目进入市场及如何管理项目并实现赢利等问题。这一阶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演讲、写作和研究等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财务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商务技能。

2.信息技术专业的创业教育

学校为信息技术专业(IT)大三、大四的学生提供了三门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对那些不打算在第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他们只需选修其中的一门,而这门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企业技能。对在第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第五年必须参加两门创业课程的学习,其中一门讲授信息技术产业背景下创业的重要性和价值,另一门讲授企业或企业内部的商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同时,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创新项目,通常是撰写一份文献综述或进行其他二次性研究。学生硕士论文的选题可以和信息技术有关,也可以和创业教育有关。这样,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就被提到了同等的高度。当然,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家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协作。

3.物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

赫瑞瓦特大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现在必须参加物理学创业课程的学习。这一创业课程被专门列入了专业课程中,是基于场景化和概念化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企业经济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考试成绩和演讲、报告等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这一创业课程包含的内容虽不多,但是专门为物理学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中选用的所有材料(如个案研究、举例、对概念的解释等)都是基于物理专业的。

二、卡迪夫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建成环境类专业教育中

英国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提倡营造更具创业精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多的大学正根据政府的政策要求开设面向所有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英国卡迪夫大学认为,高等教育能提供创业教育和培训,是培育这种文化氛围的重要机构。该大学非常注重创业课程的开设,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建筑、城市规划、房地产等建成环境类专业课程之中。为了推动创业教育的教与学,卡迪夫大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二是丰富和推广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三是鼓励创业教育中的创新。目前,卡迪夫大学已经汇集了很多创业教育的案例,这些案例用创新的方法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学融入建成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卡迪夫大学的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不太熟悉的创业课程时自信心不足,因此开展教师创业培训是卡迪夫大学解决专业课教师创业知识和自信心不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要改变专业课教师的奖酬和评价标准。为此,除开展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出版创业教育著作外,为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卡迪夫大学改革了教师的奖酬制度,以奖励教师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教育实践。

三、利兹城市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教育中

英国很多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包含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专业大部分为商务类专业,而且创业课程也通常被安排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利兹城市大学认为,各本科专业教学中都应该包含创业教育课程,也不必等到本科的最后一年才开设创业课程,越早让学生接受创业课程越好。2005年,利兹城市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中心开展的一个项目是让学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电子商务问题,并邀请学生充当某一中小企业的顾问。尽管这个企业是虚构的,但企业面临的问题却是真实的。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要找出企业面临的问题,然后把自己作为可能的问题解决者向企业推销,最后执行学生自己提出的电子商务问题解决方案。对该项目的独立评估结果显示,其对学生养成积极学习、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习惯有很大帮助,对改变教师支持学生学习的态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利兹城市大学开发的一级创业课程包括在专业课程学习前开设的三周介绍性的基础创业课程和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的四周开设的发展性的创业课程。在这两类创业课程之间,每隔六周开设两门平行的专业课程。这些创业课程有助于学生熟悉今后将要学习的课程,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创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三所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三所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创业教育已融入本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三所大学都强调让学生尽早接触创业类课程,并提出了创业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的理念。创业课程如果只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开设,就会孤立于专业课教学之外,可能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作用。

二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首先,创业教育课程选择了好的创业榜样,提供了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案例。适合的阅读材料、恰当的例子、来自本专业领域成功或不成功的企业家的事迹,使得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其次,专业课程教师、来自企业界的专家、学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教师都参与到创业教育中,这进一步保证了创业教育材料的学科相关性。同时,邀请本专业的专家给大学生开设创业讲座,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我国自1999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然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创业教育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若能从英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更加灵活、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让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让创业教育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创业教育就有可能受到师生的欢迎,从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正如赫瑞瓦特大学管理与语言学院威廉・基奥教授指出的那样:“当我们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向某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时,最重要的是在保持教学标准的同时又能保持创业教育的灵活性。我校每项创业教育活动都被赋予了灵活性,进行创业教育时鼓励向专业教师咨询。”这种灵活、与本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本科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 临床本科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8-01

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一个反应职业综合素质的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准备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1]。大学新生处于职业生涯开始探索阶段,研究其职业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提高职业成熟度,对于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13级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临床专业本科大一新生发放张智勇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量表120份,使用统一指导语告知学生本次研究的目的,在学生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统一作答,回收1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收集本次研究120名学生中期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并进行整理,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2.1 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现状

从整理的数据结果来看临床专业新生总体职业成熟度得分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自主、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分别为3.05±0.55、2.79±0.58、3.02±0.64、3.47±0.52、3.26±0.59、2.97±0.61,对各个维度进行组间方差分析,显示具有差异性,说明大学新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不同维度发展较为不均衡。

表1 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现状

2.2 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在不同人口学差异的比较

从整理的数据结果来看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各维度得分,在男生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自主、职业目标、职业参照、职业自信。在女生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自信。参加职业辅导课组职业成熟度各维度得分高于未参加职业辅导课程组各维度得分,兼职组的职业自主、职业价值、亲友依赖高于未兼职组,(P

表2 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与就业指导与否中评分

表3 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在是否兼职与班干部中评分

3.讨论

从目前就业形式来看临床本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临床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将来面临的对象人群特殊,在高考扩招与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临床专业新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职业成熟度是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水平的一项参数,目前国内已经注重把职业成熟度作为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的参考内容,并且研究报道其可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择业焦虑、情绪智力、成就动机等诸多方面[2~4]。

本研究通过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临床本科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结果表明总体水平处于中等较低状态,并且这种现象在女生较为明显,在不同维度中职业自信评分最低并且非常明显,这反映本科临床专业新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与新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与缺乏丰富的实践有关。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考研热、用人单位人才要求高学历、高技能、医患关系紧张等加大了他们的压力,减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本研究显示参加职业指导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专业新生的职业成熟度,说明适当的职业指导是一条提高职业成熟度的途径。参加兼职的学生职业自主、职业价值、亲友依赖高于未参加兼职学生,说明即便是短暂的兼职也能提升临床专业新生职业成熟度,但是我们发现参加兼职对于职业自信、职业目标、职业参照具有减低作用,这提示大学新生在参加兼职时应该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增加自信,明确目标,综合参照他人意见或建议。担任班干部或学院学生干部学生职业成熟度各维度高于未担任组,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关心未担任班干部或学院学生干部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了解自我,提供更多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Mary E. Rogers, Peter A. Creed.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adolescent career planning and exploration using a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framework[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1,34(1):163-172.

[2]张玉柱.职业成熟度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20(1): 99-101.

[3]赵倩.心理控制源对大专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8 (8):980-981.

[4]白雪.医学生人格特征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8(1): 42.

作者简介:

本科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专业 目录修订 高校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44-06

我国高校设置专业、有计划地按照专业培养人才始于1952年,是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以培养新中国建设初期所需专业人才的一种结果。此后,高校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也随即展开。从1954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到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制定了5个本科专业目录,且经历了不同专业门类的划分阶段。每一次的目录修订都力求解决前一阶段高校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名称混乱、专业空白、专业数量增长过快等问题。从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所设置专业的数量变化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设置专业数量变化会对其后目录中的专业数量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每一次的目录修订都对其后普通高校设置专业的数量变化起到明显的引导、调节作用。

一、本科专业目录发展的“三阶段”

如果以目录制定的自主性程度来划分,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仿制前苏联大学的专业目录阶段与自主制定阶段。如果就目录本身的内容来讲,则可以根据目录中所采用的专业门类的分类方式来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

从1952年高校开始设置专业至1953年初,我国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数共计215种,涉及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11个专业门类。其中,工科专业占据了所有专业的“半壁江山”,达到49.8%,师范专业占到了9.8%,文科专业占到8.8%,理科与农科专业均占到了7.4%,财经与艺术类专业分别占到了6.0%与5.1%,林科、医药、政法、体育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3%、1.9%、0.9%、0.5%。

在以上既有高校专业设置实践的基础上,1954年7月,原高等教育部开始探索制定我国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同年11月,参考前苏联高校专业目录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问世,整个目录完全以11个行业部门来进行专业门类的划分,共分为40个专业类,257种专业,此时尚没有考虑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性问题。为便于目录间的统计比较,根据行业部门的性质,可以将其转换为11个专业门类,即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由于建国初期的研究生规模非常小,本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因而在此可以将该目录视作一个本科专业目录,具体专业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工科、文科与理科专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到了55.2%、9.7%与8.2%,整体上占到了整个专业的73.1%。其他类专业均未能占到8%以上。专业比例最小的为保健、林业、体育、政法类专业,均在2%之下,整体上也只占到了整个专业的4.3%。如果将不同专业门类专业所占的比例按照高低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专业所占比例最大的7个专业门类,以及专业所占比例最小的4个专业门类与1953年初高校的专业门类设置完全一致。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的制定是我国在该领域中仿制前苏联大学专业设置的一次尝试,其目录中的专业设置与前苏联的大学专业设置高度类似。

(二)以学科加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

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正式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建立了雏形,两个目录共设置专业510种。此次专业目录中的专业门类摒弃了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中的纯行业部门分类法,采用了学科与行业部门相结合的专业门类划分方法。《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分为11个专业门类,包括工科、文科、理科、艺术、农科、师范、林科、卫生、财经、体育与政法,设置专业432种,包括59种试办专业。该目录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高校专业目录由行业部门分类阶段进入了学科加行业的分类阶段。在1963年8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统计、招生计划、毕业生的分配等,均应以此为标准”。因此,可以将该目录视作一个本科专业目录。

1982年,教育部开始着手组织力量进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至1988年结束。这是第二次由国家组织的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在此期间陆续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农科、林科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基本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师范教学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等7个分专业门类本科专业目录。鉴于不同专业门类目录时间的不一致,本文中将本次的目录修订统称为“1988年本科专业目录”,将其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进行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通过对社会科学本科目录中的专业进行分离调整,可以将1988年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工科、文科、理科、医药、农科、政法、财经、艺术、林科、体育、师范11个专业门类,77个专业类,702种专业。

本科专业范文第7篇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而且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于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教育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师范教育过渡的研究和实践。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将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到2020年,教育部规划小学教师将总体上实现本科化。开创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路。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美国,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受教育程度﹙学位﹚评定。随后,中等师范学校数量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取代。1949年,日本制定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了规定的教育课程,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格证。在英国,小学师资主要在大学培养。在法国,设立了教师教育大学中心,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在德国,各个州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学教师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总之,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教师教育,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对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才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培养层次上移,向着高起点、高学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步减少以至消亡,而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所替代。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路径

(一)明确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

专业作为一种建制,一种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制度,一种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规定着知识范围的边界,规定着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定着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世界高等学校的专门教育实际上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2]专业建设,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今天,把握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特征,对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避免外延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专业自身规范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置于大学文化的沃土,应坚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向。在美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认同度高。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师范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特征不明,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是中师、专科教育的简单升格,亦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师范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了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拓展了专业外延。这种做法,出发点无可非议,实际效果则适得其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明确小学教育的专业方向,防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的倾向。

(二)树立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呼唤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之一乃是科研素养,这是教育改革的原创潜能,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行动研究”是很好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小学教师应该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地检核、修正、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技术性的反省,更要做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三)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形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完美人才素质结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圣贤对这个问题即曾有过精透圆通的见解,他们认为,道德为目的,经济为工具,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3]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两者之间有着互生共补的关系。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两者并重,社会才能顺利前进。完美的人才素质结构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完美人才要通过实施完美的教育来培养,完美的教育就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完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4]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来说,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文科学的教育;既要培养较全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该体现综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这一课程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服务面向,把握人才培养特质

服务面向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和层次。服务面向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亦是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实力的特定表现维度。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要立足小学教育,服务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培养高规格的小学教师,它的服务面向是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定位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小学教师。把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特质是确保人才服务面向的前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牢固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小学教育,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员。关于小学教师的特质,国内外的学者曾做过一系列的论述,多关注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或小学教师的特殊性等。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师提升到本科层次,首先要全面提升职前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的方向和谐发展,因而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且对其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5]小学生处于未成熟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五)以多学科为支撑学科群,建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是一个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明确专业建设的支持“学科群”,打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石。所谓的“学科群”,从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来看,它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同级次的学科数量相关,还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学科的级次越高,学科的口径越大,学科群中学科的容量就越大。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好支撑学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有强有力的学科群的支撑,它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任务,其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6]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初等教育学院或者是师范学院,它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学院,决定了其需要以一个综合性、多学科背景的大学作为依托,这样才利于师范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水平提升。

从专业建设目标看,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我国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科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一般来说,小学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应该突出综合性。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还应该要求学生学有所长,每个学生应选择一门学科领域作为自己的课程发展领域,为将来自己成为某一学科专家打下基础。具体而言,这一学科应该达到相应学科的专科或者专科以上的要求。另外,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育在改革,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学习,走进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特质为基础,根据综合培养的思路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科专业范文第8篇

[摘 要]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水利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理念偏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效果难以

>> 轻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三元互动”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光电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 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 水利类本科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探索 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软件实践类课程建设探讨 船舶类高校轮机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问题探究 校企合作 打造高校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数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 浅析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实习教学创新 基于生物学背景下师范类生态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EDA教学与实验探讨 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探讨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6-30),河海大学的培养方案引自河海大学教务处网站(http:// / s / 12 / t / 350 / p / 1 / c / 4297 / d / 4604 / list.htm,2014-6-3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培养方案引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2013)。

(一)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的直接反映。受各高等院校办学宗旨、学科特色及发展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专业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也各具特色。以三所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例,三所高校均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提出共同的人才培养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河海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均强调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培养特色方面,武汉大学提出“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并重”,河海大学要求“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科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秘书人才的实践能力水平,但是在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由于对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不是很重视,导致本科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采取措施对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课程

在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实践课程属于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所占的课程比例非常低。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院校并不注重秘书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设置实践课程的目的也只是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院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过程中是根据高校的师资条件等设置,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从而导致时间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在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学生对秘书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不利于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再加上专业教师大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教师本身就只是在理论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而且这些教师的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导致在教学中更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因此导致教学方法也主要采取的讲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缺乏专业教材指导

虽然秘书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专用教材,但是这些专业教材内容更加偏重与理论方面的内容,比如:阐述的秘书工作的任务、规范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等,并且主要根据党政机关的秘书工作规范为准,而对于涉及到企业秘书方面的知识,导致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所能够选择的教材比较少。而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课程内容仅是靠教师自身开发的项,可能会出现实践内容不全面,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很难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

(四)实践教学缺少稳定的教学环境

虽然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已经设置了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训室,但是由于教育资金的投入相对有限,而且大部分设备存在简陋、单一的情况,无法完成某些文秘专业技能的训练,再加上本科院校是实训基地相对缺乏,学生很难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二、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秘书学专业既与中文专业有所区别,又与管理专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自身的专业特色。本科院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对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程改革。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课程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课程,从而使课程知识更加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以及适应性。在课程开设中可以以秘书工作技能为核心,适当增加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处理、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会务策划等。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添加辅助课程,比如:协助谈判、督促检查以及调查探班等,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要逐步改变传统中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组织作用,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比如说: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以及模拟式教学法,从而突出秘书专业实践教学的真实、生动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充当着设计者与激励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把所需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所学的内容,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科院校首先要认识到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本科院校要根据专业的内容的要求设置秘书专业实际工作的环境场所,比如说:办公环境以及设备等,并且设备购置标准都要根据国家的职业要求标准进行构建,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完善校外培训基地的建设,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可以较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派遣学生到企业中实习,通过学生的实践训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首先,本科院校可以加大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短期培训,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推动秘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要培养教师编写实践教材的能力,从而编写设计出更加合理、专业的教材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者是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从而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在可以请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秘书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把自身的实践经验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不受高校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秘书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小建,张宁,杨柳.秘书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2)

[2]杨锋.关于秘书学专业本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秘书.2013(06)

本科专业范文第10篇

目前,国内对于教学水平评估、学科建设评估、专业建设专项评估研究得比较多,对于专业综合评价的研究则较少,也不够系统深入。辽宁省对于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靠前,已经开展了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用模块的系统研究,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对已有专业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及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已然成为教学建设的龙头,抓好专业建设,将直接带动和促进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与教材建设。但如何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及时掌握专业建设状态,就需要建构一套专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专业建设情况做出准确评估,提高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1构建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教学水平评估、学科建设评估、专业建设专项评估研究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入,都形成了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而对于专业的综合评价或淹没在教学水平评估、学科建设评估之中,或从某一角度、侧面进行评估,对专业常态化建设中的综合性评价少,专门针对艺术类专业的综合评价就更少。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的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艺术类专业建设及评价来说,还有如下不足:第一,现有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现有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具有普适性,几乎适用于所有专业。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但却不利于对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等专业进行综合评价。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如果不能构建具有艺术类特色的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那么艺术类专业建设必然与其它专业建设趋同,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不能十分契合社会需求。这也是我们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很多专业都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第二,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对于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评价或是过分偏重于实践教学,或是过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或是直接套用其他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艺术类本科专业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对艺术类本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价。第三,对常态化的专业建设指导性不强。现有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都是为评选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专业或优秀专业等而设,其评价带有明显的终极性,其评价指标对一般性的常态化专业建设关注不够,对常态化的专业建设指导性不强,评价结果不能更直接、及时地用来指导专业建设。综上,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内容上、专业发展特色上、专业评价项目与标准上都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想对艺术类专业建设水平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更好地引导艺术类专业建设,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凸显艺术类专业特点、适合艺术类专业建设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构建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辽宁省对于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领先,已经开展了对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用模块的系统研究。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开始了对专业模块所应包含相关指标及其与通用模块关系的探讨。在前期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从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评价指标,该专业模块评价指标已基本成熟。这为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直接和权威的借鉴。同时,构建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以下三点实践意义:第一,有助于评价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以现有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以艺术类专业特色为着眼点,综合各类专业建设项目指标体系及应用方法,这样可以为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依据,满足艺术院校专业综合评价需要,并有利于对艺术类专业做出更合理、科学的评价。第二,有利于指导艺术类专业建设。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对艺术类专业建设状况的评价,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准确地调整专业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对专业建设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指向性,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第三,为其他专业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在实践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艺术类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为其他专业建设、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3构建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此必要又切实可行,那么应如何构建这一指标体系,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第一,指标体系应体现专业评价的共性化特点。经过对各种类型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认真研究归纳,我们认为: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大体应包含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7个一级指标。这七个一级指标反映了专业建设的内涵和共性特点,是专业建设和评价的根本与基础,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当符合这样的指标架构。第二,指标体系应体现艺术类专业的特点、特色。在构建起基本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后,应当重点在二级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突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特色。这样构建起的指标体系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艺术类专业建设情况,并更好地指导艺术类专业的常态化建设。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对一级指标“专业特色”下所应包含的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细化,也可以在其他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或三级观测点的设置上以及权重的大小上体现艺术专业特色。例如,培养模式一级指标下,适当加大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将培养方案再细化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两个观测点,并适当加大课程体系的衡量权重;同时,针对艺术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对二级指标“专业师资基本情况”分设观测点时,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博士等高学位、高层次教师观测点的权重,并适当加大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比例的权重等。第三,指标体系应能够指导专业常态化建设。构建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一是对艺术类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二是指导艺术类专业的常态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艺术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艺术类专业建设的自身特色,合理确定二级指标权重和主要观测点,充分发挥专业评价指标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也应当对照指标体系,查找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专业建设的瓶颈或薄弱环节上加大建设力度,增强专业常态化建设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来,段玉玺,高爽,王楠,李竹林.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7).

[2]罗洪程.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3]黄纯国,习海旭.应用型本科专业内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寇晓东,徐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09,(29).

[5]张丽萍,化存才,范国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指标的权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1)

上一篇:食品工业科技范文 下一篇: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