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7 08:18:35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1

1.作者情况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年轻的马克·吐温特别喜欢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并时常针对美国现实,在报刊的“幽默专栏”上发表小品文。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后,他以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开始了正式的文学活动。186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加力维拉著名的跳蛙》。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他是美国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作家,曾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2.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讲述了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蓓姬·撒切尔的冒险故事。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又淘气的少年,他讨厌“丑恶窒闷的楼房”里的生活和充满宗教虚伪的乏味教育,用逃学、恶作剧,结成“海盗帮”离家出走以示反抗。他大胆出庭证明了印第安·乔的凶杀罪,又和哈克找到印第安·乔藏在洞里的一箱黄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冒险英雄。哈克因此也成为有钱寡妇的养子。但汤姆和哈克最终忍受不了“文明”生活,重又组织起“海盗帮”。这样,在追求自由自在、充满激情的生活中,汤姆·索亚干出了一件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3.现实意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它通过塑造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展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童心。同时,《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带有浪漫的色彩,却提出了一个如何使孩子正确成长的沉重话题:如何看待像汤姆·索亚这样的“问题少年”? 汤姆·索亚探险的历程,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性格逐步走向成熟的心理过程。

二、拓展延伸

问题探讨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正在读书的你是否也希望经历汤姆·索亚那样的历险生活?为什么?

①希望经历汤姆·索亚那样的历险生活,往往是一个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天性喜欢幻想,喜欢历险。②汤姆的历险是他对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生活的反抗,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的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生硬模仿汤姆的行为。③汤姆擅自离家出走,幻想当海盗,在今天是不值得提倡的,更不能去模仿他。我们要学习汤姆富于幻想、真实善良、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不是单纯去模仿他的行为。

三、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1.汤姆·索亚

(1)人物简介。汤姆·索亚,原名托马斯·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牧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的队伍,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他以他的正义感,揭发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歹徒;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聪明,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

(2) 性格特点。汤姆·索亚是一个有着热情的思想、敢于追求、敢于冒险、聪明机智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不畏、足智多谋、追求自由、积极乐观、富于同情心,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力等诸多才能,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但同时他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海盗,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他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主要事件。汤姆·索亚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有关的精彩故事有:①礼拜添花样,大钳甲虫戏小狗。②勇当海盗,预演绿林。③“海盗们”野外乐逍遥。④“海盗们”为自己送葬,教堂现真相。⑤波特无罪,乔逃亡在外。⑥汤姆和蓓姬山洞被困。⑦得而复失。

(4)精彩片段。

勇当海盗,预演绿林

汤姆东躲西闪地穿过几条巷子,离开了同学们返校的路,然后就郁郁不欢地慢慢走着。他在一条小溪流上来回跨过两三次,因为孩子们普遍迷信来回跨水就会让人追不上。半小时后,他渐渐消失在卡第夫山上道格拉斯家那幢大房子后面,身后山谷里的学校只是隐约可见。他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披荆斩棘,闯出一条路,来到林中深处,在一棵枝叶茂盛的橡树下,一屁股坐到青苔地上。树叶纹丝不动,中午的闷热,令人窒息,连树上的鸟儿都停止了歌唱。大地一片昏睡,只有远处偶尔才传来一两声啄木鸟啄木的得得声,这使得原本寂静的森林显得更加寂然无声,汤姆也更加觉得孤独无援。他心灰意冷,他的情绪和这里的环境正合拍。他双手托着下巴,两肘撑在膝盖上,沉思着在那儿坐了很长时间。在他看来,活着充其量不过是受罪。想到这,他越发羡慕新近故去的吉米·赫杰斯。他想,伴随着风声飒飒的树林和坟头摇曳的花草,人要是能无忧无虑地躺在那儿长眠不醒,美梦不断,那一定很惬意。这时他真心希望以前在主日学校里表现得清清白白。那样的话,他这回就可以无所牵挂地去了,一死百了。至于那个姑娘,他到底干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干。他本来出于善意的目的,可她却像对待狗那样对待他——简直就拿他当狗待。总有一天她会后悔的。到那时,她后悔也来不及了。他要是能暂时地死一会儿,那该有多好啊!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人物设定;地点设定;主题暗示;本源意识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13-01

马克・吐温生活的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时代向帝国主义时代转型的时代,也是美国从一个内部分裂之年轻国家蜕变为世界强权大国时期。大机器文明带来了美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扩张、工业化革命、奴隶制度的废除、科技进步、大政府的观念、对外战争等等。美国人的物质生活的确大大提高了,然而物欲与利欲正腐朽着人们的内心,一场看不见的繁杂与喧嚣之战正步步逼近。美国人该何去何从?如何为心灵疗伤?是在这场战斗中漂泊流浪,还是回归本源,寻找心灵之静。《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幽默讽刺的笔风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本源论。心灵才是人之本源,正如中国古文人欧阳修说得好:“好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美国人应该从这场喧嚣中治愈,而回归本心势在必行。

一、以孩子为故事主角,探索生命之初成

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汤姆・索亚的为首的一群孩子,这里体现了作者在时间上本源的回归。中国作家、革命家柔石就说过:“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朵。”布莱尔也曾说过:“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节的果实。”从很大程度上说,孩提时代是人生命形成过程中最干净、最纯洁的阶段。正因为是孩子,汤姆・索亚可以那么自然的表现他的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他是一位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之味生活的小小少年。“人小鬼大”形容他实在再合适不过。也正是因为处于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他才会毫不避讳地指正杀人案之真凶,从而解救了被冤枉的莫夫・波特,这种孩子般的美丽与干净正是当时美国人所缺少的。作者希望国人能够像孩子一样善良、单纯,不被社会与机器毒化,不要将内心的压抑、委屈、贪婪视为漠然,也希望人们在激烈社会竞争中不忘坚持公平、坚持真理。而不是失去善良之本心、随波逐流。当人的生命回归孩提时代,本源意识也逐步重返。

二、以返乡为结局,接近生命的本源地

汤姆最终重返故园――圣・彼堡得斯,是一种寻找生命本源的空间上的回归。有人说故事结尾汤姆返回故乡是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汤姆的妥协,是被一直渴望逃离所谓社会文明社会收编了。显然这个理论不太成立。圣・彼堡得斯是美国社会之缩影,也是主人公汤姆之生长故乡,在经历了指正杀人犯、当海盗、掘宝探险等系列事件后,汤姆的回归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体现。这个小镇本是简朴乡村生活的一种的地方,凋蚀着人的心灵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裸的社会现象。汤姆的回归是正视社会的一种体现,也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直面挑战。勇敢机智的汤姆并不会完全通过逃离来规避社会弊端,而是直面它、正视它,从而改变它。作者在这里传达的是流浪之本是回归,回归生命之本源地,而非逃之夭夭,让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流合污者固然可嘉,但不同流合污而又能治污防治者却更为可贵。

三、以流浪回归为主题,呼唤生命之本源意识

小说流浪与回归的主题,旨在呼唤美国人的本源意识。无论汤姆走了多远,在外流离了多少,正如落叶归根般,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这是汤姆的流浪后应该有的回归,也是作者表达的真实主题,更是向生命本源论的一种致敬。汤姆之流浪是作者对所有时代虚伪、庸俗的社会规范的抵制,是对黑暗奴隶制、残忍而虚假宗教的强烈反对,可以看出作者强烈批判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汤姆之回归是作者呼唤本源意识态度的坚决的体现。物质上的富有、所谓文明社会之规则是社会机器猖狂侵蚀人类的利器。马克・吐温呼唤美国人之反抗,也呼唤人类要想本源致敬,活出生命的本质与可贵。

四、结语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集时间、空间以及主题回归于一体,深刻揭示了本源意识对于当时美国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三毛有句话说的很好“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马克・吐温智者般地一样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同社会疗伤当。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没有抱怨,更不是袖手一边,他有着睿智而清晰的头脑,他用幽默而讽刺的深刻文字,充满童趣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导读者深入,也一步步影响着当时的美国人。

参考文献: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3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百万英镑》、《马克·吐温自传》、《镀金时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冉·达克》、《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赤道旅行记》、《傻瓜威尔逊》等等。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的笔名,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是一位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所创作的文学成就是非常高的,无论是诗歌、小说、剧本,又或是散文等等方面均有涉猎。

马克·吐温的许多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十分广泛地传播,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百万英镑》这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展示小男孩汤姆的历险经历,表现出了自己对当时所处的虚伪庸俗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矛盾感情。后者这部作品是一部中短篇小说,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叫做亨利的穷困小伙通过一次奇遇变成富翁的故事,这部作品还被收录入我国中学生英语教材当中。

(来源:文章屋网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4

在中外文化发展史上,赫然屹立着一座绵延不绝而又轮廓清晰的精神峰峦,它们就是由一部部文化经典构筑而成的人类文化的精神高峰和历史山峦。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说,它们是我们文化崇尚中长久的膜拜对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文化支撑力量。

人类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浓缩蕴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智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某些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智慧和方向。

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是我们窥视人类精神奥秘、汲取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最基本的途径。

外国经典名著是我们了解国外其他国家的人文习俗、地理风貌等诸多知识的窗口,我们也只有通过阅读外国作品才能更多地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

如何引导初读外国作品的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外国作品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兴趣。

不论是中国经典名著还是外国经典名著,也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你只有对这部经典名著感兴趣,才会手不释卷地阅读。不感兴趣的书籍是没有人愿意耐着性子读它的,即使读了,也是心不在焉,说不出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所以给学生推荐的外国经典名著,其内容要跟学生的实际年龄相符合,文章描写的故事情节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相吻合,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觉得有意思,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才愿意去读它。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美国作家马可.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我先把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介绍给同学们,告诉同学们他是一个小男孩儿,年龄同他们差不多大小,他性格开朗,又有些调皮淘气,还很仗义、正直,并且喜欢探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整天我行我素,很不愿意让大人们管制他。咱们班有些同学也是这样吧?学生窃笑,其实学生已经喜欢上了文中的主人公。接下来我又给同学们选读了一些精彩片段,并进行了分析,让同学们对汤姆这个小男孩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作家马可. 吐温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蠢蠢欲动,想急切地看这本书。在以后的几天里,我还会时不时地请同学们交流交流文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感受一下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特别浓厚,自然也就很顺利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同时我也培养了同学们对国外其他读物的极大兴趣。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外国经典名著的方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外国作品是有些困难。就拿外国人的名字来说,由于是外来译音,一个人名由好几个字组成,又是姓又是名的,读起来实在是拗口,还不容易记忆,如果连人名都记不住,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或者是他做的事就更记不住了。所以说阅读外国作品必须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才能快速、高效地欣赏外国佳作。

(一)先要仔细阅读作品的简介

每本书的开头都有作品简介或者是前言等文字,这些文字已经把作品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内容介绍给我们了。我引导学生一定要先读一读这些文字,而且要认真仔细地去读,搞清楚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他都做了些什么重大的事儿?跟他相关的还有些什么人?什么事?并记忆这些人名和内容。使这些内容要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故事的框架,有了这一框架然后再去读详细内容就显得很顺畅了。我还要求学生今后不管读什么书都要这样先读内容简介,再读详细内容,并养成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阅读目录

一部作品中,紧跟在内容简介之后的应该是目录。所以我们在读作品之前还应该仔细地把目录看一遍,以便了解一下文章的章节和故事的大致内容,为以后的阅读做一个铺垫。

(三)记忆人名

有些外国人的名字特别长,我记得有位作家的名字是“奥斯特罗夫斯基”。我记得当时我记这个名字的时候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读外国作品前先要反复去读人名,记住文章中的人物名称。如:在学习《故事梗概》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把文中的人名找出来,然后再读两三遍,这样文章中的人物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为以后读懂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简单写一下人物性格、品质以及他的事迹等,理清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列一份家族关系表或人物关系表。

我认为我们不论读任何书籍,在读之前都应该准备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以便读时做一些简单的笔记。由于文章中的人物很多 ,而且性格各不相同,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记一下人物性格、品质以及他的事迹等。比如我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时,读着文章的开头部分我就记下了波莉姨妈具有冒险精神的汤姆的已死去的妈妈的姐姐,汤姆跟着她生活;我还记下了吉姆--一个黑人孩子;席德汤姆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发现人物越来越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我在读这本书时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读着读着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赶快看一看前面的内容,哦,原来是这样,然后再继续往下看。我们必须把文章中的内容理顺了。否则 ,文章我就越来越看不懂了。理清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列一份家族关系表或人物关系表势在必行,于是我一边读书又一边列出了一份人际关系表。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即使读到后面,人物有些混淆、故事有些模糊,回过头来看一看记的笔记和人际关系表,故事情节就又变得清晰起来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指导名著阅读;研读分析;储备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中考也已经把名著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从自身做起,运用更便捷、更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呢?

一、认真研读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是中考指挥棒,是中考内容的风向标,因此,认真研读课标要求是指导名著阅读的首要任务。

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至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根据这些要求,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具体安排如下:七年级(上):《汤姆・索亚历险记》;七年级(下):《西游记》;八年级(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水浒传》;九年级(上):《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下):《朝花夕拾》。

在认真研读了课标要求,在对学生阅读指导时才会心中有数,脑中有序。

二、仔细分析中考题型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自2004年始,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大都设置了“名著阅读”检测题,时至今日,“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

下面就苏州市自2008至2013年的所有名著阅读的中考题型来具体分析:从考试出现频率来看,6年以来,《水浒传》出现过4次,《西游记》出现过3次,可以看出《水浒传》和《西游记》每年必考其一,甚至两篇均考,而其他《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均只出现过一次。就题型来看,主要是精彩情节讲述、重点人物性格分析,以主观题为主,而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

三、精心安排阅读计划

俗话说:“前不算,后要乱。”“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名著阅读也是一样,要有计划性。初一的学习任务最少,初三最紧张,同时本着前紧后松的原则,可在名著阅读完成的安排顺序上作适当的调整。比如说,七年级上学期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寒假完成《格列佛游记》;七年级下学期完成《西游记》,暑假完成《水浒传》;八年级上学期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寒假完成《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学期完成《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相关影视剧的观看;九年级查漏补缺,扩充阅读。如此有序的安排,既让学生知道阶段任务,又让阅读张弛有度,延伸自如。

四、充分储备自身能量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引导好学生的名著阅读,必须先用名著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桶”里装满名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也即做足名著指导前的储备功课。

1.反复读透作品内容

《三国志・魏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要反复读,方能领悟其要义。媒体人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时也主张:经典名著不可浅层次阅读,需要反复看,甚至一生都要阅读。如果教师都未能将这六本名著读通读透,又怎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指导学生呢?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描写、丰富的人物性格、深刻的思想意义……又岂能仅从点滴资料与讲义中去寻求答案?所以,反复读透作品内容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2.广泛了解相关知识

仅仅多看几遍名著还远远不够,毕竟名著涉及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只有教师涉猎了广而博的知识,才能在指导阅读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比如说,在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我先反复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狗・猫・鼠》《元常》等篇目,我还查看许多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对于鲁迅的相关小说、杂文、散文诗也要了然于胸。在指导《西游记》的阅读前,我先查找有关神魔小说的介绍,再翻阅关于该作品的评论,同时还浏览了《东游记》等相关作品。如此种种,为的是做一个先有“一桶水”的教师。

布鲁纳说:“教师不但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又怎能使他的学生感受到经典名著的魅力?

因此,做好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人,真的很重要。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6

一年级读书心得ƪһ 自从我读了《鸡毛信》后,我发现主人公海娃利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勇敢。使鸡毛信没有落到日本鬼子手里;海娃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海娃有一个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父亲,海娃的爸爸把最紧急的事情交给了海外。海娃把鸡毛信藏在老山羊的尾巴下,当一只歪嘴黑狗,想把老山羊杀死,海娃心里很着急,因为海外看到心爱的山羊被拉去一只只的杀死了。

而海娃最担心的是鸡毛信,因为鸡毛信在老山羊的尾巴底下,老山羊像看透了海娃的心思,于是四条腿往地下一撑,便不起来了。歪嘴黑狗拉不动老山羊 ,便只好找下一个目标,歪嘴黑狗把海娃和老山羊赶到一间小屋子里,在门口蹲哨。不让海娃和老山羊出来,第二天清晨,海娃听见有几声地雷声,以为肯定是鬼子踩到地雷了,心里十分高兴,鬼子让海娃在前面带路,海娃却把鬼子带到了游击队住的地方,然后海娃大喊,八路军叔叔快打鬼子。

我的感受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像海娃那样机智聪明,勇敢的去面对敌人的威胁,不要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保护情报,即使付出生命也不怕,只要把事情做的完美,不给敌人又趁之机,我们就能胜利。

一年级读书心得篇二 读了(拥抱幸福的小熊)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拥抱幸福的小熊)这本书是伍美珍写的。书中有一个主人公叫许小念,她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女生。因为她没有爸爸,所以小念天天被同学嘲笑,被欺负。幸运的是,在小念的幻想中有一个茶色熊公仔一直陪她聊天,陪她生活。直到有一天,小念出车祸了,那个茶色熊公仔也离她远去了。但是,在小念住院时,她认识了林医生,林医生是一个善良的医生,他告诉小念: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或许是这句话,给了小念心灵上巨大的安慰。

于是,在林医生和朋友霍雨欣的帮助下,小念开始坚强起来了。后来,小念的妈妈得了癌症,于是小念开始支撑这个家了。为了给妈妈治病,小念白天认真读书,晚上打工挣钱。在小念的精心照顾下,妈妈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小念的妈妈去世了。在小念妈妈去世的同时,小念变的越来越坚强了,并收获了幸福和成功。

是啊,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学会了坚强!

一年级读书心得篇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还时时涌起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汤姆与哈克到墓地试胆量,汤姆、乔奇、哈克当海盗,汤姆、哈克鬼屋寻宝,汤姆贝琪山洞迷路,汤姆、哈克找到金币,这五件事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汤姆是个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关心他人、顽皮、有正义感、追求自由、敢冒险的人。我感受最深的一部分就是汤姆和伙伴贝琪山洞迷路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充分体现出汤姆的勇敢和足智多谋,最终,他与贝琪走出了山洞。

汤姆是这样的人,而我又想到了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我却没能做到勇敢。有一次,我与伙伴在树林里迷路了,我当时就很害怕,很着急,急地直跺脚,只是干着急罢了,并没有沉着冷静下来,想办法走出森林,遇到困难时,没学会自己去解决。还有一次,已经很晚了,妈妈加班,让我在家热热菜吃,而我却吓得躲在被窝里,不敢出来,也不敢开灯,直到妈妈回来才敢出来。在生活中,我就是这么一个胆小,怕遇到困难的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1-01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名著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等原因,给学生造成较深的文化隔阂,因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学生对影视作品却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因此而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一、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等特点,将影视作品与名著文本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当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时,可先播放由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布置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前,让学生观看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影视片段,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想象特别感兴趣,阅读文本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在观看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汤姆刷墙的片段让学生惊叹汤姆的聪明,不禁想要了解汤姆这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汤姆和他们是如此相似。许多学生看了这些精彩片段后,激起了阅读原著的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影视作品不能代替原著,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工具。因此,教师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使用。

二、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设置比较环节,让学生发现影视作品和原著的区别,赏析原著精彩的语言。(下面以电影《骆驼祥子》为例)首先,在比较中体会原著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魅力。在比较中,有些学生发现电影是从祥子卖骆驼开始的,而小说在这个情节之前,不仅说明了骆驼与祥子的渊源,还用了很多笔墨介绍祥子拉车的情况及其性格特点。例如,小说这样描写祥子拉上新车的喜悦之情:“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这形象细致地写出了祥子的意气风发,他与车亲密如同朋友一般,他欣喜、兴奋、痛快,这些情感是电影很难表现出来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要真正了解名著的内涵,还是要仔细揣摩原著的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影视作品表现的局限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小说《骆驼祥子》的经典片段,而在电影与原著的比较中,学生发现电影里只有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却没有在烈日下的片段。于是,让学生重读“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片段,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体现“热”的。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导演,能让镜头里的烈日比小说里的描写更细腻吗?”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都觉得文字的描写,有时很难用电影的“动态”语言表现出来。再次,在比较中加深对名著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些学生还发现,电影和小说的结尾虽然都呈现了祥子堕落后的凄惨,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电影里的祥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处处被人排挤,夕阳拉长了祥子的影子,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老舍则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会埋藏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个结尾虽然没有电影那样形象直观,但看着电影里游魂似的祥子,读着这短短的一句话,学生怎会想不起过去那个积极追求梦想的祥子?怎会不感慨现在这个行尸走肉的祥子?怎会不痛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在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对照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学会了品味原著的语言,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给电影人物配音,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阅读兴趣

给电影中的人物配音,类似于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电影直观地展现了具体的环境、人物的表情,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同时,初中生喜爱表现自己,给人物配音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表现好的学生还能获得成功的感觉,这无疑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配音者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用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因此,学生想要配好音,必须先认真阅读原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内容。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为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刷墙和指证印第安・乔这两个情节配音,那么就必须要求学生精读这两个情节,运用圈点勾画与旁批的方法,仔细揣摩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时欲擒故纵的心理,以及汤姆在指证印第安・乔时的害怕恐惧。

四、结束语

巧用影视资源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使之与文本珠联璧合,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谢银根.新课标下的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初探[J].教育导刊,2005(09).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

[1] [2] 

《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上一篇:本科文凭范文 下一篇:提纲挈领的意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