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

时间:2022-07-08 06:09:13

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

摘 要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此定位很大程度上是在特殊情境下生成的,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高职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都是技术型本科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实质相同而称谓相异,这与我国教育发展背景有关。民办本科院校应明确定位于高职本科,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因子”建设,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

关键词 高教分类;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05-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发展规模世界第一”的成绩[1]。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提出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就是高职教育体系建构问题,即形成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贯通、衔接的层次结构。早在本世纪初,潘懋元、石伟平等学者就对此进行过理论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2][3]。然而,“专—本—研”贯通的高职独立体系迄今未见定型。最近有学者提出将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4],引发了一些对涉及高职体系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否同类,有无差别;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是不同体系间的对接,还是同一体系内的对接;民办本科院校应当如何定位?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澄清对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都大有裨益。

一、问题溯源:高等教育分类框架的“规制”

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和差异之争与国际教育体系分类框架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世界10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类型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76年制定,1997年第一次修订,2011年第二次修订)。该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型、技术型5B。其中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后者按行业分设专业,见图1。

参照该分类框架,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而言,5A1系列的高校在我国被认为包括“985”大学、部分“211”大学,5A2则包括一部分“211”大学以及大量地方本科大学,人才规格由高到低有硕士、本科和专科;5B则是指高职高专院校,也包括硕士、本科、专科层次院校,但目前我国只有专科层次院校。在我国,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通常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区分三类高校:5A1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以纯理论知识为主;5A2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5B高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偏重实践性技能。毫无疑问,5A1与5B的人才类型界限比较明确,5A2与5B的界限则不太明显,但基于我国地方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人才,因此,对两类高校及其所培养人才类型的区分还是相对明确的。

近些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社会强烈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但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也都有意无意地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极不匹配,因此要求大部分传统普通高校转型,回归技术应用本位的呼声日益高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随之被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所提出,其目标指向是要求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扎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院校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无论就满足高职专科学生的升学需求,还是满足市场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言,都强烈要求提升办学层次,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于是发展高职本科也被一些研究者所提出。客观地说,正是上述背景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本科的类型和差异之争埋下了种子。

就《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框架而言,应用型本科(一般认为其对应5A2)与高职本科(5B)分属普高和高职两大体系,其区别理应是泾渭分明,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些传统普通本科院校在回归技术本位的办学过程中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极为相似。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介绍、引进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经验时,往往将国外的高职院校称为应用型大学。这就产生了如下困惑或问题:若认为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相同,则两种类型的高校应归属于同一教育体系,这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不符;若认为其不同,虽符合了《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但也难以现实办学中有相同之处的有力证据。于是,在教育分类框架的规制下,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本科是否存在区别成为一个“黑洞”问题,研究者往往回避对此作出解析。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深入发展,势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解惑”。

二、理论寻思: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辨析

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都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两者人才培养上的实质相同而称谓不同,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历史背景进行解析。

(一)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技术性教育而非技能性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真正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借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高职教育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之初,人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不是很清楚,高职专科一度模仿普通本科办学,被诟病为“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不久后,此办学模式倍受质疑,学术界很快展开了对高职教育究竟是一个层次还是一种类型的大辩论。高职是一种教育类型得以“确认”和“定格”。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高职专科教育逐步摆脱了对普通本科“模仿—依附”的发展路径,凸显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类型特征,为其成为独立的教育类型而“正名”。2006年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指导性政策《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5]。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特征逐渐成为刻板印象。但是,该定义不足以涵盖高职教育的应有之意,“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高职专科背景和情境下的表述,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涵盖整个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才是其“本真”定位。

上一篇:从学生突发事件看留学安全 下一篇:“破窗”理论与学校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