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12 11:06:27

本科医学教育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学教育;本科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医学教育的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是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迫切要求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在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进行了调查和对比,旨在发现两者的差距,为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提供现实基础,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2座谈交流和问卷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与被调查者交流;调查问卷以GMER中文版为参考依据[1],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自行设计。1.3研究方法采取座谈交流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向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0%;向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1.3.1对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进行对比研究从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1.3.2男女学生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的对比研究在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除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两个方面外,在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2],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3-4],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项能力和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国际化、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与医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GMER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可以规范医学教育标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1,5]。我国于2001年在8所医学院校试点应用GMER,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的教育国情逐渐融合。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根据GMER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总体较好,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教育与GMER已基本符合。由此可见,临床实习前期的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同时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两个方面,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差,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6]。医学专业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社科人文课程的不良现象,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7]。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应该针对性增加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8],同时应加强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民族院校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各民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等共同问题[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工作,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医学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参照GMER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特别是对于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于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潮.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HardenRM.Outcome-BasedEducation:thefutureistoday[J].MedicalTeacher,2007,29(7):625-629.

[4]万学红.“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介[J].浙江医学教育,2002(1):8.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5):1-4.

[6]朱旭红,阎正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GMER的一致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07-410.

[7]李斌,杨圆圆,魏晶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00-601.

[8]柳亮,陈罡,莫书荣,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14-1316.

[9]陆立鹤,李艳,雷俊霞.民族院校医学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142-143.

[10]王若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背景下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1-2.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根据国外大学外语的教学经验,证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向ESP转移,ESP教学应该成为未来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核心课程。与此相反,也有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坚决认为外语通识化教育(EGE:EnglishforEducationPurposes)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一时间,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性产生了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外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亦或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取决于课程设计者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观和教育观。对于外语教学,如果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则倾向于重视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知识,教学强调抽象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或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如果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则存在着两种教学目标倾向:一种是从纯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语言本身,语言教学强调专业性和技能性,语言学习主要用于特殊的工作场合和专业领域,这是倾向于工具性的教学目标;另一种是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文化和交流思想,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功能和交际意义,强调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语言学习主要用于各种文化交流的场合和进行得体的交际,是倾向于人文性的教学目标。

二、医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是朝通识教育迈进、还是认定ESP、抑或有其他选择理应由各高校自己来决定,万不可一刀切,做统一要求”。目前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争议已有众多评析,从医学教育方面去探讨无疑是一新的视角,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于2002年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又被称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该标准对医科毕业生所期待的教学结果和能力要求被全球医学界所公认。它包括7个宏观领域的内容: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临床技能;④交流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由此可见,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将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置于多种才能之首,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而且,该标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代表了科学的世界观与创新精神。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逐渐实现从单一型、应用型向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该包括科学和人文两方面,这无疑为确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了借鉴的可能: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无论如何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过分;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学科中的子学科,其人文教育性必然存在。哈佛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早在20世纪末就占总学时的20%以上;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仅占教学总学时的8%左右,无疑,大学英语是可以在人文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2)具体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国现有医学院校600余所,建立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医学教育多层次的相互衔接,以及医学类、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每种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有十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研究型医科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国际医学拔尖人才的方向,致力于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临床技能;对于教学研究型医学院学生的培养,一般力求使他们达到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标准,服务于广大医疗与卫生保健领域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那么,对于这类医科大学,显然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同时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用,既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屏障又增强其专业英语技能,把医学人才推向国际平台。例如7到8年学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它便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闻名,而5至7年学制的昆明医科大学所遵循的正是“崇德、精业、团结、奉献”的培养方针,注重专业学术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为国际医疗事业的奉献精神,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对于3至5年学制的教学型医学院,由于其主要定位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尤其为边远地区人群提供适时的、良好的医疗与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大可不必要求学生人人都能够达到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进行各种英语学术交流的目标。例如成都医学院就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的综合品质为其目标,造就有思想、有知识、有追求、守纪律的受社会欢迎的医务人员,那么,对于这类院校,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突显教学的人文性作用,注意通过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培养他们的交际合作与沟通能力。无论如何,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早已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将语言的人文性一面融入教学和教育当中。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倡导“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和办学理念,而我们的教育观念将会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三、结束语

英语教育与医学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关系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由于医生是特殊的职业,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标定位应该做到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步,始终贯彻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原则。此外,国家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那么,理想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以英语作为载体或媒介,实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和陶冶情操等目标,将大学英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高等医学院校中本科医学教育质量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实现医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日本医学院校留学工作十余年,结合自身所参与的医学教育实际,将从医学本科招生与学制、教学改革这两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1.招生与学制的比较

虽然我国高校医学本科学制调整在即,但现阶段一般仍为5年,部分高校本硕连读设置为7年,本硕博连读设置为8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每个院校每年招生人数约在150~500名左右,但近年的生源质量不断降低。而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其本科学制设置为6年,每年医学本科都是高考中最热门的,也是考取难度最大的专业。此外,日本每个院校历年招生人数都严格控制在80~100名左右,具有较高的生源质量。

2.教学改革的比较

(1)课程体系的比较。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始积极推广和运用PBL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学体制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有效学模式,仅仅采用理论讲解为主,无法充分让学生从中受益。而日本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借鉴西方的教学改革模式,积极推广PBL教学模式以及样板核心课程,优化整合培养方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强案例实践教学,以便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师。

(2)临床与基础教学的比较。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和基础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进一步推广和研究,难以突破基础加临床的教学模式。而以笔者留学的日本大学改革先锋筑波大学为例,其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对基础教学的内容与课时重新编排,与临床教学提早进行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此外,在基础课堂学习中有效融入“楔形”教育,让学生能够提前学习专业课程,这样有效满足了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需求,将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加以结合,便于病理、解剖等相关知识的集中讲解,促进医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3)临床技能培训的比较。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一般是在第三年下学期进行,并在第四年进行临床见习。以往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在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临床见习时往往是在病人身上进行。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临床见习资源缺乏,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采用SP教学法。而日本医学高校学生见习于二年级开始,实习于第四年到第五年进行,并在第五年的学习中融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长的实习和临床见习周期。日本的学生在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时,因法律层面影响,只能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模拟操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临床诊断操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只能依靠强大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制度来弥补。目前,随着SP教学法的普及,日本高校也广泛应用该教学法,便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日本本科医学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与规模,形成了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本科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我们也将在扬州大学的教学改革中吸收并结合自己特点进行试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高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本科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吉翔,董卫国,朱俊勇,等.中日本科医学教育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7):1―3.

[2]张诗晨.中日全科医学教育及医疗服务现状的比较[J].基础医学教育,2014(07).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学制为6年。在日本,报考医学院校的考生较多,但录取人数较少,日本共有80所医学院校,每所院校每年招生100名左右,共招生8360名左右[1],竞争激烈,难度较大,因此生源质量相对较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学制设置为5年,部分院校有7年本硕连读、8年本硕博连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相对多一些,每个院校每年招生在100-500名不等,且根据国家扩招政策,招生人数每年增加,但随之生源质量在下降。

二、教学改革

(一)基础与临床教学。

日本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方面开始对本科生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尝试。但为了加强临床教学,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临床能力,部分院校通过减少或者压缩基础教学课时和内容的方式目前尚有争议。另外,“楔形”教育在日本医学院校之间开始普及,“楔形”教育是指将专业课学习楔入基础课学习当中,提前开始专业课学习,并在高年级重新对一些基础课程复修,这样既能满足低年级医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也能满足高年级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将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教学计划统一起来,就某一器官、系统和组织等从生理、组织胚胎、系统解剖、病理等方面横向集中讲授。我国一些高等医学院校虽然在本科生基础和临床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但受到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深度不够,力度不强,决心和信心不大,不能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未能突破基础加临床的“分担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即两年半基础教学,一年半临床教学和一年临床实习的模式。

(二)样板核心课程(themodecorecurriculum)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

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将一直推崇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到“培养临床能力型”的教学模式上来。结合西方的医学教学改革经验,日本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推广样板核心课程和“PBL”教学模式。从2001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供全国各医学院校参考应用[2]。样板核心课程的实质就是要课程之间的联系系统的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挑选和改革,重点在加强临床教学,其总体目标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根据2005年的调查,日本有66所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3]。另外,日本一些医学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始追求教授内容新颖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根本上革新了教学理念、学习理念。PBL教学法病案是线索,问题是平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偏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充当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角色。其设计思路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它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量当场暴露,并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另外它能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查阅资料、总结陈述等多方面能力。1990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率先实行了PBL教学法,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紧跟其后,其中79所医学院校中有63所(80%)已将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另有13所院校正在计划之中,各医学院校PBL教学时段不同,但所有PBL方案均为与讲座相结合的杂交型。PBL在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4]。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对本科生临床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始重视起来,率先引进了PBL教学方法并进行大力地应用和推广,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对PBL教学方法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如何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和推广PBL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这需要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科研能力培养。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部分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本科生的科研培养计划被作为必须课安排到第四年进行,各院校首先向每位本科生介绍各个实验室的科研内容、导师及实验员的科研方向,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实验室安排导师介绍自己的实验研究,并与本科生相互交流,本科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导师和相应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安排和指导下,本科生进行一些简单实验以熟悉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及设备。之后本科生通过对实验的熟悉和文献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每周实验开始前本科生都被要求汇报自己本周试验计划,并且实验室将定期举行研讨会,会上学生向导师和其他实验老师汇报自己实验进展,听取导师意见并进行总结。第四年结束后,院校将组织专家以答辩的形式对每位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本科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5]。我国教育部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并且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设立自己的基金支持本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首先需要自行联系一位或多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作为自己项目的导师以及数名本科生形成科研团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内容、时间、预期效果、经费预算等,并向学校组织的专家团进行汇报,经专家审核通过后学校发放经费开展项目,项目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中期,专家组将对项目实行情况听取本科生汇报。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并须向专家组递交结题报告书,专家根据审核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来决定是否给予结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作为必修课,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大大限制了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但随着国家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和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会参加到科研项目中去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四)临床技能培训。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见习一般在第四年,实习在第五年。由于在第四年、第五年仍然穿插着基础课程学习,所以临床见习和实习周期相对较长。日本法律规定未获得医师资格的公民禁止进行医学操作。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能在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模拟医生与病人进行操作。这明显限制了本科生对临床诊断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的出现,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经过培训后的正常人在临床教学或考试中充当病人,医学生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相应的诊疗操作,病人做出相应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模拟病人担当了评估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我国,第三年下学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临床见习在第四年与专业课一起进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十分严格,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部分可以在病人身上进行,但随着2002年4月4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观点提出以后,患者的权益开始得到充分维护的同时,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问题也凸现出来[6]。临床技能培训也从科室走进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SP教学法开始推广和应用。但由于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模拟病人而且培训资源缺乏,目前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少数院校开展,且大多数是以“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Patient,SP)的形式进行。

(五)临床实习。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要求本科生在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平均为40周,共计1100学时左右。从2005年12月开始,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经过临床技能培训后,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TheCommonAchievementTest,CAT)考试才能进入临床实习。CAT包括计算机考试(Com-puter-basedtesting,CBA)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根据样板核心课程而定[7]。日本的临床实习分为三种:诊疗见习型、模拟诊疗型和诊疗参与型。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习以诊疗参与型为主。住院医师与实习生组成诊疗小组,实习生参加实际的日常诊疗活动中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各高等医学院校对实习生采取观察记录、共用考试和OSCE进行考核。其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网络版医学测试(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ation,NBME)进行[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医学院校本科生一般第五年进入医院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采取轮转制,学生轮流在各科室实习,每个科室实习三个星期左右。在各科室实习期间,实习生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并参与到带教老师所在的诊疗小组中,且实习生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史询问、病历书写、病人处理和一些常规操作。在每科室实习完毕后,经过出科考试,带教老师给予评定并提出意见,然后科室负责人给予评定合格后,实习生方可转往下一个科室实习。在一年实习结束后,实习医院根据实习生表现,给予评定,评定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六)成绩考核和学位授予。

日本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六年末自行举行考试,一般为书面考试,也有OSCE形式,但考试内容不同,通过考试者将会颁给学士学位。在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五年结束后组织考试。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在五年内各科考试平均成绩及格、实习合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后安排。

在日本,当年毕业的本科生可参加当年举行的国家医师考试。国家医师考试一般在每年的2月举行,时间为3天,要求必须有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的证书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多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必须正确80%以上,选答题根据当年形势而定。考试合格者后授予国家医师执照。根据日本厚生省颁布的法令,强制要求所有获得国家医师执照者参加毕业后临床培训(man-datorypostgraduateclinicaltraining)或称住院医师培训。毕业后培训一般为期2年:第一年培训内科(不少于6个月)、普通外科(不少于3个月)和急救医学(包括麻醉);第二年培训儿科(不少于1个月)、妇产科(不少于1个月)、精神医学(不少于1个月)和社区医疗服务(不少于1个月)[9]。培训机构分为独立医院、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独立医院为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可单独负责毕业后临床培训,而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必须联合培训。经过毕业后临床培训后,他们可选择攻读研究生而进行专科培训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也可以直接进入社区作一名全科医生。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在第五年1月份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被报考的高等医学院校院校录取者,可于本科毕业后进入该院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未参加“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和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者可选择参加临床工作。选择参加临床工作者可在所选择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学习,并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临床操作部分,两部分均通过者,相关部门授予医师执照和处方权,准予参加临床工作。近年来,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结合国外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北京为5年,上海为3年。2013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培训者颁给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受训者通过“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后方可参加临床工作。总之,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规模和体系,建立了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更加重视本科生临床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拥有比较成熟的医学改革经验。我国和日本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教育有着明显不同。而且我国正处于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吸收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具体实际进行积极地研究和探索,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能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成功的医学教育改革之路。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27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8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2]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3]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4]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等.医学院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2):45

[5]李燕妮,魏冠英,路永辉.地方医学院校实行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6668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引言: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石,就是本科医学教育,所以,本科医学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音意义,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水平,高质量的本科医学教育也意味着高水平的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现有的本科医学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眼高手低等,如何结合医学教育标准,加强本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是我国医学类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医学教育标准分析

现今已有两套国际标准,分别为IIME标准和WFME标准。其中IIME标准是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包括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在毕业时达到的六十条标准,而GMER则是世界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培养的七大基本素质,例如职业态度、价值、伦理和行为以及临床技能等;而WFME标准是由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包括了医学教育的三十八项内容,制定WFME标准的意义是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医学院校评估标准,让世界各地医学院校以此标准为依据,制定自己的教育质量改善计划和教学改革计划,促进医学教育和国际接轨。中国也已经制定了一套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这个标准是以全球标准为基础和依据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标准,旨在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

2、本科医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Problem-based learning,也就是以为题为基础,简称PBL教学法,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是现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一种医学教育方法。由于PBL教学方法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PBL教学方法仍然较多的优点,尤其是在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下面针对PBL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由于在我国实施PBL缺乏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例如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学过程和方式参差不齐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标准等,所以,PBL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规范化;传统的本科医学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运用PBL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胜任教学,还要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要实现本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采用模拟教学法和采用先进的考试方法。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的,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质量本科医学生的培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让本科医学生培养更加高效便捷,通过模拟技术,能够将各种各样逼真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教师可以控制操作难度,通过模拟系统进行教学,系统能够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教学,实现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转化;很多先进的考试方法例如simulator、portfolio assessment以及OSCE考试方法等,改变了传统医学考试一成不变的书面形式,将计算机和其他新技术运用在考试中,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传统单纯的理论知识测试,改变了“纸上谈兵”的状况。

3、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优化分析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系统,更有较强的实战技能。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 优化和整合课程结构:如化学、数学和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应该大力改革,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不被医学生重视,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学形同虚设,应该讲医学类知识例如生命科学融入到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本科医学教学体系;加强临床医学课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再“眼高手低”;精简课程,防止医学类课程重复太多。

 注重人文培养:不会处理医患关系、缺乏同情心的医生,是不合格的医生,和缺乏专业技能的医生无异,《福冈宣言》就指出了这一点。要培养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处境,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所以,医学院应该加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

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做好本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医学教学,一般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教学较为枯燥单一,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何谈主动学习?所以,医学院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一般是学生学习完本科课程才能参加医学实践和科研活动,现今的医学人才培养,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参加科研,通过交互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多讲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练习。

结束语

综上,由于我国的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和国际标准尚有差距存在,所以在教学中会有问题产生,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等方式,提高本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荧,余秋波.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会[J].重庆医学.2012,(24):2550.

[2]周典,曹云霞.落实教学评估整改意见 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2005,(06):13.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教学管理 教学评估

第一军医大学自2004 年8 月集体专业为广东省属高校,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和理念经历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地方办学模式和要求,迎接即将到来的2007 年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我校在保持部队院校优良作风的前提下,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育人为中心,以规范教学管理为切入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1-2]。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在坚持“质量建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文化立院”的办院宗旨下,以“迎评促建”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软硬件建设,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程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本文总结我学院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效果。

1 宣传动员, 统一思想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基石

1. 1 明确思想, 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 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 “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 2 明确任务, 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 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 3 明确计划, 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 年5 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 年7-8 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 年9 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 年12 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

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 4 明确细节和重点, 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论文网 ]

2 加强建设, 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 1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 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 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 2 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 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 3 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4 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 归纳总结, 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4.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积极作用

评估的过程是对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检验过程,完善的临床医学教学规章制度是保证评估成功的基础。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 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教学医院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规范地加强医学教育管理,通过参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医院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检查,我院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及科学管理工作思路;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办学基础;强化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师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禹奇才, 罗三桂. 以评估为契机,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3) : 23- 27.

2. 张希云, 曹巧云, 张恒, 等. 本科教学评估与临床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 26( 3) : 17- 21.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8篇

【摘要】通过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本科医学教育现状的研究,认为加强院校阶段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重视实践教学等是日后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要的前期条件。文章针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客观、公正地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提出了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的本科医学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执业医师考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5-03

我国实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办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医学教育差距仍是很大。因此,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本科阶段执业医师培养现状

执业医师考试方式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不允许参加医学综合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通告的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统计表(表1显示):报考执业医师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总通过率在逐年下降,这便凸显出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执业资格考试是国家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前提,也是发展成熟、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高校应顺应形势的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重视和培养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相关知识的掌握,普遍通过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多渠道探索加强学生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

表1历年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统计表(%)

2.进一步加强院校医学教育阶段培养的几点看法

2.1进一步突出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68.4%到2008年的18.9%,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在一定的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考生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对于改变很多医学院校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加强对教学设施等的投入,抓好抓强教育教学质量,并将教师的教学情况作为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坚持做好“三期检查”工作,即学期初以稳定教学秩序,落实教学计划等教学准备工作为重点;期中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有计划、步骤的开展好检查工作;学期末通过对考风考纪检查和教师阅卷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强化教风和学风[1]。教材上要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同时为每个教研室购置执业医师考试相关教材,做到每年更新,以使得广大教师能够有重点有侧重的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2.2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根本。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自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至今的十几年来,以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形式对执业医师不仅在技能上,同时在道德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法律观念的教育,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不怕冒风险和独立自主、勤奋、顽强和自信的精神,才能使我们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满足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教育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2]。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使学生学会同情病人、关心病人,树立终身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整合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开设医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医生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感性认识。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医学教师应当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生角色的环境,提供学习过程中较敏感、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和动手操作等等,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培养一种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引导学生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本着“精减、更新、拓宽”的原则,在专业基础课上加大对有关考试科目的课时数,并最大可能引进先进科研器材,使学生夯实基础,在专业课程上着重通过加大临床见习、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将卫生法学等相关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课的方式,鼓励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修读此类课程,提高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做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的教学名师。

2.3.1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培养问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关的科研、学术活动,教学上以“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估”为核心,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加强信息反馈,逐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和听课制度等。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将年富力强、高学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重点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2.3.2规范教师的临床操作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根据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要求,依托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应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在“标准化病人(SP)”上进行操作,规范操作方法,使教师的临床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教师的带教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取信于学生的根本。教师不仅需要不断钻研专业技能,扩大知识视野,还需要提高微机实用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及相应的软件,使多媒体教学系统更高效地辅助临床实践教学。

2.4进一步优选教学方法、改良教学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也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从师带徒式、背诵式和班级式教学方法,到前苏联教学体系的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发展到80年代以来出现的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综合式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以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相继使用,医学教学方法也已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立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医学教学方法,培养会学型医学人才[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我们必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课堂讲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动员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在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痕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比如:发热症状,可采用亲身体会式,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感受说出发热的一些原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使课件内容更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树立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五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虚拟与实训、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四性”(即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5]。

2.5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本科教学阶段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以临床执业医师为例,考试的科目只是近50余门必修课中的10余门。因此,必须注意在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后,可能会出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都转移到医师资格考试那些课程上来的偏向,而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割裂了知识的前后衔接,这样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势必会产生不利的后果。顾此失彼,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目的成为单纯面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前后衔接。同时狠抓考试环节,建立试题库,积极推行教考分离,使考试成绩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注重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

2.6加强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改革,优化临床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扩招后各高校普遍出现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不足问题,难以保证临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已成为制约临床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同时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师中存在“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淡薄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促进及保障政策,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低,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双语教学的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尽可能增加直属和非直属医院的数量,充分利用优质的临床教学资源,开辟新教学基地,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正确处理“教学、医疗、科研”的关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意识,加大教学投入,开展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创建科学、客观、完整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衔接,根据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特点,利用医学模拟实验室等先进手段,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采取多站式考核方法,在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采取实行毕业实习前集中训练,直到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到实习基地实习。学生毕业考试除理论考试以外,还要进行全面的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是依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方法进行,两项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论其理论成绩是否合格,学生均不能毕业,进一步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2.7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6]。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在临床能力的评价上普遍存在诸如:重理论考核,忽视技能考核;临床能力内涵无法界定,评价不系统、不全面;评价方式和方法有待完善等一些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严格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关于技能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全面界定临床能力内涵,充分重视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的操作考核,培养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冬武,吕建新,杜友爱,瞿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学校临床医学教育[J].中国医师能力评价,2007,1(2):13~14,19.

[2]韦嘉,陈明清,杨玉萍,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框架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20-21.

[3]史宏灿,卢丹.优化临床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7):835-836.

[4]吴均林,郝平.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走向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0,13(4):50~51.

[5]冯保庆,吕志伟.创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重构现代职业医师培养体系[J].职业时空,2008,4(8):23.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本科生;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35-02

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数量由2002年294所发展到2009年485所,举办医学教育的本科院校达到237所[1]。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人力资源。“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是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2]。确定培养目标,并使全校师生周知,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的首要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差异性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这也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于雷同,过于一般和抽象,不具体,难以指导实践等问题[4]。

南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中国人(清末状元张謇)自己创建、拥有百年历史传承的高等医学院校,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如何顺应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遵循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培养国家医改大背景下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科学修订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总体思路定位

1.顺应全球化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一直是国际医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2010年12月,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纲领性报告。该报告指出,现代医学教育正经历第三次改革,改革将从机构和教学两个层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5]。岗位胜任力培养内容实际上涵盖了WHO“五星级医生”标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等提出的医学生培养要求和目标。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内涵应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院校实际进行定位修订。

2.切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和地方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着重大变革的要求。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要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有效衔接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调控机制。加快全科医生培养,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医护人员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四个突出问题。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成为医疗战略发展目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全科化将是重要培养方向。南通大学创始人张謇先生办学之初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亦切合于新时期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要求。

二、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了“本土化”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该标准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美国医学教育实行以医学院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6]。《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目前教育部和卫生部正改革和推广的“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当今医学教育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反复积累的过程,熟练和规范掌握更多临床技能的目标,可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去加以实现。作为本科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提出过多过高要求并不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所以,本科阶段主要是夯实医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急救和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以为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畅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沟通技巧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技术至上的诊疗技术培训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学人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好的专业教育会利用一切学习途径,将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潜能发挥至最佳。高等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教师要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将课程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重建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作为明日医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质量。卓越医生不仅是医疗技术上的高水平高质量,更应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

3.注重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全球卫生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未能跟上步伐很好地应对上述挑战,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团队合作不佳,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忽视初级保健作用等弊端日益显现。岗位胜任力是培养未来卓越医生的核心保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纯粹技能培养向广阔视野下多元化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转变。岗位胜任力不再狭隘地专注于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和能力(“硬能力”)培养,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伦理行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能力”)。目前国家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改变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严重缺乏的局面,着力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切实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不再设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培养可帮助学生胜任临床多元化岗位需求,亦可帮助读研深造的同学顺利进入更高阶段的精英教育,拓宽明日医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球视野,合理定位事业发展方向,并为医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三、结论

当今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发生着深刻转变,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目标和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亦应作相应改革。只有确定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教育改革才能围绕目标,探索适应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7]。

医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国家正积极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但脱离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养不分层次,言必称卓越,是脱离实际的。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卓越”定义应有所不同。长学制医学教育卓越定义为培养“优秀杰出的高级医学人才”,而本科医学教育卓越定义应是培养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事业发展潜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笔者认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良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爱岗敬业,同时兼具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转化式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动力以及个人事业发展能力等潜质的应用型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2]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33(5A).

[3]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

[4]李小波.医学院校如何界定学习结果――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的案例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11A).

[5]Frenk J,Chen L,Bhutta Z,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 The Lancet,2010,(376).

[6]郑加麟.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

[7]徐晨,雷寒,刘利.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推进本科医学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1J106)。

作者简介:周庆(1969-),男,江苏南通市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临床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研究。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认证 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标志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接受认证的学校。[1]专业认证工作是医学院校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与现状

1.1背景

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WFME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1年7月,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CMB的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随后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1.2现状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200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国内首家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试点性认证的学校。2008年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0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高厅函[2008]7号文件“关于成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通知”。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首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为依据,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认证。[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厅函[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200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认证意见、完成认证报告等实施步骤。

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点考核内容

3.1硬件建设: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

3.2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3.3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3.4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注重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

3.6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3.7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3.8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9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4.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

2009年11月9日至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3]

4.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早期、后期)及临床实习(通科实习,选择实习)三部分组成。

4.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系统整合转变;从以授课为主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3]

5.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是一所学校能否承担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医学教育检验自我和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边军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1-323.

[2]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4.

[3]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上一篇:资料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