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英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8:46:16

讨论英文

讨论英文篇1

选择恰当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教学能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可供选择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教材很少,教材建设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经权衡利弊,我们以刘宇红主编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为教材,[4]以花建丽主编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为参考书,[5]部分教学内容可选自参考书。《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不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分为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专业文章阅读及科技论文摘要三部分。其中,第一及第三部分既方便教学又利于学生自学,第二部分的专业文章内容涵盖了专业基础课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一些内容。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化工单元操作、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化妆品和盥洗用品及香料等方面的文章。对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基于这种考虑,在选择时,我们兼顾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内容,同时考虑课文难度及学生对专业熟悉的程度。恰当的教学内容会开启学生心中的兴趣之门,因为熟悉的专业知识会令学生如遇故人,只不过这位“故人”换了妆,以英文的形式出现了。原来专业知识可以这样用英文解读,熟悉及亲切之感会让学生愿意去学。

明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习之前,对于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这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方法。因此,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应讲清楚二者的关系。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都属大学英语学习的范畴,二者不可生硬割裂。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基础英语偏文偏基础知识,专业英语与专业紧密结合,偏理偏应用,是用英文来阐述专业知识,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专业信息以及写作。很多学生认为以过去的英语知识为基础,再记些专业词汇就能学好专业英语。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专业英语除内容上的专业特色之外,行文风格、构词方式、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了客观、准确、精炼地叙述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在行文风格上的表现就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法上的表现就是被动语态多、后置定语多、复杂长句多。另外,专业词汇量非常大,但构词手段灵活多样且具有规律性。明确了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学生就能清楚怎样学习这门课,由此就有了想探究下去的好奇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单调、沉闷之中。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对每一次课,我们都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在一次课上只讲解课文。就好比吃饭,总吃一道菜,难免让人食欲渐失,若是每餐菜品丰富,必令人胃口大开,课堂教学也一样最忌单调。每次课我们都巧花心思,尽量使内容多样化,除安排基础的词汇、课文教学,再在恰当的时候穿插诸如数字的英文表示与读法、化学式的英文读法、温度的英文表示法或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每个新的知识点,会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专业词汇,也是我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之一。如果词汇学习只局限于所学课文的词汇,词汇量会大打折扣,而且过于零散无规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拓宽了词汇学习的范围,比如增加了元素周期表词汇、与课文词汇相关的词汇以及化合物的名称等。我们将元素周期表词汇安排在第一次课,为后序的基础化学相关课文以及化合物命名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在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可能接触到许多化合物的名称,而化合物的中、英文命名法又有许多不同,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词汇学习的内容之一,将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作为小专题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有系统的了解。词汇学习内容的拓宽与多样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兴趣。

加强课后与堂上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讨论英文篇2

摘要: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近年来得到外语界普遍肯定和重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作了例析。希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能确立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1引言

商务背景下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商务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为它决定了商务沟通的成败。但长期以来,商务英语口语的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商务语学习者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有相当差距。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近年来得到外语界普遍肯定和重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作了例析。希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能确立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2.1目标定位不正确在很多人看来,口语课的目的就是让很多学生能用英语准确流利地交流。这一观点不能说不对,但对商务英语口语学习而言,却并不准确全面。口语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敢说会说,但在不同情况下说什么、怎么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题。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好的交流表达并非仅指语言语调标准流畅,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的学习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语音语调的标准和语法的正确与否不应该再是这个阶段口语课的主要任务。学生上课操练的话题也不应该仍停留在彼此介绍、聊聊兴趣、说说天气的层面,而应将口语训练与所学的商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但这种商务情景下的英语交际表达能力也不应只限于对课文示范对话的模仿上。模仿是必要的,但纯粹局限于模仿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系统思维能力。因此,在我看来,普通英语口语课(GeneralOralEnglish)与商务英语口语课(oralbusinessEnglish)尽管都是口语课,但普通英语口语课是基础性课程,而商务英语口语课则是应用性课程,后者比前者的学习目标应高一个层次,其学习目标应是在前者学习目标基本达到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不同商务情景下运用所学商务知识(包括跨文化交流知识等)准确分析问题,并最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口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与当前社会职场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要求是吻合的。2.2学习内容的局限性英语口语局限于外贸英语会话是当前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一个很普通的现象。这一点从许多学校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采用外贸英语会话类的书作教材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的产生可以从我国商务英语发展的历史渊源中寻求解释。从20世纪50年代起,商务英语被称为外贸英语(ForeignTradeEnglishorEnglishforForeignTrade),并一直沿用到8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开展的对外商业交往主要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很少用其他的商业方式。因此,外贸英语的称谓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也是十分贴切的。但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对外商业交往形式日趋多元化,今日的商务涵盖范围极广,包括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等许多方面,贸易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贸易,也由原来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显而易见,外贸英语一词已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逐渐被商务英语或国际商务英语所取代。但名称的转变却并未带来商务英语口语实际学习内容的改变,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名为商务英语口语的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依然是外贸英语会话,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中的各主要环节作为会话课的主题,围绕该主题学习示范对话,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在此基础上,再做情景对话的操练。但外贸英语毕竟不能等同于商务英语,掌握外贸英语会话内容与技巧也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社会职场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要求。2.3商务英语学习者在口语学习中的非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历年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以我对商务英语口语课的实际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目前大家在商务英语口语学习课堂上主要是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先听课文示范对话的录音或看录像,接着就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语言点进行讲解,然后做每单元后面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设计的练习,根据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些类似的情景对话。这种学习模式表面看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熟悉课文内容(听磁带、看录像、听老师讲解等),到简单初步地运用所学课文知识内容(做练习以测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法、词汇、句型等的掌握),再到较复杂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情景对话)。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在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一个个步骤和任务,而并非主动地参与其中。学生课堂上有创造性地操练口语的机会和时间太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此过程中的教师就好比导演,而学生只是演员,台词、情节和表演方式都由导演预先设置好的,演员只需照导演所说的去做,完成导演预设的各个环节就可以了。显然,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3.1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让.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逐步建构起来,并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的。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3.2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

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它强调:1)学生为中心;2)“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4)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6)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例析

为清楚地体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口语学习的指导,拟将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话题”为口语学习内容来进行例析,说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口语学习中的应用:(1)创设情景。首先,要围绕这一内容拟定若干题目,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中国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其次,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如利用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的资料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导入环节播放。(2)发现问题。播放软件后,让学生谈看法。一位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很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3)组织协作。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这期间可在各小组中走动,给困难小组或个人提供帮助,也可参与到其中一组的讨论中。(4)达成共识。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一个小组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另一小组回答可能发生了战争;历史知识丰富的小组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后经过讨论和协商,大家一致认为:①奥运历史初期有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的奥运会;②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产生了影响。从以上释例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中国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样的探索、讨论、总结中,学生达到了真正练习口语的目的。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5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的注意事项以上只是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口语学习案例,商务英语口语学习则不仅要遵循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还要注意其学科特点。

5.1注意情境的创设光有书本、黑板及教师的讲解的课堂激发不了学生“说”的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即使勉强开了口,也常常是在“背”句型、“背”对话,算不上是对知识的运用。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才能增加呈现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交际情境氛围中,激发他们对呈现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联想,唤醒他们已有的图式,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在真正的知识运用中构建新的图式。而交际情境的设计一方面要符合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选择有关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等方面的话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情境的丰富多样性。除了利用多媒体以外,还可将教室假定为外宾接待室、超级市场、制造企业、展览会展台、机场、宾馆、餐馆等,让学生扮演成这些情境中的人物,开展对话,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真人、真事、真景下进行会话。

5.2注意商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转换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师资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能力虽然强但缺乏国际商务知识。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而且由于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外,也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课外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再局限于每周2个课时,课外也要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其实际的工作时间和责任被延长和扩大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具有相当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

5.3注意培养自主性口语学习的途径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虽然多数学生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并希望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他们习惯了等老师来“喂”知识,因为多年来传统教学方式给他们带来的惰性和依赖性阻止了他们积极地参与知识建构,传统教育和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也在协作性的培养上留下了严重的缺憾。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已有的、不适合建构式学习的思维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培养学生从依赖老师向自主性学习迈进的途径有很多。Gardner和Miller(2002:8)的观点是可以通过“自我指导学习”、“自我教育”、“独立学习”和“自我获取式学习”来实现自主性学习。四个术语的含义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鼓励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四个术语中“,独立学习”是通向自主学习的前奏(Gardner和Miller,2002:8)“。自我获取式学习”则是“一种提高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方法”(Sheerin,1991:144,引自Gardner和Miller,2002:8)。5.4注意利用合作学习克服口语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影响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是商务英语学习者在口语活动中产生的不安、焦急、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包含交际恐惧、面子焦虑等,而合作学习却可以帮助学习者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口语任务,不断提高自己应对交际恐惧和面子焦虑的能力。

6结语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无论是为何种学习目的,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自身的成长进步上。我希望通过尝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商务英语口语学习,能像桥梁一样将课堂教学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消除目前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相信,在商务英语口语学习中有选择、灵活地贯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应该是今后商务英语口语学习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6年,第4期

讨论英文篇3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

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以前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可实际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不少见。有的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没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供学生操练没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了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语言输出为主,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必然要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把英语学得更好。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即必须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其中也包括一定量的语言文化输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习的外来语言.

二、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根植于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想获得理想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不能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教给学生,而应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弥补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在应用英语交际时由于对目标语文化了解不多而很难沟通还产生误会。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文化的导入。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其最本质和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使学生具备“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但语法语义正确的句子有时却并不合乎社会交际的规则。成功的英语教学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使用得体性的意识”。因为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上的沟通,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一些外语教育专家观察研究发现,在与外族人的交际中,语言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但文化错误则容易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音、语法、词汇等纯语言的知识,更要注重文化习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交际能力,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基于生态学的文化输入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理论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为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

(一)课内进行文化教育

1.围绕教材内容,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教材作为生态功能因子对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发生发展起到媒介作用,即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通过媒介起作用。教材是构建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之上的,通过生态功能主体(教师和学生)主动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来体现其价值。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只粗分为精读和听力两部分。听力课应侧重于对日常生活交往内容的教学。其实一般的听力材料本身就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习惯按照不同的功能分类的,如称呼、问候、介绍、感谢、道歉、邀请、约会、帮助、购物、话题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听力的同时,可把相关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如英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见面爱谈天气,不谈私事,这和英国人普遍矜持寡言的性格有关,而美国人整体上较英国人开放活泼,聊天时容易深入。听力材料中一般也有对西方某些重要节日的介绍,教师可同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如这些节日的来源,如何庆祝,送什么礼物等。精读课应侧重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西方的价值观念等。中西文化在其价值观上差异很大,比如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都和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可具体结合所讲授的课文,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

2.结合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教学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进行词汇方面的文化教学时,应侧重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内涵差异较大的词汇。通过对词汇内涵的掌握,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有助于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如在为英美人祝寿送礼时,就会避免送在我国象征长寿的龟鹤图;在请人吃饭时,就不会点狗肉;而在夸奖某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时,就不会用荷花来做比喻了。

3.在阅读课中适时地介绍文化知识

在阅读文章时,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文章的语言上并不难读懂,可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甚至相差甚远。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学生较容易理解他们题材熟悉的文章,若是碰上他们题材不熟悉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这是由于他们对于文章的文化知识了解太少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对一些“形似神不似”的词语要从文化的角度特别讲解。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讲解,而应向学生讲解语言隐蔽的深层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Friday”(星期五)在英语中有特别的意思,因为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黑色的星期五一说。“Fridayface”,指的是“愁眉苦脸”,“Black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汉语中星期五没有这样文化背景,词汇“星期五”则没有以上特别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表面意义相同,可内在含义大相径庭的词,这些词具有特别的文化特色。龙是中国人特别崇拜的动物,是幸运的象征,具有神圣的色彩,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词。英语中的龙却是一种不太讨人喜欢的动物,甚至还很凶猛。英语国家的人大多认为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很多学生只知道这一文化现象,并不了解其由来。教师在谈及这一文化现象可以加以介绍:这一习俗与英语国家人信仰的基督教有关,在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中,犹太是第13个入席的人,后来他背叛了耶酥。

因此13被当作是不祥之数。直到今天,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楼甚至没有第13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由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并在交际实践中得体地运用。

(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扩大文化视野

1.开设专题文化讲座,采用对比方法讨论

对于一些教材中未涉及到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教师可请人以讲座的形式专门地进行介绍,或者自己多查找相关的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大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采用对比法进行文化教学,必须结合相应的母语文化,学生们对此往往更有兴趣,对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也会更明了,更清楚。学生掌握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多并不代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肯定会顺利进行,因为理论不等同于实践,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目前真正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如可利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中真实地进行交际。

2.阅读英文报刊杂志

报刊杂志具有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的优势,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水平的报刊杂志如ChinaDaily、《21世纪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报刊的方法,如浏览(Scanning)、略读(Skimming)和精读(IntensiveReading)等,以帮助他们根据阅读材料灵活采用阅读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于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教师可适当选择介绍世界主要国家自然环境和风地人情的报刊杂志供学生选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观看英语影视资料

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是一种省时、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外来语言和文化。影视资料实际上是用来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种很具潜力的工具,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可选取某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模仿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很积极的投入到表演和语言交流活动中,口语课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材,而且也能够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渠道。互联网的运用可以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教英语问候语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中、英文不同的问候方式。

学生只需输入关键词,借助相关的软件,就能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课堂上对他们找到的信息加以讨论。学生加深了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语

讨论英文篇4

在“文化理论研究”议题下,美国的比肖普教授从冷战时期大学体制的应用转向,美国大学成为学术体制工业,谈文化研究受限于大学制度的问题。他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文化研究必须超越学科与大学利益,成为批判性思想交锋的场所。托尼・希的发言是“弱势的文学能做什么:德勒兹对帝国的回应”。他认为已有的关于德勒兹论政治与文学的言论,是被分开研究的,而他则致力于弥补两者关系研究的缺失。金惠敏认为文化研究从英国起源时就有反理论的倾向,希望退回到理论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威廉斯将“文化”定义为“日常生活方式”已经暗示了对文化的批判精神的淡化和取消。英国的托尼・本内特力推文化研究的“文化政策”转向,发掘文化的“政府性”功能;而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其远未成熟之时就放弃理论建设而转入文化产业研究。

在讨论“文学与文化”这一论题时,英国的菲利普摆脱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立的思路,指出文化研究的出现有着质疑、消解并最终去魅传统上赋予艺术、尤其是文学的价值和真理的企图。然而正是在文化研究的消解活动中,传统的文学与艺术所表现的价值和真理却被激发出独特的活力。它不仅拒绝被取代,而且有以不引人注意的新形式重新出现的趋势。王宁强调辩证地看待两者关系,指出:文化研究一方面试图颠覆已建立的精英文学经典标准,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文学研究,为重构新经典做出了贡献。陈晓明将作为文化研究的反对方的审美派,放进中国文学语境,对审美与文化研究之争,进行了创作层面的观照。

在“西方文学与文化”议题下,美国的斯通讨论了“西方文化中的宽恕主题”。宽恕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题,他认为宽恕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扎特的歌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与伦勃朗的绘画中。这一主题的源头不在于古希腊与罗马,旧约圣经中也少有体现,是新约圣经使西方作家吸取了这份灵感。曾艳兵的发言以带有中国立场的观点,反对西方标准成为文化中的惟一,甚至是霸权话语。西方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必然经过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永远是一个“他者”。

在“英国文化研究的议题”下,奥地利温特教授的论点与比肖普和金惠敏强调理论批判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认为当今的文化研究就是文化实践,而非理论,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以及他将学术边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追求,预示了当今社会与文化研究中的“实践转向”。曹莉从文化自觉与文化批评的角度论述了阿诺德、利维斯、威廉斯对我们的启示。这些代表人物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做出了贡献,处于新文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应该借鉴。黄卓越以“英语文学与文化的离合关系”为题梳理了两者关系的三个阶段。就早期的“文化”观念产生于英语文学研究的问题,他强调从欧洲人文主义和文化的两种形式即生活形态与语言及文本形态来进行观照。

关于“中西文化影响研究”,印度的西蒙・德运用弗洛伊德的“焦虑防卫系统”的理论讨论了印度―英国小说家卡玛卡・玛甘达雅的小说《杯中之蜜》。金元浦指出北京奥运会是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超政治,也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经典文本,是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实践,其内核是全球文化间性。刘洪涛运用在剑桥大学访学收集到的有关史料,讨论了徐志摩与罗素的交游及其所受影响。易晓明对关于宋词的“情景交融”及“含蓄美”等定评,从弗莱的语词理论进行了颠覆,认为宋词是中国的羞文化的载体。

文本讨论中,陆微结合德里达的幽灵理论,分析了亚裔作品中种族忧伤的幽灵般隐藏,引发了与会者对早期美国华裔种族忧伤的强烈兴趣。会议还对加拿大犹太文学、当代英国作家、美国作家、女性文学、圣经文学、乔伊斯研究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讨论英文篇5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在合作、交流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去摸索、体验,然后获得知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思考然后去学,也就是带着问题去学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按其思路与方式得到的知识是最牢靠的知识,也是具有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彰显新课程的概念——民主、开放与科学。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则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去探讨。

一、只提问题,但不解答问题

莱辛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也就是说,把获取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胜于把知识灌给学生。中科院院士钱钟韩先生曾经说,他钟爱一些讲课“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蹩脚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好莫过于此法。例如:在教therebe时,我板书了四个句子,并在重要部位上打上标记,也就是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讨论。

1.Thereisateacherandfortystudentshere.

2.Therearefortystudentsandateacherhere.

3.Thereisapen,twopencilsandfourbooksonthedesk.

4.Therearetwopencils,apenandfourbooksOnthedesk.

问题提出了,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很快就有人说be的数与and后的名词无关,随后又有人更进一步指出:be的数与最接近它的名词的数有关。他们从中学会了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Look(vi)atthepicture.√

LookthepictureaL√

Lookatme.√

lookmeat.√

(2)Put(vt)itup.

Putupit.√

Putthepictureup.√

Putupthepicture.√

在此,教师给出问题,提示出lookat是动介结构,而putup则是动副结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总结它们的用法,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而且只有自己认真去思考、学习与摸索才能弄清楚,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这样做,教师教得轻松,但学生却学得精通,胜过教师用尽吃奶的力气去讲解。

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相联系的问题。

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他要去构建自己的信息才行。而且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书本中的知识是个大海,有无数的奥秘,只有让学生自己冲进去探索、体验,才会自觉地去感悟与掌握。如在教学中,当puton、wear与in都出现时,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表演并体验它们的用法。练习puton时,可让学生边穿衣边说:“It''''sverycold,I''''mputtingonmycoat.”可让另一位学生指着自己穿的衣服说:“Todaylaulwearingaschoolsweater.”再叫一位同学起立,教师指着她说:“ThesirlinabluesweaterisZhangJiang.”这时,有几个学生指着我大声说:“TheoldmaninablackcoatismyEnglishteachen”大家都乐开了怀。因为他们体验了这三个词的不同用法。

可见,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实物教学,这种体验更是深刻而不易遗忘的。

三、布置社会活动作业

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体验、探究更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好方法。购物、旅游、打电话及人际交流的情景教材每册书必有,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深刻的体验,尽管在堂上进行表演,也是机械地照搬而易于遗忘。如果上课前布置学生对应的社会活动作业,给出任务,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诸如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态度,语言将会与欧美人有什么不同?你有何感触?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之后,再在课堂上表演就传神得多了。有个学生说出她自己的感触:“我们购物时,买主卖主彼此之间关系不太融洽,语言交际也不讲究礼貌。但课本上反映的事实可以看出欧美人不分贵贱,相互尊重,都说一些很有礼貌的用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尽管自己付出了钱,但毕竟是别人在为你服务,所以,应当感谢别人才是。”

这说明社会活动作业让学生去探究、体现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社会知识、语言知识有很大帮助,更为今后进入社会谋生之前作社会调查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四、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语教学中,有很多习语按单词的原意翻译是不能明白它的意思的。但是,有效地利用这些习语于教学中,让学生探索,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在给出这些词语让学生探讨它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时,一定要给出相应的句子以提示、引导他们从上下句的意思去探究这一词组本意所指是什么,绝不能单独给出,不然会使学生盲目探索,劳而无功。

如:Sheisawethen.TheneighboursareafraidOfherverymuch.

这里的wethen,学生已知不能直译为“湿母鸡”,但下句是邻居们非常怕她。我没有作解释,只要求他们回家体验一下。第二天就有一个学生对我说,他回家后把家中一只母鸡放进院子里的一个水盆中,它把水拍得四处飞溅,没人敢近,他再联想到隔壁的那个“她”,吵架出了名,粗言烂语,从来无人敢惹,邻里送她个美名“泼妇”。是否wethen就是这个意思?好得很,这就是探究性学习。再如: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时,good-better-best,学生都明白它的意思是“好,更好,最好”。我在黑板上写上一首小诗:

APoemGood,better,best.NeverLetitrest.Tillgoodisbetter,Andbetter,best.

我要求学生不能逐字翻译,要用“意译”译出它的神韵。这是课后作业,要求做在练习本上,看谁译得最传神?第二天检查,答案五花八门,个别学生摸不着门坎,但有很多学生却有了一点意思,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较为令人满意。我叫几个做得较好的学生在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才叫那个做得最好的学生朗读自己的杰作:“好了还更好,学习永不停,继续努力干,永远不满足。”他不但理解,而且在创新了。我鼓励了他,并且进一步启迪他们,这是一首押韵诗,全诗一、二、四句都押了│e│韵。“我们也用汉语给它押上韵好吗?”“好!请老师押给我们看。”我写在黑板上:“优中求优,学无止休。精益求精,力争上游。”他们都鼓起掌来。后来班主任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在日记上说这堂课使他们收益甚大,对他们阅读和写作有很大启发,尤其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及俚语可以通过上下文去理解,从而读懂整篇文章。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探索性学习,能充分彰显新课程理念“民主、开放与科学”的精神,使学生能自始至终在自主、合作、开放的环境中去锲而不舍地追求知识,尽管比较艰辛,但为了寻求真知灼见,却会乐此不疲,穷追不舍,无形之中也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张载有言:“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

因此,我想教学最好不要简单地、直白地告诉学生结果,而应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去总结并感悟出教师所期待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所得出的效果是最佳的。而且,学生的记忆也最牢固,还学会了研究性学习,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讨论英文篇6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教学,教学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地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图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以图式理论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旨在探究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在20世纪80年代将图式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同时包括已经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新事物的理解由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来决定毕业论文ppt,输入的信息需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图式相匹配。

在听力教学中,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是理解听力的基础。学生若缺乏这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听力理解就无从谈起。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要指材料的内容范畴。英语听力中,很多对话来源于日常生活情景,如餐馆、机场等。在这些典型的场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一般说来,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材料的信息处理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式,强调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其具体方式表现为:辨音及语法句法分析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内容图式,强调高层图式的运用。从高层出发,以背景知识为先导来探究语意,利用所知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证实或者是否定后再次预测与证实。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听者在运用语言图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同时,利用原有知识去预测话语内容,并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来验证或者修改假设,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最后完成信息处理,和对语言的理解。

3.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式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分析听力材料,使理解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当根据所激活的图式对材料进行总体预测时,听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因而就直接进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弥补了仅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所带来的只抓住细节的情况,使听者更关注内容的中心思想、观点等深层次的内容,使理解更全面。

3.1 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Underwood指出:激活相关的已知知识和已知语言规则,缩小了学习者所希望听的范围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听者在听力过程中会依据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集中注意力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初步筛选cssci期刊目录。相反,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语篇理解作向导,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准确记忆,从而影响与听力材料的理解。

3.2. 有助于上下文的推测

摘要求时毕业论文ppt,听者就很快理解文章,理解加深,速度加快。如果不能激活所需图式,让听者毫无准备地直接进入听力理解状态,就会使理解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听者难以在一时使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相对应,更难于调动相关图式来帮助理解。

3.3 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

图式的激活是听前阶段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听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听力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听力时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紧张、疲劳、焦虑都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而必然影响听力理解,它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听不懂,对所听内容无思想准备而造成的。图式的激活指出了听的方向、可能涉及的知识和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故能使听者紧张害怕的程度得到缓解,从心理上增加了听懂的信心。因此,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减轻学生焦虑程度,提高听力水平。

4.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具体的听力教学过程,将结合图式理论从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4.1 在听前导入阶段有效激活图式

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学生所储存的图式。通过激活所需图式,帮助学生将该图式作用于新的场景信息,提高听力理解。图式被激活后,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在听前导入阶段,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通过输入的视觉信息,如文章的标题等,采用提问和词汇提示等教学方法激活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例如,听力材料中出现Halloween这一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一西方节日不是很熟悉,老师可以对Halloween这一节日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Halloween这一节日的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可提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4.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综合运用联想推理

在听力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并运用联想和推理,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汇来激活相关图式,听辨出关键词和关键句,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的目的。

4.3在听后及时巩固扩大图式储存

听后巩固阶段主要指理解活动和评价活动。理解活动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听力材料的理解,评价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毕业论文ppt,如提供图片等,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将口语的操练和听力理解结合起来。在听后建立图式非常重要,在听力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以新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有效扩大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5. 结语

图式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为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方法,为改变听力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并且做到语言图式知识和内容图式知识并重,及时激活、补充和更新学生的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and T.Lynch,Listen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arrel, P.L. 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2)

[3]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5]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6]翟丽霞,刘文菊,李志远.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的有效激活与补充[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3)

 

讨论英文篇7

论文关键词:任务导向,教师发展,途径

 

一、引言

教师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近30 年来,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研究领域新的命题,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

早在1986 年,英国文化委员会Utley(1986)教授就曾撰文提出,训练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及培训这些教师的专业人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著名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Richards 与Nunan (1990)在《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中概括道,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领域中对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有人问津,语言教学中有关教师教育的文献资料在数量上大大少于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技巧等问题的文献资料而且过去20 年内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极少是以数据为基础,而更多的是轶话般地排列出理想外语教师的诸多要素。吴宗杰教授(1997)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作了精辟概述,认为我国的外语师资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外语师资教育体系,但国内对外语师资教育本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近年来外语教师及其培训问题已悄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外语学术界研究者们对它的关注。贾爱武(2005)指出我国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专题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外语教师所应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而展开的。吴宗杰(2005)在《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中,详细地记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并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在研究中,他将批判话语学,叙述研究,和活动理论融为一体怎么写论文,并用叙述的语言细致展现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个体及群体的经验世界。卢慧霞(2007)撰文,介绍了一位教授是如何成长的故事,用叙事的传记研究方法展示了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但是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视角下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或者专著还相对很少。赵万哲(2009)论述了在任务型教学中,英语教师个性化自我发展的几种有效途径。

二、高职教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从最初兴起到现在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仅仅经历了十几年时间。据浙江省教育厅网站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有普通高等学校80所(含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3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44所;已建设2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中11所为部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从学生人数来看,高职(高专)在校生36.27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1%。

高职类院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学校师资力量在数量上也快速增长;尽管教师教育有所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师资数量的增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1、教师角色变换缓慢,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改革也不断深化,并日渐突出项目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个人参与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学生能积极反思学习的过程,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能够转换角色,起到一种引领学生的主导作用。而在真实课堂中,这种教师角色转换比较慢,与项目教学的目标需求相差甚远。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入职和在职培训不够有效。由于学校规模急剧扩大,要求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师资力量,所有很多高职院校大量招人新的教师。在这些新教师当中,大部分是直接从各类院校招聘而来(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缺少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由于缺少统一而有效的入职培训,这些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一进校就任教的情况。他们的学习生涯基本上都是接受传统式教育,跟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思想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相差甚远。进入学校后,这些教师又因为繁重的任课负担怎么写论文,基本失去了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有机会参加在职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3、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缺乏有效和长期的入职和在职培训,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于高等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这种实践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实践知识。

4、教师教学课堂封闭,沟通交流不够顺畅。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场所,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顺畅。这种情形成为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因素。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学。

三、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意识到教师发展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笔者根据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面几种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1、深入外贸等相关企业调研,加强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在入职和在职培训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深入外贸以及其他企业调研,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丰富和升级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2、实施开放课堂,进行课后集体讨论。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要能够开放课堂,使其他教师进入和参与自身的课堂。在教师互相听课之后,进行课后的沟通与交流,集体讨论优点和缺点,从而促进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的共同发展。

3、以职业能力测评为契机,以说课工作为载体,从制度上保障和督促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般地开展,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切实开展说课工作,并在说课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制度保障怎么写论文,奖励在职业能力测评工作中的先进者,并督促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4、开展反思性教学,从内涵上促进教师发展。近年来,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兴起的反思性教学,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这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新领域中来。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要能够忠实地记录每天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学日志。反思性教学能够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在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真正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以适应学生的变化,适应新的教师角色。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从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入手,指明了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师发展途径。而这些途径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尚需更多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Utley J. Teaching teachers and trainingteacher-trainers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2 ).

[2]Richards, J. C. & Nunan, D. Second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吴宗杰.从IATEFL年会看英语教学走向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4]吴宗杰.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卢慧霞.自主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从一位教师成长经历得到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

[6]赵万哲.外语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自我发展[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

 

讨论英文篇8

关键词:英语分类推进因材施教

目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职业院校英语基础课的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班级和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各自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英语成绩差异性就更大,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加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的局面,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分类推进”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有关“分类推进”的理论

“分类推进”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大家知道,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时采取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

从国外来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类推进”就是要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具体操作与方法

分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目标、施教方法、练习与作业、测试等方面分别进行处理,即要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操练分层、作业分层、测试分层等。

1.学生分类

在班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层”。首先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优(A组)、中(B组)、差(C组)三个层次,对优生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待差生要以差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对待中等同学,要求他们重在独立完成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根据新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主动减缓坡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本文前面已述,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50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对优生重在鼓励多学;对中等生重在指导如何学;对后进生重在辅导知识点,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在全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对中等生(B组)重点以把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以把握基础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爱好为主,提高学习信心,能坚持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

3.施教分类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一般在上新课前,要求各层次学生按分层目标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此基础上,上课时再采取鼓励、激发等方法,帮助学生向高层目标迈进。如:笔者在班级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时,要求优生会话中的词汇不能重复,要求中等生完成会话中的词汇可适当重复,要求后进生能够表达即可。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测试分类

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提问、课堂练习、小测验或单元练习中,应按各层次教学目标来划分优、良、中、差、不及格四个等级,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达到自己能力的最佳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进行月考。考试也按已选A、B、C三个档次进行。分层测试面向全体,特别是提高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考评大大刺激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班里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和竞争局面。

总之,分类推进能尽可能创设和谐、爱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境界中成长,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实施分类推进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郭建辉.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3):135-137.

[2]郭梦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个性需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4):53-56.

[3]滕秀芹.试论分层教学[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0(1):109-112.

上一篇:花钟课文范文 下一篇:就去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