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2:00:04

讨论法论文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二是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连续问答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去获得新知识。如,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位教师问:“中国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答:“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受雇于外商企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无产者。”教师:“产生于什么地方?”学生:“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师:“书上说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为什么说是‘先于’?”学生:“中国仅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所有者还未形成为一个阶级。”教师:“对,以前讲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来看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呢?”……该教师注意用问题的链条揭示前后课文的内在联系,将新旧内容串联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总结评议该课时,一些教师认为此课的特点在于采用了讨论法,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该教师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如:“‘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维新变法从思想要求发展为政治运动,为什么称为运动?”等。这些问题都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讨论,但该教师习惯于自己的讲授,仅把这些问题作为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处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讨论。全课只有前面提到的师生问答,而学生所需回答的仅是过去所学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不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该课只采用了谈话法而未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初中教学?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介于十一、二岁——十四、五岁之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5〕“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实验学校经十多年的实验,充分证明了儿童创造潜力是很大的。〔7〕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

上述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它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8〕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9〕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10〕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级教师朱尔澄数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朱老师于1989—1990和1990—1991学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学初一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而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两校都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学生对她的教学能“启发引导积极活跃”一项的评价高达87.9%,说明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高度认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师主要的教学学校三中是一所非重点学校,学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启发、引导、信任和鼓励下,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历史思维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朱老师总能设计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她一改过去的讲法,而是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出“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在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之后,她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12〕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来考虑。这时朱老师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在学生的沉默中,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13〕。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师引导有方,讲究教学民主,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评价唐玄宗》讨论课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学生学完唐朝全部历史、具备足够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引发、讲述,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14〕,进而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唐玄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这节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潜能。她的实践也证明了“学生在认识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如果教师们都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那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现今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研究院都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为目的的美国也走过一个过渡阶段〔15〕。更何况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但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迁就目前的客观条件和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水平而放弃追求,降低标准,实乃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坚信: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在一节课教学中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但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问题或情境,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不仅仍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促进学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激励他们热情关注人生的意义以及他们自己生活的质量”〔16〕,而不是那些讲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师。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学生也喜欢能引发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这一转变和需要应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改进教学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种讨论课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起讲授法它很不经济。不错,可殊不知使相当多学生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学会一些知识的教学,会使他们的智力处于停顿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压抑一部分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它的“费时费力”比较很明显,可经常不断地采用这种课型,学生的阅读、查阅工具书、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报告及课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随着各种能力运用越来越熟练,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讨论法不论从时间和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因为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平心而论,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要做太多的重复性的、枯燥的、搬运工似的作业。他们不感兴趣,心理负担就重,记忆负担也重。而且现在有不少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在电视和游戏机上,却把读书、功课挤入有限的时间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导致了课业负担沉重的结果。而讨论法这种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充满乐趣,能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况且历史课每周只有两次,只要拿出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从中能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打通道路,读书之乐自然而生,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需要,而非强制和压力,也就不再成为负担。

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试。但无论有什么困难,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希望这一目标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

注:

〔1〕杨振宁博士说: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的,但每天半个新想法积累起来,足以使泰勒获得巨大的成功。见《长江日报·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计算机世界·教育专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笔者在中学实践及听课、调查所得。

〔4〕(日)山内光哉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5〕(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6〕俞吾金著《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7〕见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记者问,《科技日报》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页。

〔1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140页,143页,48页。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15〕70~80年代美国的一些公立和私立学校历史课主要由教师讲演,一般20—30分钟,介绍给学生一些材料,然后提少量问题,学生以听讲为主,学年末,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题写出一、二篇小论文或报告。到高中后,历史教师则设法鼓励学生独自探究,刺激学生讨论(以上是笔者通过调查美国学生所得)。而近年历史课教学又有不小变化。如有的教师讲“越南战争”一课,安排时间让学生采访当事者,到图书馆搜集有关报刊、书籍材料及观看电视、电影。通过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评论这场战争的过程及性质。摘自何琼《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教育导刊》1994年第1期。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3篇

由于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学侧重点在于技能学习,因此,结合本课程的要求与特点,笔者以教材为纲,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特性,确定了“仓储管理与配送”课程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1)对库场进行布局;(2)仓储合同的订立;(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仓储设施设备;(4)能进行仓储保管作业(入库、理货、堆码等);(5)仓库货物的管理(除湿、除锈、防火、温度控制等);(6)对库存进行控制;(7)配送服务合同的订立;(8)使用JIT、ABC库存管理法管理库存货物;(9)根据实际情况对配送模式与策略进行选择;(10)配送计划的制订;(11)配送作业的执行(拣货、分货等)。

二、课前准备

(一)分组

合理的分组是小组讨论法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分组时,应坚持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由教师进行最后的协调,以尽量满足每个同学的要求。每个组大致4—6人,设立组长一名、主讲人一名、秘书一名,有效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与目标的达成。组长一般由组内“核心人物”担任,主讲人由组内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秘书则由较细心、文字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分组确定后原则上不允许再有变动。

(二)任务下达

教师在小组讨论任务下达时,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单,不仅使学生了解应该做什么,并且在其遇到较难的知识点等关键时候,还应提示学生该如何做。任务表述应合理,既不可太难让学生失去信心,也不可太容易而使学生兴趣索然。

三、讨论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因此,笔者创设了十一个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设计了不同的技能学习实现方法。

(一)小组工作报告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任务点中所涉及的知识。学生通过组内分工收集资料,经充分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形成小组工作报告并进行汇报。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但局限性在于,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难以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因此,小组工作报告法适用于一些知识难度相对较低、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常见事例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仓储设施,使用JIT、ABC库存管理法管理库存货物,配送计划的制订等。小组工作报告法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小组通过陈述讲解知识,教师以学生的心态聆听,最后评选出最佳工作小组。具体过程为:(1)布置小组报告的任务,并公开几个关键问题作为学生小组报告的线索与参考;(2)制定小组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易懂、表达的连贯性、创新性),合理分配各标准的比值;(3)由各小组派代表按照评分参考标准进行实际评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汇总平均分作为最终的分数评定;(4)小组报告后有组间问答环节,其他组可自由提问,组内成员可进行补充;(5)教师点评每组报告,进行最终的总结点拨,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进行巩固拓展。

(二)小组实操作业

实操性是技校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操”的理念,着重教会学生各种应用的方式与方法。“仓储管理与配送”课程中,主要技能点在于仓储作业、配送作业,因此,笔者将其中所涉及的技能进一步细化,重点定位到仓库布局设计实操、理货实操、堆码实操、配送拣货实操、配送分货实操、仓储合同订立实操、配送合同订立实操等环节。在实操课程设计时采用任务推动方式,进行以下“实操小组作业六部曲”。

1.任务布置。

此阶段为课前完成。通过设计将实操内容具体为可操作的任务明确布置给学生,此任务必须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可完成性的特点。如:在仓储保管作业的学习内容中,定位实操点为入库接受、理货、堆码,因此,可选择在实训室完成。若实训条件限制,则可将教室布置成仓库,讲台设置成理货区,课桌定位为仓储区,每个大组作为一个仓库分区,每个课桌作为一个货位,要求学生对笔、书本、方便面、矿泉水等物品进行收货、理货、堆码的作业。

2.自学找疑。

自学是小组讨论法实施的重要标志与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通过实操任务的下达,小组成员必须对新课进行事前预习,对实操任务进行思考与资料收集,并对教学内容的难点、疑点做好记录,以便与组内同学进行探讨。

3.小组探讨。

这是小组讨论法的核心环节与小组成果的实现方式。组内成员自主学习发现疑点,经过小组讨论解除疑点,共同商讨完成实操任务。

4.小组实操。

通过之前的环节,小组对于完成实操任务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此环节主要依靠组内成员的精诚合作达成目标。

5.教师点评。

不同的小组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可能不同,究竟谁的方法更好,谁的效果更好?学生争议的问题往往就是难点所在。因此,对于小组在实操环节表现的点评尤为重要,点评的方式主要为纠正错误、进一步提炼、引申拓展、解决问题等。

6.自主总结。

教师讲解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时,若给他们几分钟的总结时间,使他们能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感悟,将更有助于其掌握知识。

(三)小组案例分析

对于一些技能性不是很强,但是在日常仓库作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知识点,如仓储合同的订立、仓库货物的管理、配送模式与策略的选择、配送服务合同的订立等,适用于小组案例分析方法来解决。在小组案例分析法中,一般先由教师讲授,对新课知识进行梳理与详细的讲解;然后给出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彼此的灵感,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最佳答案。如:在学习配送方式这个知识点时,将当当网、卓越、中国邮政、广州购书中心等书店的配送方式依次列出,让学生找出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配送方式,并比较不同配送方式的特点。

(四)小组观察

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实际操作性的环节,需要对一些流程、方式、工具进行观察、认识、辨别。因此,图片与视频的引入必不可少。在课程一些知识点的学习中(如对库场进行布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仓储设施、仓库货物的管理),笔者引入大量的图片与视频,包括:仓库实景、仓库设施设备等图片,以及各种货架的操作、门座起重机作业、AGV小车搬运、生鲜物品的流通加工、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配送中心运作等视频。在使用图片与视频辅助教学时,应给学生布置问题,使他们带着问题去看,通过观察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实践证明,此种方式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小组的理解、小组的设计等辅助实现方式。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选择的关键在于知识点的特点。而在讨论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引导和掌控,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尤其要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

四、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检测的方式,以利于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提高,同时,也便于学生总结、回顾、记忆课堂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在每堂课设置大约五分钟的教学反馈与成果检测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间互评;也可以设置测验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此外,还应设计课后作业,作业的完成时间以15分钟到20分钟为宜,内容应反映出课堂的重点。

五、课堂总结

小组讨论教学法致力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总结非常必要,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反思:(1)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吗?(2)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明确并掌握了吗?(3)课程的任务设置得是否恰当?(4)课程目标的实现形式是否单调/复杂,是否适合学生接受?从而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为下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一、历史活动课的类型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岳麓版)有活动建议十三个。依据它们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 讨论交流类活动。即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收集、分析、讨论和交流等,自主表达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的一类活动。如“思考并讨论,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起义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有人说,辛亥革命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一下,我们现在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

2. 模拟情境类活动。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模拟历史生活中的场景,从而获得直观体验的一类活动。如“模仿雅典公民大会的形式举行一次班级会议。”

3. 材料搜集类活动。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整理和表达历史信息、看法或观点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在“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寻找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参考柳宗元的《封建论》,写一篇《论封建》或《郡县论》的小论文。”“绘制一幅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了解的危害及禁毒的必要性。”

4. 观赏体验类活动。即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观赏进行历史体验和感悟的一类活动。如“朗读《巴巴拉・弗里彻》,体会其中的情感。”“欣赏《马赛曲》,体会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观看《甲午风云》等影片,体会其中的爱国精神。”“观看反映十月革命的影视作品,感受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

二、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形式

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使活动课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可以使活动课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历史资料搜集法。历史资料搜集法可以说是活动课开展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因为活动课不论以哪种方式来开展都必须首先占有一定的资料,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取得实际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报纸、实地调查、采访、上网等。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搜集资料的步骤:明确主题、确定任务;根据情况、决定搜集渠道;捕捉信息、获取资料。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

2. 分组讨论法。所谓分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习惯,而且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讨论交流类、模拟情境类活动课可以采取这种活动方式。一般来说,分组讨论法应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①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小组内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一个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②精心设题,注重课前探究。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准备一份详尽的计划,最好能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尽可能难易适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步,课堂讨论。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第三步,课后活动――学以致用。讨论课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抽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史书、编辑历史小报以及举行历史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心。

3. 专题辩论法。巴甫洛夫认为:争论是思想的最好媒触。经常展开辩论,对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专题辩论法适合于有正反利弊比较类的问题,讨论交流类常常可以采取此类方式。但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辩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把辩论法引入历史活动课呢?我的做法是:每次辩论前,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改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然后,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辩论的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例如,我曾组织过一次课堂辩论:分封制与郡县制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分封制优于郡县制”,反方的观点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性,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4. 撰写小论文。讨论交流类、材料搜集类活动不少就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来开展。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自主研究精神和相互交流的意识。为使活动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首先,撰写小论文前,教师要说明整个活动课的步骤,一般分为材料搜集、写作、交流和展示四个环节。其次,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和资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写出不同风格的历史论文。再次,在论文写作完成后,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论文的批改评分工作,并尽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加以交流、展示,以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5. 影视欣赏法。不少的影视作品是以历史题材为原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很好的材料。影视作品直观、鲜明,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类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开展;首先,在观看影片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为影视欣赏提出相关要求,如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讲故事、模拟历史人物等;其次,组织观看影视;再次,欣赏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写观后感,以此来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论文写作》 课堂教学 课程设置原则 授课方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科研能力当做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能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写学术论文存在诸如不重视、不会写等问题。这说明写作论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写作技能,并最终踏上专业研究之路。鉴于此,《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就是必然的,这是一门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为目标的课程。那么,如何充分实现《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呢?本文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论文写作》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

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需要具备如下要素:专业观点明确、学术规范科学、语言表达清晰;学术论文作者要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训练也需着眼于如上几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写作》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授课内容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而且涉及写作技巧的训练。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体现如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是因为《论文写作》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更重要的是写作论文必须是作者独立完成,因此在学习写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全方位参与。写作论文有若干个环节,包括形成科研意识、提炼学术观点、构思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写作,等等,[1]每一个环节学生都需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所以,《论文写作》课程需要比其他课程更严格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和方式有很多,我采用较多的是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先在学生中展开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安排辅导内容。

比如在开课之初,就要开展对学生科研意识的调查,请学生讨论怎样看待科研,是否愿意写论文。经过调查,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觉得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做科研还太早,写出来的论文水平太低,不具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在没有自觉科研意识的情况下,学生上《论文写作》课时无心听讲,被要求写论文就胡乱应付,论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解决了大学生必须写论文的思想问题后,还要开展学生科研方向的调查,按照不同的科研方向分科研小组,鼓励科研小组围绕研究方向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甚至模拟学术会议,以此营造浓厚的班级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写作论文。当学生写论文时,要求学生按照“阶段”写作,包括完成开题报告、研究综述、论文初稿等。在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写作论文不仅需要掌握写作技巧,而且需要千锤百炼,亲自动笔练习。因此,《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有论文概念、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资料查找、论文构思等理论性的课堂讲授,又必须强制学生动笔写作。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经常写课程论文。但是,这些论文往往是临近期末为得学分而写,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就难以完成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课程在讲解写作论文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按照“程序”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这个程序是被分解了的写作过程,具体有选题、开题、查资料、写综述、完成论文,等等[2],这是一个扎扎实实做科研的过程,相信经过了这些过程,学生的论文应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虽然这样的论文观点可能会陈旧些,文笔也会稚嫩些,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技能和科研方式。

(三)方法性和知识性并重。写作论文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外,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敏锐的学术视角。因此,《论文写作》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既有如何写作论文的专业知识,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最新学术信息。[3]

创新是论文写作的关键,是研究的灵魂。[4]一篇论文若无新意,若没有超越前人的地方,那么这篇论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因为此,写作论文和读书、查资料、思考紧密相关。学术论文是作者对某一课题长期积累、潜心研究,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得出的新的科学结论。大学生正当青春年少,其优势是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其劣势是积累较少,学术敏锐性不够。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影响论文的质量,造成选题陈旧、论文难出新意等。针对此,在《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特别加入最新学术信息等内容,专门为学生介绍研究热点、最新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尽快掌握学术前沿,为其选题、查资料提供方便。

以上介绍的几种《论文写作》课程设置原则,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思考、研究的成果。以其为指导,我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时,将授课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史学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史学前沿信息的介绍、学生写作论文的评阅。这三个部分互相穿插,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通过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学生对何为论文、如何写论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方式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除了取决于课程设置之外,和授课方式也息息相关。《论文写作》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其内容理解起来容易,操作时难;往往出现学生听课时觉得简单,写论文时却无从下笔的情况。如何改善这一状况,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除了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之外,别无良方。为此,在授课方式上,除了常规教学之外,《论文写作》课程还特别适用如下几种授课方式。

(一)讨论式教学法。讨论法是经常被采用的授课方式,这一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发挥能动性,但是倘若选题不好,组织不当,讨论法容易流于形式。《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写论文,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所想,解决他们之难,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是首要的。而讨论法恰恰最适合充分暴露群体思想、促进群体思考。

在《史学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论文、专题供同学讨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理论上讲了很多次什么是论文,论文应怎样写,规范论文有什么要求,学生可能听后就忘记了。但倘若围绕一篇学术论文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论文自己进行文本分析,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在专题讨论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各自掌握资料的交流,将使问题越辩越明,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二)模拟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比,模拟式教学法具有直观性、游戏性、客观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很具吸引力,能让学生格外投入,对促进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5]

《论文写作》课程指导学生写作学术论文,从能力上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能力、专业科研能力等,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到科研的转变;从实际上看,有利于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为顺利毕业做准备。因此,《论文写作》课程是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在课堂上,可以模拟毕业论文答辩、开展学术会议等场景为授课内容,进行模拟法教学。比如模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首先组织同学分成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将教室布置成答辩现场,由答辩委员会现场提问,答辩者即时答辩,最终由答辩委员会判定答辩者能否开题,或评定论文等级。再比如,还可以模拟学术会议的召开。先设置主题,由同学提交论文或论文提纲;分组讨论时由讨论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其他人依次发言,介绍自己的观点,并会议讨论。从实践看来,模拟式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了某些学术活动,为将来毕业论文的答辩和参加真正的学术会议做好了准备。

(三)“一主多辅”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进行,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引导。鉴于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特点,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一主多辅”式教学法。

所谓“一主多辅”式教学法,是指在《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以一个老师为主,负责讲授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全面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实践;在课程的进行中适时邀请其他专业方向的老师进行专业授课,讲授本方向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之所以使用这种教学法,是因为学生写作论文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但各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也千差万别。因此,其选题涉及面特别广。在各科知识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很难有一个“全职”教师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授课时,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师资资源,邀请多个老师共同授课。同时,不同老师的研究思路、学术历程各不相同,对同学们的启发也就各种各样。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史,在担任《史学论文写作》的主讲老师时,每次都特意邀请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方向的老师为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堂辅导,讲解本方向的学术前沿、研究现状。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不仅使教学活动灵活多变,丰富了课堂,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上所列的授课方式并不完全是我初创,也不是只适合《论文写作》课程,这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思考的结果,因为其行之有效而希望能抛砖引玉。实际上,任何一种授课方式在应用过程中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有需要,就应根据授课效果及时调整。唯有如此,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写作学术论文,但这一目标只是显性的、浅层次的,蕴含其中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或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若只会被动地学习而不知道主动研究,则肯定是不够的。因此,高等院校开设《论文写作》课程,高校教育者认真研究如何上好这门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对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增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都有莫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伟,黄慧芳.高教研究论文写作六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7,(1):99-102.

[2]孙炜.大学生文科论文写作思路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24-25.

[3]唐美灵,赵荣从.论文写作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9增刊,(1):178-181.

[4]苟德培.论文写作中的创新性思维[J].文学教育,2008,(1):153.

[5]李楚群.试论模拟教学法的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0):129-131.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尽管我国提倡教改已经很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可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

【活动讨论一】 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活动讨论二】 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学生之间更多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较大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树立了自信心,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

【活动讨论四】 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反对;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学技能,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充裕、讨论主题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琳,宗军.讨论教学实践刍议,1998.1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1999.8

[3]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2004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讨论法 讨论主题 时间节奏 主体参与 点拔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探究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讨论法不失为适应新课改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积极探讨,互相启发,共同寻找最佳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提高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因而讨论法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讨论法呢?

首先,课堂讨论法实施之前,教师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主题。讨论主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启发性。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和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要基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符合实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所讨论的问题在深度上要适度,要具备一定难度。简单鲜明、一目了然的问题就不需再去讨论了;而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又回答不出来,讨论陷入冷场和僵局,课堂活动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讨论问题设计在广度上不能太宽泛空洞,题目太大会让学生无从谈起,无法谈清、谈透问题,可能会启而不发,变成空喊理论;如果讨论主题范围过窄,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制约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如:在讲授《财政的作用》一课时,关于财政在促进教育和民生方面的作用,我设计的讨论题是:结合学校新建教学楼和自己家近几年生活水平的变化说说财政的作用。这样讨论题切合了学生实际,角度不大,但可谈的话题很多,有利于展开讨论。

同时还要注意课堂讨论的时间和节奏。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适时有效地把握和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讨论活动时间不能过长,不能整节课都在让学生讨论,而没有了总结归纳深化主题的时间,没有了教师点评、点拨、引导、启发的时间;也不能把讨论的时间安排的过于仓促,讨论还没有展开或深入就匆匆让学生说两句来结束讨论,装样子走过场,实际上还是教师在注入和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和发挥。讨论活动时间既要服从于整节课的课时进度安排,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灵活机动,这就需要教师有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讨论活动开展起来时,就要有启有发,既不能启而不发,也不能启而滥发,甚至启而乱发。当学生思路狭窄,思考问题较为片面时,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指导,指点方向,拓展思路,拓宽话题,引导学生言所欲言,畅所欲言;当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把话题扯远了,偏离原来主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阻止,并重新将话题引向讨论主题,或者结束讨论,将各方面观点总结归纳。而决不能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让学生随意乱谈胡侃,否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我一般一节课安排的讨论有两或三个,每次时间在5分钟左右。在《劳动与就业》一课中我安排了两次讨论:①劳动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增加就业机会?②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就业?对于具体工作情况不要求学生讨论。

另外,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尽可能体现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原则,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能力水平分小组、分层次、分观点、分角色、分阶段讨论。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分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根据座位纵向或横排分成若干个小组,还可以就近前后左右随意组成小组讨论,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立场分成正反双方两组讨论。让学生主动而创造性地介入到讨论活动的各个环节,参与到讨论的各个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学生之间通过观点的碰撞、汇聚、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讨的能力,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答案、领悟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分角色讨论,不仅使讨论更深入和充分,而且节约了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充分体现了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和评价必不可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想在讨论活动中导的好、导的巧,教师必须有高屋建瓴、综合把握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及时评析,通常我都会多用赞赏和肯定的语气,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在评价学生观点时,要阐述其合理性,指明其不足,激励和启发学生,并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组织引导学生有步骤、分层次进行讨论归纳。在总结归纳时把问题引向深入,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把握讨论主题的方向和程度。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求知的效果。通过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积极评价学生的观点,引导其价值观念的走向,从而升华学生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8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生活微评论,真性情深思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中:必修三第一专题写作指导:说理的风度;第三专题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专题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第三专题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必修五第一专题写作指导: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第二专题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第三专题写作指导:学会分析。我想结合这几个专题的写作指导,引导高二学生更有兴趣地写好议论文。

我认为作文课应该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目标。高一高二的写作以兴趣激发为主,以能力点落实为辅,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写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指导学生掌握言行思想类微评论的写法。

2.技能与方法维度:引导学生对时事热门话题的关注与思索,学会对社会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并能写出自己的真性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指导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思考,写作中阅读,拓展积累素材和写作应用的思维。

二、说学情

写的方面:高二学生已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但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中,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浓,文字表达能力不够高,又不能多角度观察生活,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说的方面:我发现学生语文成绩薄弱,很可能在口头表达方面或多或少有欠缺。

读的方面:学生素材积累量不够或题材单一。

三、说教法

新大纲要求:“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以上学情,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采取讨论法、辩论法、品读法、实战演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另外,我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简化成微评论,使学生乐写、易写,我设定了“人机对话”这一时事新闻,引导学生除了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话题外,学会在人文与科技这一领域的涉猎。指导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阅读,并拓展积累素材和写作应用的思维。

四、说学法

主要是以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与训练。

本节课中学生思考、写作、讨论、点评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想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发生。

五、说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5分钟)

1.用《面对不成功的人生》视频激情引趣。

2.介绍今天的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5分钟)

展示一篇满分微评论,让学生讨论并评价其优点。

微评论小结:

细审题目,观点明确

语言准确,简洁得体

结构完整,有层次感

开掘内涵,旨意深远

(三)我言秋日胜春朝(20分钟)

1.看完“人机大战”视频后,全班分为两组,各自支持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习的微评论的方法写一篇微评论。写完后,小组内分享讨论(100~200字)。

2.运用所写材料开展辩论赛:人工智能和人类谁才是真正的强者?辩论结束,每方四辩对自己小组的观点深思索,写出自己真性情的一段话。(我们现场对双方的四辩作品打分,并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微写作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3.除辩手外,现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每组有一个名额主动参与“人机大战”话题微评论的展评,并叠加计入自己小组的总分。最后哪组分值最多,哪一组就是冠军。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5分钟)

你的作文来源于什么?人工智能这样的人文与科技话题我们也可以涉猎。只有我们关注了我们的大生活,积累的素材新、广、细,才能更好地写好我们的微评论。

(五)抟扶摇羊角而上(5分钟)

1.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寄语

大生活微评论,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互为支撑,共同提升。很期待大家在素材积累上寻找新领域,拥有自己更新的思维去写下自己深深思索后的真性情。

3.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四世同堂、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从这几个著作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章节片段,用一句话总结你推荐的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六、说板书

大生活微评论

素材 写作

新广细 精深真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高职校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00-02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习热情,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

针对我院新生来源文理兼收、物理基础差别较大、对物理课程学习兴趣不大的状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本人引用了讨论式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 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首先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再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被学生掌握并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而现在的学生文理科兼有(即使理科生源学生也弃考物理),加上生源基础不同,因而相当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存在畏难思想,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来。以往在教学中只能尽量减少难度,反复多讲、多练习题,收效甚微。

针对此种情况,经调查分析,本人认为:学生虽然对学习物理兴趣不大,但他们的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学习热情较高,自主意识较强。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用讨论法,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结合教学内容,找到教与学共同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第一章讲到位移、位矢时,首先提问 “物体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卫星定位是怎么回事?”因学生知道,近些年来,卫星定位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中离不开导航。所兴趣很大,纷纷争着发言。在讨论中原来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也有了兴趣,加入进讨论的氛围中。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建立位移、位矢等知识。在教师的指点和调控下,使整堂课一直处于生动而有序的讨论的气氛之中。

在讨论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一些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学生之间的解释问题更易被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说教。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针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这是一种实用性强的讨论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用讲授法授课时,学生会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发现。如当他们表情迷惑时,表明他们对所讲内容有疑难;当他们嘀嘀咕咕时,意味着理解上存在疙瘩;当他们无精打采时,显示学生的身心困倦、缺乏兴趣。这时教师不应靠提高嗓门或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来维持授课,而是应停下来,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以暴露并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教师授课的问题。这种讨论看似耽误了时间,实是促进了教学。它使得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利于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

如讲刚体的定轴转动时,教师并不觉得有疑难点可处理,但这是学生在中学没学过的内容,他们常会出现嘀嘀咕咕的现象。这正是讨论法应用的好时机。

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问题而引发讨论。这种讨论法是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过程,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整个能力结构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就提高了。

2 讨论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谓之实验式讨论法。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讨论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法。

在实验中,不应该由教师做一遍,然后学生照样做一下就算做了实验,而应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引入学生参与讨论的模式如图1所示。

在实验中,教师是实验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2~3名一组,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内容,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实验结果的差异、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都可以是讨论的内容。通过讨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实验的目的。

3 讨论式(教)学习法在学生相互之间的应用

课堂教学(包括实验)毕竟时间有限,而学生在课后的预复习或做习题中相处的时间较多,因此讨论式互帮互学也是一个很有效果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后由基础不一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遇到问题相互进行讨论,互帮互学,点滴积累,使基础差的同学很快赶了上来。这一方法对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建立都是很有效的。

4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革新教学思想。讨论法耗用时间长,教师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课堂教学中不能讲的太实、太细、太满、太透,防止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讨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最好处于最近发展区。要善于将学生思维激活,让他们各抒已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讨论要尽量围绕中心内容来安排,不要在个别偏僻的枝节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强化。

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运用。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的能力及自身特点,适当地变化教学方法,把几种教法组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磊;黄桂玉.中学物理教学与科学人文素质教育[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2] 唐克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3] 徐四六.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4] 俎栋林.核磁共振成象(MRI)物理教学的必要性[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

[5] 周彬.物理教学方法初探[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6] 陈晓白,李宝河,胡耀民.关于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杂想[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7] 刘兴政.启发—— 探究式与创新物理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迫切任务。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地、独立地、有支配权利和控制能力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一、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起需要,形成思考,为学生营造一个“发现式”、“参与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实行课堂讨论法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生生互动,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现象,在课上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了记录员、小组发言人、小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时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发言,然后各小组总结归纳,由各小组发言人发言,最后我把这节课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同学们应该上一些有益的网站,尤其是一些对学习有益的网站,不能上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可以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沉迷。讨论法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空间,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行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走出课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向教师、书本和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要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

思想政治课的开放式教学,将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学生可冲破政治课堂和学科的局限,能自主地、能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和网上的学习活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如光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辅助教学的光盘进行学习;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因特网搜集大量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料。上课时,对于学生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最终自主性地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注重社会调查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要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大凡世界上一些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注重向社会这本“无字书”学习,马克思、列宁、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要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武警支队、少教所等;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在国旗下讲话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让学生自主小结,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小结也是如此。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对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或进一步设置悬念,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五、让学生撰写政治论文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给学生留的作业是一些记忆性的作业,学生们虽然背的滚瓜烂熟,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把作业改成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要想完成论文,他们必须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必须深刻的理解课本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上一篇:特色护理范文 下一篇:土地产权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