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

时间:2023-10-24 22:20:59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1

【关键词】技能大赛;中职教育;单片机

自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以来,《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已经连续五年出现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今年因为轮换没有出现)。我参加了2011-2014年省级的技能大赛《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的学生培训,参加了两年全国技能大赛《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的学生培训。

技能大赛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高考”,每个项目的设置都对某门课程甚至是整个专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对中职单片机教学甚至是电子类专业有何影响?笔者认为:

一、编程语言与教学语言

2011年开始培训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水平集当时的条件,使用的编程方式汇编语言。但是在参加完当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之后我发现,汇编语言在技能大赛这类的比赛中,特别是时间限制比较严格的场合,汇编语言虽然有效率高、对硬件的可操控性更强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可移植性很差,在编程的过程中反而显得没有C语言方便。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可以到比赛现场参观,根据我的记录,靠近通道的那十几名参赛学生中,只有3名学生使用了汇编语言,其余学生使用的都是C语言。

在技能大赛的比赛说明中有这么一点:相同情况下,程序小的排名靠前。我的理解是在实现相同功能的情况下,最后生成的可执行文件(*.EXE)的大小决定了排名的情况。在实际比赛的过程中,每年比赛的试题编写完成之后的软件大小都在1M以上,C语言和汇编比较而言,在相同情况下,C语言编程所生成的可执行文件(*.EXE)比汇编语言编程所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小1/4。

陕西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有单片机课程,绝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开设C语言课程(包括我们学校),这就使得我们再培训的时候需要从C语言的最基本语句开始培训,大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培训难度。培训的时间是一定在,而要学生从汇编语言转到C语言,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使得后续的培训时间减少。

个人觉得汇编语言在比赛时最大的优势在于程序的可移植性和AD转换时的数学计算。例如在解决12864液晶显示时,我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编写的子程序实现的是8×8的字符显示,如果要用到16×16的显示,只需要将显示的内容分别有4个8×8子程序来实现,只需要更改显示变量的起始值就可以了。学生只需要牢记8×8显示的子程序,再根据比赛时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就可以了。而汇编语言的数学计算的能力相对于C语言来说差了很多,在AD转换时,要将一个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汇编语言需要几十行的程序,C语言只需要一两行。我校从2012年开始将C语言课程增加到了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

二、培训方式与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培训一般都到了后面的时间,学生都是专职的进行培训,不上其他的课程,这段时间里,学生进行的大部分是类似于项目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将模拟试题或者是项目功能告诉学生,学生根据试题要求或项目功能编写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或目标,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更加贴近项目教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类似的地方,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根子上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相同的,虽然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很多学校还是将单片机课程的理论与实习课程分开来进行,这就使得单片机课程的实习教学变得很难,由于要重复讲解理论知识,使得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制定的教学任务。

2012年我校在进行中职部级示范校项目时,将单片机课程列入了示范校项目中,通过专业科教师、企业专家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单片机课程改为了项目教学模式,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上课时先分发任务书,让学生了解任务目标、实现功能;然后对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根据知识点,实现功能;最后是评价。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也可以用到哪里,将到哪里;总之一句话,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的内容和技能,不是越改越难、或者是越改越简单。

三、培训难度与教学深度

技能大赛的难度始终是存在的,既然是大赛,那就不可能让所有参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试题的内容,总会有大部分的参赛学生不能够完成。或许有很多学生在4个小时内没有办法完成,但是如果时间充裕,那么他还是有能力完成的。

学校在教学时,教学目标不可能是技能大赛,也不会用技能大赛的一等奖来考核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技能大赛的难度与教学的深度,怎么样区分,或者说在实际的教学中怎么样来理解执行教学的深度。如果非要用技能打赛的标准来评价实际教学,我个人觉得学生只要能完成技能大赛试题的基础功能就可了。我校在示范校改革时,单片机课程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简易波形发生器设计,这样的难度对于一般的中职学生来说,我认为是合适的。

技能大赛是职教的“高考”。如果要将技能大赛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你们平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必然会有所提高,这与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是有矛盾的,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加竞赛,能够参加全国大赛的学生是少数中的少数,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时候因人而异,平时教学面向的对象是全部学生,而竞赛面向的是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不能因为大赛而造成大部分学生“没得吃”。

四、培训时间与教学进程

全国技能大赛通常在6月底举行,之前个省市会举办各级的技能大赛,选拔人才,时间一般在3-4月之间,留下2个月左右恶时间集中培训,准备参加国赛。这个时间与中职学校普遍的教学安排是有冲突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为三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按照秋季9月份入学时间算起,一般各个学校展开技能大赛培训的时候在春节过后(有的学校时间可能早一些),这样的话一年级新生通过一学期之后只学习了基本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学生通过三学期之后学习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单片机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大部分学校都将其开设在第四学期。

技能大赛比赛时间与教学进程之间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新生作为培训对象,那么这些学生将要从最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讲起,然后才是单片机本身的知识,这就使得本来就不是很充裕的时间,浪费到了基础的培训上,不能很快进入单片机项目内容的培训上;如果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培训对象,那么完成技能大赛以后,学生将进入企业实习,第二年培训工作又将重新开始。这个问题将如何解决不是单独一名教师能够胜任的,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葛金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单片机项目点评[J].电子制作,2009,9.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2

一、改变学习语文的观念,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1.向学生灌输大语文的观念

在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向学生灌输大语文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总要求,学习语文要有大局的观点,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把几篇课文教好、学好就行了,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优秀读物,首先把初中阶段必读书籍读完,结合每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可根据个人的兴趣扩大阅读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以适应初中乃至高考的要求。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刚踏进中学的大门,首先要把学生领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的颁布,使我们中学语文老师达成一个共识:名著的阅读很重要。我们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开展了古诗积累的活动

从初一开始,每天都要求读背古诗,根据诗歌内容的长短,要求两天或三四天背一首课外的古诗,主要依据是《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书。我的做法是:每天布置,早读或者课前朗读,课前定期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形成良好的背诵的氛围。如果不抽检,有一些学生就会偷懒。从初一到现在基本上把这本古诗文书上的诗歌背过一次,有一些诗歌是要求在寒、暑假背的,每一个学期搞了一次课外古诗背诵默写竞赛活动,还发一点奖品给学生。第一轮诗歌背完之后,时间久了,学生早已经忘记了,准备搞第二轮的背诵,加深记忆,形成良好的背书的气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多数同学做得很好,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同学配合得很差,自觉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及时督促。

4.开展了成语积累活动

为了丰富词语的积累、扩大词汇量,也为了适应考试,因为语文科从初一到高考都有涉及成语的考题,为了将来有惊人的收获,我从初一的下期开始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积累两个课外的成语,按学号轮流负责,而且定期做好检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把语文的基础打得更牢固。这个活动短期可能看不到很大的成效,如果坚持下去,乃至养成了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学习、考试、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

5.开展了每周的摘抄活动

为了积累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积累优美的篇章、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课外知识,每周按质量数量完成摘抄。每周检查一次,及时给予表扬。有时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提高摘抄的质量,可以规定摘抄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的摘抄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单元要求有一次摘抄是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的事例、典故、名言、成语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要求有一次积累与“月”有关的诗句;第三、四单元的摘抄的内容有一次与《西游记》这部小说有关;第五单元要求有一次是积累与《荷》这个专题内容有关的知识、诗歌、散文;第六单元要求有一次积累与“雪”、“梅(花)”有关的诗句。这样,摘抄的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一些同学摘抄的随意性,与教学配合起来,收到双倍的效果。

6.每期办一份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每一学期或者假期里办一期语文报,有条件的可以用电脑编排。要求一份报纸不得超过四个人,可以介绍假期读的书籍或读后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确定报纸内容,办得好的适当给点奖励。这个活动女同学做得比男同学要好得多。

二、反思与改进

1.每周的摘抄的质量需要提高。还有一些同学对摘抄的认识不足,流于形式,任务了事,这一部分同学的摘抄收效甚微。

2.名著阅读活动的阅读不够深度,我只是搞过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报告会,其实还可以实行多种方法的。如:给名著提问题,给名著作点评,知识抢答,编剧、表演等等。我认为名著的阅读我们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一次完成。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与兴趣。更注重学生积累性的阅读,让他们多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一切人类的宝贵的经验,在不断的积累中和对生命的体味中逐步过渡到鉴赏性、评价性的阅读。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实验教学中,尝试开展多项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些设想与做法,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教。 语文新课标中,首先提到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大家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探索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谈谈我在开展多项语文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学习语文的观念,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1.向学生灌输大语文的观念

在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向学生灌输大语文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总要求,学习语文要有大局的观点,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把几篇课文教好、学好就行了,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优秀读物,首先把初中阶段必读书籍读完,结合每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可根据个人的兴趣扩大阅读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以适应初中乃至高考的要求。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刚踏进中学的大门,首先要把学生领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的颁布,使我们中学语文老师达成一个共识:名著的阅读很重要。我们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开展了古诗积累的活动

从初一开始,每天都要求读背古诗,根据诗歌内容的长短,要求两天或三四天背一首课外的古诗,主要依据是《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书。我的做法是:每天布置,早读或者课前朗读,课前定期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形成良好的背诵的氛围。如果不抽检,有一些学生就会偷懒。从初一到现在基本上把这本古诗文书上的诗歌背过一次,有一些诗歌是要求在寒、暑假背的,每一个学期搞了一次课外古诗背诵默写竞赛活动,还发一点奖品给学生。第一轮诗歌背完之后,时间久了,学生早已经忘记了,准备搞第二轮的背诵,加深记忆,形成良好的背书的气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多数同学做得很好,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同学配合得很差,自觉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及时督促。

4.开展了成语积累活动

为了丰富词语的积累、扩大词汇量,也为了适应考试,因为语文科从初一到高考都有涉及成语的考题,为了将来有惊人的收获,我从初一的下期开始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积累两个课外的成语,按学号轮流负责,而且定期做好检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把语文的基础打得更牢固。这个活动短期可能看不到很大的成效,如果坚持下去,乃至养成了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学习、考试、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

5.开展了每周的摘抄活动

为了积累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积累优美的篇章、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课外知识,每周按质量数量完成摘抄。每周检查一次,及时给予表扬。有时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提高摘抄的质量,可以规定摘抄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的摘抄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单元要求有一次摘抄是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的事例、典故、名言、成语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要求有一次积累与“月”有关的诗句;第三、四单元的摘抄的内容有一次与《西游记》这部小说有关;第五单元要求有一次是积累与《荷》这个专题内容有关的知识、诗歌、散文;第六单元要求有一次积累与“雪”、“梅(花)”有关的诗句。这样,摘抄的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一些同学摘抄的随意性,与教学配合起来,收到双倍的效果。

6.每期办一份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每一学期或者假期里办一期语文报,有条件的可以用电脑编排。要求一份报纸不得超过四个人,可以介绍假期读的书籍或读后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确定报纸内容,办得好的适当给点奖励。这个活动女同学做得比男同学要好得多。

二、反思与改进

1.每周的摘抄的质量需要提高。还有一些同学对摘抄的认识不足,流于形式,任务了事,这一部分同学的摘抄收效甚微。

2.名著阅读活动的阅读不够深度,我只是搞过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报告会,其实还可以实行多种方法的。如:给名著提问题,给名著作点评,知识抢答,编剧、表演等等。我认为名著的阅读我们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一次完成。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与兴趣。更注重学生积累性的阅读,让他们多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一切人类的宝贵的经验,在不断的积累中和对生命的体味中逐步过渡到鉴赏性、评价性的阅读。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3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论友谊》了,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使我们体会到友谊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素质教育 寻根

一、泯然众人矣

教书多年,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偶尔有教过的学生回来探望我,看着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他们,言谈举止之间,除了仪表、发型和生活观念有较大的变化之外,思想里所流露出的依然是当年学生时代那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恭维语气。我很汗颜,此皆我之过,一方面是高中时代近乎苛刻的课堂纪律,另一方面是呆板教条的授课方式,这两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学生的咽喉,学生休想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开启智慧。

当年这些学生入学时,天真活泼、可爱、乐思好学,可是高中时代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剥夺,困、烦、闷是他们那时的心理写照。忆起他们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刻冲出考场,将笔袋抛上半空,欢呼雀跃时,我心里也在替他们高兴,可是看到他们现在的表现,我不禁开始担忧――他们如何才能返回到真实的本性上去,思想中如何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寻根的必要

我看到过一则触目惊心的社会新闻:某市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年轻的乞丐,乞讨已经五年多了,这个乞丐还是个研究生,因为当初在火车站丢失了车票和钱物,无法回到家乡,于是便开始行乞,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回到了家乡,与家人团聚。一个研究生,知识水平应该不低,可是在丢失车票和钱物的情况下,居然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返回家乡,其思想的局限和行为能力可想而知。

我不想抱怨也不想指责,只是想说:人是书的主人,不是书的奴隶。书本上的知识再多也是有限的,而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未来的变化有多大、有多复杂,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说明白、说仔细的,而且人的思想也是很丰富的,只要人活着,他的大脑就要思考,至于思考的方法、思考的模式、判断的标准都不应该被禁锢,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得到提升,就很难形成创造力,所以当前的新教改就是要改变固定的思维定势,通过教师自发主动的教学方式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自由的思想空间有所收获。

三、寻根

“天赋异禀”,这是我总在琢磨的一句话,很多学生很可爱,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有时候蛮天真的,可是对我们很有启发性。比如有学生问我:老师,大海里有人居住么?我随口答:没有吧。学生马上问:那老师你怎么知道海里面没有人呢,你去海里看过么?我目瞪口呆,因为我确实没去过海里,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地理课本和科普杂志的一般描述,从来没有也没敢想过这一类问题,但是学生能够提出来,我觉得学生了不起。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还问过很多很多,有些连我们自己都很尴尬。我认为,不要小瞧学生的思想,他们充满疑惑的脸上有双天真智慧的眼睛,他们满脑子的问号一旦找到了答案,将会有许多科学重大发现,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刚入学的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幼苗,他们需要的是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当他们的智慧开始茁壮成长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刻意地去嫁接和打顶,而是替他们除虫、浇水,供给他们思想成长所必需的支架,这样在未来的教育园地,才会百花盛开,色彩缤纷。

谈到教育,我想到了教育非常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出过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教育很自由,美国学生也很顽皮,有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语惊四座,发表的言论令人瞠目结舌,小小年纪就敢想敢做,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二十几岁就当上公司总裁到美国小老板兼职做环卫工人,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在东方人眼里,尤其是中国人眼里,有时候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小老板当什么环卫工人,那不扫大街么?真丢人。其实中国人并不笨,中国人很聪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国外小酒馆一提起来,西方人都啧啧称赞,甚至会竖起大拇指,而一提到当代的中国学生,外国人除了夸赞他们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外就别无他论,关键就在于我们过分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根”,这个“根”就是学生思想深处原有的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学生寻“根”。

与众不同并不意味着错误,同样一块木头,在木匠眼里是做家具的木材,在雕刻家眼里是木雕作品,在农民眼里可能是烧火的材料,在画家眼里就是写生的素材,在工程师眼里就是建材。新教改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教师的责任很重大,除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外,还要帮学生寻“根”究底。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的思想才会升华,学生的智慧才能被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全面发挥。

回顾以往的教学,教来教去内容无非来源于三个方面:教材、教参、课外的名言警句和例子;无论教多少年,教多少学生,这三部分所给予学生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试想:一个人一生要接触的知识是很宽泛的,除了学校的、家庭的外,更多的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上来就把他们的思想局限在学校知识的范围之内,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而且现有的一点知识反而会成为他们将来学习的绊脚石,他们会把学校教给他们的仅有的书本知识当成是绝对的,想问题办事情都只会从书本出发,成为彻头彻尾的书呆子。同时,我也不提倡学生把名言警句经常挂在嘴边,名言虽然是名人说过的,可是名人的见识和思想境界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了说这句名言的这个名人,那么名人的名言对这部分有远见卓识的学生在思想上就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名言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这就是名言所起的负面作用,这很可怕,把名言当成是绝对的真理就会使天才变成蠢才,把真理当成谬误,古希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就是因为怀疑前人或者了自己老师的固有言论而名垂青史的。

四、结语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5

关键词:自贸区;经济发展;公务员英语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自贸区语境下英语培训成效研究――以广东公务员英语培训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D13XWW13)

一、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建立高水平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广东的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已从政治、经贸拓展至文化、教育、人才、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政府及其公务员在推动广东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公务员具备用英语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将对广东公务员的英语水平和如何培养其英语能力以适应广东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社会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自贸易区语境下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一)英语的语言地位

目前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口约为4亿,作为第二语言的约9-15亿;此外,根据路透社2012年5月公布的调查数据,在26种语言中,英语仍为第一国际商务通用语,使用率占67%;“研究趋势网”从1996年至2011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0%的科学文献用英语出版。许多官方或非官方国际组织的首选工作语言就是英语。

(二)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在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中最早提出语言具有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即: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如同其它商品,语言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同样具有经济价值。之后许多语言经济学者如Chiswick、Dustmann、Grin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语言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英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英语可降低商业经营难度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2012年公布的从商便利指数,在英语不是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能力越高,从事国际商务显得越容易。这说明英语有助于克服国际贸易中的语言障碍,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

2. 英语能促进出口贸易

根据2011年CIA 世界概况,在所有调查对象国中,英语能力低的国家的人均出口额全部较低。然而,到了中水平区域后,英语能力上升和出口增加的关系较为明显。

3. 英语可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公布的数据,英语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服务贸易额越高,反之越低。人们戏称全球化的服务经济是“说英语的经济”。

4. 英语能提高国民收入

F.Grin研究了非英语国家国民收入与英语的关系,结果显示受调查对象无论性别差异,其英语水平越高,其经济收入越高,反之亦然。国际著名英语培训机构英孚2013年公布的一项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5. 英语自身已成为一种“商品”,并形成了一个以英语教育为核心的英语产业

根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11年非英语国家赴英语国家接受英语培训的学生达150万人,产值达116亿美元。美国数据网站ednetinsight的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英语培训市场总值630.3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1930.30亿美元。

三、广东公务员的英语能力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自贸区语境下英语培训成效研究》课题组2014年3月只对广东省内402名国家公务员的英语需求及能力情况进行了调查,级别从科员到副厅级,其岗位涉及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其它类别,年龄从22-50岁。管中窥豹,从其中的一些调查项目中我们可初步了解广东省公务员英语能力的大体水平。

在402名公务员中,获得相应英语证书的达271人,占总人数的67.41%;没有获得任何英语证书的有131人,占总人数的32.59%,主要分布在副处级以上公务员中,年龄以40岁以上为主。但获得英语证书并不一定反映个人英语能力的真实水平,它和实际应用甚至相差很远。

样本中近86%的公务员的英语实际水平是在一般以下。此样本中的402名公务员中本科以上学历有392人,占97.51%,涉及不同的专业背景,以中青年为主。公务员在我国被视作社会的精英人才,虽然此样本中的公务员的英语水平不能视作全体广东省公务员的英语水平,但作为一个参照样本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四、广东公务员英语能力培养策略

政府作为广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其公务员都应拓展国际素质,提升对外交往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广东省公务员英语能力培养的措施:

1. 地方政府可针对政府公务员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进行长期和短期的全面或抽样调查,建立长期和动态的外语资源信息库,以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2. 地方政府可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制订长期的鼓励在职各类公务员学习英语的计划。我国国内不少城市在该地要举行某种大型国际性活动前,如奥运会、博览会等,往往会采取“运动式”的、短期的鼓励民众学习外语的措施,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活动结束,效果不一定能维持。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在职各类人才更是困难,因此建立长效的鼓励机制才能使其“学得进、学得好、学得牢、用得对”。

3. 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要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从财政预算中拨款支助政府各类公务员学习英语和参加相关英语测试。公务员每通过一个英语级别的测试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政府的资格认证,教师除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有相关的专业和行业知识。

4. 英语培训内容应以日常交际口语和职业/岗位英语为主。此次调查显示,认为培训内容应以日常交际口语和职业/岗位英语为主的支持率分别为68.71%和52.37%。因此公务员的英语培训要突出交际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同时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组织开展全局公务员基本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结合我局公务员队伍素质现状和公务员自身需求,以强化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队伍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二、活动对象

局机关在编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以下简称“公务员”)。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全员培训和基本能力竞赛两部分。

(一)培训内容:一是群众工作方法,包括联系群众、舆情应对、应急处理三项必修内容和接待、语言表达、媒体应对、新闻宣传四项选修内容;二是机关工作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网络安全三项必修内容和公文写作与处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五项选修内容。

(二)基本能力竞赛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知识技能、语言表达、公文写作与处理、调查研究等竞赛项目,总的要求是能够展现公务员基本能力、体现公务员综合素质,参与面要广、操作性要强,通过竞赛活动检验培训效果,调动广大公务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四、活动形式

(一)开展全员培训活动

全员培训采取集中脱产培训和网络选学相结合的方式。

1、集中脱产培训。参加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举办的选取舆情应对、应急处理、调查研究、网络安全、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五项必修内容集中脱产培训。同时根据岗位需要,围绕规定的六项必修内容自行组织脱产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课时(一天按6课时计算)。

2、网络选学。组织参加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围绕全面提高机关公务员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需要,有侧重地选择2-4项制作学习课件,通过“市公务员培训平台”统一组织全员培训。每名公务员根据岗位需要至少选择一项选修内容进行学习(网络培训具体要求、时间另行通知)。

(二)开展学习观摩活动

在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期间,局选拔业务标兵和业务能手,推荐至县委组织部,参加县组织对口岗位公务员进行现场观摩、业务交流、座谈学习。

(三)开展技能“比武”活动

结合我局实际,围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语言表达、公文写作与处理、调查研究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比武”活动。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练的原则,选拔业务理论丰富、工作能力精湛、综合能力优秀的选手,推荐参加全县“比武”。

1、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比武”活动。采取机考或笔试相结合的形式。“比武”内容要立足于网络安全知识,涵盖日常的电脑安全常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例如微信、QQ和Email信息传输的保密性问题等。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计算机的防护技能。

2、开展语言表达能力“比武”活动。通过“听、读、看、演”方式考察公务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普通话的标准性。

听:模拟领导交办工作的场景,让参赛者口头表述领导的意图。通过听,考察参赛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在规定时间的基础上,阅读政策法规或文件,提炼其中心内容。通过阅读、提炼,考察参赛者学习政策理论、处理行政事务的认读能力、理解消化能力和鉴别评价能力。

看:利用直观场景(比如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后,让大家讲一下观后感),通过观察,考察参赛者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述是否清晰准确,语言组织是否严密流畅。

演:模拟生活或工作场景(如接待上访工作),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参赛者进行口头表述和演练。通过演练,考察参赛者待人接物能力。

3、开展公文写作能力“比武”活动。通过公文基本知识竞赛,具体公文拟制,完成规定的命题文章等形式组织开展“比武”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普及公文基础知识,提高公文阅读和撰写能力。

4、开展调查研究能力“比武”活动。在规定课题或自选课题内容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各单位可组织专家自行评比。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能力“比武”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务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步骤

根据县委组织部和人社局的统一安排,自2014年9月开始,至2015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9月30日前分别报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按照方案组织实施各项活动。

1、全员培训阶段。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参加部分人员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组织举办1-2期脱产培训班,同时其他公务员必修内容脱产培训自行组织实施。通过网络培训平成选修内容学习。

2、学习观摩阶段。按县统一安排方案推进。

3、技能“比武”阶段。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组织技能“比武”。

(三)检查评估阶段。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对活动进行回顾总结。

六、组织领导及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局成立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本次公务员专题培训工作。

(二)注重创新,务求实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开展主题培训活动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务求实效,在完成主题活动规定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可增设具有区域和部门特色的活动。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注重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激发全局公务员学习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热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主题培训活动,扩大活动成效,为全县主题培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7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作为即将上岗的新教师,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也令我豁然开朗。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的那一套不成熟的观念。一些些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方就谈谈我对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透过三天认真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我明白了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并且扭转了我原先一些错误的思维。教师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教师即“蜡烛”,燃烧自我去照亮学生,只讲奉献而不求回报,以至于在社会重重的无形压力下,教师肩负着无形的压力。但那只是以前腐朽思想的观点,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既不伟大也不渺小,但它却在当今社会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容许不了忽视。同时,正因为它不容许忽视,所以处在这个行业中,每个教师都务必有职责感,教书育人双重重任予一身,它不仅仅代表着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技术,而且还要更好的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与做人的原则。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误人子弟,就务必热爱自我的选取,调整好心态,靠着职责感,努力做好工作!

然而,光靠职责感也是不行的,还务必在头脑中贮存“墨水”,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务必有长流水的趋势,孜孜不倦地学习,储备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个事实。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从事这个行业应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在应对新的状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我觉得教师的劳动就应充分体现灵活、机动性,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原先我认为教师在毕业后,工作时只要勤备课,勤批作业,勤解题,勤答疑就行了。但是此刻看来,这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和时代紧紧相扣。教育的理念、方法、形势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才能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不断地弃莠汲良,才能使自我的教学工作到达最优化,教育活动才最有效率!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学习!

虽然这几天接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但今后,我会结合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深度钻研,改正不足,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成年人所作所为的肯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赏识和表扬。打一个不很贴切的比方,一年轻的女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成人况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

那么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他们往往从大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赏识表扬也得有一个尺度和讲究原则,赏识表扬也是一把双刃剑,一味的过度的表扬和赏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还得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逐步改正。毫无疑义,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面对孩子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以“还斜为托词而听之任之,也不能像对待明白事理的成人一样而伤了孩子的“面子”和自尊,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备而改过是比较难。

我就想到一个办法,让跳舞跳的好的小朋友的卢铜欣来教她跳,而且又适时的时候给她一点掌声,鼓励。几天下来吴楚晴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荣誉不是属于一个人,而是几个人的共同努力。看着我们班的舞蹈越来越顺利,心里真的很开心。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创造的历史。从窑洞到摩天大楼,从马车到宇宙飞船,从松明到人造太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而创造来源于人。只有人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打破常规,创造奇迹。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就像世界上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的念头、独特的思想、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角度、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孩子看来没有绝对的标准去评判事物,而正是后来大人们所传授的固有的、被人公认的、已有的知识,迫使孩子慢慢放弃自己的"怪念头",成为有着和别人一样的眼光、一样的思维方式的人。当然有人会说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大家都按照一样的标准和方式去生活。对。但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功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人类进步,而不是手握着先人的知识成就毫无进步。

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1、语言训练的概念、内涵

语文是语言和言语,语文课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进行言语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语言体系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是为了进而自觉地不断提高言语本事。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的根本就是言语。也能够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2、语言训练的依据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如果说西洋语言的特点是“法治”,那么汉语言的特点则是“人治”。从心理学角度说语言是一种技能(即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这是由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3、语言训练的资料、重点、根本

语言训练的资料不仅仅是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感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应着重进行几种语言品格的训练,即语言完整性的训练,语言条理性、系统性的训练,语言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语言明朗性的训练,语言准确性的训练,语言构造的训练和语言速度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构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语言训练应到达的境界要求。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理解力。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多,动之以情的形象感染少,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重视语感培养有助于扭转这种现状,既能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的“个性”,又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语感训练能够从4个方面抓起:培养语言的准确领悟感,培养语言的流畅舒适感,培养语言的情味品用感和培养语言的形象再现感。

4、怎样进行语言训练?

首先,树立科学的语言训练观,其次,确立“时时”“处处”皆语言训练思想;最终,科学地进行语言训练。

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我校近二十位教师根据自己科室的特点及工作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专题的讲座,他们准备充分,内容丰富,有的还精心制作了演示文稿,图文并茂,发言非常精彩。可以说,这次寒假培训是一桌丰盛的大餐,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吸引了实小的每一位老师。我非常钦佩各位老师们对教育的执着与虔诚,非常仰慕她们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反思一下自己真的应该不断地学学习,充充电,否则绝对不会成为一位称职的“教育人”。真像张校长说的,未来的几十年里,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他的这句话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

8日上午,工会的杨主席以浅显生动的生活实例对我们进行了师德培训,我们在听完他的发言后悟出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应该学高、身正。随后,德育处的两位主任重申了班主任的职责、优秀班级的评选办法以及学生执勤等一些班级事务的处理策略,为班主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下午,徐校长讲话的题目是“如何听评课?”对教师而言,听评课虽然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我们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实施起来也不是很顺手,常常出现不够专业的说法与做法,因而闹出一些笑话。徐校长为我们解答了许多有关的疑难问题,我们了解到听评课应转变的七个观念、七个关注,在听评课的活动中,我们应看什么?听什么?思什么?此时,我仿佛有了一把听评课的标尺,去客观地衡量一节课的好与差。徐校长语言幽默风趣,不时引来老师们开心的笑声。

9日上午,教务处的三位主任分别就“我校制定实施的教学常规”、“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等方面作了阐述,老师们明确了自己在工作中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怎样去做得更好?最后,安校医也作了“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的讲座,解说详细生动,图文结合,一些不常见的传染病就这样被老师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下午,几位主任纷纷发言,他们言简意赅,陈述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我也从他们的话语中进一步了解了我校新学期的各项制度与自己的工作任务。

两天的培训匆匆而过,紧张而轻松,充实而快乐。通过培训,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差距的。只有坚持读书,坚持记录,坚持思考,并将读到的悟到的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明天将会硕果累累。

学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在经过了开学前的一次新教师培训之后我最后踏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兴奋难以言表因为最后能够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把自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这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对我们都十分有好处,因为我们工作过了就能有切身的体会。短短的五天培训十分短暂宝贵,资料涉及很多:有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专题讲座,还有安吉县有效课堂规范年综述及学生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讲座。

在参培的5天时光里,我们过得充实而有好处。班主任把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思考锝十分详尽周到。使我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和谐温馨。专家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精神大餐。我从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变得更加有精气神了。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我选取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完美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我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期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职责心,务必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光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向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资料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透过听讲和自我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资料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培根的至理名言篇8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统一教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教”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向;“怎么教”,是施教者根据学生情况运用教学手段达成或者实现目标的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的教师,并没有研究“教什么”,往往只是依照所给教材“依样画葫芦”,尽管教材的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编排教材内容并经过审定,但未必能够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意图,况且由于学习的对象不同,实施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仍然摆脱不了“教教材”窠臼。相反,教师只要精心研究“教什么”,也就是研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就能够根据不同学习对象进行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整合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做到既用教材,又不受教材束缚,即“用教材教”。当然,“用教材教”需要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智慧、教学灵性、教学才华。教师只要潜心研究,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也才能够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同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文言文的“学”的主体是高中学生。作为主体的高中学生必须明确文言文“学什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讲究“怎么学”,最终完成“怎么考”。“怎么考”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只是检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手段。高中文言文“学什么”,由“课程标准”规定,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也必须加以研究,否则,教学便无从谈起。高中文言文“学什么”明确了,那么“怎么学”也就有规可循了。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想摆脱“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教师不但要居高临下地审视“课程标准”、甄别教材、研究学生,而且要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引领、指导学生学习。

上一篇:乐于奉献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