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安静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12-03 15:05:13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1

1、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2、夜晚的海边十分宁静,没有嘈杂的说话声,没有喧闹的汽车声,只有柔和的风声和美妙的涛声。

3、夜色象野猫悄悄从山梁上滑下来,把所有的声音一起装进峡谷,峡谷便打起鼾声。

4、台风过后,大地静得连蝴蝶扑扇翅膀的声音都听得见。——黄彦铖

5、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6、漆黑的夜晚,除了闹钟的滴答声和树枝的摇摆声,周围一片寂静。

7、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

8、夜已深了,明月当空,繁星点点,晚风吹拂着人的面颊,感到阵阵清凉。

9、夜晚的海边十分宁静,没有嘈杂的说话声,没有喧闹的汽车声,只有柔和的风声和美妙的涛声。——黄霆鋆

10、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青蛙的叫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11、我将淡淡的玫瑰色梦境交给心会的知音,你是否和我一样感觉到澹静清纯的琴韵,()我用满怀柔情的心将那一缕缕梦之光、梦之色,渲染着咫尺天涯的美丽、当姹紫嫣红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你是否和我一样听见了那朵花开的声音。

12、森林里静得连效能煽动翅膀的“嗡嗡”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13、漆黑的夜晚,除了闹钟的滴答声和树枝的摇摆声,周围一片寂静。——王若清

14、夜静得像一潭水,似乎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睡了,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15、静谧的深夜,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郎。

16、森林里静得连效能煽动翅膀的“嗡嗡”声都听得清清楚楚。——石楚云

17、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青蛙的叫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谧。——张祺豪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2

描写,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中,是图画或形象的同义词,与叙述同为写作艺术的两极。但在我们的写作中,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对事件和情节的叙述了。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文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描写的重要性,而且还指明了描写的要求,即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有了描写,文章才能给人以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感受。我们从作品中认识并且记得的人物、景物,往往就是其中描写出的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描写就没有文学。

描写来自观察。人事物景总以自己的不同特征呈现着,我们只有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才能看到、想到、读到、悟到其中的独特之处。鲁迅先生说过:“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在观察时,要把眼光和心思落实到一个人或一件具体的事物、一处具体的景色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方面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不看透想透就不罢休。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时,这样说道:“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据俄国作家库普林说,契诃夫拥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个人,只要他见过一次,这人的特征他就永远不会忘掉,契诃夫能够一下子抓住整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并善于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他的轮廓。

所以,描写首先要注意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同时,在表现其特征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想象,不要直白

描写要善于调动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善于想象和联想。例如“然而天山的两侧都苏醒了,就像高峻的鼻梁两旁一先一后睁开的两只眼睛”“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荫,绿荫涨满了黄河两岸”这样的句子,就极富想象和联想。张晓风《秋天・秋天》的开头:“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这样的描写,有点有面――既写出了满山遍野的如花的海洋一般的牵牛藤的整体形象,又写出了冲击到“我”窗前的一小片牵牛藤的小浪花的局部形象;有动有静――由远处的“起伏”到近处的“冲击”最后“猛然收势”,戛然而止;有形有色有神――满山地起伏着、紫色的小浪花,富有生命力,如同一个倔强而顽皮的孩子。作者不仅抓住了形象的特征,而且写出了其动感与活力。不仅写得“像”,还写得“活”,不是“纸花”“塑料花”“绢花”式的美丽,而是形神兼备,活色生鲜。再平凡不过的藤蔓,再普通不过的花朵,在作者眼中,却充满了诗意的美。又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开花,在有诗心的人眼里,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以蝴蝶的视角来感受空气,居然能够想到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

2.要具体,不要概括

在描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具体,不要概括。

譬如看到下面的文字:

“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远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的香味。”

我们会立即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低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描写是以概括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既模糊又毫无重点的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一景色作出另一番描写:

“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脉看上去就像恐龙的脊背,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盘旋。青翠欲滴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割的牧草的清香。”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之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粒也还曾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会漏掉许多生动的回忆吗?”

唯具体,才能别具感染力。就拿中国的古典诗词来说吧,“愁”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诗人可以把它演绎得很具象。

如李白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多长啊,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

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重啊,船儿都载不动。

李煜则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什么样啊,就像那春水流也流不尽。在这三个李姓诗人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有了长度,有了重量,还有了形态。

而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则这样写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云鹤的《野生植物》是这样写的: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显而易见,这里要说明的问题就是,“在细节描写中要具体”。

如果你读到这样的一个文章开头:“她在公共汽车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你会怎样评价它呢?

如果她读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花花公子》《死亡日记》《足不出户学法律》《领域与意识流》或《怎样写浪漫小说》,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因为以上的每一本书都反映了一个内心世界截然不同的人物。

如果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在读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我们会深感兴趣;一个小女孩在读《领域与意识流》,我们也同样会感兴趣;而一个老妇在读《花花公子》,我们则会好奇心大发。毫无疑问,这都会比“她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使我们对女主角了解得更多。

因此,当你动笔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柳橙汁”;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郁金香”;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破毡帽”;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梵高的《向日葵》”……

3.要艺术化,不要照搬生活

描写的语言要追求艺术化的特征,它应该是独具特色、蕴藉凝练、耐人寻味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将种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训练到炉火纯青,使用起来丝毫不着斧痕。

例如潘向黎短篇小说《白水青菜》中对男主人公喝汤的感觉的描写:

就那么一口,整个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复苏,脸上的表情都变了,好像一个薄薄的壳被敲碎了,所有的肌肉、每一条纹理都活了起来。真是好汤!

……

后来,他不止一次怀念那时的生活。那种安宁,那种坐在餐桌前等着妻子把瓦罐端上来的感觉,掀开瓦罐的盖子时看到的好看的颜色,第一口汤进口,微烫之后,清、香、甘、滑……依次在舌上绽放,青菜残存的筋脉对牙齿一点儿温柔的、让人愉快的抵抗,豆腐的细嫩滑爽对口腔的,以及汤顺着食道下去,一路潺潺,一直熨帖到胃里的舒坦。(《小说月报》2004年第4期)

这里的喝汤,其实是“喝”家的感觉。频繁的应酬使男主人公已经“昏迷了味蕾”,其实是昏迷了情感,只有在妻子每天特地为他精心煲制的汤中才想到了家的温馨。当经不住诱惑而离家别恋的他在身心俱疲之后,不由自主又时时怀念起喝汤的感觉。作家在这段细腻的精致的文字中,把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喝汤的生理和心理感觉描摹得栩栩如生,可感可知。看起来似乎不动声色,其实已经非常形象独特地演绎了男主人公对家的怀念和失去家的无奈。而文字里边使用的比喻、夸张、比拟、移就等修辞手法,也十分精纯熟稔。

再譬如郭沫若将“六十五个国家在天安门城楼上欢笑”改成“半个世界在中国的阳台上谈笑风生”,这样的灵感又有几人能够在瞬间获得并划时代地在历史的上空永远闪耀光辉?

又如屠格涅夫在写一个老太婆死去时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一只苍蝇从她蓝色眼膜从容地爬了过去”,“从容”一词用了比拟的手法,令这带着腐朽气味的画面给读者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印象。

4.要以景传情,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如汪曾祺《八月骄阳》里的一段话: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实。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H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老舍生命的最后瞬间,极尽渲染之能事。知了的喧闹反衬了主人公的安静,忽上忽下忽起忽落的蝴蝶一如主人公投湖前纷乱的内心世界,而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野茉莉、大鱼等种种生灵的美丽、生机、宁静、祥和,又间接表现出主人公对这个美丽尘世的眷恋。

又如老舍《月牙儿》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我不肯哭,可是泪自己往下流。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它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底层的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值得我们学习。

5.要摇曳多姿,不要呆板单一

例如下面这段话:

许多人注意到树会开花,开花时,天空的一角就闪亮着五颜六色;树会结果,长长圆圆大大小小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玩赏;树会落叶,落一点凉意,落一些愁绪,落一个秋天;树会造型,一年十年百年的造型,千年万年的造型,各自透露着生的意志,流动着美的气质。

然而,树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是静。静,是树沉思的方式;静,是树与树交流的方式。一棵树,就有静的感觉;几棵树在一起,就有静的声音;许多树在一起,静就能把不属于静的声音区别出来,驱赶出去;一个森林或者几个森林在一起,静就有震慑邪恶的力量,也是安慰心灵的药剂。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3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挪(nuó) 徊(huái) 蚁(yǐ) 绽(zhàn)

(2)难写的字

藏:容易少写下面“臧”字左边的三笔。

蒸:容易少写最下面的“灬”。

揉:左窄右宽,右上是“矛”,不是“予”。

偎:左窄右宽,“畏”字左下不要多写“丿”。

(3)多音字

旋xuán(旋转)xuàn(旋风) 薄bó(薄雾)báo(薄饼)bò(薄荷)

挨ái(挨打)āi(挨近) 吭kēng(吭气)háng(引吭高歌)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空虚 叹息 徘徊 蚁穴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碰倒 原谅 惆怅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消逝

(2)近义词

聪明~聪慧 确乎~的确 旋转~转动

觉察~察觉 遮挽~挽留 叹息~叹气

徘徊~踌躇 蒸融~融化 盼望~渴望

昏暗~阴暗 答应~同意 明媚~明朗

简单~简易 吓唬~惊吓 焦急~着急

兴奋~高兴 原谅~饶恕 耽搁~耽误

缥缈~虚无 急遽~急剧 孤独~孤单

惆怅~忧郁

(3)反义词

去➝来 谢➝开 聪明➝愚蠢 空虚➝充实

枯➝青 散➝聚 旋转➝静止 徘徊➝果断

盼望➝渴望 昏暗➝明亮 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 焦急➝冷静

兴奋➝平静 原谅➝埋怨 缥缈➝真实

急遽➝缓慢 孤单➝热闹 惆怅➝兴奋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绿油油 黑洞洞 蓝湛湛 红彤彤 白花花

②AABB式词语:念念叨叨 空空落落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干干净净 舒舒服服

③ABAB式词语:咔嚓咔嚓

类似的词语:研究研究 练习练习 活动活动

锻炼锻炼 思考思考 表扬表扬 分析分析

④ABCB式词语: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应有尽有 出尔反尔 将心比心

倚老卖老 人云亦云 毅然决然 心服口服

⑤含有数字的成语:千门万户 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 六神无主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⑥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词语:翻箱倒柜

类似的词语: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 含辛茹苦

忍辱负重 开天辟地 咬文嚼字 装腔作势

⑦量词

一滴水滴 一块方砖 一个蚁穴 一本电影画报

一派荒凉

⑧动词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闭上眼睛

⑨修饰词

悄悄地挪移 逃去如飞的日子 游丝样的痕迹

绽开的泡沫 无可挽回地消逝 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孤独而惆怅的黄昏 又大又重的洗衣盆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生动形象地说明日子是多么的渺小,消逝得是那么迅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2.拟人句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子在伸手遮挽时、躺在床上时、睁开眼睛时,“从遮挽的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又溜走了一日”,“我”眼睁睁看着时间“去得匆匆”,却无法挽留,心中充满无限的惋惜与无奈。

3.排比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自然界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景象,表明大自然景物的交替更迭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4.反问句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警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枉活一世。

5.精彩句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句话借描写事物来表现人物的心情,通过描写母亲的腿,既写出了母亲家务的繁忙,任务的繁重,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我”不停地跟在母亲身后追问,好几次差点儿被她踩到或把她绊倒,表现了“我”内心的焦急之情。

考试点睛

仿写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②照样子,写一句话。

三、考试热点

1.《匆匆》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考试时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查。

2.《那个星期天》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查。

3.两则《习作例文》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朱自清《春》

推荐理由: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春》这篇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重要考点,表达技巧的分类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结构、修辞。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常考内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卜算子》(葛立芳)“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急电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5

寻根溯源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流转飞动之美,根源于一种生命意识,这便是“气”的哲学。生命的流转,遵循着某种韵律与节奏,这就是《易》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既然是有此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于是便呈现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一俯一仰种种生动姿态。这一哲学落实到美学层面,便是虚实、远近、动静等审美原则与表现手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手法,而是一种情感态度。诗人游目骋怀、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并进而变静态的、孤立的山水为动态的、流走的山水,其实正是其生命意念的高扬。“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度荆门送别》)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两句诗,不仅写的风景相同,而且句式、语词也大致相同,表现的心灵感受,也同是一种飞动气势之美,但是李诗飞动中有流转、有无限的奔放与自由感,而杜诗则飞动中有沉雄、浑灏和无限的苍凉博大感。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内涵形式

动静相映(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这是很多写景诗文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刘长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意境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1.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尽管是一个动词,但它给读者展现的这幅画面分明是静止的,而是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而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诗句,“浮”“动”二词化静为动,“郡邑”“远空”本为静止的景物,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从侧面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汉江水汹涌东去,波澜壮阔的雄伟壮观景象。

2.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动衬静也可称为“以动写静”,典型的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去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地静,而是以声衬静、以闹衬静,以一阵人语响来反衬空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深幽,营造了一个极具幽静的意境。 “以静衬动”也可称为“以静写动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在动态描写、渲染中反衬出静态。“以动衬静”中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正好和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相反。

3. 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动静结合”是“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动与静)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动静相映,要善于表现人物情态的特征,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和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即抓住“最富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富内涵、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的片刻。因为这一片刻没到“顶点”(莱辛语),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就捕捉住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把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使人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诗文中使用动静相映,能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律动和鸢飞鱼跃的流动飘逸之境。

阅读链接

【古人论“动”与“静”】

1.阅读下面几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王阳明《传习录》卷中)

(B)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C)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为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儿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只一帘影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

(《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1)请为C段中画线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2)请翻译C段“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中“上下句只是一意”中的“一意”是指什么意思?请结合语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C语段对“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的分析,谈谈你对A语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与“动”“静”】

2.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评点所给语句。

例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评点: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精心熔裁营构,注意景物描写多角度的动与静变幻与搭配,从而使文章清幽隽雅、意境优美。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1)有人说“睡起”二字是全词结构的关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1)“倚吴山翠屏高挂”一句中“倚”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玉人”慢卷朱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请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下面的诗歌,要求准确地表达出诗中动静描写的效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参考答案

1.(1)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2)唉,善于填词的人,一定都是对于佛事有深刻了解的人啊。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上下句都只是以动(声)衬静。(4)“花影频移”,动中有静:花影移动,是客观运动,无人的情感,是“极静”,此所谓“动极而静”。而“帘影无风”,静中有动:帘影无风是静,但这却是女儿芳心中仔细观察发现的,说明女儿内心一直在活动,乃是“极动”,此所谓“静极而动”。

2.(1)①消散②坠落③鱼(借代)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2)“美”;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总领全文。(3)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4)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1)“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2)词首 “两两”句是写动态,“门外”句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词末“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三句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然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写“人静”,复叠“人静”二字,极写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风动一庭花影”因一“动”而更显其“静”,此句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6

景物描写是以描摩事物的式样为主的表达方式,好的表达方式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对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要写的好,写的生动,写的丰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一景为主选择与其相关的景物来加以表现,这样会使所写的景色更加丰满和生动。

特别是有的景物描写,不好进行描摹,如刮风 下雨 天冷 天热水清等自然现象,采用此法最为有效。刘熙载《艺概 诗概》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要求我们以相关的景物来描写

突出中心景物。

我们看几段景物描写:

[一]柳条有气无力的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鱼儿在河底发闷,钻出水面透透气。哪知道,河面都发烫了,大个水花,赶紧逃了回去

这一段是描写天气的炎热,作者不说今天气温达到了多少度,而是选择了一种植物-柳树,通过写柳树的形态,表现了天气的酷热;选择了一种动物-水中的鱼儿,通过鱼儿在水中的活动,也可以看出天气的酷热。这里“天气的酷热”是描写的中心,而“柳条”“水中的鱼儿”则是与之有关的景物。

[二]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得,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打着卷:枝条也动也懒得动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老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的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晒化了。 老舍

本段文字也是写天气酷热的,作者选择了“柳树”“柳树的叶子”“柳条”的形态来表现:又选择了“便道上的尘土”给人的感觉来表现:接着选择了有生命的“狗”“骡马”和“小贩们”的反映来表现天气酷热的:最后选择了无生命的“柏油路”“铜牌”来表现。这样,天气酷热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景物描写来共同反映同一中心。

二、景物描写最有效的方法是融入人的活动,赋予景物以人的行动。这样可以丰富景物内容,使笔下的景物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立体感,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

1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本段是朱自清描写春草的,描写完春草后,加上人的活动,更加突出春草的可爱。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摸着你。风里带来些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的响着。

本段是朱自清描写春风的,描写完春风后,加上牧童的活动,突出了春风显得柔和宜人。

三、五官通感在写景上的运用。人身上的五种器官即眼耳 鼻 舌 神,在感受自然界的景物时产生的感觉,被称谓“五官通感”。我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眼睛看到的,也要写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品味到的,身体接触到的。这样调动人的多种器官,来写景物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摸着你。2 风里带来些翻得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3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的响着。

这一段的第1句就是从触觉方面写的,第2句就是从嗅觉方面写的,第3 4句就是从视觉听觉方面写的。

四、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可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1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

此句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以动衬静。

2万籁此俱寂,但余肿磐音。

以“钟磐音”衬空山的寂静。

五、恰当的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色彩,增加文章的色彩,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我们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可以看出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妙用。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打着朵儿。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枭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来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漠漠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过两文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加以下划线的句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色彩。

六 必须按派好写景的层次,即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副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伤透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大明湖》

景物按照远看千佛山,近看大明湖,再远看湖的南岸的次序来写景物,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7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描写安静的句子篇8

鉴赏诗歌时,要依据具体诗句的描绘,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积累,以达到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参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识面的差异,诗句所表现的某一生活现象,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曾经体验过的直接生活现象,而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间接的生活现象了。尽管如此,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之分。本文对生活现象直接、间接体验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调动生活积累时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类标准是否科学上刻意纠缠。

一.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

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我们经历过的、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时就可以借助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来准确解读诗句的含意、情感。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问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解析】从题干而知,该诗句就是表现生活情趣的。结合题目“早兴”以及“犬上阶眠知地湿”(春天到来时因解冻复苏,大地潮气会上升,敏感的犬儿会感知到),可知初春到来,随着天气转暖,人们自然会脱下厚重的冬装而换上相对轻薄的单衣,当然会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

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调动你的直接生活体验,就可以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间接体验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诗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体验。从书本、从他人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实之貌。在鉴赏诗句中,也要注意调动起这类间接的生活常识积累。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诗句的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该诗的后两句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燕子今年在某处筑巢,明年还会到此暂住,不会改变。在《乌衣巷》中,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是:房舍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该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飞到的这个地方,旧时是王谢堂,而今是寻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说燕子的生活习性了,他们看到诗句后,恐怕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飞王谢堂,后飞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问题】“捣衣”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机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来越柔软的今天,捣衣的生活画面恐怕只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了。

“捣衣”就是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较厚重,浸水后更加难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来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晚上捣衣”说明白天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答案】“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三.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

如果没有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诗句的描绘,利用类似、相反的生活真实,试着想象生活中的事理,来达到准确鉴赏之目的。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题】该诗中间两联写景,请简要说明“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

【解析】颈联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较费解:碧峰如何从山后又出来了?这时就要想象真实的生活:雨后新晴,原来笼罩在碧峰中的雨雾渐渐散去,碧峰就随之出现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颈联也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

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其实也要调动起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城市里的学生,对雾锁高楼、雾开楼现的体验肯定是有的,这时不妨相似联想一下。

【答案】颈联描绘动态景色:田野外边,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图,表达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悦之情。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结合全诗所展示的画面氛围,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析】三、四两句诗描绘牛蹄声打破了沉寂。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伫立着寒鸦,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衬,动静相衬。

但是,相对于全诗的意境来讲,牛、鸦动静相衬的画面是为了衬托出小村的宁静氛围,所以结合全诗看,三四句写景技巧就是以动衬静了。

而这宁静氛围就需要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反向想象:怎样的情况下寒鸦就要飞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扰。如此,画面就不再是宁静的,而是热闹的了。

【答案】以动衬静。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三四句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缓,有声响也有动态,迟缓的动作、单一的声调使得乡村氛围更显宁静,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而略带清愁的心境。

上一篇:好看好听的名字范文 下一篇:初二记叙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