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范文

时间:2023-09-27 23:31:48

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篇1

首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行动意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死啃书本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很好地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我们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与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学到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个特殊的水壶,让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让它出水就出水,不让它出水时即使将水壶倒过来也不出水。

其实像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的结果,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生活常识的话,我想,他是不可能想到压强知识还可这么用的。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至于与时展脱节,同时又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十”于2013年6月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了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作为教师,可以将这一消息传递给大家,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同时也感受一下太空物理的新奇和魅力。与此同时,作为物理教师,还可以及时将火箭升空的原理联系到动量、动量守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去,因为所有航天器的发射都借助于火箭技术,火箭飞行是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例。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在发射前总动量为0,点火后燃气通过火箭的尾端喷管连续地向下高速喷射,火箭的箭身取得向上的巨大推力,从而克服自身重力,加速向空中升去。

最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够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之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有着巨大的作用,但现阶段实施“STS”教育,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应着重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尽可能采用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到雷达时,可以将其讲成是一口大锅,有了它,电视台才能接收到卫星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信息,并以另一种形式传播出去,最终被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接收,形成了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画面。

初高中阶段,适当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物理与外界的联系,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知识又可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像初中物理书《乐音和噪声》这一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分类,一种定义为乐音,另一种被称为噪声。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总认为只要是噪声就是不好的,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可他们不知道,噪声同样有它的社会科学价值,比如噪声可以用来发电,可以用来除尘,可以干燥食品和除草作用。对高中生,可以以讲授和阅读为主,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例如,关于核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它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增强,从而不受他国的威胁,捍卫国家,但另一方面核技术的滥用同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认识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物理、技术及社会的关系,为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物理科技活动,如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如制作“小孔成像”的简易装置:我们可以取可乐罐两个,把其中一个的盖截去,并在底部开一个直径为0.5mm的小孔,另一个可乐罐的两头都截去。然后在有底的这个可乐罐的顶盖处粘贴一张半透明的纸,并把两头都无盖的可乐罐套在其上就做成了“小孔成像”实验的一个小装置了。另外,像电视这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看电视会影响学生成绩的观念,从两个方面利用电视进行科学教育: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在目前情况下,具体进行“STS”教育,一般都是采用渗入模式,这是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而得到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才能更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物理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篇2

基础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社会:既包括教育决策层。学校管理层,也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同时,也只有把基础教育新理念切实渗透到学校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中,才能切实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终身学习:基础教育新理念的基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和学习作为贯穿一生的追求,看作是改善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显然,“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这两个新观念的提出,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是教育价值观念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1、“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形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生活,工作的准备阶段和生活,工作的阶段。学习和受教育是人生的准备阶段。21世纪将进入“学习型社会”,人们已经不可能再以学校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适应知识高速增新的变化,就知识的获得而言,学生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为创造人人皆学习成员、处处皆学习场所、事事皆学习内容,时时皆学习机会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必将代替一次性学习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体形式。

2、学习能力应当成为每个人心须具备的素质

基础教育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需要时时更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授人以鱼,不如搜人以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终身学习”彻底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模式,强调从小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更加注重对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由此将以往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转化为轻松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核心

在现行教育中确实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不断被强化,让学校、牧师和家长形成了一种共识;学生就是要在课业学习上多花时间、多用精力,以便在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中取胜。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1、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面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必须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来培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分数高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中,更多地垦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成功,而不是为了淘汰”,我们必须具有“有选择而没有淘汰”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现行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择的主要手段,加之考试制度不完善,不仅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是考什么学什么,从而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基础教育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虽然比较小,但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生存价值和创新潜能的人,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设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2、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会做人要经历一个过程,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在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会共同生活”则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其中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但当今的世界更需要合作,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强大。他都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只有学会与人共同生活。他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过程,教育评价体系中引入“学会共同生活”的思想和内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互动精神,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教学过程是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所有的知识都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学生是积极的主体还是被动的客体,这是学校教育中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胚胎,教育的任务就是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事实上教育应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3、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观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而时习之”是学,“举一反三”还是学,然而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要求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创新的精神和方法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的,这是现行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创新能力是未来成功者的核心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成功者大众化的乐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在于其能否掌握知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最具价值的一种能力,因为它总能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及其他的种种新事物。创新能力是未来成功者的核心能力。因此,不断增强自我的创新能力,是学习者面临的一种挑战。

培养创新能力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现在我们在谈论教育的弊端时,往往把视线集中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上,而忽视甚至扼杀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未引起足够重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致于很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问题,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教育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关心更多的是结论,而不足过程和方法,忽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这必然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支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才能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1、德育方法求新求实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创新、重实效,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德育应着力于创造力、判断力,亲和力、独立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唯书、唯上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说教。加强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增加其比重,重要的是在目标取向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要求;还应当成为学生自身生存的需要。德育工作必须实现由“要你怎么样”向“我要怎么样”的转变,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德育,但并未实现我们期望的结果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德育就像盐,任何人都离不开,但究竟怎么吃呢?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供给青少年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

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课堂里,有机渗透到学科之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课程育人的作用,解决德育游高于课堂之外的问题。

2、师德建设尽善尽美

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教师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微的,教师都应先从自身做起。学生从教师那里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伴随其终身。由此可以说,今天教师的道德水平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道德水平。

爱是师德的核心,要以爱育爱,以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教师要在对学生的爱中体现出高尚的师德:第一,有对学生“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情,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感受到情感。第二,有对学生“爱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第三,有对学生“爱的能力”。教师除了对学生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能力。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又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基础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指向

学校是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教育的理想场所,是提供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机构。但学校教育必须突破与杜会、家庭相脱离的传统模式。

1、让学校教育得以延伸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内、学校中,他们和社会息息相关,每时每地都在接受各种信息,家庭和社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地办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特征。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沟通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学校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途径之一。随着数字化社会的来临,学校的功能必然会发生变化。过去学生是通过学校获取知识,完成社会化过程,而今天则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如:过去学生是在学校中逐步学会社会交往,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逐步学会社会交往并形成新的人格。

2、让家庭教育得以改善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权利获得父母的尊重。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之平等相处,不尊重他的人格,经常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孩子是生长发育中的人,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要和孩子同步成长。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因而或是对他成长中的问题放任自流,或是大惊小怪。也有的家长眼睛盯着的只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而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高,让孩子过早地体味到竞争的压力。

孩子是终将走向社会的独立的人,家长应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培养孩子。现在的很多孩子是“只有获取,没有付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只有被爱,没有施爱”。家长总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大包大揽,时时事事都不让孩子独立。长此以往,走向社会的他又怎能经受得起挫折。

3、让社会教育受到重视

随着社区建设和生活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电脑、通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教育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教育系统而不断扩展影响。社会大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有形成无形的影响,因此,全社会应齐心协力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心理空间”和“人文空间”。

社会要真正改变看待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现在全社会正逐步意识到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弊端,但实际上考试成绩和升学仍主宰着人们对孩子的看法,使许多孩子丧失了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

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场所都应当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到有益的知识,发挥潜能,增强创造力。青少年的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他们走出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是缤纷而又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社会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良好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目前,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相称的不良文化现象。所有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深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净化文化出版市场和社会风气,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教育新理念篇3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 ,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 "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共2页,当前第1页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教育新理念篇4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乃经典语言,说明了体育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凡体育课堂教学、备课、评课都有一个“教材处理”的老话题,而今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观”和“教材处理”作一些新的思考和分析。

一、体育教材观的新突破

教学没有“教材”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新课程给出了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定义:“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毫无疑问,教学首先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凭心而论,在当前体育教育一线,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并不多见。很多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前仔细“备教材”“备学生”,不仅写出教案,甚至写出学案,对所要教的内容进行“重新编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突出重点,以期被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与过去统编体育教材相适应,广大体育教师养成了“教教材”的思维和行为惯性,惟教材内容是用,惟教材观点是用,结果一旦离开教材就不会教了。把教材当作体育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会教材的本质,没有理清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从而混淆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各自的功能。事实上,课程标准才是体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测试的依据,是体育教师行动惟一的指南,而教材只是体育专家、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但不是惟一的体育课程资源。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结”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以本为本,强塞硬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便无从谈起。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应该明确:教材,教与学的材料而已,而教科书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师生双方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体育教材处理的新概念

应该说,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广大体育教师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体育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即教师能否根据体育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能否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策略水平,不仅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体育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当然反映。从“材料”到“成品”,创生教学文本,必须有一个“选材”、“加工”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材处理”,即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体育新课标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选择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即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将教材内容引导到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和世界的桥梁。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无穷无尽的体育教育资源,一旦将生活中的体育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转换一个角度,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这些教材的健身、健心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如对游泳的教学,可以侧重于学生的水上漂浮能力、水中救生和求生的本领,减少对游泳的姿势和速度要求等等。

让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对体育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就要求教师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解同化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体育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考虑以下三点:①学生在学习有关本节课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方面已经积累了那些生活经验?②现实生活中那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体育课的铺垫?③让学生从事哪些体育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教材的问题化处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作前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就无从谈起了。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体育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体育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形式,变被动的按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应当指出的是,体育教材问题化处理不能简单地把教材的表层内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几部分。教师不能为“问”而“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助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对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为了纠正部分学生向后“扒”的错误推手动作,教师提出“山羊推手应该向哪一方向用力推?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并亲自体验比较后,就会掌握跳越时,一定要“向前下方用力顶肩推手”的方法。教师有目的地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比起只单调地对学生强调“向前下方用力顶肩推手”效果要好。

对教材问题化处理与转化,实际上揭示了新课程中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还是既驾驭教材又把握学生,在教材与学生中间铺设以问题为基本形式的桥梁。在新课程的场景中,体育教师要担负起课程开发的职责,即对现有的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教学内容加以转化、加工,使其成为师生有效积极互动的载体。因此,对体育教材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①将体育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课时、进度、单元、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②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体育新教材每项都有它自身的系统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体育教师必了解这项教材的始末,学时多少,上几次课,以及使用场地器材的情况。对每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分主次,突出重点;教材分量、练习时间、重复次数要与上课时间相符合;教材的深度、广度、采用的教学手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季节变化和场地器材等情况;各项教材都要任务明确,安排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把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学知识,记忆具体细节;有助于将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有助于学习更高一级的知识。

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依赖体育教师对教材编写体系的熟稔把握,依赖教师驾御体育教材的高超技巧,这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教师只少可以做到:①帮助学生提炼出体育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②利用“先行组织者”,加强体育教材的纵横联系;③指导学生自己去构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框架。

.教材的操作化处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与预测等一系列活动,都是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它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从“新”字着眼,变换视角教学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从另种新角度来阐述教材,是启发思维、开发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材在相对的空间内往往只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说明问题的做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变换角度重新认识,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和创造。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中所述的动作技术概念不清时,教师应用形象的语言提示,启发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相邻的概念或日常动作概念)去理解和掌握动作。如在进行双杠支撑摆动教学时,提示学生想一想“挂钟的摆动”,使学生产生“钟摆”的思维联想,仿佛眼前也建立了“钟摆”的临摹形象,再同双杠支撑摆动动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建立正确动作的概念,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启发学生思维,生动形象,明白易懂。

体育教材的操作化处理实质就是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课本知识。它对教师的要求是: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动中学”;②尽可能多安排“主动性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③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练习。

总之,处理教材要力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从“学科教材”到“生活教材”的过渡问题。力争达到四个要求,即“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内容问题化”、

“教材内容结构化”、“教材内容操作化”的要求,力争做到“五个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的要求)”、“胸中有本(教材了熟于心)”、“目中有人(重点放在学生怎样学会,怎样会学)、“心中有数(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和接受能力怎样)”、“手中有法(因人因课制宜,选择教和学的方法手段)”。

三、体育教材处理的新要求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体育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体育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广大体育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挖掘体育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体育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程孕育了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又依赖于于教师新思想、新行为的支撑。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们深信,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配合下,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教育新理念篇5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新的教育理念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如新的教训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而其核心的思想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质,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作为教师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使他们都能够在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成长成熟、成功成才。我县的“三自一导”主体参与型教改模式,正是一种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和才华,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有效、操作性很强的教改模式。只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材容融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注意挖掘利用、灵活处理,真正发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例如:讲初四教材封建社会一节时,对于“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一内容从考点看很少涉及,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点,我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让学生把在课下整理的知识卡进行小组交流,以充分感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自己的感想,当时有不少同学说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聪明智慧的民族,为生长在这样的民族感到骄傲自豪;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发自肺腑的语言。

再如:讲初四专题“中共80年的辉煌历程”时,除了归纳强化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外,我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她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站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青少年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三、重视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目前全国各地大多实行了“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题目的载体多是时事政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

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这既包括知识板块内的综合,也包括知识板块之间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的综合中产生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来分析、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其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从小范围说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识的综合,从大范围说可指所有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多方搜集资料,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联系、综合,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同学们会逐渐熟练应对综合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述的各类综合都体现了思维的多维性、开放性、发散性和内容的交叉性,因此加强学科综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发挥主体作用

我县“三自一导”主体参与型教改模式的主旨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质疑、求索。为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全体学生参与全程教学,以张扬个性,展示风采。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灵活地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如引用名言警句、分析时政热点、精心编演小品、课堂辩论大赛等,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景之中,促使学生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留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例如: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我播放了中国入世的录像资料并设置了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社会热点的讨论学习中

思维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讲授“艰苦创业”内容时我设置了正反辩论题目:新时期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也随着激烈地辩论达到了高潮。

2、精心设问质疑导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针对性,即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有浅入深、思路清晰的问题链。二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梯度,既能锻炼思维,又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三要发挥主体性,让学生也来参与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其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给同学们出示了一组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设问并解答,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直接,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了我的问题设计,并给予引导点拨,学生在比较综合中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发现了收获,找到了不足。

3、利用教材启动学生

细看我们的教材,有许多可供我们参考利用的东西。(1)辅助文中详实的数字材料和深奥理论的诠释,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一手材料。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特征”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可以结合文中的辅助材料加以印证说明,化难为易。(2)教材中的插图特别是漫画,如果巧妙利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由漫画“跷跷板游戏”,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由漫画“看谁跑的快”中脚和鞋的关系形象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3)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如果充分利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例如:P22议一议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P76说一说所在的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P120议一议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等,都是值得我们利用的栏目。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为新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教育创新,需要我们面对现实,进行富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新理念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精神;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16

1.树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能力为导向,更要以价值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当代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完美的职业人,充分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要从复杂的职业环境入手,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自我实现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人是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育人的原则,始终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向和谐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应该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在教育中采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要拥有博大的教育胸怀,培养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效实现学生及职业院校的共同发展。树立人才培养的科学价值观,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2.创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平台

工与学相结合、产与教相融合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教育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育人环境,将育人过程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进而延伸到全社会。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核心文化,构建学校特色文化,把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塑造出立体的职业人。学生入企实践,与企业人接触,充分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方式及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合理而有效地搭建育人平台,对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完美的职业人,这些职业人要具备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等,这些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人文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支撑。专业技术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应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先进技术。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及职业审美能力等,这些人文素养是未来职业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应始终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这两者互补互利,高度融合。但在有些职业院校中,由于课时有限,文化课被大量删减,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够重视,考试只是走过场,时间都放在了技能训练上,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职业院校必须足够重视非技能课程,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职业院校应当适当改革培养方案,适度调整教学计划,适时开设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社会知识及人文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能顺利就业,走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步。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完美职业人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可小视。教师自身应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应具备人格魅力,用行动感化学生。职业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使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改善办公环境,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适应经济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有职业能力,有职业操守,有职业精神,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闫辉,李国和,蔡玉俊.“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教育新理念篇7

摘要: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觉观察,从典型案例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是创新的,是富有实效的。进而本文对“低入口,高出口”的思想内涵、理论基础、法规依据进行了初步的理性探讨,并对应用实践的意义作用、主要策略与方法提出了策划建议。关键词:教育哲学;“低入高出”;理念实践;理性认识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educationalphilosophyofvisualobservation,fromthestartwithananalysisofatypicalcase,sayingthat"theentranceoflowandhighexports,"theteachingandpracticeofinnovationisfulloftheresults.Inthispaper,andthenthe"lowentrance,highexports,"theideologicalcontentofthetheoreticalbasisforlawsandregulationsbasedonapreliminaryexploretherationalandpracticalapplicationofthesignificanceoftheroleofthemainstrategiesandmethodsputforwardaproposaltoplan.Keywords:educationphilosophy;"higherthanthelowincome";thepracticeofphilosophy;rational前言农村高中,尤其是农村薄弱高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由求生存向谋发展成功转变,并使学校的发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这一直是令人困惑且一直未从实践与理论上得以破解的难题。近年,球溪中学创新性的提出了“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对这一难题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作出了初步的答案。本文拟从球溪中学的典型案例入手,从教育哲学的视觉观察,对“低入口,高出口”的理念和实践作初步的理性探讨。一、球溪中学“低入口,高出口”教学的实践案例首先从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审视球溪中学“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实践。(一)学校实践案例例一:球溪中学高二00二级正录线642分(该县省示范性普通高中Z校录取线为676分),正录且入校学生340人,择校生227人,共计567人。其中670分(重点本科预测线)以上的35人,650分(本科预测线)以上的171人。高考时该年级应届生492人参考,其中84人上重点本科线,221人上本科(含重点本科)线。重点本科上线率为17.07%,本科(含重点本科)上线率为38.98%。例二:球溪中学高二00四级正录线727分(该县省示范性普通高中Z校录取线769分),正录且入校学生565人,择校生634人,共计1051人。其中758分(重点本科预测线)以上的33人,700分(本科预测线)以上的475人。高考时该年级应届生925人参考(转入和复学应届生31人),其中171人上重点本科线,475人上一般本科线,重点本科上线率为18.49%,本科(含重点本科)上线率为69.84%。(二)班级实践案例例一:球溪中学高二00三级1班(文科班),编班时57人,其中正录生12人,择校生45人,原班前20名仅1人留读。当时预计上重点本科希望线的2人,上本科(含重点本科)希望线的16人。高考时该班有54名编班时的应届生参考,上重点本科线12人,上一般本科线31人。例二:球溪中学高二00二级6班(理科班),编班时64人,其中正录生31人,择校生33人。640分以上的33人,650分以上的10人(1999年球溪中学高中录取线为642分,该县省示范性普通高中Z校录取线为676分)。当时预计上重点本科希望线的4人,上本科(含重点本科)希望线的16人。高考时该班61人参考,其中编班时的学生60人中,有23人上重点本科线,32人上一般本科线。例三:球溪中学高二00四级2班(理科班),编班时86人(均为正录生),760分以上的11人,750分以上的37人(2001年球溪中学高中录取线为727分,该县省示范性普通高中Z校录取线为769分)。当时预计上重点本科希望线的32人(754分以上),上一般本科希望线的69人(749分以上)。高考时该班有84名编班时的应届生参考,上重点本科线47人,上二本线76人,上三本线82人。(三)学生个体实践案例例一:球溪中学高二00二级7班曾维友,中考成绩657分,其中语文成绩97分(满分为150分)。高中第一学期末考试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得分率均在90%以上,而语文得分率仅为60%。通过两年的纠偏教学,曾维友的高考语文成绩达116分,得分率接近80%;各科总成绩达到661分,高于当年清华大学在川招生录取分数线,考入了四川大学。例二:高二00四级6班罗兰英,中考成绩713分,当年球溪中学录取线为727分,她的入学成绩低14分。经过三年的努力,罗兰英的高考成绩达到了607分,高出重点本科线69分,考入了重庆大学。例三:高二00四级8班学生刘真,中考成绩仅为582分,低于当年球溪中学录取线135分。入学后表现也不好,属于“双差生”。经过老师三年的耐心教育,自己的刻苦学习,刘真思想进步很大,加入了共青团,学科成绩在该班也名列前茅,成为了“双优生”。高考总分达到了549分,高出重点本科线11分,考入了东北林业大学。从以上学校的实践案例来看,虽两个年级的入口成绩分别低于Z校34分和42分,择校生比例占正录生比例分别为66.76%和112.2%,入围本科和重点本科希望线的学生比例高二00二级分别为6.17%和30.16%,高二00四级分别为3.14%和45.2%,但经过学校三年科学的教学和管理,仍然实现了“低入口,高出口”的质量目标。而从班级的实践案例来看,无论是正录生占多数,还是择校生占多数;无论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经过班级三年正确的教育教学,均达到了“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要求。再从学生个体的案例来看,无论是单学科成绩低,还是各学科总成绩低,还是学业水平和道德水准“双低”,通过老师三年辛勤的教育教学,也达到了“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要求。二、“低入口,高出口”内涵的初步理解“低入口”是指学生入学或偏班时其学业基础相对低于同类及其以上学校或本校、本班学生的录取标准或学业水平。“高出口”是指“低入口”学生毕业时其学业水平相对高于一定区域内同类及其以上学校或本校、本班原“低入口”学生的学业水平。其中“低”与“高”,无论是就学生个体比较,还是与他人、他班、他校比较,其概念和程度都是相对的。“低入口,高出口”就是对入学或偏班时学业基础相对低于同类及其以上学校或本校、本班学生的录取标准或学业水平的学生,通过学校科学正确的教育教学,使之在毕业时其学业水平相对高于一定区域内同类及其以上学校或本校、本班原“低入口”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入口,高出口”的内涵作进一步理解。“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种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教学中学生低基础与高水平矛盾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力求在“低基础”与“高水平”的对立斗争中寻求尽可能的平衡与统一,以努力缩小“低入口”与“高出口”的心理差距与学业水平差距。“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种激励奋发向上,促进质量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低入口,高出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它具有目标性,也具有号召性和激励性。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鼓舞士气,坚定信心,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种面向全体,转化差生的教学要求。“低入口,高出口”的前提是承认“入口”低的客观现实,但在主观上并不消极对待,而是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追求“高出口”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它重在要求努力解决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转化差生,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诸方面问题。“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种经实践证明的富有实效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无论是一所学校、一个年级,还是一个班级、某个学生的实践;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艺体教育方面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可行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因而“低入口,高出口”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三、“低入口,高出口”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法规依据(一)“低入口,高出口”的理论基础“低入口,高出口”教学实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入学低基础与学生毕业高水平的矛盾问题,这一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是教育哲学研究与实践的范畴。因而,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低入口,高出口”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说:“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同样适用的。”①指出:“马克思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着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结、依存,同时又互相排斥、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对立统一规律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即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H·加登纳创立的,它是当今世界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两方面都深具影响的一种教育理论,同时也是由一种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教育哲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启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而这几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而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之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使之变得聪明。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的实质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从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成功教育的理念是:成功不仅仅是“优等生”的素质,也会垂青于那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所谓“差生”、“中等生”。因而成功教育相信人人都能成功,处处都有成功,时时都能成功,个个都能成人。成功教育认为,负面的期望是阻碍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障碍,学生自己无端妄自菲薄,自我怀疑是其走向成功的第二障碍。实施成功教育应以期望为基石,以机会为砖石,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构建模式。(二)“低入口,高出口”的政策法规依据在“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解决个别或部分乃至大部分学生学业水平低、道德水准低等问题,从而大面积促进差生转化,大面积提高质量。由此应当依据和遵守以下两部法律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四、“低入口,高出口”教学实践的意义作用与主要策略(一)“低入口,高出口”教学实践的意义作用“低入口,高出口”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一般来说应用于高中,尤其是生源质量不高的薄弱高中。在应用实践中其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鉴于“低入口,高出口”是解决学生低基础达高水平矛盾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实践这一过程中,其有助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改变和改善。2、鉴于“低入口,高出口”是提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因而通过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管理等教学过程,其有助于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薄弱学校面貌的改变,办学的持续发展。3、鉴于“低入口,高出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因而通过实践这一要求,其有助于差生的转化,学生两极分化的缩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4、鉴于“低入口,高出口”是富有实效的现代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其有助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端正,有助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5、鉴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又由于我国将要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而“低入口,高出口”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在高中学校具有普遍而长期的实践意义。6、从逆向思维来看,实践“低入口,高出口”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有助于研究生源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高入口,低出口”的教学现象,并探讨解决一问题的有效对策。(二)“低入口,高出口”教学实践的主要策略1、辩证认识“低入口”,全面分析“低入口”进行“低入口,高出口”教学实践的前提是辩证认识“低入口”。不少薄弱学校和教师把“低入口”看成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因而认为“低入口”只能“低出口”,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薄弱学校长期提高不了质量,长期摘取不了“薄弱”学校的帽子。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实践,首先就应当辩证认识“低入口”,要把“低入口”看成是动态的,可改变的;要看成是成功的起点,成功的机遇。这样,就会有教学的信心,才会积极去创造成功的条件。其次要全面分析“低入口”,分类分析“低入口”,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才会全面改变“低入口”的现状。2、确定学段策略,实施成功教育实施“低入口,高出口”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时期的艰苦的教育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的综合的教育策划,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策略实施。近年,一些高中学校的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成功的经验,例如“低入口,高出口”的学段策略是:一年插漏补缺(填低),二年夯实基础(夯基),三年全员提升(提高)。学科策略是:思想学科并进,以思想为主线,促进学科学习;高中初中并进,以高中为主线,补夯初中基础。总体策略是:不歧不弃,树立信心;重心下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教学;面向全体,人人成功。上述策略可结合实际借鉴应用。3、真诚关爱差生,增强成功信心“低入口”的学生有部分都是差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品德方面,他们需要关爱,需要信心,需要帮助。因而学校和教师对他们要有爱心,要有信心,不能歧视,不能放弃。要做到“四给”,即给关爱、给(成功的)信心、给(成功的)机会、给(成功的)环境;还要做到“四包”,即包思想、包学习、包生活、包进步。学校和教师要明白,只有大面积的差生转化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低入口,高出口”的目标,为此在差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力气。4、重视心理教育,加强学习指导“低入口”的学生一般都有心理障碍,主要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障碍,这影响了他们入学前的学习进步,造成了他们“入口”偏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们入学后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感到自卑自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进步的信心。为此,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应当开展心理教育,治愈他们的心理疾病,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增强学习进步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同时也要重视和开展学习指导,其中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矫正,把学习成功的大门钥匙交给他们。5、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分析,“低入口”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低”,也有的是道德水准“低”;而学习成绩“低”者,也不尽在某一学科、某一层面。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从而促进“低入口”的学生都分别获得不同程度的水平提高。为此,学校应当对“低入口”学生的成绩、素质进行多元分析,并对他们今后的“出口”作出预期规划。在此基础上拟制出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方案并予以实施。6、创建激励机制,促进全面发展在“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创建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不分快慢班,而平均成绩分班,也可采用电脑派位,为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和机会,以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如鲶鱼一样激活班集体,如标杆一样成为班级学生学习奋斗的目标。第二,分类分层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之作为学生的近期学习进步目标。在该目标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和激励。如此反复,即可使学生得以长足发展,持续发展。第三,设立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艺体特长奖,这样可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获得奖励。由此,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增强成功的信心和能力。注释: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372.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565.参考文献:1.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科学论坛.2003,增刊.2.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4-8.5.(3).3.秋民.蒋建华.人人成功,个个成人〔N〕.中国教育报.2004-12.11.(3).4.邓甲频.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索〔N〕.教育导报.2004-4.29.(3).5.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教育新理念篇8

“观念”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现代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习活动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学校的学习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短暂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我要学习什么,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支柱。

一、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一九九六年,颇具权威性的未来教育研究机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指挥下,体育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保健操,其它内容基本上没有,除了跑步还是跑步,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课可以越上越好,比如现在国家很重视体育教育,现在体育学科的学分很高,体育课安排也比以往多了起来,这样有利于我们老师开展很多体育课程,比如:立定跳远、跳绳、跳高、双杠,单杠、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课程。

二、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本文将以简单如何学习体育相关感受作为例证,来具体阐述一下在“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应做哪些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的特征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模式上的单一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天晴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身体发育成长。

新课标改革后,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体育不够爱好,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只会害了学生,阻碍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时代的发展。

新形式下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讲,应该是光明片,最近几年国家对体育非常重视,比如国家出台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从国情出发,坚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发展大众体育做法;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充分体现国家相当重视体育,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的需要,为国家体育大计贡献力量。

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有创新的理念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挑战就是对其观念的挑战。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改的前沿阵地上,要尽快转变观念,尽快进入角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能否树立正确的观念、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新教育理念下的角色及职责,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就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

上一篇:关于安全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宋庆龄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