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作品范文

时间:2023-10-16 06:07:43

朱自清的作品

朱自清的作品篇1

我们知道,书画与陶瓷皆有伪作,自古已然。程门的瓷画,自然也不例外。

赵荣华《瓷板画珍赏》第70、71页里,有一件程门彩绘风尘三侠图瓷板画(图1-a),上题:“英雄能有几,亦得此三杰,如斯真罕觏,令人今仰。时在戊子(光绪十四年)清和月,书于昌江珠山之南窗客次,雪笠程门作。”(图1-b)

程门这一作品,正如书中评说:“程门作品山水居多,此图则以人物为主,应属程氏少见佳作。”又云:“程门山水多以疏放之笔为主,见此人物图,笔致尖秀爽劲,眉目点染传神,可见画家工笔写意俱善,笔下功力深厚。背景山水花木出以小写意笔法,则使主题更为突出。”

笔者认为,此作在程门的作品里,至为罕见。这种罕见,不但表现在人物题材上,更表现在书法和绘画上。因为在程门传世的许多作品中,从来没有这种工笔人物,也从来没有这种书法风格的字体。尤其是程门书法不囿于成规,自然而洒脱、有法而无法,但是此作书法却比较严谨,法度森严,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从程门洒脱的书风上看,俨然出于两人之手笔。以上这些观感,难免使人产生疑义。

不料这种观感与疑义,却由朱少泉的瓷画得到证实。

在《瓷板画珍赏》第215页里,有一件朱少泉彩绘客迹青山图瓷板画(图2-a),上题:“客迹青山。己丑(光绪十五年)仲春之月,书于昌江珠山客次,仿新罗山人之笔法,朱少泉写生。”(图2-b)此作山水清和恬淡,风格清俊,神采遒逸,不失为朱氏的精品。但与上作相较可以发现:这两件作品,不但书法完全一样,连其山石树木的画法也如出一辙。由此看来,这两件作品,显然皆出自同一人手笔。可以作为旁证的是,笔者所藏的程门山水花鸟方瓶(图3),也是作于戊子年的。画中山水,落笔苍劲豪迈,书法劲秀敦厚,深得晋唐风度。此瓶虽与程门风尘三侠图瓷板作于同一年,但二者书画都明显不同。而且,程、朱这两件山水作品的时间间隔也并不长,程作于戊子(光绪十四年),时程门六十七岁(程门有一套“时年五十有六、丁丑仲春月”的山水瓷板),朱作于己丑(光绪十五年),只稍后程门一年之间。然而朱氏笔墨雄强、富丽,程门则粗犷、简洁、质朴而老辣,所以两人的风格具有明显的不同。朱氏的风格是清丽的、雕饰的,但程门却是苍秀的、自然的。

程门戊子年的作品,还曾见过松鹤图盖缸,上题:“万年用之(金文)。戊子仲春于昌江珠山客次,雪笠程门作。”但书画远下程门一筹,由此可见也是仿程门之作。

我们再看一些朱氏作品。

曹新吾《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第42、43页,有两件朱氏作品:一是岁岁大吉图笔筒(图4),另一为朱栏觅春图盖缸(图5)。前者也作于戊子年(光绪十四年),后者作于乙未年(光绪二十一年)。对比之下,我们清楚看到,这两件朱氏作品的书与画,也都与程门的风尘三侠图瓷板画如出一手。可见,这件程门的瓷板画,确为朱少泉的仿品无疑。

朱自清的作品篇2

    [关键词]了解与欣赏作文训练 技术训练 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引论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着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着有与叶圣陶合着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着,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1]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2]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

    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3]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4]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

    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因此朱自清进而提出“技术训练”。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作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朱自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

    “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5]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有忽略文脉和标点的倾向,朱自清这些言论可谓切中时弊。人们注重的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和意义,而不是它的文脉条理、标点符号。朱先生这番话自然是一种倡导,即为纠正语文教育的作文训练中散漫无纪的忽视文脉和标点的毛病而建立起一种新观念:学生作文必须以文章条理清晰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最首要的条件。

    朱自清尤其强调当时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几种奇特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授译讲书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朱自清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和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他还以一种犀利的目光发现学生写作中所隐藏的通病:即学生把作文与说话等同。在朱自清看来:(1)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2)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

    朱自清提出的作文训练显然注重这两大主要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朱自清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明晰和重要的见解。

朱自清的作品篇3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I26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自1919年发表第一首白话作品开始步入文坛,至1948年去世,创作持续了三十年,共写有诗与散文等二十多种,合计200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本文拟就朱自清20年代至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浅谈之。

语言风格是对语音、词语、句子、篇章、辞格等综合运用产生的言语作品的风貌和格调。就语言风格来讲,朱自清散文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具有口语色彩,二是饱含情意,三是饶有风趣。

一、具有口语色彩。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而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一个怎样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把文章写得朴素自然些。在《内地描写》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所以朱自清写散文经常追求语言的口语色彩。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用的就是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地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达他的生活感受,说之上口,听之悦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本篇中,朱自清使用了很多口语词汇。例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又如句式,这里文句都很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

朱自清的议论散文也尽量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吧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惩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论吃饭》)

这一段话,是作者针对苏北饥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钱人无奈何只得给他们饭吃而发的议论。用口语说来,明白晓畅,一点也不文绉绉的。作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例如,不说“统治者”,而说“官儿”;不说“为什么”,而说“干吗”;不说“顶多”,而说“大不了”。句式很简短,没有长修饰语,例如:“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这三个分句都只有两三个词构成。句子里很少用关联词语的地方,即使使用,也是口语的,不用书面语的。例如,用“可是”不用“但是”。文中还常使用语气词语,如“吗”“呢”等。

二是饱含情意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具有诗情画意的。

仍以《春》为例,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写,给这幅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一个动人的意境。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在这里,作者观察极其仔细,把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和谐的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春天深情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三、饶有风趣

所谓风趣,就是一种诙谐和幽默,是轻松愉快地对待某些可笑事物的态度。别林斯基曾把风趣的本质归纳为“矛盾”二字,即“现象和它本质之间的矛盾”。如果某位作家在运用语言时,能有意机智巧妙地表现出这种事物的矛盾,那他的语言当然也就风趣了。

朱自清先生待人处事严肃认真,但并不冷峻。他爱真理,有至情,也不乏幽默感。到了这种个性反映到他的散文中来,就使得他的散文除有严肃纯正的内容外,表达上还很风趣,饶有风趣可以说是朱自清语言的第三个特点。

作者为了愉快地向“过去的历史告别”,在这里并没有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讽刺旧式婚姻,而是把他对这件事情自以为明白而实际上并不明白的荒诞心理活动如实地叙述出来,把他那种虽然“茫然”,却还说“毫无意见”的童稚心理和家长们为他的婚事过早地来包办操心对比起来,就显得十分矛盾可笑,于是产生了风趣。

总而言之,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其散文有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口语色彩,二是饱含情意,三是饶有风趣。朱自清的创作对我国散文的发展特别是散文语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一定要善于继承、研究,学习、汲取其间的营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5]朱自清《荷塘月色》江苏文艺出版社

朱自清的作品篇4

我的父亲王凤祚是把朱子常黄杨木雕传到乐清的第二位传承人,对推动乐清黄杨木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朱子常黄杨木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1926年间,父亲经过了八年的从雕花板到浮雕、镂雕、雕佛、塑佛、脱胎、上粉线、彩绘等多种造型磨练和对技艺的娴熟掌握后,开始对朱子常的黄杨木雕发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朱子常的雕刻技艺,便请他最初学雕花板的黄师傅一起,造访朱子常先生。看到朱子常先生的“捉迷藏”。他异常的兴奋,“捉迷藏”中的孩童是那么地传神、雅致、光洁、生动、可爱,他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但就是不知道技巧在哪里。怎么能得到此艺的真谛?父亲十分感叹地说,在旧社会想学别人的高招着实不容易。

1930年,父亲在温州“益庆元”商行从事黄杨木雕事业,“益庆元”老板用高价把朱子常的作品买来请他复制。这段时间,他继续在学习研究朱子常黄杨木雕。在复制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变化,或自己设计,创作新的作品。从那以后,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黄杨木雕创作。这一年父亲26岁。

新中国的成立,百废待兴,民间艺人有的失业在家种田,有的改行另找出路。1953年3月,父亲接到浙江省文化局的通知,邀请他到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院)参加民间艺人培训班学习。在美院短期的培训期间,他结合新社会的时代要求,创作了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苏武牧羊”和寓意着反抗封建婚姻和具有自由恋爱思想的“牛郎织女”,参加上海“华东六省一市民间美术观摩会”。“苏武牧羊”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得到市长的高度评价,获华东一等奖,曾轰动一时。翌年,被文化部选送到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阵营造型艺术展览”,“苏武牧羊”发表在苏联《文艺报》,作品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温州黄杨木雕开始在国际上赢得荣誉(当时是称温州黄杨木雕)。父亲的雕刻技艺,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保护和发展民间美术,美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留下他担任黄杨木雕教师。

“”后期的1972年,父亲退休返回乐清翁老家,依然过着他持之一贯的木雕生涯,还时常关心着他曾经付出过心血的乐清黄杨木雕生产情况,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向厂方需要宗教题材的新样品,父亲为乐清特艺雕刻厂、乐清象牙雕刻厂设计制作了大量样品,如“释迦牟尼”、“鱼篮观音”、“西方三圣”、“关公”、“刘海”、“海味人仙”、“胁侍菩萨”以及各种“观音”造像,这些样品的设计之精美,得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特艺科的称赞,极大地丰富了订货样品。至上世纪70年代末,厂里在册职32300人,外加工人员近1000人。这也是乐清黄杨木雕有史以来从业人员最多,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时期。当时,乐清黄杨木雕已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朱自清的作品篇5

正如书上所说“《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1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2很多人都明白朱自清,他的散文集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集中最著名的要数《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这篇散文集描述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画面。主要资料是:“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亲家见到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泪了,父亲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然后就去办丧事去了。

办完丧事后,“我”的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去南京后,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送我去念书。

我们到了车站后,“我”买票,他就帮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小费,他又去谈价格,谈完后便送“我”上车。又叮嘱“我”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让他走,他说;“我去给你买些橘子,别动!”他带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胖胖的,蹒跚地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抱着几个朱红的橘子往那里走,走到了铁路那里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起,然后再抱着走了过来,一股脑的将它们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后就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说《背影》的语音质朴,那《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十分清丽了。

《荷塘月色》里主要讲的是“我”在院子里乘凉,想到荷塘去看看,于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叶,荷花让“我”感到荷塘里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让“我”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州曲》。这样想着,突然发现自我已经到家了。

这篇散文集里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区区折折的荷塘上,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写的《荷花》里的第二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荷花多美丽呀!我又想起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比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散文集》真好看哪!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3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们的日子快的就像被偷了一样啊!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时间总是比我们要跑得快。洗手时,时间从水盆里溜走;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溜走;掩面叹息时间的飞速,而新来的时间又在掩面叹息中溜走了。

时间,是时间最珍贵的事物了。虽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依然感谢上帝给予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啊!这是我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基本,然而现在的人却有人随意的虚度光阴,“视时间如粪土”。上帝给予了我们短暂的使用权利,而是谁,给予了我们浪费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是时间最好的主人,上帝会用另外的方式来收回宝贵的时间,赠予能够充分利用的人。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在写《匆匆》前,已经在文学上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依然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一个这样的大学者,竟用这样的文字评价自己过去的时光。

这样的成就,也依然让时间溜走,没有得到充分的价值,那怎样才能让时间充分的发挥作用啊!这不仅仅是诗人珍惜时间的体现,更是他为人谦虚低调的体现啊!但我们,却真正应该考虑怎样才不在世间平走一遭。我们从到来,至离开,仅仅是一个过程,结果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这个过程,我们要让它价值最大化,更加的有意义,更加的丰富多彩。虽然现在的我们依然是未成年人,但对是非的判断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概念。

或许真的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应怎样的渡过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还是分秒必争?走这一遭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世界对抗的过程。这些,需要思考,需要计划,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出一张切实可行、不好高骛远的蓝图。对照图纸从地基开始,为了梦想努力拼搏。数年后,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些东西。世界因我们而精彩!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4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博物院》,让我知道了国内外的一些稀世珍品,知道了许多名人轶事,学到了许多历史及书画方面的知识。《冬天》,《绿》,《看花》,则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丰富了阅读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诚意》,《儿女》,《哀互生》,又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这篇篇清新优雅,如诗般的感人散文中,你细细品味出其中的美,爱,信念和智慧了吗?朱自清的散文是久盛不衰的永恒经典!

朱自清的作品篇6

花炮王本是皖南宣城人,原名王七,母亲早亡,在他7岁那年,家乡发大水,他随父亲逃荒来到湖州。谁知寒霜偏打单根草,刚到湖州不久,父亲又因病去逝,王七因无钱给父亲下葬,只得站在闹市口插草自卖,说谁能让他父亲入土为安,他愿意跟着那人一辈子当牛做马。就在这当口,有一个来湖州推销花炮的商人,一眼看中了他,当即出钱帮他打理了父亲的后事。那商人名叫朱仙客,是河北保定府人,世代以制作花炮为生,妻子秦氏只给他生下一个女儿,以后再无生育。朱仙客心里想找人过继一个儿子,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眼下见得王七小小的年纪,竟有那份孝心,料他将来必有出息,就想将他收为义子,日后好继承他朱家的祖业。

朱仙客将王七带回保定,当即就给他改名换姓,取名叫朱品三,同时又让他跟自己学起了制作花炮的手艺。朱品三长得眉清目秀,为人诚实,又吃得苦,很快赢得了朱家一门上下人的喜欢。特别是朱仙客的女儿水仙,成天跟在朱品三的后面,哥哥长哥哥短的,小嘴像八哥似的叫个不停。朱仙客有时赏几两碎银给朱品三做零花钱,可他自己从来舍不得用,总在街上买好玩和好吃的东西,送给水仙。看他们两个孩子关系那么好,朱仙客和妻子秦氏心里十分高兴,夫妻俩暗地里商量,等朱品三长大成人,索性将水仙嫁给他,让他做朱家的女婿。

转眼间,朱品三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那水仙更是出落得像九天下凡的仙女似的,真个是人见人爱。也就在这年的春上,朱仙客将女儿水仙嫁给了朱品三,同时也正式将朱家制作花炮的产业,全权委托给了他。临了,朱仙客又告诫朱品三,男儿应该以事业为重,不得过于沉湎儿女情长之中,现在他把这副重担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在花炮这一行业中闯出一番新的天地来。

朱品三新婚不久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花炮制作中。一日,他路过铁匠铺,见锤下星火四射,有长有短,有红有白,有粗有细,有粒有丝,顿生灵感。他用袋子在铁匠铺里装了一些铁屑带回家,把那些铁屑锤得粉碎,再掺以火药和米汤搅和在一起。然后,他将铁砂、火药拌和得大小粗细不等,再以黑硝作动力,装于底部导火线处,于是,便造出了喷射花色形态各异、或梅或菊的花朵来。更为新奇的是,他所研制出来的这种花炮,随着冲天的火焰和落下的缤纷花雨中,还能奏放出各种美妙的音乐来。往年朱家的花炮,总得要朱仙客带着产品四处推销,可现在自从朱品三研制出新的花炮后,客户们都主动找上门来订货。一时间,朱家的花炮名声大震。朱仙客平日那些玩得要好的朋友,都纷纷上门向他道贺,说他找了一个好女婿,朱仙客自然是笑得合不拢嘴。

哪知朱家的花炮一炮打响后,急坏了一个人,此人正是保定府的知府王怀仁。这王怀仁是当地有名的贪官,也开了一个花炮制作坊,他眼看着朱家的花炮成了抢手货,而自家的生意日渐冷落起来,心里哪有不急的?他为了能得到朱家制作花炮的配方,眼珠一转,顿生毒计,竟派了一干衙役闯到朱家,说朱仙客平时与江湖大盗素有来往,图谋不轨,妄想推翻大清朝,一铁链子将他锁了,把他打进了死牢。随后,他又放出风来,朱家的人要想救得朱仙客出来,必须拿花炮的制作配方来换。

这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朱品三急了,只得来到牢里与岳父相商,想将配方献出来。哪知朱仙客听了勃然大怒,道:“品三,如果你还是我朱家的女婿,就不要把配方献给那狗官,我朱仙客一生清白,你要献出了配方,岂不是向外面宣示,我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谁知朱仙客的话,正好被走过来的王怀仁听到了,他不由得恼羞成怒,叫来一班打手,将朱仙客从牢里拖了出来,按在地上,一顿乱棍,将他活活打死了!

朱仙客死后,秦氏也因伤心过度而亡。朱品三悲愤交加,写了一封状纸,四处替岳父喊冤鸣屈,无奈那王怀仁手眼通天,没有人敢接他的状纸。

恰巧在这当口,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日子快到了,为了将这次寿诞操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慈禧太后让光绪皇帝特地下了一道圣旨,要在京城摆一个施放花炮的擂台赛,说谁放的花炮最好看,能夺得头名冠军的人,不但有重赏,而且还可以被封为高官。朱品三得到这一消息后,为了能给岳父报仇,他当即和妻子水仙商量,决定参加这次擂台赛。

当时,在全国的花炮行业中,当数湖南浏阳的李家、浙江温州的陈家最为著名,数百年来,这两家生产的花炮可谓在各地独占鳌头,无人能比,这次京城要举行的擂台赛,这两家肯定是非去不可的。朱品三知道,自己此次去京,想要在花炮擂台赛中出人头地一举夺魁,就一定得想办法在花炮施放的花样上超过这两家。为此,朱品三一头钻进作坊里,并在妻子的协助下,经过两个月的苦苦研制,终于发明了一种名叫“美人炮”的花炮。随后朱品三雇了一辆马车,带了许多最新研制的花炮启程进京了。

这当口,前来参加花炮擂台赛的人早已云集京城,从各地赶来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各家大小客栈。擂台正设在京城十字街口的闹市区,到了比赛那天,慈禧太后在朝中一帮文武大臣的前呼后拥下,坐上了擂台前的正对面。当大太监李莲英登台宣布比赛开始时,随着三声号炮,湖南浏阳的李家率先登场,一连施放上百只花炮,随着一阵冲天的火焰,在天空上撒开了万朵桃花,那些桃花又拼合起一行“祝福老佛爷万寿无疆”的字样来。在场的人看了,无不拍掌叫好,慈禧太后乐得更是手舞足蹈。接着,浙江温州的陈家,以及各地制作花炮的高手们,纷纷抢着登台亮相,各施绝技……轮到朱品三上场时,他叫人将马车上的花炮全搬上台来,在台上堆成一个美女迎空起舞的形状来。大家正不知他玩什么把戏,只见他点燃了其中一只花炮的药引,随着一声霹雳,一束粗大的火焰呼啸着冲天而起,紧接着,那空中升腾飞舞的星光中,突然出现一组舞女,在一阵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台下的观众有生以来还从没有见过这等奇景,一时间欢声雷动。就在众人一片叫好声中,天空中的那一群美女徐徐降落,当落在地上时竟全跪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连呼万岁,然后才化作一缕缕轻烟散去了。

慈禧太后像傻了一般,看得呆了,好半晌这才如梦初醒,大声叫好。她这一叫好,朝廷的大臣们全跟着喝起彩来。最后,李莲英当场宣布朱品三为冠军,并赐给了他一块“花炮王”的金匾。慈禧太后要亲自给朱品三重赏,谁知朱品三扑通一下跪倒在地,说他不要任何重赏,只想让老佛爷替他做主,还他一个公道。随后,他趁机就将保定知府王怀仁为了抢占朱家的花炮配方,如何将他岳父陷害致死的事,一一诉说了出来。慈禧太后正在兴头上,听朱品三这么一诉说,顿时大怒,当即命人赶到保定府,摘去王怀仁的乌纱帽,将他押到京城大牢受审。她又为了表示自己如何重视人才,又叫人在京城为朱品三弄了几幢房子,让他将花炮制作坊搬到京城里来。

哪知,朱品三刚刚搬到京城,还没听到有关朝廷是如何审理王怀仁的案件时,八国联军打过来了,慈禧太后只顾个人安危,挟持了光绪皇帝西逃了。那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当口,那王怀仁趁乱从大牢里逃了出来,竟充当起了一支英军队伍的走狗,带领着他们四处乱窜,杀人放火,抢夺财物。那天,朱品三的妻子水仙有事上街,正好被带着一队英兵迎面走过来的王怀仁发现了,王怀仁认识水仙,他为了报复朱品三,领着那队英兵把她拖到一个巷道里奸杀了。

当朱品三找回水仙的尸体时,他扑到她身上哭得死去活来。他发誓一定要找到王怀仁,将他杀了替死去的家人报仇。

可还没等他去找王怀仁,王怀仁领着一伙英兵找上门来了。其中一个是英军的头目,名叫卡瓦西,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在未打进京城时,就早已听说朱品三是制作花炮的高手了,特别是他那一手美人炮,更是叫绝。卡瓦西让王怀仁带着找上门来,就是为了庆贺英军占领北京城,让朱品三为他赶制一批美人炮,前去施放。

朱品三面对那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怒火中烧,厉声斥道:“你们这些杀人强盗,闯进我国领土为非作歹,我凭什么要给你们制作花炮?”“哈哈哈……”卡瓦西一听顿时大声狞笑起来,“凭什么?就凭你们中国人全是孬种。你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火药,你们只会用来制作烟花爆竹来玩乐,而我们却用来制作了弹药,打进了你们的国土,这就是你们的下场!”那王怀仁站在一旁也帮起腔来:“对,卡瓦西将军说的对,这世界上谁狠谁就可以称王,你如果胆敢不服从卡瓦西将军,他就会杀掉所有京城里的老百姓!”

听了王怀仁那一番话,朱品三几乎气炸了肺,可他强咽下这口气,转头对卡瓦西道:“我答应给你制作一批美人炮,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杀了王怀仁!”“好的!”在卡瓦西眼里,那王怀仁根本就不算什么东西,他抽出腰刀,还没有等王怀仁喊饶命,就一刀劈了下去。随着“啊——”地一声惨叫,王怀仁像死狗一样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

几天后,朱品三按照英军头目卡瓦西的要求,制作了一大批美人炮,等到英军开庆功会的那天,运送到了英军的军营。卡瓦西一见乐坏了,当即要朱品三施放给他们看。朱品三将那些花炮叠起一个个舞女的模样,随即点燃了花炮的引信子。接着一声巨啸,火焰腾空蹿起,一霎间,天上出现了数十个舞女,在音乐声中挥舞着长袖跳了起来。那些英兵看了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没过一会儿工夫,那些在半空中起舞的美女们,一个个降落到了地面,竟排成队伍,抛着绸带,在英兵中间来回穿梭。那些英兵看那些舞女都跟活生生的真人似的,又都五官毕现,长得美艳绝伦,顿时都发起狂来,争先恐后地抢着去拥抱那些美女。谁料,那些英兵刚一接触到那些美女,随着一声声“轰、轰、轰”的爆炸声,一个个被炸得哭爹叫娘,死伤大片。再看那些美女们都化作了一道道轻烟消散了。

“该死的,我们都上当了,上,将那家伙给我活捉!”站在远处的卡瓦西见此情形,知道上当了,气得绿眼珠都变红了,指挥着英兵向朱品三扑来。

岂料,还未等那些英兵靠近身前,朱品三扯开身上的外衣,露出身上捆满的花炮,他仰头大笑:“你们这帮强盗,正像你们说的一样,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只会用来做喜庆的花炮,却从来不会用来杀人,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用武力去征服任何人。既然你们如此欺人,那别怪我不客气了,我要让你们也尝一尝中国人的厉害!”

朱自清的作品篇7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提要  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朱自清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他鲜明提出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虽然讲解、分析、辨别、练习早已普遍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朱自清则独具一格地极力倡导“读”应当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变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了解与欣赏  作文训练  技术训练  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                          *                          *

            引  论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

        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1]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朱自清的作品篇8

朱子常(1876-1934年),名正伦,字子常,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在祖父家学的影响下,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九岁开始,先后师从舅父陈汝斌学习佛像塑造、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髹漆画、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等。20世纪初,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朱子常放弃了原有的手艺,开始从事专业的黄杨木雕刻工艺,把原来只充当大宗木器配角的黄杨木雕独立出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很强观赏性的艺术门类。可以说,如果没有朱子常,就没有今日温州美轮美奂的黄杨木雕,更不会走出国门名扬海外。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作为雕刻材料的小型圆雕。它的材质是黄杨木,由于黄杨木是热带、温带较常见的常绿植物,主要生产在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台湾等地,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温州本地的黄杨木植株较小,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0厘米。但黄杨木的优点非常突出,那就是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艳丽可人,表面打磨后即呈现出一种明丽的鸡蛋黄,可与象牙雕刻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木纹理颜色由浅而深,既古朴美观,又柔和温润,别有一番情趣。目前,有人根据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实物,推测出至迟在元代,民间即开始有黄杨木雕,但至今能看到的从明代至清中后期存留下来的黄杨木雕作品依然非常罕见。1995年,台北“敝帚斋95年展”展出过10余件明末清初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从雕工推断,这些珍品可能出自南方福建、苏州雕工之手。从当前存世数量之稀有来看,说明黄杨木雕一直以来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从清末到民国,由于朱子常的推陈出新,将黄杨木材质的不足反变为优点,抓住材质本身的特性,扬长避短,以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为主导上,才促成黄杨木雕“登堂入室”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并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

朱子常是一位很有风骨的黄杨木雕大师,传统雕刻中以人物最难,想要创作一件赏心悦目的主体圆雕作品,则需要很深的功力和严谨的从艺态度。黄杨木雕不同于陶瓷、泥塑和面塑人物,除了能画善塑外,还要有在长期操刀实践过程中的雕刻技能,朱子常就是用上十余年工夫,不断地对“刀功”进行琢磨,到了晚年,塑、画、刀、艺才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尽管他识字很少,但却在做人与做艺上极为认真。他一生潦倒,却从不为金钱所屈。自认为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流向社会。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了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被评为二等奖。得此殊荣的朱子常披红绸周游温州四门,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艺术家。随着声誉日隆,朱子常雕艺作品开始引起南来北往的藏家的关注,作品走俏南洋,收藏朱子常的作品成为当时达官显贵们的嗜好。在20世纪20年代,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价格已以银元垒叠与作品等高来计价,尽管如此,还是求者趋之若鹜,可见艺品之精致。据传,当时浙江温州某县一位县长,非常想得朱子常的一件作品,但朱子常诟病其轻浮人品,虽几次叫人登门相求,均遭婉拒,后经人一点拨,想出了一个“馊点子”,以说朱子常抽大烟犯了律法为由,将他逮入牢内,后又让该县商会会长出面往牢中与朱子常谈条件,许诺以得一件黄杨木雕为出狱条件,于是朱子常在牢中雕了两件15厘米高的《济公》, 一件给那位县老爷,另一件送给商会会长以谢恩德,这件作品世传至今。晚年的朱子常,由于有吸食大烟的不良嗜好,身体每况愈下,一年也雕不出几件精品,家境日渐窘迫,最后因贫困,以不足花甲之年而谢世。

朱子常的物质世界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是异常丰富的。我们从其作品中能看到他的纯粹又不失纯真的艺术追求。因其技艺高超,不同凡响,时人称其为“伦仙”。他早年曾师从亲属走南闯北,10岁时已会捏塑36尊仙官,20岁左右又学会了雕花技术和髹漆画。脚迹遍布浙南广大地区的大小寺庙,创作了不少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佛像作品,因此他改行专营黄杨木雕,佛像便成了他驾轻就熟的强项。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成长环境,他自幼儿生活在一个清贫又没有父爱的家庭里,迫于生计,幼年即开始外出谋生,过早的生活重担使他几乎没有享受到值得回忆的童年生活,等到长大成名后,对那段生活常常心怀遗憾,出于对心理的补偿,他只能通过大量的观察婴孩的活动并付之创作,这对他后来的艺术取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他的后半生中,虽说其他题材也有涉足,如历史人物、仕女、劳动者等等,但最为广泛的除了佛像,其次就是婴戏了。尤其是对婴孩的刻画上,刀法圆转流畅,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仿佛每一件婴戏作品都揉进了他的精气神,都是倾注全部心血而为之。《虞初近志・巧工偶记》中写道:“子常曾刻婴戏图,凡百儿,儿各具一面目,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诚奇技也!”

目前,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存世数量甚少,仅以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市博物馆馆藏居多,合计约有十余件。其中婴戏作品《捉迷藏》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常作的题材,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的作品就是用此题材,两馆各收藏一件。捉迷藏,江浙一带俗称“躲猫猫”,是一种很受儿童喜爱的群体游戏,它的玩法是,一人或数人躲藏起来,其他人搜寻;另一种是一人以毛巾或布条将双眼遮住,捉摸别人,被捉摸到的则输了,于是轮到此人来蒙目捉摸别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捉迷藏》(图1)表现的是在庭院中嬉戏的八个儿童在玩捉迷藏游戏。作品横20厘米,纵30厘米,座高5.3厘米,孩童高8.5―9厘米,最高点石桌连孩童共10厘米。空地上一孩童蒙目伸臂,在屏息寻捉;前景三人,一作金鸡独立状,脖项微斜而凝视,正前稍远处的男孩,双腿弯曲,一手指划,似乎嘴里念念有词,右侧作马步的男孩保持警惕的姿态,似在顽皮地与其周旋。后景四人,似乎都觉得所处的位置不易被摸捉到,一个个无忧无虑,甚至其中一人还爬伏于石桌上,似睡非睡,石桌旁一人笑逐颜开,一个稍大的有些矜持,在一旁观看,一手牵着跃跃欲试、随时会造成失误的小弟弟。这8位戏婴,经朱子常的极为传神排列组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而戏婴们也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再现,能听他们的嬉闹欢笑,能感到他们的呼吸气息,如果没有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他们心理世界的瞬息的捕捉功力,怎会创造出如此格调的作品。

另一件婴戏作品《捉迷藏》(图2),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也是在一庭院内,有石亭,有假山,有戏婴7人。一蒙眼的孩童居中,打开双手正在寻找藏身的其他6位。近前的一位蹲踞,面部的表情笑容可掬,另外三人似乎正在相互言语提醒彼此:“小心,别被抓着!”其中之一还表演着单腿独立的高难度动作,令人忍俊不禁。身后的一人身子前倾,保持一种警觉,尤其是高高地站在亭台里的那位,神情怡然自得,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他表情里仿佛向我们透露出不会被找到的自信。底座是黑色的根雕,做成假山形状,这件忠实于人物的真实描绘,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这种注入作者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情韵,令人时看时新,百看不厌。

《六子戏弥勒》(图3)这是朱子常最拿手的两种题材之一,即婴戏与佛像完美组合的一件精品。作品横27.5厘米,纵17厘米,人物高11厘米,座高6.5厘米。作者以大肚能容的传统民间的喜乐之佛为作品的主角。配以六位无拘无束的婴孩为衬托,把神圣的佛仙与天真的婴孩相结合,使作品充满了融融的喜庆氛围。在体量上,突出了佛的大肚(大度)豁达,笑容可掬,逍遥自得。而婴孩们日常生活中好奇、顽皮、天真、善动的特点则是通过不同道具加以表现的:有朝佛耳吹喇叭的;有攀附佛肩凑着佛耳说悄悄话的;有手指佛的肚脐问问题的;有戏将佛鞋当座椅和硕大的佛帽扣头嬉耍的;还有横卧在佛前撒娇嬉闹的。每每看到这一佛婴相嬉的场景,心中都会荡漾起喜乐安详的涟漪。此佛像背部正中位置钤隶书“子常”长圆印。黑褐色杂木树根形座,佛像左后方座子表面钤“永嘉朱子常”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三星送子》(图4),通高26厘米,作品中6个人物前后高低布局。后景四人,中间老者头戴官帽,手持灵芝如意,为禄星;右侧,怀抱无发蒙童,为福星;左边手柱鸩杖,手持仙桃,银须垂胸的为寿星;而前景的两个婴孩,面带微笑,趋前引路。六人的表情各异,却透露出各自的身份和内心世界。此作品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上一篇:关于秋天的词范文 下一篇:怜子如何不丈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