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09 06:28:19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1篇

刚初有成效地挣脱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那一代疲惫的人又开始了接轨思想解放的旅程。《飘零》中的W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飘零的孤草。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

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当时没有人赏识他前卫了80年的心理学。在中国,用原文说就是“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但日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总是得过下去,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其勇气和抱负是即使放到现在也不嫌发霉的。若换成是我,可能会被周遭所影响,而周遭可能会说:不是每个人在“日心说”发表公认前还活着被称誉的,又不是每只苹果都砸得出“万有引力”的。只有现实才能实现?!不!

再者,当热情遇上冷漠,他必须学着对一切冷漠,淡视。必须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和对他所从事科学的冷静,冷对解剖上百只老鼠。但是内心的热情视万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许用笔尖倾泻下自己满腹满心热是他最好的解脱法。关于这一点,倒是和现在所谓的舒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现在的方法倒是好多了。唱KTV宣泄,运动减压,香熏宁神和网聊等等。但追根究底还是对“生活理想自由”无限热情的表现。也就是说黑暗是对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对热情的呼唤。这也是生命奋斗路程中对心的考验。一冷一热,看你是否受的了热胀冷缩。

当希望面对闭门羹。文中他对自己的祖国是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之深的,他不想离开祖国,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讥笑不屑后,终于被挡在了祖国发展的门外。是对,到现在形同科举的考试还是阴魂不散地笼罩着。着使得怀着求知欲望的许多人吃了希望中学校的并不鲜美的闭门羹。前段时间“独傲一时”的韩寒,就是已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成功;他站在希望和闭门羹的断点笑傲江湖吧!他以自己的个性处理了二者。那成千上万的其它个性个体呢?有将如何处理二者呢?

而后,当胆怯面对追求。他怯懦了。他和一个日本的有夫之妇彼此相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在世俗看来,着又是一段“不伦之恋”。但有谁能说他争取后,着不会是“水晶之恋”呢?他撒手了。而在胆怯面前有多少人可以挺直了腰呢?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囡孩儿,在追着一只足球玩,一脚,球飞远了,他有赶忙跑上去,但是太急了,左脚踩在了右脚上就是一跤。他妈妈跑过来,又是安慰又是抚摸,小男孩起来,眨着眼说:“妈妈,我不怕!”又冲上去追球。似乎越是单纯就越是不会胆怯,所以,单纯也是个性,个性就能克服胆怯,克服胆怯就能追求到你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一、以“引”突出重点

引,主要是围绕文本的感点,来加强引述材料。读后感主要体现在一个“感”字,这也是写作的重点,而真正表述这个“感”字,必得从“读”写起。所谓的“感”就是由 “读”引发的。这里的“感”就是“引”的开头。“引”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感点而发的。当我们在引用原文时,要看文章的长短,如果材料精短,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引述全文来写;要是文章长的,就可以通过摘录其中的重点部分来“引”发“感”,这样就可以有感而论了。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式,“引”都要简明扼要。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当学生写《春》读后感时,一定要注意这篇文章中的关健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中的“盼”“刚睡醒”等词语都是写读后感的关键。只有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春”的鲜明印象,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这也是一篇课文的“引”。如,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春风微拂、诗情画意的画面,就会理解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赞美春天,为什么说春天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因此,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就可以用到这个“引”字,通过几句词语,就有“感”而发。

二、以“议”突出感点

议,主要体现在分析材料方面,通过它,可以提炼出要写的感点。学生在“读”的时候,就需要对“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以事论事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入挖掘文章内在主旨,这样就会抓住感点。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它所围绕的重点是:“人怎样活着才算是最有意义?”可以让学生针对它来做一下具体的分析。通过阅读全文,学生都会明白,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但是要写一篇读后感,就要把所有的疑问全部搞清,通过集体讨论也好,自己独立完成也罢,只有弄明白我们要有“感”的真的目的和行为,才会把“读”字作为重点,通过反复的阅读之后,才会有“感”。

三、以“联”彰显真实

联,是要求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就事论事或泛泛而谈。联,就是在学生写读后感时,要紧密联系实际,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通过“感”字引发出来。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可以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不幸遭遇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联想现实社会中的人或周边的人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说:“有时候觉得好累,甚至对书很厌烦,一看书就想睡觉,就想直接远离书本的世界。但是,当学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时,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时,就表现得很是积极、乐观。虽然书籍不能与我沟通、说话,但是它们却给予了我许多的知识,教会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都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读后感更真实更有魅力。

四、以“结”升华文本

结,就是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升华感点。总结性语句不光是要与前文相呼应,强调感点,更要通过它提出希望,起到号召的作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前后呼应,内容上浑然一体。写的是读后感,在有感之前要受到“读”的约束,也就是引读,在论述全文时,还要紧扣“读”的内容,有感而发,结尾还要升华感情,回扣“读”的内容。“读”字是贯穿全文写作的重要线索,我们仍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为例,当我们在阅读完全文以后,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够升华自己的情感。

终上所述,要想把读后感写好,关键是要把所要论述的材料读透,然后抓准文章的感点,才有感而发。如果是记叙文,那么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可以通过某个特性或某句话表现出来;议论文,就要反复阅读全文,掌握论述的中心论点;如是散文,就要领会其蕴意。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有感而发,重要的是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感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启发他人。抓住读后感的感点,联系实际,使情感升华,这样才会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写作

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只要想学好语文,写作是重中之重。有一个好的写作能力,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的把握能力,当然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同样是水到渠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一天的生活,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笔,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日记写作中,教师应该实时地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指导。

二、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书读的多少,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素养,个人谈吐以及思想的高度。小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有着非凡的意义。小到现在语文成绩的提高,大到对以后为人处世的影响。举个例子,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有学习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部分小学生是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多读一些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比如他的叙事散文《父亲》。通过学生对朱自清先生其他散文的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散文中表达的思想,也提升学生对散文这一新文体的理解。其实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秀名著的选段,比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完整地阅读这些世界名著,并且让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摘抄书中好的句子,最后读完一本名著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写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即对这本书中人物的性格的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掌握。

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卫群.小学语文看图写作教学内涵分析:以人教版(2007年)教材为例[J].时代教育,2012(20).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4篇

1.课前拓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一般来说,课前拓展主要是让学生搜集资料,如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文章主人公的资料等,以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笔者在教学《匆匆》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搜集以上相关资料外,还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在开课之前,先让学生以竞赛方式交流搜集的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交流中,学生重温了许多学过的名言警句,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另外还有“不教一日闲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等名人名言。再以导语“朱自清先生也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于是写下了《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理解”引入教学内容。这一设计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让学生对惜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理解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课中拓展——激发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在教学《匆匆》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因时间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时产生的遗憾、茫然、无奈等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插入相关写作背景介绍,使学生对作者产生上述思想感情有了根源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细腻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学生争相发言。教师继续引导:“让我们也当当小诗人,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试着说一说!”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说出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滑过;踢足球的时候,日子从脚底下溜走;打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指缝间漏去……”“上课做小动作时,日子从手上溜走了;下课捉迷藏时,日子从脚底逝去了……”等诗句。这一拓展设计,在打开学生想象思维大门的同时,学习了作者的写作特点,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反思自己曾经虚度光阴的行为时,懂得了惜时的重要性,达到了对课文教学重点的突破。

3.课后拓展——升华情感认识,培养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理想的教学是把教材当作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所以课后拓展,如课外阅读积累、课后作文小练笔、实践调查活动等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拓宽语文教育渠道”这一要求。《匆匆》一课在通过课前、课中拓展的设计教学以及有感情朗读、欣赏文章的优美文辞之后,教师适时鼓励学生以“惜时”为主题,进行课后作文小练笔,体裁不限,可写《匆匆》读后感,可仿写《匆匆》,亦可自拟题目。通过检查评改,发现学生作文体裁多样,有仿写、有读后感、有诗歌等;部分作品文辞优美,自我剖析直抵心灵深处;有的作品在写作特点上融“名言警句、惜时实例、联想感慨”于一体,而且每篇作品都以“惜时”为主题,写出了时间的宝贵以及如何珍惜时间等。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89-01

散文是抒情的主要表现形式,充满了的生命激情,用优美的语言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与灵魂慰藉。散文题材广泛,是一种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最多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散文鉴赏教学的一般方法,考虑如何优化散文教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阅读,情感共鸣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地位。在散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教师应该引领线索融人到散文的情境之中,以饱满的热情与强烈的感情,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作彻底的感悟,并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传导知识的目的,才能促使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文章的内涵。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就先用深情的语调给学生介绍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知识.再隆重的推出伟大的作家― ― 朱自清的生平事迹。这样,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散文风格,以及朱自清的伟大人格。这样,学生把自己完全融人到作品的情境中,并以最真挚的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这样方式渲染,初步感受作品中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学生也对这篇课文渐渐的产生了兴趣,从而也体会到了散文的学习与我们的家庭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更加喜欢散文这种文学题材。

又如《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诵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然后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诵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二、欣赏散文,体验情感

散文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创设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我”的几次流泪的刻画。对于这些描述,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去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内心牵挂与情感的不忍.以及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样,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

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又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表面上好像是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作者怀着一种爱国情感赞美像白杨树一样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领悟语言.驾驭语言

优秀的散文语言总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通过品读词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丰富内涵。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散文的语言富于口语化。因此读起来亲切感人。

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等句子,读起来很有生活的气息。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些句子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其结构美、比喻美。

再如一些散文文言的词句也非常耐人寻味:《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句式工整,美轮美奂。

四、寻找线索,把握结构

由于散文贵在散,题材广泛,表现方式灵活多变,这就为散文的结构带来了无穷的奥妙。古往今来的散文作家为了做到形散神不散,在安排结构上,往往运用一条线索把形散的题材串连起来。例如的《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篇用“她勤劳的一生”表明全文叙事的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看似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的事例,诸如煮饭、养蚕、喂猪跳水、纺纱等日常事务,正是有了这条线索,才把这些小事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说明母亲的伟大。在分析散文的结构时,正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6篇

一是利用跟文本的对话,开展品德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入手。如《背影》这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先让学生说出作者关于“肖像、动作”等 描写方法,然后分别找出相关语句,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他用双手攀……,而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最后剖析描写的意义和作用,如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这时我看着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转化成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父子间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通过对话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学生在认真的阅读分析中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并在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憾,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又如 学习《最后一课》,分析韩麦尔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上整体了解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在国土沦丧之时的深切悲哀,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对文中“春草”、“春花”、“春玉”的描绘,以欣喜的感情把它表达出来,让整个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成长,以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还有《送东阳马生序》中艰苦求学、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愚公移山》中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挠精神。像这些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所以只要紧扣文本品德教育的内容便可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是利用写作教学,开展品德教育

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正是我教学生作文,追求作文的真谛所在。写景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写想像作文,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展望美好未来;写事作文可以让学生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发展学生美好的人格品质等等,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写读后感,开展品德教育。教学中,我每两周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一周写一篇周记,内容多样,读后感就是其中之一。 写读后感,“感”既是重点又是关键。因此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读后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思想行为实际,谈读了文章后的感受,篇幅可长可短。学习了《背影》之后,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恩,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利用作文命题,开展品德教育。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就仿照写篇《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旨在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热爱自己的父母,学习了《藤野先生》,就对应写一篇《师生情》,旨在引导学生尊师重教。总之,学生在写这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时,通过分析、思考、辨别,自然会受到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达到自律、自尊、自重、自强的德育效果。

(三)利用作文评讲,开展品德教育。作文评讲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析,既要在写作技能和写作方法上给以指导,又要在思想内容上正确引导,在评讲中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作文中表现出的健康情感给予充分肯定,及时指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情感和拜金主义,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利用写日记,开展品德教育。写日记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向善,求真爱美,劝自己助人改过,在日记中针砭丑恶,赞扬美善,我让学生持之以恒写日记。通过写日记,不仅使学生写作能力逐步提高了,而且又是一次“道德长跑”,学生思想觉悟、道德认识越来越高。

三是利用背景开展品德教育

如在讲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时,我先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0至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到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敢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明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我乘机教育学生幸福和平生活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7篇

一、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要多鼓励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创造开放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师要与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密切联系,按中职学生的课程要求、文化层次、阅读心理、审美情趣等,将图书分类检索,提前张贴,让学生根据课题选读,由老师注明必读部分。根据中职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指导。比如,从节选课文延伸到整篇文章;从课文中某个作者的某件作品延伸到作者其他的相关作品;从课文注解引语或课文中某个词语延伸到相关作品等等,这些都应成为课堂阅读的主要指定任务。如: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延伸到其散文集《朱自清文集》的阅读,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延伸到对坡《前赤壁赋》的阅读。而无目标性阅读,则是让学生擦亮“发现美的眼睛”,自主阅读,积累(摘抄)美词佳句、写作方法、精妙构思或深刻哲理等等,同时达到审美愉悦、陶冶情趣的目的。

2.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因此,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从曹操自负、奸诈的性格,引出郭沫若对此做得的翻案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从而对苏轼其文其人作研究性探讨,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教材中凡涉及古今中外的名篇节选,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有些学生畏惧大部头的长篇巨著,所以笔者确立了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使学生阅读兴趣不

受挫。

二、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初读法

在这一阶段,不要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也不要争于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语文教学重视“以读为本”。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才会对课文有更深层的感悟。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围绕重点词语和句子揣摩、分析、感悟。老师适当点拨引导,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作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纸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总之,开设阅读课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所以,我认为中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努力把学生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进而培养他们的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使得学生能自觉地从阅读课中拓展自己认知发展的空间,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8篇

《背影》一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认读文字,理解关键语句,注意辨字形、正字音、释词义,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进而使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细心研读课文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特征的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习、预习能力,课前已经预习好生字、词,查找了作者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锤炼并培养他们的交往、认知、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的精巧构思。

2.分析、探究关键的语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父母沟通、交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中的人间至情,激发、培养学生理解、热爱自己父母的情感。

B.体会散文《背影》的语言特色,学习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A.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B.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

《背影》教学流程的展开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感悟文中语言、关键语句饱含的父子亲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感恩之情之心。

【教学媒体的使用】

幻灯片、电视剧连续剧《咱爸咱妈》主题曲――《父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主题曲――《父亲》,让学生在深沉的歌曲声中体验深沉的父爱。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却极为强烈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动心、动情、动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背影》。(板书:题目――背影,作者――朱自清)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介绍

把学生搜集的资料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来展示有关朱自清的照片、生平事迹。

教师在给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二)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我们的学习重点有两个:

1.清除字、词障碍,理解重点、难点词汇、语句。

2.理清文章条理,找出文中有关“背影”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差事 狼藉 迂腐 踌躇 颓唐琐屑 举箸

②理解下列词语

狼藉: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不能自已:无法自控,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找出文章出现的几次背影: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散文,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下边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

学生:《背影》一文线索是背影。

教师: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几次写到了背影?

学生:四次!

教师:文本四次写到背影,哪一次背影写得较为详细?

学生:第二次――买橘子时的背影。

教师:文中如何详细描写这次背影的?

学生:作者先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黑色凝聚了压抑、凝重的情感,黑色又与家中的丧事儿有关。这一段应理解为黑色的背影。

接着作者在描写父亲过铁路的姿势时,用了一个动词――“蹒跚”。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比较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们清除了课文中的文字障碍,找到了本课的线索,着重分析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父对子那极为深沉的爱!大家能否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真挚、无私的爱呢?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问题链接生活:完成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及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并渗透德育。

2.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散文集《背影》,做好读书笔记,同学间进行相互交流读后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认知性实践、交往性实践、反思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真挚情感自然流露见长。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们旺盛的求知欲。

从线索入手,引导学生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不同场面中父亲背影的深刻内涵。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间合作探究精神。再解决问题“文中最让你动心、动容、动情的是哪次背影,为什么?”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又齐心合力探究,热情极为高涨。望着学生充满自信的大讨论,我的内心无比宽慰、无限喜悦。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35-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阅读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范文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模仿范文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二是要求学生阅读中掌握范文结构,注意文章的段落、写作特点。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某一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更加注重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既需要大量语言素材的积淀,又需要个人语言思维能力的辅助。阅读是个性化活动,只有真正走进文章的内容里,纳入个人认知范畴之内,才能让阅读真正成为用语言表达思维的一把“钥匙”。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科学安排阅读内容,做好语言表达的日积月累的工作,并且蕴含语言表达习惯、表达类型、表达意义等多种要素。实用性和趣味性应成为安排阅读内容的两大原则,趣味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实用性则是为语言实践活动而服务。为了兼顾学生不同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应保证内容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在选材料的时候可以找些散文、小说、诗歌等材料。与此同时,阅读内容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气息。阅读内容可以包含人文动向、社会热点、名人名言等。总而言之,这些阅读内容既可以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素材,又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语言素质,由此显现出阅读对语言实践活动的支柱作用。

二、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喜爱读书的学生读书笔记声情并茂,不爱读书的孩子听到别人的读后感也增加了自己读书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获得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并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的点滴感受作品的美,从而个性地发现阅读作品的美,因为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将作品描述的情感与现实相照应,感悟生活美。另一方面,阅读中的美因人的情感体会不同而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如的《沁园春・雪》,有的学生会感到词作精炼的语言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北国壮丽山河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博大情怀之美。教师要提倡学生在个性阅读中发现美,并让他们在感悟诗中的情境美和情感美时不断发现和提高对景美、情美的认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对美的认识;在合作探讨中,深化审美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短小精美、寓意深刻、情感细致、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芳香。阅读与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会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张,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因此,我们应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挖掘短小精美、寓意深刻、情感细致的课文的精彩部分,启迪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抒情散文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生根据课文情景进行情景再现,回味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为朱自清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他们自己新学期报到时,父母因为担心他们有忘买的东西而四处穿梭购买时的场景。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关爱。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会理解得更加准确、体会得更为深刻。以后在遇到相类似的文章,学生也就具备相应的迁移基础。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10篇

《雅舍》篇幅不长,辞藻无华,字里行间,只描写雅舍的简陋,看似厌之,实则品味其简朴与利落。有时令人捧腹而笑,有时使人失声而呼。我自以为读过不少好的文章,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等等,无一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巨人题就的千古美文。但《雅舍》有别于任何一篇我所读过的散文。

作为梁实秋散文全集的开篇之作,《雅舍》用它欢快幽默的语言塑造出一个文静又不失生活气息的梁实秋。首段先写雅舍的建筑方式,以明快的方式将雅舍的简陋与破败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作者又以独特的方式表明自己对这陋居的感情,不禁令人感到作者之可爱。次段写雅舍所在位置及地形,“位置在半山腰”,文中的描写让人觉得生活艰苦,然而作者却谓“亦不觉有大不便处”,可略见其洒脱。第三段叙述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困难,诸如虫鼠之害、大雨倾盆的场景如在目前,以调侃语气表述出来,令读者顿生钦佩;屋中简陋的陈设与作者别出心裁的布置相对比则使人惊叹。最后言其以雅舍为家,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在我看来,散文有三种。第一是以某事物为意象,引出要褒贬的本体,如前文所说的《白杨礼赞》;第二是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的文章,如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三种散文不带任何对外物的感情,只探寻自己的内心。第三种散文是最纯粹的散文。王国维语“词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此言放之散文家亦然。《雅舍》便是这样一篇未失赤子之心的文章,梁实秋便是这样一位未失其赤子之心的作家。

梁实秋的文章恰似黄昏时分二三好友在灯下的闲谈,淡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给人以美的熏陶。并不谈大道理,但平实的语言后面,包含着许多生活的体悟,这是需要我们读者细细品味的内涵。《雅舍》虽然通篇描写作者在雅舍中生活的窘境,但那淡然的语言、从容的态度使人不禁将梁实秋视为陶渊明那样出世的隐者,“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多么恬淡的话语,多么高雅的境界,自然而然,读者就接受了作者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比起无病的散文,《雅舍》实在要高明太多了。

愿我们的人生,似实秋般,学取那渊明醉。

评点:纪勇

上一篇:散文诗世界范文 下一篇:张小娴散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