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范文

时间:2023-12-10 10:59:0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1

字谜是游戏,有趣才有戏

字谜是利用汉字结构特点而编创的智力游戏,是游戏,就得有趣,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就是画蛇添足,无疑增加学生的负担。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字谜的趣味首先表现为稚气、天真,是为童趣。童趣在低年级显得尤其重要。如:太阳当头照,牛儿不出头——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1.古诗二首》);小羊骑小牛,见人难抬头——羞(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字谜的趣味还表现为妙趣,妙趣源于字谜创作手法运用的精妙,精妙的字谜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汉字笔画、结构的特点,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悟有所获,趣味生也。这种效果在高年级比较明显。如:春秋开头,战国收尾——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4.少年王冕》);西天新月挂枝头,悄落心乡缓缓流——稍(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说勤奋》)。

“春秋开头”采用了字谜创作中的离合手法,将“春”的字头和“秋”的禾木旁分离出来,再组合成“秦”,“战国收尾”则采用会意手法,秦国是战国的终结者。“西天新月挂枝头”中的新月指禾木旁的起笔平撇,采用的是象形和离合手法,“悄落心乡缓缓流”则采用的是增损手法。

打破常规,匠心独运,往往会使学生眼睛为之一亮。如:两人面对面,牵手赛神仙——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2.木兰从军》);少多一半,日落月现——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识字1》)。

一般思维都会认为“父”字由“八”和“乂”构成,而撇点和捺组合成“人”,捺点和撇组合成一个反“人”,这样的字形就成了面对面牵手的两个人,令人意外。学生猜“少多一半”很快能猜出“夕”,继续以这种思维理解“少多一半”时会理解为“少多出一半”,这样就无法找出答案,如果换一下思维,理解成“少掉多的一半”,学生便豁然开朗,同时埋怨被定向思维带入误区。这是语法给学生带来的意外之趣,我们称之为“别趣”。

字谜是文化,语言要诗化

字谜猜的是汉字,用汉语表述,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我们把它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自然在语言上要下工夫。好的字谜不仅要文从字顺,而且要朗朗上口。

字谜的语言要美。我们不要求字谜的语言像唐诗那样严整,但我们心中要有格律。创作中综合考虑到语言的节奏、平仄和押韵,让学生不仅读起来容易,同时还接受语文的熏陶。如:头顶彩云月更明——育(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8.鸟岛》);幼儿无力配成双,躲进深山避祸殃——幽(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6.爱如茉莉》)。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语言虽简单易懂,依然遵循了律句的规律,育是“乂乂乂”。幽则是“乂乂乂,乂乂乂”,押唐韵。

字谜的意境要美。汉字的方块造型和表意功能,给人无尽的想象,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因此,我们要依据汉字的造型,用诗的语言,营造与字义相应的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心灵。“育”字谜以字中的字符“月”为主体创作:月亮是美的,有彩云的装饰则更美,月光也呈现多彩,沐浴大地,呵护生命,是为“育”。教育又何尝不是像月亮折射阳光润泽万物一样传承文明启迪童蒙呢!可见这意境原本就是古人造字的源泉,我们只是在回归。

美的“色彩”并不都是鲜亮的,也有“灰”的,如:左右都有缘,烦左边,又愁上右边。好心撮合,却又被无情风吹散——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北大荒的秋天》),美的色彩不仅有感性的,还有理性的;心中忍让就不苦——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0.九寨沟》。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执著”,学会“顺从”(“若”的本义),就能脱离“苦”海,这是大智慧。

字谜是教材,识字最快乐

识写教学中的字谜运用只是辅助手段,猜出谜底也不是目的,其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谜面表述的内容领会写字要点,帮助他们认清字形,写好字。如“春秋开头”点明了“秦”字的构成要素,而“小羊骑小牛”不仅点明了“羞”的构成要素,还交代了字的结构特点。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设计时,一定要点准“穴位”。如:九木不为杂,西天雨落春花发——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8.狼和鹿》);家中人口丰,愁出白头翁——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5.大禹治水》)。

即便是成人,写“染”字也常会多出一点,把右上角的“九”写成“丸”,也有把下面的“木”的竖写成竖钩,撇捺写成撇点和捺点。“九木不为杂”引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避免以上两种错误的发生。“害”字中的“丰”字,很多人因受书法影响,将竖的收笔不出头,故突出“丰”字。

有些字简单易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写得好看上下工夫。如:当头点,像远山,折如溪,渐舒缓——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0.美丽的丹顶鹤》);领头人,像把伞,口头才干要收敛——舍(苏教版三年级上册《6.花瓣飘香》)。

“之”字总共两笔,学生不可能写错,但很难写好看。提醒学生首笔点要写在中线上,折笔要上紧下舒;“舍”字谜则提醒学生要将人字头写得舒展,“干”和“口”写得收敛。有收有放,字才漂亮。

助学字谜还能教给学生一些道理。如:教育学生做人“舍”掉“口头才干”,注重实干,做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伞”。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上册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下册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二 一面

三 *我的老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五 赵普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周,你在哪里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 月迹

八 *三颗枸杞豆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 *柳叶儿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十三 *凡尔赛宫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于 园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十八 黔之驴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二十 录音新闻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二十四 古代诗歌三首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目录

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4.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3

关键词:古诗词 编排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7-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的量和实施建议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量上,要求一至三学段学生共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在教学目标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

教材是达到以上数量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小语教材以课标为要求,在各年级古诗词编排上颇具匠心,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古诗词中的精华,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对小学各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选取数量适中,依学段有序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61首(《青松》《长征》仍为古体诗),与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有41首吻合,既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编者的自主,二者有机结合。

61首古诗词,又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阶段呈现,由易到难,第一学段,每册书安排了4~5首,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类型上看,第一学段都为五言诗,到了三年级出现七言诗,到五年级以后才安排了律诗、词,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诗词主题鲜明,与同组教材保持一致

61首古诗词有写四时景色的,有描写儿童生活的,还有边塞诗、哲理诗、送别诗、爱国诗等,内容丰富多样,在单元的编排上又注意了与同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为主题,选取的是古今中外爱国的人物、故事,这一单元编排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就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和谐统一。

三、编排形式多样,创造性地多种呈现

(一)直接呈现

这是教材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教材几乎没有任何注释,但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底版,大幅生动的配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境创造了丰富的情境。

(二)“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所独创,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但愿人长久》以记叙的方式,描述了苏轼与弟弟的分别,中秋夜时思念弟弟而思绪万千,由埋怨而宽慰,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千古名词。

(三)融入课文

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些古诗融入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面的“文包诗”,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文中不知不觉就认识、理解、背诵下来。

(四)读读背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这个栏目重在让学生背诵积累成语、谚语、俗语、古今贤文、古诗词等,全册共安排17首,如《小池》《村居》《风》《竹石》等。只要求背诵积累,不要求精讲,有的还配有注释,供学生理解和记忆。

1.加强诵读,循序渐进。教材无论在量与难度上都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古诗词虽好,但不必贪多,循着教材的安排,将学生小学阶段的诵读量分解至各个学段,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学中,可淡化对诗意等的背诵,多在背诵古诗词、感悟诗情上花时间,在诵读、吟诵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根据难易,合理教学。古诗词,往往言浅而意深,看似简单的二三十个字中包含的意境深远,但一首诗放在小学、中学、大学所要达到的理解程度会因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以《寻隐者不遇》一诗为例,若在第一学段,安排学生会读、会背,体会诗人没有遇到隐者的失望心情即可,本诗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理解上就应有调整,可以在体会诗的意象和感受隐者形象上进行深入探究。

3.形式多样,吐故纳新。教学古诗一般有模式,但随着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的不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如《英英学古诗》本身就是对话表演式的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就可以活泼一些。许多古诗均可入画、题诗,也可以与书法、绘画等结合起来。古诗词意境深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习“文包诗”等形式将古诗词写成文,也是高年级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的编排有机结合,会找到许多教学形式,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编者的匠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才可以不走偏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好路。

参考文献:

[1]张庆 .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4

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笔者以为,阅读就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或无声的阅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事物特点、思想情感、人生哲理、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时珍》一课主要讲述了李时珍立志为穷人治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编写《本草纲目》的事情,表达了李时珍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课文后列了两道思考题:第一,《本草纲目》这本书是怎样编写出来的?第二,第四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找出主要的几个词语。

下面是朱凌燕老师的教学过程,共有五个环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李时珍特别喜欢学医。(学生围绕下列内容进行了交流: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父亲一时想不出的药方,他能及时说出古方。)

(2)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标注记号。(旧药物书的缺点有: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不详;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不准。其中,“不全、不详、不准”,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得出。)

(3)为了完善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几件事?用刚才的方法在第四自然段中标注。(组织学生交流,归纳出:采药、品尝、访问。在此基础上,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总结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4)出示自学提示:默读李时珍写书过程的三件事,在感受深的词语下面标出“”,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时珍?用一两个词语写一写。(组织交流。抓住这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如“山高路远、严寒酷暑、亲口品尝”等,并播放下雨、下雪的视频,补充李时珍品尝“曼陀罗”药的文字资料,体会李时珍的品质。)

(5)默读第五自然段,用一个词说出对李时珍的印象。(结合“二十七年”、“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等数字,品味“伟大”一词。)

《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等专家将京派教学风格概括为:扎实、严谨、稳健、厚重。笔者以为,朱凌燕老师的课体现了京派教学风格,而这节课所体现的教学风格又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相融合。

朱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教给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包括: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他发现了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准的缺点,通过采药、品尝、访问来完善旧药物书,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本草纲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培养了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等。这样的训练过程扎实、严谨。教学过程不急不躁,显得稳健;教学内容丰满,显得厚重。

听了北师大实验小学朱凌燕老师的课,笔者想到了江苏的课以及苏派教学风格。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专家认为苏派教学风格是:清简、灵动、精致、厚实。反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苏派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重视写字指导,重视品悟人物特点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重视教学设计的精巧。当然,现在还重视品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笔者以为,京派与苏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下面以《李时珍》为例:

一、 教材编排方面

个人以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要比苏教版难一些。《李时珍》编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在四年级上册编排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主要采用了叙述的方法,逻辑性很强;《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抓住了师徒的对话,故事情节更浓些,文本更生动些,在理解上相对容易些。就是同一个文本,两种版本安排也不同。如《装满昆虫的口袋》,北师大版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北师大版同样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可见,北师大版教材的难度要大于苏教版。笔者以为,北师大版教材更加符合“跳一跳,够得到”的理念。当前,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觉得教学难度增大了,因为不少课文学生读了一两遍就能理解,这就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带来了困难。因此,不少课堂教师所教的往往是学生已懂的,或学生能够顺利学懂的。而北师大版教材因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就能容易地捕捉到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即比较容易确定教学内容。

二、 朗读指导方面

苏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视朗读指导。通常情况下,朗读占课堂教学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有的甚至达到一半时间。苏教版教材,几乎每课的练习都有朗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不等于所有课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并不适合于所有文体,比如说明文、议论文。《李时珍夜宿古寺》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而《李时珍》一文主要是叙述,不宜提“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朱凌燕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是以默读、自由读为主,是符合文本特点的。这样的课,如果让江苏的教师上,会有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且花的时间不会少。这是需要警惕和正确对待的。

三、 写字教学方面

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都安排了描红,教材还编写了与课文相配套的仿影、临写作业本。江苏省对写字教学是十分重视的。现在,几乎在每天的小学语文课上都安排了写字指导与练习环节,这就将2011年版新课标规定的“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的要求落在了实处。北师大实验小学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写字练习与指导这一环节。笔者以为,这个环节是需要补上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应减少教学内容分析的时间,减少非主要内容的教学时间,如:让学生用“不怕……不怕……”句式说话,过渡句的认识,李时珍尝“曼陀罗”药这一补充内容的阅读与分析等。

四、 能力培养方面

苏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视对人物特点和情感的深入感悟,即更加注重品悟关键字词的“微言大义”,往往使人产生“过度”之嫌。这需要警惕。朱老师的课务实、简朴、稳健,课上,没有过多地挖掘人物品质的伟大,而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激昂的情感抒发,从容,沉稳,但学生学得扎实。苏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提取多种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够。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就是一个“读”字。事实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仅用一个“读”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剩下朗读指导与练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朱老师所执教的《李时珍》,在思维能力训练上是扎实的。

五、 教学设计方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5

关键词:中等教育 语文 教材 教参 人生如梦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作者运用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山水寄豪情,以英雄托壮志,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流芳百世,被誉为千古绝唱,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名家名篇收为课文。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其中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却对“人生如梦”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对这一句的理解,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效果。

各种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对“人生如梦”的处理方式和表述内容是不尽相同的。所有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和注释都未提到该句。教参虽然提到该句,但未指出其具体含义,如语文出版社赵大鹏主编的职高语文教参作了如下表述:“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把长江、江中的明月与词人感悟人生,洒酒祭奠江月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看上去有些消沉,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不是失望和颓废,而是情感激越的洒酒奠江月的壮怀,是豪迈之情。”①这段话讲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是激越的壮怀和豪迈的情感。而“人生如梦”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写道:“‘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②与之配套的《语文第三册教案》也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③两书都只谈到“人生如梦”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的,也未说明“人生如梦”的内容。职高人教版语文教材认为:“种种复杂的心情最后凝结成四个字‘人生如梦’,这是人生失意的悲叹,又是自我解脱。”④也未对该句内容作具体阐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认为字面上没有阅读障碍,浅显易懂,无须再作进一步解释。二是受一些大学的作品选和流行的宋词读本的影响。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就只提到:“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有低沉的一面。”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样分析:“面对现实,转念人生如梦,风流人物也是要为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消遣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此词在缅怀历史英雄中暗含崇人嗟己之情,‘人生如梦’中有不能逞志的忧伤。”⑥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他主要是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事业,而‘人生如梦’是伴随着事业无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⑦这些作品选的注释和提示都未提及“人生如梦”的内容,只不过认为“人生如梦”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而已。

再看苏轼的家庭生活。在贬官到黄州以前,苏轼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即母亲程氏、发妻王弗、父亲苏洵。其母亲在苏轼幼年除了关照他的生活以外,还注意了对苏轼的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对苏轼学识的积淀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发妻王弗十六岁嫁与苏轼,两人恩恩爱爱,她对苏轼为人处世提出中肯的建议,上敬双亲,下爱儿子,常与苏轼陪读,是苏轼的贤内助。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他写的《江城子・记梦》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见其失去亲人的痛苦情真意切。父亲苏洵对苏轼的影响就更大了。苏洵十分关注苏轼苏辙的学业,亲自教导他们,特别是二十七岁后的发奋苦读,苏轼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晚年回忆自己跟随父亲读书的情形,觉得受父亲勤奋读书作文的影响颇深。苏洵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考,拜访京城名士,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可比汉代的贾谊、刘向,并向朝廷推荐了二十二篇文章,一时名声大振,这为苏轼树立了真才实学的榜样。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苏轼)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段论述是比较中肯的。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如梦”中“人生”和“梦”的相似点,苏轼选取的是梦的短暂性、虚幻性、无法主宰性。如果用一句话把“人生如梦”的内容表述出来,那就可以写成:“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无法自我主宰。”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注释和教参应该就“人生如梦”的内容作一定的表述,可以在教材注释中作简单的解释,也可以在教参中作较详的阐述,还可以在教参中以资料的形式补充说明。这样,教师就能准确掌握文本,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的感悟苏轼的思想精髓,体味词人在词中抒发的真正情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118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3页

[3]伊道思主编.语文第三册教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1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81页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30页

[6]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27页

[7]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77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6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感,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更多的是涉笔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风沉郁顿挫、含蓄蕴藉。老师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了解到诗人自己身处因屋破被寒风欺、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凄凉处境,却还心系处于类似处境的无数寒士。两首诗对比学习,学生们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7

遗憾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语法方面

1.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在打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

这是个缺宾语的句子,应在“捏着长枪”后面加上“的人”。

2.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故乡》)

“清”“早”“晨”,语意累赘,可删去其中一个字。

二.字词方面

3.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同上)

4.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

例3中的“伊”是白话文刚兴起时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应写成现在的“她”;例4中“喝采”应改为“喝彩”。

三.标点符号

5.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这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同上)

7.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孔乙己》)

按国家标准局的《标点符号用法》,上述三例中的标点符号都存在规范方面的问题。例5中,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例6中,删除破折号,并直接将说的话写到冒号后边;例7中,“道”与“说”后面的逗号均应改为冒号,同时把单独的茴字加上单引号。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来诘难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白话文诞生、定型的阶段,文章中出现不符合今天语言文字规范的现象是十分自然的。问题是,选入课本中的鲁迅文章的读者是初中生,而不是鲁迅或鲁迅作品的研究者。而初中生的模仿性极强,教材中的这些不规范用法,学生在阅读与作文时很有可能以讹传讹。如果老师指出其错误,学生们自然会拿鲁迅作品当作挡箭牌进行辩解。

也许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不能作任何的改动,否则就是对先生的不敬。这一观点肯定站不住脚的。鲁迅的很多文章最早是直排繁体字,我们现在不都改过来了吗?而且,教材中也确有改动的例子:

8.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1992年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2001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1992年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200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9把例8中的“拍”改成“啪”;例11把例10中的“见”改成“现”。

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就是采用加注释的方式来既维护鲁迅的权威,又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榜样。

12.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

编者在文下加上一个注释:“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我看是不必要的。“漂渺”“缥缈”“飘渺”这三个词显然是异形词,尽管国家语委2001年7月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中对此还没有规范,但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并可能造成书面语使用的混乱。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篇8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其中,《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为自然景观,《莫高窟》为人文景观。三篇文章的辞藻很华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黄山奇松》和《莫高窟》写法上还有以下的相同之处:(1)文章为总分总的构段方式。(2)《黄山奇松》在介绍黄山松的时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莫高窟》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也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种写作方法和四年级时所学的《泉城》是一样的。而《黄果树瀑布》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四年级所学的《九寨沟》的写法是一样的。

二、设计单元预习单

对于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支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预习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单元预习单应运而生。

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单的:

(一)课文直通车

1.一读: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什么?你最喜欢哪篇课文?

2.二读:扫除“拦路虎”。教师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罗列词语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

3.三读:根据教师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描写重点。

(二)课外照明灯:提供与这三篇课文相关的内容、推荐相关的网站。

(三)质疑问难:写出自己在预习了这个单元后,心中的一些问题。

预习单是针对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而提供的一个扶手。在长期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会渐渐具备单元整体预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的预习单。

三、单元导读课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以预习单为依托,展开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单元导读课的目标应有以下两点:1.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撰写单元导语。2.质疑问难,导学导教。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1.指名交流本单元由哪些课文组成。

出示一系列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个景点,说说看了这些图片以后的一些感受。

2.抓住重点,积累词语。

对预习单上的“三读”进行反馈。《黄山奇松》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黄果树瀑布》重点描写了瀑布的样子和声音;《莫高窟》重点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单,对词语进行分类。如《黄果树瀑布》中形容声音洪大的词语有哪些。

【设计意图:写景类课文通常运用大量的辞藻来形容景物。因此,引导学生按类别整理本单元词语,有助于学生对一类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下面单元导语的撰写奠定基础。】

(二)提炼主题,撰写导语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小组拟定单元主题。

2.以刚刚积累的词语为依托,为这个单元写导语。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景秀壮丽!你瞧,黄山上的一棵棵松树形态奇特、生机勃勃;莫高窟的一尊尊彩塑惟妙惟肖、精妙绝伦,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宏伟瑰丽;你听,黄果树瀑布那轰鸣的水声,气势磅礴!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请走进第五单元吧!

3.实物投影学生的单元导语,师生互动,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人教版的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单元进行导航、目标定位等,而苏教版的教材没有。所以教师更应在单元导读课上让学生尝试来写单元导语,让学生学会站在单元的角度上看文本,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质疑归类,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课前根据学生预习单罗列出来的问题。

2.把这些问题分成三类:(1)关于整个单元的; (2)关于单篇课文的;(3)需要课外查资料的。

3.解决一些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如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写法上和以前学的写景类课文《泉城》一致吗?”

【设计意图:导读课上学生提出的一些对于整个单元的问题,要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单元意识。但不是所有的关于单元的问题都要放在导读课上解决。例如学生提出“本单元课文和四年级时学的写景类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类提升性的问题就要在单篇课文教学结束之后的单元总结课上来解决。】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并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促使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感悟”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学习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风雨小说范文 下一篇:新年放鞭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