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范文

时间:2023-11-26 18:02:0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1

【教材分析】:

《包的世界》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2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袋的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多。本课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包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制作一款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力,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手工操作技能,如简单的剪纸、折纸方法。所以在制作包的过程中,相关的纸工制作技能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从外形、颜色、材质、图案四个方面认识和了解包,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运用画画、剪剪、贴贴等表现方法设计制作包。

情感目标: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表现包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包的设计新颖有趣。

【教法与学法】

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包、示范作品

学具:剪刀、彩纸、双面胶、卡纸、记号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初识包的世界

教师出示书包实物,让我们看看书包里有什么?

取出其中的小熊包,请学生说说它是什么?把包转一圈,引导学生注意其背带、拉链,发现它原来是一只小熊儿童包。

书包和小熊包有两根包带,这种是双肩背包。

从书包里拿出更多的包观察:女士单肩背包、挎包、男士拎包……

小结:包由包身和包带两部分组成。

出示古代的荷包,不论古今,我们对包的要求是相似的,既要能放东西也要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直观的实物导入课题,从书包中取出小包的趣味设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的包具有实用的功能。同时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各种包的用途。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关注包是由包身和包带两个部分组成。

创设情景,走进包的世界。

小红一家准备买几个包,让我们跟着他们浏览淘宝网,走进包的世界

(1)

浏览淘宝网,走进包的世界。

l

简单的包,了解包身基本形

先浏览各种各样外形的包,看看包身有什么形状?

请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包?师出示彩纸剪出的形状。(方、梯形、圆、半圆、月牙、三角、爱心……)

这些包的外形都比较简单,你还见过什么简单外形的包?

比如:五角星形、椭圆

……

出示蝴蝶形、牛形包、吉他形、汽车形……这些包外形更有趣,老师也剪了两个蝴蝶外形,说说哪一个适合做包身形状?

出示蝴蝶包的范作,小结:如果设计趣味外形的包身,外形要简洁些,尽量剪得大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首先认识了几何形的包和简单趣味外形的包,通过教师范作比较理解包的外形要尽量大,这样方便存放更多物品,也就是满足包的实用性。

l

特别的包,学习创意包的设计

淘宝上还会有什么漂亮的包呢?课件出示小猪包,说说包身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形状的?耳朵和脚能放物品吗?耳朵、脚是装饰用的。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演示组合出猪的造型。(圆的身体加三角形的耳朵)

利用圆形添加可以设计成有趣的小猪包。利用圆形你还可以设计出什么造型呢?

课件出示米老鼠、乌龟……

其他形状能设计成有趣的造型吗?出示半圆,能不能利用半圆添加成小猪造型呢?

请学生演示。然后出示更多其他形状添加的小猪造型。

这种添加的方法最灵活,课件出示:黑猫包、卡车包、茶壶包……包身可以设计成植物、动物、人物、用品……世上所有的形象都可以带来设计的灵感。

师示范绘制螃蟹包的草图。

学生尝试,用最简单的线条设计包的草图。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简单点评。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包。用几何形添加设计的方法最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从学生常见的圆形小猪循序渐进,包的造型从简单到复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解决了外形创作上的难点。2分钟的简短练习,让学生把头脑的想法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为后面的创作设计了初稿。

l

包的装饰,怎样让包变得更美

姐姐和弟弟选的包:(关注包的色彩和图案设计)

出示两个包(一个粉红、一个深蓝)请学生猜猜哪个是姐姐选的包,哪个是弟弟选的包?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师生交流后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喜好选择合适的包,选择的时候要关注包身的色彩和图案。出示一些范作:青蛙图和机器人图。

妈妈和阿姨的包:(了解包的装饰和包带设计)

女式包要求时尚、精美。让我们看看这些包美不美?

课件出示一些女包,说说你认为哪些装饰让包看上去很精美、很时尚?

引导学生关注包的细节,女包的主要装饰有花朵、蝴蝶结、流苏、花边……

学生找到装饰细节后,教师出示用彩色纸制作的相关装饰。

教师小结:图案、花朵、蝴蝶结、花边、包带可以把包装饰得更美。

爸爸和叔叔的包:(简单了解包的功能)

爸爸和叔叔选的包要放些衣物、食物、旅行用品,那该买什么包包呢?

欣赏有创意的旅行包。

奶奶的包:(关注包的材质)

奶奶喜欢环保材质的编织包。课件出示一个暗绿色编织包。说说这个包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设计意图:一个新颖有趣的包既要有好看的外形,还要有好看的装饰,通过这个选包的环节。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等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包。同时通过欣赏观察,发现儿童包的装饰主要有各种图案,女包的装饰主要有花朵、蝴蝶结。这些装饰方法会让我们的包更有趣。教师出示的范作:纸花、花边、蝴蝶结都是用学生熟悉的折剪方法来制作的。所以在这里教师就没有演示制作,但是在每个小组的制作材料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制作好的成品,学生可以拆解成品研究具体的制作方法。

三:设计有趣、实用又美观的包

1.作业要求:淘宝店主卖出这么多包,缺货了,他请我们帮忙设计一些有趣的包。教师出示一些绘画法、剪贴法制作的范作包。

2.作业步骤:教师示范小熊包的制作过程

步骤一:出示刚才设计小熊包草图,剪下相同的两片,就是外包。

步骤二:出示内包(一个纸袋),将外包和内包组合完成一只小熊包

步骤三:用边角料制作耳朵等部分,装饰包身、安装包带。

3.欣赏同龄学生作品:拎包、挎包、双肩背包,

4.学生作业:采用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每组2-3人,可以利用刚才设计好的造型,设计制作成一个包。同学们可以先讨论怎样分工合作,另外每组有一个百宝袋,里面有内包以及一些装饰材料可以使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学生了解包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教师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亲切,也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小组合作虽然速度快,但是也容易流于形式,造成个别制作,其他人围观的状况。所以在制作之前的讨论分工尤其重要,让每个学生在制作前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四:包的世界,展示我设计的包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简单介绍并展示自己的包包。师生互动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

五:神奇的包,课的延伸拓展

今天我们主要用纸材料制作了一个包,其实现代很多包的设计也采用了更加环保的材料,真正地变腐朽为神奇。让我们欣赏一些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包:牛仔裤包、纸编包、竹编包、易拉罐拉环包、纽扣包、瓦楞纸包……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也可以找找身边的材料,想想能否用来设计成更特别的包?用我们的巧手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2

,经过四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优势:知识面广,合作意识强,思维速度快。

不足:求知欲不强,计算能力弱,思维的精度不高,作业速度不快且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内容简析

教材改动说明: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综合与实践"数字与信息",共8页。这两个内容原来都安排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在新教材修订中,考虑到它们的内容难度,以及它们与其他内容的相互关联,这两个内容都调整至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而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从四年级下册调至五年级下册。这样一来,2014年秋学期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没有学过上述内容,而升入五年级后也没有机会学习。于是,在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

(一)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份量上看,都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共安排6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

1.数的认识:教学了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教学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利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有解决问题的枚举策略。

3.式与方程:式与方程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数。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共安排1个单元,分三个部分。新课程要求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求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面积公式的推导,体会"转化"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1.常用的面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面积单位数量之间的改写方法;

2.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小数大小的方法与技巧;

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这部分内容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6单元,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

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并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体会统计图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启发他们联系实际事例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图表的特点。

(四)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教材共安排3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1."校园的绿地面积":这是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是测量土地的长度、计算其面积。认识土地的形状、设计并实施测量方案是活动的重点。

2."班级联欢会":组织一次班级联欢会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做,购买物品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这次实践活动为举行班级联欢会购买物品,联系实际应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刚学习了小数的计算,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及时。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开展活动,更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活动即将结束时,教材安排"回顾反思"栏目,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活动,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数钉子的枚数、算图形的面积,探索围成的图形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枚数之间的关系,还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这种关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 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计算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负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通过图形的等积变形,探索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历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加强"转化"思想的教学。

3. 联系具体问题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按照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统计方法。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2.在探索负数的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对图形进行转化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4.在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测量、估计、作图、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枚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渐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法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实施措施

1.以开放式教学理念为核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材的例题、练习题的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练习题做适当的改编与创新,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

3.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认真钻研教材,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是每个组员都能学有所得。

6.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养成整理错题集,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进行"错题一扫清"的活动,帮助后进生每天都在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和了解包的世界,培养孩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了解包的结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设计一款有特色的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包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包的设计新颖有趣。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上周日在我们南京城内举办了一场什么盛大的赛事呢?那有没有同学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呀?瑞瑞一家就报名参加了2016南京马拉松赛,为了这次南京之旅一家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一起来看看,衣物啊,相机,帐篷等等,可是这么多东西怎么拿到南京呢?谁来帮他们想个办法?

生:包(引出课题)

师:把这些东西放在包里,就轻松多了。

3.

揭开课题: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包的世界,来给他们每个人选个包吧!!

(二)看一看,选一选,分分类

1.(PPT)看!这有个包店,请同学们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包?

2.学生欣赏

3.师:五颜六色,各种款式的包可真多,瑞瑞一家看得眼睛都花了,不知道选什么包好,请同学们帮他们选一选吧!

4.提问:你想给谁选包?选哪个包?为什么选哪个包?

5.学生回答

爸爸:旅行包,因为大,放的放的东西多,拿起来方便。

妈妈:手提包,因为美观时尚

瑞瑞:儿童书包

6.这个包店的包可真多,如果我们帮它们分分类,就可以方便更多的顾客来挑选啦。

教师总结:

按用途分类:公文包,摄影包,钱包,书包

按样式分类:单肩包,双肩包,手提包

按材质分类:皮,藤编,布,木,毛

(三)深入探索,试画解锁

提问:我们在商场里选购包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请两位同学回答)

总结:

1.外观:基本几何型(如有长方形,梯形)

2.色彩:除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之外,还有装饰图案

3.结构:包身,包带,内衬,拉链等

4.功能:容量大小,是否防盗等等。

(四)教师师范

师:这不,妈妈马上生日了,想给她个惊喜,妈妈是个吉他迷,所以想给妈妈设计一款非常时髦的吉他包,我想如果她背着这样的包出行,那肯定帅呆了。

(五)我是小小设计师!

【包你满意】设计大赛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决定开展一场关于包的设计大赛,今天我们也响应学校号召,自己动手设计一款你喜欢,满意的包。

作业要求:1.设计要富有创意,别具一格;

2.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3.色彩要丰富。

(六)欣赏设计师的作品和优秀学生作品

师:在你们动笔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设计师和其他同学的作品,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生:

(七)

学生创作

巡回指导

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包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

生:……我想设计一个……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跃跃欲试吧!记住构图要饱满,线条流程、涂色要均匀。设计一个独特的包。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并播放音乐。

(八)作业展示评价

自评:说一说你的创意在哪里?

互评:说说你最喜欢哪位小设计师的作品,说说为什么

师评:围绕造型、色彩、创意来点评

(九)课后拓展

欣赏手工制作的包(PPT)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积小于1时小数乘法的算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积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展台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2.

想一想: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

3.

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自主探究

小明在阳台上摆放了一个花架,它的底面是边长0.28米的正方形,这个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列竖式算一算

2.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应该怎么办?

3.根据教材,对照上面的题目,看看做的对不对,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四、自主质疑

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用课前或课堂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

1.交流“自主探究方案”第一题

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1)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谁来说说?

(2)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在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三、交流提升

1.提问: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用其中的一题作为例子,把你的方法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交流并纠正“自主探究方案”中的问题。

3.

教师明确: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积的末尾有0时,要在小数点以后,根据小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化。

4.出示例8

(1)展示学生列式解答

(2)组织交流:两个乘数

各是几位小数,积应该是几位小数?784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决的?

(3)全班交流:花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重点交流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说说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2.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

(1)一块长方形铝板,长0.85米,宽0.6米;一块正方形铝板,边长0.72米。哪一块铝板的面积大一些?大多少平方米?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5公顷,1.2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0.75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

4

(平方米

.2

8

×

0.

2

8

2

2

4

5

6

.0

7

8

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5

字谜是游戏,有趣才有戏

字谜是利用汉字结构特点而编创的智力游戏,是游戏,就得有趣,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就是画蛇添足,无疑增加学生的负担。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字谜的趣味首先表现为稚气、天真,是为童趣。童趣在低年级显得尤其重要。如:太阳当头照,牛儿不出头——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1.古诗二首》);小羊骑小牛,见人难抬头——羞(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字谜的趣味还表现为妙趣,妙趣源于字谜创作手法运用的精妙,精妙的字谜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汉字笔画、结构的特点,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悟有所获,趣味生也。这种效果在高年级比较明显。如:春秋开头,战国收尾——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4.少年王冕》);西天新月挂枝头,悄落心乡缓缓流——稍(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说勤奋》)。

“春秋开头”采用了字谜创作中的离合手法,将“春”的字头和“秋”的禾木旁分离出来,再组合成“秦”,“战国收尾”则采用会意手法,秦国是战国的终结者。“西天新月挂枝头”中的新月指禾木旁的起笔平撇,采用的是象形和离合手法,“悄落心乡缓缓流”则采用的是增损手法。

打破常规,匠心独运,往往会使学生眼睛为之一亮。如:两人面对面,牵手赛神仙——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2.木兰从军》);少多一半,日落月现——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识字1》)。

一般思维都会认为“父”字由“八”和“乂”构成,而撇点和捺组合成“人”,捺点和撇组合成一个反“人”,这样的字形就成了面对面牵手的两个人,令人意外。学生猜“少多一半”很快能猜出“夕”,继续以这种思维理解“少多一半”时会理解为“少多出一半”,这样就无法找出答案,如果换一下思维,理解成“少掉多的一半”,学生便豁然开朗,同时埋怨被定向思维带入误区。这是语法给学生带来的意外之趣,我们称之为“别趣”。

字谜是文化,语言要诗化

字谜猜的是汉字,用汉语表述,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我们把它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自然在语言上要下工夫。好的字谜不仅要文从字顺,而且要朗朗上口。

字谜的语言要美。我们不要求字谜的语言像唐诗那样严整,但我们心中要有格律。创作中综合考虑到语言的节奏、平仄和押韵,让学生不仅读起来容易,同时还接受语文的熏陶。如:头顶彩云月更明——育(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8.鸟岛》);幼儿无力配成双,躲进深山避祸殃——幽(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6.爱如茉莉》)。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语言虽简单易懂,依然遵循了律句的规律,育是“乂乂乂”。幽则是“乂乂乂,乂乂乂”,押唐韵。

字谜的意境要美。汉字的方块造型和表意功能,给人无尽的想象,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因此,我们要依据汉字的造型,用诗的语言,营造与字义相应的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心灵。“育”字谜以字中的字符“月”为主体创作:月亮是美的,有彩云的装饰则更美,月光也呈现多彩,沐浴大地,呵护生命,是为“育”。教育又何尝不是像月亮折射阳光润泽万物一样传承文明启迪童蒙呢!可见这意境原本就是古人造字的源泉,我们只是在回归。

美的“色彩”并不都是鲜亮的,也有“灰”的,如:左右都有缘,烦左边,又愁上右边。好心撮合,却又被无情风吹散——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北大荒的秋天》),美的色彩不仅有感性的,还有理性的;心中忍让就不苦——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0.九寨沟》。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执著”,学会“顺从”(“若”的本义),就能脱离“苦”海,这是大智慧。

字谜是教材,识字最快乐

识写教学中的字谜运用只是辅助手段,猜出谜底也不是目的,其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谜面表述的内容领会写字要点,帮助他们认清字形,写好字。如“春秋开头”点明了“秦”字的构成要素,而“小羊骑小牛”不仅点明了“羞”的构成要素,还交代了字的结构特点。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设计时,一定要点准“穴位”。如:九木不为杂,西天雨落春花发——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8.狼和鹿》);家中人口丰,愁出白头翁——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5.大禹治水》)。

即便是成人,写“染”字也常会多出一点,把右上角的“九”写成“丸”,也有把下面的“木”的竖写成竖钩,撇捺写成撇点和捺点。“九木不为杂”引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避免以上两种错误的发生。“害”字中的“丰”字,很多人因受书法影响,将竖的收笔不出头,故突出“丰”字。

有些字简单易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写得好看上下工夫。如:当头点,像远山,折如溪,渐舒缓——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0.美丽的丹顶鹤》);领头人,像把伞,口头才干要收敛——舍(苏教版三年级上册《6.花瓣飘香》)。

“之”字总共两笔,学生不可能写错,但很难写好看。提醒学生首笔点要写在中线上,折笔要上紧下舒;“舍”字谜则提醒学生要将人字头写得舒展,“干”和“口”写得收敛。有收有放,字才漂亮。

助学字谜还能教给学生一些道理。如:教育学生做人“舍”掉“口头才干”,注重实干,做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伞”。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6

1.抓住联系异中察同(高林生)

2.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高万同)

3.“三维”融合各有侧重(郝敬华)

4.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汪晓铅)

5.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杨新富)

6.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张庆)

7.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张庆)

8.苏教版的“汉语拼音”(张庆)

9.“一专多能”的词串识字(张庆)

10.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二上、三上)“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11.强化三环追求三境(陈永平)

12.小学习作教学应有的突破(高林生)

1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高万同)

14.在整合中优化和建构(黄达)

15.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李亮)

16.苏教版四上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孙景华)

17.重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汪晓铅)

18.直面生活,形成口语交际素养(魏星)

19.写作教学中的“乐”与“放”(张庆)

20.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张庆)

21.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胡丽萍)

23.五年级下册习作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马建华)

24.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会交际(马建明)

25.把握标准循序渐进(许小慧)

26.读出教材特色教出阅读本色(张敬义)

27.吃透文本精神深化语文课改(张庆)

28.试说“对话”(张庆)

2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解读及教学建议(周玉谦)

30.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五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标题是

1.王梅:一下《识字》,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实验小学。

2.于永正(特级教师):二上《梅兰芳学艺》。

3.武亚娟:三下《七颗钻石》,陕西渭南临谓区北塘小学。

4.王晓红:三上《掌声》,徐州中山外国语学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7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0.88,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0.88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6.6,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6.6道习题;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在联系方面,两版教材从情境方面进行了比较。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习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习题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作答类型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而苏教版除了一年级缺失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且只有二年级和四年级有推理论证型习题以外,其他作答类型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从习题数量来看,沪教版解释型和推理论证型的习题数量最少,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以及数学列式和答案型的习题数量相对较多;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解释型和推理论证型习题的年级分布趋势最为稳定,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的年级分布趋势波动最大,并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1~4年级的习题均主要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且在四年级尤其突出,两版教材的整体态势也均倾向于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但同时两版教材的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在高年级(五、六年级)会明显增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篇8

关键词:古诗词 编排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7-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的量和实施建议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量上,要求一至三学段学生共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在教学目标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

教材是达到以上数量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小语教材以课标为要求,在各年级古诗词编排上颇具匠心,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古诗词中的精华,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对小学各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选取数量适中,依学段有序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61首(《青松》《长征》仍为古体诗),与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有41首吻合,既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编者的自主,二者有机结合。

61首古诗词,又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阶段呈现,由易到难,第一学段,每册书安排了4~5首,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类型上看,第一学段都为五言诗,到了三年级出现七言诗,到五年级以后才安排了律诗、词,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诗词主题鲜明,与同组教材保持一致

61首古诗词有写四时景色的,有描写儿童生活的,还有边塞诗、哲理诗、送别诗、爱国诗等,内容丰富多样,在单元的编排上又注意了与同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为主题,选取的是古今中外爱国的人物、故事,这一单元编排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就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和谐统一。

三、编排形式多样,创造性地多种呈现

(一)直接呈现

这是教材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教材几乎没有任何注释,但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底版,大幅生动的配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境创造了丰富的情境。

(二)“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所独创,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但愿人长久》以记叙的方式,描述了苏轼与弟弟的分别,中秋夜时思念弟弟而思绪万千,由埋怨而宽慰,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千古名词。

(三)融入课文

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些古诗融入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面的“文包诗”,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文中不知不觉就认识、理解、背诵下来。

(四)读读背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这个栏目重在让学生背诵积累成语、谚语、俗语、古今贤文、古诗词等,全册共安排17首,如《小池》《村居》《风》《竹石》等。只要求背诵积累,不要求精讲,有的还配有注释,供学生理解和记忆。

1.加强诵读,循序渐进。教材无论在量与难度上都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古诗词虽好,但不必贪多,循着教材的安排,将学生小学阶段的诵读量分解至各个学段,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学中,可淡化对诗意等的背诵,多在背诵古诗词、感悟诗情上花时间,在诵读、吟诵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根据难易,合理教学。古诗词,往往言浅而意深,看似简单的二三十个字中包含的意境深远,但一首诗放在小学、中学、大学所要达到的理解程度会因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以《寻隐者不遇》一诗为例,若在第一学段,安排学生会读、会背,体会诗人没有遇到隐者的失望心情即可,本诗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理解上就应有调整,可以在体会诗的意象和感受隐者形象上进行深入探究。

3.形式多样,吐故纳新。教学古诗一般有模式,但随着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的不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如《英英学古诗》本身就是对话表演式的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就可以活泼一些。许多古诗均可入画、题诗,也可以与书法、绘画等结合起来。古诗词意境深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习“文包诗”等形式将古诗词写成文,也是高年级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的编排有机结合,会找到许多教学形式,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编者的匠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才可以不走偏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好路。

参考文献:

[1]张庆 .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与美同行范文 下一篇:祝福语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