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雨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10:25:47

描写秋雨的作文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1

关键词: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23-01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好词句及动画场景、表格)。

教学过程:

展示激趣、导入课文。

1、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实物、诗歌等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

2、提出要求:听话时认真,说话时句子说通顺,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指一二名同学上台介绍后揭题、板题。

品读课文、扎实练能。

朗读展示: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3、老师与小伙伴一起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4、推荐平时读得最好的同学读。

5、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读。

6、请愿意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默读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雨的。

研读好词佳句、文中寻美。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读,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那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练读。

3、细细的品读理解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联系黄色的银杏、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理解“五彩缤纷”)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秋天的凉爽。”(播放动画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与语言美)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出示如下表格,生边读边填:

植物名称 颜色 水果名称 气味

2、根据以上表格,归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秋天雨的?

拓宽发展、积累运用。

1、把自己看得到秋景用一至两段话写下来,课后交流展示。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复诵读、享受美景。

1、配乐朗读背诵。

2、小结语: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来了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赞美秋雨吧!

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颜色 五彩缤纷气味

气味 瓜果飘香 }丰收、喜悦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虚实相生,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了诗人高扬的意志和开阔的胸襟,给人一种励志冶情的美感。诗人唱出的这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3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三组课文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了相应课文。虽然这些课文写了秋天里不同的景、事、物、情,但却都用到了拟人这种修辞方法,不仅使语句变得俏皮生动,还为文章增添(tiān)了许多生气。

比如,《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作者通过拟(nǐ)人,把秋天想像成了一位开门的使者,写出了秋天来得那么不经意,那么悄无声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和温柔。又如,在写秋天的气味时,写到“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方式写了香味,一句“躲在小雨滴里”把甜味、香味变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香甜,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香味的俏皮可爱。一个拟人化的“躲”字,写出了秋天香味浓郁,需要人们细细品味,“勾住”一词又写出了秋天浓郁的香气,使人舍不得离开。

再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中,作者把大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想像成了大树在抖动手臂,将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想像成了黄叶道别的说话声,这样拟人手法的运用,是不是使文章显得更有意境,更耐人寻味?

拟人方法的运用,能使普通的事物变得生机勃勃,富有灵气;使平乏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儿,富有活力。不信,你也试着运用拟人修辞,去描写一下自己眼中的秋天,相信你也能描绘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灵气的秋天。

【小博士语录】

秋色美如画,

秋声悦似歌。

细观静听秋,

巧用拟人表。

事物富人性,

文章显灵气。

【现场演练】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节选自陶金鸿《秋天的雨》

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了秋天的颜色。使用“它把( )给了( )”这个拟人化的句式,将原本平常的颜色写得生动有趣,如同一个色彩大师,在分配着自己手中的色彩,又如同一位神仙在赋予着世间万物生命的色彩。

又如,在“橘(jú)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中, “你挤我碰”这个词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果子们挨挨挤挤、结满树枝的样子。仿佛眼前的果子就是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它们为了在别人的面前显示自己,给自己找到一处露脸之地,拼命地跟同伴们挤着碰着。此处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这种争先恐后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4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前言】

《雁门胡人歌》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作品。此诗描述的是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蕴含着凝重的反战主题。全诗意象鲜明,饱含激情,富于浓郁的边塞特征和生活气息。

【注释】

⑴雁门: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⑵代郡: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

⑶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

⑷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⑸雨:一本作“雾”。

⑹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辽:一本作“关”。斗战:战斗、战争。

【翻译】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鉴赏】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两句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有边地特色。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

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5

一、即景生情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在这类作品中,往往是因为作者通过观察具有某种特点的景物,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与所写景物在基调上相一致的情感,即常说的“情景交融”。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绿》,由于作者在游览中看到了梅雨潭的“绿”,感受了眼前景物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由此激发出他内心中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在对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的描绘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自己内心倾慕、欢愉、神往的情感融汇在笔下的一片绿意中。全文基调清朗,节奏明快,作者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浑然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以景衬情

还有一些散文,作者刻意使文中所写之景与心中所怀之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互相矛盾

的对立关系中,也就是情和景不仅不能相融,反而形成巨大的反差,目的在于以“此景”来反衬“彼情”。

《荷塘月色》中就有此例。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是心中“不宁静”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描绘的却是月色下荷塘中幽静而优美的景色。“不宁静”的心情和静美的景物构成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努力让自己不宁静的内心情绪消融在静美的自然景物当中,但这种情绪又始终缠绕着作者不肯退却,这就是所谓的“情景对立”。矛盾对立着的情与景之所以能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景的清柔静美能够反衬出心里不宁静的强烈深沉、想超脱而又难以超脱的矛盾心态,因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三、以情衬景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但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在自身一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选取写作对象。因此,虽然文章描绘的是客观景物,但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总是经过带有主观色彩的渲染或过滤。

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由于受作家当时所处时代的影响,如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在作者的内心投下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思想苦闷,于是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因此,作家笔下的秋味、秋色以及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深深地烙上了他主观感情的烙印。写北平的秋天,既没有选取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没有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那些热闹非凡的地方。即使对那“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著名的风景,也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而着力去描绘那些“冷色”:蓝天上点缀“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破壁窑中的牵牛花也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就连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这本属于“暖色”的调子,在作者的笔下,与其说是经过树叶的过滤,毋宁说是作者感情的过滤,也都变得“冷”了。至于那“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就更不用说了。由此看来,作者在文中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无不是在他内心感情的主观色彩驱使下,为突出那种“清”“静”“悲凉”的意境服务的。

四、寄情于景

自然界中的“景”和“物”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景物一旦被作家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反之,作者的感情若不寄托于某一景物,就会因无所依附而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这样的感情,必定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散文中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就是指通过某一景物的形象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壶井荣的散文《蒲公英》,就是通过描摹蒲公英的具体形象和叙述蒲公英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出文章的反战主题。在文章中,作者对过去和现实愤怒的控诉和理想的抒发,都交错融合在小小的蒲公英上。蒲公英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在生长于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的蒲公英身上,又分别寄寓着战争灾难中及和平日子里的日本青少年的境遇。这样,蒲公英所包含的意义就十分深刻和丰厚了,这篇散文也就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总之,散文中的情与景的结合,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异曲同工。在阅读和学习中,只有深入分析,仔细体会,才能够真切地领悟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散文的艺术真谛。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阅读教学与高考选考内容的衔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289)成果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6

关键词:江苏卷 诗歌鉴赏题

请看2015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高考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其中第二题是要求考查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此题考生作答并不理想。写景赏析的题目虽然常见却一直是考生学习的难点,原因主要在于考生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一是写景方法种类繁多,很多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它到底有多少种呢?其二是一首诗用到的写景方法有很多,答题的时候往往又不允许面面俱到,到底该如何选择答案呢?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此问题作一系统的分析整理。

一、从描写景物的疏密看有简笔勾勒和工笔细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简笔勾勒的典范,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给人一种简笔画的视觉感受而自成塞外奇特壮丽风光如在目前的意境。工笔细描则与之相反,就是描写景物不惜浓墨重彩,如骆宾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句即是如此。从色彩入笔状物。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画面绚丽,表现了浓浓的童趣和生活气息。

此外,简笔勾勒还有一种最为极端的形式,就是意象之间的直接叠加,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只有名词的并列组合,而没有任何形容词的修饰点缀。

工笔细描在古诗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如果细致描写的景物都集中于一个共同点,如刘禹锡的这首《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都是围绕窦员外的居所而选择的,写出来诗人参观新居,与友言欢的闲适愉悦之情。这种较为特殊的工笔写景方法叫做铺陈细描。

二、从描写景物的上下、远近、内外顺序看有远近结合(包括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和俯仰结合(包括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

以大家熟知的《沁园春・长沙》为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远近结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俯仰结合。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中的“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句则是由远及近,“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则是由外而内。

三、从景物的色彩看有明暗结合。

贾岛的《雪晴晚望》中“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句,就使用了明暗结合,其中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随时间而产生的推移变化。

四、从景物的感觉上看有视觉和触觉、嗅觉、味觉、听觉之间的结合。

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句, “转轴拨弦”这是视觉,“未成曲调先有情”则是听觉的描写。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五、从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看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点面结合和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和以虚写实)等。

1.正侧结合。《张主簿草堂赋大雨》中“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后两句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此即为正侧结合。

2.动静结合。刘《雨后池上》诗“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虚实结合。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中“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句的“通月朗”和“待春还”即是想象。此即为虚实结合的典型运用。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7

一、李清照、秋瑾诗歌相同意象分析

1.花

我国文人自古就有以香草美人自况的传统,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流传下来的词作,很多以各种花为意象。这些形态各异、风姿绰约的花,负载着词人的沧桑人生和情感历程。各色花中,当以梅花为最。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之品性。词人多不写梅花之态,而常以梅花所引起的人心波动为主,立意构思标新立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以梅雅洁、清幽、孤傲之品格和作者的高洁人格相衬,表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描写更有特色。“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通篇不着“菊”字,人格却卓然而立。

秋瑾也有大量以各种花为意象的作品,她也并非单纯地歌咏花草,而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和李清照一样,与花同心,其人品由花可窥见,也反映出其苦闷与追求。她写菊“铁骨霜姿有傲衷”(《菊》),“残菊犹能傲霜雪”(《残菊》),“帘卷西风人比瘦,时迎北雁客初来。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秋菊》),常以菊之高洁自赏。和李清照一样,秋瑾也喜爱大自然,这种情怀突出表现在对其他花的描写上。她也写海棠,别具风神。“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咏其不借春力而与清冷秋风相抗争之精神。可见韵味和李清照大相径庭。

2.酒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酌酒吟诗,醉中操纸,兴来走笔。李清照的词中,既凝结着哀愁,又充满了酒香。愁来酤酒,借酒浇愁。所以,酒又是李清照词中的又一重要意象,随处可见。“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三杯两盏淡酒”(《声声慢》),“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春情》)。可见,李清照醉中有词且中酒香飘飘,有人称之为“花酒词心”。

据秋瑾传记,秋瑾“善饮酒”,加之她生性豪爽,酒更是她发泄和抒感的媒介之物。作品中,酒也是她的重要意象。“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独对次清明韵》),“樽酒悲歌泪涕多”(《感时》),“行酒赋诗殊未央”(《集杜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酒在她手中,是豪气的象征,是才情的寄托,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伴随着她侠情义士的一生。

3.秋

李清照对秋的感触可谓痛彻,以其敏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一幅幅秋景的同时,还抒发了她忧时伤世之愁怨。“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晓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句令人深感秋之凄凉。名作《声声慢》则更细腻别致,把秋雨秋风秋花对一个愁肠欲断的断魂人的感染描写得淋漓尽致。“红藕香残”、“红稀香少”、“半夜凉初透”等句,更是意味隽永。

秋瑾诗文除了豪放雄壮、慷慨激昂之外,也有伤感凄凉、深沉凝重之作。秋,便是她借以抒发沉郁悲切之情的最好的依托。在写各色秋景时,一贯朗丽高亢的她,一改雄风,处处显现一种抑郁伤感之色,在秋风秋雨之下难耐惆怅,吟出感时悲歌。如《秋雨》:“雾重秋容淡,桐叶声残夜漏迟。”《梧叶》:“白雁声中秋思满,黄花篱畔暮愁宽。”把秋的萧瑟和内心的哀愁融为一体,抒发伤时之感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怀。最后,她还是以“秋雨秋风愁煞人”的凄凉而悲壮之语来结束她短暂而奋斗的一生。

李、秋诗词中相同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残和瘦、鸟树虫草、风花雪月等,不再列举。有同亦有异,李清照主哀婉,秋瑾主雄壮,所以在意象上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二、李清照、秋瑾诗歌不同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作中的意象最不同于秋瑾的,当以黄昏为首。黄昏是李词的主要意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远岫出云催薄暮”,“黄昏疏雨湿秋千”。《忆秦娥》:“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秋瑾以革命战士的身份、豪侠任气的性格以及壮怀激烈的情感,让我们一读到她的诗就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她的诗词意象除了东渡前选取了一些风花雪月之外,情感多倾注在宝刀和宝剑等带有肃杀之气的物象上。以刀剑喻人,斗志昂扬,气势宏壮,格调雄浑,有《剑歌》、《宝刀歌》、《红毛刀歌》等。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8

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散文,都围绕“雨”展开。《雨的四季》以“雨”为主线,从形、声等方面写出了四季雨的趣味,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卢法韬同学的《雨韵》则以“雨”为核心,以生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蒙蒙春雨中的美妙景象。比较两篇文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一、作为绘景状物的散文,都呈现出优美的景物画面。刘湛秋的文章以“雨的四季”为题,描绘了四季雨景,以生花妙笔展现出四幅鲜活的画面: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作者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调动各种感官,营造出静谧而美好、深远而开阔的四季雨境,让人沉醉在四季的雨韵中。卢法韬同学的《雨韵》着眼于一场春雨,描写细雨飘洒中初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象。文章以所见、所感为主线,雨、柳絮、鱼儿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自由而和谐的图画;在景物描写方面采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景图的动态美。两文相比较,无论是在景物特征的突显,还是景物氛围的营造上,后文都要略逊于前文。

二、好的景物描写应当通过精美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领略《雨的四季》中优美的画面,不难体味到文章语言的诗意美。整齐而富有节奏的语句,如“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读来朗朗上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将水珠的娇媚、小草的萌动写得有声有色,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雨韵》一文也注重词语的运用,体现出作者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如“淡淡的春意开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来、随心所欲地信手涂抹着新绿”,“春天的第一场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可爱的人间”,“微微湿润的泥土酝酿着花的味道”,“满天飞舞的柳絮,被调皮的雨点儿骑在脖子上”,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给人以美的享受;“流淌”“涂抹”“酝酿”“骑”等精当的词语,把雨中初春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相比而言,前文的语言美而厚重,后文的语言有斧凿的痕迹。

三、走进自然,拥抱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感悟自然,是心灵的净化和超脱。《雨的四季》一文,作者在描绘了四季的雨景后,写道:“啊,雨,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作者用心感受到雨的情趣,领悟到雨中饱含的哲理,启迪人们: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自然,就能够体会到自然的美,领悟到生活的情趣。习作《雨韵》同样是在景物描绘的充分铺垫后,写道:“应该多走进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这是作者情感的张扬,也是文章主题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与喜爱,对自然和谐和生命自由的期求与渴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比较而言,后文显然显得直露,有拔高的嫌疑。

没有天生的文学家,文章的谋篇,语言的艺术,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涵咏、体味名家的经典作品,并借鉴、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相信你一定也能够妙笔生花,写出撼动人心,具有永久魅力的佳作。

上一篇:写中秋节的诗范文 下一篇:山海经大荒北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