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节的诗范文

时间:2023-10-14 23:02:34

写中秋节的诗

写中秋节的诗篇1

走进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树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转,这一切都浸润着语文的气质,飞扬着语文的才情。为何不让孩子出去走走,听落叶在脚下浅浅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飞呢?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以“我们认识的秋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一、秋诗――古人秋思浸润语文才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独在……”在老师的引读下,孩子们充满感情地背诵了这两首饱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营造了走进秋诗的浓浓氛围。

接着,秋诗小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在课外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古诗意境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孩子们先把收集到的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读通、读顺诗文,再寻找诗文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意。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而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秋诗小组的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全班同学对秋天更是多了一份感悟。在语文教育中,古诗文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而“诗配画”的活动是快乐而有收获的。孩子们把秋天的一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做成头饰,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活动,把黑板上描写秋天的诗句与画相配。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读诗、想象画面,参与活动,一气呵成。一场活动下来,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更积累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图景。

二、秋景――自然之美熏陶语文韵味

大自然是一切知识的起源,是智慧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出发点。在自然中汲取营养,感受自然美的熏陶,是大自然送给语文教学最好的礼物。秋景小组的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放放风筝。他们发现,秋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展示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大家耳目一新。王炜斌同学带上了他在橘子树旁照的一张照片,并顺口吟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陈信有同学展示了他登山时的照片,描述了他在登山时的感受:秋高气爽,正是登山好时节!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把在查找资料时认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收集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秋天,如此美丽,秋天的词语,你能灵活使用吗?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排了一个相声,名为“秋天之最”,把描写秋天的词语用得生动鲜活而又让人捧腹大笑,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问苍天什么季节最忙?秋天,多事之秋;什么季节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什么季节最简单?秋天,一叶知秋;什么季节最长?秋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季节最爽?秋天,秋高气爽;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什么季节最暧昧?秋天,暗送秋波;什么季节最成功?秋天,春华秋实。祝大家秋天各有收获、快乐多多!

三、秋话――文字之美浸润语文学养

秋天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走进秋天,孩子们看到了它,听到了它,感受到了它。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创设了情境,积累了词语和诗句,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这时,孩子们对秋天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正盼着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呢!这时,我抛出了“当堂训练”:

写话练习:借助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画面,运用自己的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描绘你感受到的秋天。

秋天到了, 。秋天真美啊!

当堂训练的设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课堂上积累了这么多的词语和诗句后,在对秋天有了切身的感受与体会后,学生已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写中秋节的诗篇2

关键词:唐诗;寒食节;体育活动

在唐代,诗人越接近底层民众就越能够对民众的呼声进行反应,遭遇的苦难越大就能够具有越加犀利的显示抨击,而这样成为了唐代诗人的一条创作规律。唐代诗人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当中写到,“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但是,如果诗人有着积极的情感,也同样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对寒食节题材唐诗的分析,能够对唐代人在寒食节当中的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对这类唐诗的时代价值进行发掘。

一、寒食节及其主要活动

1.寒食节的起源

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寒食节曾经盛极一时。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大概为清明节的前两三天,再喊世界当中,只能够吃冷食,严禁烟火,因此叫做寒食节,而寒食节的起源则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子推说”以及“改火说”两种。

“子推说”认为,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陈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多年,饥饿难忍时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为重耳充饥,而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耻于请功归隐山西绵山。为了让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从山三面举火,可是介子推与自己的母亲藏在山里就是不出来,最终都被焚死在了绵山当中,而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还念以及牢记自己的过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当天每个人都需要吃冷食,不能够动烟火,从此有了寒食节。

“改火说”认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于火焰十分崇拜,但是火焰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就认为有专门管理火焰的神灵,需要对其祭祀,而在祭祀的这一天则需要将旧火熄灭,重燃新火,这也是“改火”的由来,由于这一习俗来源于周朝,一旦禁火,人们就只能够吃冷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寒食节。

两者说法不一,但前者多为坊间流传,而后者为学界考证,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2.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

作为唐代节日之一,寒食节得到了唐代人民的由衷喜爱。王冷然曾经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应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寒食节是多么的重视。在唐代,自上至下都将寒食节作为十分重要的节日,其主要展开的系列活动有:第一,禁火;第二,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第三,节日结束后皇家给近臣赐火;第四,扫墓;第五,户外游乐。而对于唐代人来讲,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则是主要的内容。

二、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的描写

1.寒食斗鸡

斗鸡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产生的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之后,斗鸡活动也得到了更加的兴盛,唐朝上到皇帝,下到民间,斗鸡活动涉及到了极大的范围,可以说是盛极一时。在《东城老父传》当中,陈虹曾经对唐玄宗专门建立驯养斗鸡的机构进行了描写。唐代斗鸡活动的举办,主要在寒食节器件进行,在花蕊夫人的《宫词》当中曾经写道:“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厂。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就是对皇宫女记观看比赛打赌情形的专门描写。

而其他的食人在诗作当中也对寒食节期间的斗鸡活动进行了专门的描写,例如孟浩然在《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当中写到“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韦承庆也在《寒食节制》当中写到“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

2.寒食秋千

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劳动之余的一种活动,与此同时,也是寒食节期间唐代人民的重要运动之一。唐朝时期,宫内的女子最先喜好秋千,随后秋千也在民间得到了盛行。

而唐诗当中对秋千活动的描写,也主要讲女子作为了主要的讲述对象,例如,韩在《想得》当中曾经写道“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就是对一味女子面对秋千景象的专门描写。

还有需多的诗人专门对唐朝女子在寒食节期间打秋千的情况进行了描写,元稹在《杂忆五首》之二当中写到“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对唐代女子活泼的形象进行了描写,而白居易则在《寒食夜》当中写到:“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I女唤秋千。”这些诗篇都能够说明在寒食题材的唐诗当中,秋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一项,这也能够说明在唐代寒食节当中秋千是十分主要的活动。

结束语:

对于唐代人来讲,寒食节不仅是伤别的节日,同样也是春意盎然的世界,因此,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的描写,是对生活的写真,而通过对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描述的考察,能够对唐代人的时代精神进行一定的窥探,从而对现代人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1(04)

[2] 田彩仙.“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宋之问三首寒食诗解读[J].名作欣赏.2010(09)

[3] 张宝强,陈小龙.唐代节日体育及其借鉴[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4] 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J].齐鲁学刊.2004(02)

写中秋节的诗篇3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吧

中秋节这是快乐的日子我要写一首诗:床前明月光,月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写中秋节的诗篇4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结合,通俗清新。秋天的景色如作者笔下所写:明净洁白,有红有黄,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令人肃然起敬。诗人设想若登上高楼而望,便可觉清澈入骨,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让人轻浮若狂,作者最后用反衬手法来突出这一主旨。诗人在这首词中,用咏秋色来颂情操之清白。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他乡居的老朋友王处士在一天的田野劳作之后,在秋夜不期而遇。一轮圆圆的月亮高悬天空,清辉洒满大地,飞舞着的萤火虫发出的光闪来闪去。寂静的月夜和流动的萤火虫的光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秋夜图,衬托出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虽不着一“喜”字,而“喜遇”之情跃然纸上。全诗平淡质朴,色调清朗,景中藏情,意境优美,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隐居田园的生活情趣。

秋园

(唐)吴融

始怜春草细霏霏,

不觉秋来绿渐稀。

惆怅撷芳人散尽,

满园烟露蝶高飞。

这首诗开头的“霏霏”,本来多用以形容又细又密的小雨,诗人却在此用来形容初春刚生的嫩草,很有新意,表达了对新生的细绿小草的喜爱之情。第二句的“不觉”,正与起句的“始怜”相呼应,表示时间之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红销翠减的秋天,那可爱的绿色也渐渐稀少起来。季节如此,人何不然,岁月流逝,美人迟暮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表面上看说的是采花、爱花的人都离散而去,深一层寓有即使有“鲜花”也不会有人采摘,何况自己已是迟暮之年,更不会有人赏识,只会像今年的秋园一样“满园烟露蝶高飞”了。全诗以春衬秋,借春秋季节的变化,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这首小令,首句写出了山的雄奇,船在湘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只见那苍劲的枯松倒挂在悬岩峭壁间。次句写水的明丽。作者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用船帆的飞驶来表现自己欢愉的心情。尽管是秋风飒飒,整个天地充满了秋意,但湘江上的景物却在萧瑟中见雄奇,在惨淡中见明丽。前五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天的落日图。船移景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两句作者为我们推出了一幅湘江秋天的月夜图:在空旷寂静的江面上点缀着“云帆月影”。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作者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融进了这幅自我描绘的图景中去,他几乎惊奇地要叫起来。这首小令描绘的虽是湘江两个不同时空的景物,但透过这两幅画面,可以看到一个心胸豁达、洋溢着喜悦之情的仕宦者的形象。

[越调]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以极简洁的语言把秋天写得绚丽多彩。前两句仅十二字,便写了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天的景物,又用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点染。乍看去,你会觉得这秋景确也肃杀,但第三句的“一点飞鸿”却以一个有力的动景打破了沉寂,使画面活了起来。紧接着的四五句,展现出秋景绚烂成熟的一面——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夏天的脚步还余音袅袅。尽管秋草罩上了一层白霜,但枫叶却如血如火,菊花似日似金,生机勃发,使秋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气。

写中秋节的诗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写中秋节的诗篇6

关键词:悲秋诗 生命意识 艺术

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在作品中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心血、情感和整个生命力,他们把自己的自由生命,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黑格尔在《美学》中一再强调文学创作必须“生气灌注”。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也这样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写变成真实。”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诗人的生命活动紧紧地融化在一起,使艺术作品真正成为生命之花。王国维在评李《浣溪沙》词中“菡萏香消翠叶残,风雨愁起绿波间”时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惑。”(《人间词话》)这一评语揭示了蕴涵在悲秋诗中的一个重要内涵――生命感。

秋,在一年四季中处于“寒来暑往”的流动过程中,它预示着生命的衰败凋零。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自然界百草枯黄,万木叶落的萧瑟荒凉景象,必定会有所感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情动词发,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悲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往往相吻合,使悲秋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诗歌中反复吟唱。如王维《秋色独坐》,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秋天雨夜,夜深人静,诗人独坐空堂上,潜思默想,时光流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这样在岁月地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陷于人生的悲哀,充满生命悲叹。

孟效《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破梦, 峭风疏骨寒。”诗人悲泣梦想的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诗人感觉连秋月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透露出人生的无限感慨。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诗人借秋风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秋风时至,鸿雁南飞,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岁月流逝,触动孤客愁思。曹植《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通过描写秋天日暮的萧条景象,抒写了诗人凄凉的孤独感。暮色将至,秋风中飘来寒蝉凄切的叫声。诗人想到自己遭受鸱枭豺狼的迫害,恰似寒蝉经受着秋风秋霜的摧残,感物伤怀,孤独悲伤,在秋天的各种物象中浸透着生命的悲凉和凄切,寄寓着诗人生离死别的悲哀。李白《秋思》“坐悲群芳歌,白露凋华滋”,吴商浩《秋塘晓望》“秋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邵雍《秋怀吟》“节物眼前来若此,岁花头上去如丝”。秋以它特有的时令特征,引发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和生命的悲叹。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写自己泛舟河中,在一片秋风萧瑟,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色中,不由兴起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无尽感叹。

诗人由悲秋不仅引发人生的悲叹,而伟大的诗人总能超越一己之情怀,在悲秋中包容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之感和国事之忧。黄公度《悲秋》诗云“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借秋景表达忧国之心,格调高致。一改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欧阳修《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感时悲双鬓,包羞食万钱。”为什么诗人的秋怀秋思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现在已有丰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罗公升《秋怀》“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已是肱三折,那堪指一弹。”诗人由秋日的万物凋零想到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痛感孤掌难鸣,恢复无望,宋室东山再起的希望愈来愈渺茫。

杜甫的《秋兴八首》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宏。其第四首云: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时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生,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吟,故国平居有所思。

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长安的景象一一浮现眼前,不由兴起对国运的忧虑。长安像“弈棋”一样彼此争夺,反复不定。人事的变更,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的式微,将悲秋之意、生命孤独深化为忧国之情,使全诗达到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境界。

写中秋节的诗篇7

关键词:王维 山居秋暝 语言 景色 境界 典雅性

王维的山水诗作《山居秋暝》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研读这首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维诗歌的精妙,更可以达到对整个唐代山水诗歌的意趣的体会。

一.诗意的语言

《山居秋暝》描绘出的绝美景色是通过诗意的语言进行的,而语言的诗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迷人的意象。诗人列举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多个景象。这些景象多为充满着诗意与美的自然景象的代表,无一例外,全部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千百遍歌颂的,兼具外在美和内涵美的意象。二是音韵的美感。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可见他是个精通声乐的人。在《山居秋暝》中,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1]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清丽自然,典雅多韵,读来朗朗上口,值得品味。善于捕捉天籁之声与人间乐音,是本诗音韵和谐的又一个特点。[2]清泉流动的声音是自然之音,而竹林里传来的喧闹是人为的声音,人的存在给自然之景增添了一丝灵动与生气,自然之景又给人的存在补充了原始的,生命本源的气息。作者此时创造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大和谐,进入了心灵的“大雅”之境。

二.醉人的秋景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言非虚。《山居秋暝》就是这样一首诗意里透着画意,读来眼前满满的画面感。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超乎寻常:通常,我们写景都是先写时节,再写这个时节的景色。王维他开头就告诉大家“空山”刚刚下过一场雨,雨过天晴,山中之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不是时节造就了景色,而是景色体现了时节的妙不可言,景色提前,让人感受的是景,是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刚下过一场秋雨的干“净”又安“静”的大山,正在层林尽染的美好的时节。诗人走出寓所,见到了美丽的大自然。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如水银之幕,笼罩在万顷挺拔的青松之上。透过那枝枝杈杈,倾泻在树下的是斑g光影。潺潺的流水,月光下一闪一闪地在石间流过,发出悦耳的流水声。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再看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是千古名句。前两句写实景,此句写虚景:诗人听到竹林传来嘈杂的人声,猜测在溪水边浣洗的女子正结束一天的辛劳,心情愉悦地回家。诗人看到莲花在摇动,猜测一定有人乘一叶扁舟,在接天连叶中捕捉灵动的鱼儿。为什么看不到人呢?那是因为山实在是太高深了,太安静了。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一个近,一个远,这就不仅是画面感,而且具有立体感了。一句一景,一景两物。[3]两个景物相映成趣,是自然的大和谐,是心境的大和谐。

三.超然的境界

众所周知,王维有着“诗佛”之称。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从小受到这样的熏陶,他的心里长出了一颗“禅”的种子。在这里,诗人并非是在单纯的描摹自然山水的田园风光,而是试图要从清美的山水中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想从宁静清幽的景物中表现一种任兴所之、自得其乐的情趣。此时,诗人在这种沁人心脾的美景中超然物外,早已忘记自我。这样的景色之所以让我们也沉醉不已,那是因为这个景色被作者的“禅”心点化了,所以我们看到了空灵清静的自然之景。这里体现的是作者的心性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清澈,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禅意的集中体现是“空山”这个词。很多教材对这个“空山”的解释是“安静的山”,其实不然。诗人信佛,而“空”是“禅”的宗旨。“空”,并不是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指有物而无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明月”、“松”、 “清泉”、“石”、“竹”、“莲”、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没有人的出现。

《山居秋暝》是一首相当典雅的诗。它的景典雅、人物典雅,诗的语言和境界也是很高雅的。王维的佛学思想通过诗歌,超脱了时代的局限,回归到生存和生命的本源,其感染力穿越千年,直到现在还直指人心,不愧是一首传承千古、有着无限生命力的佳作。

注 释

[1]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2]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3]周登贵.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赏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J],2009(4).

写中秋节的诗篇8

什么是改写呢?改写是在原文基础上,丰富已知形象,扩充已有认识,填补艺术空白的一种写作训练法。在诗歌教学中使用此方法,既有助于鉴赏诗歌,又有助于习作练习。改写一般遵循“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的写作规律。“确定故事”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确定场面”是找出活动地点、主要人物、主要活动,加以渲染;“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如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达旨趣”一般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方法。改写作品的方法简单易学,基本上是靠想象和联想来添加成分,补充内容。在这一方面,诗歌的改写训练能够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塑造出一个个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达诗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好的诗歌还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学生在诗歌改写过程中接触到了人类历史长河里一个个诗人的伟大心灵和不朽的人格魅力。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时,可将诗歌内容改写成一段叙事散文。其文如下:

(一)

时当深秋,我立于高山之上。抬头仰望浩瀚的天际,茫茫之中有着些许凄凉。秋风刮过,夹着几声猿的哀鸣。江水清透,映着白沙。鸟儿从空中飞过,凄厉的叫声,伴随着呼呼的秋风,像塞北的羌笛声。数不尽的树叶脱离了枯黄的树干,飘荡在空中。再看那长江水,滚滚而下,势不可当,轰轰的声响在这寂寥的秋天显出几分悲壮。

在这样充溢着悲伤与沉郁色彩的秋天里,年过半百的我独自抱病登上了这高台,远望秋景,只觉心中郁郁不畅。再看看自己,艰难的命运与国家坎坷的前途为两鬓抹上了浓浓的霜色。贫病交加,只得将酒杯搁置一边。在这秋风秋景中,即使站在高处也找寻不到“一览众山小”的畅快之感,有的只是沉郁悲痛的心情。脚下的这方土地,本应气象万千,呈现大唐繁盛的面貌,可如今山河破碎,盛唐之梦早已不复存在,战争洗劫了往日的幸福生活,百姓苦不堪言。本想借酒消愁,怎奈新停酒杯,只好面对茫茫天宇,长声叹息。

(二)

客居在外,心头总是烦闷。离开京城很多年了,人已渐渐衰老,而心愿却不曾实现。又是一年重阳节,独自登上高处,感怀日月。

风呼啸着刮过,寥廓深远的天空回荡着凄惨的猿鸣声。江水清澈透明,飞鸟在小岛上盘旋着,或许在期待秋天的到来。秋是来了,真的来了。落叶在空中飘荡着,像鸟儿一样盘旋着,可最终还是禁不起地心引力的吸附,回到地面。满地的落叶,让人无法整顿精神。再看那滚滚向前的长江水,没有一丝退意,犹如心中的愁绪。贫病交加的我,独自登上高台,遥望萧瑟的秋景,不禁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艰辛、苦痛,是它们染白了我的双鬓。可如今,潦倒的生活,让我无法再用痛饮的方式解除心中的苦闷。

诗歌改写成散文。要认真阅读原文,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情节、人物等细加揣摩,把握准确,抓住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加以想象,并确定改写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最后要改写语言,诗歌的语言是精练、押韵的,不太注重完整和连贯。用诗歌来叙述故事情节,必然会有不连贯、不完整的地方。因此,要改成散文,不但要去掉押韵的特点,还要适当加一些过渡的词语和段落,或者加一些叙述的语言,但要切忌将诗歌语言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上面两段改写例文就较好地再现了诗人抱病登台的情境和心理感受。在一次次的改写练习中,学生将诗歌中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己生命的个体部分,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语文素养随之提高。

上一篇:诗歌朗诵我的祖国范文 下一篇:描写秋雨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