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范文

时间:2023-11-14 20:47:20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1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应制得欢字

李峤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九日言怀

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

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

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宋之问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九日五首

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九月九日

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过裴舍人故居

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秋来芳草自为萤

酬皇甫郎中对新见忆

白居易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张说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2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重阳节古诗词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古诗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古诗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古诗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重阳节古诗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古诗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年代: 唐 作者: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节古诗七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古诗八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节古诗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十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3

20xx关于重阳节的现代诗歌精选

重阳节现代诗歌1:

那时

镜子里的风景已不再青骢

我们从一个名词出发

秋天很深地漫过头顶

我们开始在一首诗里相互眺望

在一个节日里登高

望远

把前生的愿望走完

那时

一切都已释然

我们开始面对南山

在东篱下种一盆菊

日出时培土

剪枝

施肥且

自言自语

重阳节现代诗歌2:《重阳》

自从那次月圆之后

你就是我

在相思之河里的又一根稻草

既然是草

我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但有希望

我想还是比没有的好

村旁

那座不算挺拔的山岗

却年年都有白发人

在这一天眺望、眺望……

也不知望穿了有多少秋水

伊人,依旧在

水一方

重阳节现代诗歌3:《重阳情思》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有幸登高红山上。

心旷神怡,

天阔地广,

一身清风一身爽。

天上人间,

各在一方,

蓝天白云尽遥望。

款款眷恋,

柔柔寸肠,

亲情依旧日月长!

重阳节现代诗歌4:《重阳登高》

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靠近,热谈,朋友的心怀不负厚望

独受一方唯美的净空

会意的笑开放春花的灿烂

相约重阳,登高望远

胸窝勃发一股朝气

意志的绳索仍旧坚硬如钢

啊,生命。啊,朋友

我们因幻想的心态

再给生命添几多美丽

秋阳温馨胸怀,老泪洒向红叶

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踏着不老青春的火轮

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重阳节现代诗歌5:

你用心跳弹出的文字

从手机里轻盈走来

它牵着你悠长的青丝

绊倒在我的枕畔

馨香,散落了一枕

今夜,无眠

今夜,你赠给我朦胧的月光

一窗淡淡的月光

舞蹈着悠然的虫鸣

剪不断的虫鸣

绵长成时光的脚步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4

【关键词】美丽 哀愁 冬至 全唐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思乡之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在中国古代,由于山川的阻隔,行旅的艰难,游学游宦的人们都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求合家团聚,共享人伦之乐,在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同样如此。

《全唐诗》中记载了唐代诗人许多冬至思乡的诗歌,其中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冬至思乡诗,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将人们普遍具有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总体来看,《全唐诗》中的冬至诗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挚的思乡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逢佳节之际,异乡异客的思乡情结更为浓烈。在冬至这个特殊而又传统的节日里,一些文人墨客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人,朋友那份特殊而又真挚的情感。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白居易远离亲人,逢佳节而无限感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从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冬至思乡诗。“抱膝灯前影伴身”,形影相吊,孤独寒冷。诗人用简短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人共思”的感人场面,“还应说着远行人”,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画面朴质而感人,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及内心忧愁难以排遣,寄托于亲人、朋友。当人内心的愁苦忧愁难以排遣,我们往往会找人倾诉,说出自己的苦闷。当一位游子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思乡之情尤其强烈,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寄托自己的情感,宽慰自我。在冬至诗的思乡情结中也有所出现,如: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兄弟。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身居他乡,适逢冬至节,“樽前岂解愁家国”,可见诗人内心充满忧愁,家愁、国愁相揉合,借酒消愁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这时唯能想起自己的兄弟,“辇下惟能忆兄弟”,可见愁之急,思家,思亲之切。

3.即景抒情,因异乡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思乡情结是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情真意切,在冬至思乡诗多数以直抒胸臆,抒情为主,然而也有一些通过描写异乡之景,异乡之境,由眼前之景上升为抒发对故乡之景热爱眷恋之情的。如: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

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衫枝。

昔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啭,草色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陆龟蒙《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作者选取冬至这一节日,整首诗重在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如将“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与“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进行对比,突出景物反差之大,更能凸显对之前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全诗对自己内心情感描摹很少,从所写对比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了解诗人的情感,那浓厚的思乡情结。

4.仕途坎坷,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古人非常重视功名利禄,希望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然而众多有志之士,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此情形之下,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志之士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在此诗中作者选取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远在剑南思洛阳,作者为何思念洛阳?作者曾在洛阳壮游,曾在此应试及落榜,在此结识了李白、高适,三人情趣投合,在洛阳杜甫度过了人生重要时光,可以说洛阳是他的第二故乡。在冬至这个本应该喜庆热闹的节日里,作者心情却惆怅低落,想到仕途坎坷,更加思念曾经待过的洛阳,思念曾经在此相遇的知己。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5

今年9月,他应天津人艺邀请,导演一部新话剧,准备在11月份公演。他说,剧名保密,到时候请你来看戏,希望能给你一个惊喜。

我请他谈谈今年的重阳节准备怎么过。

他说,今年就一切从简啦!排戏第一,重阳节肯定就跟剧团“滚”了。

我说,那您就聊聊往年是怎么过重阳的吧,给老年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果然是诗情文雅,赵大民的快乐重阳多姿多彩,篇幅所限,择其要点,以飨读者。

诗友雅聚

诗友雅聚,是赵大民等老人过重阳节的主要形式之一。

重阳时节,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秋风送爽。天津大学里的“黾园”就会呈现热闹非凡的景象。

“黾园”的主人是王学仲先生。他是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亭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黾园”是由日本书道家和书道爱好者资助兴建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这是一所集书画研究、书画展览、书画研讨活动及精美园林于一体的艺术庭园,王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还是画家、诗人和作家,他有一群诗友,赵大民就是他诗友中的挚友。

许多年了,每逢重阳,诗友们便聚会“黾园”,他们在一起品香茗、叙友情,吟诵每个人为中秋和重阳创作的诗作,相互欣赏、点评,不亦乐乎!兴之所至,老人们还会清唱京剧、昆曲选段,其乐也融融!

其情其景,我们可以从赵大民写的《双调江城子・颂重阳》中略见一斑,词曰:“北洋八景数黾楼(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对修竹,举觥筹,词人幸会,把盏话重阳,借得东坡明月句,吟水调,唱歌头。江山代有才人谋,破窠臼,绘新轴,丹青泼墨,挥洒自刚柔,老圃由来滋隽秀,他日望,百花稠。”

游园登高

赵大民认为,九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重阳游园登高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阴阳互补等道家养生理念的体现。老迈登高,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人到老年,并非船到码头车到站,依然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赵大民最爱游园登高,只要不排戏,他每天必从天津市平山道的家中走到水上公园,漫游园中,往返两个多小时。只要有条件,他就去爬山。他曾和夫人在重阳节登上泰山,雁荡山、五台山、庐山等等。2000年重阳节,他正在南京,便登上南京古城墙一游,并写作了《减字木兰花・重九登石头城》,词曰:“石城虎踞,冷露千年穿石壁。六代,都付长江万里涛。秦淮流翠,涤尽千年商女泪。重九登高,翠袖红裙伴雪潮。”

老友重逢

赵大民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艺术家。老战友欢聚是他们重阳节活动的又一项内容,从1999年至2004年已经聚会了三次。每次欢聚他都心潮澎湃,写下诗词作品,一抒情怀,譬如,他写的《水调歌头・重九欢聚》将老战友相聚时的动人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词曰:“老友少音问,重九喜相逢。燕霜染尽秋鬓,相看已成翁。问道:仙躯可健?笑对:廉颇尚饭,吸海复吞鲸。夙志守晚节,朱笔走蛇龙。大业兴,金瓯固,国运隆,普天同庆,十亿神州沐春风。漫道青春难现,毕竟晚霞璀璨,余热尚熊熊,老骥能伏枥,高唱东方红。”

他写的《七律・豪情度重阳》则抒发了老骥伏枥、老有所为的豪情满怀,诗曰:

老友相逢假会缘,登高美在九秋天。

愧无佳作酬佳节,伴得心宽伴体宽。

鹤步曰行程五里,蝇书夜课字八千。

重阳莫叹秋容淡,圃老花黄更妩然。

赵大民写稿依然使用毛笔或软体墨笔,蝇头小楷,每天要写几千字。73岁的夫人李郁文是天津人艺的编剧,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芳草碧连天》等剧本都是他们夫妻合作编写的。如今,许多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均要求作者提供电子稿,夫人就把他的文稿录入电脑,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去。赵大民说,用电脑写稿确实有许多优势,我一直没有“换笔”,一是习惯了;二是总觉得手稿也是一种文化,用电脑就没有了手稿,实在太可惜,我还舍不得。还有,用毛笔写稿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对健康长寿有利啊!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6

初唐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言外之意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在于由外而内的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抒发诗人思想,可谓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痕。巧者则有情于景,景中情”。

在抒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悲凉之情。“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思乡这一焦点的。其中,诗人注重士卒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把士卒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士卒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在保卫家园,建立功业时,士卒一往无前,“争”做勇士,豪情万丈;可是在面临即将出关时,想到远离亲人和故土,不免“回”首看看生养自己的地方,充满留恋。这首诗描绘了士卒保卫家国的豪情与思念故乡的柔情,这对矛盾情感和谐统一,使士卒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诗歌与诗人是密不可分的,诗人都会借诗表达志向或感情。每句诗都只是传达情感,容易引起情感的滥觞,也会使这种情感没有依靠和支撑。所以诗人往往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描写,实现铺垫或烘托的效果,会让诗歌获得更大的内涵。这些典型意义的事物其实就是背景。背景中的事物可以是一系列的时间、空间,也可以是独立的外在形象个体,不管在组合这些事物中运用何种手法进行表现,都是帮助诗人表达某种观点、思想或情感的。这就是诗人的目的,也就是焦点。古诗的意境在于读者能够随着诗人所写,切身体会到诗人的所知、所悟、所感,从而实现读者和诗人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的精神共鸣。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7

1、教委组织学校观摩展示活动

10月23日上午,教委组织全镇老同志到各学校参观,各中小学要将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变化和特色项目展示出来,介绍出来。各校观摩活动设计不超过20分钟,要方便老同志的观摩,校长和引导员引导、介绍。全体离退休教师、各校校长、教委全体成员和特邀镇县领导参加观摩。

观摩顺序:中学8:00---中心小学8:25—中心园8:40—义和9:10—村位9:40—兴和10:10—新立10:40—厨都11:20

2、各校开展传统教育系列活动

A、营造过节氛围。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校要利用班队会、宣传栏、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展板等阵地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要发动同学们用笔记录了一段段精彩的话语,用照相机拍摄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画面。用自己的行动关爱身边的老人,让老人们能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B、诗情画意话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各校可通过背诗、诵诗、写诗、画诗、咏诗等活动形式庆祝重阳佳节。

C、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中秋节,全家要团圆;那么,重阳节我们该干什么呢?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参与,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指导思想

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六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又迎来了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十月二十六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重阳节到来之前,开展为老干部送温暖、献爱心、办实事活动,让老同志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使老同志永远心系教育。

三、活动安排

1、10月11日下发活动方案。

2、各单位要制定《重阳节庆祝活动方案》,把庆祝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专人负责,切实抓好落实。活动方案电子文本10.20号发zmj6958@信箱。

3、10月23日上午7:40,参加观摩活动的全体人员在*中学综合楼前集合,8:00观摩活动准时开始,12:00统一就餐。

4、材料上报

各校10.28前上传教委活动总结电子文稿和五张体现活动开展的图片资料。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8

今天是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节日的起源还不是很清楚,现在就请大家随着我的讲述来了解重阳节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一起走近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4句诗写的就是传统节日——重阳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内容。

1 2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今天的“走近传统节日——重阳节活动”你还满意吧?让我们期待着下次传统节日——腊八节再次相逢。我的讲述结束了,谢谢大家!

上一篇:写信范文 下一篇:态度决定命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