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范文

时间:2023-10-03 07:36:49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1

一、善用修辞,形象描绘

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加以表达,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先来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1,春天快要来了。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第1句,直接陈述一种现象,让读者知道一个信息。那就是,春天这个季节很快就要到来了。然而,直陈的效果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审美的效果比较差。

第2句,“盼望着”两个词语叠用,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是把春天拟人化,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这就让读者似乎看到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对春花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春花争艳图。文章是怎样用语言构成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呢?分析后,不难发现:先创设一个具体的场面,然后分别描写这一场景中具体的“个体”形象,再进行绘声绘色绘态地描写。绘声,就是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上面文段中,蜜蜂“嗡嗡”的声音。绘色,就是遣色彩于笔端。在作者笔下,桃花像火、杏花像霞、梨花像雪,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景。绘态,就是抓住景物或人物具有特征的动作神态。成千成百的蜜蜂“闹着”、大小的蝴蝶翩翩起舞、花丛里的花儿在眨眼。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出了不同的物象,使其姿态万千,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可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写作训练,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二、善引佳句,增强意蕴

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考生在作文中,应该学会调动平时积累的佳句,展示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增强语言表达的意蕴,让这些佳句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先来看下面的文段: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蓝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吨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情朦胧;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这段文字紧紧围绕赞美春天这一中心,灵活运用了诗词中的佳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使读者倍感亲切,如沐春风。

可以像上面文段直接引用诗词中的佳句,也可以间接引用,将自己的创造与佳句结合起来,为表达所用。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这里作者分别化用了诗词中的佳句。恰到好处,增强了语句的意蕴。

中考作文中引用佳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觉得佳句比自己的表达更恰当精彩,方才引用。只有引用恰到好处,才能和自己的作文融为一体且凸显其文化涵蕴,如果为了得高分,去生拉硬拽诗词中的佳句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适得其反。

三、巧用铺垫,逐句深入

作文中,如果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道出来,文句总是显得单调而乏味。文似看山喜不平。如果采用铺垫的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接着由此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句,这样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幼年把好奇的大门推开,童年把追问的大门推开,少年把求知的大门推开,青年把理想的大门推开,中考把高中的大门推开。

作者的本意是要突出“中考”的重要意义,但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先从人的年龄段着手,用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又是水到渠成,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文意丰满,留有审美余味。

训练时,应先确定一个中心句,以此为中心从其他角度给出几个导引句,最后亮出你要表达的中心句。也可以进行排比句的训练,使句意逐句深入。就是要句句蓄势,步步逼近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造成语意上的不断变化,使之层次分明,气势大,力度强。如:和谐的家庭一定是幸福美满的,和谐的民族一定是强盛不衰的,和谐的国家一定是繁荣富强的,和谐的世界一定是和平美丽的。

通过层层递进,语意在变化,力度在加强,从而更强烈、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2

描写桃花的成语:

笑若桃花 桃花朵朵 艳若桃花 灿若桃花 人面桃花 桃红柳绿

桃之夭夭 世外桃源 人面桃花 投桃报李 桃红柳绿 门墙桃李

杏脸桃腮 夭桃秾李 流水桃花 李代桃僵 桃花潭水 桃弧棘矢

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艳如桃李 冷若冰霜

描写桃花的优美句子:

1、阳春三月,桃花怒放,黄海岸边,就像落下了百里胭脂云。

2、门口有一大片盛开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娇嫩得仿佛吹口气就能化成水。

3、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4、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

5、惊蛰以后,桃树枝头的蓓蕾惊醒了,东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

6、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

7、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统开笑脸。

8、到了春分,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

9、桃林蓓蕾初绽,密密的枝丫上好像挂满了银色的微型的灯泡,串串洁白的花苞珍珠似的晶莹闪耀。

10、从远处看,一株株桃树活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

11、这棵桃树一人多高,树干透着紫红色,极其光洁,柔软的枝条上,长满了褐色的娇嫩的骨朵。

12、桃花凋谢了,枝头残留着几片花瓣,仍像点点跳动的火苗。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3

《大自然的语言》所要介绍的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专业性很强,有的也比较抽象。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写得枯燥乏味,艰深难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注重行文的通俗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能以轻松的心态研读全文并接受知识。

一、语言安排的层次性体现说明的通俗性

过渡自然,衔接严密,层次清晰,这些都能减少读者阅读的障碍,体现出说明文的化深奥为浅显的通俗化特征。《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用语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用标志性词语显示层次。如文章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先用一个设问句总领,然后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表示分说,按照其作用程度作递降排列,层次井然;又如文章在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时用了“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等标志性词语,有条有理,有轻有重,通俗易懂。二是妙用标点显示层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这段话中,为什么第一句后用分号,第二句后用句号?细察之,可知杏花、桃花均为植物,说的是春季的物候,两者可以用分号表示并列;而布谷鸟是动物,用它说的是夏季的物候,与前两者不同类,故第二句后要用句号。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暗示着行文的层次,可谓匠心独运。

二、语句选用的丰富性体现说明的生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1.比喻入题,化抽象为形象。“语言”本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人们依赖它进行思维,表达。《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用人们熟悉的“语言”一词比喻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拟题“大自然的语言”,使文题一下子亮起来。2.多用描写性语句。有的状形,如用“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有的摹声,如用“簌簌”写秋叶吹落之声;有的描写动态,如用“翩然归来”表现燕子的轻捷、洒脱、优美的姿态;有的描写变化过程和结果,如“销声匿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形象可感。3.运用拟人等辞格,如用“传语”写杏花,用“暗示”写桃花,用“唱歌”形容布谷鸟,将动植物人格化,生动有趣;将“沉睡”和“苏醒”对比使用,这一拟人笔法,使读者如见一幅大地春回图;将用来观察的生物称做“活的仪器”,属比喻,准确而给人形象感。4.整句与散句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大量运用结构紧凑的四字句,如“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等,有的还对得较工整,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主谓结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联合结构。作者还注意句式的变化,“杏花开了,就好像……;桃花开了,又好像……”句式相同,属整句,接下去写布谷鸟时变换了句式:“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属散句。句式的变化体现了用句的丰富性和生动性。5.适当运用文言句,例如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四季更替,言简意明。总之,上述多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的运用,使文章的表达形式达到了丰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4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围绕“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回答__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11.(2016·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__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__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_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__示例四:“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__示例五:“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12.(2016·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秋天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做分析。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13.(2016·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__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

14.(2016·武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也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15.(2016·舟山)古诗阅读。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16.(2015·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的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17.(2015·江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山卷幔”“石披衣”描写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的景象。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者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象来正面衬托“田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并不是“反衬”。

18.(2015·杭州)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19.(2015·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的内容: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0.(2015·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一丈佛: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八尺龙: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露布: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玉关:此处指边塞。⑥甘泉宫:指北宋朝廷。⑦筑上郡: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西戎: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放臣: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天颜: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中暗自神伤。

【解析】结合注释及诗句内容,可以理解尾联的大意: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春意盎然。由此可知选项D中“暗自神伤”的表述是有误的。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21.(2015·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中,“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诗人(纳凉时)悠闲自在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5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6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渔歌子》前两句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两句诗。(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特别是生字“鳜”都读对了。

师:(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西塞山、桃花、江水、白鹭。

生:还看到了鳜鱼。

师:你怎么知道这山是西塞山,这鱼是鳜鱼?

生:因为诗句是这么写的。

师:真聪明,能根据诗句来判断。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画面,这西塞山、桃花、江水、白鹭、鳜鱼又是什么样的?

生:西塞山很高,桃花是粉红色的,鳜鱼肥得很。

生:水面很广,白鹭在飞,还有一个渔人在钓鱼。

师:眼睛真尖,全都看清楚了。

师: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一幅美丽的画面。

生:一幅春天花开时节的画面。

生:这是可爱的画面。

师:(播放音乐)请大家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生朗读诗句)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渔歌子》前两句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用笔画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物,再轻轻地读读这些“景物”。(生自由读诗,并画出景物。)

师:如果请你给这些景物画上色彩,你会用上哪些色彩?

生:白色的鹭,桃花是粉红色的,还有鳜鱼是黄色的。

生:因为是春天,山应该是青色的,青山绿水嘛!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色彩鲜艳的画,生机勃勃的画。

师:(出示范例:鳜鱼肥)看谁能像教师这样选择一样景物,在它的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形态的词语。

生:桃花俏。

生:白鹭飞。

生:鳜鱼游。

生:鳜鱼跃。

生:西塞山高。

生:桃花笑。

生:流水唱。

师:真棒,你把流水的心情都说出来了。

师:(出示范例: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看谁能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让桃花、流水、鳜鱼更有情趣。

出示填空:桃花____________地开,流水____________地唱,鳜鱼____________地游。

生:桃花尽情地开。

生:流水欢快地唱,鳜鱼无忧无虑地游。

生:桃花无拘无束地开。

师:你们把流水、桃花、鳜鱼的心情都给说出来了。

生:流水哗哗地流,鳜鱼摇头摆尾地游。

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这是一幅自由自在、悠闲快乐的画。

生:这是一幅令人神往、自由快乐的画。

师:(播放音乐)请你走进这幅画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到了鳜鱼的戏水声,听到白鹭欢叫声。

生:我看到了小桥流水,白鹭翻飞,鳜鱼戏水,粉红的桃花开满两岸。

师:好一个江南水乡!

生:我听到了白鹭欢快婉转的叫声,哗哗的流水声;还看到花红两岸,香飘四野的桃花,真是心旷神怡呀!

师:好一个悠闲自乐!这正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生齐读,反复诵读,接着师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描述画面。)

反思:

两个教学课例,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效果更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达积极,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丰富。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教学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两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获取意象――西塞山前春景图,但教法不同:前者直接呈现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获取意象;后者主要借助联想、想象来获取个性化的意象。目标一样,效果不同,是看画得意象好,还是想象构造意象好呢?从课堂上看,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呢?

首先,想象体验比理性认知更适合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诗人感性化的表达,片段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特点,这是理性化的认知事物。而古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获取意象的基础上,感知意境,体味作者情思,它是一种感性化的体悟,主要依靠直觉思维。通过观察认识了西塞山的高、桃花的色彩、江面的广阔、鳜鱼的肥美,这是认知了事物的外形,这与要感悟充满诗情的意象相距甚远。片段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表象,让学生内在的视象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相互联通了,并积极地构造诗词里的新境象,这是想象性体验。学生体验加深了,所获取的意象才会愈加鲜活生动,教师辅以音乐渲染、动情描述,学生在想象体验中,情感体验更加深入。于是,当意象了然于学生心中,激情也就自然溢满于胸中了。

其次,想象比举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受力。

获取意象的方式是多样的。第一位教师采取提供画面的方式,让学生具体感受一种形象,又被称为举象,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得到意象,这种意象是看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第二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诗,画色彩,仿例填写形态的词,填写描写情态的词,引导学生在心中作画,“画”出色彩,“画”出状态,“画”出情态,形成了意象的叠加,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诗句转换成了画面,形成了诗画一体的视界,此时,学生获取的是动态化、立体感的意象。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诗中的画,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也为他们感受诗句提供了契机,想象让语言感受力得到训练。

再者,复活比复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诗人心中的意象是个体化的,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却是多元化的,作品中的意象永远大于诗人心中的意象。学生在体悟诗句基础上生成的意象更是摇曳多姿的,情态不一的,它是学生心中的表象与诗词物象、意象与境象相互建构产生的内在视象。片段一,教师通过呈现画面,重在复现诗人心中的意象,让学生看见一幅简单的画:有山有水,有桃花有白鹭,还有那肥美的鳜鱼。这样的画面是单调的,缺乏色彩的,不见姿态,没有动感,更无韵味,如此获取意象,只能算是简单复现诗词中的景物罢了,谈不上在构造意象,再造境象。片段二,教师通过填色彩,激活学生的视觉表象,借助填词语,唤醒学生的情意感,通过联想与想象再造物象,从而组合成一个协调统一意象,构建出了一幅色彩丰富、情态优美、声响和谐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意象,真切地感受到画面所传达出的自由自在、悠闲快乐的意蕴,这已不再是简单地复现,而是一种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复活学生丰富多样的表象世界,才能创造出了鲜活动人的新意象。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7

一、抓住诗词的信息

诗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首先抓住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或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作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隐含信息一般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二、熟悉常用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思想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定意义,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见典故的意义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鉴赏古诗词可以从诗词中的典故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

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这首诗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依据景物描写体味诗词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鉴赏古诗词就要学会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六、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分析王禹偁《村行》一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描写春天桃花的优美句子篇8

一、形象的比喻

在作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处生动的比喻,那就会使文章鲜活起来。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春的,她把春比喻为“春姑娘”:春姑娘来了,她穿着翠绿的连衣裙,迈着轻盈的舞步,飘然来了,她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一个热烈的吻,吻着山冈,山清了,焕发出勃勃生机;吻着村庄,村绿了,穿上了一套绿色的绒衣;吻着桃树,桃花立刻羞得满面绯红,引来了蝴蝶翩翩起舞。春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绿色的向往,哪里就有绿色的希望。这个同学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春姑娘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地展示了春姑娘的美丽和可爱。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秋天的:“秋天犹如怀了孕的妇女,挺着硕大的肚子,披着金色的大衣,在农民的眸子里晃动。”这样把金色的秋天比喻成孕妇,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充满了喜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巧妙的夸张

在作文中使用夸张能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看见这绿色的麦苗,就能嗅到面包的香味来。”这对葱绿的庄稼进行了夸张,想象丰富,给读者超前全新的感觉。在《晏子使楚》这篇文章中,晏子严肃地回答:“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阵雨……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用举袖如云,甩汗如雨,极言夸大齐国人多,妙不可言。鲁迅在《漫谈漫画》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使我们立刻感受到燕山原来这么寒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

话了。

三、感人的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血肉,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显得丰润有色,具有真情实感。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过铁道……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的眼泪很快掉下来了,我赶紧擦干了泪,怕他看见。”这一细节,把年迈体弱的父亲爬铁道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感、伤痛之情。俗话说:文眼决定主题,细节决定成败,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征文比赛中,一个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大约八十多岁,手拄拐杖,晃晃悠悠在大街上走着,一阵狂风吹来,地面上尘屑飞扬,空中飘飞着一些杂物,这位老人边走边盯着空中飘飞的塑料袋,追赶了七八米,他举起拐杖,翘起脚尖,用拐杖的弯弓把飘飞的塑料袋勾下来,然后包着石块放进垃圾箱里,这时才安然地向前挪着。目睹此景,我的心被震撼了。老人举杖勾袋的细节描写,透露出老人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精神风貌,实在是可敬可佩,老人的这一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许多人们,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生动的描写

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锦言妙语的描绘,好的描写就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传神逼真。如在讲《祝福》这篇课文时,老师让学生张开放飞的翅膀,让学生发挥想象来描述祥林嫂的形象。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炮竹声声,在现在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描述既传神,又有穿透力,使师生共同进入了《祝福》的意境中。

五、合理的引用

在文章中如果能合理地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歌词等,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在以“奉献”为主题作文中,一学生在作文中大量地引用了格言、名句,他这样写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一物似于玉珠,伤人一语胜于剑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形容老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时,他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又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就使文章大放异彩。如有位记者在美伊战争报道中写道:“战争打响后,俄罗斯表现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势态,但并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语言清新,文采横溢,又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述几点,均是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弄明白该如何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只要是看到的好文句要随时记下来;其次要拓展阅读面,多看一些语文类的报纸、杂志,要知道良好的语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当然文章的妙趣横生、神采飞扬,并非仅靠这几种形式,“文无定法”,只要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内容充实,有亮丽闪光的句子,并且注意文章的艺术特色,就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上一篇:国庆节古诗范文 下一篇:汪国真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