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范文

时间:2023-10-10 12:19:54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1

一、《守则》与《规范》相辅相成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原先的《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有何区别,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守则,即为共同遵守的规则,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准确性、可行性、通俗性等特点。守则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多采用通篇分条式写法。《中小学生守则》,即中小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由国家教育部门根据中小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制定,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一部分,是引领和规范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规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目的是加强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促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就《守则》和《规范》而言,同样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两者的区别在于:《守则》从大处着眼,相对概括,提出方向性的、提纲挈领的要求;《规范》从小处着手,从行为习惯养成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是对《守则》的细化。例如2004版《中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热爱大自然等,虽然行文简短,但每一条都非常有针对性、方向性。对于诚实守信,2004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具体要求:“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2004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是:“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守则》和《规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结合使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守则》的历史沿革

1.解放初期,首次亮相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教育的起步阶段,以《中小学生守则》为重要标志的德育体系也逐步建立。1955年2月10日,教育部《小学生守则》,共20条;5月13日又《中学生守则》,共18条。两者都偏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如《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第一条都提出,要努力学习,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如《小学生守则》第九条是“按时吃饭、休息、睡觉,常常游戏、运动、锻炼身体”。这两个《守则》是促进学校德育正规化的重要范本。后来,随着“”的开始,这两个《守则》实际上被废止了。

2.改革开放,与品德课同行

1981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于3月9日发出了《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规定从1981年秋季开始,小学各年级普遍设立思想品德课。1981年8月26日,教育部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可以看出,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把《守则》的实施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后的10年间,中小学以小学思想品德课、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主阵地,比较系统、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依照《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的落实是和中小学德育课的实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3.《规范》出台,细化行为

1988年8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经过3年的实践、 修订,1991年8月20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依据就是国家正式颁发的《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最基本的要求。该《规范》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60条,非常详尽。《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4年4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式颁布施行。这是国家教委对1988年5月下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稿)》经过5年多试行后,做了进一步修订而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由自我到他人,由学校到家庭、社会生活的顺序排列。它包括如何对待自身,如何对待他人,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等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40条,概括了中学生日常行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要求明确具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改善当时中学生养成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引导中学生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两个《守则》合并

2004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原来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已沿用了20多年,修订后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合并后的《守则》仍为10条,增加了热爱科学、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调整和增补。修订后的两个《规范》小学为20条,中学为40条。修订后的《守则》及《规范》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5.重新修订,高度浓缩

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即把70条守则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

2015年8月2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这是继2004年后,《中小学生守则》10年来的首次重新修订。为中小学生立规矩的《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既有价值引领作用,也包含着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密码。

三、新《守则》,新亮点

1.凸显核心价值观和践行路径

教育部新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实际上是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共同信念内化为中小学生群体的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心里播下种子,并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明确要求的同时,《守则》也给出更具操作性的具体行为规范。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例如“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守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看似简单的思想线条却是指引未来一代新人思想行为的导航,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规范、德性培养非常重要。所以,许多人都将《守则》称之为“当代的《弟子规》”。

2.时代感强,与国际接轨

新版《守则》,涵盖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既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孝亲尊师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又有一些凸显时代价值的内容。比如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公民意识,这也是新版《守则》的亮点之一。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同频共振的。培养公民意识,要求学生不仅做好小公民,做好中国公民,还要做好世界公民、地球公民。做合格的公民,是共同的权利和荣光,又是责任和义务,所以要“乐于科学探索”,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要“热心志愿服务”, 弘扬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另外,《守则》中提出要养成阅读习惯、自觉礼让排队、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这些既是地球村公民应有的素质,也是中国公民缺失的、必须在少年儿童中强调的东西。这些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又同世界接轨,使《守则》的行为指导更具针对性。

3.合三为一,言简意丰

从概念上讲,在两个《守则》和两个《规范》并存、结合使用的年代,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很容易把两者混为一体,弄不清孰为《守则》孰为《规范》,两者有什么区别。从内容上讲,《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交叉重叠的。另外,参照其他一些国家的《学生守则》,也都是只有100多字的简单条款,所以这就为合并提供了参照,增加了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及概念上的混淆,篇幅虽小,但内容却全方位涵盖了对中小学生品德及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语言简练,看起来疏朗醒目,易读易记。教育部还专门谱写了《中小学生守则之歌》,为新《守则》的贯彻落实、深入人心提供了更好的载体。新《守则》整体行文采用每一条首句总起统领,后面4句分述的形式,基本理念与实践层面结合,普遍适用于中学生和小学生,充分体现了《守则》的制定初衷。如第8条“珍爱生命保安全”统领之下,有4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既是对第一句总体要求的阐释,又是实际操作的抓手;对小学生而言,“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自救,坚决远离”就是保障人身安全、珍爱生命的具体表现。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感觉到每条的第一句要求相对高了些,如第3条“勤劳笃行乐奉献”,那么可以直接要求小学生按照后面几句的要求做,就会落实得非常到位。

4.好评颇多,要求更高

《守则》后,受到校园师生和社会的普遍好评,评价最多的就是“接地气”,接近学生的生活,好操作。如“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不说谎不作弊”等。但也有些不同意见,认为与欧美及日本一些国家相比,还显得“高大空全”,语气还不够亲切自然,缺乏润物无声的力量等。其实每个国家选择的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也就决定看问题的角度、表述内容和方式的不同,这是正常现象,求同存异、互相融合是趋势,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探索和进步的空间。

四、落实《守则》应以学生为本,立足学校和课堂

《守则》后,学习、贯彻、落实《守则》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但要真正做到不走过场、入耳入心,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站在正中央,避免形式主义。多年来,《守则》反复修订,专家学者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直面学生生活,又进行价值引领,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同《弟子规》一样,是启蒙养正、教育孩子的最佳精神食粮。在落实《守则》的过程中,同样要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切忌为了面子做给大人、做给外人、做给不相干的人看,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落实《守则》不是竞走,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就会忽略了一路的风景。况且,《守则》之美只能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守则》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它有规范的功能,但又不以规范学生为目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遵循儿童品德习惯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认识到贯彻《守则》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守则》虽然只有寥寥9条区区208字,但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生要读的大书。忌大水漫灌,宜细水长流;忌囫囵吞枣,宜细嚼慢咽;忌刻板生硬,宜活泼生动。

其次,发挥校域特色,让《守则》更显张力。新《守则》是规范学生言行的纲领性文件,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守则》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是只管端菜、不管营养和味道的“教育服务员”,而是要把《守则》转化为更为具体细化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吸收的校规校纪,把学校和教师转化为关爱学生生活的一举一动的“高明大厨”。从这个意义上讲,100所学校就会有100个基于校本的《守则》。

许多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贯彻《守则》的宝贵经验。如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十星少年评比 、诚信银行 、小小志愿者等,都非常有创意。专项活动不在多,要有吸引力、有效果,让学生便于参与和乐于参与。在《守则》的旗帜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校域特色,既同频共振,又各领;既协奏合唱,又立体发声 ,只有在实践中丰富《守则》的内容,才能赋予《守则》更强的生命力。

最后,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增强《守则》合力。有些学校在以往实施《守则》和《规范》时,往往与知识学习割裂开来,与教学工作两张皮,模糊了贯彻《守则》的目的所在。这实际上是和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的。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也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新《守则》不仅集中了旧版《守则》和《规范》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它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开放民主、合作创新等课改理念高度融合。《守则》中有一些涉及家庭、社会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在学校由教师引导实施的。比如“自己事自己做”“做到知错就改”“自觉礼让排队”“积极发表见解”等要求,没有在学校、在课堂上长期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训练,不可能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守则》理念和课改精神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学校各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守则》理念,在《守则》落实中推动课程改革,这样形成的教育合力才能为中小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2

1、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班级设立“小小监督员”,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周末时间进行总结,通过监督员的汇报,评出“星级小标兵”。(工作计划)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2、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学期利用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学生的爱班意识为班牌争得荣誉。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3、可以利用校园故事会和班牌得星多少的评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另外,对于学生的书写读的姿势,采用“谁的小树长得最直”的活动进行监督,并在课堂上随时提醒与帮助。

4、以行为规范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示范班评比,开展“迈好成长第一步——以“礼仪教育”为重点”的特色班创建活动。

5、继续作好行为规范示范员、行规之星、行为规范示范班的申报、评审工作,以评比树榜样,促发展提高。

6、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学文明,讲卫生,重礼仪,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营造“人人争当行为规范示范员,班班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3

1981年,我国颁布了“”后的第一个《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1991年,颁发了《小学生行为规范》;1994年,颁发了《中学生行为规范》。日前,教育部又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实施了20年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以及实施了十几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调整、补充与修改。 这种产生与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参与此次修改工作的有关专家。 据专家介绍,“”前,中小学是不设德育课的,那时讲“文道统一”,把那些能激发爱国热情,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文章都选编在语文教材中。如《囚歌》、《的扁担》、《小英雄雨来》等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另外还有那些非常感人的、文采很好的、也能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文章,比如《司马光砸缸》,就是告诉学生要机智、勇敢。除了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少年队的活动和寓教于乐的课外、校外活动,比如军事游戏,请参加过革命的前辈做报告等等。 而“”十年,却完全扭曲了少年儿童的心灵。那时的中小学生是不学为好,认为知识多了就是“臭老九”,反对智育第一,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教育。单独突出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培育人的基本要求,德育变成了极左的东西,让孩子接受不了的东西。因而他们不仅没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这种左的方法、左的内容让孩子们内心空了。那时不说与别人的关系,不说孝敬父母,不说尊敬老师,也不说怎么说话,怎么做、立、走,就是会打、砸、抢,会打人就是有革命意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仍然是思想比较混乱的时候,制定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规范要求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所以,1981年,我国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这在当时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的。同时,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认识上还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所以只能搞一个原则性的守则。但是太原则了又没法操作,所以当时的《守则》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虽然是短短的十几个字,对稳定和恢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又如“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打人,不骂人”等都是针对“”中给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的不好影响而提出的。 1981年就制定了中小学生《守则》,为什么到1991年才开始制定《规范》呢?据有关专家介绍,因为认识要有一个过程。经过“七五”、“八五”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课题研究,反复讨论,到1991年原国家教委了《小学生行为规范》。《规范》中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守则》中没有“孝敬父母”这一条,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孝”是封建的,经过专题研究,统一了认识,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例子说明,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这次修改守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与行为规范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年的实际,审视我们原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对此进行修订。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4

认真学习和贯彻《少先队辅导员纲要》,规范我校少先队工作,发挥少先队的特有功能,深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进一步加强我校少先队组织的能力建设,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抓落实、促规范、创特色”改进作风,创新观念,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继续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少先队组织的队伍建设,提高少先队员的整体素质。

1.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干部的作用。每月举行大队干部培训,进行学习、工作、思想的指导,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培养队员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继续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良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为抓手,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检查监督体制,进一步强化队员的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一日常规检查评比”人员和少先队大队部委员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示范作用,引导全校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建设扎实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推进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发展。

1.以大队部,红领巾为活动阵地,积极开展各类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建立班级荣誉角等栏目,引导学生做好班级的净化、绿化、美化,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从而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岗位,锻炼一种能力,形成一个习惯,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2、重点加强中队建设,拓展少先队教育阵地的作用:每月及时更换黑板报,规范班队课,每月开展一次有仪式的中队主题队会,培养少先队员关注少先队组织的动向,积极的投入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组织归属感,从而使少先队队组织真正发挥少先队的引领作用。

3、重视辅导员素质的提高,做好中队辅导员的配备工作,较强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及时组织中队辅导员交流工作经验,互相帮助指导中队会课的设计与组织。

(三)加强小学生常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德育工作中辅导员的垂范作用,学校全体教师、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发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都要有及时制止和纠正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作用。

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检查监督,提高红领巾值日质量。坚持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评比。从细微处着手,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学生、班级、年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扎扎实实地抓好“规范”教育。

3、通过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

(四)开展有效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打造魅力少先队。

1.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2.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5

本学期本班人数为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在本学期中,总体的思想是继续保持上个学期中出现的好的习惯,好的作风,保持班级的稳定,巩固班级的成果。

二、教育内容和措施

1、文明行为教育:

行动口号“好品德,好习惯,好孩子”

措施:

(1)继续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星心擂台”给表现好的同学以激励,表现不好的以促进。

(2)切实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有内容、有计划、有效果安排晨间早读,语文、成语积累、英、数交替进行,根据班级的特点,落实每天的晨间谈话,班队课的行为规范训练,使行为规范经常化。

(3)以学生发展为本,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找出“上课”“课间”、“保洁”、“作业”等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小队考核。

(4)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5)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2、礼貌教育

A.见师长热情问好,上下楼梯学会礼让。

B.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C.利用语文课学的“道歉”、“解释”、“答谢”等基本礼仪运用在生活中。

D.在家尊敬长辈,不发脾气,校内家里一个样。

3、安全教育

(1)每个同学准备一个专门用来记录安全知识的本子,即“安全知识”记录本。

(2)在每个星期的班队课中,结合本班实际,安排“安全知识讲解课”。

4、写字教育

(1)全班统一用圆珠笔、水笔做作业,淘汰铅笔。逐步学会使用圆珠笔、水笔,做到字迹清楚、干净、错误率少。

(2)结合学校的写字课,进行写字教学、写字比赛。

(3)以写字为特色,发展小小书法家。

5、卫生教育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箱勤清,物品勤摆,两操勤做。。

(2)班级卫生:每天早、中、晚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利用花草美化环境,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

6、纪律教育

(1)班级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

(2)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

(3)集会做操纪律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将在班级开展“路队小标兵”评比活动,使学生不仅做到快、齐、静,而且能够进行自主管理。每一个路队将分别设立一个小队长,每天定时向班级汇报路队情况,及时监督,及时管理。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加强期初行为规范教育

2、总结假期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安全事宜落实情况。各组自查汇总。

3、竟选班干部,选出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开班会进行选举,产生班干部)

4、制定好本学期的班级规程,从而抓好日常教育

(1)搞好学习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创文明班级。

(2)利用班会讨论制定规程。主要方法措施背诵《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于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十月份:

1、庆祝“十一”国庆节

2、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1)进行故事会,读书比赛活动,向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开展学先烈活动。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倡导学生多做好人好事。

十一月份:

1、在班内开展作业展览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2、成立防险小组,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进行“五爱”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做文明的好少年。

十二月份:

1、口算、笔算测试

2、练节目迎接“元旦。为迎接“元旦排练节目,多做有意义的活动。

3、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元月份:

1、庆祝元旦

3、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爱惜粮食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4、搞好期末的复习工作,迎接期末考试。

二月份:

1、采用不同形式填写学生评语;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6

本学期学校少先队工作将继续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精神和学校工作的引领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和上学期少先队活动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以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范队员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思路

转变观念,热情服务,稳抓常规,追求创新,加强实践报告,体验为主,讲求实效。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组织各中队和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不带零食进校园,不带废纸进教室,不扔杂物在场所;同学间团结友爱不追逐打闹;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开展“校园之星”(礼仪之星、环保之星、安全之星、学习之星)评比宣传活动。并及时检查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2、抓好学校常规,创建积极向上校风。

继续抓好一日常规评比工作,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质量,对红领巾监督岗和校值日生的检查进行分工落实,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以检促进。在学校营造“学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打造和谐校园环境。

精心准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努力使每次升旗都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德育教育。

3、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多管齐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10月13日”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教师节”感恩活动,“我山区小朋友心连心”献爱心活动,庆“国庆”系列活动,新生入队活动等。

2、开展各种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板报橱窗、校园网等途径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少先队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讲座,举行“开心法典”系列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升少先队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开展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

要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学习自护本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杜绝不安全隐患。

4、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节能环保教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增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

5、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开展的“十个道德好习惯”、“日行一善”、“一日常规”诵读等活动要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切实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理想情操教育、培养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言一行抓起,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群英小学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

以《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目的;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调查主题开展活动;以教师在平时言行的示范作用为先导;以学生在校园中的显性礼仪“坐、立、行、走、语言”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

1.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1)定期组织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及教育交流活动。(2)认真使用好《班主任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3)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加大奖惩力度。(4)抓好班队与学生管理,强化班风建设,努力使学校的学生教育工作向精细化、特色化、实效化发展。

2.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重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的集体教育,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各班辅导员及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重视德育主阵地建设。

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少先队室、图书室、宣传窗、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作用,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建好少先队鼓号队。定期开展培训,为少先队活动添彩。做好鼓号队员的新老衔接,使鼓号声更嘹亮更振奋;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辟和建立适合少年儿童成长需要的角色训练基地,通过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和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浓浓尊师意

1.少先队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

2.队常规教育。

3.出好第一期黑板报。

4.制定读书活动方案。

5.培训红领巾监督岗值日生,恢复常规考核。

6. 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开展活动。

7. 开展“推普”活动

8. 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9. 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10.组建腰鼓队,加强训练

十月:深深爱国情

1.加强常规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第二期黑板报

4.开展“庆国庆”系列活动。

5.队干竞选。

6.召开少先队大队干部会议,进行队干上岗培训。

7.举行新生入队仪式。

十一月:拳拳感恩心继续加强常规教育

1.召开少先队大队干部会议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

3.开展“感恩”系列活动

4.第三期黑板报

5.参加镇主题队会观摩活动。

6.参加镇小学生演讲比赛。

十二月:切切遵法情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第四期黑板报

3.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4.参加镇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

5.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一月:欢天喜地迎新年

1.加强常规教育

2.新年板报

3.庆元旦活动

4.各中队总结本学期工作

5.评优工作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7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他们各自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计划如下:

一、班级概况: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因此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孩子在这方面的养成习惯做得还不够,下课会有奔跑现象出现,经常要老师同学提醒。

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情况: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会出现自私、虚荣心、盲目自满的思想

二、指导思想: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工作,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工作有秩序地顺利地正常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三、工作重点:

本学期本班的工作重点有三点。

第一,抓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打好基础。

第二,抓美德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抓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

四、内容及措施:

(一)行为规范:

一句响亮的口号:做一个爱集体爱他人的好学生。

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明确一日常规细则,做到人人知晓。

2、充分发挥行为规范示范员的表率作用,做到以一带四。

3、用班会、晨会进行常规,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

(二)搞好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1、狠抓学生纪律,保证学生遵章守纪。(班主任工作 www.banzhuren.cn)

2、各项集体活动做到集合快,纪律强,效果好。

3、早操,眼保健操要人人会做,人人求好。

4、建立正常的卫生值日制度,班级卫生人人有责,实行班级垃圾袋装化。

5、培养团结协作的优秀小干部群体。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1、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让学生以此为范,导之于行。

2、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

3、结合情境,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

(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1、密切与各科任老师的联系,注意模式的创新,注意方法的多样化,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会学。

(五)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1、对学生进行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

2、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班级之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5、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安定学生情绪,让学生开始科学地接受知识灌输。抓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的正常、顺利进行,提高课堂质量。加强学生思想,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平时要以礼待人,见到老师、长辈或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发扬雷锋精神,宣传雷锋思想,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意识。抓好课堂纪律的同时,加强课间纪律。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

四月: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和小学生守则,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园和公共场所不追逐玩耍,不损害校园和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

五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强化学校的常规。加强课堂纪律。(组织写字比赛;小制作、绘画展览;迎接六一儿童节)

六月: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抓好知识复习巩固。学生要诚实和做事认真负责,并加强品德和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篇8

论文摘要:在课题组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指出了我们所面临的六大问题,最后阐明应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来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就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思考与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评价—个民族的素质时,不但是看这个民族多数人的文化程度,而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是准社会人,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逐年增多,但是由于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加上他们在大学阶段以前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升学上,学习以外的事情都有家长和老师代替包办,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由于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又大都是在父母身边,老师和家长看管的紧,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弊端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单独应对生活事务的增多,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生活很难自理,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了问题学生,厌学学生和退学学生。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守则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的这一思想行为现状,就大学生良好思想行为规范之养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二、研究及实践过程

为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现状,规范其生活行为,探索大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养成途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思想、行为规范,课题组特设计了—组《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分综合类和思想行为规范类共十—个调研题目,涉及对制定《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思想、行为规范》的认识,政治思想、社会公德及校园、图书馆等十余项具体生活行为规范。调查问卷共分发300份,涉及中文、历史、数学、计算机等四个系,收回问卷281份,有效收回率93%。

(一)现状分析:思想上普遍重视.行为上缺乏自律.对现状不满

1.认知率高。大学生对制定《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思想、行为规范》表现出普遍认同,这充分说明大学生有强烈的规范自己思想、行为的愿望和意识,希望自己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认识到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对立业、成才的重要性(见表1,表2)。同时在具体思想、行为条款调查中,学生的平均赞同率为98%。

2.自我约束力差。大学生在年龄上可以说已进入成年,但他们的心理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对正确的思想、行为规范虽有一定的认识,但自觉践行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差。这就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利用一定的方式来强化规范,监督其履行规范。(见表3,表4,表5)

3.对规范的作用和评价认识模糊。大学生对良好的思想、行为规范应该说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但“规范”到底对其自身的成才、成长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多大作用认识不足,对规范是否能作为评价大学生的标准认识不清(见表6,表7)。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觉自愿的遵守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

4.对现状不清。目前大学生对自己的日常思想行为习惯也非常的不满意(见表8),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纠正的决心和毅力(见表9表l0)。在征求大学生有哪些不良思想、行为时,共收集意见620条,分四类10条(见表l1)。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阶段纠正一些不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思考: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不是小节问题,也不是个人问题,更不是个别问题。分析现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方面面临六大问题

问题之一:普遍认同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与现实思想\行为的矛盾。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也愿意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他们渴望自己成为—个被社会认可、尊重,举止文雅,谈吐风趣,懂礼貌,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但}、养成的不良习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时的在困扰着他们。这对他们人格的定型,社会的适应,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求职和就业。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如何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重新培养良好习惯的课题。

问题之二:生活行为规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作为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之问的矛盾。生活行为规范属道德范畴,是自律行为。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成型期,思想还很不成熟,自律意识差,有的甚至觉的是否遵守《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思想、行为规范》无所谓,对自己的成长不会有多大影响,所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不检点,不认真履行规范。而把是否履行规范作为评价大学生的标准又缺乏依据和经验.不可操作点较多时空也不好掌握。但大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制度、规章来约束,靠一定的监督机制来提醒和规范。

问题之三:生活行为规范是小节,无关大局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间的认识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认为思想行为习惯是个人生活小事,检点不检点是个人行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思想行为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意志力不强,有的虽然认识到了自己思想行为的不规范但没有信心改正,有的能做到一时的改正但不能坚持经常。纵观名人,一些“大家”.他们不但在事业七精益求精,做出了惊天伟业,在生活小节上也是严谨、严格,一丝不苟,也正是如此他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问题之四:对别人总是挑三拣四与自己自律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调查可以看出,共收集了620条意见,分四大类十余个条款,几乎每个人都指出了1—3条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也就是说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不良习惯是“深恶痛绝”的,并能“如数家珍”是很清楚地。但对纠正这些不良习惯缺乏意志,有的甚至改正不改正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问题之五:生活行为规范是否需要监督或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自醒、自警活动认识不同。大学生自我纠正不良习惯的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但对成立“生活行为习惯”监督组织或每天默念或朗诵“规范”却又有相当—部分同学不认同。

问题之六:纠正不良生活行为的信心缺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有改正不良习惯的愿望,但由于纠正不良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的确实改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有些同学就丧失了改正的信心,甚至有的认为到了大学已改正不了了,也没有必要去改正。

(三)实践过程:课题组在06年8月至07年2月就拟订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在数学系三个年级十个班近400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规范的愿望是迫切的.能够自觉践行规范,并且通过六个月的实践广大学生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认识更加明确.在思想上、生活行为上普遍有所提高。

l、在数学系全体学生当中进行“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各项具体规范,明确规范的内容,比如学习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校园、交往等规范,使大家明确什么事该傲,什么事不该傲,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为了达到学习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是周一集中学习,每天个人自学,每周五交流的形式。二是每月底反省自己有哪些言行违反了规范,今后如何改正。三是学期末总结。

2、利用牌匾、宣传栏、黑板报、《数学之声》小报广泛宣传,让《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各项条款深入人心,使学生对各项条款的内容耳熟能详,达到自律和相互监督的目的,以使各项条款的践行落到实处。

3、学期末每个学生、各个班级都写出了—学期来践行“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体会报告,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履行“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情况,通过近—个学期的学习、规范、反省、总结,同学们的思想行为有了明显的改观。说脏话的、图书馆、教室喧哗的没有了,教室、宿舍沉积垃圾、餐厅加塞儿的不见了,而见了老师主动打招呼、同学问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多了。o4—1班班长麻春燕同学是这样说的:“—学期下来同学们好像变了—个人,彬彬有礼,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大家都积极地参与班级工作,生活在这样—个集体,心情特别舒畅,学习也有了劲头儿”。

三、总结与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只有知荣知耻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才知道该傲什么,不该傲什么,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和课题组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培养良好的思想行为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要提高全体学生对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认识如果学生对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再好的规范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把遵守规范作为自党自愿的行为。提高认识首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良好的生活行为对其成长、战才的促进作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个必备条件。提高认识还要纠正认为生活行为习惯是生活小节,是个人行为,无关大局的错误认识。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决不要“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总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要明确大学生良好思想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其意义。良好的生活行为规范的制定,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实际,在充分征求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人士的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它既不能高于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个好的生活行为规范应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和训练可以达到,切实可行。二是它能体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三是其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及其具体规范细则。

具体规范条款应包括:

政治思想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2.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思想内涵,并努力践行。

3.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制度,关注家乡建设。

4.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维方法,具有探求知识、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

5.具备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6.心理健康,善于与人合作、沟通。

社会公德

l文明礼貌,举止得体。

2.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爱护公物,尊重他人。

4.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见义勇为。

6.对社会、家庭有责任心,感恩父母,关心他人内、图书馆、会场、运动场、餐厅、宿舍、待人接物及其它方面等内容。(详细条款略)

三要建立‘噶范范’’的监督机帝蝴养成机制。目前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纠正的任务很艰巨,但靠学生自觉自愿的改正又很难,要想使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必须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一方面成立由学生代表、管理人员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监督小组”,对发现的学生不良生活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定期对每个学生的生活行为表现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并听取学生对自己生活行为的评价,最后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机制,一是清老教师或社会知名人士对规范的意义、作用及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二是请遵守规范较好的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起示范作用。三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天或者每周至少三次集体学习规范,定期组织检查,让学生对规范的内容吃透、理解,耳熟能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去遵守。否则,学生对规范的内容都不了解,那就更谈不上去遵守了。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监督作用,在相关场合制作匾牌,利用班、团会议、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大力倡导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形成—个人人践行、处处可见、相互监督全体学生思想行为的良好气氛。总之通过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要把是否遵守“规范”作为对大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良好的思想行为规范但靠道德的约束、自觉地遵守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必须把是否遵守规范作为对大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把是否遵守“规范”、遵守“规范”的程度作为学生评选先进、入党、综合测评的重要条件,确定“规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通过评价提高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要树立纠正不良思想、行为的信心。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改正自身不良习惯的信心。的确,要想短时间内纠正十几年来形成的不良思想行为习惯是不容易的,但过去形成的习惯并不是不能改变的。首先要树立坚定的售,应该明确在纠正自身不良习惯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改正了不良的习惯,同时也锤炼了意志和品格。主动接受老师和其他人的监督和提醒,逐渐便道守“规范”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六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八荣八耻”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步推进‘‘三个文明”觳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全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要求,更是对大学生提出的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自己傲起,小事傲起。对于较高的道德标准一时达不到并非坏事,而是要从言行一致开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所以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规范首先要做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的个性的完整与张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确认为根本,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与统一为标准,以人的“生命的生产”的有序与完善为目标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其次,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第三,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人的情感智慧提升了,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要求自然就提升了。第四,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眼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上一篇:友谊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东郭先生和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