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范文

时间:2023-11-21 16:43:42

孔子名言名句篇1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8、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3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6、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3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名言名句篇2

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3、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5、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11、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14、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1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17、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8、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19、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21、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23、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5、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27、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2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2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32、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3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3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

3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

4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2、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43、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45、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46、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孔子

4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48、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49、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5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5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5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5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5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

5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57、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58、孔子曰:有教无类。——孔子

59、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60、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

6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

6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6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64、孔子曰:因材施教。——孔子

65、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6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6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

6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

69、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孔子

70、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71、夫子莞尔而笑。——孔子

7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孔子

73、子曰:不迁怒,不二过。——孔子

74、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75、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

76、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77、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78、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7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孔子名言名句篇3

关键词:《论语》 经典名句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引言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经说过:“《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大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作为对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一、《论语》名句教学内涵分析

《论语》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是《论语》的文体特性。为什么几千年来《论语》一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论语》的魅力不仅源自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更在于它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要达到以下五点要求:一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三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四是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五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中包含了首创的直录式的散文小品体裁、言简意赅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各种表现手法等,这些元素其实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功能,学生如能感受并领悟到这些元素,那么学生在民族精神文化特征方面会更上一层。在《论语》教学中,我们不容忽视《论语》中质朴简约的对话所折射出的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理趣,在无关宏旨、闲中着色的小事中所传达出来的生活情趣,在嬉笑怒骂中闪烁着的引人入胜、入骨三分的谐趣。例如在《论语・为政》中的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讲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是“知新”的前提。前一句两两对偶,中间使用“而”字相连,将后面一句所要体现的“为师”条件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因”;后一句的气势连贯,很明显谈的是“果”。“可以为师矣”,音调较为高亢,谈的是从不能“为师”到如何能够“为师”,给后代文人的启迪极强,看到了希望,也带来了无尽的力量。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论语》,培养学生经典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二、《论语》名句高度概括的特点与内涵

“高度概括”是指将语言高度凝炼,字字珠矶,句句精粹;“高度浓缩”指的是将众多的内容最终浓缩成简短有效的话语来表达,概括和浓缩是不可能分开的,因为高度概括本身就等同于高度浓缩,高度浓缩也是高度概括的体现。字斟句酌,方能读出一些理趣。哲理思辨,才能读出论语的厚度。而有文学味的课堂,必然也是开放的课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试着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论语・克己复礼》中的例句: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学生对于“吾从周”中“从”的理解,应该没有太多的偏差。学生一致认为“从”字体现出了孔子对周礼的绝对认同与钟爱。而对另一个字的把握,则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是“复”,因为“复”字强调了一种程度,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无限渴求,维系了孔子个人的命运与世道兴衰。当然也有学生指出“梦”字更形象地表现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把年老体衰、四处碰壁的孔子心境展露无遗。笔者再根据李泽厚《论语今读》中的相关理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两解,一是志衰不梦,已知复兴东周、恢复东周不可能了,所以不梦。一是志在身衰,因年老心有余力不足,所以不梦。哪一种理解更准确一些昵?学生的联系能力不错,用“知其不可而为之”来佐证,孔子当时感慨世事,但猛志固存。

《论语》中的“高度概括”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孔子及其弟子对于语言使用的高度准确和精确性方面,《孟子》中有一句话用来描述《论语》中名句的特点,非常贴切:“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下列举《论语・为政》中的名句予以分析其“高度概括”的特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由四个分句构成,主要是对三件事进行了高度概括,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思路,并以反问句的形式引出,催人深思。这里讲述的是身处封建社会的修身方法,但是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却不限定于封建社会,具有非常普遍的含义,给人以思索以鼓舞。“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句型,其中所讲的内容是学和思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学与思的对立统一关系,蕴含深刻的哲理性,指导着我们研究学问与学习的方向。

此外,在《论语・泰伯》中名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同上面的句子一样,这句也是比较连贯的复句句式。句中使用了反问句的形式,将“任重道远”的含义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孔子提倡的舍生取义、任重道远的精神,和后来演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相同的意义,并不只是拘泥于某个时代,经过几千的时间,形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汇。《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个小分句讲述了三件事,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一整件事,很明显,前两个分句是“因”,两个因构成了后面的“果”。“忘食”“忘忧”对称并举,“乐”和“忧”相对,语气好似是随口而出,但是却不失洒脱和自如,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带来深刻的启迪,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切不能荒废时光,蹉跎岁月。《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样,这句话也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句型,前后两个层次都是由动宾词组构成的,所讲的内容也是在封建社会如何修身的方法,其含义跨越了时代。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当然孔子所理解的“贤”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贤”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中华民族是向先进人物、贤能志士们学习的精神是永远都提倡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是比较连贯的复句句式。句子中的“无”和“有”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反一正,不仅使得语言表达效果增强,同时还将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论语》名句的形象化语言分析

《论语》的语言质朴而不华丽、含蓄而不夸张、凝练而不造作。《论语》教学要教出一点文学味,还需要我们立足文本,字斟句酌,去推演,去分析,去思辨。字斟句酌,方能读出一些理趣。《论语》中的很多名句都使用比较形象化的语言,将主题和内心宗旨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学而》:“温良恭俭让。”前一句突出了文质相结合,非常直观地表达出了君子内在外在的品质;后一句则并列写出了五个形容词,将君子谦恭礼让的品德表达得异常清晰。《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这两句话明确了孔子对于用错误的手段来获得富和贵,这样得来的“富”和“贵”在他看来好比“浮云”,突出表达了君子的正直品质,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人流露出明显的不屑一顾和鄙弃之情。句子中所用描述加上了比喻的手法,非常形象生动。《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三句话较为形象地指出了君子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语句非常流畅却不失质朴,保留天然本色却比喻生动。《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同样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的仿佛年华逝去的老人在面对东去的流水之时对深感时光的有限,借此来告诫后人,应该珍惜这大好春光,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倍努力,比喻的手法也不言而喻。《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句话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句式,重点突出了做人应该向善避恶,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论语・学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采用了“荡荡”“戚戚”形容词重迭的句式,将“君子”和“小人”两种不同的心理素质明确地呈现给大家,且句式对称整齐,容易记忆。在语文课堂中对《论语》中经典名句加以利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理趣、情趣和谐趣,都是其文学价值的直观表现,全书有相当多的经典名句都是高度概括而成的,使得《论语》所讲具有异常鲜明的生命力。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语文老师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组织谈话内容,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迅速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问题,调动他们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有效地捕捉这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出一点“文学味”,才能让课堂避免浮浅,从而让学生既领略《论语》深厚的思想蕴涵,又能欣赏它精湛的文学艺术。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论语》中的名句,不仅能够提高传统语文教育的内涵,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如此《论语》教学的课堂才会更有生活气息与文学气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不至于疲倦,甚至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论语》更深层次的探究。语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章浙中,周广平.今天为什么读《论语》――《〈论语〉选读》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08(0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4]李轶坤.《论语》语气词的功能类型考察[J].语文建设,2014(29).

[5]迟建文.《论语》经典名句初探[J].语文建设,2014(23).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孔子名言名句篇4

又据说,前些年新加坡“亚洲大学生辩论会”上,这句话究竟该如何断句,成为复旦大学与台湾大学两方争论的题目。(其内容与结果如何,笔者无所知,想来很有意义。)

显然,这不仅是句读问题了。韩愈著《师说》一文,在紧接“习其句读者也”的话之后有道:“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代文章大家万万没有料到他千年以后,人们对这孔子名言竟然句读难知、惑之难解。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解读,对他这句话之本意作何理解及如何断句起关键作用。话说回来,笔者细读《论语》,怎么也看不出孔子有愚民政策的主张、有轻视人民的落后保守言行,却看出应当正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对这句话的圈点、解读至今仍有分歧,而论者或论据不足或语焉不详,那么今天继续讨论思考也是应该的。

所见当代版,《论语·泰伯篇》该句句读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代专家学者颇为认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写道:“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以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这又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1]这里,把关键词“由”作“服从”解,加上前面“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当然更能说明孔子“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了。

我以为,这结论值得商榷。

杰出学者、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其《孔子与今文学》一文中有句很中肯的问话:“孔子在生时,‘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语),可见在当时反对孔子的正是旧的统治者,难道孔子专门拥护当时的旧势力,而他们反不要孔子拥护吗?”[2]

可以说,此话正说到保守性问题。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不保守甚至反保守才引起当权者的不满、排斥。

我们应该知道,统治者旧势力本是垂青保守而厌恶革新的。孔子在鲁国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周游列国不受欢迎乃至遭遇困厄(参见《史记·孔子世家》)的主要原因,无疑是他的儒家主张不如法家那样切合统治者役使人民、扩张势力的迫切需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博施于民”的长治久安计,这种仁政礼治绝非保守。至于秦用商鞅变法而强、而为“尚首功之国”而一统天下——这段沉重的历史篇章,反倒说明了孔子主张的进步性。否则,短短秦后的汉代儒学勃兴、继灿烂先秦文明之后的汉代辉煌就无法得到说明。或有论者说,儒家学说、孔子思想在汉初并不受欢迎,“马背上得天下”的刘邦对儒士不就非常轻侮?其实,这只能说明皇权意识对进步政治思想的抵触,并不能说明继承孔子政治思想的汉初儒学是落后的。“盖至秦汉之间,而儒学之宏深莫可与为伦也。唯晚周之学重于议政,多与君权不相容”[3]。历史证明,君权需要智术之行,难容仁政之议。而此后儒学得以“独尊”,实因董仲舒为儒学之否定专制的进步性披上了“天人感应”的“合法”外衣。这是董仲舒伟大处,也是皇权之下孔子儒学之呼吁仁政的优良传统蹒跚前行的悲哀处。

然而,如《史记·孔子世家》言:“天下君王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历史潮流,除了短暂洄逆,总是向前行进的。孔子学说的中心理念是前进的,其政治主张是进步的。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云:“仲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这遵遗制(并非照搬)“以明将来”不可谓“保守”;继遗制之优良传统以利将来不可谓“落后”。说以上这些,似乎可以用来澄请一些如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等主张作误解的言论。

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试论孔子》有云:“孔子的政治主张,尽管难免有些保守处,如‘兴灭国,继绝世’;但基本倾向是进步的,和时代的步伐合拍的”[4]。我以为此话虽较为公允,但仍有可商榷处,即所谓“保守处”的“兴灭国,继绝世”。该条见于《论语·尧曰篇》: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以上两方面措施,前者说统一度量衡,裁冗整饬、肃清吏治以行四方之政,应该没有问题。后者希望“天下之民归心焉”也正确,问题在“兴”“继”“举”。我们清楚:当时在华夏大地,诸侯小国甚多,《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明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比如此前纣封三公之一的西伯昌之西岐领域,也只是若干小国中之佼佼者而已。往后,仅管“周辙东、王纲坠”,这些自然形成的小国还不少,然而“春秋无义战”,仅管其中那善理国政的,也难免于危亡,以致其宗庙社稷坍毁,祭祀不存。我以为,此即所谓“灭国”“绝世”。至孔子时,这现象也常发生。对此,如《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孔子就责备当官的学生冉有不称职,不能谏阻季氏的征伐行为。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可见,这鲁国辖内的附庸小国,纵有贤良当政也不免有灭国绝世之危,而季氏之伐绝无正义,更无进步可言。由此可知,孔子提出的“兴灭国”、“继绝世”,实为正义呼吁而非落后保守的政治主张。再说“举逸民”,在孔子心目中的“逸民”例如“伯夷、叔齐……柳下惠”诸人,这是些志行高洁而被遗落的人材,能让“天下之民归心焉”(《微子篇》)的人。历来,抒发自己怀抱者不少,而主张“选贤与能”者不多。孔子之“举逸民”乃为百姓邦家之计。如以上所说正确的话,则孔子政治主张之重民生的进步性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而不能归在“有些保守处”里。

如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体现了孔子重民生的政治主张,不能成说是落后保守、视民为“愚昧无知”了。所以此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才合情理。

据出土的文物看,秦汉(或先秦)简牍的“原来样子”是文辞无句读符号。关于“民可使”句,不妨再结合事实来对上文进行分析。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5]列出时人对孔子这句名言的争议,这里摘要于后。

故大戴礼记言其事云,说之以义而视诸体也。此则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艺者,夫子亦以诗书礼乐教之。

对此,《正义》之注未置评,但我们可以看出《大戴礼记》之言“可使知之者”所指为孔子学生,却非本文所言之“民”,似不必讨论。但“未能”者“亦以教之”却值得注意。此外,针对其他说者的言论,《正义》有云:

说者以民为群下之通称,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先王教民之法,其说似是而非。

可见《正义》不赞同此种(愚民论)说法,并举例论述:“《韩诗外传》诗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心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据《外传》之文,则先王教民,非概不使知者,故家立之塾,党立之序。”是说先王教民使知,则设立私塾、庠序,君子引导百姓使民心晰。否则道义不明,民众难以行进。先王设立教育机构,君子引导民众,皆在使民众不愚昧(“道不迷而心不惑”)。意即孔子重教系圣人君子所为,其“民可使”这句话,是说能明白道义而行之者,由之;未能者,(则教以)知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孔子称先王之教民、赞君子之导民,而“民可使”句本意正是这样。其句读自然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清代人已有此解读,至今不算遥远;今天的解读还应商榷。

当代解读之特别值得重视的,见于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泰伯篇》:

[注释]子曰……知之——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后来有些人……别生解释……反失孔子本意。[6]

上文“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之言恐误。我以为,纵然不必深求,也明白孔子所说与西门豹所指了不相类,更与商君之论隔如云泥——

孔子逝世半个世纪之后,西门豹治鄴兴水利而任民劳,未有引用孔子之言的意思;至于卫鞅引“语曰”(论时代,鞅在豹后,或为引鞅语)“民不可”云云更与孔子“民可使”的话不相关。且说“民不可与虑始”是卫鞅在秦孝公面前力争变法时所说,正合孝公主攻伐而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卒定变法之令”。商君对儒家理论仇视而鄙夷,断不会引用孔子那句名言(何况孔子主仁爱倡礼乐)。商鞅主张施行愚民之术,说“民愚则力有馀而知不足”(《商君书·开塞第七》),“力生强”,才更能“为利祿之故战”(《靳令第十三》),斩首多则利祿大。这样,西秦这“首功之国”当然就急遽强大了。

以上这些,意在说明,就政治主张言,商君说“民不可”与孔子曰“民可使”这两句话不可类比,决难说是“意思大致相同”。

当代,对“民可使由之”解读之值得重视的,还见于南怀瑾先生著述《论语别裁》“愚民政策”条。南先生结论是“不必要另外圈点,就是原来那个样子”;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是一句名言,不必另外去圈点了”[7]。

对此,南先生的例证是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固然可备参考;其言辞豁达和易,说今天是这样的看法,也许明天再改变也说不定。拙文引述这条,亦意在说明孔子这句名言至今乃至以后都很重要,人们还会继续研读,仁智各见。然而说这句名言的“原来那个样子”,就不确切了。

当代,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无疑对《论语》研读爱好者很有裨益,其注解翔实,深入浅出,能给人以讨论空间,影响颇大。兹照录“民可使由之”条后的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8]

显然,问题的关节点仍然是把“由”作“服从”解(把民可使由之作一句读),使民“照作”走,因为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然而照着走去的“我们的道路”是什么,必然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希望知道的,孔子能说不让他们知道吗?(岂非孔子在向统治者献策,而这策论又给录入《论语》了?)

我们知道,孔子的伟大处,正在希望民众能知、能行其提倡的儒家之“道”(可谓孔子心目中的“我们的道路”),故而大力提倡仁民重教。

孔子“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是中华教育史上的率先作为;他教学生以君子之道,“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深知仁爱之于民众需要的重要性,“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篇》)。可以说,一部《论语》,还找不出“不可使知之”的违心言论。

再说希望民“由之”的“道”,就是孔子毕生的信念与追求:大到政治理想,小至人生作为,几乎没有无关民生的。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雍也篇》),是在呼吁人民需要和美的生活,一如“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可以说,孔子之道的最高理想,也是人民至今向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以这种理念所规划的人生走向就正是希望“民可使”而“由之”的,即所谓“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礼记·礼器》),这是孔子之本意所在;当然也就是孟子所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这些“由”显然当训义为行,比如上例“由仁义行”意即“行仁义之行”。孔子之言民可使之“使”,其义亦实为“行”;复词“行使”,现代汉语犹用之。可见“民可使,由之”义即“民之可行者,其自行之”。

至于有“不可使”,则“知之”。孟子曰:“天之生此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章上》)其意即“不可使,知之”。“不可使”者即后知后觉者,当然需要让他们明白,即“知之”以道。至于“可使”与“不可使”之使动义,义同“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篇》)中之“使”,“易使”义为“可使”;又如《礼记·表记》所谓“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中之“使”。就这些对民的“使”而言,也并非“役使”之义。在孔子这句名言中当然是“行”义,“不可使,知之”,义即“其不可行者,教以行之”。至于孔子所主张社会当“行”者,总离不开他的政治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云云。

总之,我以为,孔子这句(本无句读符号的)名言应有不同于几成定论的圈点,应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本意所在,已如上述。如能见教不同的意见,我以增益知识为幸,还望读者指正。

注释: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

[2][3]蒙文通:《经史抉原·孔子和今文学》,第158页;《经史抉原·论经学遗稿三篇·甲篇》第146页,巴蜀书社1995年9月第1版

[4][6][8]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5页,第81页,第81页,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5]国学整理社整理《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

[7]《南怀瑾选集》第一卷,第34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作者: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成都)会员

孔子名言名句篇5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名言名句篇6

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出于《礼记》的名言,多少年来人们都理解为:刑法不用于士大夫一类贵族,礼仪不用于普通老百姓。这种解释一直无人质疑。其实这样解释,一是违背了《礼记》这部书的本意,二是把古文词的用法搞错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里面的“上”、“下”两字都是使动用法,直译为:“刑法不使士大夫置之上,礼仪不使老百姓置之下”。意译为:“刑法不优待贵族士大夫,礼仪不排斥普通老百姓。”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其实,是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句读”搞错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断好句,正确的断句和理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理顺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老百姓优秀的,让他去搞管理去当官;不行的,让他去努力学习。”这样就和孔孟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宗旨一致了。

再如“以德报怨”,人们通常理解为: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对于欺负你的人,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但事实上,我们从根本上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我幡然醒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因为省略了一句话,结果与作者原意南辕北辙,孔老夫子如在世,想必也会疾呼:“此非真君子也。”

还有“无度不丈夫”,这句话一直被误读误写为“无毒不丈夫”。这句名言前还有“量小非君子”五个字,连起来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而正确的写法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误就误在一个是“毒”,一个是“度”。其实,只要仔细琢磨,我们是不难发现误读和误写的,“量小非君子”换成一句大白话便是“气量小就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把“毒”放在后一句话中,那就不和谐不连贯了,只有放“度”才恰当。后面的“无度不丈夫”解释起来是“没有气度就算不得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意思,这样就通顺了。

为什么好好一个“无度不丈夫”会被那么多人误读误写成“无毒不丈夫”呢?这恐怕是因为我们对“毒”太看重了,好像要想成功,心就要黑,手就要毒,把人与人之间向善的倾向看得太轻了。社会是复杂的,不可能“满街都是圣人”,但也并非都是心狠手辣的“毒丈夫”,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找准自己做人的感觉,都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努力实践,认真选择。一个人活在世上,仅靠手段毒、心肠狠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毕竟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更需要灿烂的阳光、滋润的雨露……

造成名言误解和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前人的误传和误读,如“无毒不丈夫”;二是特殊历史时期政治需要的误解,如“”时期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误译”是为了“批林批孔”的需要……要解决这些误解误读的问题,一是要多学习,多读原著;二是要多分析,要善于独立思考,深刻理解。

孔子名言名句篇7

关键词: 文言文 创新 鼓励

针对初高中教材中文言文不断增多的情况,面对一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一不争的事实,我们如何走出教学文言文低效的怪圈,落实新课标,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课堂文言文教学往往重视对词句含义的理解。为了准确理解文字意义,教师讲课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千年传承的文章便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原有的雅致。

文言文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的文言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先是介绍文学常识,再是朗读课文,然后是分析字词,串讲文句,接下来是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点。学过之后,学生除了能机械地记一些字词或语段外,别无所获。怎样才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贯彻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钻研课本,将精髓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首先,要有“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的教学精神。其次,在教学实践中要勤于思考,勤于揣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要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写好课后小结,做到一课一得,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笔者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舞台剧搬上了课堂,将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生的几则故事让同学们以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诠释出来,这样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教师在教知识的同

时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积极性,在《论语》教学的第一堂课上,笔者引入了如下内容:孔子被历代读书人尊奉为“圣人”,更被封建统治者封为“至圣先师”,也被百姓万分崇拜。提起孔子,人们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身体虚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其实孔子不但是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也是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的威猛之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折算起来孔子身高约为1.91米,可见他的身材是很高大的。孔子无所不能,《淮南子》上说,孔子的勇猛超过著名的勇士孟贪,跑步的速度能追上野兔,这些描述不免夸张,但也可以反映孔子是一位体格健壮、勇猛力大的人。通过介绍孔子与众不同的身世及生平,便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孔子的学习热情。

再如,鼓励学生讲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论语〉选读》的典故和它的寓意,品评《〈论语〉选读》里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名句,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和研究《〈论语〉选读》的兴趣。

三、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活动最能契合这种天性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地组织和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将大大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文学常识、朗读课文、课文翻译、寓意把握等方面,采用集体品评亮分的方式进行比拼。每周一统计,按照分数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发言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跃跃欲试,都渴望被评选上“最佳发言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例如“珠海拾贝”,搜集源自课本文言文中的成语,让学生做成成语手册;“名句选秀”,让学生选出课本中最喜欢的名言名句,然后交流赏析;“听于丹说《论语》”,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上《君子之风》《仁者爱人》《周而不比》等课文时,播放《百家讲坛》栏目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应该说,活动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在快乐的氛围中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再通过活动把知识输出并转化为能力。这样周而复始,积累越多越有自豪感,运用越好越有成就感。如此一来,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重视文言文的诵读,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文言文语言凝练,词语丰富,意蕴深厚,百读不足以传情,非诵不足以明旨。通过熟读成诵,既可以积累大量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日常写作提供丰富的文言文语言素材。如《〈论语〉选读》中的名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同桌一人读给另一人听,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读,全班交流朗读,老师读,听录音示范朗读等等。从诵读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灵魂世界。这就是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五、对学生要多鼓励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老师的一个微笑,或一束赞许的目光,或拍拍肩膀、摸摸头等等,都能让学生感到莫大的温暖,这一切的鼓励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不用语言扼杀学生的思想,不打击学生想要表达观点的积极性,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赞赏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的肯定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对于学生新奇的思想,应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就更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想要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从而培养起学习文言文的习趣。

为此,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文言文,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到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亮.《齐人有一妻一妾》创新教学设计及思考[J].现代语文,2007,01.

孔子名言名句篇8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l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 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 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三、板书

板书设计一: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板书设计二: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说说你了解的孔子

(学生交流,教师以课件进行补充)

2.咱们学过孔子的哪些名言?

(回顾孔子名言)

3.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辩”

师:注意观察这个“辩”,它的中间部分是什么?和他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2.对于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读通,解意,悟理,背诵)

三、读文

1.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相听听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读好关键字,读出停顿和韵律

四、解意

1.谁能以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孔子不能决也”

(1)“决”是什么意思?

(2)让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是什么?(两小儿辩斗)

3.什么是辩斗?辩斗需要什么?(观点和理由)

4.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画出两小儿的理由。

5.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1)小儿甲:日初近,日中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近

(2)图片辅助理解“车盖”和“盘盂”的区别

 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的区别

(3)引导学生带动作读两小儿辩驳的理由,注意读出对比

五、辩斗

1.两小儿说的是不是事实?(是)

2.可他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谁又说服不了谁,就要据理力争,用文中的话就叫做——辩斗

3.同桌之间互相辩斗

4.指名上台演示,指导学生加入一定的神态、动作加强语气

5.全班分两组进行辩斗

六、悟理

1.就在他们俩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时,谁来了?他有结论吗?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什么态度?

3.体会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

4.孔子为何不下结论,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再次齐读。

5.你佩服这两个小孩吗?理由?(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

6.引导:孔子“不能决”是一种智慧,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也是一种智慧。

七、拓展

1.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假设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2.补充相关常识

(1)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2)“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4. 拓展阅读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这本书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全书共虚构了十五个神话故事,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都出自于此,每个故事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这些玄幻的故事并不是的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应用固执、传统的思维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开拓人们的思想。

八、板书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日初            日中

小儿甲    近(车盖)       远(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小儿乙    远(沧沧凉凉)   近(探汤)

善于观察                                实事求是

上一篇:诚信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摘抄优美段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