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着孔子,忘了《孔子》

时间:2022-10-07 11:30:22

对于电影《孔子》,我的看法有三个:姗姗来迟、生不逢时和不伦不类。

孔子恐怕是被过度利用最严重的一个中国历史人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利益,要么把孔子尊为“大成至圣”,要么把他“打翻在地”,并且“踏上一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如今,中国强国地位初立,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刚刚休息了一段时间的孔子又被抬了出来,接受新一轮的反复称赞或批判。相比吸引旅游的祭孔大典,卖书打广告的百家讲坛,电影《孔子》的到来倒是显得姗姗来迟。中国社会近两年的孔子热、儒学热或者国学热似乎是被电视和书籍带动起来的,在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中,电影《孔子》的出现似乎有凑热闹、赶晚集的意思。如果它在前几年出现,似乎会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现在,普通观众显然对孔子、国学之类的内容有那么一点点审美疲劳。没赶在于丹、易中天或者钱文忠之前,是电影《孔子》的一个失策。

中国的电影观众在《孔子》上映之前刚刚接受了《阿凡达》无比震撼的洗礼,很多人一时难以回过神来,甚至暂时彻底对2D电影丧失了兴趣。于是就产生了为照顾《孔子》而逼迫《阿凡达》下线的传闻。不管真实不真实,起码反映了在普通观众心中的一个衡量,那就是从电影的角度讲,《孔子》的吸引力不如《阿凡达》。事实上,首映宣传弄得热热闹闹的《孔子》看完以后让人没有太多的感触,用电影表现出来的孔子故事还没有看书听讲座来的精彩。电影《孔子》注定不会得到什么太高的评价,也不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强烈的影响力。所谓的中国史诗电影,不过又留给观众一个笑柄或者是批评的理由。在《阿凡达》被载入史册的年代,在3D电影开疆拓土的时期,《孔子》和其他大部分没什么新意的2D电影一样,有些生不逢时。

尽管主创人员宣称《孔子》是一部中国的史诗电影,但是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则是导演在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摇摆不定,既没有成为商业史诗,也完全够不上艺术史诗。似乎影片的导演和观众一样,对于用电影来表现被中国人研究了两千年的孔子及其学说信心不足,甚至压根儿没敢有这样的奢望。首先,电影没能表现出多么深刻的文化,更不要说引发观众的哲学性思考;其次,可能是为了商业考虑,电影弄出了很多动作场面,以为这样就让电影多少有了点创意。我本人倒是觉得大部分观众对于孔子会不会武功或者那个年代的战争怎么打没有什么兴趣,究其根本,《孔子》这样的电影如果不在文化上下功夫我们看他还有什么意思?《孔子》的导演选择了骑墙,电影变成了不伦不类。

这恐怕应了那句话,人人心中都有个哈姆雷特。讲众所周知的故事,想要获得称赞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凭借着中国观众这几年暴涨的观影热情,《孔子》的制作方对其票房应该满意了。但是若干年后中国观众回想2010年之初的电影,恐怕人人都会记得《阿凡达》而忘了《孔子》,当然我说的是电影,而不是孔子本人。

上一篇:视频输出,搭桥软件功不可没 下一篇:探访EOS影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