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01 14:56:46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1

根据《山盆镇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镇素质教育评估组一行6人于2010年10月26日对你校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评估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个别访问等方式,多方采集信息,对打鼓小学的办学思想、领导班子和办学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德育教育、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你校为合格等次,现将督导评估意见反馈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整洁,在各楼层的楼梯口辟有宣传画、板报,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于一体,为打鼓小学构建了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打鼓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学校中远期实施素质教育规划,前三年的自评材料及自评过程材料不完整。教师会议、行政会议缺少实施素质教育的详细记录。学校各类财产清册、有关证件不齐。学校办学成果与经验归纳不够。材料收集归类整理需加强。

2、学校无实施《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细则,无教师培训登记表,教师培训计划没有针对性,师德教育活动材料、体现师德师风材料、教师培训工作材料偏少,教师培训成效材料不完整,教师工作评价材料不全。

3、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要加强对经常性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良好表现典型材料的收集,以便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德育成果。

4、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5、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学校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度,以校为本有关教研活动记录材料不够完整。

6、艺术教育原始记录缺,活动的材料偏少,获奖作品要收集。

7、学籍缺少。学生变动材料不完整,学生变动数统计有误。

8、缺少特殊生跟踪材料、科技活动材料。

根据评估团对各项素质教育指标进行量化积分,打鼓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为合格学校。希望学校认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

山盆镇教育督导办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25-01

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教材中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我就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下总结,以期能对大家有点滴的帮助。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的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匮乏,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思想品德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

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3、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早就提倡,大家对其理念也都并不陌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当中,将思想品德教学视为单一的思想、思想品德常识的灌输,教材观点的简单传授。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3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推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政治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教而教,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这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目标。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面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

2.2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3.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早就提倡,大家对其理念也都并不陌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视为单一的思想、政治常识的灌输,教材观点的简单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不在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中。因为他们还是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将高分的培养视为他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是高谈阔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书上是这样说的那样说的,但对学生在的思想上、行为上的实际存在问题却不加以重视。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的原因,也是导致高分低能、分高则德不高的原因。

三、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1.图文并重育人思想。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

3.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4.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重

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之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指引学生塑造自信、自强、坚实、成熟的美好人生。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4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

在小学,大部分品德老师并非是本专业的老师,甚至部分老师并没有接受相关的品德课的培训,再加上他们大部分身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导致甚少老师能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基本上都机械地理解教材,甚至照本宣科。而当历史内容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中,执教者就会产生疑惑:这门课程究竟姓“历”还是姓“德”?我究竟是历史教师还是品德教师?而品德教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再加上各自繁杂的工作的困扰,往往会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而这样的品德课往往会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了。

(二)历史题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中国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但却远离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观察,并感受历史是一个难题。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关于历史的知识储备,对历史的认识非常有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加强教师品德教学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科组学习的时间,集体学习品德的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的汇报课或公开课,相关的品德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和听课来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师徒帮带的方法,在品德教学方面经验较多的老师帮带经验不足的老师等。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所以品德老师还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历史的知识储备。老师正确地了解品德课的标准,能把握好教学内容,是开展一节合格的品德课的基础。

(二)借助媒体,充实课堂

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是组织好“历史题材”教学的基础。课前要求学生围绕老师布置的内容,通过上网搜集,咨询相关人员,观察等方式搜集材料,了解当节课的相关内容,为这节课能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产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感觉,又能让学生在这搜集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搜集鸦片战争,圆明园毁灭前后的资料,查找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和照片等,为学生走进历史提供话题。。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掘,贴近生活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图文信息,然而,图文信息大部分不一定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因为地域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精选较为接近学生生活的历史,还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为基础,重新组合和筛选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如在红军长征中,可以通过询问当地的红军烈士老人和倾听家里老人对那段历史的叙述,特别是一些感人的小人物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 采用各种方式,重现历史事件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 德育 数学教学 数学课 小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问题的现状

我们的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德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往各科教育中渗透。说起思想教育,广大教师认为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简洁的途径,我们会想起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那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事,而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难上加难,数学老师只管教好数学,能让学生数学考试有个好分数就行,因为较之于语文,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教学起来没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没什么思想教育内容。其实不然,数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其内蕴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

二、德育教育,不拘一格寓教于“行”

1、德育――在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在进行统计实例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例的统计,我就曾经让学生通过网络和书报等收集一些有关白色环境污染变化的数据,然后在课堂上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或表把它描绘出来,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白色环境污染变化的一些看法和体验。由于这个题材是选自于同学们的身边,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德育――在于实践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育的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3、德育――在于挖掘数学教材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在向学生介绍古代及现代的计数方法,及我国各建筑有关数字知识时,不但向他们传授知识,同时通过教学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祖国,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号召他们向老一辈数学家学习,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再比如: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

当然,教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的数据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上。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搜集新的信息,精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编成习题介绍给学生,这样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4、德育――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

此外,教师应以自己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注意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还应注意,要将思想教育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牵强附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的、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总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我相信只要教师做到“渗透有心,渗透得法”,那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楼明霞,数学学科如何加强德育,教学月刊

[2]卢江著,课程教材改革之路,课程・教材・教法

[3]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6

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误区和面临的问题

1.1 思想品德学科面临尴尬的局面,成为被学生忽视的学科。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所带来升学方面的竞争与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这给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带来了极大挑战。学生平时应付多门科目的作业、复习与考试,真正用于阅读书籍,拓宽知识面的时间相当少,这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影响了其全面发展,更对思想品德教学设置了诸多障碍。不仅如此,升学的巨大压力,迫使学生采取抓大头、舍小头的方法,将某些升学中分值较小,不占重要地位的学科如同鸡肋般抛在一边,置之不问,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会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学生自身的轻视态度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

1.2 社会的轻视与偏见,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由于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具有主科、副科的思维定势,思想品德无疑就被列入了副科行列中,视为末流。同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稀缺,有些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思想品德从教人员,不得不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造成思想品德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社会的普遍轻视,势必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当然就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位置,也就得不到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重视。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难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教学质量。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利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练习,学生忙于应付,很难领悟教学内容和提高能力。

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善用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尚的品格修养、通俗的说理能力、恰当的材料升华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课有别于其他课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情感性。因此,我们在课的导入阶段应该注重“情境导入”,通过教师组织材料,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进行情的感染、知的渲染、意的锻炼、行的训练。

导入可以采用电视剧片段、学生的收集材料、以往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或有影响的生活实例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或欣赏音乐歌曲,使导入变得更有情趣,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目的的引导,积极投入到自觉的学习之中。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现在使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虽在以前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但总体上仍显得空泛、枯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更要注重营造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相互激励、分享不仅是教学相长的需要,更是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二是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通常看班级的学生人数和教室面积大小而定。三是利用好讲学稿或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课前对讲学稿的预习,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师针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选择材料,精心编制好1~2个中心问题供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数量不在于多,要精,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太易也不要太难,所以教师课前在设计问题上要费一定的心思。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及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 时事教育 思品教学 有效渗透 筛选材料 热点激发

时事政治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和新鲜血液,如何把时事热点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时事教育有机渗透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

一、必要性

1.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的关系。思想品德是一门现实性、开放性和时事性极强的学科,又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同时,思想品德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调整与补充也不可能与时代完全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运用好时事热点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直接影响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因为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

2.中考改革形势。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中考的题型和形式有了新的态势。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非主观性试题,都将一定的时事材料作背景,抓住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的结合点,设置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中考备考离不开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和学习。这种中考命题理念和方式,已是包括我市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主流思路。

曾经,笔者对2006年以来各地区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进行分析,各地都极力避免时事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时教育中的形式化,在命题时,都对时事材料在试题中的呈现形式作了调整。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形式更是证明这一判断。如我市中考第3题:“2008年8月8日,第?摇?摇?摇?摇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当前,北京奥运会正在举行以‘?摇?摇?摇?摇’为主题的火炬接力传递活动。”考查的要点是关注较高的“第29届奥运会”,对于“火炬接力传递活动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很多学生了解不够。这启示我们:今后一定要注意中考的命题引领时事教育的倾向,把时事教育渗入平时教学,使时事教育平时化,时事学习经常化。

3.时事热点教育的现状。在初中教育阶段,政策上要求学校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时事思想品德教育,但因为其内容零散,时效性又极强,并且搜集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在具体落实和实施中,都存在着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或者几乎都是放到考试之前进行突击性教学,包括中考也有不少毕业班的老师把时事思想品德复习放到中考前的两个月再开始备战,平时时事思想品德教学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相脱节,也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时事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考前抱佛脚”的状态,即临近考试才匆忙翻阅报刊或上网搜寻拼凑一些资料,集中印发给学生,以备考试之用。也没感觉到影响成绩。这样的做法固然省事、简单、易行,但有诸多的弊端:思想品德老师如果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进行时事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就弱化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扭曲了时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学生的时事学习观念,影响到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现实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对时事教育,教师要有明确认识,要精心构思,积极实施,要注意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只有在平时养成关心教育的习惯,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的学习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功能。

二、提高时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筛选时事思想品德材料。何谓时事热点?时事热点就是“时事材料、现实热点问题”与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机结合。

“时事材料”是国际国内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时事事件,它具有重大性、时效性、关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入题,只有那些对国际国内的思想品德、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才有可能选入题中;而且题中所选的“时事材料”必定与初中教材有相当的关联性,也就是说依据时事材料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用教材的知识予以解答,如:如教材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教材中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事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材中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时事教育主要是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一些素材引进课堂。

2.热点引入,激趣。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引入课堂,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对时事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考试而记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到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

时事教育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不速之客的身份走进课堂,贴近学生。所以,引用时事可以在新课导入,也可以探究某个教学内容时引入,不需要固定的渠道。

3.教师示范、引导。最初我是这样把时事教育引入课堂的:利用每节思想品德课的前5分钟时间,师生共同畅谈国际、国内大事,并称之为“时事专栏”。我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当前的一些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经分析后找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讲给学生。后来,尝试让学生发言,畅谈自己所涉猎到的或感兴趣的新闻。因为这种学习形式,把对时事的关注分解到了每一节课,有效地保证了时事信息的新颖性与时效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受到学生的喜欢。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篇8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资料经常出现的问题

(1)随心所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指导。大量的时事资料为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备选的材料,不少教师认为时事资料的使用能起到相当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对时事资料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对时政资源缺少必要的比较和筛选,使引进的时事资料多而杂,有的不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些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不能更好地配合教材内容。更有些教师主观地对时事事件进行评述分析,有时会无意识地传达给学生错误的讯息,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或只注重讲解考试有关的时政内容或印发考试有关的时政材料,纯粹变成应试教学。

(2)流于形式,忽视时事资料对教材的穿针引线作用。时事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的,因此,时政资源在课堂上运用时应该与教材完美结合,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明显的割裂现象。但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将时事资料信手拈来,懒于问题的研究。有的仅把时事新闻用于课前的导入或者课后的补充,不考虑时事对教材的穿针引线作用,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流于表面,没有合理地利用时事热点与教材的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专题讲座,或者只把国内外时政要闻当作故事讲述,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时事资源使之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3)疑为作秀,缺少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将时事资料与教材结合教学的实践还只是偶然性、暂时的。以我县为例,凡是参加公开课或比赛的政治课堂,多数能积极利用时政资源,课堂表现比较生动的,是人文的,显得开放而有活力。但在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固守着教材,重复着“教教材”的旧故事,甚至抄旧教案,照搬教参等。非毕业班思品老师对于时政资源利用较少,教师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主。大多数毕业班教师基于中考的导向作用,比较关注时政材料。这样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点显得附庸风雅,是对外“作秀”的美丽形式,缺少了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也难以产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质性的效果。

二、时政资料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结合是提高思品课质量的必然要求

时事资料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结合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时政教学与思品课程教学结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课堂教学采用的时政资源内容应当与相应的教材教学内容需要相关,有助于学生课堂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时事资料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是否与教学内容理解、运用的需要相关联,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一般认为,具备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时政资源在保证及时性的前提下,具备补充和完善价值。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起到“从实践中来,到指导实践中去”的效果。选择时事材料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2)可理解性。所谓可理解性要求选用的时政资源应当清新明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可理解性要求选用时政资源时应挖掘与教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容易与材料中人物进行角色互换,可增强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选择时事材料要与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相一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所选的时事材料应该生动有趣,体现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通过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事资源事例,与教材中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使课堂教学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及时性。所谓及时性要求教师对于当前发生的,学生们讨论的热点时事资料及时有机地穿插到课堂中,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新鲜感。

(4)正向性。所谓正向性要求教师在选用时事资料时,要注意材料的正面引导作用,绝不能过多使用渲染阴暗面的负面资料,在讲法制的时候,也不能选择那些过于暴力的、恐怖的、血腥的图片资料等。

三、时事资料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结合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时政资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时事资源与思想品德教材要有机结合,就必须细化、活化、趣化教材内容及时政资源,必须从优化策略入手。教师在确定选用时事资料时,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看,要考虑所选的时事资料是否与教材内容一致或补充教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②从相关性角度看,要尽量将多类型的时事资源与教材类型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③从可理解性角度看,选用的时事资料,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④从实践角度看,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从师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筛选好时事资源,提高整体的价值,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目的。在科学的系统指导下,有机地整合时事资料,扩展和提升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和技术优化组合到一起,思想品德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勃勃生机,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上一篇:小学英语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初中业务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