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22:27:36

校园德育论文

校园德育论文篇1

(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例子。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制约林县生存、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是为了让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红旗渠最终修建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谋利,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各种成果,这是修建红旗渠及做好各项事业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这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修建红旗渠不是像夸父逐日一样一味地蛮干,而是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经过无数次勘测、考证,最终定下了施工技术和设计标准,因此,修建红旗渠是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体现。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林县人民在完成修建红旗渠这一“战太行”的伟业后,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迈着“出太行、富太行”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红旗渠精神,阔步前进,不断进取。

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进一步加强的需要:大学生中没有信仰、理想信念弱化、信念缺失的情况很突出,需要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当前一些不好的摆阔、拼爹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重要任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道德观教育。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道德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价值导向,突出对人民、国家、社会负责,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的道德观。它倡导勇于拼搏、大公无私、平等有爱、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学生中间弘扬红旗渠精神,是弘扬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举措,有利于高校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利于持续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有利于不断契合社会发展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西方庸俗、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阶段,在目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极易受到影响甚至是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弘扬红旗区精神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错误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自检、自省的习惯,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群众观的重塑。现代大学生中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多,平时所受呵护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行为做事时较为主观,多凭自由心性,甚至我行我素,不结合实际,冲动盲目。而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是群众观,具体说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科学的实践论、人民主体论。对正处于各种观念重塑期的大学生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大学生在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中弘扬并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艰巨,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更要付之于行动,要坚持发扬,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旗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将红旗渠精神和德育教育二者形成合力,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将红旗渠精神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当代西方大学在德育教学中,非常注重环境育人的功效,我国高校在德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借鉴西方这一隐性的,不是一味说教的德育教学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校园软件、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突出文化氛围,注重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积极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和环境。西方的德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先进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能够培育他们高尚的人格,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真正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应用一切渠道广为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内网等传播渠道传播红旗渠故事,也可以建造红旗渠主题雕塑、红旗渠精神文化广场、文化墙体等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红旗渠精神在校园中处处存在、处处彰显、处处影响广大学生,以红旗渠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红旗渠精神并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弘扬精神文化的主要阵地,最为直接有效。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入红旗渠精神讲解,特别是“两课”教学中更要充分弘扬红旗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两方面内容,一是要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焦点,特别对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的迷茫,准确把脉,找准衔接点,将红旗渠精神所弘扬的主流文化、正能量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和研读枯燥的理论,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以采用学生试讲、焦点辩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这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应有之义,要组织大学生到农村、社区中从事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工作,了解群众,培养同群众的感情,同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要组织大学生到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去实地考察学习,聆听红旗渠修建者现身说法,或者进行爬山、抬石头、砌墙等体验,让学生在第一线体验、品味并学习红旗渠精神。

校园德育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隐性德育;物质载体

传统的显性德育多采用政治学习、开会、谈话、大众传媒等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生活背景、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变化,这种惯与说教、批评式的正面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隐性德育应运而生。

隐性德育是将内隐的价值观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并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而隐性德育主要依托中介或载体,因此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大学隐性德育载体,是大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隐性德育载体的存在形式,大学隐性德育载体可分为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本文对大学校园隐性德育载体的物质形态进行主要的论述,以及如何开发利用隐性德育中的物质形态载体。

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也就是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而良好的物质文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物质形式来体现的。

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

学校的地理环境的优劣是学校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的“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追求的是内省式的修身养性,书院多坐落在远离城嚣的秀美山水之中,与现实隔开,让学生在乐山乐水中感悟着天人合一的气韵。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选址尤其重视交通,交通便利,信息就发达,社会联系就密切,也便于学生入学。

校内环境的建设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营造出独特、个性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教育性和富有人性,应是花园式的学校,兼有中西两种风格。而学校建筑的多种造型艺术形象,象征了各种精神和理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它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多的靠熏陶,包括建筑环境的熏陶。现代学校建筑追求个性,根据条件在整体规划或局部建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校的不同,就像打开了一本好书,有值得反复咀嚼的东西,同时学校的建筑设计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创造的空间,包括自主交谈、自主活动、自主表现的空间等,变化多样性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由移情作用而浸润着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欲望。

二、校园文化设施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

雄伟、典雅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室内灯光、音响等舞美设备应是先进的,桌椅要符合人体生理特征,做到简洁、安全、舒适,体育馆里体育器材要完好、整洁、安全。还应建有多功能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文化广场等,要规划、建设、维护好校园文化设施,并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1、图书馆的建设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不充裕,但倘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可见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了。

首先图书馆的建筑外观要体现人文化,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外观造型要突出文化特性,有新意,具有时代感,且可融入地方特色,外形多元化、个性化,具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浓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其次图书馆的室外环境布局应突出绿色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要人性化,人性化的内部设计会使图书馆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朝着更舒适、更自然的方向发展。应注重内部装饰,尤其对特殊群体的读者更是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如对阅览区、书架等采用大的圆形的平面,台阶设计成半圆形,地面也采用松软的地毯等。

2、校园媒体宣传方面

据全国教学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位居第一。由此可知,校园媒体是需要好好开发利用的一大资源。它是校园内部及学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期刊、黑板报、宣传栏、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形式。校报、宣传栏通过刊登一些事情来鞭策社会丑恶,电视里播放爱国体裁的或其他健康、积极向上的影片催人奋进,引人深思。广播站播放不同的音乐,高雅音乐和歌曲能起到调节身心、涵养性情的作用。流行音乐的动感十足、简单明了,音韵谐美,带给大家现代时尚的感受。

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校园网络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网络舆论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建设好网络显的尤为重要,校园网丰富多彩,可以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类文章、图片;可设网络论坛,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胸臆;更可设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为学生解决疑惑;可设网上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做保证。通过校园的各个部分使信息得以传播,观点得以交流,情操得以陶冶,校园文化得以丰富。

3、人文景观的培植方面

在校园内挖掘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观,可大大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从而达到对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校园古老建筑、雕塑、水榭、长廊、碑刻等,无声的人文景观通过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变成了有形的教育实体,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诸方面,起到润物无声、熏陶渐染的重要教育作用。

4、学校标志的设计方面

学校标志不仅突出教育的特点,更应该在次基础上显现本校的特色,校训、校歌、校徽、校服、校园小区名等是达到此目的最直接的手段。它们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的浓缩。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代表着学校的尊严,需设计新颖,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寓意深刻、富有人文精神,要突出地方特色。校歌有很强的感染力,以弘扬校风为目标,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情操,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形成学校优良的传统起着很强的激励和鞭策功能。歌词格调高雅,语言优美,旋律饱含激情,昂扬向上,催人奋进。校园小区(包括道路、教学楼、亭阁等)命名寓意丰富,富有人文精神,突出大学特色。连校服的设计也可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校园德育论文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汉合校;作用

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高贵”与“高尚”,只有真正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充满理想和境界的人,才能与文化同行[1]。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田地区混合民族同居住,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也影响了民汉合校教育,民汉合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对于民汉合校学校负责学生的具体管理的德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抵御一些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袭,筑起防御当前社会上消极思想的校园文化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民汉合校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之间关系,指出民汉合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民汉合校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同时民汉合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民汉合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民汉合校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汉合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民汉合校校园文化是新疆和田地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在我们民汉合校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之间、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就是处理这些矛盾具体的德育工作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师生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责难、误会或学生偏激的性格等。部分教师在与不同民族学生接触时,往往带有上位者、民族倾向的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会导致师生间的疏离,使双方产生隔阂,以致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喜欢责难、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而一些和蔼可亲、心思细密的教师则往往成为学生倾诉的首选对象。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的性格。至于学生间的矛盾,产生缘由比较复杂,我们作为引导者,更需要细致的了解,妥善的解决,力争使班级形成为和谐、融洽的集体,以避免消极情绪过多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师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勤于工作,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完善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之中,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品格。但在和田当前的形势下,部分民汉合校未能有效的组织起丰富的校园生活,即便组织了,规模、影响也比较小,这些都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如目前的我校开展的到第二课堂,部分老师利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间给学生讲课,结果学生怨声载道,可知这一措施既不利于学生课外兴趣的发展,又达不到施令者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

目前的民汉合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成为名校,必须综合考虑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而不能仅抓学习成绩,那样的学生即使获得了出色的成绩也无法在步入社会后很好的立足。为此,民汉合校应多组织各类有益民汉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结合每年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开展民汉一起歌舞、演讲与民族合作有关的文章、朗诵等文娱活动,使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爱党、爱国、爱师、爱校、爱家等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可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田径、球类、阅读、作文等。各兴趣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综合素质也逐步得到提升。当然,各学科也可结合课程特色,组织相应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民汉学校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共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学校都能通过各类形式,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校务公开、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形式,及时报道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校园新人新事,师生美好的校园生活。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才能与智慧,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的民汉合校文化中,还存在一些非主流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不利于正确舆论氛围的形成。如课桌文化:公共课桌上不堪入目的话语;宿舍文化:宿舍“卧谈”内容的的庸俗、不堪;情感误区:写作以爱为主题,歌曲以情为时尚等。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显著的德育效应,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任何忽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相悖的。我们只有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宽广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美化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效应。

校园德育论文篇4

高职校生源均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这些学生既不同于普通中学生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从现实情况分析,这些学生多半是基础教育中经常受到忽视的弱势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缺陷,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起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呈现出多发、易发且情况复杂的特点,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从心理学观点分析,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行为情绪化、心理素质较差,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行为怪异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学生以女生为主,主要专业方向为护理和药学,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是与生命相关的医药卫生类工作,这种性别、年龄层次及就业岗位的鲜明特点使得卫生类高职校学生更需要得到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为了使高职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见到成效,有必要针对高职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其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心理健康辅导。为此,相关教研组教师注重以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室常规工作为基础,辅以讲座等其他形式,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成熟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体系。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构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积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在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创建心理实验室,自行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验手册》,安装多套心理测试软件并配置多种心理学测试仪器;将心理学必修课与心理健康选修课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邀请校内外心理学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系列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悉心呵护自己的心灵”、“走进青春”、“青少年心理保健”、“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情绪与健康”、“浅析情商”等,力求使学生在掌握与自身职业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和系列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三位一体,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对象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最终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3.1“心灵氧吧”的建立

学校于2004年创建了“心灵氧吧”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工作团队。核心成员为心理学副教授1名,心理学硕士且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名。工作室有专门的工作场所,环境布置温馨大方。“心灵氧吧”坚持每天定时开放,常年24小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通过热线随时进行心理咨询预约或是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心灵氧吧”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心灵氧吧”的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已从最初的误解、排斥到接受、尊重。现如今,“心灵氧吧”面向的群体不仅是学校学生,还包括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每年接待来访学生、教师和家长多达百余人,成功为多位学生实施了有效的心理干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显著作用。全校师生已达成共识———心理咨询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营养保健品”,有心理困惑就到“心灵氧吧”做“心灵充氧”。

3.2心理学书籍的推广普及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困惑明显增多,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心理咨询从学生生活的“调味品”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心灵氧吧”的负责教师凭借多年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心灵氧吧———高职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及解析》一书,旨在使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在内容陈述上,深入浅出,讲解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在语言描述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实例。此书于2010年7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科普读物,在校学生人手一册,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配合适用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心理保健———走出心理困惑》,并使用多套心理测验软件及心理功能测试仪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3.3全员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立体工作体系

全员参与最先出现于经营管理领域,后来此概念被广泛延伸,用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其他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性、促进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就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引入教师全员参与模式,尤其强调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职能决定他们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密切、与学科教师易于协调,故首先在校内专为班主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以激发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同时,指导班主任更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如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内容丰富的“心育”活动课,以团体辅导形式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班主任多采用激励、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此外,通过向全体教师解读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神秘,通常所说的学习指导、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择业辅导等均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让全体教师感受到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此外,全员参与也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了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与专业心理咨询干预相结合,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已形成以“心灵氧吧”心理咨询干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主力,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的立体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正处于心理成长敏感期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高职校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更要注意德育的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将学生当作朋友、伙伴,而不是特殊的学生来对待。正是始终坚持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工作保驾护航的理念,学校至今未出现一例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相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爱护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自主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校园德育论文篇5

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教科书。优美整洁的环境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畅,而且潜移默化人的行为举止,不难发现,满口脏话的人到了文明的环境氛围里他也会主动收敛;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到了整洁的环境中他也会约束自己;山村来到城市的人,日子一久,他也会改掉身上的陈规陋习,这充分说明,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学校更应给学生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导向、约束、凝聚、同化学生的德育素质。

1.挖掘校园物质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在已有熟知领域发现挖掘出更多新型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的建校史,历届学生的成就史,以往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用这些校园文化教育和激励学生热爱学校,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给他们自身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打造出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

2.开辟校园宣传栏目。宣传教学是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多时候老师借助各种新闻,故事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德育理念,学校还可以创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栏目,如报栏、板报、知识角等,发播新闻时政、优秀师生典范、发明创造先进个人等众多信息,及时展现出校园的新面貌、新气象,让学生从中获取正能量,培养他们优秀的思想品德,学校旨在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把全面发展、立志成才的希望种子播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深入社会,感受以德立足

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让学生走出单一封闭的校园课堂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大讲堂,亲身在实践中认知、感受、适应社会。更好的发挥出社会实践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也让学生更好的学会并掌握做人、求知、生存、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有计划地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专题演讲比赛或板报宣传活动。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调查探究改革对家乡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在学生课余生活多样化,知识视野全面化,个性特长亮点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爱国热情、社会主义情感及家乡荣誉感的培养,引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1.角色转换,感受他人的生活体验。课堂上,老师提供学生机会,可以跟学生互换,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大多数学生都羡慕当老师,这正好让他们过把瘾,同时经历如何备课,如何传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处理等等,从中体验老师的辛苦,老师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敬重老师,遵守纪律,配合老师努力学习。

2.可以让学生进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情景中去体验,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为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事情,以丰富经验,作好克服挫折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财富。

3.开展精英假日小分队活动,培养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在假日小队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尝试小制作、小发明等,定期搞成果汇报展示会,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多多实践,培养锻炼生存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时刻对比,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鼓励和启示,平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不断战胜自私、骄傲、懦弱等内在“障碍”,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远大理想,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瓦特从茶壶盖上受到启示发明的蒸汽机。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校园德育论文篇6

一、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的有效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二、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但却担负着教化校园主体的功能,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其他部分提供环境保障。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操、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态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教与化的结合、互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施加积极影响,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会中避免了由于强制而带来的兴趣索然和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视角。

(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环节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作为其物态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建设富有特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其次,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在全体师生的认同和宣扬中,发挥出其对学校德育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陶冶学生态度、精神和意志的重要途径;再次,校园内形成的严谨规范的秩序、健全的校园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等,为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其中包含的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品质、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又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陶冶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则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2]。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

三、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于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视角,但是在运用校园文化来创设教育环境,陶冶师生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都意识到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以文明教”的教育功能。但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和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可行性路径的研究和探索。

(一)依据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促进学校德育理念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动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3]129校园主体主要是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群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当然还包括广泛意义上属于教师群体的、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由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使命,不同主体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作为学校德育接受者和学习者的学生,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成长最旺盛时期,在校园中学习和交往行为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示范性;作为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必须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育管理秩序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制约性。2.对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启示德育作为一种属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随意更改,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主体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正确解释道德与人的关系,揭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坚持主体性的德育理念,是克服目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首要前提。借鉴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特性,实现各类群体在学校德育中的使命,积极促使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突出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学生群体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借鉴。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坚持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首先必须使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依学生主体而设,避免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其次,必须反对强迫的、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富有个性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此外,学校德育的实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

(二)依据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促进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静态方面看,主要涵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虽然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校园主体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校园主体的影响和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其最大的特性在于直感性,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其特性为隐渗性,具有启迪、感染校园主体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体现学校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其规范性的特性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对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通过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必须克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道德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德育的实效性得益于其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感性和隐渗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索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学校德育的开展应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德育实践环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因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而行之有效。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如“请进来”,请一些道德楷模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生动的实例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等活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依据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促进学校德育载体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和环境”。[3]69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凝结成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并且作为整体对校园主体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校园文化这个独特的结构系统中,一方面,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员工,因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在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水平和呈现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种环境,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利补充,同时其自身的环境和手段要素也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凝练和传播的重要动力。

2.对学校德育载体创新的启示德育就其组织和实施过程看,不应仅仅视作是哪个人、哪个机构和部门、哪个社会领域能够单独承担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因为在个人生命成长和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生活事件、生活内容都将构成或潜在地构成对他有道德影响、道德教育意义的因素”[5]。营造德育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形成合力,是克服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保障。借鉴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特别是主客体要素之间、主客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将学校德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探索载体创新,形成有效合力。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发挥师生之间互相影响、德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互相渗透、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实践互相促进的功能,借助各部门、各环节的通力合作和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学校德育机制。首先,坚持德育教师、班主任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监测学生的思想动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坚持负责德育工作、负责教学工作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相关结构齐抓共管,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再次,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发挥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为其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在校园文化视域下学校德育的创新,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不断加强。

校园德育论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特色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德育功能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在高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校园文化具有特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度文化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精神文化氛围,其中核心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一)教育导向功能。校园文化从其自身包含的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制度和精神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遵循校规校纪,传承优良的校风、学风及学校的优良传统。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传承校训过程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二)激励、感化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会产生激励和感化的作用,从而带动学生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秉承良好的校风、学风激励和感化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真切的感受到校园文化对学生自身的影响。

(三)规范约束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必然具有完备的规章制度,高校学生所接受到的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包含着接受和遵循校园制度文化,如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及学生的行为准则。这些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在校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锻炼提高的功能。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下,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开展感恩教育来表达感恩情怀,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五)情感熏陶功能。学生在整个校园文化氛围下,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熏陶下,通过实践锻炼过程,使之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使情感发生变化,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德育教育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效。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过于依赖“两课”的理论教学,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也是学生漠不关心和逃避的课程,对理论的过于突出而忽视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流于形式。

(二)德育工作被形式化。高校在培养符合时展人才时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德育工作被简单化、形式化,甚至于走过场。如:主题教育活动,很多是做一些简单的宣传报道,走过场,即使一些学生被参与到活动中去,也很难起到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被形式化。

(三)从学生个体而言,缺乏奋斗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讲,物质条件比较优越,一些学生缺乏吃苦意识,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来之不易。从学生个体上讲,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金钱的认识物质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比较明显。

(四)学生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水平有欠缺。一些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对很多事情漠然视之。如:爱护公共财物和校园环境,不少学生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意识。随着物质条件提高,学生中出现攀比之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加入到当中来,对父母提出较高的物质要求,使家庭承受难以承受之重。

三、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的建议及对策

(一)抓好“两课”,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方法的多样性。在开展“两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开设QQ群,课外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更细致一些,总之,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方法形式多样。

(二)不断创新,以特色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积淀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适逢国家新的发展时期,学校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引领学生,担负起 “立德树人”职责和功能。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同身受,利用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的改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铺平道路。

(三)注重精神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注意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良好的校风、校训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作用不可小觑,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四)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空间。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享受物质文化营造的良好氛围,这种物质文化传递着多种信息,从德育工作角度来思考,这也正是教育学生,强化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良好氛围。

此外,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制度保障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应当予以重视。并且在学生中应组织广泛学习,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对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整体素质都能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史华捕.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4(3).

[2] 李社云.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J].邵阳学院学报, 2005.

校园德育论文篇8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道德的缺失和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道德缺失的大学生往往认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一切均是不真实的,是虚拟的,因此他们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并不认为网络的不道德行会等同于社会现实中的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认为通过网络实施的犯罪同样是一种犯罪。而认为这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是技术上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对此,各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作出相应的规范。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改变单兵作战的做法,整合各方面力量,吸纳各方面优点,尽快出台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实际的网络行为规范,尽早编篡一批网络德育教材,把网络道德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网络道德。各高校还应加强网络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索,找到一种学生喜闻乐见并欣然接受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