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2:35:33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2009年6月由江苏省书协主办,在江苏美术馆成功举办“诗酒风流・邱世鸿书法篆刻艺术展”,获得好评,“文化江苏”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3月由现代快报、艺+美术馆举办“诗韵酒魂・壮此生邱世鸿书法精品展”。《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神州书画报》、《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中国美术研究》、《珍藏》、《艺术百家》、《艺术名家》、《华夏大家》等刊物多次刊登“名家访谈”专题。

出版专著有《邱世鸿书法篆刻集》、《抚云斋书法文集》、《魏晋书法的艺术精神》、《创作与理念》、《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大学行书教程》、《诗酒风流》、《抚云斋诗稿》、《邱世鸿草书千字文》、《抚云斋艺术论评集》(正版)。

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二十余次,多次应邀请在全国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各类刊物、文章100余篇。2004年论文《论新文书法与文化精神》获得“中国文联理论奖”三等奖,2008年艺术论文获得江苏教育厅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专著《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2011年论文获得大学生艺术节艺术论文“特等奖”。

参展,荣获奖项:

“全国高校师生作品展”(优秀奖1989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二届正书展”(1996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2001山东。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法大赛”(二等奖2002湖南。湖南书协主办)

“当代青年书画大赛”(一等奖2002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2005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一等奖2005河南。书法导报社主办)

“全国第二届兰亭书法展”(艺术奖2007安徽。中国书协主办)

“荷之韵一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08山东。济南市政府主办)

“国大阅兵题联”(二等奖2009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全国首届篆书展”(2010贵州。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扇面展”(2010湖北。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二等奖2010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当代楷书创新展”(入展2011年。中国书协、河北省文联)

“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2011韩国首尔)

“百名博士写百米长卷”(2011年天津某文化公司主办)

“国际简牍帛书邀请展”(2011年湖南。湖南文联主办)

“西南大学书法论坛暨全国名家邀请展”(2011年重庆文联、西南大学主办)

“中意韩三国名家书法邀请展”(2012年中、韩、意三国。《中国书画》杂志社)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书法名家邀请展”(2012年北京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作品展”(2012年北京国家画院)

“全国梅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南京梅花艺术馆并任艺委会委员)

“全国兰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贵阳阳明祠并任艺委会委员)

“中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2013年内蒙古四站展览,中国美术馆主办)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薇自幼聪明,学习也很用功,父母脸上常挂着微笑,日子平静如水地过着,虽穷,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料,薇上初中时母亲患了肝病,多方求医仍不见好转,欠下许多债,最后还是含泪离开了人世。

从此,薇眼神里多了一层忧郁,家,全靠养父一个人在田间辛苦劳作,既要还债,又要供薇上学。薇看到父亲脸上整日挂着疲惫,那种憔悴让她心疼。她辍学回家想帮父亲,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说你不上学,我活着还有什么盼头。

薇很懂事,在学校常常是一个馒头打发一顿饭,只为节俭每一分钱,周围的同学都很同情她,常暗暗资助她。几年后,她终于如愿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父亲格外兴奋,逢人便嘿嘿地笑,苦日子终于有了点儿亮。因劳累过度弯了的腰,似乎也直了许多。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薇上大学的第二年,她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说父亲在河坡放羊时突然晕倒在地,等人们发现送往医院抢救时,为时已晚。薇哭干了泪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一种荒凉铺天盖地落满心头,薇又成了孤儿。课余时间她打些零工,接着父亲把剩余的债还上。

毕业后,薇留在城里的一所中学做了教师。一年后结婚,总算有了家,可以承载她漂泊的心灵。

可有的人命运注定多舛,婚后,薇发现丈夫频频外出,常夜不归宿,原来他又和初恋女友走在一起,而薇只是他曾经失恋时的补白。生活的经历加学识的素养,薇选择安静地离开,眼神有月光一样的凄冷。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一次我去采访,一中学请了教学能手前来讲座,想不到台上讲课的竟是薇。我惊讶,不是因薇的讲座水平,而是她的变迁。原来,伤心欲绝的薇辞去工作,去了南方,应聘在一家教育机构,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到学习上,常发表教育论文,并开设了教育专栏,现正在读博。“凡事尽心,问心无憾。”她淡淡的语气里,有一股坚韧。身旁有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相随。

我想起一句话:“人生不在于拿一副好牌,而在于把一副坏牌打好!”在薇的生命中,她遭遇一次又一次打击,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学会安然地面对生活。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对话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成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6-0046-08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以下简称雅氏)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氏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洞见。其重要代表作――《什么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以下简称《教育》)出版于1977年,该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深入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大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洞见,该书对德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教育》1991年由邹进先生译介到中国,此后学界对该书的引用、诠释和研究一直盛行,既有从整体上解读雅斯贝尔斯的学术论文,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1],也有就其某一思想展开研究的论文如《论雅斯贝尔斯的自我教育观及其启示》[2]。引用该书某一观点作为论据的论文则多达数以千计,如《“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3]、《寂寞的能力――关于学术自由的另一种思考》[4]、《大学教师服务评价:价值与思路》[5]。该书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的文献中被引3787次,教育学之外,对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学科也产生了影响。在龚放[6]35-45、杨秦[7]等人统计的对我国教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外著作排序中,该书均名列前茅,可见此书已经构成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既然学界公认《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那么,到底该书的哪些具体观点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何这些观点能够脱颖而出,哪些章节应该成为研习该著的重点,该书影响了哪些二级学科与学者、在地域和时间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基于客观数据的系统回答,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一、《什么是教育》 被 CSSCI论文引用情况

(一) 基于CSSCI数据库的高等教育计量研究进展

CSSCI 数据库是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重要工具。随着文献计量研究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利用 CSSCI 的数据进行学术研究,揭示学术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如:张灵芝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总结了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8]汤建民通过选取2008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高教研究论文,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方法,绘制一系列中国高教研究的知识地图,揭示国内高教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产出模式[9];龚放通过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进行统计分析,来衡量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影响力[6]35-45;刘晋飞[10]、高耀[11]通过借助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高频被引论文等角度客观评价某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龚放[6]35-45、胡[12]借助CSSCI提供的数据,对教育学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以描述国内外学术著作对我国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情况。也有学者以 CSSCI 数据库为基础考察外国某一经典著作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基于 CSSCI ( 1998-2010 年) 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13],即是代表。

(二)《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与时间分布

由于 CSSCI 数据库最早回溯到1998 年,且 CSSCI 在录入数据库时有一定的时滞,在检索时(2012年11月)2012年的数据尚未收录完毕,所以检索时间设定为 1998 至2011 年。

图1《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CSSCI数据)

被引频次是衡量某一著作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998 年至 2011年,《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 ( CSSCI 数据)高达 713 篇,较高的引用率足以证明此书受到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广泛认同。从 14 年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中可以看出,引用《教育》的CSSCI论文数由1998年的9篇增至2011年的93篇,除了在2008年、2010年经历小幅度回落外,整体上一直处于上升之势。这表明《教育》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三)《什么是教育》影响的学者、学科和地区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本文对引用《教育》排名前26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些学者的整体的学历、职称和知名度较高,其中半数以上为博士生导师,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引用此书较多的学者中,如张楚廷、冯建军、刘铁芳、靳玉乐、眭依凡、扈中平等都是教育学领域各学科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根据龚放统计的2000-2004年间教育学发文在14篇以上的63位高产学者中就包括了张楚廷、冯建军、靳玉乐、肖川、眭依凡、刘宝存[6]35-45,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在教育学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得到这些知名学者的认可,可见《教育》在中国教育学领域产生的影响力较大,引用《教育》的学者情况见表1。

从引用《教育》一书的机构构成可以看出此书产生影响的区域特征,各校引用的具体情况见表2。引用此书的前40所高校中,有27所为南方高校,前20名当中有16所南方高校,前四名则都是南方高校,依次是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可见《教育》在中国南部地区的认可度和关注度要高于北方地区。南北引用差异与我国教育学学科布局、各学术组织的研究对象、研究偏好和学术产出能力有关。各个组织推荐的经典书目不同,也可能是南北差异出现的原因。真正的经典能够超越时间与地域,相信该书将来也会引起更多北方相关高校和学科的更多关注。

根据中国知网的学科分类统计,《教育》对我国教育学理论、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学的影响最大,但不限于教育学科领域,引用该书的论文分布在出版、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40个学科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学者引用,可见《教育》的学术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之广。

二、《什么是教育》被引内容分布与热点呈现

《教育》是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雅氏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分成19个章节来阐述。这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经典之作,那么,这本经典之作的研习重点和精华分布在哪里?哪些章节应该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呢?本研究以句子为单位统计各章被引频次,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这19个主题均有被引用,但是不同主题的被引频次分布十分不均衡,其中被引最高的章节频次为413次,最低仅1次。被引100次以上的有5章,70次以上的有8章。这表明并不是书中的所有主题对我国教育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只是雅氏的部分观点及主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为此,与其说《教育》是部经典学术名著,不如说该书中的某些观点是教育领域的经典更为确切。这些高被引的章节与观点即可视为研究与学习《教育》的重点所在。这也可以作为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从图2可以看出,“人类必须的文化环境”这一章的引用频次最高。雅氏在这一章中主要阐释了“教育的本质”这一问题,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4]2-3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14]30 “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 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14]33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本质”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止的热点问题,从教育是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到教育是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再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各种观点精彩纷呈。雅氏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令我国学界耳目一新,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接下来引用频次较高的章节依次是:大学的任务(被引172次)、教育的基本类型(被引138次)、大学的观念(被引127次)、教育―受计划限

图2《什么是教育》中 19 个主题被引用次数

制的事件(被引105次)。其中,大学的任务和大学的观念两章雅氏主要论述了大学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改革等主题。雅氏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14]149,“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4]152“大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14]169他的这些主张,对我国研究和讨论高等教育问题都有重大的启迪。

在“教育的基本类型”一章中主要阐释了“对话教育”的独特价值,雅氏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认为有效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在“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一章中雅氏阐述了教育计划的必要性、全盘计划的危害性、教育计划的局限等,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4]24

三、《什么是教育》影响最大的核心观点的解读

《什么是教育》中的哪些观点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些观点在我国教育学知识演进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日应怎样评价这些曾经流行的观点?本研究统计713篇CSSCI论文引用了该书的哪些语句,以及语句的被引频次。被引用频次排在前 10 位的语句如表 3 所示,被引频次最高的达92次,最低1次。若干高被引语句组合在一起又表达了更为系统的观点,发现学界最认同的核心观点是:一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二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三是教育不是制器,教育计划应该保持一定界限,以尊重“教育即生成”的自然规律;四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应该享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五是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

(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灵魂的教育

雅氏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在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 雅氏强调教育本质上是灵魂的教育、境界的提升与潜力的调动。他说[14]3: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

还明确“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4]44,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4]3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科学主义至上时期,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被看作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一代宗师独树一帜坚持本真的教育理念,辩证处理了知识、技能、品格与灵魂的关系。真正的教育必须是人格养成的教育,这也是不少教育名家的共识。如马丁布勃(Martin Buber)所言“真正配称为教育的,主要是品性的教育。”[15]20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纽曼(John Henry Newman)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之文化人。”[15]3早期哈佛学院的教育重点不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其核心使命是通过培养学生宗教与道德的价值观来拯救个人的灵魂,并且维持社会的正义。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雅氏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阐述。认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灵魂的教育”的观点。首先,“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异质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 而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16]其次,“当代教育思想使灵魂发生了转向, 在知识与精神之间, 它更偏向于后者,‘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17]学者理论上的先进共识,并不能阻止教育实践的堕落。以应试为导向的填鸭式、灌输性的“知识教育”在中小学普遍盛行,“官僚组织的绩效观与知识工厂的市场化理念全方位渗透到大学环境中”[18];大学生能够扎实地学习一技之长就算是优等生,不少学生只在随波逐流中混个文凭。在教育变得过度知识化、技能化、功利化、工具化、碎片化和机械化之时,当然应对教育进行反思与重建。理论上我们确信教育不是制器,不能局限于知识的堆积与技能的训练,应该更多关注人的心灵;但是在实践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如何弥补、雅思贝尔斯的教育理想何以实现依然是难解之谜。

(二)对话教育: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既然雅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与无限潜力的调动。那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怎样的教育类型比较理想呢?他认为“对话教育”最为合适。

雅氏总结了自古以来三种基本教育方式,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在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仅限于传授客观、死板和固定不变的知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师徒式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在雅氏看来,以知识为中心的经院教育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师徒式教育都无法达成“灵魂教育”和潜能开发之目的。只有苏格拉底式教育――对话教育才能担此重任。他认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4]11-12如果“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道”。[14]33当然,雅氏对“对话”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类型,而是把对话与人类的文化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对话”中结成的“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14]2

雅关于对话教育的观点不仅被引用频次高而且已经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理论。比如胡弼成总结“始于对话的教育,作为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和追求人性化而趋向理解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19]张祥云认为如果只把对话当做一种“教学方法”就太过狭隘了,难以彰显其全部的价值意蕴,他提出“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对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话是一种社会制度,对话是一种群体性文化”。 因为“文化比制度更根本,文化孕育制度,文化养育制度”,所以对话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既然“对话”是好的,我们就必须使“对话”生活化、习俗化、日常化、传统化。[20]

虽然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对话本身,在多数人推崇雅氏的“对话教育”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提出“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对话教学理论研究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与非辩证性”[21]。伯姆(David Bolm)认为“对话针对的是那些普遍认同并接受对话原则的人。如果认为对话不适用于你,就不要去对话。在对话进行的过程,你通常都会发现不断地有人离开,同时又有新人加入。总会有人认为:‘对话并不适用于我’”。[22]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情景和范围,所以如果仅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对话”。在师生之间的交往深度、交流频次都远远不够,价值观念多元化,文明冲突不断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的“对话”。尽管“对话”如此重要,但其在走向制度化与文化化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三)教育即生成

教育理论界一直存在“造人”与“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观。“造人”就是按照确定的具体的社会标准和目标塑造、制造、雕刻受教育者,把学生看作有待加工的客体和材料。所谓“成人”指教育是一种促使人的个性自由生成的活动,即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引导人性走向完满,生成为“完整的人”。 雅氏基于生存哲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成”的论断。他认为生成的静态形式是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习惯是生成的前提条件,“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精神的每一步将是不可能的。”[14]15

“教育即生成”的理念一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他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实现,而不是教师有计划的“塑造”。“个体可以通过自觉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去实现自己,超越自我,并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14]26二是强调“教育计划”作用的有限性,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按照理智的判断,我们可以分辨出两种计划:一种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另一种是对一个无法达到的整体进行全盘计划,后一种计划是会造成灾难的。”[14]22雅氏认为教育使学生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而不应僵化、死板、机械、教条和一刀切。“教育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14]55

对于雅氏的生成理论,学界是高度认同的。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即生成:教育不过是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利用权威的功效去汲取历史的教化因素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形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们在大全中如其所是地那样去生活。”[23]有的学者提出生成理论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教学上的生成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成,并且总结出该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树立教育生成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等”。[24]根本上说,教育活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控制与自由、计划与随机的统一,但是我国教育管理实践过多地强调计划主义、控制主义,无论是日常教育管理还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浓厚的计划与控制色彩。

(四)学术自由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

雅氏把学术自由看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他强调“人的原始求知欲,以及由上帝所赏赐并且和上帝相连的独立性,只有在自由之中

才体验得到。”[14]167雅氏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 因而他反对国家、宗教势力对大学的干预,主张大学的一切应由大学人来决定,大学有绝对的学术自由。不仅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应该享有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还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雅氏主要从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两方面来阐述他的学术自由思想。他强调“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大学生也应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14]139如果人们为学生订下繁文缛节和条条框框,那就是学生精神生活、创作和研究的终结之日;正因为学生有学习自由,是追求真理的个人,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的,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14]139

一方面,学者认为雅氏崇尚西方大学的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也认为“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制的绝对的学术自由是不存在的,学术自由需要学术责任来约束和引导。”[25]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大学从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特别是现代大学运行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巨额财政投入,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是不现实的。历史越是向前发展,大学就越难以摆脱社会控制。雅氏本人也承认:“在我们的时代,完全的自由就像一个童话。”[26]尽管大学自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时代性、境遇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当下学术权力合法性因为程序性问题、公共性缺失和有效性削弱而受到怀疑[27],但是旨在保护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从严密的行政控制中解脱出来。“管得越多越死,就越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甚至带来混乱和腐败;少管或不管就会立即带来活力和生气,带来大学的纯洁与朝气,带来大学所需的最宝贵的自由。这个道理还不明白吗?”[28]

(五)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

雅氏认为[14]152:

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精神。只有他们才是活学问的化身, 跟他们来往以后, 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在此,雅氏其实阐述了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表达了对大学教师社会角色定位的看法,大学教师如果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首先应是“研究者”。

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教师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有学者指出,“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需要把研究生带到知识前沿、形成研究问题、指导方法和规范、引导批判和创新等方面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29]只有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这种适时、适度和适当的指导。而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48%的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能力“满意”,而认为“不满意”或“一般”的占到652%,[30]其实为了将科学研究更多地引入教学,我国教育部2001年秋颁布的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要求: 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对于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个观点,有学者提出质疑与批判,因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所以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当前,高校教师的研究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如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学术腐败丛生,这些现象让人们对“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一观点更加怀疑。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科研不重要,也不能说明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矛盾的,相反最新研究表明“科研反哺教学”的战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当前综合考虑学校使命、教师的优势和学生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给“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最为关键。“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强调的是研究要服务于育人使命,研究不能脱离教学,更不能影响教学,这应该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讨论与小结

作为一种哲学式的追问,《什么是教育》所表达的其实是“什么是好的教育”或“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雅氏是一位关心人类精神的哲学家,所以他认为好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类灵魂的教育,是主体间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是交往的过程,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方法上,他看重“陶冶”、“对话”、“交往”在教育中的作用。

理想引领现实,当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需要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改变现实、实现理想,而不是放逐梦想、降低追求。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观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也正是这种“乌托邦”精神使其充满魅力、令人神往。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都是囿于现实条件出发,只是对一些细节的修补,缺乏具有激进、理想和批判意义的大作,那种批判一切、重新反思与清洗一切不合理现象,令人畅快淋漓之佳作很少。为什么在今天很少有惊鸿之语和经典著作呢?难道这是平庸的时代?平庸的民族?平庸的国家?还是平庸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作怪?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初步研究了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观点,而对那些备受冷落的章节和观点同样也没有研究,而为何同一著作中各章被引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那些观点”不能落地生根,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元.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87-91.

[2]刘黎明,刘汝萍. 论雅斯贝尔斯的自我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34-39.

[3]张笑涛.“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2(2) :5-10.

[4]张志勇,高晓清.寂寞的能力――关于学术自由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60-63.

[5]曹如军.大学教师服务评价:价值与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50-53.

[6]龚放. 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论著影响力报告――基于 2005-2006 年 CSSCI 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2).

[7]杨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外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58-267.

[8]张灵芝.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 ――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 :41-46.

[9]汤建民.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高教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2-26.

[10]刘晋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0-2010年)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6-73.

[11]高耀,刘志民. 从CSSCI看《教育科学》近年来的学术影响力――基于2002-2008年度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科学,2010(3):1-6.

[12]胡.对我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基于 CSSCI 的分析[J].东岳论丛,2009(2):60-67.

[13]宋娜娜. 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基于 CSSCI ( 1998-2010 年) 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5):19-27.

[14]雅斯贝尔斯,K.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5]转引自: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6]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101-107.

[17]肖川.论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8):24-27.

[18]张学文.大学理性失范:概念、表现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1-30.

[19]胡弼成,陈小伟.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8) :49-52.

[20]张祥云,罗绍武.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1(7):32-39.

[21]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26-30.

[22]伯姆,D.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7.

[23]熊华军. 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论教育哲学之时代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7(6):24-28.

[24]叶龙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5) :7-8.

[25]张应强.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8-16.

[26]雅斯贝尔斯,K.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王立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63.

[27]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5.

[28]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6.

[29]赵军. 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34-38.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线科研型教师;本科基础课程;问卷调查分析;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3(b)-0176-04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in the undergraduate basic course teaching,to analys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i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an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3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March to December in 2016.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ve major problems were raised by the students: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e classroom was difficult to master (46%);there wer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llabus (26%);the coherence of classroom knowledge was not enough (31%);the bibliography and materials involved in the class were problematic (16%);the examination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63%).Conclusion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have their uniqu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but its objective nature of the work also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some problems.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to make appropriate improvement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Undergraduate basic course;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Teaching characteristic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科研人才。海外科研“大牛”的到来有力地增强了高校科研力量,提高了相应领域的学术水平,但随之而来在教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让这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学生眼中“好老师”[1-3]。大量一线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领域,了解全球领先水平的最新技术,但是在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问题的出现,例如部分学生提出“上课听不懂”“讲课内容课本上找不到”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不太受欢迎的教书先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4-7]?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8-11],了解一线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近五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引进海外优秀科研人才44名,其中32%成为各个学科的科研骨干,担任课题组长职务(课题组PI)。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要求每一位课题组PI都要承担一定课时的本科生教学任务,这使得包括基础课程在内的大量本科生教学任务将由海外归国人员承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3~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及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300余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课程为本科基础课程,课程分为8个部分,分别由8位主讲教师授课,其中高级职称7名(6名为课题组PI),中级职称1名;全部教师具备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4名为近3年内海外引进科研人才。

1.2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与学生座谈及网络征集的方式了解学生最关心的一些领域,并以此为根据设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问卷有效率为96.7%。应用概率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概率为该选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结果

总体上看,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46%的学生认为课堂中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难以掌握;26%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的执行存在问题;31%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的连贯性不够;16%的学生认为对课堂所涉及的参考书目及材料存在问题;6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改进考试方式,具体见表1。

3讨论

3.1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加入科学前沿知识

在课堂中融入大量科学前沿知识是一线科研教师在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让本科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前沿知识的总体态度是欢迎的,有91%的学生表示对科学前沿知识感兴趣(十分感兴趣62%,感兴趣29%),只有9%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太感兴趣7%,完全不感兴趣2%)。问题主要在于如何更好地把科学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内容中,而不是类似科学报告式的灌输。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41%的学生表示对课堂中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的背景了解不够;②22%的学生表示前沿知识与上课内容的相关性不够。应该说,一线科研教师是讲解前沿知识最适合的人选,作为每天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一线科研教师对前沿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在课堂中部分教师更愿意讲解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这些知识有一部分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强,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相关背景;或者有些内容太过专业,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在难度上高出太多,这使得学生难以掌握,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应该让这些前沿内容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而不是让其变为课堂上的“难点”,因此,基础课任课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前沿知识加以筛选,挑选与课堂知识点更为契合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在授课方法上使用学生更易理解表达方式。

3.2在保证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

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一线科研教师的加入确实为课堂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但是在丰富内容的同时,部分教师忽略了对重点内容的强调。本次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认为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不够突出。针对这一情况,任课教应当更加重视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要更多总结与强调,加深学生的理解。

3.3保证课堂知识的连贯性

目前由于课程制度的安排,基础课程往往是由多位老师分为不同部分来授课,虽然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多样性,但是在每一部分的衔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连贯现象。本次调查显示,学生主要提出的问题是:内容重复(36%)、部分知识点缺失(2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位任课教师相互间的交流不够,部分不是重点的内容在不同部分都有涉及,于是同一知识点被重复讲解;而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则被认为已经讲过或者由别的老师来讲解而被多位老师一同忽略。在当前多位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当加强课前的备课准备工作,让每一位老师都了解到哪些内容别人已经讲解过,哪些内容需要加入到自己的课程当中,注意不同部分间的衔接工作,保证课程整体的连贯性。如果不同教学部分都涉及到同一知识点,任课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尽量避免课堂内容机械地重复。

3.4提供更适合的参考书目及相关材料

与传统的参考书相比,科研教师更偏爱推荐近期发表在国际科研期刊上的科研论文作为学生的课外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但是由于本科学生大部分未受过专业信息检索的培训,所以如何查找这些期刊论文成为学生阅读参考资料的主要困难。本次问卷调查中,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提供的参考材料查询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科学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把有些不易查找的资料发放给学生[12],例如,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会有该课程的相应网站,可以将参考资料放在教学网站上,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浏览网页提高教学网站的使用效率,也可以方便学生下载相关参考资料。

3.5增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改革考核形式,取消期末的笔试考试一直是学生们的主要诉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期末笔试考试已经不再是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目前期末笔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60%左右。但是在本次调查中,依然有约83%的学生建议减少期末笔试考试所占整体课程成绩的比重或是以论文、报告的方式代替期末笔试考试。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门针对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期末的笔试考试还是必不可少的;但面对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应当进一步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13-16],例如使用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论文、口头报告等考核方式,注重平时成绩,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让高水平的一线科研教师参加到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另一方面,科研教师毕竟缺乏教学经验,这也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重视这些不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做出改进是日后工作的方向。相信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经验的累计,有更多的“科研大牛”会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Hativa N,Barak R,Simhi E.Exemplary university teachers:knowledge and briefs regarding effective teaching dimensions and strategies[J].J Higher Edu,2001,72(6):699-729.

[2]钱海燕,肖志国,陈侃,等.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31-35.

[3]丁妍,陆畴,王颖.课堂教学受欢迎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12,l0(4):19-25.

[4]Trigwell K.Chang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a relational perspoctive[J].Studies Higher Edu,1996,21(3):275-284.

[5]Zhang LF.Thinking styles:university students′preferred teaching styles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effective teachers[J].J Psychol,2004,138(3):233-252.

[6]程介明.教育问:后工业时代的学习和社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5-14.

[7]周保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重建中国大学的价值教育[N].南方周末,2010-08-26.

[8]李苑悖高晓虹,马莉,等.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65-968.

[9]苏琳,张庆文,李卫.全科医生及专科住院医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及其能力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3-14.

[10]刘纯伦,古赛.基于问卷调查的诊断学双语教学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4):2004-2005.

[11]魏屹晗,穆得超,丁宁,等.医学院校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9-10.

[12]吴云鹏.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90-291.

[13]李巍,李云春.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5-18.

[14]杨晓龙,戴甜,王家仲,等.案例教学法在肌肉骨骼康复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99-100.

[15]吴春玲,超,徐迪雄.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慕课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3-5.

[16]曾常茜,张庆镐,梁文波,等.学科整合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80-81.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首先就要分清教育论文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育泛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联系。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有时还特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学则指师生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因此教育论文与教学论文内容方面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前者着眼于宏观、整体,人的关系、思想观念,侧重思想转变的过程、方法、策略、措施等等;后者着眼于微观、局部,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等操作环节,侧重于认知过程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我们教师一般侧重于后者,也就是写教学论文。根据我撰写、投稿的经验《山东教育》就适合这方面的论文。而《当代教育科研》、《基础教育改革》一般不接纳这样的文章。

至于怎样才能符合发表的要求,达到发表的目标,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让读者有所借鉴,更重要的是让编者觉得值得推广,我谈一下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倾心教学,注重微迁移创新

每一节课都是我们创新的契机,正是有了“上课”这个环节,才使学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有材可积,有花可放。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从导语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思维发散,结束语的提升,处处潜藏着微迁移创新的真谛。然而何为微创新呢?下面的例子就为大家很好的解释。

1.把已有变为“己”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在谈到微创新时说到:“《祝你生日快乐》歌,中外传统唱法都是你,如果依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把你换为具体的称呼,比如,祝妈妈生日快乐,祝爸爸生日快乐就更为亲切。”这就是一种微迁移创新。再如:仿写文章。举一个最简单得例子。教语文时,我曾经出过这样的作文。我说总述句:今天天气很冷。让学生写一写热的程度,但不允许出现“冷”这个字。启发学生分组写天气状况,写人们的穿着打扮,写冷的现象。在分解了肢体得情况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一组写天气:有的学生写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里冻了厚厚的冰,窗上结满了冰花,校门口的小树刮得摇摇摆摆。

二组写穿着打扮:有的学生写

同学们穿上了新棉衣,小红戴上了棉帽子,小刚围上了大围脖,小明戴上了大口罩。

三组写冷的现象:有的学生写

小妹妹的脸蛋冻得像苹果,小弟弟的小手冻得像胡萝卜,小青冻得直跺脚,只有小军昂着头挺胸走在前面,好像和寒风在比赛。

然后,我再说总述句:今天天气很热。同学们依据冷得程度写写热的程度。他们在了解了写作的思路后,从天气,穿着,现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教学写论文也是如此。这种微迁移创新容易使我们摸到写作的规律,找到下笔的切入点。

2.让教学片段成为微迁移创新得载体。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点滴闪光点,进行点拨、引导,宽泛的教学内容放的开,收得紧。这样学生就会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发表在《山东教育》上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写到:求索如歌,让歌声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这个分论点,引用教学片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事例,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方法,让求索如歌的小论点鲜活起来。为了论证“快乐如歌,让歌声带走烦恼,留下七彩阳光”分论点,引用教学片断《情绪是可以调控的》课例,引导学生利用歌曲《明月几时有》、《无所谓》、《友谊天长地久》、《真心英雄》、《老爸》等做情绪的主人,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到目的、产生共鸣。从而成功实现微迁移创新。

这种利用已知引发未知再到学生自发的创新的方法,不禁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

二、善于积累,勤于动笔,习惯提升

1.利用教学之便。大家都知道,写文章需要大量的素材,那么素材从哪里来?我认为最重要的阵地还是课堂。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总起来说是不可取得。一些好的文章借鉴可以,拿来要不得。总之,要想写出好的文章,还是回归到我们的教学,每一课时都有教案,导学案,或腹案(也就是心中的计划)。一节课下来,成功与否,自己都了如指掌,教学札记、反思、心得就成了我们积累的阵地。把震动过你的新理念作为选点;把引起你警觉的现象作为选点;把你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选点;把你最感烦恼的问题作为选点等等。如果遇到特殊的一节课,比如每学期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等等,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多采用集体备课,别人的课堂实例,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论文撰写的素材,同时也促使老师们相互学习,善于实践,乐于比较,取长补短。

2.养成摘抄习惯。建立摘抄文件夹,或琐事记录册。分门别类存储信息,养成随手记录、摘抄的好习惯,在撰写论文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平时积累材料要加以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真正在价值选择中冲浪,才能为我们在以后的论文撰写中劈风斩浪做好充分的准备。

3.增强理论思考意识,提高写作意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清当前的教改动向,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哪些问题即将成为教学的热点,哪些做法可以解决大家公认的难点,从而提高认识,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规律,储备论文素材。我们说图画艺术叫“意在画外”,戏剧艺术叫“功夫在场外”,撰写教学论文也同样如此。我曾读过一本有关重视教师理论思考的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文中说到:“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重视理论思考。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缺少理论思维就像盲人骑马,就不能在从万紫千红、瞬息变化的教育现象中抓住契机。更不能高瞻远瞩、胸有成竹地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解释教学现象,反思教学经验,生成教育思想,我们一线教师拿起笔来,把工作中的感受、体会记载下来,通过深入研究,反复思考,写出要和别人进行交流讨论的文章,是完全可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写作一篇论文应注意的六点

1.选题立意要得当。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俗语说“题好一半文”。 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撰写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选题的重要性。选题立意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关注课改实施的前沿。

二是要确定论题的内容。内容要自己熟悉的,亲身或通过观察他人得出的教学经验。

三是确定论题的范围和难易。题目宜小,不宜大。当然在写作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视野要广,下笔要小。同时要了解别人的成果,吃透自己得理论。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就像蜻蜓点水,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那么这篇论文就一定有份量。

2.论文要符合科学性、新颖性。教学论文最活跃的生命力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性的理论或观点对社会最有启发教益,有独特的见解,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闪烁着智慧的精华,对教育教学才有实际的运用和借鉴价值。比如,多年前主席提出“创新教育”,当年也进行了很“热闹”的研究,且也已经有了不少“定论性”的成果。而现在提倡的是“课改”,如果再写创新教育的意义就没有价值了。这类文章充其量也就是一般的应付,没有发表的可能。再如,“课改”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现在要写的应是如何科学实施的问题,可是仍然有不少人还在写关于课改重要性的文章,就太过时了。由此可见时效性在撰写论文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专业术语的新颖,比如“教学大纲”已被《课程标准》所替代,六年的实践,使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在撰写论文时就不能援引“教学大纲”。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比较前沿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选择那些教师们普遍关注,能够牵动大家心弦的或是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来写,当然在使用语汇上也要注意时代性。

3.教学实例要典型。在教学论文中,教学实例运用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观点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是要有相应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例往往是为说明问题而精选的典型事实,一般常用个人在教学中经历过的例子,也可以采用他人实践的例子,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我们一线教师最适合写实例性文章。当然不能就事论事,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化感性为理性。我最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的《拓展与延伸》中运用的事例:学习《亲社会行为》一课,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具有代表性亲社会行为特征的图片,如爱心捐助、献血、帮助孤寡老人等,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幸福;收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鼓励学生仿写身边的感人事迹,有的写老师,有的写同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上拓展延伸今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好多电力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谱写了一曲曲感动中国的爱的赞歌,播放带有画面的《爱的奉献》的主题曲,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引用《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一课教学实例,为了让学生对青少年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我利用了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个小动画《流星雨之夜》,这个小动画把图、文、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地被教师营造的情境所吸引,自觉得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这个小动画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课时,我在网上收集了反映人类环境的大量图片,把它们分成两个主题:“我们美丽的家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用现代教学技术呈现出来,给学生鲜明的对比。其中包括有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我国第一批生态移民”等图文信息;“土地沙漠化”、“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视频;FLASH动画音乐“地球之歌”等。这些事例都是平时课堂上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典型地论证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速思想品德课的信息化”这一分论点。

4.写作思路要清晰。教学论文的写作,我们一般要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然后撰写初稿,通过反复修改,最后定稿,从而保证教学论文写作思路的清晰和流畅。

(1)拟定提纲。拟定提纲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等等。

(2)撰写初稿。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使文章的格调、风格始终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语言、文字上的重复。二是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

(3)论文结论。结论要有精彩之处。不但要概括提升全文,更重要的是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曾记得好几年前,听一位老教师上作文示范课时,他讲到:“龙头要精练,猪肚要丰满,凤尾更要亮丽。所以说,凤尾既是一处戏的高潮,又是戛然而止的结束。一定要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意念。

(4)锤炼语言,反复修改。论文的语言,固然以严谨平实的议论风格为宜,但也不能缺少文彩,不妨让它鲜活一些。既有缜密质朴的传道之风,又有鲜活有趣的围炉之语。鲁迅说:“文章是三分写,七分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初稿完成以后,可以放一放,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审阅和修订。最好是把自己的初稿送请同行老师征求意见。我在写论文时,最注重这一点。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此,我非常感谢司立霞老师,可以说她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正是有了她的指导,我的的才能如此顺利。

一篇文章反复推敲、精心修改,一能防止疏漏,二能充实提高,文章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

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类似或雷同,有无创意与新意等。对材料进行增、删、调,使文章血肉丰满,让观点立之牢固。

修改结构。要使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主次、详细等各个环节合理紧凑。

修改语言。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学术性、可读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确、精炼、简洁、专业,努力做到字字准确、句句充实。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而应多用专业术语。

5.格式要条理化。处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作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读者是知识接受的主体,这是一种二元并存的状况。如果你提供的知识产品不被读者所接受,就将无声无息,形同废纸,成为无效劳动。在信息海洋中,人们将用最少的时间收集最有用处的信息和知识,因而当前的论文出现了标题化和条理化的趋势,这适应了读者选择信息的需要,有利于论文的快捷传播,也利于评阅专家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论文的条理化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1)标题化──分列小标题,有的甚至用一两句话的提要作小标题,使全文主旨从小标题中清晰显现,一目了然。

小标题一般可采用如下方式:

A、短语式(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

B、对称式(采用对称的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

C、陈述式(用陈述句的形式,各标题的句子可长短不一)

D、组合式(两个短语或两句话连结在一起,共同点明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前后两部分常用破折号连接)。

(2)条文化──条文化不仅能使论文作者思想显示的更加清晰,对读者也很重要,能使读者对新的知识信息有条理地吸收和储存;有时,这些清晰的条理十分有助于社会实践。尤其是介绍的方法十分具体且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使人一看就能理解和记忆。正因为这种条目清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目了然的论文的优点逐步被发现,过去那中恣肆,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正在被逐渐代替。

在文章序号方面,一般的文章使用两级序号仅用“一”、“1”即可,三级则再添加“(1)”,四级以上再使用二级的“(一)”。

如果论文条缕化意识比较薄弱,从头到尾没使用序号,或者只是使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这些主要用于段内表述的方式,常常是第一页使用“首先”后过了三四页才出现一个“其次”,这就使审阅者不易抓住文章的纲目。至于字体,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正文一般采用宋体或仿宋。因为这两种字体是公认的爱国字体。醒目、美观。

6.投稿要有的放矢。要投其所选,投稿就象推销你自己的产品,应考虑到“投其所好”、“门当户对”,避免盲目性。投稿前,应了解各刊物的级别和栏目内容,物色与论文对口的栏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教学专论的栏目,多为专家论文,一般作者不易发表;像《山东教育》的用稿分门别类,有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教材的建设性使用方面的,有关教学体会的文稿,应投到有“教学随笔”或“经验交流”栏目的刊物上等等。

借用浙江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王舒所说:“目前,学校很重视教科研工作,因为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好途径,而论文是教师教科研成果较好的呈现方式,教师论文应来自实践,应是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实践的理论升华。教师的论文不是教育理论的“高端”发现,而是要强调教育理论的“终端”运用和结合实践的创新。”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撰写教学论文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走进课堂,走出课堂”的实践中,处处是事例,样样是素材,大家只要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大胆写作,一定能取得成功。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诚信,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不可无诚信。然而,大学诚信现状并不乐观,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对策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氛围。但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度,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甚至恶意挑战道德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一些大学生把刻苦钻研、忠诚老实视为反常,而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视为正常,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成篇抄袭,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

(二)虚伪包装,能力“注水”。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学生在就业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编造事实、制造虚假材料的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在求职中,填写虚假职务、伪造证书和履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不还贷款,拖欠学费,违反契约。当前我国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紧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目的,以学生的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的贷款。

(四)行为失范,道德失信。现在大学生借书不还、偷盗、、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撒谎等行为屡禁不止。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正处在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薄、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德育存在偏颇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此外,当有些学生由于不诚信将要受到处罚时,一些教师竟然表示同情,甚至为他们说情、辩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家庭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很多家长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培养才艺技能上,而对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却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家长还把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传播给了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诚信品质,学会处事“圆滑世故”,而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

三、增强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一)全面理解诚信的涵义,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诚信在道德层面上的涵义,却忽视了从法律角度进行诚信教育。首先,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郑凌云说过:“诚信又是一个法律范畴,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不违背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维护诚信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次,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法律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会明确地对责任人给予相应制裁;而道德对违反义务的行为却无强制性后果,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舆论的谴责,如果当事人公然蔑视舆论,道德便对之无能为力。

(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将诚信内化为价值追求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结合学生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方位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关注诚信、思考诚信、了解诚信、实践诚信的过程中,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品行说明、诚信纪录、学习情况、健康情况、经济情况、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学校首先要选好诚信教育与管理的“切入点”。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向新生发起“诚信倡议”,开展“诚信大讨论”、“诚信辩论”,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与新生签订承诺书,并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将伴随学生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李国庆在书中给过建议“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应规范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形成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贷款、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跟踪测评。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申请助学贷款、评定奖学金等的依据”。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具体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凌云.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探讨[J].南方论刊,2006,(2):66.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调查研究接地气――轰轰课改声,学生知多少

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教师教学时,心中除了有教材、教参、教案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学生,他们是动态发展中的“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才能有“的”施教,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每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都会对所任班级分发调查问卷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数据分析知就里――掀起你的盖头来

通过对调查表进行汇总与统计,再加上个别交流和分类座谈,我们发现:81%的同学存在怕写作文的心理,62%的同学没有制定并实施可操作性强的读写计划,56%的同学对自己作文能否进步没有把握,9%的同学能阶段性地回顾总结自己作文过程中的优劣得失,3%的同学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外,还能主动课外练笔,并及时拿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记叙文?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议论文?相当一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不清。他们在思想与心理上有写好文章的欲望,在行动上怕费时间、伤脑筋,主动课外练笔的少之又少。就思维品质而言,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说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大道理,写的议论文中有堆砌事例、叙事冗长、论据与论点脱节等各种毛病。

三、且思且做且行去――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从课内阅读中学思维

众所周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但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思想、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呢?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古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郑伯、燕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下,如何退敌?再联系一下初中所学的《曹刿论战》《公输》等文章,让学生从“说退”、“刺退”、“击退”、“义退”、“力退”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近年来,在中高考作文命题中,材料作文已成主流。如上所述,如果说“大军压境”是一个写作情境,那么如何退敌就是学生作文的中心。比较文中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危难之处显身手,攻坚克难的办法不止一个。再者,从烛之武、墨子等的说理艺术中,从《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学到分析说理、有力论证的方法。教师可以用小作文或片段练习等方法进行训练,检测和巩固所学的成果。

(二)在课外阅读里练思维

杜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课外阅读适合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是升格学生写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功能,博观约取,积学储宝。如《人民日报》“时评”、《半月谈》“甲方乙方辩论”、《南方周末》“评中评”等。又如,学校阅览厅的杂志,有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及优文,只要仔细辨别,还是有一些文章可圈可点的。如2015年福建高考优文《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考生能反向思维展开论证,令人眼前一亮;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优文《致小陈的一封信:在行动前多一些思考》也很有思辨色彩。老师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逻辑学的书,如《趣味逻辑》(徐德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升格不无裨益。

(三)从生活实践中砥砺思维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源泉,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大舞台。关注现实人生,学会观察考量,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2016年2月,吉林省长春一名男子致电媒体“求求你表扬我”引起关注;3月,围棋人机大战,李世石三连败,你怎么想?5月,杭州出现女司机专用停车位引发热议;8月,里约奥运会期间,国人对王宝强离婚案的关注一度超过奥运会,你怎么看?如此等等,社会万象,自然不是简简单单的是非对错。如果学生能积极关注,并提出较为客观、中肯的观点,进而围绕观点从几个层面进行说理论证,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不同程度地锻炼和提高。

(四)在作文课中磨砺思维

作文教学,教师应明确能够教什么,不能教什么,真正把写作课当做一种课型去研究,力求适合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4]就以作文讲评课为例,谈一点做法。每个月可有一次重点的作文讲评,另外的作文可以采取面批和略讲。重点讲评课两课时,具体安排:教师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进行归类,选出上等、中等、差等三类作文各两三篇,印发给学生。讲评课可分四步走。第一步,让学生把这些文章读一遍,将它们分成上、中、下三类。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分类的依据,要求有观点、有理由,不能凭感觉。第三步,在全班对作文评价分类达成基本共识的前提下,讨论如何将中等和差等的作文修改成优秀作文或相对优秀的作文。第四步,让学生从中选定一篇,做修改尝试。每次讲评要有侧重,一课一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在序列训练中升格思维

高中作文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高一到高三各阶段作文教学目标不具体,训练的时间和量太随意,训练内容和方法无梯度等等,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的思路是:统筹兼顾,步步为营。三年高中,大体上教师可以这样安排:高一上学期,注重与初中的衔接过渡,以巩固提高记叙文写作为主;高一下学期开始,应有计划地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与训练,从论点的提炼、论据的选择与运用、论证的推进与演化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以上所述的五点思维升格意见,一言以蔽之,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书读报,读人读物,读你读我;写水写山,写古写今,写地写天。这里头,参与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己。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实现教学相长。”[5]教师应努力做终身学习者,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的专业成长计划,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具体表现为教师可“懒”于教书,“精”于育人。也就是说,高中作文教学,重要的不是传授了多少写作的知识与技巧,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写作,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素材,积累思想,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来写作文,在发现、分析与有效解决问题中升格写作思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情分析的写作思维升格策略研究课题论文,立项批准号:FJJK15-21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俞发亮,石修银.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SCI论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096-05

Study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Ten Years LIU Yu-ting, MA Lu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I paper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anking of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in 2012 and standardization of InCites database, 10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InCites platform was used to select 13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and to analyze the cited cases, H index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in 2006-2015. Results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by 10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growing rapidly since 2010, and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s was 0.76.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cited papers was 67%, which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71% in clinical medicine papers of mainland of China. H index was 30.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17.71%,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mainland of China (22.85%). Conclusion In recent 10 years, the academic level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ocus on research frontiers,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improve academic influence.

Key word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influence; InCites database; SCI papers

中t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系统、辨证,着重养生保健,善治未病,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中医药界乃至全国人民备受鼓舞。近年来,中医药学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医药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国际上发表文献的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近10年中医药院校学术研究

通讯作者:马路,E-mail:

的情况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公布的学科评估排名,选择中医、中药学两个学科的重点学科中医药院校,同时考虑InCites数据库中名称规范化情况(部分重点学科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在数据库中未规范化,暂未选取),并加入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及数据库中已规范化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共选择10所院校。

1.2 数据分析平台

InCites是汤森路透公司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开发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InCites综合36种计量指标和1980年以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提取Web of Science每篇文献的题录和指标,可按照科研人员、机构、区域、研究方向等模块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科研评估[1]。InCites可用于分析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针对全球同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监测机构的科研合作活动,寻求潜在科研合作机会[2]。该平台可进行科研产出[3-4]、学术影响力[5]、国际影响力分析[5]和科研绩效评估研究[6]。

1.3 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InCites平台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7-8]:Web of Science论文数、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篇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热门论文百分比、平均百分位、H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

1.3.1 规范化引文影响力 某一文献集合的引文影响力=该文献集合总引文数÷文献总数,表示1篇文献获得的平均引文数。CNCI指按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如果CNCI值为1,则说明该组论文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大于1则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小于1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3.2 高被引论文百分比 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指标来源于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高被引论文是指近10年,同年同W科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热门论文是指近2年内,同年同学科被引频次在近2个月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百分比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的出版物百分比。

1.3.3 平均百分位 百分位是通过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同文献类型的所有出版物的被引频次分布确定低于该论文被引次数的论文的百分比获得,体现该类论文集中的相对被引情况。例如1篇论文的百分位值为1,则该学科领域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中99%的论文的引文数都低于该论文,即数值越小,影响力越大[9]。平均百分位是所有出版物的百分位均值。

1.3.4 H指数 H指数表示如果一位学者至少有n篇论文被引频次不低于n,则该学者H指数为n[10]。H指数有效地结合了发文量和被引频次2个指标,可以应用于作者、机构、期刊等层面[9]。例如某机构的H指数是为50,表示该机构已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了至少50次的论文总共有50篇。

1.4 数据检索

第1步:在InCites数据库中选择分析机构模块。第2步:应用InCites所有数据集数据,进行过滤器设置。机构名称输入选择10所院校英文名称;选择article和review;研究方向依照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选择二级学科;时间设置出版年为2006-2015年;配置指标初步勾选InCites中所有36个指标,最后从结果数据中选择本文所用13个指标。第3步:分别下载合计数据和趋势数据。基于下载数据应用Excel分析和作图。检索日期为2015年11月。

2 结果

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

2.1 论文数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数稳步增长,2006-2010年各院校文献数量增长相对平缓,2010-2014年(2015年数据尚不完整),文献数量出现了快速提升。10所院校SCI论文平均数量为1292篇。论文总数广州中医药大学具有较大优势,接近3000篇;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20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实力相当;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数接均水平;浙江中医药大学接近1000篇;其余4所中医药院校论文数均为400~700篇。详见图1。

图1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数

2.2 被引情况

论文总被引频次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1万次,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为8000~9000次,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4000~6000次,其余院校低于3000次。10所院校CNCI平均值为0.7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CNCI值为1.03,略高于全球基准值(1),其他院校CNCI值均为0.61~0.82,见图2。各院校论文被引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为60%~70%,均值为67%,略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论文被引百分比(7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7.24次,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6.38次,广州中医药大学5.67次,其余各校均为4~5次,10校平均篇均被引频次5.14次,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篇均被引频次(7.01次)相差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13篇(0.4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7篇(1.18%),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5篇(0.52%),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2篇(0.11%),其余院校没有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平均百分比0.26%,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的高被引论文百分比(0.56%)。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较高(11.26%),其余院校大多为4%~7%,均值为6.26%,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6.96%)相当。10所院校都没有热点论文。10所院校的平均百分位均值为63.57,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56.71,其余均为60.15~66.68。

2.3 H指数

H指数是衡量一个机构或者个人的总体研究水平的评价指标,10所院校平均H指数为30,上海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4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30~35,其余5所中医药院校H指数均低于30。

2.4 合作国家及地区

10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平均为243.4篇,上海中医药大学以510篇居首,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400~5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339篇,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100~200篇,其余3所院校低于100篇,6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低于平均水平。10所院校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均值为17.71%,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22.85%)。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北京中医药大学以24.38%居首位,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3.15%),其余院校均为10%~20%。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2278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80.75%;与美国合作论文193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39.47%;其次是中国香港;与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际论文合作低于15%。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学科CNCI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其余均高于1,新加坡、英格兰高于3,德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为2~3。

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519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68.95%;与美国合作发表318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62.3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兰;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合作论文低于10%。CNCI值与韩国合作论文的2.02较高,其次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高于1,其余均低于1。

中国中医科学院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310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72.62%;与美国合作论文187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55.16%;其次是中国香港;其余奥地利、澳大利亚、英格兰等均低于10%。CNCI值与中国澳门合作4.5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英格兰等高于1,其余低于1。

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72.3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论文的46.8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m高于10%,其余低于10%。CNCI值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高于1,其余均低于1。

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60.8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的56.97%,其余均低于10%。CNCI值中国大陆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北爱尔兰小于1外,其余均高于1。

总体上,中国大陆地区合作论文平均占74.41%,地区合作主要集中在大陆地区内的机构合作。其他合作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合作的国家地区较多,美国是主要的合作国家。大陆地区内的论文合作CNCI值普遍较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合作的论文CNCI值相对较高,一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5 合作研究机构

10所中医药院校的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方沿海地区开展合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地区开展合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京津地区开展合作。合作机构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某几个机构进行合作。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54.77%,其次是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合作,均为10%左右。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合作较多,为7%~15%。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浙江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4.25%,其余均低于5%。山东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山东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6.36%,其次是济南大学,占7.04%,其余较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占13.78%,另外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相对紧密,占4.87%。辽宁中医药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占8%~13%。江西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昌大学合作,占12.67%。

3 讨论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11]近年来一直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认为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应该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这4个部分构成,分为二级指标7个,包括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本研究就中医药院校数、被引用情况、H指数、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0所科研院校的科研论文产出自2010年以来快速增长,科研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均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数均较少,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10所院校CNCI整体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10所院校均没有热门论文,说明所调研的中医药院校的前沿热点领域研究成果比较欠缺。10所院校的高被引论文占有率低于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占有率,说明中医药院校后势发展不占优势。论文合作主要是国内合作,国际合作论文的CNCI值相对较高;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基于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研究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情况,笔者分析结果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期刊发文要求与中医药研究实践是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果想在国际期刊上发声,需要按照其衡量标准、研究模式来进行,对中医药研究人员是极大的挑战。②我国中医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注重历史文献利用、传统实践经验总结,需要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创新性、高水平研究。③国际学术期刊发文、国际合作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外文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院校提高学术科研竞争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①中医药学研究需要更多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声音,鼓励中医药教师、科研人员发表国际型学术期刊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②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国际化视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学科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探索创新性研究。③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机构国际化合作,提倡国内机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同区域、跨地域的相互合作,能够有效地资源共享,学科共建,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诚然,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科研人员等多方努力,希冀我国中医药学研究未来会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我们的宝贵经验财富能更广泛传播应用,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冯花朴.InCites数据库科研绩效评估的有效工具[J].现代情报, 2014,34(1):147-154.

[2] 付佳佳,潘卫.InCites和Spotlight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3(3):37-42.

[3] 夏琬钧,赵颖梅,刘云,等.基于Incites和ESI的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14-16.

[4] 张诗乐.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对我国科研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5] 刘虹,徐嘉莹.上海市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Incites数据库学科映射的文献计量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4):29-34.

[6] 何惠芬,陈欣.基于InCites数据库声学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估分析[J].情报探索,2013(5):36-39,42.

[7] InCites稻菘獬S弥副晔植[EB/OL].2016.http://ip-science. .cn/productraining/InCites/#tab1.

[8] 刘雪立.一个新的引文分析工具――InCites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77-281.

[9] 马路,刘玉婷,孙文莺歌,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高校临床医学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 24(11):37-40.

[10]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11] 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等.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10(2):19-28.

(收稿日期:2016-03-03)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

一、“种子培训模式”的探索

(一)紧贴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提供培训服务

1.国际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PETT培训项目

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为提高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有效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小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培训模式”。所谓“种子培训模式”,是指由中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赴国外接受培训;然后由这批“种子”教师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国内两级培训辐射到全省所有小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种子教师(国外培训)骨干教师(国内一级培训)所有教师(国内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做到及时推广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大面积覆盖培训对象,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实现培训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2.培训模式的实施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PETT)是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利兹大学、广东省各小学以及我院共同合作的项目。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我们与合作单位对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调研论证,调查结果显示:在广东省,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英语师资非常缺乏,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是其他学科的,通过短期培训、强化训练后就匆忙上任,真正科班出身的少。于是,中英双方制订了以我们学院为培训基地合作培训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通过多方调研,探索,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是王牌专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的英国利兹大学,作为“种子”教师的培训基地。具体培训分作三级,第一级培训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即选派102名省内的小学英语教研员和优秀英语教师作为“种子”,赴英国利兹大学接受关于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第二级培训在本院进行,即通过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形式,由在英国接受培训的“种子”培训员分期分批地培训省内的小学骨干英语教师;第三级培训即通过送教下乡等形式,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安排,本院负责实施,组织接受过培训的各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我院教师的指导下,培训全省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说,该项目就是通过“种子培训模式”,在全省迅速推行国外小学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目前,全省共有大约6 000名小学英语教师接受了培训,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3.培训模式的推广

“种子培训模式”的成功运行,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吸引了福建、湖南等省的教育机构纷纷来我院学习、取经。目前,这种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模式”,为广东基础教育“多、快、好、省”地培训了大量急需人才,得到了教育部和英国政府的肯定并在国内多个省份推广,为创新培训模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准备一直延续,作为送教下乡的项目,计划把培训成果推广到全省21个地市,覆盖到全省所有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已经推广到了粤东、粤西、粤北等十四个市。

(二)探索培训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中美合作培训项目的模式

继中英合作项目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又继续积极探索中美合作项目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中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另一种“种子培训模式”。

该项目的所谓“种子”,享有国内国外双重种子之誉。即是指由美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到国内来当老师,然后在全省的中学选派一批英语骨干教师来培训(国内种子一级培训),由这批“种子”教师通过封闭式的环境、全英教学的条件,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通过国内培训,再由通过强化训练的骨干教师回到各市作为“种子”,由各市再组织培训,播种辐射到全省的中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国外教师国内骨干教师(一级培训)未参与培训的教师(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培训效益收效甚大。

2.培训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1)项目管理实施:鉴于培训班是中美双方合作举办的,其教学管理可分为两条线进行,一是由美方领队主要负责管理北美派遣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二是中方对项目的管理工作,这是教学管理的另一条线,中方项目主任与美方领队坚持每天一会面制度,互相交流学员学习的情况和教学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班长例会制度。每个教学班有一名班长,负责班务。每周一次例会时间,班长把过去一个星期各班的情况作了交流,提出学习上或生活上碰到的困难或问题,反映学员意见,交流学习体会。中方项目主任正是通过例会了解到了很多自己了解不到或从美方领队处不能了解到的情况,从而改进了项目的管理。同时也将学员提出的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和美方领队沟通。

(2)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取得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在整个项目开始的前前后后过程中,一直受到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外事处负责领导为该项目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拨出专款支持该项目。使到该项目从2004年至今一直延续下来,得到学员和美方的赞赏。这个项目还将继续进行。

(3)注重反馈的信息:每次项目开办后,通过北美英语协会和培训学员反馈的信息途径可以了解项目的评价。美方巡视员到我院检查工作,对我院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设备、学员质量、外教教学等赞不绝口,表示非常满意。美方领队在给北美英语协会的汇报传真中谈到我院的项目管理(LOCAL LEADERSHIP)、膳食、教学设施设备和住宿条件等,给出的评价词是“SUPERB”,即优秀上等。在培训班结束前,我们坚持在培训学员中做调查,以2007年为例,我们对参加培训的137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这种培训模式是欢迎的。学员觉得参加这种培训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提高了听说能力,使学员认识到听说教学的重要性。经过5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学员达到了提高听说能力的目标。外教不仅带来了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带来了西方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封闭式的环境使学员在听说能力的发展上达到了惊人的进步,这对于那些无法出国进修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加深了对英语教学法的认识。教学法是始终困扰着教师的问题之一。许多学员通过学习之后,都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并尽力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观念从而得到更新。

三是学员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为以后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使用教学法提供了保障。

四是外教不仅给学员们带来知识,而且为学员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外教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敬业精神将永远激励学员们努力学习和工作。

(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

进行“种子培训模式”探索的培训项目还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该项目的培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培训方法和手段的束缚,采取了将音乐和美术合二而一综合培训的手段,为小学培养艺术类综合型人才的培训方法。该项目的培训目标,是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新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观念,开阔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视野,增长小学综合艺术教育新知识,提高小学合二而一综合艺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推进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该项目培训模式为:“政府―院校―国内专家―小学”。培训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学习形式为脱产三周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学员分散回到各地市教育第一线进行教学实践与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有关论文。第三阶段脱产一周集中培训,进行论文宣读、展示综合艺术课程课件、专家专题讲座、进行结题报告等。

参加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后的学员,又是各市在开展本地区培训工作的主要授课人,他们作为国内的“种子”,将培训班学到的艺术教育新知识又进行传播,使到更多的小学艺术教师受益。该项目也是基于“种子培训模式”思路而展开的培训项目,对于提高我省小学综合型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项目得到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和专家的肯定。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称赞该项目在广东的艺术培训项目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2005年8月中旬,我们将《广东省首届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有关资料送往北京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评选活动,得到专家们的公认,获得了优秀培训项目奖。

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平台立体化

基于教师培训引领和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我们主动适应广东基础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中外合作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除此以外,我们还探索、建立了培训平台立体化的结构,这也是暨“种子培训模式”后的又一种培训新思路,也是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课堂――网络――期刊”立体化的培训平台。学院建立的网络培训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断延伸,达到了“种子培训模式”的效果。网络平台包括中英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资源中心、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网,开通了视听资源数据库、各类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专业数字化资源库。近来又建立开发了集各类培训资源为一体的广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该网站信息非常丰富,包括培训进修、教学资源、培训资源、教改论坛、在线交流、名师巡礼、教育管理等栏目。这些网络资源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的共享,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论文的平台,而且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信息化平台。

学院编辑出版的《南方教师教育》杂志。该杂志以教师教育为主要内容,集时代性、教育性、实用性、指示性于一身,成为广东省内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和探索的平面媒介。参加培训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可以通过该杂志进行发表,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与全省中小学英语、艺术教师进行交流的又一平台,被教师们亲切地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三、“培训高素质中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与手段已见成效

坚持“培训高素质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主动置身广东教育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体系,教师教育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办学以来,培训在职基础教育师资13 000多人次。在各项培训工作中,我们均按绩效管理的要求,将每个项目的类型、培训模式、培训目标(目的)、培训各项指标和标准都在事先明确,再按照计划的要求逐项进行,并按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及进行必要的监控,最后将培训过程进行绩效评价和总结。基于“种子培训模式”的思路,在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延续,以培训中、小学教师项目带动广东省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的建立与完善,使培训工作持续发展,达到培训资源全省共用的长效机制。并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普通班全日制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

[2]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特色报告,2007.

[3]林红.小学低年级在职英语教师培训3+3+3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0,(6).

[4] 林红.非英语专业小学教师转岗培训的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3,(4).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思维训练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12]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14];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15];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16];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17];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18];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19];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21]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小青.浅谈高职生个性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59-63.

[2]孔英.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包钢科技,2006,32(5):93-95.

[3]汤云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19-20.

[4]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98-100.

[5]陈霞.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2):81-84.

[6]温江寒,连瑞庆.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45-49.

[7]何勇向.论创新能力培养[J].求实,2005,12:80-82.

[8]陈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1,179-182.

[9]刘滨滨.深化地方大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02,2:37-38.

[10]杭国英.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82-86.

[11]强伟纲,战学秋.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8):26-29.

[12]胡清.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117-118.

[13]陈涛.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及要素[J].中国高校科技,2001,9:54-55.

[14]徐向红,王艳辉.基于三元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索[J].沙洲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3):38-42.

[15]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100-101.

[16]李杰.基于“创客空间”模式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5.23:1-2.

[17]彭朝林.三育人视域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62-64.

[18]朱云岳.“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219-221.

[19]张鹏飞.高职IT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31:90-93.

[20]徐艳琴.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南方论坛,2015.11:65-67.

[21]瞿丹英.土建类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11-14.

[22]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5):12-14.

[23]李文芳.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5.12(11):57-58.

[24]吴志挺.试论高职院校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教育导刊,2010,1:64-66.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经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