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范文

时间:2023-10-26 21:43:37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的经典总结,并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营养,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现阶段,我国不但要逐步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必须努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发展,并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进行发展思路的开拓创新以及发展内涵的丰富深化,同时增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协调性。中国共产党是为服务人民而在人民中产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亘古不变的宗旨,作为人民公仆,我们务必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竭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自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把科学发展观实际应用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深入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曾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签署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自此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保护地球环境、推动地球发展的共同纲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世界要持续发展,人口的数量必须维持在合理范围,我们既要限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等问题,同时也要认清当今存在的原材料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而现今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又十分严重,富人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穷人为了脱贫,不断上演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历史典故,这些都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严重破坏。社会要想持续发展,全社会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以及法制观念都必须加强,并在全社会加大力度普及科学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可持续发展观也有阐述,马克思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只有积极摒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所有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所有、经济计划统筹和社会民主治理的发展体制,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才能真正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矛盾,最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都斯等起草的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按当时的增长趋势一直不变,一百年内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必然会达到极限,很可能产生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一夜之间的衰退、下降甚至瞬间崩溃的现象。很多学者都以经济学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曾指出,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前提下,人们从资产中得到的最大利益。而巴伯认为,在保证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条件下,使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利润达到最大限度就是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产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特征上的共性,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经济发展自身的特性。尽管经济可持续发展仅仅是和生态、社会等可持续发展有着平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多方交叉并相互影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多的体现了多维发展公平性和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多维的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推崇的方式,而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恶性趋势不加以及时的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衰退。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最根本的利益目标。我们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换言之,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晨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宣传努力办好党刊》.《今日新疆》.2008(11)

[2]傅如良,李冬.《科学发展观理论“三进”路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可持续发展观篇2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版权所有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经济组织,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就国有煤炭企业来讲,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前提和有效途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煤炭产量;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再就是抓住市场机遇,适时调整煤炭价格,增加煤炭销量。也就是说,制约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取决于“采场”和“市场”两大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从近年来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看,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采场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至2000年煤炭行业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多煤炭企业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有的甚至频临破产。面对市场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怎样才能增强国有煤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把加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要务,用战略的眼光来发展和规划企业。一方面,要合理安排采场,科学组织生产,既保证正常的生产接续,又保证资源的战略储备;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合理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规律;再就是,要本着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当前,煤炭市场正处于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无论从企业发展需要看,还是从市场机遇看,发挥能力,开足马力,抓住时机多出煤、多创效益,在指导思想上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煤矿的特点所决定的。按照国家规定,任何没有安全保证的煤炭企业,最终将被依法强制淘汰出局。因此在安全无事故的前提下多出煤、多出效益,是煤炭行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保安全多超产,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最终目标。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作为生产和经营一次性能源的煤炭企业,从建设到投产、繁荣、衰老、直至报废,这一过程具有其不可更改的客观性。但是只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投入与效益、主业与副业等各种关系,企业就可以人为的延长寿命,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就当前我们白庄矿来讲,正处于建矿以来发展的顶峰时期,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项项经济指标创出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特别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月份完成利润6090万元,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尽管如此,矿党政班子仍然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理性思维,没有把眼光局限在当前,而是定位在企业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上,提出了“提升主业、壮大非煤、煤电一体、兴矿富民、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3612”工程后三年的发展目标和办好电厂建设、村庄搬迁、-430延伸工程“三件大事”,较好地把企业发展的短、中、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来讲,煤炭市场形势比较稳定,煤价持续攀升,发展势头迅猛,是发展调整的良好机遇期。我们只有尽快把效益工程、重点项目抢上去,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奠定企业的发展基础。

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作为煤炭企业来讲,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任何时候都要加强,特别要把安全质量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安全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现代煤矿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深化改革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稳定良好的安全形势,是无法推动发展的,也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抓住安全就抓住了效益。而这一切都要靠过硬的工程质量来保证。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双基”建设的要求,狠抓质量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以优良的安全质量保安全、促生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还要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市场急需的优质产品,增加煤炭品种和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煤炭企业仅凭单一主导的煤炭产品是无法长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在实现资本经营的同时,必须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革进程,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在组织好集约高效生产、发挥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立足煤、超越煤、延伸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以煤为主的多元化产业链,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综合效益。此外,还要大力调整劳动力结构,精干煤炭主体,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功能,实现提高效益、提高职工收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机结合,最终以雄厚的资金、一流的人才、先进的管理将企业提升到更高层次。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经济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煤炭工业一直走的是一条以粗放外延式为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目前仍处在规模递增阶段,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各个层面进行经济技术创新,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需要,而且是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把企业经济技术创新作为重头戏。

深化内部改革,为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国有煤炭企业应进一步树立技术创新观念,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造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本质是为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全员化与持续化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效能;在实行制度创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技术创新;对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将企业的信息、情报、科技、设计、研究集中起来,成立企业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设施设备的效能,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如我们肥城矿业集团公司,近年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打破传统的技术管理体制,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和“金马”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激活了经济管理机制,大大加快了矿区经济技术创新步伐和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版权所有

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导向。从根本上说,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煤炭消费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多数企业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靠降低成本和扩大产量占有市场,这是一种低级的不成熟的有限竞争。国有煤炭企业应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通过深加工和技术、产业升级,提升、改造传统煤炭开采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煤炭产品的后续加工和精加工,发展洁净开采和洁净煤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更要始终坚持好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理念,重视市场营销,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并获得新的技术创新信息源,调整经济技术创新策略,实现经济技术创新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篇3

关键词:科学;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观。

一、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生态建筑是利用较少的外部能源产生预期可用于本身的足够的能源,而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被称为能源高效的建筑或生态友好型建筑。这些建筑被称为绿色由于他们与树木相似,如同树木一样仅利用光和空气就可以舒适的居住和使用。绿色建筑在其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是最少的。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在施工和操作过程中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使这些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使其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绿色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建设材料及施工做法,优化使用现场的资源并由生物气候建筑实践,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最小能量维持本身,采用高效废弃物和水管理措施,并提供舒适、卫生的室内工作条件。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全过程设计把所有有关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空调、电气、给排水、能源设计等结合在一起,使其溶为一体。

二、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

(一)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照抄。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西方多是独立式小建筑,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而我国则以密集型多层或高层居住小区为主。对于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热水、供暖等基本满足当地的能耗要求,而对于我国高层居住小区来说,就是将建筑物所有楼层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栋楼所需的能耗。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大相径庭。某种建筑平面或户型在一个地区也许是适合气候特点的典范的绿色建筑之作,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则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建筑,而不是原来的优秀的绿色建筑。

(二)尊重基地环境

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性,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三)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四)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

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以及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包括: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局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包括对二次能源的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采用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设备竖井、机房、面积、层高、荷载等设计留有发展余地。

(五)利用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是利用太阳光来获得可用能量的技术。几个世纪以来太阳能就被用于传统的技术并广泛用于那些电源不存在的地方,如偏远的地点和空间。控制太阳有助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太阳能光伏系统用于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他们可以为没有电网连接的房主、牧场主和农民等提供广阔的电力资源,用于电视、录像机、音响、照明、泵、电围栏等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光伏太阳能被证明是廉价高效,经济环保的能源来源。

三、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生存的需要。

1.生态节约资源。建筑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使用生态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生态建筑节约用地。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建筑用地时,必须充分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把建筑项目安排在离闹区、人口密集区以外的区域,利用劣地,荒地进行建设,增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节水,安装各种节水设施。

2.生态建筑节约能源。建造生态建筑节约能源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就是建造生态建筑。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通过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减少能耗。

3.生态建筑以人为本有利健康。古代我国就有了几千年生态建筑文明史,人们为了达到居住舒适,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条件建造住宅。现代生态建筑,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协调,并不是要放弃高科技而回到古代的传统建筑时代。因此,生态建筑必须要满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各种设施的规划和安排都要充分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即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生态建筑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根据生态要求,选用生态建材来建造,这些建材对人无害无毒,无放射性污染,有的还产生负离子,远红外线等功能,对人的健康具体有一定的益处,同时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循环使用的性能,在回收使用时,这些材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产生第二次污染。

(二)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建筑是实施这一国策,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建设。

1.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筑。制订出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大力宣传生态建筑的作用和要求,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生态建筑的建造和推广。

2.加强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管理。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审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新建小区项目,应增加生态环境指标要求,对于老城区,也应采取措施,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各级的建筑环境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对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和维护等环节切实加强管理,保证生态文明国策的有序推进。

3.加强生态建筑的技术开发。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而且还包括建材等各方面的攻关,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生态建筑处于世界水平。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较建筑设计技术而言是更加重要的。打造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借鉴理论设计方法,同时积极吸取他人的设计经验和成功的建筑设计范例,在设计中将各种因素充分结合在一起,再加之自己的一些设计风格,并结合建筑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领域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于哲.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塔战洋.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及其应用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张向军,徐全胜.概念性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创作,1998,02:11-14+3.

[4]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2,04:50-51.

可持续发展观篇4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们的生活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住宅小区的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地。同时,作为商业化开发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区住宅环境具备商品性质以及社会、行为和文化等各种属性,会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住宅小区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设计理念跟实践方面存在偏差,没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急需改进。

一、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景观承载着各种自然过程,它们支持生命存在、延续,因而满足人类需求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之上。景观是生命的一个综合体,持续更替着生长、衰亡,于是一个健康的景观要不断地再生,如果景观无法再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培育出健康景观的再生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并想办法恢复大量遭到破坏的景观的自我更新能力、再生能力。较常规的景观设计而言,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条件,从节约的、生态的角度出发,在常规设计中渗透低碳、循环等新理念[1]。换言之,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能不断进化并持续把生态服务提供给人类的,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之上的,致力于为人类构建一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的新理念,具体包括尽可能地尊重、保护自然,竭尽所能消耗最少的资源,设计出能再生、能自我更新的景观,取得可持续发展。

二、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实践途径

从总体情况看,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大都处于一个较良好的状态,虽然人们在认识建设可持续居住环境方面有较大提高,但在景观设计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缺陷,在应用植物种类上缺乏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单一等;水景景观设计缺乏文化内涵,大多是生搬硬套,不具备地域特色;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较少,也没能真正实现废水的重新利用,忽视对景观实施养护管理;景观设计对居民缺乏吸引能力,忽视居民的心理感受等。因此,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及时找寻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实践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一)植物景观

如果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住宅小区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那么不仅会使得景观呆板、单调,还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给植物带来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重视增加植物品种,在形成更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促进小区环境生物多样化,改善小区植物种类单一的问题。同时,乡土植物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利用较充分,如果能跟其他树种实现合理配置,也可在住宅小区形成生态效益良好、资源节约、具备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植物群落[2]。另外,景观设计人员还可充分利用住宅小区内建筑的屋顶、墙面、花架等空间,对它们实施立体绿化策略,如在屋顶少量栽种高度低于5米的桂花、垂丝海棠、石楠等小乔木、大灌木,以进一步提升住宅小区的绿量,营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人居环境。

(二)水景景观

在改善住宅小区环境质量方面,水景景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景观设计人员可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发挥生物――生态的自动修复性,尽量不使用硬性池底,并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

,更好地防止水污染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外来生物入侵,以充分发挥水景景观的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住宅小区所造水景要切忌生搬硬套,不仅要尽量满足居民的水景观赏需求,还要重视人的参与性,重视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如可以设计儿童戏水泳池、戏水喷泉、涉水小溪等,促使戏水娱乐健身跟景观水体合二为一,以帮助居民获得戏水、亲水的感受,提高居民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满意度。

(三)资源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住宅小区应大力普及、推广运用节能的或太阳能灯具,持续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在住宅小区内建立雨水收集和中水回收系统,加大利用雨水、中水的力度,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景观维护成本的目的。当然,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还有另一个重要环节,即景观的养护管理。因此,我们在设计、建造景观时应考虑其经济性,考虑后期养护景观的成本。如当人们平时忽视养护水景景观时,水就会慢慢变得富营养化或被污染,使得水质变坏,不仅失去观赏和功能价值,还会滋生蚊虫,最终不得不投入资金重新治理,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对于住宅小区的各种景观资源都要重视日常的养护,以形成生态的、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四)吸引能力

文化跟景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住宅小区景观不仅是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建立的,还是反映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重视凸显文化,赋予景观鲜明的本土特征。以此为基础,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就应尽量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把已有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尽量避免把现有的池塘填埋掉,从而建立一种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体的、综合外来文化的人居环境景观。同时,理想的住宅小区景观应能让人产生喜闻乐见的感受,协调好绿化、建筑与尺度之间的退让关系,不能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尽量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从而为居民营造出舒适的、亲切的、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小区景观环境。

三、结语

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各个领域渗透,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研究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只是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争取能尽早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融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当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宏梅,乔永锋. 居住小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 建筑节能,2014(12):69-72.

可持续发展观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可持续发展 战略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生物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目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包括坚持节约各种资源、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几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几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高中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此外,教材还设有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高中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树立人类与自然相依存的意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地球复合系统。通过环境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球环境的意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全球意识,不仅要在注区域性的环境状况,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第二,树立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意识。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物质,并给人类提供了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生物课教师都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问题,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第三,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发展很快,生物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物课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落到实处。

可持续发展观篇6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图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图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险,为了维持本国

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如姜昆、李文华的宣传环保相声《严重警告》等)。

可持续发展观篇7

1.1可持续发展理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不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需求为代价来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①作为物种的持续,必须满足基本要求:食物、水、住房等。②为达到无限的可持续性,必须避免“杀鸡取卵”的做法。无限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对地球友善的,并持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不是像多数人为景观一样以破坏环境为代价。③以人为本,我们要做的是经济的、节约的、环保的、生态的发展。环境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所有建设都需要消耗资源,都需要占用土地,并会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应该意识到这种变化对当地人民会造成的影响。

1.2可持续设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高度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设计活动本来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在工业革命所引发的“高消费阶段”却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人们开始提倡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绿化环境,提倡协调人与自然的设计,保护环境、节约材料能源成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可持续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这样设计所实现的景观便是可持续的景观。

1.3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充分尊重自然的机理,它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生态设计重点倡导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生态设计概括起来,一般包含:①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②使设计的结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需求。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及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

2.1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建设空前繁荣,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种种问题,如把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的装饰品,动辄为跟上“新潮流”而更换园林植物,甚至今天栽明天拔,年年建设“城市新形象”,急功近利,要求“尽快见效果”,“草坪风”,“大树进城风”一阵猛似一阵。在设计手法上,一些设计师面对西方发达的科技、经济水平和形形的现代、后现代园林流派,丧失了文化自尊和自信,视传统园林设计为“过时文化”,盲目抄袭西方各国各时代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甚至东拼西凑堆砌一些不知所云的“新奇”语言,导致植物景观设计风格混杂,民族和地方特色缺失。但也有的设计师无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视明清园林为“不可逾越之巅峰”,把继承传统等同为“复古”,全盘抄袭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使人们对传统园林艺术产生了种种误解。

2.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理

念在自然界中,植物并不是杂乱无章随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而是由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和风五种生态因子决定其组成群落。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种因子,或光照、或温度、或水分、或土壤等等,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在自然的影响下将产生结构上的变异,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持久稳定地延续下去。①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未来的环境潜力,依靠利息生活而不消耗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将环境及积累的资源传递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地球自身的资源生存。②设计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和完善的方式使生命得以延续,赋予传统以更强的活力。现代园林是传统园林的优化和拓展,在充分继承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基础上,强化了生态、生产、生活的观点,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实现多功能性,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居、可观、可游的美好环境。③公众参与在一个景观规划或设计方案的发展过程中尤其重要,因为它对保证社区确立的目标能够通过规划而得以实现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邀请民众参与,并同时传授相关的知识信息,不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使民众树立环保、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今后的维护和管理中会表现出优势,而且还能提高民众素质,更加深切的体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3生态设计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

①丰富的植物资源是现代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当为一个园林设计选择植物材料的时候,形态应当作为重要的一项设计要素来考虑。因此,常常给种植空间提供各种各样形态的植物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草地和地被植物形态低矮、延绵不绝,使我们的生存空间显得生机勃勃。②要创作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上适应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现代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生态设计,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及生态效果。所以,师法自然,掌握植物对生态条件的需求,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发育等,是搞好生态设计的基础。③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可称做是生态型基础设施。必须以乔木为主体,形成乔木、灌木、攀缘植物、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相结合的,并以不同树龄、不同季相的树木搭配,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植物群落。

可持续发展观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work to the tim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2.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3.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1.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上一篇:物流运输范文 下一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