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4:10

可持续建筑案例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1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因建筑产生的资源破坏问题日益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威胁,因而,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建筑行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以推进该行业的持续发展。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精确的建筑框架参数,为设计人员合理调整设计方案创造有利条件。可见,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具有优势,因而相关人员有必要加强该问题研究。

1 BIM技术与建筑可持续性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BIM技术,是指信息模型,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中主要就该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而言。通过创建建筑信息模型,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设计参数依据,并对设计方案加以合理调整,确保设计工作顺利开展。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从广义角度看,满足子孙后代生存所需。包括诸多内容,如营造社会和谐环境、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减排等。在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不能深入开展设计工作,但通过有效应用BIM技术,能够为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确保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有效性。就现代建筑设计而言,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涵盖了整个工程项目周期,即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全过程。它在材料、技术、资源、能耗、运输、景观、美化等各方面渗透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采用节能环保施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制定科学高效的运输系统,强化建筑绿色景观设计,美化室内环境,从而使建筑充分体现出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有利于增加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现代建筑大力倡导的一种设计思想。

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2.1 建筑可持续性总体设计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有必要应用BIM技术。对此,针对建筑而制定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具有必要性。

从场地视角着手,开展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工作。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作为工具和方法,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依据。BIM技术应用中,能够针对建筑场地而创建分析模型。首先,BIM对生态与建设用地信息等加以精确测量,为设计人员从生态学角度而开展设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例如,设计人员在场地规划设计中,融入绿化、水体等生态性因素,可以满足建筑可持续性设计要求。其次,根据BIM技术,制定合理的色彩方案,并对全年太阳辐射量加以计算,并考虑建筑场地的阴影面积等因素,可以提升建筑可持续性设计的效果。

从位置、体量等视角着手,有效开展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工作。首先,将三维、四维的BIM技术相结合,辅助设计师对建筑位置、体量等方面加以预设,以确定建筑框架。其次,BIM技术应用中,将可持续性标准理念充分融入其中,有利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的结合。例如,BIM技术能够对建筑周边自然环境进行模拟,风霜雨雪、植被、人造结构等,方便设计人员对周边复杂关系加以高效协调。最后,BIM技术在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自动计算建筑三维立体设计中的全部信息参数,为工作人员测量建筑体量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在模型的作用下,建筑整体构造得以显现。

2.2 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设计

在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室内环境质量、建筑护结构等方面,将BIM技术应用于其中,可增强设计效果。

室内环境是衡量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指标,只有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才能满足人们所需,提高建筑设计品质。在传统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工作人员往往凭借工作经验而开展工作,导致室内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设计不足的问题。通过BIM技术,建筑师可将不同材料、空间形式等进行自由组合和环境质量测定,有助于选择更具合理的设计方式,达到营造良好建筑室内环境的目的。

在建筑护结构设计中,通过利用BIM技术,能够对建筑热量得失情况加以正确反映,如围护结构得热量与散热量、室内围护结构得失热量、门窗热量得失等。基于BIM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开展建筑通风、开窗比例与位置设计等工作。另外,运用BIM技术,能够辅助设计人员更好开展墙面、天花板处理工作,满足人们所需。鉴于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囊括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且其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除了需要建筑专业相关知识技术支持外,还需要其他相关专业进行辅助,如生产建筑施工所需玻璃、水泥、钢筋等企业,这意味着要想实现可持续性设计,还需要在应用BIM技术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企业的沟通合作,生产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达到可持续性设计目的。

3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困境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有效应用,虽然对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存在许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BIM技术的应用进程和降低其应用效果。首先,我国建筑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往往凭借主观判断等,未能有效应用BIM技术。可见,设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未能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作用。其次,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导致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未能引起建筑行业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其应用范围受限制。最后,引进BIM技术时,未能有效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实际,导致BIM技术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4 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建筑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其可持续性设计,通过将BIM技术有效应用于其中,能够为设计人员更好开展设计活动提供标准依据。在应用过程中,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开展可持续性设计规划,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参考文献

[1] 梁波.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在设计初期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 黄亚鹏.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阶段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以重庆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用房扩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4.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4-02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第四阶段(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2)修改和深化方案,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继续制作工作模型,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平面、立面、剖面)。(2)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第五阶段(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系统)的讲解。(2)继续深化方案,确定三草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完善二草,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推敲模型。(2)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进行结构设计。(3)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六)第六阶段(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1)绘制正式方案图。(2)成果模型制作。(3)评图。

学生作业:(1)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2)制作正式模型,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了设计类课程之外,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在设计课前期阶段,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on hum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造、运营和拆除的全寿命期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应当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给人们一个经济、舒适,具有环感与文化感的场所。

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2、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一)、设计理念

1、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2、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⑵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1997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31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⑶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⑷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二)、设计方法

可持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针对大量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设计的案例的分析,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运用。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⑴采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放弃消耗大量资源的粘土砖而改用更环保更节能的墙体材料;⑵采用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对外墙作内外保温处理,如保温砂浆、保温板等;⑶采用屋面保温隔热系统,利用挤塑板作屋面保温材料,利用架空层、架空板作隔热层;⑷使用高性能玻璃和门窗材料,包括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各种新型环保门窗材料等。

3、室内外空间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通过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总体规划上,注重考虑区域的风环境、光环境;在室内设计上,注重对流、穿堂风的运用,做全明设计,强调适宜的窗地比;注重窗户的透光率和通风面积。

4、采用热回收技术:建筑物中有可能回收的热量有排风热量、内区热量、冷凝器排出的热量等。合理有效地回收这部分热量不仅能降低空调系统本身的能耗,还能减少对室外环境的污染。

5、使用建筑遮阳:在夏热地区,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建筑遮阳的种类主要有: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

6、充分利用太阳能,特别是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应用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照明、暖房等。

7、推行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在城市及建筑设计中,推行合理的多功能组合,防止片面地强调单一的功能分区,创造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小,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8、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通过利用自然采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办公空间中更多地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的方案,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对于居住建筑,在充分考虑自然采光通风时,应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应做好废水回用措施,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成熟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采用了中水系统。

五、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可持续建筑建设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加快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4

关键词:新时期;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可持续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场地给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以及最充分地利用场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场地合理规划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课题。

1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早期采用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是一些比较被动的手段,如利用空调设备才能达到较好的降温、取暖、通风等。这些初期的设计手段是一种“被动式环境设计”,既不环保,又浪费能源。后期的可持续建筑(称绿色建筑或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建造、改建、运行或再利用的建筑。比如合理安排建筑朝向,有利于冬季的采暖保温,有利于夏季遮阳,防止室温过低或过高。又如利用自然风调节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等。这是把可持续理念融入了全寿命的建筑(全寿命是指:从场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拆除、建筑废料处理的全过程)。不了解可持续建筑的人认为它造价偏高,市场前景可能不好。其实,实践证明,可持续建筑同一般建筑比较有很多的优点,例如:供热、空调和采光的费用少,建筑运行费用降低,建筑的舒适度和使用功能高,售价和租金增加;使用能源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材料消耗少,资源利用效能高;生活和工作空间更健康,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与建筑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等。从建筑的全寿命考虑,可持续建筑的总费用比一般的建筑低,而且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 可持续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念

2.1 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是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赤字水平,判定城市可持续度,并采取措施削减生态赤字,进而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对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碳氧平衡原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借鉴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共赢与优化理论,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生态经济特征,引入“生态经济效率”与“环效―成本率”的概念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构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型,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优化;通过相关法规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形成,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2 遵循系统论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整体观点、等级观点和动态观点。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先进性;经济生态系统强调适度发展和循环经济。这里既要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平衡,更要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目标。根据“整体大于各部分之总和”的原理,生态设计策略和能源结构的选择应注重资源整合,谋求整体最优化。

2.3 遵循生态位理论和生态适宜性原理

根据生态位理论,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关键是看二者的关系是处于时空对位状态还是错位状态,或者说是适宜状态还是不适宜状态。对位可以充分保持其功能效益和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错位则会走向衰败或被淘汰。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找准适宜生态位,并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即竞争形成生态位分异,分异导致共生,共生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

2.4 树立整体的生态建筑观

建筑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质流动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考虑时间因素,树立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发展观念;考虑空间因素,控制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置换影响;考虑资源有限,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高效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从少费多用的非物质化――减量化到循环利用的再物质化――资源化。

3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建议

3.1 城市规划设计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具有龙头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我国已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城市规划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3.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四周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治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4 结束语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不仅要了解建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理念,更要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我国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洁.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节能

早在上个世纪,生态建筑观念就出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但是由于该名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其发展也就不那么明显。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人们渐渐的对生态建筑有了意识,这也就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向环保方面靠拢。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将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个定义: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之下,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下面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与环境的协调化。

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建筑地址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它是建筑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更加协调,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的基础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施工单位街道一个公园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师对其设计绿化、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尽量不破坏工程周围的植被,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来建设场馆,严禁为了经济利益来建设大型的场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以自然元素为主,建筑为辅,尽量将有些建筑淡化,变成人造自然的景象。这样才能够发挥公园的特色,使人们在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

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重点突出自然景观,尽量与环境相协调,但是这样并不表示其设计方案没有个性。在设计方案中,除了在其中注重环境的因素,更是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将个性化与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更为与众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怎样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设计的尺度,将地形条件、地貌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使用明快清晰的线条将建筑进行勾勒,然后不断将立体构造、平面设计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设计中的各种手法,来使得建筑与众不同,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物沉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在我国,很早就体现了这种生态建筑观念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例如在我国南方,由于空气比较湿润,常年多雨,所以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干阑式构造,这样的建筑构造也就是在房屋的地步通过木材架空,然后上面在进行施工建筑,这样既保证了房屋的干燥、空气的流通,更加具有安全管理;再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在房屋的建造中通常会利用生土技术来建造窑洞,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资源,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态建筑观念的想法,这种也就是传统生态建筑。

3室内空间绿色化。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既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室内外空间一体化。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园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大众在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扩大了使用空间。(2)室内外景观一体化。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常用的手法有引水入室、引廊入室及绿化栽植等。(3)室内装饰生态化。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使大众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

5空间布局的节能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一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6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广群,肖杨. 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2)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6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利用,SWOT分析

近年来,在国外对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利用成功案例的启示下,国内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摆脱了被大拆的命运,走上了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技术水平较低,创新技术不够。如何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做出准确定位,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让旧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再次绽放光彩,这已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1、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北京、上海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改组率先开始了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1]。如上海苏州河畔和东大名路沿线的仓库改造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创作室。但是由于技术,经济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大多旧工业建筑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90年代初期,一些老工业建筑功能置换成餐馆,博物馆,商场,宾馆等商业建筑,开启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新篇章。例如,北京手表二厂改建而成的“双安商场”,昆明工艺铝制品厂厂房改造成的职工住宅都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改造案例 。

2、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SWOT分析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

2.1.1经济效益

大部分旧工业建筑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且基本都是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如果拆除重建,不仅会增加更多的重建资金,而且产生的建筑垃圾会破坏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就能将其再次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重新创造经济效益。投入少、建设周期短、投入使用快,正是当代企业家们寻求投资机会的方向标,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他们开启了一扇财富之门。

2.1.2生态效益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 这个比例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2]。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更新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纵观城市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更新和改造来完成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就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种体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丰富了现代城市的社会生态,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2.1.3区位优势

多数工业建筑处于老城区的繁华地段,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商业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如果投资商利用其很强的区位优势向餐饮、服务和娱乐场所等行业投资, 其回报率应当较高, 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避免了拆迁补偿费用,也减小了场地清理的费用。改造后的出租率都居高不下,其区位优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4 历史文化优势

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性是任何新建建筑无与伦比的,时间在旧工业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正如贝聿铭所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成长的印记,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纪念物。旧工业建筑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有利于为子孙后代留下城市文化记忆和学习的范本。吴良镛先生曾说:“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3]。旧工业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助于让后代了解城市发展的进程。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劣势

2.2.1 规划不合理,持续发展能力弱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在主观上会受政府决策者、投资商、建筑师和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改造时考虑的会不全面,出现规划不合理,从而导致持续发展能力弱。例如,798工厂改造虽然是一个独特的、成功的旧工业改造再利用的案例,但它并不是城市规划的结果,而是众多艺术家自发行为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它基本上没有规划,只是在路边、建筑间划出场地作为停车场,见缝插针地散落几个小商店。其次,艺术家对建筑的改造仅限于改头换面,通常只是简单地加一个程式化的入口门厅,缺乏对整个艺术区整体景观的营造。最后,整个改造区域环境差、卫生差,道路、绿化没有规划,从而出现就工业建筑改造后,没有得到持续使用便再次推倒的悲剧。

2.2.2发展起步慢,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很多学者结合国内外改造实例及改造实践经验开展了对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价值的分析研究、改造再利用模式研究、改造方式和改造方法研究等,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起步比较晚,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不成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改造项目大多为自发性,由于缺乏政府的正确指导,多种多样的转让形式和开发改造方式,导致转让和开发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部分成功的案例多数是在政府的专项支持下完成。相关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旧工业园区再生利用的规划设计亦无规范可循,造成政府监管没有依据。在市场化运作中,由于法制建设滞后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制约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协调开展的关键问题[4] 。

2.3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机遇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面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投资商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

首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工业化和城市更新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具有推动作用,鉴于这些建筑中的某些建筑尚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其正好用于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开发、商贸超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大学校园等等。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国家大力提倡建筑的低碳、节能,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支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意识也逐渐提高,一个城市需要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来供人们欣赏,因此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商机悄然而生,改造后的建筑供人们休闲,娱乐,怀旧,这些都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威胁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首先,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面临着与现行的建筑规范相抵触的问题, 改造后的建筑必须适应现行要求较高的规范,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其次,因为旧工业建筑已经使用了一定的年限,改造工程需涉及结构加固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加固改造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能承担加固改造任务。而且我国现有建筑物的诊断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也没有相应的检验标准可供遵循。常常以经验来解决实际工程中发生的问题, 迫于工程需要而匆忙得出的结论不仅会增加技术风险,更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另外,改造工程所涉及的项目内容繁冗复杂,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此外,缺乏专用的工程机具、器材、材料和技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市场运作模式单一、封闭等因素,以及新型房地产业带来的冲击均给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威胁。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SWOT矩阵(见表1) ,并据此提出旧工业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3.1重视科研,加强技术创新

国外先进国家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目前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改造技术和标准,还没有建立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评价机制,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实现其本土化,加强改造技术的创新。并且重视改造后的管理,将绿色项目管理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相结合,提高改造项目的绿色效益。

3.2稳中求进,平衡改造规模的发展

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开始,逐步发展到从整个规划层面进行的改造。国内很多旧工业改造项目都存在与798相同的困境,所以旧工业改造项目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不仅改造旧工业建筑本身,还需要对其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诸如道路、园区绿化、老旧电路改造、治安管理、保洁措施、消防管道改造、路灯等,改造区域的运营后期需要专门的物业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项目,其规模的发展主要从周边的配套设计、自然景观进行整理规划;而对于旧工业建筑群,即旧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城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改造。先对建筑物质寿命、建筑风貌品质、建筑改造的效益进行评估,划分出改造的优先次序,进行分区合理改造,典型的代表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荷兰阿姆斯特丹东部商业码头改造、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改造以及利用旧工业区改造形成的上海世博园区。

3.3提高认识,以绿色改造为主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改造类型较少,再利用功能趋同;对节能问题考虑不足。现今,全国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实践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的利用、形式的把握、材料的运用等建筑设计方面,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尚显不足;而在这个方面,德国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大量的旧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甚至超越现行的能耗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意识,加强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

其次,为使建筑内外获得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要求在对建筑内外环境进行改造时,尽量保留原来良好的自然环境,尽力改善原来不健康的自然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改造后的建筑尽量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建筑改造以后实现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需要重视生活用水、自然环境用水和景观用水的安全性和节约性,为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总之,整个改造过程以绿色理念为主,以人为本,根据当代人的心理,进行结构合理选型,使改造成果最能满足使用者心理的要求。

3.4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产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进行着快速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有限。加上我国处于产业的转型期,形成以旧工业建筑为核心的一系列细分产业:技术咨询、专业旧工业建筑施工产业、改造设计产业、新型材料的研发和供应产业,逐步发展成 集上述各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4、结语

时间与历史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观看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看法,只有当建筑切实地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建筑才能更进一步的表达其本质[5]。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正在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旧工业建筑改造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战略观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旧工业建筑的优势、劣势,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 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加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置换, 努力使旧工业建筑再次在城市进程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旭,李慧民.我国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法制建设研究[J] 2013(6)

[2]付瑶.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报,2003(1)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王霞(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7

1竹材料的特性

1.1竹材料的优越性

竹材料产量丰富,面积约500×104hm2,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约占全球竹林面积的25%[2]。竹子种类多,分布广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具备材质坚韧美观、舒服耐用、密度高、防静电防辐射等优点。而且,竹子自身收缩量小,具有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以及突出的顺纹抗压力和抗拉力。运用传统竹材料即可建造廉价的实用型建筑,也可用于建造快捷、拆装方便、造型精美的临时建筑。竹材料自身绿色环保生态、节能低耗可持续的特性符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由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韦雷(SimonVelez)为汉诺威世博会主持设计的ZERI厅。同样,有研究也表明:建造相同面积的建筑,竹材料的能耗是混凝土能耗的1/8,是木材料能耗的1/3,是钢铁能耗的1/50[2]。竹子的主要机械性能如下:抗拉强度100~400MPa;抗压强度25~100MPa;弯曲强度70~300MPa;弹性模量10000~30000MPa。

1.2竹材料的局限性

相比现代新型建筑材料,虽然竹材料有它自身的优点,但是由于现代构造技术的对材料的高要求,导致传统竹材料的应用前景堪忧。竹材料自身的缺陷如耐久性差、易燃烧、易霉变等在运用中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也对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就竹材料的构造、技术处理、设计施工及与其它材料的结合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2竹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原则

2.1构思的整体性原则

竹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要符合整体性的要求,即尊重竹材料特性,使竹材料在建造过程中真实地表达。然而,竹材料的运用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工艺等,因此竹材料的应用也需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

2.2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随着建构理论的多元化,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竹材料与现代可持续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创新、娴熟的技术手段、本土自然环境、简洁设计手法相互融合,并以此作为竹材料迎合时代进步的一种可行性策略。例如,在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达鲜明的生态理念的是长久手日本馆(图1)。长久手日本馆建筑物(长90m、宽70m、高19m)全部用环保材料———竹子编成的360°无缝笼子覆盖,远看去好像是一只茧横躺在地上。在这里竹子起了遮挡夏日阳光、降低馆内温度、减轻空调负荷的作用。日本馆除了以罩竹茧的方式来调节室温以外,还采用了墙面绿化的技术,就是把种植了植物的盆栽于竹筒里侧过来堆砌,形成一道绿意盎然的土墙,这也是一种竹材料新的建筑利用方法。

2.3表现的诗意性原则

勒斯巴热(DavidLeatherbarrow)和莫斯塔法(MohsenMo-stafavi)在2002年出版的新书《表皮建筑学》中提出,建筑表皮具有“物质—本体和精神—表现两个基本属性”。综合考虑人是建筑设计过程的主体,现代建筑设计通过竹材料的诗意性表达,将人的感情有效的由外及里的融入到建筑内部。竹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的传统建筑材料,表皮装饰在设计中体现了更明显的意义,典型实例如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位于长城脚下的竹屋(图2),方案中设计的一面竹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竹材料制作的墙体还兼有坚固耐用、排除眩光、促进室内的通风的优点。然而,诗意作为一个模糊的表达方式,建筑设计中很难明确对其定义,在具体的建造过程中更是难以把握。因此,提出在当代建筑和本文研究范围内成立的理解诗意的几个辅助条件:第一,个人情感、设计创意与建筑完美融合;第二,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第三,充分体现人文价值。所谓人文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建筑使用者角度而言,是人们根据所处地域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对建筑物的判断;从环境角度而言如何将地域文化和建筑有机结合。

3竹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运用

3.1竹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

竹材料与新材料的创新性结合,使得竹材料被赋予了现代艺术的气息,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建筑强烈的传统情感,弥补竹材料的局限,实现与人居环境潮流的融合共生。以“德中同行之家”为例(图3),竹艺展馆集现代化、多功能与艺术性为一体,体现了自然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它是一座覆膜全竹结构的二层环保建筑,屋面面层采用PVC膜覆盖,整个屋顶构造都是由原生巨龙竹管的柱子作为支撑,底部将高强度混凝土通过特殊的做法与竹管连接,结合一套钢节点的嵌套固定体系,使得钢节点可以调节高度,最终两层展亭的高度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定位和可移动性。通过钢铁、竹子和立面屋顶膜结构的联系以及天然原生竹管和竹集成材的联系,“德中同行之家”向世界展现了一种以自然材料作为主要构造材料的高科技建筑,也体现了可持续和环保的理念。

3.2竹材料与新技术的统一

“技术是一把双韧剑”,它即可以让传统竹材料被摒弃淘汰,同时,也可作为传统竹材料进化的工具。建筑领域随着纳米技术的引入,传统竹材料变得更耐久、更坚固,而且不会长虫子,不会进水,也不会发霉。以碳化纳米传统竹材料为例,它经过无氧高温碳化纳米技术制作而成,具有防变形、防开裂、韧性强的优良特性,使用寿命是普通木材的2倍,可达30年之久,即环保又可净化室内空气。

3.3竹材料与新加工工艺的结合

在新工艺、新理念的支持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竹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可持续性和生态主动性。然而,具有很多生态特性的传统竹材料如何以现代生态材料提倡“4R”(Renew、Re-cycle、Reuse、Reduce)原则,即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用、减少能耗与污染为依据,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主动性的道路来呢?新的加工工艺的处理过的传统竹材料,质感、重量等性能发生了变化,使得传统竹材料的色彩、光泽、纹理更能在现代建筑中发挥一席之地。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图4)天花板项目,它是竹刨切板应用量最大的第一个案例。传统竹材料的防火、防腐技术难题被中国的技术人员一一解决。特殊加工工艺处理过的竹刨切板,不仅通过了欧洲最严格的防火要求,而且完全符合建筑用材料标准。

4结束语

如今,快节奏的空间氛围,让人们面临资源告急、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等突出问题时略显无助,生活的反思让人们对生态绿色、低碳环保高质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增无减。因此,作为绿色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竹材料,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家具、装饰、工艺品等。在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将会给竹材料带来更多的契机,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型材料的出现都将会有助于打破竹材料的局限性,为其应用与发展迎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可持续建筑案例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新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绿色建筑,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工作等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环境,且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物。绿色建筑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市场经过长期理性发展以后得出的建筑意识形态,尤其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资源十分匮乏,只有基于长远资源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才更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理念

(一)基本原则

通过上述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发现,绿色建筑必须要具备三大特性:第一,节能性。即建筑物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中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能源,防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以及污染问题的产生;第二,舒适安全性。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是环保、人性化设计,不仅要确保人住的舒适,更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无忧;第三,资源高效利用。即绿色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能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秉持着四大原则:首先,可持续性原则。即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建筑物安全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共生性原则。共生性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其主要是指在整个生物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彼此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我国所说的绿色建筑就是一种生态型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人与其他生物之间能够普遍共生;再次,整体性。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必须要实现整个建筑物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最后,反馈性。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设计、发现问题、修正及调整问题而形成的。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之时,要注重市场及社会在此方面的实际需求,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二)设计理念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理念。总结来讲,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节约能源资源、回归自然、尽可能利用天然材料、营造健康舒适生活环境”。具体来讲,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建筑和材料选择上考虑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力求资源的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例如建筑节约用水以及循环用水设计。与此同时,在设计之时也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设置风力发电装置、太阳能采暖装置等,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能源;在“回归自然方面”方面,即需要建筑能与周边环境实现融合,以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利用天然材料”方面,需要对于建筑施工中所需的石块、油漆、木材等做好检验工作,以确保所用材料对人体无伤害;在“营造健康舒适生活环境”方面,即要求绿色建筑在尽可能保证建筑及装饰材料无伤害、无污染的基础上,确保建筑室内温度、湿度、舒适度达到最优。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一)设计过程的创新

绿色建筑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做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因此,在对建筑进行绿色环保设计之时,需要对设计的前期策划、方案重点以及设计方法等进行人性化创新。

首先,前期策划。设计师在充分听取用户意见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要求,对设计内容进行前期策划,并进行初步设计定稿,且设计内容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从而保证后续方案设计能够顺利进行。

其次,把握方案设计重点。任何一个绿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利用所有的设计理念,也不可能将全部的生态技术策略融于一身。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是允许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出现的,且设计方案要与建筑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条件、住户期望、成本花费等相结合。

再次,设计方法科技化。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设计的不同阶段过于分散,容易造成设计隔阂,从而导致建筑设计不合理。对此,笔者认为,绿色建筑设计要引入现代化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系统整合、集成各设计专业的信息,并通过各专业设计人员的意见交换实现方案调整(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实现模拟施工),以实现人机料的最优投入,增加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二)破除设计局限

根据我国2012年建设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来看,新型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在设计阶段执行率高达99%以上,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了78%,总年节约800万吨左右的标准煤,相信在未来新建建筑势必会逐步向绿色建筑方向迈进。但是这些并非绿色建筑普及化的难度,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将已建造的非绿色建筑进行绿色转换,而这一工作在当前推进并不顺利。最主要原因就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局限性所致,大多数设计方案都是针对新建建筑而拟定的。然而,事实上,能源、资源消耗做多的也正是这些以往建造的高能耗建筑。例如,北方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2%左右,但建筑总耗能却高达四成以上,供热“大锅饭”导致了能耗消费过多,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对此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供热计量政策,但是执行力度尤为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老建筑供热改造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既有建筑还是新型建筑,都需要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且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散热器热分配计法、面积温度法、流量温度法、户用热量表法或通断时间面积法等来实现供暖计量。

(三)把握设计点

绿色建筑设计在充分考虑绿色环保性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商业性。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住几个设计点:第一,节能设计。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外墙空气渗透性技术、屋面节能技术、建筑遮阳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节能技术等;第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就是怎样实现最小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即减少建筑覆盖率的同时能够增加容积率。而且要科学整合附近的场地交通体系,并能够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第三,水资源的利用。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是这个设计环节的一大重点,例如,需要注意对节水器具的使用,合理布置用水管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第四,建筑材料的最优化使用。即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在确保质量以及设计要求的同时,考虑施工材料的重复使用、可回收等问题。例如,可以将废弃的混凝土用于道路垫层、地基加固等;可以将废弃的沥青经过热熔或冷溶等方法实现回收。

(四)加大新能源在设计中的运用

新能源具有储量大、污染小、分布广且能可持续利用等优势特点,例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氢气能、核能等都属于新能源。当前我国新能源已经在众多工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新能源开发技术要求高且成本较大,所以目前我国大面积运用新能源的建筑依然很少。例如,拥有近500套别墅住宅的深圳振业城就是有效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的典型案例。根据有效数据显示,该建筑群每户每年可节省能耗价值3200元左右,即每户在70年的使用期间可以节约22万元左右。对此,笔者认为,虽然新能源利用在短期看来成本较大,但是从长期效益来看完全是有可利用价值的。加之我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较为丰富、充沛,且在其他领域已经存在许多可复制技术。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师要加大新能源的利用,且利用要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步伐(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建筑成本),并将这些新能源转换为建筑所需的电能和热能。与此同时,设计师也要更多的借鉴国外一些新能源使用案例,以优化我国绿色建筑的使用性能。例如,借鉴德国邮政大楼的设计理念——利用水循环发电;借鉴澳洲房屋废水回收设备以及屋顶绿化设备的使用等。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开始逐步被众多建筑用户所熟知。但目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段依然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创新自身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庄健.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业家,2013(2).

[2]王蓉. 探析绿色建筑设计[J]. 青年文学家,2012(1).

[3]邢明泉.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

[4]赵月贺,张俊娜. 关于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探讨[J]. 华章,2010(32).

上一篇:机械化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范文 下一篇:浅谈唐诗中的酒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