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5:44:31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研究目前仅仅停留在环保成本的研究,而对受社会人文环境影响的人文成本却未受到重视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力图确立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理论体系。

受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处在这种时代大环境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式列入重要议程,并且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观点目前,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成本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环保成本的研究,而对受社会人文环境影响的人文成本却未受到重视笔者试图从广义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成本问题,并命名为“可持续发展成本”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理论成因

“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不变的主题,创新则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经过实践摸索和理性反思后在认识上的一次突破,也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更新的一种表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通过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活动去协调和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及其周围的自然系统保持和谐均衡共生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性根据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主体不同,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微观可持续发展指局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如企业乡镇等;中观可持续发展指区域行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或省市集团企业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可延伸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针对性可持续发展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针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提出的,这些因素将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会计围绕这些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反映和控制。

(三)目的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导向,创新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从价值方面反映和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代价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多少好处,以评价宏观区域或局部社会经济绩效,为经济决策服务。

笔者认为,由于环境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等,因此,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变化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收益也有代价,衡量代价的指标如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都属环境成本的范畴,通过对它们的反映和控制,从而达到减低环保成本或发展成本的目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成本要研究的范围。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一般理论问题

可持续发展成本有自身的特点,以下介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一般理论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成本作为成本的一个特殊门类,其研究对象有如下特点:

1.成本主体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成本主体是不同的从微观角度看,成本的主体是企业乡镇等个体;从中观角度上看,成本的主体是企业集团省市行业等;从宏观角度上看,成本的主体是国家整体经济。

2.成本分期可持续发展成本与其它成本不同,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其成本分期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反映和控制当期可持续发展成本,并提供相应的财务报告。

3.成本对象成本归集的对象是某投资项目开发项目生产项目等,将可持续发展成本列入项目成本,作为决策方案的组成部分,实施科学发展。

4.成本计量可持续发展的代价也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可分为直接成本计量和间接成本计量等间接成本通过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项目直接成本。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效益评价原则可持续发展成本的任务是揭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即成本与效益孰高的原则问题所谓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代价以及放弃另一种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所谓可持续发展效益是指选择另一种发展方式而得到的一种发展方式代价的减少或效益的增加效益大于成本才是可持续发展成本所应遵循的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目标在于向决策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成本管理信息,可持续发展成本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强调可持续发展成本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异成本并加以控制,从而提高成本主体的经济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通过这方面成本的研究,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可持续发展成本或称发展成本由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组成的,分别研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差异成本,以期取得最佳的发展效益。

(一)自然生态成本自然生态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核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本问题

1.自然资源成本加强对资源的成本核算,是变自然资源的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的必要手段自然资源按其是否可以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也称为可耗竭资源,尽管有些是可以回收的资源,如金属资源,但可回收的资源依靠回收利用而得到补充的数量是很低的,所以可耗竭资源是无法逃脱被耗竭的厄运可再生资源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其可持续性有些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即能否合理开发利用,如果能合理开发利用,则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否则,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如森林资源;有些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太阳能为了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将所有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其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影响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纳入自然资源成本核算体系。

2.环境保护成本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公众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①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②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③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做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势在必行。

(二)人文生态成本笔者认为环境成本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所述的成本内容属狭义的环境成本,即是基于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的成本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是环境的客观的外在的一面;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应包括基于人文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的成本问题,如行业垄断问题和问题等并由此产生的人文生态成本就属于此类,它有别于自然生态成本问题,但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问题,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成本由此可见,对环境的研究仅从狭义的角度去衡量,无助于全面彻底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阿期德的文化模式指出,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特征主要从以下4个因素反映:①个人主义相对集体主义,②权力距离大小,③对不明朗因素反映的强弱,④阳刚相对阴柔笔者认为,阿期德的文化模式虽然只是研究人文环境的某一方面,但对人文生态成本的研究却很有借鉴意义在阿期德的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笔者提出人文生态成本的部分内容如下:

1.制度成本研究制度成本,主要目的是对国家或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通过以价值形式进行反映,以价值工程比较分析,找出由于制度不够创新而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率的浪费,以及不公正及不公平现象等诱发的社会经济代价,这些隐形成本就是制度成本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国家或社会的制度创新来解决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益的比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观念成本研究观念成本,主要目的是对因公民的思维道德信用和价值观而产生的观念差异,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代价以及为此所进行观念创新的投资,即形成观念成本与观念创新后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比,所形成的观念效益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美]德怀特?H?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英]杰夫里?怀特海德,著.王晓秦,译.经济学(第十五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ACRL 高校图书馆 年会

分类号 G259.13

DOI 10.16 603/j.issn1002-1027.2015.06.001

1 引言

1.1 年会概述

2015年3月25-2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ACRL)2015年年会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3000多名图书馆从业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大学与研究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界与高校、科研部门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图书馆分支,承担着为研究者们提供可靠、前沿、有效的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是最具学术气质和创新性的图书馆分支。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是全球图书馆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之一,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每年的会议主题都会对高校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笔者在检视今年年会主要议题的基础上,运用历时态的比较研究法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就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研究的主要态势进行了简要分析。期望在呈现全球图书馆研究动态的同时,也能为国内图书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届年会主题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共同体”(Creating Sustainable Community),围绕这个主题本届年会共232篇报告,聚焦十大研究议题:学术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馆员发展(Pro fessional/Staff Development)、信息素养评估(Assessment)、教与学(Teaching&Learning,以下简称“教学”)、领导与管理(Leadership&Manage-ment)、技术发展(Technology)、馆藏发展(Collec-tions)、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技术服务(Technology Service)。年会的交流形式丰富多样,有主题报告(Keynote Ses-sion)、特邀报告(Invited Paper)、论文报告(Contrib-uted Paper)、专题研讨(Panel Session)、技术展示(Technique Presentation)、工作交流小组(Work-shop)、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圆桌讨论(Roundtable Discussion)、会前工作坊(Preconfer-ence)、会议视频直播(Virtual Conference Web-casts)。

1.2 年会主题背景概述

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将“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共同体”作为本届年会主题,是希望探究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如何不断在系统内部挑战自我,进行自我革新,并与出版社、公共政策制定者、信息技术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积极沟通与互动,将高校图书馆培育成一个强健的有创造力的信息服务中心。

之所以有这种呼吁,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信息不断增长,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针对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作出积极应变;另一方面,图书馆内部财力、人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转变也会对馆藏结构及硬件设施服务和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产生影响,图书馆需要不断更新人力、物力资源以确保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身处信息时代,图书馆界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选择研究什么问题和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也在于批判性地检验和评估高校图书馆的研究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正在进行何种改变以及将要如何改变。因此,如何运用已有的图书馆研究信息、数据和实践,促进图书馆的变革与更新,探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2 年会主要议题

2.1 会议议题论文数量分析

笔者从2015年ACRL会议现场分发的会议手册中共统计到232篇会议报告,会议手册将这232篇会议报告分成了十大议题。十大议题的论文数量分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十大议题的论文数量分布呈不均衡态势,教学类的论文数量最多,高达61篇,占论文总量的26%;其次是评测类论文37篇,约占论文总量的16%;领导与管理、技术、馆员发展和馆藏建设四类论文共计94篇,占论文总量的41%。这六类议题的论文合计约占论文总量的83%。

2.2 会议论文标题中的热门关键词分析

2.2.1 分析方法

由于会议论文尚未提炼出关键词,笔者将会议手册罗列的232篇论文的标题整理成电子文档,然后放到在线云词成像制作工具Tagxedo进行分析,得到分析云图片,见图2。为了对论文标题的关键词进行更精准地分析,笔者还将这232篇会议论文的标题导入词频分析工具textalyser进行词频统计,在去除一些干扰词如“和”、“图书馆”后,得到热门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信息,附于词后括号内。

从图2可以清晰看到,“信息素养”(26频次)、“学习”(26频次)、“可持续”(23频次)、“研究”(20频次)、“教学”(16频次)、“学生”(16频次)、“数字(化)”(16频次)、“数据”(16频次)、“评估”(14频次)、“开放”(12频次)、“发展”(12频次)、“创新”(11频次)、“影响”(10频次)、“在线”(9频次)、“实践”(9频次)、“馆员”(8频次)、“教员”(8频次)、“领导力”(8频次)、“服务”(8频次)、“管理”(7频次)、“馆藏”(6频次)、“合作”(6频次)、“对话”(6频次)、“战略”(6频次)是ACRL2015年会议的热门关键词(此处略去了“高校”、“图书馆”这两个高频普通词)。

2.2.2 结果分析

从本届会议论文标题的热门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素养评测、教学及可持续发展是本届ACRL会议的热门话题。

(1)信息素养评测、教与学。

信息素养评测、教与学是美国大学图书馆的T作重心和关注重点,也是图书馆在大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财政收入减少,对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也相应减少,普通民众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引发高等教育将专注重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及其附属的图书馆用具体可感的数据来说明在学生培养上所作出的贡献,信息素养评测和教学工作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

美国的图书馆员积极为高校各院系提供本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馆员和各学科老师们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各院系老师每上一门专业课,一定会留出一到两个课时,请图书馆的老师来给学生上信息检索和资源获取方面的课程。院系老师和图书馆员保持着相当默契的合作,图书馆如果要组织活动,也会请各院系老师推荐相关专家,彼此形成了良好互动。

对比中国的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被动地提供借阅服务和学习场所仍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积极主动式服务”和“被动留守式服务”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和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最大差别所在。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固然和国内图书馆员墨守成规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有关,但将其放大到一个更宏观的布局来看,这种密切的合作也需要学校领导层面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和积极推动,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和馆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信息素养评测在美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今已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更深度的合作,图书馆界正动员高校全员参与到信息素养评测的工作中来。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强调团体的长远价值和永续经营,追求的是对当地环境和生活质量都有益的经济发展方式。1990年“高校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国际会议在法国塔卢瓦尔召开,22位大学校长于此共同签署了《塔卢瓦尔宣言》,这是高校管理层第一次公开承诺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宣传,迄今已有超过40个国家的350所大学校长签署了《塔卢瓦尔宣言》。

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共同体亦强调综合的长期规划,考量经济的投入对读者贡献的价值,新规划新举措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省方面的举措等。张和伟等通过归纳总结,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馆藏可持续发展;绿色图书馆建筑;绿色图书馆的运行和实践;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

ACRL2015年会议论文中,标题含“可持续”①含义的论文共33篇,涉及可持续的馆藏采购计划、可持续的评估模型、可持续的图书馆团队发展计划、可持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可持续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案、可持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绿色建筑方案、可持续的图书馆整体发展方案。从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面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设计,充分契合了本届年会主题: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共同体。

3 近年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抽取ACRL2015年会议标题进行热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比分析了ACRL研究规划与评估委员会(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2014年的三份《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在纵深层面追踪分析了2010年以来的高校图书馆研究与发展趋势。

为方便比对,笔者将2010-2014年的三份报告制成表格,2010年和2012年的《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列举了十大趋势,2014年的报告列举了七大趋势。

从以上对比列表可以看出,ACRL研究、规划与评估委员会近5年的三份报告所列趋势都涉及到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下,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图书馆受到冲击,引发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相应的评测机制的革新。高昂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总体财政经费及家庭收入减少的矛盾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投入的性价比,社会开始强调“学生的成功”和“能力本位的学习”,高校和图书馆越来越需要用可量化的数据来证明他们向客户和相关机构贡献的价值。因而相关的评测机制的制定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第二,信息时代技术不断进步引发的一系列图书馆技术革新和服务方式变革。首先,移动设备使用的爆发式增长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必须贴合移动设备的特点,终端白适应的数字服务成为趋势。其次,信息的网络化要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皆可即时响应的服务,如果用户在图书馆的网站和图书馆员这里得不到即时回复,他们会立刻转向其他网站和其他在线人员(亲友、老师、网友等)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图书馆员的嵌入式服务成为服务趋势。再次,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共享甚至教育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平等地获得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图书馆在信息的开放获取和教育资源的开放获取方面大有可为,同时随着人们在网络上即时共享信息的行为日益成为主流,如何评测和追踪这些网文及相关著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的评测与计量方法亟待研订。最后,技术的不断革新也要求图书馆员不断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素养,同时图书馆的人员招聘机制也受到相应影响。而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机会,成为馆员的服务趋势。

第三,注重馆藏建设尤其是特藏的建设。在信息数字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字资源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成为馆藏建设不容忽视的方面;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政策尤其是电子书的采购逐渐转变为读者驱动的采购政策。高校图书馆也越来越注重特色馆藏的建设,以保持资源的独特性,同时,特藏的数字化和特藏资源的共享也在稳步推进中,但特藏的数字化建设和更广泛的共享受财政状况影响较大,如果资助停止或减少,其进程将受到直接影响。所以特藏建设、特藏数字化及共享的长期稳定的规划与实施就显得特别重要。

4 小结

在对ACRL2015年会议标题进行关键词分析和对2010年至2014年三份《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进行比对分析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ACRL2015年会议上教学与评测成为最热门的议题。

经济危机持续影响使美国的公共教育机构获得的资助减少,基于绩效的资助方式成为趋势。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其图书馆,都需要向资助部门证明其价值以争取资助,评定图书馆对高校贡献的价值的评价机制也因此产生。因而学生信息素养的评测问题成为现今图书馆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图书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学,故而教学成为本年度ACRL会议最热门的议题,由此也能看出美国图书馆界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的积极态度。

此外,身处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对图书馆这一从本质而言即为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带来极大冲击,紧跟趋势进行变革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而强调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亦体现出图书馆界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延续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是学校管理者每时每刻不在思考的问题。学校的发展方向、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可能需要几代学校领导人不断地探索和追寻。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精辟论述,既阐明了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的伟大意义,又指明了科教兴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同样,学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落实好创新工作,创新是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 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国策。同样,对于学校,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现代教育,谁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精尖人才队伍,谁就能在世界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领先地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国家竞争力的强大支撑,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21世纪要想使国家、使民族处于良好竞争状态,教育事业就必须要发展,要可持续发展,要可持续协调发展。

对学校来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运行科学的、具有长期效力的各种举措,从根本上、全局上进行规划,使学校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2 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是延续学校生命的“灵丹妙药”。

2.1 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是指导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前提,尤其是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一个学校所持有的教育和办学理念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工具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决定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和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在新形势下,不能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来指导学校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那只能是平庸的办学方式,永远也成就不了学校的辉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要适时更新和创新,要与时俱进,用崭新的教育和办学理念来武装领导干部的头脑,用正确的、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和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进行交流合作,吸收借鉴优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逐步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当前形势下,要想学校可持续快速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应该“健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新的办学模式,把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织保证。办学机制的创新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也可以在联合办学方面,只要在制度的框架下,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思路都可以实施。

某些职业院校的做法值得思考。职业院校积极成立由学校牵头,相关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这是学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职业院校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实现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企业订单培养,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实现了学生学历再提高和高效就业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2.3 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保障

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教学的理念、经验、技能等。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保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良好的电子媒体实现共享。在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建立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等资源库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通过一代代教师的不断填充、完善,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通过积累、开发利用、再积累、再开发创新这一条道路,才能够激发创造的活力,才能有创新的资源基础。但是,教育资源库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上,还应该和市级、省级或者部级的资源共享库进行链接,不能搞成“近亲繁殖”,通过借鉴,更好提高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有,教育资源不能只是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教案、论文等资源这些软资源,还应该包括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实验环境等这些硬资源,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资源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的方式――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一种是学校自建的实训基地,就是把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实训基地纳入全市,甚至全省、全国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当中,其他学校可以申请实训。另外一种是由政府出资,在固定地点建立实训基地,可供学校申请使用。这两种方式的教育资源开发是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力延伸,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除了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还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外的优良资源,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与外省市乃至国外的学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养、师资交流、教育研讨等。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会使学校在各方面获益匪浅。

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是必须要认识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不断挖掘潜在的但还未被认识的教育资源。还可以是,可能不是资源的,现在能够转变为资源的部分,也要积极去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保障,因为真正考量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还得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来说明。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干部和教师的头脑,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坚持合理使用和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创新驱动来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发展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

[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M].1992.

[4]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高中;地理课程

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的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是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1]。

本文仅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内容进行论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支柱,是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2]。

二、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国际地理教育》明确了地理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地位,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外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了解祖国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如全球意识、未来意识等,重在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把认识和理解全球问题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列入高中地理课程,突出人地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是世界各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例如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列出5大目标,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人地关系问题[3]。

第三、参与式、体验式占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生“参与”“体验”,通过参与、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国外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式以参与式为主,有较自由的教学空间,有较充足的教学时间。一方面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需要大量的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将课题展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国内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写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过程与方法中侧重于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获得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2)课程内容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例如在地理2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提到: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人类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3)教学方式――以传统教学为主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主导我们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知识的传播方式是由教师至学生,教学环境局限于课堂之内,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四、“西学东用”

第一、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建设将“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将人本主义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指导;将自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革地理课堂教学使其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

第二、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进一步细化高中地理课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各知识点与人地关系联系起来,构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渗透。

第三、知情行结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旨在把知识与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融合在一起,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素质和行为习惯[5]。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坚决抛弃“满堂灌”的陈旧模式,以学生为主,注重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信息反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一些教育理念的新变化,我们需要在掌握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余明九

参考文献:

[1] 龚胜生,敖荣军.可持续发展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3] 魏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1.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被提出至现在,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阐述,提出了各自的定义[1]。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2]。借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引入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即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能始终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不断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规划、课程规划、教师发展规划、教材规划、教学改革规划等,保证团队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二,教学团队运作的协调性:教学团队内部成员各自的优势明显且互补,团结协作精神好,整体教学实力强,能始终保持教学良性循环运作。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判别标准。要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和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把科研和生产实践引入理论教学这个中心,倡导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理念。而所有这些,要以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建设为先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之综合能力。

2.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首先是教学团队成员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及生产实践是相辅相承的,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又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两者密不可分。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将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同时实践又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因此,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学团队具有强劲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其培养的人才始终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由于教学团队成员其学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进行组织学习,实现团队成员能力的有效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成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综合能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转移是教学团队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有效互补的根本。知识转移是知识提供者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收者,并且为接受者吸收、整合、应用、创新和外溢,从而实现知识增量的过程[[3]。知识转移同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组织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4]。成功的知识转移依赖于团队认知能力[5]。

结合教学团队的特点,将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教学团队的智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教学团队成员的学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

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动力。教学团队的活力主要在于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因此,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首先涉及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越完善,团队成员的认知行为越规范, 则对成功的知识转移起到的作用越显著。其次涉及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从产生到发展、从兴盛到衰亡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转、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教学团队亦是如此。再次涉及激励机制。由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而动力机制来源于利益机制,因此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构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指标应概念明确,充分体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突出教学团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

(2)系统性。将团队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考虑内部系统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将其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团队建设需求及团队建设对社会的作用,系统地反映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本质。

(3)简明适用性。反映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很多,在满足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简洁明晰,富有代表性。同时指标的设置,还应考虑数据资料的方便和可能,从而保证指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动态性。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时期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动态性,应综合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趋势和特点。

4.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团队的智力系统主要表现为教学团队成员学识及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可用分别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指标衡量。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系统主要通过教学团队的制度、文化建设、奖励机制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互补、提高从而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从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几方面构建。本文以工科学校教学团队为例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在三级指标下可根据教学团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再设置可量化的四级指标。

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4.1 教学能力指标

教学能力乃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考虑。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从老师和学生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而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也要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成果。

教师被认可度可以获部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称号的教师的比重、获教学质量专项奖的教师比重等来衡量;学生被认可度可以学生成绩优良率、就业率的变化百分比等来衡量;团队成员专业发展既要考虑青年教师培养,又要考虑团队成员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其中青年教师培养可以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可实施性及执行情况等来衡量;教学改革成果可以以每年获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的数量、每年发表了教改教研论文的数量等来衡量;教学研究成果近年公开出版教材的数量、近年出版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的数量、近年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数量等来衡量。

4.2 科研能力指标

只有从事了科研的教师才能把知识的真谛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因此科研能力指标的设置应从团队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特别是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来考虑。

团队成员科研水平可从科研队伍的实力、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置指标。其中科研队伍的实力可以教学团队成员参与科研的比重、教学团队成员中拥有的部级、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数量等来衡量;科研成果可以近年获得的部级奖、省部级奖的数量及其他奖的数量、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年SCI、EI、SSCI等收录数量、近年出版的科技专著、专利的数量等来衡量。

科研成果转化侧重于向教学方面的转化,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应用于本科教学的情况。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可以每年本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毕业的数量等来衡量;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的数量占总选题数量的比例;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的项目数占团队成员科研项目数的比例;有本科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数占团队成员科研项目总数的比例;本科学生发表相关专业论文的数量。

4.3 生产实践能力指标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的过程。教学团队生产实践能力指标包括团队成员生产实践水平的评价和生产实践转化应用的情况。

生产实践水平可从生产实践参与强度和社会认可度两个方面设置指标。其中生产实践参与强度以参与生产实践的团队成员数量占教学团队成员的比重、团队成员参与生产实践项目工作的平均时间等来衡量;社会认可度可以团队成员中获所需的国家执业资格的比例、在实践生产项目上任总工、总监等技术负责人的成员数量占教学团队成员的比重等来衡量。

生产实践转化应用可从应用于本科教学和协作交流两个方面设置指标。应用于本科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以具体生产实践为依托的数量占总选题数量的比例;工程实践相关讲座的年次数;具体工程实践融入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近年建设的实习基地的数量等来衡量。协作交流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生产实践单位技术人员指导毕业实习的比例;本科生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比例等来衡量。

4.4 组织学习能力指标

推动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学团队个体成员的自身发展进而促进团队整体实力的增强,通过组织学习促进教学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⑴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涵盖教学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及团队运作的协调性。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应以团队运作的协调性为基础,以团队发展的持续性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判别标准。

⑵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体现为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之的综合能力。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几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团队及其成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⑶本文探索了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构建某个具体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值时,应充分考虑各教学团队的实际状况和专业特点,以提高其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甘师俊.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选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0-42。

[2]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20-21

[3]Davenport T ,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 Boston , 1998 : 15.

[4 Gilber M, Cordey2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J ] .Technovation , 1996 , 16(6) : 30-31.

[5]彭正龙,陶然.基于团队认知能力的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 (3):12-15.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来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2]。研究期刊生态系统及其组织生态学内容,也就是研究这一系统的结构及其产生的各种矛盾,进而分析科技期刊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在竞争条件下如何提高期刊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科技期刊的生态结构网络系统各部分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各种关系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根据科技期刊活动的特征,将其基本生态结构分为3个主要层次,20种重要因素(图1)。第1层次是核心层,由科技期刊发展的内源性因子构成;第2层次是支持层,构成要素是期刊发展的外源因子;第3层次是环境层,由多种综合因子构成,如政策因素、价值导向、办刊理念等。就各层次的若干因素具体分析,稿源是刊物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有了充足的稿源才能精选出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质量,缩短刊发周期。作者是期刊论文的原始创造者,是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主编是科技期刊的学术领军人物,担负制订并实施期刊发展战略,对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把关等重要职责;主编的学术权威性可以有效提高期刊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把好质量关,利用编委的信息优势和学术优势,增强刊物的导向性和指导。编辑部是期刊建设的组织者,编委会决策的执行机构,是推动提高办刊水平的主体力量[3]94。

科技期刊经营理念与模式、管理者重视程度、期刊声誉等,都会左右期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面。学科发展水平与相关领域的期刊发展正相关,学科发展水平高,则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较好[3]101-102;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做后盾,没有学科的发展,就很难有科技期刊的真正发展。同类期刊发展水平较高,对期刊的发展也具有正影响。期刊评价环境、科研评价政策和评价导向如果失当,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引发学术不端,会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负影响。在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在科技期刊核心层和支持层、环境层之间传递:学科发展的先进性与科技期刊高水平的关系,科技期刊高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产生更多优秀作者、优秀论文,数字化发展水平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与交流。政策体制、办刊理念影响期刊的发展速度,期刊的高水平、快速发展也影响高层的决策。经营模式的创新、刊物的高水平发展都可以吸引更多的融资出资机构,协助刊物的发展,如理事会单位、协办单位等形式。图书情报机构、期刊评价体系等研究期刊的各种指标,为期刊合理的自身评价、竞争评价提供了参考。优秀的科技期刊可以提升主办单位的声誉,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速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3个层次、若干因素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科技期刊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保持系统中各个层面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自调节功能,是以人为核心的复合系统。科技期刊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没有一个因子离开了其他因子而能持续存在或者继续生存下去,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这种共生关系既错综复杂又和谐平衡。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其最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就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综合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有诸多许可条件的支撑。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也存在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生态系统发育进化规律等[4]。通过对生态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建立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传媒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为科技期刊、人、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系统平衡稳定,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如下。1)核心层。优质稿源充足,刊物发展可持续。以人为本,办刊队伍稳定,编辑自我价值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委等都可以从刊物中受益。刊物功能及办刊宗旨明确,可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以学科带动刊物发展,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2)支持层。刊物具有综合协调发展的能力,具有竞争力,不断进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刊物自我经营、良性发展能力,经营具可持续性。同时,主管部门对刊物的发展很重视。3)环境层。办刊机制完善,办刊理念有创新性,注重效益。政策导向合理,刊物可以合理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环境因素对办刊的积极作用。

改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策略

限制因子法则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生存法则,科技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限制因子的作用。如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以及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使得我国科技期刊优质出版资源相对稀缺,成为限制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高的限制因子。条块分割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造成过度管理,严重制约了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竞争,致使“一半重复,一半分散”。这又使得一部分科技期刊难以获得相应的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只能靠主办单位的拨款艰难度日[5]。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症结是核心竞争力不足,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科技期刊应该主动顺应出版生态规律,处理好与生存环境及竞争对手等多层次、多因素的关系,是科技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核心层生态策略

1.1生态位策略科技期刊的生态位,是指最适合它生存与发展的生存区,包括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6]。科技期刊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营造最佳生态位,实现特色经营,就意味着拥有了生存和发展权。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往往不善于发现原始生态位,不善于开拓新领域,很少能在发现和寻找原始生态位方面取得成绩。有学者认为,内容同质化的结果会使读者对媒体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经营上趋同的竞争手段会使多数媒体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很易受到新生媒体的影响和冲击[7];因此,确定独特的受众定位、特定的读者对象和市场空间,培育杰出的传媒人才队伍,强化办刊策划能力,突出刊物个性,实现差异化生存,才能形成以期刊的独特优势和个性为核心的竞争能力[8]。示例1专刊选题策划。《药学学报》针对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设立专刊或专栏,如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专栏、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刊、多靶标药物研究专刊等,对于《特别报道》栏目,邀请国内活跃在药物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通过研究论文或综述集中展现给读者,集中报道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某一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或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促进学术交流,加速创新药物研发速度,服务于人类。专刊发表的文章形式主要是研究论文,部分为研究综述。所刊载研究论文都有较高的下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示例2特色栏目策划。《中国天然药物》的《思路与方法栏目》,共出版21期,出版专辑(增刊)2期(2006和2008年),获江苏省期刊协会“特色栏目奖”,成为品牌栏目。栏目策划考虑可读性,提高关注度、下载率和引用率,根据创新性、权威性、前瞻性、可读性的要求,打造来源于天然、兼融中西方创新药物研发思路与方法。在CNKI高下载TOP20中,17篇为该栏目文章。栏目品牌、会议品牌和刊物品牌共生共荣,相互促进,使《中国天然药物》期刊品牌深入人心[9]。

1.2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人是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富能动性的生态因子,人才属于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层面。人本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是带动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人才始终是科技期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可靠保证。一方面,通过密切关注并正确把握学科发展脉络,与科研人员保持深入、有效的联系,让刊物切实成为值得依赖的创新成果交流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性经营[10];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更强有力的编辑出版团队,一大批更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员。再者,与刊物相关的社会资源中,也有大量可以支持刊物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资源。这些都应该成为刊物以人为本发展策略的重点关注对象。示例3培育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领导为营造青年编辑成才环境,实施参加业务培训班、鼓励攻读在职学位等继续教育工程以及开展集体编辑业务学习制度等,同时要求青年编辑通过积极开展编辑学研究、工作中主动汲取知识等方式自我完善,实现新时期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架构[11]。示例4拓展科技期刊办刊的社会资源。《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于2008年3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各大高校等与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和科研、教育单位的领导担任了“两刊”理事会理事,共同为“两刊”的发展献策出力。这样,优势、优秀的社会资源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支持层和环境层生态策略

2.1多元化经营策略经营管理水平是一个团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70%以上是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没有资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独立经营。科技期刊缺少称职的经营管理人才,编辑等人员缺乏经营管理意识、理念和习惯,是一个突出、长期、普遍的问题。科技期刊生态系统多影响因素并存,决定了科技期刊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调整期刊结构、整合出版资源,有效减少期刊资源的浪费,如建立行业期刊信息中心或整合资源联合办刊,打造科技精品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水平。有学者提出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从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3个方面构建科技期刊的产业链的办刊模式[12]。科技期刊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与上级领导及社会团体或机构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获得更多支持,加强编辑部社会资本维护,并发挥其积极作用[13]。通过协作办刊,打破壁垒,在人才、稿源、经营方式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实现规模发展策略。示例5《中国天然药物》以形式推动需求,注重管理模式、出版模式、服务模式多元化和立体化,探索与刊物相协调的多种经营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形成品牌特色。示例6截至2009年11月,中华医学会所拥有的期刊已达123种,形成了学科分布合理、种类齐全、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及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实行“统一办刊指导思想、统一管理办法、统一模式、统一编排标准、统一经营”原则,逐步形成了集团化优势和规模效应,使整个系列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稳定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4]。

2.2准确定位,凸显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首先,科技期刊应注重为读者、作者服务。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刊者就要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供读者之所需。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学科读者、作者群,建立作者库,及时推送刊物文章,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其次,科技期刊应注重为学科发展服务。科技期刊是影响科技发展的软实力[15],是学科科学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这决定了其为学科发展服务的自然属性。科技期刊与科技经济协调发展,要建立起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体系,刊物功能及办刊宗旨明确,可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以学科带动刊物发展,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第三,科技期刊应注重“两种效益”并举。《中国天然药物》注重刊物软实力的培育,多次组织策划大型学术会议,形成品牌效应。编辑部细心关注编委科研工作的需要,举办20多次编委会、组稿会,策划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策划“新药评审技术咨询会”“国家基金项目与申报技巧说明会”,特邀国家各部委专家就创新药物新药注册审评的技术问题,以及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申请和申报技巧向编委提供咨询服务,互动交流使编委、理事等获得很大收益,刊物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以生态化办刊理念,积极顺应出版生态规律生态化的办刊理念,要求编辑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善于总结规律,适应时代变革,引领科技期刊的科学发展。通过对《中国天然药物》过去几年中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及定性分析,发现办刊中的不足,也总结了经验,扬长避短,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容易有针对性地提高刊物的内在质量。同时,也为提高办刊水平提供借鉴[16]。科技期刊对出版环境的生态适应还包括适应读者环境的改变,适应出版环境的数字化等。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目前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些问题对我国学术刊物的冲击也比较大。规范、改革现行的科研、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积极倡议、逐步完善有利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宏观环境,在逐步完善的体制下寻求期刊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自2009年以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一直把学前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能关注点。2009年,在尼日利亚召开的OMEP大会最早提出建议:由若干成员国共同开展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的合作研究,目的是邀请该组织的成员和儿童一起参加工司持续发展教育的讨论,同时希望在全球幼教界广泛传播这一理念。

2010年在瑞典、2011年在香港以及2012年在巴西举行的OMEP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议题之一。OMEP中国委员会参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性课题的研究。我们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探讨了有关儿童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2期上)。在第二阶段探讨的是在幼教实践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些幼儿园参加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论文参加了2011年在香港举行的ONLEP大会的交流)。我们发现,尽管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许多一线教师列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还不太清楚,也有人经常把它与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混为一谈。为了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提出。该组织提出了“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但不以牺牲后代的需求为代价”的发展战略。阿玛汀·森(AmarSen,1987)则认为,这种围绕“需求”的发展观虽有启示作用,但还不完善。要把个体看成是能“思考和行动”的能动者,而不是被看成有需求要得到照顾的“病人”。只有把人看作是能动者,他们才能进行思考、评价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世界。他采用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不牺牲后人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人的能力。”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地球峰会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任何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及实践都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把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联合国于2005年发起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十年计划(2005~2014,DESD),旨在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价值观和实践渗透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于2005年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学前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超越正规教育的范畴……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在人生早期得以形成,所以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步付诸实践。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整个教育体系的行动才刚刚起步。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新视角。它寻求人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传统与对环境的尊重之间的平衡(Sir—aj-Blatchford,Smith,Samuelsson,2010)。自从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后,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在实现“与经济的健康、文化的多样性、对地球以及资源的尊重有关的可持续”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成为2000年联合国达喀尔全民教育行动框架所确定的优质全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未来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一,《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所有的儿童对与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务有知情权和参与权。2009年,联合国大会(UNGA)特别提到儿童知情权的问题,再次强调“儿童参与的一般性原则是解释与实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联合国大会号召各国保证在没有任何歧视的情况下,让儿童对所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的事务有知情的机会,鼓励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多个层面参与社会事务。儿童自出生后就能体验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能动者,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是未来,儿童是未来的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他们在可持续的未来中需要承担起责任。Siraj-Blatchford(2010)等人指出,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被看成是公民和人权的问题,早期儿童被看作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最合适的、最自然的起始点。

第二。学前阶段是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接触得越早,对一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学前教育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最近确定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未来几年主要关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既要重视游客体验,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章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经营理念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一)经济增长主义阶段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二)资源保护主义阶段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随着引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旅游具有重视“体验”的特点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在对过程的“体验”上。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二)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难以获得快乐体验。

(三)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三、“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契合

(一)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就没有游客。许多主题公园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

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要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自豪感产生在成就某项作为、征服某种困难后。高层次的自豪感来自于克服困难为他人造福,或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游客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社区文化、保护了社区的环境必然产生一种造福他人的自豪感。

(三)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赢,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四、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对旅游者“环境心理烙印”的应用——留客留“心”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的实质是一种体验,体验的满意度如何,基本取决于游客的主观意向,其情感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者的感性消费需求更为强烈,从而环境心理烙印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影响,科学的应用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

(一)旅游规划设计——总体与细节的联手“攻心”

1.总体旅游规划。特色地域“文化灵魂”的贯穿应用旅游地的规划设计是其旅游发展计划成败的关键,在进行规划时不仅要摸清“家底”,更要摸清自身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主流文化;对当地人和外域的人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其自身的现在、未来发展趋势与动态的市场需求之间最好的切入点等。

2.详细旅游规划:刺激因子的科学选用。(1)建筑——地方性、独特性。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形成对建筑物的表象主要是识别性、景观可见性、意义以及使用特点和频率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规划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模仿,要充分体现当地的独特风格,应以有重大意义的建筑为重点;主体建筑应避免被遮盖,强调大可见度;对于使用频率大,且具有独特性的建筑,应以实用性、方便性为主,尤其是厕所,同时要与当地风格氛围互相融合。(2)色彩——对比、协调。相较于周围环境,主体景观如果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适当采用鲜亮明快的色彩会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此。因此,在涉及色彩的规划设计当中,既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符合其功能特点,又要能满足游客视觉效果,起到烘托景观的作用。(3)游客容量——科学、舒适。游客容量涉及旅游者的个人空间及其是否令游客觉得被侵犯。旅游道路是否太过狭窄有拥挤感、游客休息处座位的设计是否令人觉得有隐私被侵犯之嫌、厕所是否有隔板等,这些细节都是会对游客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因此,在规划过程当中必须注重科学和舒适性的原则,形成并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良好心理烙印。

(二)旅游营销战略——唤起欲

1.市场细分。对旅游企业而言,针对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时,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市场状况以及对所在地未来旅游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细化,明确自己的市场目标,做到高效、准确的定位,并随时密切注意市场最新的动态信息,随时调整营销战略。

2.营销手段。对于旅游业而言,环境心理烙印的存在,决定了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在以尽可能细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要结合多种营销手段,尤其是心理营销和情感营销,以攻心战术为主来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性。

3.对外宣传。既要充分发挥原有优势,使其烙印更加深刻;又要引导游客的消费需求,对游客环境心理烙印中的不利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并注重与时尚的动态结合;创立优势品牌、树立并强化旅游地形象。

(三)旅游服务——标准化、个性化

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在服务方面体现在各地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要求和服务供给上,游客的环境心理烙印也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加强其有利方面,用新观念引导游客,使其产生新的良好印象。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档次来强化对游客的服务,消除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与游客在时空上的距离,使游客体验到融洽和亲切。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海鹰.感性消费下的商场服务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2002,(1).

[4]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薛群慧.论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2000,(4).

[6]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这一词汇在目前各个行业中越发热门,从而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解释,不同的行业对生态理念有着不同的阐释。就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谓生态理念,具体表现就是,遵循自然环境存在的原则和规律,对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设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危机不断加深,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人们对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引起人们对各种工业行为的反思,世界各地兴起了绿色运动,逐渐形成了绿色思想,在80年代初的西方设计界,它逐步发展为绿色设计潮流,提出生态概念,强调生态意识,坚持以环境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进而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理念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以科学技术大力推动物质财富的增长的过程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年来,世界各地屡屡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现象,资源严重浪费,城市面临缺水的窘境,这一系列环境问题都严重阻挠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由此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关注和重高度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随着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逐步变化和提升。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概念越来越熟悉,生态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当前的社会风尚。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俨然已逐步发展形成一套系统的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功能、结构和配置等方面进行选择时,往往都会科学地选择健康安全的绿色材料,抛弃那些有毒、威胁人类健康、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地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该表现在对大环境即自然环境的良好处理方式。

小环境上,生态理念可以体现为:为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以健康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清新干净的空气、舒适的光环境和声环境、灵活开敞的空间等等。

大环境上,生态理念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有节制地不浪费地向自然界进行索取,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做到少废多用,对于源和材料的使用,则坚持以下原则,包括减少使用、循环使用、重复使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等等。各种废弃物,尽量减少排放,并对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尽量减少光污染和声音污染等。

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共识: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而这绿色消费就是生态理念的表现之一。绿色设计意味着节约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气,不会造成对水资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坏,具有人类健康的安全性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地运用生态理念,有助于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环境,高效能低功耗。比如,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气候,实现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就可以对环境和再生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目标,不只是以服务于个别对象或发挥设计的功能为满足,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掌握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和技术的可行,在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后,塑造出一个合乎潮流又具有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态科技含量的生活环境。

在执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中,设计师必需确保自然、人、环境这三者之间情感交流的畅通。应当根据不同的环境及每个人的具体要求,通过合理运用各种材料的装饰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心理情绪的变化。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师必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最低限度地制造垃圾;二是,设计师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要求。

关于生态理念,应该倡导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空间、结构、风格、文化,形成风格各异的有个性、有品位、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构造内涵丰富、品质深厚的环境艺术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应当与和谐这一理念完美融合,帮助实现人类外在环境与自我内心的平衡状态。

四、生态理念的设计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生态理念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总结为这么几点,协调共生、能源利用最优化、废物生产最小化、循环再生、持续自生。

良好表现出生态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还需要遵循生态化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节约和资源;二,无害化无污染;三,可循环。只有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掠夺性开发资源,不污染环境,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中,包括工程设计和选材等环节,始终坚持安全、环保、节能的原则,这也是生态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执行生态理念的设计中,千万记住一点:环境艺术设计不再像传统模式中,仅仅是设计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整体性设计,它需要设计师和各个相关专业的工程师之间协调和相互配合,单靠其中的一个工种是无法实现良好的设计。

注重生态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科技含量的要求更高,需要通过完美的计算机模拟手段以及完美的实现手段,去执行方案的设计。但不论怎么的设计方案,都务必确保协调共生原则、能源利用最优化原则、废物生产最小化原则、循环再生原则以及持续自生原则在设计中完美体现,只有做到这些了,才算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优秀地执行了生态理念。

五、结语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更是人们当前生活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是当前各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和发展前景,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以美学为基础,生态经济学为前提的城市发展过程和目标,是对城市发展中的整体规划技术和生态设计理念。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实现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的必备手段,也是潮流所趋,将会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申保华也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

[2]陈嬛 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出发点的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论文] 《科学与财富》 2012

[3]刘婧宇 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理念探析 [期刊论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4]孙俊桥 陈静 浅析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趋势和前景 [期刊论文]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没有专业的著作与论述。然而我们在分析、研究人体运动学、运动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重点是体育教学环境方面的研究,经过大量的发展与演变,人们一直在寻找体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作出前所未有的努力。

【关键词】

国内外;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1 自然环境中体育训练的研究

在1950年时,很多西方专家与研究人员逐渐关注自然环境体育训练方面的研究,结合体育运动,我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我们只是在自己限定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培养,想要取得在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比赛冠军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科学的训练环境,对于比赛结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关于训练环境的研究,在1968年奥运会比赛中,达到了研究体育环境训练与教学的顶峰,之后,一些学者逐渐开始分析体育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影响因素。自1965年起,很多学者与专家进行的地理训练环境方面的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在经验性调查体育和体育相关的题目时,侧重于地理和理论性的阐述,而擅长于这种理论著作的典型作者就有John Rooney和Wagner。在多次召开的有关于地理学特征讨论会及各类学术杂志、期刊的出版中了贝勒(John Bale)的《体育与地点》(Sportsand place,1982)和《体育地理学》(Sports Geography,1989)可称之为体育地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而1986年美国罗雷(Rooney)主编的刊物《体育场所:一本国际性的体育地理杂志》(Sports Place 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Geography)和1983年民主德国于出版了塔・沃博热维奇著的《气象学与体育运动》一书都从物理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对运动成绩影响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将我们世界性赛事奥运会报告划分成十个正式研究方向与十二个综合研究边缘性质学科,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12个综合边缘性学科包括运动与环境科学。在1985年日本研究专家本村坎次撰写了《21世纪新体育》一书,在书中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世界体育环境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前景。

2 地理活动与体育环境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法国,前苏联以及日本等国在体育教学环境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且根据平原与高原地区环境、热带与温带地区环境在运动员运动体能方面的影响,开始了地理环境与体育活动相互关系研究的新篇章。

由于世界自然环境不断恶劣,很多环境科学家常常发出关于环境问题的警示,先后建立了大量的环境发展理念,结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在1987年联合国第43次大会上正式批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球家园的将来》,而且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指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主要是一方面能够满足我们现阶段人类的各种需求,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自此以后,人类不论在进行任何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们全世界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奥运管理委员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并用将环境保护政策化。奥委会在1991年制定奥运会章程的同时,就明确要求承办奥运会的国家与城市必须从2000年开始提交环境保护的报告与规划,贯彻落实国际奥运会管理委员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思想,在1992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影响,在大会上奥运管理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首先阐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思想,同时正式创立国际奥维护体育环境工作委员会,而且举行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体育运动的会议。而且,会议规定要经常举行有关自然环境与体育运动方面的世界大会。

其中在2002年11月份召开了关于中国北京的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研讨会,参会代表包括国际奥运管理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奥运会与环保的关系等议题,参会代表先后阐述了自己的理念与观点。这次会议确定了关于评估奥运会组织方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保护,而且设置了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奖项,颁发给在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3 我国体育与环境方面的研究

我们国家在1987开始进行体育与环境方面的研究,1986年以国家游泳队为对象研究运动员在高原条件下与在平原时的运动能力差异;天津大学体育学院在1990年7月邀请德国汉堡大学的Hains Lutter教授就体育环境教学与环境关系题目举办了专题讲座与报告。自此之后,我们国内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家与学习纷纷开始研究体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体育环境教学问题,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分析每个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反作用,主要是从心理学、物理学和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而产生的。

90年代晚期,人们才注意到了各方面的不足,并且系统的分析体育与环境的作用关系,主要研究方法是把体育当做系统研究目标,论述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运动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体育与运动之间的作用关系,深入分析研究体育运动的内在机理、效果与意义。

4 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科学领域的总趋势主要划分为两种方面,一方面呈现纵向精细、分支化;另一方面,规模向综合整体化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有学者提出建立体育教学环境学学科的设想,以全面系统地研究体育教学环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华.运动环境论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7,2.

[2]陈谦.流水背后的声音-2002年生态环境事件评析[J],人与自然,2003,1,1.

[3]刘扬.体育教学环境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2,3,3.

[4]金晓阳.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及其调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6).

[5]王文胜.现代化教学环境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更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18).

上一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