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范文

时间:2023-03-17 22:05:14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1篇

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不应对保持和改善未来的生存的前景造成危害。它的提出对全球新发展战略的形成意义重大。首先,它对经典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旧模式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改变现行发展战略,走持久发展之路,目的是为当代人及后代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是全球环保战略规划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人类努力下,改善和缓解了局部环境问题。但全球化的和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以往全球问题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从字面上理解,持续发展就是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 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由于大自然并不是可以索之不尽的原料库和可以随意肆虐的垃圾箱,以此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本事上是反自然的,是不可能用修修补补的颁发解决人类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因此,在这种思想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难免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勿庸置疑,树立自然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浙江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申曙光等 《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8卷4期 1995年 谢军安 《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第1卷 第4期 1999年12月 康永超 《辨正认识可持续发展》

学术交流 1995年第3期 王舒毛 《试论社会于自然协同进化的规律性》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

1 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类最大的需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维持城市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要以生态城市的结论作指导,从自然生态为中心去指导景观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这种设计就是生态景观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追求景观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以此使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这类设计在早期起到了改善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地危机以及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景观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2 景观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具体内容

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整体空间格局和过程意义上来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讨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需要从空间格局和其发展的水平过程来认识,这个发展过程包括风、水、生物迁徙、人的活动过程等,这些过程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大量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元素、空间位置等都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景观设计持续性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生态服务的要求。

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每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各种生物元素,它们之间发生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景观作为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与环境的适宜性、人的干扰和人工物质的可同化和降解的程度的影响。把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调理生物与环境关系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完善能源与资源循环和再生系统。

另外,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设计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源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也要保护其有限的再生能力,杜绝杀鸡取卵的采用方式,而是要采取减用、再次利用和再生的方式。

最后,景观使用的可持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景观的使用应该是可持续的。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对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再利用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有责任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物体进行保护和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要教育公众,倡导可持续的环境理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3.1 土地的高效利用原则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就成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立体化使用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就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提供活动场所,如立交桥、轻轨的使用,绿地上地被、灌木、乔木共生的环境等。

3.2 能源的高效性利用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源利用不足的现象还很严重,节能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应该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看带能源问题,高效利用能源。

3.3 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

在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中,绿地系统是否完善对这个城市的环境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小区与温度、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做到:城市各区绿色植物要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匹配;模拟地带性群落的植物结构特征,建立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新品种植物的引进要和当地气候土壤适宜;在植物配植中要考虑到人类可亲近动物的生存、繁衍等。还要在美感、寓意等方面达到和谐,与城市景观及形态、美学相融合。

3.4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原则

水资源作为人类的起源以及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若不能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景观设计的可持续中,必须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姜长征.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2006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主体性;极限意识

传统的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主张人定胜天,认为人类无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在这种发展观念指导下,经济增长模式是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的粗放形式,无限度索取和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发展的负效应日益显现,于是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发展观念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孕育而生。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早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就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并指出,如果人类无节制的扩张将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瓦解。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生态经济学”理论,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创办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损害。”1989年,联合国环境理事会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环境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供自然资源的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生态抗压力及经济增长。再者,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世界各国首脑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人的主体性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到一定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下活动的,但人又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能够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客观规律为其服务,以求得自身更长远、更完善的发展。

面对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这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后果,认为只有人类彻底地放弃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改造,做到“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自然的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导致的,传统的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认为发展总比不发展好,重视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致使人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索取,成为马尔库塞描述的“单向度的人”,人的这种自主性只有放任性,没有约束性,是一种片面的主体性。而人真正的自主性应该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对实践活动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合理利用资源、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后果有着科学的预测,即既能充分发挥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又对自身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约束力。而这种主体性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R·布朗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在满足自身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的社会。”1994年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也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以人为中心并不是人完全中心化、自我化,而是人自主性的全面发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一方面,人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正视客观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人类不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使自然规律为其所用,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类,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精神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而人又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的内在动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人的主体性不同于传统认识中的人的主体性,只是孤立地、绝对地重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是将人与自然、社会紧密结合,全面丰满地发挥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系统连贯的理解,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思维的极限意识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对自然的索取及改造是无限的,这种“增长无极限”理念,支配着人们无限度地索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起初确实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增长无极限”意识开始受到怀疑。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也会随之崩溃。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诸于众,报告指出,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报告论述了地球有限论:社会经济增长的五种趋势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呈增长趋势,由于地球的容积是有限的,人类向自然的扩张必然也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是受到一些内在和外在条件的限制,其中主要的限制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增长受到自然生态的制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它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限度。人类的经济增长,应该维持在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范围之内,整个系统内部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以维持一定限度内的平衡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应节约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尽量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这种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出了它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必然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从而危及人类生存。

其次,经济增长受到人类自身能力的制约。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就人类能力本身而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人类的实际能力在某一个阶段内又都是有限的。因此,虽然人类有开发新能源、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但在技术和资金都有限的当下,有必要采取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人类的生命受到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投入的精神和体力越来越少,许多高科技技术代替了人类本身的劳动,由此导致各种“文明病”的出现,人类的生命活力不断降低。另外,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每一物种都有其生命周期,当生命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做出调整时,就可能引起这一物种的灭亡。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体,也逃不出这种生命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类不应当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肆意破坏生态、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应该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意识,使生存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尽量增长人类的生命周期。

因此,人类必须理智地限制自己的行为,树立“极限意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亮才.发展的选择[M].东方出版社,2001(8):173—174.

[2] 转引自钟孔述著.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67—68.

[3] R·布朗.全球预警·1990年世界形势述评[M].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236.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4篇

设计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观下的责任。在这股绿色的浪潮带动下,相应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观也成为了人们观察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就是指我们的设计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及其发展的环境。设计创作应寻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设计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持续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师们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索,将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放在首位,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下设计师的责任

1.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什么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也许有些人认为,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是设计师的社会职责。确实,但是这只是设计师工作职责中的一部分。作为设计创作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必须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为人们创作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简单的说,就是“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但目前一些设计师一味的的追求经济利益,不断的将设计的产品物质化复杂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人们沉迷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狂热中,沉浸在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的享受中,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掷于脑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设计界和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严峻的危机。目前,设计理论界已经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等理念。意图给设计理念重新定位,防止设计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物质化。

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美国的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巴巴纳克明确地提出“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设计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追求商业利益。”从当今设计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设计师对大众消费观起引导作用

人类的消费方式决定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摄取程度。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施里达斯・拉尔夫说过:“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设计师是消费行为的倡导者,设计师应尽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文化思潮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与消费文化就像是天枰的两端,而设计师就像是一个砝码,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平衡两端的关系,缓解两者间的矛盾,为其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建设舒适优美的的居住空间,方便美观的使用物品,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然而,在面对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的情况下,应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奢侈浪费、过度消费进行限制,提倡适度消费。很多环境保护者都对设计师似有疑惑,认为设计师鼓励消费主义。但是,这种观点在今天已得以改变。设计家们参加早期的规划工作,以帮助解决关键的资源问题。早在六十年代,设计界就因反消费运动兴起了“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运动。

在当代的消费文化中,设计师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倡导环保、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设计师应给与消费群体以引导启发,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把低碳环保的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实际购买中青睐低碳产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冲突日益加剧,设计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干预劝解消费者理性消费、环保消费。使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消费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真正的落到实处。在社会上建立起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尤其是广告设计师,不能仅仅专注于商品销售以及如何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应竭力倡导低碳消费,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要帮助消费者在消费权利和生态责任重找到平衡点,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合理的消费限度。

坚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由于设计师要决定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回收利用、产品的持续使用寿命等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决定都会对环境和生态照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如何有效的再设计过程中开展有利于环境有利于生态的设计工作是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关键。

1.少量化设计原则

少量化设计原则。通过减少材料的重量、面积和数量来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达到节约能源,减少垃圾生成数量的目的。少量化设计可以通过缩小设计和压缩设计来实现其目的,缩小设计是通过缩小或减少设计对象的体积与材料来实现经济上和资源上的节约,同时也包含着“以小为美”的审美心态。设计师需在形式美和设计成本中权衡,避免为创造唯美形式而对材料过度浪费,需倡导简约的设计风格,这与设计界“少就是多”“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是不谋而合的。这种设计方法有效地节省了生产资源。压缩设计是指通过对产品功能和形式进行压缩与集中,从而在效果上达到节约、便携等作用的一种设计方法。比如我们在包装披萨类圆盘形物体时,八角形的包装盒就比传统的正方体节省约百分十的材料。

2.再循环利用设计原则。

再循环利用设计原则。从环境伦理学来看,真正是属于垃圾的东西很少。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垃圾,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自然资源物尽其用,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中的日本馆设计将经回收加工的纸料作为建筑材料。日本馆的所有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都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并且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全部再循环利用,运回日本加工成为学生的练习薄。很明显,日本纸屋再利用设计节省了不少自然及社会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我们再来看看芬兰的包装业,芬兰所有的包装瓶都按统一规格设计制造, 不论其最初的生产商是谁都可以随时回收。该设计不仅减少了用料, 也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3.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来说,产品的使用周期越长,对需要的材料和能源使用消耗越少,对环境污染越小。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并使其结构设计易于维护和修理。并且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要力求简单大方,使其艺术周期也加以延长。尤其在建筑设计上,设计师应从长期使用、恰当使用、可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挑选建筑材料。

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了绿色的世纪,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旋律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切切实实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应努力提高全民尤其是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种品位,珍惜是一种智慧。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当代设计,要立足于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设计活动与生态责任的统一,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力图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work to the tim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2.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3.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1.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 由于规划管理不善, 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 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 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 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依赖于城市规划, 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城市要想合理发展, 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 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规划目标、 制定目标实施方案、 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 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 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 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 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 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 保证城市经济、 文化、 资源、人口、 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 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 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 其一,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 资源、 社会、 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 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 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 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 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 资源、人口、 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之上, 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 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以保证城市社会、 经济、 资源、人口、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 ―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02).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3]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9(01).

[4]林琳, 毕克妮. 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由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发展到现在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实践技能而忽略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操作步骤,却不明白操作的原理,造成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将来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很难独立解决,难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我们对《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任务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及全面发展观系统设计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既关注职业岗位的现时需求,又注重未来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让学生在若干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任务中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任务将知识点贯穿起来,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和系统专业知识的职业人。

三、教学实施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理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先通过示范讲解告诉学生怎么做,再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最后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完整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系统知识,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教学任务实施过程

教学任务实施按照目前流行的六步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资讯:教师通过实操演示,边做边讲,布置任务(与演示任务相似),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及学习目标,即让学生知道需要做什么,明白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任务完成应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完成任务需要的相关知识。例如,在选取刀具时,学生通过手机查阅大量的关于刀具材料、型号规格及选取方法等资料,通过一个学习任务,学生既学会了如何选刀具,同时对刀具知识有了全面认识,另外,在查阅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资料选取分析能力。2.决策:各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决定如何加工及所需的刀、夹、量、检具。学生充分讨论,对获取的咨询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消化、筛选组合,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结论。3.计划: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图标、文件等表达决策结果。例如,制定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卡、刀具卡和工具量具卡。作为任务实践操作的依据。4.实施:通过教师任务示范,学生根据计划模仿教师操作步骤完成编写零件数控程序,程序仿真校验及零件自动加工过程。整个实施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起指导作用。5.检查:检查零件仿真加工轨迹是否正确,自动加工过程零件与刀具、夹具是否干涉,检测零件尺寸是否超差,分析影响加工结果的因素有哪些。6.评价与总结:教师对各组零件加工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总结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最后教师对教学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五、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理论(演示讲解)——实践(中间环节)——理论(评价总结)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锻炼了操作技能,掌握了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寻找解决办法,制定实施计划等一系列职业素养。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完全理解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一步的原理。例如,在该课程中对刀操作的意义是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可以模仿老师顺利完成对刀操作,但不理解为什么要对刀。在演示对刀的过程中教师边做边讲,然后让学生逐一进行对刀操作,启动程序自动加工。然后,更换一个比较短的毛坯,不对刀执行原程序,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刀具的运动轨迹没变化,但由于工件长度发生了变化,即工件坐标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刀具没有接触到工件在空走。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家开始讨论分析,最终理解了对刀的意义。学生学会了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小结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课程改革,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教师总结归纳三个环节,学生锻炼了操作技能,掌握了课程系统知识,培养了自我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与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虹,周玉蓉.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设计[J].职教论坛,2011

[2]许光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加工课程开发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贾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贫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察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牧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受到环境要素察赋和环境标准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一是主动内部化,即经济主体自觉地使用、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资源消耗。二是发生事实污染后,有关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强制干预。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信息制度。对生产、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评价并公示,为企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信息。

第二,完善环境税费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首先,向生产、消费双方收取污染产品附加税和污染产品消费税;其次设立环境资源税,把资源补偿费纳入到资源税之中。再次,实施差异税收,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了消除税收差异对贸易的影响,减少出口产品的税收负担,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而将商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给出口商,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则给与相应的退税补偿。从而调整我国出口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利用.WTO规则设置合理的绿色贸易堡垒

绿色贸易壁垒,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可持续观念: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出口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国家间环保事业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在WTO规则的框架下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符合WTO规则的环保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设立适合我国的、合理的绿色壁垒,对“三高”产业及产品加以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的环境利益和人民健康。

(四)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协定的环境条款谈判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2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禀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攸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受到环境要素禀赋和环境标准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一是主动内部化,即经济主体自觉地使用、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资源消耗。二是发生事实污染后,有关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强制干预。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信息制度。对生产、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评价并公示,为企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信息。

第二,完善环境税费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首先,向生产、消费双方收取污染产品附加税和污染产品消费税;其次设立环境资源税,把资源补偿费纳入到资源税之中。再次,实施差异税收,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了消除税收差异对贸易的影响,减少出口产品的税收负担,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而将商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给出口商,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则给与相应的退税补偿。从而调整我国出口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利用wor规则设置合理的绿色贸易堡垒

绿色贸易壁垒,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可持续观念;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出口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国家间环保事业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在WTO规则的框架下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符合WTO规则的环保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设立适合我国的、合理的绿色壁垒,对“三高”产业及产品加以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的环境利益和人民健康。

(四)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协定的环境条款谈判

团结并联合各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环保标准和措施,对不合理的绿色壁垒要主动进行贸易谈判,或向相关机构提出申请或诉讼,维护自己的环境和经济利益。同时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推进国际标准互认事务并签订协议,为消除因绿色贸易壁垒而产生的贸易争端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秉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1998(4).

[2]资树荣.简议可持续贸易[J].商业研究,2002(7).

[j]司金銮,国际可持续贸易趋向与中国发展策略研究[z].江淮论坛,2002(5).

[4]武 振.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5(5).

[5]高 嵩.高小平.浅谈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国际贸易比较[J].经济师,2002(9).

上一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范文 下一篇:物流运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