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范文

时间:2023-10-20 07:29:50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篇1

     就在昨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心理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我是谁》。

这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你心目中的自己,比如:大方、自信、高大等……,必须要有十个,否则,要让别人来说他心目中的你,和你写的加起来正好是十个,而且你自己说的必须是褒义词,不能是贬义词。

   这个游戏是抽学号,被抽到的一定要站起来说。游戏开始了,我们各自在自己的纸上写上了我们心目中的自己。我在纸上写了高大、机智、聪明、幽默、淘气、活泼、开朗,还有一个的话我故意没有写,因为我想知道我在别人的心中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故意没有写,这个办法估计别人都没有想到,嘿嘿嘿!

老师第一个叫刘小彤起来说,但结果呢?她不敢说,一个都没有说出来,老师就叫我们这一组的给刘小彤评评价,我听着前面两个人的发言,好像和高大脱不了关系,我一定要来个与众不同的,总算轮到我了,我脱口而出:“暴力!”全班哄堂大笑,刘小彤转过来说:“林宇辰,你下课死定了。”你们看,我说得没错吧。

   接下来,老师又叫了22号,也就是陈默翰,他是一个名又高又胖的男生,性格十分地幽默,十分会讲笑话,是我们的开心果,经常把我们全班逗得捧腹大笑。他说:“幽默,肥胖,乐观, …… 。”他的话音刚落,老师就说:“肥胖是贬义词,不是褒义词,所以,你要让别人帮你说一个。”老师的话音还没有落,全班同学几乎都举手了,具体老师点了谁,我就不再多说了,给你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心理游戏篇2

我第一个去掉的是钢琴,因为没有钢琴我还能用别的东西代替。

接着我去掉了海绵宝宝,虽然那对我来说非常非常重要,但对比亲人,我还是划掉了。

只剩下姥姥,爸爸和妈妈了。这都是我亲得不能再亲的人,我的笔沉得都快抬不起来了,可我还是划掉了姥姥,我不求姥姥的原谅,因为大家对我的爱是一样的。

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脸上泪流满面,老师也看见了说:“把爸爸妈妈都留在身边吧。”大家马上破涕为笑。

通过这个游戏,我要珍惜和爸爸妈妈的时光,听他们的话,做一个让他们骄傲的好女儿。

心理游戏篇3

1体育游戏及其心理学基础

在当代游戏理论中,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游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他指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生活中各种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1.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与游戏

桑代克学习理论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练习律和效果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桑代克认为各种文化和亚文化之间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游戏中。

1.3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与游戏

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皮亚杰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也叫“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如语词和表象),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因而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在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真正有规则的游戏。

1.4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与游戏

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他认为游戏是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进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智力发展、体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体育游戏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及社会适应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体育游戏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

2体育游戏的特点

2.1趣味性

辞源中说:游戏乃“适情之事也”。游戏是有趣的玩耍类的活动,它既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欢快,也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因而,尽管它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还是能吸引各种不同的对象主动参加。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它必须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趣味性只能称之为体育练习或者身体练习,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2.2教化性

体育游戏在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教化中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游戏参加者遵守游戏规则,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游戏体验有助于游戏者形成行为的社会定势,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体育游戏中的群体活动、角色的扮演、角色的转换与互动,能满足少年儿童社会归属或团体归属的欲望,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游戏具有的竞赛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可以激发游戏者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为少年儿童创造一种合作、竞争,又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环境,在这种生动活泼、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少年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高度发展。

2.3综合性

体育游戏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①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②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方法与训练的手段;③体育游戏可以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可以说,在已有的体育手段中,体育游戏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

2.4健身性

体育游戏的健身性区另于智力游戏的地方在于体育游戏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这种进行方式与体力劳动一样,本身对人体便具有锻炼的价值,而在实施中,游戏的创编与组织者又有意识地采用各种不同手段与形式,赋予游戏以某些特定的锻炼价值,以便通过游戏达到预定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2.5规则性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娱乐活动,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玩”,就是人类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上的需要。游戏是“玩”的一种,是一种有规则的玩,或者说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玩。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只能称之为玩,不能称之为游戏。例如,小孩的“玩泥巴”、“玩水”。由于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引导游戏的技术与战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游戏的规则在游戏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体育游戏之心理健康功能

体育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功能,过去人们认识并不多。1992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发表了名为《身体健康与心理效应》的声明,充分肯定了体育锻炼对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明显的。学校体育课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不但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以外,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通过对2008级、2009级、2010级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体育游戏课程,对其心理健康功能进行的研究,表现如下:

3.1改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因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产生紧张、忧虑、压抑、悲痛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游戏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吠释放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从而摆脱痛苦和烦劳,振作精神。当今的学生将面临学业考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容易产生沮丧、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使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焦虑的反应降低,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

3.2开发学生的智力

体育游戏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人的大脑发育程度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有关。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都是从外部逐渐转化为内部,从生理水平变为心理水平,并由此相互影响的。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创造力、认识力、接受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填空接力跑”等游戏可以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和应变能力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体育游戏结合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运动知识、体育名人、体育竞赛知识及学生平常生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关知识、开发智能。特别是利用雨天无法开展室外教学的特点,在课堂里组织一些益智游戏课,效果更好,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游戏一般都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使参加的学生感到很有乐趣,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另外,体育游戏能使体育课充满欢乐,使学生的疲劳在欢笑声中被冲淡,也能让学生更热爱体育课。兴趣是属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优先认识事物并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与人的感情紧密相连,与需要密不可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从事活动的积极性通常和他们的爱好兴趣密不可分的,可以抓住学生对体育游戏兴趣,从兴趣入手,进一步启发和激励他们学习体育的热情。

3.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如“我是什么人”、“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自我概念与身体表象(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和身体自尊(个体对自己运动能力及身体外貌、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形成正相关,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人体质强壮,精力充沛,有效地提高人的身体表象和个体自尊,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3.5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中有些是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有的嫉妒心比较重,也有的是情绪发展或认知发展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诊断和治疗大学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所以,“游戏疗法”现已作为心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心理机能不正常者的情绪得到了调节和稳定,增加对生活的情趣和信心,并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地探索新奇,使其笑口常开,知足常乐,从而达到“治体必先治心”的目的,从而促使其身心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3.6完善学生的人格

体育游戏是一种身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会碰到各种困难,如生理惰性、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畏惧心理、疲劳以及损伤等,体育游戏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可以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且,体育游戏中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服从安排、遵守规则,理解要求,超脱自我,使身心融入群体,并克服伤害别人或破坏财产的心理和行为。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兴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7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化的进程愈演愈烈,一方面在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及协同合作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直接的社会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是由各种角色、形式、结构、规则组成的身体活动,是一个增加人与人接触的好平台,可使个体忘却烦劳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能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4当代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4.1加强学校体育游戏课程的建设

现行的课程开设中,单独将体育游戏作为一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从上述体育游戏之心理功能可知,加强学校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的突显,教会学生在课外如何学会放松,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将体育游戏列入课内则为首选,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的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2将体育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各大高校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如每年的5月25日即“5•25心理健康节”活动,各高校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游戏已成为学生受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将体育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心理游戏篇4

关键词:心理游戏;职业生涯规划课;原则;应用

心理游戏是以游戏为媒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它与其他游戏与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强调人际互动,激发游戏者某种内在心理体验,并加以引导,帮助游戏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的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观念、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心理游戏其自身的强烈趣味性及侧重人际互动、内心体验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将职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目标特别是德育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发挥好心理游戏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游戏应用的基本原则。

1、服务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原则

心理游戏并不适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一般而言,体现职业意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培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更适合使用心理游戏。因此,是否使用心理游戏要取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如果只是为了调动兴趣而游戏,就会使游戏失去方向,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服务于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心理游戏的应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需要、生理状况、性别特征、参与人数和情绪状态,甚至学生生源地、家庭背景等情况。同样的心理游戏,在有的班级使用效果就较好,有的班级就会很难推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因此,心理游戏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3、充分重视体验与分享的原则

心理游戏不只是简单的玩耍,而是通过玩耍过程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这也正是心理游戏最有价值的地方。虽然心理游戏只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方法的一种,但要发挥其价值而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在游戏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及时与同伴分享,强化体验的影响。这种体验可以是即时感受的表达,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游戏感受的小短文。但无论怎样的形式,都需要教师要给以及时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理清思想,端正态度。

4、安全易行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是运用心理游戏的首要前提,对那些可能对学生不利的因素要能够有预防的措施和手段。因此,运用游戏时,要注意规则的制定(规则中限制某些危险动作和行为)、环境的布置、形式的选择以及结果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游戏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如游戏中可能会发生对学生人格及尊严造成伤害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当出现一些可能引起伤害的苗头时,能够及时引导,加以避免。除此之外,心理游戏在选择时,要尽量以简单易行为原则,否则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或因游戏难以开展而导致失败。

二、心理游戏的具体应用。

1、导入阶段,设置情境,提高兴趣。

心理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启发性,利用心理游戏进行课堂导入,可以从课堂伊始就吊足学生的胃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授“认识自我”这一内容时,设置“猜猜我是谁”这一小游戏,即教师给出班级5名学生的优点,看谁最先猜出这些学生的名字。这5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是日常表现好的学生、2名是学困生、1名是普通学生。通过这一游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人都有优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从而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自我分析。

2、授课阶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德育目标。

在讲授“树立学生团队精神”时,使用游戏“生死与共”。 其规则是:主持人喊“一、二、三、开始”后,每组所有同学都必须站在预先画好的圈里,不得有任何的身体部位碰触圆圈以外的地方。主持人计时,最后站不住的一组选手获胜。游戏结束后,先是学生组内相互交流,然后各组派一名代表,与大家分享活动体会。通过游戏,学生普遍认识到“要想完成一项任务,组织中的每个人必须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理解。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和协作力,注重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游戏,通过活动――交流――分享――整合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团队合作意识由书本的理论上升为学生的共识,实现情感的升华。

3、巩固阶段,深化理解,留下反思。

在巩固教学阶段可以利用心理游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认识,并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将课堂德育效果延伸至课后。如在讲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一内容上,使用“有错你就说”一这心理游戏。规则是让学生排成纵队,后面的学生把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用数字代替方向(1――向左;2――向右;3――向前;4――向后),由主持人喊口令并监督队伍行进情况,犯错的同学需主动举手示意,并大声对组员说声:“对不起,我错了。”通过学生间分享游戏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勇于面对错误和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主动反思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再如在讲授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后,也可以利用一些成型的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

心理游戏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较好带动课堂气氛,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德育情感目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多得的益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心理游戏篇5

关键词:游戏;儿童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游戏的本质

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不同的游戏理论都做出了各自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人们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五个基本特性。

(一)游戏的自发性

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游戏灵活多变,自由自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儿童主动、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并且游戏没有外部的控制、强加的要求,没有要完成任务的需要,让儿童没有压力,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环境中活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

(二)游戏的自主性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游戏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进程。在游戏中,儿童也会反映着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例如,扮演汽车司机、、售货员等等。也就是说,游戏的各个方面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儿童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儿童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的游戏是虚构性的,是充满想象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儿童的生活经验得以创造性地再现,具体表现在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游戏中,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装是”,儿童可以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似乎没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四)游戏的体验性

作为活动的主体,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即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要素,也是判定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单词“flow”一词来形容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中,“在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远远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进发,思如泉涌”。这样,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游戏者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五)游戏的非功利性

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在游戏中,不创造任何有实效的社会财富,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活动的目的不追求功效,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获得个体性情的愉悦和满足,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存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二、游戏缺乏对儿童的不利影响

(一)对孩子的操作智力发展不利

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注重智力投资,是当今父母的一种普遍心态。然而,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也需要找准方向。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智力蕴含着的两大内容是:一是与言语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概念、理解、记忆、计算、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与操作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动手、解决问题、创造性、想象力、空间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孩子才会表现出较佳的智能水平。习惯上,家长们似乎觉得以肢体活动为主的游戏与以脑力运动的智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游戏培养和开发的主要是与孩子的操作智力有关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了,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主动的参与者,能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无疑有助于孩子操作性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和与同伴交往

相比较而言,游戏往往是与小朋友一起展开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同伴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要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就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并且掌握为人处世的种种准则与规范的。

三、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

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发展过程可以说始于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再次,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而游戏恰恰就为儿童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提高。游戏是具有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儿童比成人更富于想象是因为儿童知识经验缺乏,其想象不受常理约束,不受事实规范,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辛格等人的一些研究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似乎更有耐心,一般与父母有密切的感情。象征性游戏的“假装”和“好像”的性质,有利地促进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

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游戏提供了一个为儿童展示自我的场所,一些胆怯害羞的儿童在那些活泼大方儿童的带动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渐加入到游戏中,由原来的害怕到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

(五)游戏丰富了儿童情绪的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随着游戏主题和构思的发展和复杂化,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技游戏中,儿童经历过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总之,游戏使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法。

总之,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家长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儿童参加不同性质与主题的游戏项目,并且与儿童共同游戏,还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虹.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E.M Hethertington.child development:A Contemporary Viewpoint,1979.

心理游戏篇6

论文关键词:游戏;儿童发展;意义

一、游戏的本质

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不同的游戏理论都做出了各自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人们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五个基本特性。

(一)游戏的自发性

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游戏灵活多变,自由自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儿童主动、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并且游戏没有外部的控制、强加的要求,没有要完成任务的需要,让儿童没有压力,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环境中活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

(二)游戏的自主性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游戏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进程。在游戏中,儿童也会反映着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例如,扮演汽车司机、解放军、售货员等等。也就是说,游戏的各个方面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儿童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儿童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的游戏是虚构性的,是充满想象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儿童的生活经验得以创造性地再现,具体表现在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游戏中,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装是”,儿童可以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似乎没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四)游戏的体验性

作为活动的主体,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即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要素,也是判定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单词“flow”一词来形容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中,“在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远远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进发,思如泉涌”。这样,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游戏者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五)游戏的非功利性

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在游戏中,不创造任何有实效的社会财富,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活动的目的不追求功效,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获得个体性情的愉悦和满足,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存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二、游戏缺乏对儿童的不利影响

(一)对孩子的操作智力发展不利

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注重智力投资,是当今父母的一种普遍心态。然而,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也需要找准方向。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智力蕴含着的两大内容是:一是与言语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概念、理解、记忆、计算、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与操作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动手、解决问题、创造性、想象力、空间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孩子才会表现出较佳的智能水平。习惯上,家长们似乎觉得以肢体活动为主的游戏与以脑力运动的智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游戏培养和开发的主要是与孩子的操作智力有关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了,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主动的参与者,能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无疑有助于孩子操作性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和与同伴交往

相比较而言,游戏往往是与小朋友一起展开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同伴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要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就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并且掌握为人处世的种种准则与规范的。

三、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

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发展过程可以说始于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再次,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而游戏恰恰就为儿童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提高。游戏是具有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儿童比成人更富于想象是因为儿童知识经验缺乏,其想象不受常理约束,不受事实规范,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辛格等人的一些研究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似乎更有耐心,一般与父母有密切的感情。象征性游戏的“假装”和“好像”的性质,有利地促进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

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游戏提供了一个为儿童展示自我的场所,一些胆怯害羞的儿童在那些活泼大方儿童的带动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渐加入到游戏中,由原来的害怕到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

(五)游戏丰富了儿童情绪的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随着游戏主题和构思的发展和复杂化,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技游戏中,儿童经历过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总之,游戏使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法。

心理游戏篇7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目前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大多娇生惯养,不能与他人合作;这样容易使他们形成性格上的孤僻和不合群,多开展游戏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克服孤僻、不合群的缺陷,这是因为游戏大都是以集体进行的,为了集体的荣誉,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游戏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默契配合、彼此沟通。如在“攻守堡垒、钻城门、集体登岛”等游戏中,他们受角色的支配,在集体气氛的感染下,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从而服从集体需要,维护集体利益,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直接、随意、友好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学会合作,产生友爱的心理倾向,对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性格有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组织纪律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特别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动作,课堂教学只有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游戏正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使他们受到游戏角色的限制,自觉地遵守纪律。如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红绿灯、快快集合”等游戏中,教师可以按照游戏的目的和要求,给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意义,使他们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遵守纪律和规则,否则就会失败: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对于游戏中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和纠正,防止其蔓延。

三、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争强好胜,渴望成功,非常喜欢竞赛性强的体育活动;而体育游戏大都具有很强竞争因素,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接力比赛、跳远比赛、投准比赛”等游戏,并积极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输了从自身找问题,赢了也要及时地总结,使他们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的情绪得到积极、健康的释放,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受教师的支配,他们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应变能力更灵活,思维能力更活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造型比赛、组画接力”,等游戏中,受游戏情节的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创造。而对于那些胆小怕事的学生,通过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五、陶冶情操

在游戏教学中配以音乐,通过外部表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小骑兵、拍皮球”等韵律性活动中,学生能体验游戏趣味性和娱乐性,得到美的享受。此外,通过游戏还可以加强交流,协调人际关系,改变他们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分清丑与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从小养成懂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六、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证明: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障碍赛跑、跳高升级赛、跨栏跑等游戏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各种胆怯、害怕的心理,消除心理疾病;对性格内向、孤独、怪僻的学生,则要让他们经常参加球类、拔河、接力比赛等集体性强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逐渐改掉孤独、怪僻的习性;对那些遇事紧张、情绪失常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田径等公开、激烈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接受考验、得到锻炼,以减小遇事紧张的毛病;对性情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要让他们经常参加郊游、球类、棋类等缓慢、持久的游戏活动,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他们易燥、易冲动的缺点逐步得以改善;对情绪悲观、意志消沉、做事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简单、易学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恢复勇气,树立信心。

心理游戏篇8

关键词: 球类游戏 心理发展 自我中心 规则 心理环境

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环境中,所有健康的幼儿都曾经玩过或正在进行某项游戏。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常用“法宝”。

幼儿游戏的种类有许多,其中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从材料上来讲,球类可分为皮球、足球、篮球、气球、乒乓球、保龄球、棒球、曲棍球等。从游戏形式上,球类游戏可分为拍球、抛球、接球、滚球、运球、踢球等。从游戏主体的数量上还可分为单独玩球、合作玩球、集体玩球等。球类游戏的功能也有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帮助幼儿认识自我

自我是自我意识的简称,我们通常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个体对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能称之为“人”,除了没有完成社会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还不认识自我。

在球类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伴与老师对于幼儿游戏情况的评价。老师对于幼儿抛接球、拍球、运球等情况的指点与评价,冠亚军的评定,这些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动作发展水平。在球类球戏中,同伴的加油鼓劲也让幼儿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支持与期待,在获得这种反馈后,情不自禁更卖力地参与到球类游戏中,并对自己的动作发展与游戏情况进行评价。

当幼儿弯曲身体进行拍球、运球时,活动材料与幼儿身体的接触让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这就是“我”,是我在拍球、运球,是我在玩球,而不是别人。幼儿感知自我、认识自我,这是幼儿的自我检验。

当幼儿玩球时,必须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某种姿态,如蹲、跑,或者需要重复某项动作,如抛接、拍踢等,这些动作都需要一定的毅力与耐力,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当球不听话了,离开预定的轨迹,这时幼儿需要调整姿势,直到球按照预定轨迹运动,游戏才能继续正常进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幼儿具备坚持不懈的品格、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游戏促进幼儿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背道而驰。而幼儿在许多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游戏活动与同伴交往的,许多的球类游戏如抛接球、接力运球、棒球、乒乓球等都需要有同伴共同参与,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感,同时还要紧密配合他人进行合作游戏、竞赛游戏,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及共享等品质。

在分散活动中,奇奇拿到了羊角球,可是贝贝没有拿到她想要的羊角球,她就想请奇奇玩一会儿后把羊角球借给她玩,可是奇奇怎么也不同意,贝贝伤心地哭了。在第二天的分散活动中,奇奇没有拿到羊角球,他不开心地缠着老师帮忙,可是没有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羊角球借给他玩。在贝贝伤心难过的时候,奇奇不能体会他人的情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而当奇奇也遇到和贝贝同样的情况,他终于体会到了没有玩具的失落,他渴望同伴能和自己分享。下一次再有伙伴向奇奇求助时,奇奇就能够感同身受,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了。

三、游戏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任何一次球类游戏之前,教师都会提出一些要求,幼儿必须按照要求、遵守规则来游戏,否则将失去游戏的机会或失去此次游戏的意义。球类游戏中对操作球类的动作要求、空间的约束、竞赛的轮次、先后顺序、违规的“惩罚”和“胜利者”的评判这些都是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趋向于现实的同化作用,让幼儿带着责任感进行游戏,促进幼儿完成社会化。这种规则意识的传递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幼儿在快乐的球类游戏活动中渐渐成为一个遵守秩序、严于律己的合格公民。

涵涵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别人说什么事情,他都会好奇,都会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只要我一个转身、一不留神,涵涵不是在教室里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就是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的方法,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希望他能更加遵守班级里的各种规则。操场上新增加了两个篮球架,小朋友们高兴地取了篮球争先恐后地投篮。我提醒他们排好了队伍一个一个投球,涵涵投的第一个球就进了,小脸上一下子就扬起了灿烂的笑容。接着投了几次球,涵涵的进球率都很高。我灵机一动,就对涵涵说:“涵涵,你真像个篮球运动员呀!”周围的小朋友听了都很崇拜地看着他,涵涵更加高兴和自信了。于是我又对他说:“如果你做别的事情能够遵守规则,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那你就更像个运动员了。”之后,我发现涵涵在平时自律多了,有的时候说话了,只要老师一提醒,就能马上改过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进步,请他当小老师的机会就更多了。

四、游戏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到,动物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表现。动物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不可能将剩余的精力都用来互相厮杀,而是将部分精力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提高一个层面,将斯宾塞的“盈余”说运用在幼儿身上,运球、拍球、踢球等活动都是需要持久耐力、消耗大量体力的游戏,这些游戏让幼儿将剩余的精力宣泄出来,那么就可以减少焦虑、消极的情绪,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增强信心和自尊,建立起积极、稳定的心理环境。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个子矮小、皮肤白白的嘟嘟在独木桥上瑟瑟发抖,嘴里还在说:“这个好难啊。”而此时,其他的小朋友却斗志昂扬地向终点前进。在美术活动时,当老师讲解怎样涂色时,其他小朋友说这个很容易,而嘟嘟却说:“这个好难啊,我不想画了。”他甚至还想请老师来帮忙涂色。由此判断,这是一个个头不高、缺乏锻炼、动手能力比较的孩子,而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自信。

又是一天的晨间活动时间,我选择了纸球的抛接游戏。当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纸球朋友后,就分散开来进行抛接练习。嘟嘟在练习中发现,这确实很有趣,轻轻的,就算接不住也不会砸疼自己和小朋友。虽然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气馁。这时,我走到他的身边,帮助他找到了抛接的窍门:轻轻往上抛,伸出双手去接球。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抓着他的纸球好朋友,欢快地奔跑着去告诉好朋友这个喜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球类游戏帮助嘟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回了自信,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不再惧怕困难,有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将为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总结

球类游戏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但在目前五花八门的游戏材料面前,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球类游戏,而选择市场上那些华而不实、功能固着、模式单一的现代玩具,这是不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对球类游戏作用的看法,希望众多教育者关注球类游戏,将球类游戏更好、更多地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研究,1994(1).

[2]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上的意义.山东教育科研,1994(2).

上一篇:进化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心理治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