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权范文

时间:2023-10-04 10:57:59

采矿权

采矿权篇1

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

住 址: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

住 址:

根据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受让采矿权的基本情况

第1.1条 甲方转让给乙方的采矿权名称

第1.2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的许可证号

第1.3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发证机关

第1.4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所涉及的采矿区的地理坐标 (附地理位置图)

第1.5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所涉及的采矿区的面积是

第1.6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的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

第1.7条 甲方转让的采矿权权属情况

第二条 转让方式及转让价格

第2.1条 甲方应将采矿许可证规定的全部采矿区块的采矿权、矿山资产一次性转让,甲方和乙方在签订书面转让合同后,共同向 申报。

第2.2条 乙方同意按本合同规定向甲方支付采矿权转让金。

该采矿权转让金为每平方公里 元人民币,总价款为 元人民币。

第2.3条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经审批部门批准后 日内,乙方须以现金支票或现金向甲方缴付采矿权出让金总额的 %,共计 元人民币,作为履行合同定金,定金抵作转让金。乙方在审批部门批准后 日内,支付完全部采矿权转让金。

第2.4条 除合同另有规定外,乙方应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或付款日之前,将合同要求支付的费用汇入甲方的银行帐户内。银行名称: 银行 分行,帐号为 。

第2.5条 甲方银行、帐号如有变更,应在变更后 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由于甲方未及时通知此类变更而造成误期付款所引起的任何延迟收费,乙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第2.6条 因本合同采矿权转让所发生的税、费由合同双方平均分担。

第三条 不可抗力

第3.1条 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合同不负责任。但应在条件允许下采取一切必要的补救措施以减少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第3.2条 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在 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以信件或电报(电传或传真)的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且在事件发生后 日内,向另一方提交合同不能履行或部分的不能履行或需要延期履行理由的报告。

第四条 违约责任

第4.1条 如果一方未履行本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第4.2条 如果由于甲方的过失到使乙方损失,甲方应赔偿乙方已付出转让金 %的违约金。

第五条 通知

第5.1条 本合同要求或允许的通知和通讯,不论以何种方式传递,均自实际收到时起生效。双方约定各自的通讯方式为:

甲方 乙方

住所地 住所地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

电传 电传

传真 传真

任何一方可变更以上通知和通讯地址,在变更后 日内应将新的地址通知另一方。

第六条 适用法律及争议解决

第6.1条 本合同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及争议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和管辖。

第6.2条 因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双方不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机构,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七条 附则

第7.1条 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签字,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第7.2条 合同正本一式 份,双方各执 份。

第7.3条 本合同于 年 月 日有中国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签订。

第7.4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合同附件。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 方 乙 方

法定代表人(委托人) 法定代表人(委托人)

(签字) (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采矿权篇2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建[530号)、《省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财建字[]633号)和《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建字[]11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收取和使用管理。

第三条 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征收、使用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审批发证权限负责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具体执收。

第四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核拨,结余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第二章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收缴

第五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入包括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

(一)探矿权使用费是指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出让给探矿权人,按规定向探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

(二)采矿权使用费是指国家将采矿权出让给采矿权人,按规定向采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征收本级权限范围使用费收入,纳入同级财政管理。

第六条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是指(省、市、县)矿业权登记机关征缴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以及不需或只需进行简单地质工作即可开采(低风险、无风险)的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其价款收入按中央20%、省级50%、市级20%、县级10%的比例进行分成。

第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登记权限内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评估价、协议价或招标、拍卖、挂牌成交价开具“缴款通知单”,通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缴款人)到指定银行缴纳价款,缴款人在接到“缴款通知单”后7个工作日内办理缴款手续,缴款人依据缴款凭证办理登记手续和年检手续。属于分期缴纳价款的,应当按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期限和数额在年检时缴纳。对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的,不得办理探矿权采矿权登记手续和年检手续,不得发放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

第八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缴库程序。市、县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账户核算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县级财政要设立财政专户核算市财政返还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并将账户设立情况报市级财政备案。

(一)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缴库,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及时将收缴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填写“非税收入缴款通知书”,缴入同级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缴库程序。国土资源部门应按规定的分成比例,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应缴中央、省、市、县的分成数,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探矿权、采矿权收入的缴库工作。其缴库程序为:

1、省级下划分成价款收入缴库。在收到省级下划价款收入30%部分后,市财政部门根据市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按分成比例对划入价款收入,在每月25日前分别缴入市级国库和划入县级财政专户。县级财政国库部门收到划款后的2个工作日内作为本级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固定收入缴入县级国库。

2、市国土资源部门征收的价款收入缴库。市国土资源部门将市级审批登记的价款收入要按规定及时划入市财政非税收入专户,按分成比例计算出当月应缴中央20%、省级50%、市级20%和县级10%报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通过市级非税收入专户分别缴入中央、省级和市级金库,县级10%价款收入按属地直接划入县级财政专户。县级财政部门收到划款后在2个工作日内将划入的10%缴入县级国库。

未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的地区,采取就地缴库方式,即县级审批登记的价款收入,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后开具“缴款通知单”,缴款人在接到“缴款通知单”的7个工作日内,使用财政部门提供的“一般缴款书”,将价款收入就地全额缴入县级国库。办理缴库手续时,“一般缴款书”的收款单位栏填写“财政部门”,“预算级次”栏填写“共享”,“收款国库”栏填写实际收纳款项的县级国库名称,预算科目根据《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有关规定填写,在“备注”栏中注明“中央20%、省级50%、市级20%、县级10%”分成比例,并按有关缴库程序办理缴库手续。县级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每月终了后5日内将价款收入分成情况分别报市财政、市国土资源部门。

第九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由探矿权采矿权人在办理勘查、采矿登记或年检时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人在缴纳费用后,国土资源部门予以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第十条 以批准申请方式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按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备案的矿业权评估报告的评估结果收取;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按成交确认书确认的成交价收取。对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的,不得办理探矿权采矿权登记手续和年检手续,不得发放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

第十一条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必须一次性足额缴入国库,总额500万元以上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经登记机关批准,可以分期缴纳;采矿权价款分期缴纳期限不得超过6年,第一年缴纳比例不应低于50%,同时矿业权人按规定承担未缴价款部分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资金占用费。

第三章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支出安排

第十二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按3:5:2的比例专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资源保护和管理性支出。

第十三条 矿产资源勘查和资源保护支出内容。

(一)矿产资源勘查支出是指用于政府主管部门实施的市区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支出。

(二)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包括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支出和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支出。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支出是指政府相关部门申请或实施的国家或省、市专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配套性支出。

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支出是指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址遗迹、有区域地层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和产地以及具有国际或国内地学意义,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有较高代表性或观赏旅游价值的地学景观或现象等方面的支出。

地质灾害防治支出是指用于全市地质灾害实施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避让、工程治理、应急处置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

第十四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管理及成本费用支出范围。

(一)管理支出范围。勘查区块和矿产资源开采的审批、登记业务费,探矿权采矿权纠纷调处费,油气和固体矿产督察员工作经费,探矿权采矿权项目审查经费,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信息系统费用,矿产资源规划及专项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案审查经费,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重大政策调查研究、制度建设、宣传、业务培训费等支出。

(二)成本费用支出范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专用票据的购置费、登记公告费以及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形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所需的相关成本费用支出。

第十五条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用于管理性支出部分,由国土资源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年度支出预算,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审批,列入国土资源部门预算。

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立项管理。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经费预算审核和资金拨付等管理,并监督资金使用。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并年度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资金申请指南。

第十八条 资金申报程序。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安排的勘查项目和保护项目,按照隶属关系和申请指南要求以项目形式申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或承担单位为市属的,通过其主管部门向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申请;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或承担单位为区(县)的,通过其所在地国土资源、财政部门上报。

第十九条区(县)国土资源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后,市国土资源、财政部门组织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及财力状况确定项目预算。项目实施单位按批准的项目任务书编写项目设计,报市国土资源、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项目预算一经批准,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批准下达的预算使用项目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按照预算管理程序报批。

第二十一条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所在地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监督、验收,并将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上报国土资源、财政部门。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检查,追踪问效,实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截留、挤占和挪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一经发现,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县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采矿权篇3

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6条第2款中对采矿权予以了界定: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物权法》清楚地将矿业权归入用益物权,确定了在学界备受争议的矿业权的法律属性。《物权法》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受法律保护。根据采矿权的法律内涵,可以看出其带有支配权的性质,是权利主体在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基础上享有的对特定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一种定限物权。其本质就是经行政特许授权而产生的准物权。物权是绝对权,具有可对抗世间一切人的效力。权利人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绝对实现自己的意志,更主要的是,除了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一个第三人都负有不得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因此,《物权法》将采矿权纳入物权范畴,强化采矿权的物权属性,可以切实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为采矿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采矿权流转市场的形成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所有、国家开发政策,并未运用物权或产权机制,主要依靠政府直接管理监督探采企业的办法,开采矿产资源。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走向国家所有、分散开采利用模式,并确立了物权性质的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权利。《矿产资源法》第3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这表明取得采矿权应当通过严格的行政程序来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矿权只是一种行政特许权而非民事权利。矿产资源因其不可再生性及对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性,国家应当运用行政之力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采矿权依法流转的前提当然是采矿权主体从矿产资源所有者(通常是国家)手中取得采矿权。因此,采矿权的出让形成了以资源所有者和采矿者为市场主体的一级市场或称初始市场。相应地采矿权主体在其权利实施过程中因其他原因将其权利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此形式的流转即形成了采矿权的二级市场。其中采矿权二级市场的实现是以一级市场中采矿权的有偿取得为前提的。

我国起初并无采矿权的二级市场,1986年《矿产资源法》并未以物权的指导思想规范采矿权,对采矿权仍然实行由国家无偿授予并不得流转的制度,致使私营、外商等多种采矿主体出现后,国家对地质勘探工作的大量投入却被各种形式的矿山企业无偿占有,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随着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建立后,对于矿产资源利用的物权化和可流转性提出了挑战,因此,1996年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改变了采矿权绝对不可转让的规定,以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为核心,确立了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依法转让的法律制度。采矿权作为一项具有诸多用益物权特性的物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利益的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采矿权由于行政授权无偿取得不得流转的制度,抹煞了采矿权的趋利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而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和国际通行机制接轨,明确了采矿权的可流转性,为我国采矿权流转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采矿权的流转方式

采矿权的流转主要指在二级市场中的流转,具体表现为采矿权的转让、抵押、出租和承包等方式。

(一)采矿权的转让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采矿权的流转形式主要是有偿转让。这里首先应明确,采矿权是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所派生出来的一种他物权,二者之间是母权利与子权利的关系。采矿权人通过依法有偿取得采矿权,并通过占有使用矿产资源进而获得收益。当采矿权主体因各种情况不再需要这个物权时,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采矿权流转。但应该明确,采矿权的转让不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转让,无论什么人或单位,不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进行的采矿权转让都是非法和无效的。同时也应明确,由于采矿权支配的客体所具有的不动产性质,采矿权在不同主体间的有偿转让时,必须经国土资源管理机关的登记和批准。

我国《矿产资源法》第6条第2款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3条第2款均规定:已经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与他人。因此在经原许可或批准单位批准的前提下,采矿权的转让只限于取得采矿权的企业的资产或企业变动而发生转移,也就是只有负载于原企业的变动而变动,不得单独转让给他人。具体而言,采矿权可能因下列原因而发生转让:

1.企业兼并导致采矿权的转让。这项内容设置之目的,在于化解现实中相当企业资金有余但开采能力欠缺的尴尬局面,他们可以通过兼并具备开采能力的企业而完善自身的采矿资质,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这比通过自身技术上的集结力量扩大规模而具备采矿权主体资格要快而且容易得多。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企业破产拍卖导致采矿权的转让。在采矿企业破产的情况下,对企业资产的拍卖也必然会包括对采矿权的拍卖。在这种拍卖当中,竞买人若认为原主体的采矿设施还存有使用价值,可为采矿权的行使提供便利,那么,采矿权和相关资产的竞买就会合二为一;否则必然会出现单独竞买采矿权的情况,此时采矿权的转让已非原采矿权主体的自愿行动,而是在破产管理人与权利受让方之间进行的。应注意,整个拍卖过程应受到国土资源管理机关的严格监督,对参加采矿权拍卖的竞买人是否符合采矿权主体的资质要求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禁止参加,以免导致程序资源的无谓浪费。

3.因企业的具体需要导致采矿权的转让。有些采矿权主体因为本身的具体情况会自愿转让其采矿权。例如在取得采矿权以后,由于某些非人为的因素导致企业丧失了开采能力,或者在法定时间内不能开始其开采活动,如不转让就会被终止其采矿权主体的资格,那么采矿权主体往往会把其未行使过的采矿权有偿转让出去等。对此类情况,国土资源管理机关应对采矿权的转让条件严格审查,以避免在转让采矿权的外形下,为牟取暴利而倒卖采矿权的违法行为发生。

(二)采矿权的抵押

采矿权抵押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在许多情形下采矿权是一项最保险也是最有价值的财产,因此我们在基于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的需要而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将采矿权作为抵押物往往是外国银行的首选。

对于采矿权能否抵押,我国大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理由是所谓权利抵押权,是指以不动产他物权为标的而成立的抵押权,是担保物权,依照物权法定意义,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创设物权,而我国现有法律没有明确将采矿权列为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所以,采矿权不能抵押。笔者认为,《担保法》第34条规定的可以抵押的财产中虽未明确将采矿权列为可以抵押的财产,但同时规定“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也可以抵押,采矿权作为财产权的一种,属用益物权,用其抵押融资以发挥资产的最大经济效益,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采矿权不得抵押”的强制性禁止规定,根据民法中“法无明文禁止即是许可”的原则,以采矿权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的履行也是实现其财产价值属性的一种形式,其抵押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将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使得采矿权抵押的法律效力进一步确定化、合法化。该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将采矿权明确归属于用益物权。同时,第180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其中第(七)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这条规定改变了《担保法》关于可抵押财产包括“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的规定,大大扩大了可抵押财产的范围。因此,采矿权抵押并无法律上的障碍。

采矿权抵押贷款既为矿山企业解决了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也充分发挥了采矿权作为物权的担保价值。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收回的可能性是左右其放贷与否的砝码,而抵押物的价值及社会需求度又直接决定了贷款的能否收回。矿产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必然导致采矿权拍卖时竞买者的络绎不绝,这在极大程度消除了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便会使资金融通更加顺畅,因此采矿权成为银行最理想的抵押物之一。另外,对于因采矿建设需要而向银行贷款的情况,银行在要求其以采矿权作为抵押的同时,还可以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把贷款全部用于矿山建设和矿山开采之中,并将所形成的矿山设备一并抵押,在其不能还贷的情形下可将用贷款购置的机器设备、建设的矿山工程等生产投入与被抵押的采矿权一起进行拍卖还贷,已经形成的生产规模和矿山生产提供的便利条件既有利于抵押权的实现,又同时避免了因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三)采矿权的出租和承包

与抵押采矿权类似的是,对于采矿权的出租和承包,法律也未做出明确规定,如上文所述,采矿权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才可以转让。除此之外,在其他任何情形下变更采矿权的,均不符合法律规定。这种法律界定的真空导致了现实中以出租、承包的形式将采矿权移转他人开采的现象大量涌现。对此,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15条虽然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强大的利益驱使使得现实中擅自承包出租采矿权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显而易见:一方面采矿权被出租承包后,大多采矿权人对矿山的开采从生产到经营完全放任不管,而承包方或承租方为在有限期限内获得最大效益,必然采取采富弃贫的短期行为,使得国家“合理科学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原则形同虚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规避了主管机关的行政审查,承租方或承包方的采矿资质无从保障,这不仅使登记管理机关在发证时对采矿权人的资质审查成为无用之功,而且还为安全开采和有效利用矿产资源深埋了隐患。因此,对采矿权出租和承包立法上应尽早地予以明确和规制,以健全完善其管理体制。

四、立法建议

采矿权篇4

我国实行采矿权审批分级管理制度,不同的采矿权按矿种和储量规模分别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采矿权转让审批则由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专属审批。目前,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的规定,原本由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实施的采矿权转让审批,下放至由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实施。意味着采矿权转让原二级专属审批,也与采矿权登记相同实施了四级审批,对于市、县国土主管部门无疑是一种新的机制和面临新的问题。

1 采矿权抵押的条件

按照《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矿业权抵押按照矿业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管理。因此,抵押的采矿权必须符合采矿权转让的相关条件:一是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一年;二是采矿权属无争议;三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四是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五是已出租、承包的采矿权不得设定抵押;六是采矿权原则上不得部分抵押。

2 采矿权抵押的申请

采矿权抵押,只要满足采矿权转让条件,采矿权人应依照国家政策规定到原登记机关申请抵押,办理备案手续。考虑到法律规定对国有矿山的特别规定,国有矿山在抵押前,也应征得其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和批准。可见在申请采矿权抵押登记、备案时,比照采矿权转让应持以下材料到原发证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一是抵押备案申请;二是抵押合同;三是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一年;四是采矿权属无争议、无出租、无承包的证明;五是抵押人按规定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证明或凭据;六是为抵押对储量余额而编写采矿权评估报告及审批机关的采矿权价值确认书或抵押权人出具认可其评估价值的证明材料。七是国有矿山企业的附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抵押的文件;八是采矿许可证。原发证机关经审查、核准登记备案的,应在被抵押的采矿权登记系统注明抵押事项,并应在《采矿许可证》上做他项权利记载,最后开具批准采矿权抵押的备案证明。

3 采矿权标的物的自身风险

如何防范采矿权抵押风险,首先要了解它有那些迴异的风险

3.1 资源储量估算风险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矿体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矿床控制与研究程度;选择勘查网度和工程手段;计算参数(样品分析)测定的设备;估算方法的选择等等。由此不同级别的储量其探采对比结果就有不同的误差,如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指勘探程度已达详查地段C级储量,一般允许估算误差30﹪,个别矿种允许≦40﹪。由此可见矿产的实际情况与勘探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难以准确计算。

3.2 矿产价值递减风险

矿产资源一般是不可再生的稀缺的可耗性自然资源,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储量余额和经济价值会逐年减少,其派生出的权能也将随之缩小,直至消失。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矿区外部条件的变化和采、选(冶)技术的提高,过去一些不能开发利用的,或开采是不经济的,通过重新评价而复活。如攀枝花2.3×109吨表外矿通过粗粒抛尾的选矿工艺可恢复到表内的品位,从而解决了利用问题,而使储量大幅度增长。

3.3 矿业用地风险

矿业的开发必然要涉及到土地、山林等用地问题,矿业用地涉及国有土地时,应由采矿权人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方式取得;矿业用地涉及集体土地或集体用地已被承包时,问题就比较复杂。通常前者要先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用地。《物权法》颁布实施后,集体土地的征用被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而矿业开发基本不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后者要与村民委员会或承包人订立合法的土地流转协议,否则涉及非法改变土地用途。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未经审批私自变更土地性质的采矿权不合法。《矿产资源法》对矿业用地未做出具体规定,而对于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进行采矿时,土地的集体所有人(承包人)和采矿权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何者优先等目前也无具体法律规定。但从权利不得滥用角度出发,保护合法权利人取得在先权利的原则,当采矿权与土地承包权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为采矿权人及抵押权人顺利实现权益带来障碍。

3.4 企业许可证被吊销的风险

《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采矿权人被吊销许可证时,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债务人承担。采矿权属于一种行政色彩浓厚的物权,不但其流程需要满足十分严格的条件,而且在法律规定的法定情形下,国土主管部门可以对其实行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许可证可能被吊销的情形主要有:1.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采矿权的;2.以承包等形式擅自将采矿权转给他人进行采矿的;3.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经责令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4.不依法提交年度报告,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5.采用破坏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6.矿山监管不力、引发安全事故的等等。一旦被吊销许可证,就意味着采矿权丧失,直接影响抵押权的实现。

3.5 国家政策调控风险

各国都因政策调控等诸多原因,对本国的一项重要矿产实施保护性开采,同时也进行必要的限制,乃至关闭。如我区的稀土和小煤矿。因此,采矿权抵押的行使比较容易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4 采矿权抵押风险的防范

采矿权抵押涉及较多的风险,因此,在设定抵押时,抵押权人既要注重抵押物本身的效力,又要注重抵押需要满足的条件和抵押物本身的风险。所以在设定采矿权抵押之前,抵押权人应着重对采矿权的效力进行审核和查询,以确保采矿权合法有效:一是审查采矿权人取得采矿权的时间(是否投入生产满一年)及有效期(防止抵押期间采矿权失效);二是审查采矿权人是否按期缴纳有关规费,尤其是采矿权价款是否交清,并要求采矿权人提供相关凭据的证明;三是审查采矿权人是否已将采矿权出租、承包;四是审查采矿权人是否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是否履行了安全生产及环保义务;五是审查采矿权人是否合法取得矿业用地使用权;六是到原发证机关查询采矿权是否抵押给其他债权人;七是审查为抵押对储量余额而编写的采矿权评估报告及审批机关的采矿权价值确认书;八是采矿权抵押设定后,抵押权人还应及时跟踪了解抵押人履行各项法定义务的情况,及时督促年检手续等,防止采矿权被吊销事件的发生;九是小矿山的开采属高危行业,抵押权人应选择安全制度健全、安全设施完善、安全管理及从业人员齐全的采矿企业。同时还可通过主动的过程监督检查隐患排查,加大对抵押人安全、环保等指标的考核,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

5 抵押权即将丧失,抵押权人权益的实现

5.1 矿山企业发生安全事故,许可证即将被吊销,根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采矿权被吊销许可证时,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债务人承担。企业因安全事故的原因证明被吊销,就意味着采矿权丧失,直接影响权益的实现,抵押权人只能通过向抵押人索赔的方式实现。如果拍卖采矿权,相对于事故赔偿的,抵押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

5.2 矿山企业破产的,在申请实现权益前,委托法院或者其他拍卖单位对采矿权进行处置,待采矿权转让给符合国家规定具有开采方案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包括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和资金能力的资质主体后,再从处置的采矿权所得中依法受偿。

5.3 《物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因登记的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当采矿许可证被原发证机关或上级机关吊销后,抵押权随之消失,赔偿责任应由原采矿权人承担,如果有证据原发证机关有疏忽、过失,造成采矿许可证存在瑕疵的,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原发证机关亦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作者简介】

吴劭宸(1981),女,汉族,广西省南宁市人,国际商务学院,硕士,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采矿权篇5

关键词:采矿权;法律属性;矿产资源转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16-04

引言

近十年来中国探矿权、采矿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时较短,还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致使圈而不探、以采代探、无证勘察和开采、乱采滥挖,矿产资源浪费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频仍,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频发等等。这些集中在勘察、开采阶段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改善两权管理的紧迫性。

新一轮矿法修改将《矿产资源法》的调整范围定位在矿产资源勘察开采活动相关的法律关系上,既要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又要坚持所有权与采矿权、探矿权相分离,进行市场化配置。探矿权、采矿权作为一项既定制度,在矿产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何处理探矿权、采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两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两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对矿业活动进行监管等问题都离不开对两权法律属性的分析和定位。探矿、采矿虽同属矿业活动,但其处于不同阶段,性质差异较大,本文暂对采矿权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

一、似物权而非物权

1.采矿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及内涵。采矿权,是指采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采矿权人开采矿产资源要经过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的许可,即采矿权派生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具有了他物权的轮廓,进一步说具有了用益物权的雏形。采矿权还具有用益物权作为他物权的另外一显著特征,即有一定期限。2007年公布并实施的《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一章提及: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物权法作为私法,其这一规定体现了采矿权的私权性质,明确了采矿权人对矿产资源的物上请求权,即对世权。此外,采矿权的登记公示、一物一权等也是用益物权的一般属性。

采矿权具有了用益物权的一些基本特征,一些学者将采矿权定性为用益物权。而另一些学者虽然也认可其用益物权属性,但是因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而将其视为准用益物权。实际上否定了其用益物权的定性。

采矿权实质是国家以允许采矿权人直接对国家专有的某一特定化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并取得矿产品的所有权以通过商品交换而获取利益为条件,要求采矿权人支付相当的对价,一般是采用分期分批长期付款的办法,来满足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人的经济利益(李显冬,2002)。这与1994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6条对采矿权的描述基本相同。通说认为,所有权标的物在生产中被消耗、在生活中被消费,如油料燃烧、汽车报废或者因其他原因灭失,如地震、大火导致房屋坍塌、烧毁。在此情况下,由于标的物不存在了,因而该物的所有权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标的物虽然毁损,对于其残余物、赔偿金、保险金等,原物的所有人仍然享有所有权。在采矿权制度中,矿产资源经过采矿权人的开采活动趋向灭失,矿产资源所有权随之灭失,取而代之的是矿产品及其所有权人――采矿权人。国家丧失了矿产资源及其所有权也没有取得矿产品所有权,是国家允许采矿权人采矿的结果,是矿产资源转让的后果。

现金流量法作为采矿权基础的评估方法,矿产品销售收入几乎是唯一的正项现金流,以抵消各项支出而获取利润。完全体现市场原则的现金流量法从价值确认的角度也反映了矿产资源转让的事实。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第72条,除另有约定或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收益也随之转移。采矿权人的开采活动是取得行为,是一种交付的方式,因此一些学者将采矿权定性为物权取得权,矿产资源转让之意是不言自明。中国著名法学家江平将采矿权定性为债权,强调采矿权人与国家之间就采矿活动达成的协议。所谓“债”是将要或应当交付还未交付,矿产资源转让是采矿权协议中的应有之义。

2.用益物权定性的原因与影响。中国法学界学者普遍将采矿权定性为非用益物权或准用益物权。事实上,许多国家都将采矿权视为准用益物权,即非用益物权,但由于其具用益物权的相关属性,又准用用益物权的相关规定。中国物权法采用了相似的做法,仅在用益物权一章提到采矿权受物权法保护而未作出具体的规定。用益物权的定性则主要流行矿学界部分学者及矿政部门。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加之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宪法),矿藏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民法通则)等规定使得一些学者尤其是矿政部门在分析采矿权法律属性时总想绕开矿产资源所有权改变这一事实,以避“买卖”矿产资源之嫌。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耗看成是使用,对国家矿产资源(矿产品)事实上的处分看成是对矿产资源的收益,并将其看作采矿权有别于传统用益物权的一个特点,得出采矿权是最完整的用益物权的结论。

将采矿权定性为用益物权,忽视或淡化矿产资源所有权改变这一法律事实使得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处分变成了法律上的用益行为,资源补偿按照用益标准补偿,与矿产资源的实际价值相去甚远。本是要体现矿产资源不得买卖等相关规定,而现实情况是,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偏低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还会促使产能和需求不合理地膨胀, 进一步扭曲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最终结果是资源开发活动不可持续。无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变更,否认矿产品是矿产资源,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将采矿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变更的再认识。采矿权的行使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转让,但采矿权概念及采矿权人权利、义务的描述中均未明示矿产资源转让。那么矿产资源到底能否转让,如何看待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改变呢?

首先,虽然大部分矿产资源(矿体)潜伏于地下,但经过勘探其产状、品位、边界等特征均可以被掌握,实施适当的采矿方法可以将其取出。其次,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是明确的,在中国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均属国家所有。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因此从所有权制度来说,矿产资源转让没有障碍。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采矿权制度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改变呢?此问题在理论研究与矿业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了矿藏属于国家所有。1984年的民法通则对于矿产资源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81条,其最后一款规定:国家所有的矿藏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矿产资源不得转让似乎就此定型。1986年、1996年矿产资源法及以后的行政法规、规章主要围绕探矿权、采矿权做出具体规定,始终未触及矿产资源转让的问题。矿产资源不得转让的观念根深蒂固。将采矿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把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处分看成是对矿产资源的使用、收益是完全照搬了民法通则第81条第1款的提法。在实践中,1994年海南省酝酿制定采矿权有偿出让的地方性法规被当作是“出卖矿产资源”,受到严厉批评,被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经过“研究”,不再“出卖”矿产资源,而是出让国家的采矿权,实行“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采矿权概念看似“巧妙”规避了“出卖矿产资源”的诟病,事实上正是以“其他方式”转让矿产资源。

然而,根据中国宪法及民法通则,得不出矿产资源不得转让的结论。民法通则第81条最后一款强调的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买卖、出租、抵押)非法转让,强调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最终控制,而不是不能转让。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当然有权转让矿产资源,这不与宪法、民法通则矛盾。遗憾的是1986年及以后的矿法对矿产资源转让只字不提,甚至尽量绕开、规避,有杞人忧天之嫌。实践中,转让矿产资源普遍存在。矿产资源经过开采、选矿、冶炼后形成矿产品,矿产品是矿产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附加了劳动投入的矿产资源,矿产品的转让至少是矿产资源的转让。国家(国有企业)开采矿产资源,出口矿产品就是矿产资源的转让,矿产品进入民营企业等生产领域也是矿产资源的转让。顺便指出,这与矿产资源是否具有劳动价值论中的所谓“价值”无关,这里强调其所有权的变化。

以铁矿石为例,国家通过国有企业转让铁矿石、铁精矿,都是矿产资源的转让,但转让的时点不同、所附加的劳动投入不同。采矿权人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矿产品所有权也是矿产资源的转让,将转让的时点更提前了。矿产资源转让的时点有先有后,但都是国家行使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结果。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转让其所有权,矿产资源才得以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转让矿产资源并非一定违法行为,关键要看谁在转让,是否有权转让。而不是一提到矿产资源转让就“谈虎色变”,马上寻求其他的理论“支撑”,如以上“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的研制。

二、似买卖而非买卖

如前分析,采矿权具有矿产资源转让的性质,能否将采矿权看成是矿产资源的买卖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如下:

1.国家设置采矿权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投资,使矿产资源进入到生产流通领域,发展国家的物质文明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采矿不仅是采矿权人开采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的权利,同时也是采矿权人的义务。矿产资源开采不同于普通商品从一地到另一地简单的位置变动,其工程建设周期长,工艺复杂,是人力、资金与技术的高度结合,采掘业也是大公司、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集聚的领域,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国家之所以非常重视采矿权申请人的资质,在于其有无能力经济、有效的履行其开采矿产资源的义务,以更好地发挥矿产资源的潜在效能。因此采矿权不是简单的矿产资源转让,不是对所有权转让后的矿产资源置之不理。

2.矿业活动所涉利益极其复杂。采矿权人作为市场人,通过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品,其志在于谋求经济利益。矿产资源开采活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当地的基础设施过度耗费等等从而把普通公众卷入其中。当矿区占有耕地时,还涉及采矿权人与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协调问题。所以不同主体对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矿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矿产资源转让所能涵盖。

3.采矿权人拥有、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采矿权的转让是相关权利义务的整体转让,是合同的转让,要经过合同的相对方――矿管部门的批准或允许。从这点上说,采矿权的转让与其他商品的买卖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些国家,重要矿区采矿权转让还须经过新一轮的招标,选择受让人,其实质是一个收回欲转让的采矿权并重新出让采矿权的过程。

4.从实践看,过分强调采矿权矿产资源买卖的性质易致采矿权的市场的炒作,淡化采矿权人环境保护等义务意识,不利于正常矿业活动的进行,违背国家设置采矿权的初衷,在中国现行的自助式采矿权制度下尤其易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掠夺式开采的不良行为。

三、似民事合同实为行政合同

1994年矿产资源实施细则规定了采矿权人权利义务,随着中国矿业权制度的发展,必将逐步规范、明确。2000年、2003年分别出台了《矿业权出让转让暂行规定》、《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确认了批准申请、招标、拍卖、挂牌等采矿权出让方式。2003年《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中标人、竞得人后,主管部门应当与中标人、竞得人签订成交确认书,并明确说明成交确认书具有合同效力。

国家同时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及管理者,在采矿权协议中其是所有者身份还是其管理者身份呢?这其实是国家的本质问题。国家通过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自己所有,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者身份派生于其管理者职能或国家本质,国务院行使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则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具有的意义。因此,采矿权成交确认书不是一般意义上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即它不是普通的民事合同,而是行政合同,具有行政合同的特征。

首先,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为行政主体,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行政机关一般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双重身份,以其民事主体身份签订的合同,如与家具厂签订的办公设备购置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当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身份签订合同时,该合同才是行政合同,如民政部门为实施救灾而购买救灾物资所签订的合同。采矿权成交确认书体现的是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

其次,合同的目的为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采矿权成交确认书规范了采矿权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权利义务,目的是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最大程度发挥矿产资源“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作用,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直接体现了地质矿产部门的管理职能。

第三,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于合同的履行享有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和解除权。合同订立后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法律政策的重大调整而必须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可以行使单方变更、解除权。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这种行政优益权在中国矿业活动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

四、采矿权――行政合同内容设置的思考

行政合同结合了合同与传统行政行为的特点,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民事合同中契约自由的精神,反映了采矿权人的意志,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明确了主管部门和采矿权人的权利义务,使矿产资源管理目标具体化。合同履行中同时保留了主管部门的行政优益权,对合同的履行有监督权、指挥权保证了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行政合同也要遵守合同实际履行、本人亲自履行及诚实信用的原则。一经签订,对双方都是一种约束和限制。科学设计合同内容,对于实现矿产资源的集约节约开发、绿色开发、和谐开发十分重要。

1.采矿权模式的选择。采矿权人通过开采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采矿权可采用两种模式:(1)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段内授与采矿权人采矿权,权利人通过采矿活动取得矿产品;(2)将一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转让给采矿权人,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通过采矿取得矿产品。模式(1)强调采矿权的期限性,时间到则采矿权终止。有点像自助餐,可以将其称为自助式采矿权。权利人根据自己利益考量,容易导致采富弃贫,形成资源浪费,对矿产资源所有人不利。中国现行的采矿权这种模式的色彩较重,即先取得采矿权,后取得矿产品。模式(2)强调权利人对矿产资源的占有,矿产资源采完权利终止。与模式(1)不同,是先取得矿产资源,跟进以采矿权。其产权关系更加明确,权利人容易对自己的长远利益作出规划,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自律性较强。可以将其称之为自主式采矿权。

中国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以及综合利用水平都较低,矿业权人热衷短期行为,缺乏保护和珍惜矿产资源的长远动力。这与中国采用自助型矿业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实践中采矿权的期限很短,甚至有的只授一年,采矿权所授年限与矿产资源储量不匹配,造成掠夺式开采。矿产资源开发一般都在边远山区,监管困难。因此,自主型采矿权更有利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监管成本。另外,采用自主式采矿权应对拟设采矿权的矿区完成较为详尽的勘探,为采矿权的评估提供准确依据,不应只限于完成必要的勘探工作的粗放式管理。

2.地质矿产部门行政优益权。行政合同行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维护公共利益对于合同的履行享有行政优益权,具体体现为监督(下转130页)(上接118页)权、指挥权、单方变更权和解除权。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规定行政合同的法律,有关行政合同的变更、解除可以参照合同法的规定。由于一方违约,致使合同的履行不必要的,可以变更我解除合同。如果是采矿权人违约,行政机关有权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同时对采矿权进行制裁。如果是行政机关违约致合同无法履行,采矿权人可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亦可要求行政机关赔偿其所有损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谨慎行使其行政优益权,尤其是合同变更与解除权。中国矿业存在行政优益权过度使用的倾向。

3.政策的汇总或表现形式。采矿权――行政合同,终归是一种行政行为,是一种执法行为,行政机关、采矿权人的各项权利、义务,如各项税、费征收等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合同要反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精神,这些文件在合同里要有适当的反映,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一言以蔽之。关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复垦等采矿权人义务要因矿制宜,给以明确,以便合同的顺利履行。

4.各项费用。由于矿业的特殊性,建设周期较长,矿山的经济寿命也较长,因此涉及采矿权里的各项税费首先考虑用矿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来计算,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减少长时期内由于通货环境的变化可能调整的次数。

参考文献:

[1] 朱晓琴,温浩鹏.对矿业权概念的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81-86.

[2] 甘藏春.在《矿产资源法》修改协调小组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12,(2):19-21.

采矿权篇6

第二条采矿权价款是国家依法出让采矿权取得的收入,包括以协议方式出让采矿权取得的全部收入和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出让采矿权取得的全部收入。本办法适用于市收取采矿权价款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采矿权价款的收取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出让采矿权评估价、协议价或招标、拍卖、挂牌成交价填具缴款通知书,通知采矿权申请人缴款;采矿权申请人在接到缴款通知书10个工作日内到市国土资源局审批大厅办理缴款手续。

采矿权价款缴入市级国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采矿权申请人未按规定及时缴纳采矿权价款的,由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在30日内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2‰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采矿权登记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四条采矿权价款的分成

缴入市级国库的采矿权价款,作为市级财政预算收入。为体现集中资金办大事又兼顾县区积极性的原则,市财政按缴入国库采矿权价款的20%集中资金,重点用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矿产开发技术改造支出,其余资金扣除采矿权评估费后市、县(扩权县、区)两级之间按6:4比例分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核定各县、区分成款具体数额,由市财政局将款项拨付到各县、区财政局。

第五条采矿权价款使用范围

(一)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矿产开发技术改造等支出。主要用于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的矿山企业;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重点及方向,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绿色环保先进技术推广使用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改造等支出。

(二)采矿权管理及成本费用支出。主要用于矿业权规划,矿业权市场建设经费,矿业秩序整顿经费,勘查区块和矿产资源开采审批、登记业务费,采矿权纠纷调处费,矿山督察员工作经费,矿业权项目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检查、绩效评价工作经费,地质资料保护经费,矿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地质博物馆经费,矿山实测工作经费,其他与矿业权管理有关的经费支出;票据购置费,登记公告费,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相关费用,与矿业权相关的其他成本费用。

(三)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

(四)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支出;

(五)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遗迹标本购置支出;

(六)与矿业相关其他支出。

第六条采矿权价款项目的申报

市级留成的价款。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每年下达市级采矿权价款使用方向和重点,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要按照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于每年的4月底之前报送市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县区申报的项目,要由财政、国土部门联合上报,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内容由市国土资源局确定。市国土资源局对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后,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及财力状况安排项目及经费预算,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于5月底前联合下达。

县、区分成的价款。县、区国土资源局按采矿权价款使用范围编报预算,属于地勘、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要上报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后,向县区财政局申报资金,组织项目实施;属采矿权管理及成本费用支出,由县、区国土资源局提出预算,县区财政部门审批列入县级国土部门预算。

第七条采矿权价款的管理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采矿权价款收入的监督管理。对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采矿权价款的,不得办理采矿登记手续,不得发放采矿权许可证。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对办理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业务所需经费给予保障,确保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的足额收取并及时上缴财政。

各级财政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采矿权出让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要依法对应收不收、不及时足额缴库、截留、坐支、挪用及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从严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采矿权篇7

第一种观点认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合同自批准之日生效”。据此,并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的规定,此采矿权转让合同应在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而本案中,甲乙双方没有办理批准手续,故双方所签采矿权转让合同无效。

第二种观点认为:《物权法》第十五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甲乙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不属于“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的情形,故,该采矿权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上述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反映了在界定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上,法律适用存在冲突。究竟该采矿权合同是否生效?何时生效?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明确采矿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性质

《民法通则》第八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国家所有的矿藏,可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开采,也可依法由公民采挖。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由此明确了采矿权的财产权属性。《物权法》在第三编第十章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此条明确了采矿权的物权属性。1996年修改的《矿产资源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其他行政法规规定:采矿权依法有偿取得并可流转。在矿业权(包括采矿权、探矿权等)的出让过程中,矿业主管部门是作为矿产资源所有人的人,代表国家,以平等的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而其在行使矿业法律、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利,对矿业权的受让人资格进行审查、管理和监督时,则是以行政管理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前者体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后者体现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由此可见,采矿权转让合同是不动产物权转让合同,属于民事合同。

二、采矿权转让合同的适法原则

采矿权转让权合同属于民事合同,那么有关于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合同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有着不同的规定。《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批准转让的,转让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物权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这三个规定,到底是适用哪个?笔者认为应该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从《物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不动产物权合同在成立时生效;当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时,从其规定或约定。在这个除外规定中强调的是“法律”另有规定,而不是“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与《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相比,合同效力界定的法律依据范围变窄了即由“法律、行政法规”变为了“法律”。据此,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适法原则,在界定采矿权转让合同何时生效方面,《物权法》的适用应优先于《合同法》;同时,《物权法》也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上位法;因此,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界定标准在《物权法》实施后有了质的变化,而并不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规定的批准生效说。故,本案中争议的采矿权转让合同应自成立时生效。

三、认定合同有效,更符合立法本意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了鼓励交易、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原则来看,合同一旦符合了《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三个条件即成立生效。首先,在当事人之间即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其次,物权的转移是对合同的履行。合同生效后,有的合同可能并且能够履行,有的合同履行要受当事人之外其他因素的制约,甚至有的合同根本无法履行,出现了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履行不能。合同的效力标准不能依当事人是否能够履行该债权债务为依据。第三,合同成立,并符合《民法通知》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只是因为履行不能而认定该合同无效,那么对于非违约方来说显失公平。因此,认定合同有效要比认定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好。因为违约责任的赔偿包括了可得利益的赔偿,而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中赔偿损失的范围一般以赔偿实际损失为限。该采矿权合同亦是如此。

采矿权篇8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加强矿业权管理,是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振兴工作大会,在振兴工业大会上,李军书记的重要讲话专门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市是资源大市,磷、铝、煤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化率还很低,没有真正体现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以开阳县为例,有大约一半的磷矿石没有就地加工,而是销售到外地。全市矿产资源的矿业权目前没有集中到有能力将产业链拉长的企业上来,大都数企业都是单纯的卖矿,只追求现实利益。所以我们分通过这次清理,要摸清家底,为通过矿产资源整合使矿产资源向有能力拉长产业链的企业相对集中打下基础。近年来,我市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相关工作和程序得到进一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矿业权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一些地方还存在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开采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矿产资源破坏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矿业权监督薄弱,利益纠纷等问题。我市有一些区县的矿点开采十分混乱,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由于矿山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采用十分落后的技术和工艺乱采滥挖,既对矿资源造成了破坏和浪费,又留下了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2009年2月,省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对我市整规工作验收时,向我市通报指出的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7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清理工作,是严格执行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巩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次专项行动,对于我市清理整改当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我市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工作制度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这次专项清理工作,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规范我市矿业权出让管理的必然要求。各区(市、县)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矿业权非法出让的极端危害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把专项清理工作作为今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执法监察工作的重点任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力争用半年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专项清理工作任务。从现在开始,也就只有半年的工作时间,请大家抓紧时间完成这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确保专项清理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展专项清理工作行动的实施方案。各区(市、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加强统筹协调,务求取得实效。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清理。清理工作是确保专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是“查问题找原因”的线索和“整改”的基础,必须扎实认真、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各区(市、县)要认真对照国土资发〔2006〕12号文件的要求,从矿业权设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价款评估、矿业权延续转让、日常监管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出台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探矿权采矿权审批出让情况逐个进行清理。对有悖于国土资发〔2006〕12号文件的实施办法或文件规定和自国土资发〔2006〕12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市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要进行认真清理。特别是对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混乱,在矿业权审批出让过程中,不按规定方式出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暗箱操作,截留挪用矿业权出让价款的行为进行重点清理。

二是查问题找原因。查问题找原因是确保专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是“整改”的依据。对于清理过程中发现的与国土资发〔2006〕12号文件规定相悖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归类,剖析问题原因,进行自查自纠,同时,要区别不同性质,分类处理,坚持边清理、边纠正、边规范。在专项清理工作开展之前,对一些地方出现的采矿权出让不规范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并加以纠正;对专项清理工作期间,仍违反规定审批出让采矿权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有、权钱交易、与不法矿主相互勾结审批出让采矿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三是整改落实。整改工作是确保专项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探矿权采矿权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要求。各地要针对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对策和措施。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矿业权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采矿权审批出让行为,总结经验并转化提升为管理理念和制度,从源头防治腐败工作,促进廉政勤政建设。

三、加强领导,扎实有序推进专项清理工作

开展专项清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区(市、县)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专项清理工作是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严格执行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巩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工作制度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对专项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各区(市、县)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比照市的做法,成立相应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时间,确保有人负责和有人推进。

(二)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市、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察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和联络员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要组织专门力量,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确保专项清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开辟专栏、专题、专刊等形式,跟踪报道各地开展专项清理工作动态,大力宣传专项清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多层面、多形式、立体化宣传格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为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参考。

(四)严肃责任追究。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该禁止的要严格禁止,该处罚的要坚决处罚。切实做好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当前,我市对矿产资源,还存疏于管理的情况,甚至近期就在市政府眼皮底下都有破坏林业资源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更何况在边远的农村如果我们再疏于管理那情况将会更严重。所以我们要通过这次专项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做到不留死角。对于这次专项工作清理出来的违规违纪问题和发现的案件线索,该查处的要严格查处,该执行的要严格执行,该曝光的要坚决曝光。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上一篇: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水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