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6 08:48:04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1

关键词:目标分阶段 过程管理 指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0-02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工程、科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许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紧张,师资、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不足,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致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成为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达到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内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给毕业设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研室教师人数有限,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指导时间有限,无法做到亲自指导每一名毕业设计学生,对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的问题积累,影响设计的正常进行及设计质量。

第二,部分学生出勤率较低,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是学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很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只求及格就行,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面对各种招聘信息,难以安心,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导致部分学生开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设计(论文)或图纸与设计任务书有较大的偏差,有时出现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对应不起来的情况。

第三,学生的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对设计题目缺乏总体把握,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例如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设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清,内容绘图、编写说明书的规格及内容、国家标准的运用、技术语言的运用、引用资料的规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答辩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题和工作表述思路不清、语言逻辑性差、技术用语不准确。

所有这些为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连续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分阶段细化任务,逐步实施、按指标检查的过程管理方案,提出了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按指标完成的新模式,强调对任务的细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使设计任务更加具体。采取了指导教师值班,学生带任务考勤的考勤方式、优秀及不及格设计均进行二次答辩的答辩制度。以下就毕业设计制度建设、设计过程控制、学生考勤及答辩等问题展开讨论。

2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探索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从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入手,使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总结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及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

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指导资格的审核及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程序规则及成绩评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2.2 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

由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关于矿井设计方面的内容,任务较重,对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涉及机电、地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大量设计规范及手册,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将重点放在自己所熟悉的部分,而其他部分考虑较少。对此,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将毕业设计按内容划分为设计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教研室在上报设计计划时,对设计任务进行细化,首先根据设计内容制定设计分阶段实施计划表,即将设计任务按阶段进行划分,制定出本阶段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主要的考核指标,然后在制定设计任务周历表,将每阶段任务按设计周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周设计计划及考核指标,结合周考勤表来掌握设计的完成情况,同时将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可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减小其畏难心理。使整个设计任务在完成小任务的基础上轻松完成。系部也可以通过各指导小组提交的计划表对学生涉及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随机的抽查,以便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3 更新考勤方式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2

1.1人才培养目标

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采矿工程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觉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我国现代采矿技术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采矿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矿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人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必要的。

1.3改革的可行性

矿业工程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承担了大量部级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较高,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中,力求扩大专业知识面,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经过百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211建设和985建设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招生资源方面稳步发展,生源充足。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行性。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

2.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强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1.1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实验室,学习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兴趣;另外,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动手进行有关创新思想的实验。在这样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奖励。

2.1.2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习效果

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对现场生产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产单位一般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一座矿井都能适合进行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的矿井必需具备必要的规范要求,才能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建设一些设备和设施齐全、制度规范的实习基地是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多年来一直努力与煤矿企业联合,建立专门为学生实习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开滦、冀中、晋城等多个现场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实践的需要。

2.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原来作为本科生的选修科目,学生覆盖率约为20%~30%。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专门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订,增加了创新教学环节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修内容包括: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创新教学环节设置具有以下要求。

2.2.1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

所有在校本科生全部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完成必修内容和6学分的选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安排是:第2学期学习科研导论课,第3学期完成科研选题训练,第4~7学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为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三个等级,由学生自由申请,择优安排。选修内容由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在校期间必须完成6学分以上的选修内容。

2.2.2学院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来选择指导教师,学院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专业老师的指导为本科生取得丰富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们和获得各种奖励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大,经历的时间长,学生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设计中难以主动地去认真做好设计,而是把设计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我们鼓励学生要把毕业设计当作自己一件心爱的作品去大胆创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3.2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找出各自在指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进而通过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2.3.3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由于毕业设计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设计进度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设计进度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进度要求,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进度检查,对于进度滞后的学生限期完成,并取消其申报优秀毕业设计的资格。

2.3.4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3.1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由于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使1、2年级的本科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扎实,并与后续的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3、4年级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指派业务精湛的实习教师随学生到现场,保证实习环节的落实。在实习过程中,由生产一线人员带队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同时由现场人员开设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创新教学环节全覆盖

所有的本科生都参加创新环节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安排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提高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设计观念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缺陷,通过此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水平。

4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改革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使本科教育从书本教育上升到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采矿技术和矿山生产实践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3

在特色专业培养计划中,按照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及前后连续性,将几个单项内容的实验集中起来,开设成综合性实验,既保证了单项内容的实验时间,又加强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有效地保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各单项实验针对具体章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容易造成仪器的浪费,集中开设时,整合实验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如结合实际的煤矿水害问题,识别矿井出水水源,既要有水化学常规分析,又要同位素分析,还要数学模拟,力学推导,要求必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又要求责任心强,培养了扎实的实验技能。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受设备限制,专业课程演示性实验较多。由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针对试验中的不足,我们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全过程演示出来,原理是什么,怎么操作,重点、难点是什么,那些地方容易出错,都一一作剖析。完善实验设备特色专业培养对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开出率和效果,我们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想办法设计制作部分模型,通过和生产厂家紧密结合,设计制作了河间地块潜水运动、向斜盆地承压水运动实验模型和装置,直观展示了达西流实际应用的问题。开放性实验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并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还设计、提供开放性、研究性的实验。这种研究性实验为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煤矿项目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这些措施和办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改革

以往,为了方便批阅,一般让全班就同一个题目开展设计,这样做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存在学生相互抄袭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做相应的改革,如对西北某矿水害问题做设计,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就水源探查、导水构造以及生态需水、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拟定不同的题目,再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计算和绘图等工作量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这样,整个设计有分工、有合作,较好地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的培养效果。在选题上,我们结合煤矿井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煤矿特色,如东部矿区水资源评价,必须结合矿井水量大、煤泥多,酸性大的特点;西北矿区则体现绿色开采、生态保水的特点;华北型矿区则体现奥灰水的特点等。在特色水文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煤矿企业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能独力承担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矿井地质条件、发现矿井防治水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雷同、内容相近、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毕业设计选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从实际的煤矿科研项目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从矿井生产中发现问题,凝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选题符合煤矿实际,切实要求能够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题时,我们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人一题,并鼓励学生到毕业后将要从事工作的煤矿企业,对实际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和指导老师一起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其次严格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毕业实习和设计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提交相关的材料,指导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抽查,并认真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实习过程和设计过程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一个稳定、完备的实习基地不仅教学内容要丰富、代表性要好,还要具备适宜的交通、食宿、安全等条件。目前,水文专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依托电子、金工和测量等相关专业进行安排;校外实习基地既包括登封、周口店、云台山等世界地质公园,也包括“产、学、研”合作单位,一般设在地质队、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勘探公司、煤矿等,要求各实习单位高度重视,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并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指导老师,学生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生产和项目总结鉴定等相关工作。由于地处焦作煤矿区以及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表河网密布、水井多、水位浅,校园本身就是理想的地下水实习基地,开展河间地块潜水、向斜盆地承压水等实验观测条件非常方便。焦作是全国有名的大水矿区,水害类型多,防治水工程实例丰富,是特色专业学生培养的良好基地,尤其特色专业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通过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到野外参与钻探、物探、区调或到煤矿下井进行地质编录、涌水量观测等训练,最后紧密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做出完整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良好。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4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具备两大特点: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采矿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探讨了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今后将继续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科学采矿的原理,努力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5

关键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核特色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l6-19.

[3]张东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探讨——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90-92.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6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对工程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现状

煤矿大都是井工开采,不仅井下生产系统庞大而复杂,而且人员活动范围和作业空间有限,对各个环节的要求也极其苛刻,稍有疏漏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灾害事故。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又是对从业人员的应用技能要求很高的行业,除非身临其境且亲手操作,否则很难完全理解和熟悉井下生产系统的立体空间特性,很难真正掌握和操持好必要的技术和装备,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鉴于煤矿生产的以上特点,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煤矿生产对下井人员在安全上的严格管理和要求,加之受行业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对学生下井参观、实习、跟班劳动多持不积极配合的态度,一是担心学生下井影响正常的生产进程,二是顾忌一旦学生在井下发生安全事故要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在校外实践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活动遇到极大的阻碍和困难。目前全国涉煤高校的大学生下井实习很难安排到位,并且已经愈来愈发展为常态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各内容环节在空间时间上的有机组合,是实践教学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案与开展步骤。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沿用至今的“三类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相应的课程实验,专业核心课有课程设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年分别安排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集中实习多采用井下参观的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实习环节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通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德国“企业主导型”模式[1],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模式[2],英国“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型”模式[2],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模式[3]。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条件和困难状况,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重点对集中实习的关键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建立了“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五位一体”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将煤矿井下参观、企业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演练、矿井实训中心操作、煤矿虚拟仿真模拟和现代矿井模型演示有机组合,共同用于集中实习,改变以往集中实习中只是单纯煤矿井下参观。“阶段递进”是指以煤矿井下现场的实习为主,以现代矿井模型展示、矿井仿真体验、矿井实训中心操作和实操基地演练为辅,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对煤矿生产的参与程度及对煤矿的认识程度,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的阶段递进,逐步深入,最终提高实践能力。(1)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专业集中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煤矿,对矿井的生产系统和生产环节有基本的概念,为后续专业课程增加感性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期间,配合教学内容,通过等比例缩小的实物模型展示煤矿地面工业广场和井下主要生产系统的概况,有效补充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矿井生产系统(如通风系统、采掘系统、运输系统、供电系统等)的空间立体感。实物模型展示主要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环节穿行,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1次煤矿井下的实习参观,加深对煤矿现场的印象和认识。(2)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学习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通过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扩展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煤矿专业知识后,借助大型的煤矿生产系统及装备的虚拟仿真软件,指导学生在电脑终端的虚拟现实环境下,模拟井下各个生产系统的作业过程,并依次操作不同生产工序的装备和仪器,以此来认识和掌握煤矿生产的组织和过程,同时逐步了解和熟悉不同装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集中安排2~3次煤矿井下实习感受,现场观看实际作业现场,亲身体验采掘组织与安全管理等主要生产环节和工作内容。(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完成所有理论知识之后,重点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培养训练实际应用能力,以利于毕业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适应煤矿生产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毕业实习充分依靠联合共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按照井下采掘作业流程依次亲自操作、调试各种机械、电器等装备。与此同时,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井下跟班实际参与生产作业,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毕业设计所需资料收集与准备。“虚实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煤矿井下生产现场的为真实现场,实操车间、实训中心等为虚拟现场;二是实际生产现场、实训实操现场和矿井模型等为实物场景,矿井虚拟仿真系统演示为虚拟场景。集中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真实现场”与“虚拟现场”、“实物场景”与“虚拟场景”的作用,虚实结合,提高实习质量。

2.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保障平台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的载体,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保障平台的建设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化实习基地及矿井实训中心。经学校批准,整合相关资产和设备,成立了安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煤矿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安全工程部级特色专业和采矿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多个教学和实验项目平台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总面积14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包括矿井火灾防治实验室、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室和数字化矿山实验室等17个专业实验室的综合教学科研基地。数字化矿山实验室是河南工程学院与中南大学及长沙迪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实现煤矿开采过程的数字化仿真,结合专业的矿山应用设计软件,可实现于煤矿地质、勘探、资源估计、储量计算、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设计,并可进行复杂矿井巷道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多角度、可视化的直观表达。矿井实训中心整体按照矿井实际尺寸等比例缩小设计建设。矿井系统采用立井、斜井混合开拓方式,岩层和煤层巷道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支护方式,巷道断面局部按矿井实际尺寸建设。所有机械及电气设备都按照煤矿的实物配置,其中主要包括综采液压支架、采煤机、带式输送机运等。实际生产矿井的几乎所有功能和元素都能看到,并能够从全局上认识矿井生产系统及矿井巷道的空间关系。目前建成并有效运行的校外实习基地共9个,重点建设了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新安煤矿、郑煤集团裴沟煤矿、河南大峪沟煤业集团和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标准化规范化实习基地。

3.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煤矿井下参观、企业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演练、矿井实训中心实际操作、煤矿虚拟仿真模拟和现代矿井模型演示,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2)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矿井的系统要素,从工作面(巷道)的局部到矿井的整体,从开拓掘进到采煤工艺,从煤岩赋存到机械电气,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了解和参与,克服以往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片面性和局部性。(3)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新颖性。各种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机组合,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参与程度的逐步深入,实践认识的逐步加深,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4)实践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和可重复性。矿井实训中心最终的建设目标是大型的煤矿科普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全天候随时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建设完成的“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能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具有众多优点,已经开始在采矿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未来还将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实践教学部分主要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探索实践,针对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模式具有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新颖性和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将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实践教学部分重要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2]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83.

[3]顾金亮.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训练模式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1(3):39-41.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7

1.以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方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该地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和毕节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煤矿资源的采掘和利用对促进毕节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矿业类院校主要集中在北方,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极少数毕业生选择西部落后地区就业,这些原因导致毕节市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作为毕节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从2008起就开设了采矿工程专业,为毕节市乃至贵州省培养输送了大批的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为地区煤炭实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2.有利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转型期学科建设发展。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进入由师范专业培养为主转变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转型期,学科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转型成败,学科建设既要考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兼顾自身的发展。学校以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地方矿产资源,全面掌握地方所需人才,整合校内资源,开设采矿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紧缺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矿山企业,解决人才匮乏难题。所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改革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案也是学校转型期内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工科专业,采矿工程专业在转型期内改革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转型的成败。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不同时期各院校的不同专业发展状况也千差万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办学思想落后。从专科阶段到本科阶段是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师范教育和工科专业要实现学科的转变,所以,在此阶段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办学思想,明确什么是本科教育,领悟不同学科间的办学特点,摒弃阻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落后思想,做到思路清晰、思想先进,塑造学校迅速发展的思想灵魂,做到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否则,陈旧的思想会束缚学科建设乃至学校的发展。

2.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者,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个人的能力和讲授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较强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然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办采矿工程专业时间较短,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较少,师生比偏低,加之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尽管教材都选用国家的规划教材,北方煤矿开采历史较长,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属于北方矿业院校教师编著,因此,教学内容主要以北方大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为背景,且内容陈旧,与贵州省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差别较大,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间的转化难度更大。

4.实践教学薄弱。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理论知识外,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较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等环节。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时,企业因考虑到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不是很积极地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形成了实习以参观为主,实习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对策分析

1.更新教育思想,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要站在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应有忧患意识。充分认识转型对学校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去办学,人才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旦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脱轨,将危害学生利益,也将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最终将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此外,服务应是主动的、多方位的,比如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可以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学历社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等。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期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期地方高校应注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应改变原有的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招聘较优秀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稳定师资队伍,减少人才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实地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合理选择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地区,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学知识与身边所见所闻越贴切,学生越容易接受,理论与实践转化时也相对容易。教材应尽可能选用与本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更吻合的规划教材,使学生能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校内各类实习内容相统一,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现有教材无法满足要求时,应积极组织兄弟院校及矿山企业编著以本地水文地质资料为背景的教材。

4.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增强实践教学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政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实践教学跟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教学得不到保障绝对培养不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主动积极地与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了解企业所需,使企业认可,加快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落到实处,除此,还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外建立实习基地的同时,校内应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学院制定合理的实验室规划,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带给地方高校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地方高校应立足本地区,坚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深化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矿山高级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最大贡献,为学校顺利转型提供支持。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8

关键词:地矿特色 水文专业 实践性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6-02

煤矿特色的水文专业人才,要求将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开发与矿井防治水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水文专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地表水资源,必须和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矿井安全任务艰巨,矿井水害是仅次于瓦斯的煤矿第二大灾害,其防治变得突出重要。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矿井防治水专业人才必须煤矿特色鲜明,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矿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仅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而且要适应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扎实。

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本文探索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改革的探索,以培养学生具备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培养计划来体现和保证,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和规范,并切合煤矿实际需求,具有煤矿的行业特色。实践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环节。

在化学、物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物探等需要借助试验揭示基本原理的课程中,均安排有适量的实验课时。在学完相应专业课程以后,在培养计划中集中安排对应的专业实习,主要是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二、三、四年级。设计类环节分为针对矿井突水进行注浆堵水、矿井疏干排水、水源地的勘查和评价、抽放水试验等课程性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涉及两类。另外培养计划中还安排有参与科研、大学生创业、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

2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实验教学是水文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课程演示性实验教学、综合验证性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包括:

2.1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实验一般安排在对应的理论课讲授完以后进行,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如水文地质学基础的达西定律、抽水试验等。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多、指导教师有限、实验操作时间较难保证等问题,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受到一定限制。在特色专业培养计划中,按照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及前后连续性,将几个单项内容的实验集中起来,开设成综合性实验,既保证了单项内容的实验时间,又加强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有效地保证。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各单项实验针对具体章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容易造成仪器的浪费,集中开设时,整合实验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如结合实际的煤矿水害问题,识别矿井出水水源,既要有水化学常规分析,又要同位素分析,还要数学模拟,力学推导,要求必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又要求责任心强,培养了扎实的实验技能。

2.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受设备限制,专业课程演示性实验较多。由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针对试验中的不足,我们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全过程演示出来,原理是什么,怎么操作,重点、难点是什么,那些地方容易出错,都一一作剖析。

2.4 完善实验设备

特色专业培养对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开出率和效果,我们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想办法设计制作部分模型,通过和生产厂家紧密结合,设计制作了河间地块潜水运动、向斜盆地承压水运动实验模型和装置,直观展示了达西流实际应用的问题。

2.5 开放性实验

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并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还设计、提供开放性、研究性的实验。这种研究性实验为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煤矿项目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这些措施和办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充分体现矿井水的资源化及水害防治这个煤矿特色。主要内容包括富水区勘查、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害防治等。

以往,为了方便批阅,一般让全班就同一个题目开展设计,这样做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存在学生相互抄袭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做相应的改革,如对西北某矿水害问题做设计,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就水源探查、导水构造以及生态需水、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拟定不同的题目,再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计算和绘图等工作量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这样,整个设计有分工、有合作,较好地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的培养效果。

在选题上,我们结合煤矿井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煤矿特色,如东部矿区水资源评价,必须结合矿井水量大、煤泥多,酸性大的特点;西北矿区则体现绿色开采、生态保水的特点;华北型矿区则体现奥灰水的特点等。

在特色水文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煤矿企业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能独力承担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矿井地质条件、发现矿井防治水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雷同、内容相近、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毕业设计选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从实际的煤矿科研项目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从矿井生产中发现问题,凝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选题符合煤矿实际,切实要求能够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题时,我们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人一题,并鼓励学生到毕业后将要从事工作的煤矿企业,对实际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和指导老师一起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其次严格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毕业实习和设计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提交相关的材料,指导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抽查,并认真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实习过程和设计过程的考核。

4 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场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稳定、完备的实习基地不仅教学内容要丰富、代表性要好,还要具备适宜的交通、食宿、安全等条件。

目前,水文专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依托电子、金工和测量等相关专业进行安排;校外实习基地既包括登封、周口店、云台山等世界地质公园,也包括“产、学、研”合作单位,一般设在地质队、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勘探公司、煤矿等,要求各实习单位高度重视,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并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指导老师,学生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生产和项目总结鉴定等相关工作。

由于地处焦作煤矿区以及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表河网密布、水井多、水位浅,校园本身就是理想的地下水实习基地,开展河间地块潜水、向斜盆地承压水等实验观测条件非常方便。焦作是全国有名的大水矿区,水害类型多,防治水工程实例丰富,是特色专业学生培养的良好基地,尤其特色专业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通过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到野外参与钻探、物探、区调或到煤矿下井进行地质编录、涌水量观测等训练,最后紧密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做出完整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良好。

上一篇:智能家居论文范文 下一篇:采矿设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