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时间:2023-11-04 04:18:03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1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目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三、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三,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其四,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2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所以,为了确保教师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把认识落实到日常的实践工作中去,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和组织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新聘教师的培训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基本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遵守法律法规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要求

法律法规对于规范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工作尤其重要。中共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杜绝教师队伍中不良行为的出现,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制度和管理上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严于律己,切实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来要求自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法,主动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自己从教育内容、方法到手段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严格以法律为尺度,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的选择。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我国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将会遭到行政处分或解聘: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体罚学生,品行不良、侮辱学生。频频被媒体曝光的不良教育事件,拷问学校老师的法规意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坚决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其次,教师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教师法》,能够维护自身的权利。教师具有教育改革实验的权利,从事科研交流的权利,指导学生作品的权利,获得国家规定的福利报酬等权利。比如,约翰布鲁塞尔曾经论述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三者缺少其一,其学术自由就不可能实现。当然,学术自由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不能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有悖于我国的宪法基本法。

3两手都要抓,共同促发展

高校教师既要遵守职业道德,更要遵循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是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坚持高尚的气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法律法规则严格规定了教师的行为准则,是神圣不可逾越的。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保障自身素质和人生修为的品质,那么将会避免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逐渐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这也需要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二、为人师表。要求我们在课上尊重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学生,要懂得自由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但也要明白大学是一个自由发言的殿堂,无需使所有人的观点都成为一个模式,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们的个性。四、终身学习,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快,也要求我们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进修。

4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进步,法制意识和精神修养均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对青春敏感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教师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导必不可缺。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贯彻十精神,高校教师既要遵守职业道德,又要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懂得教育的规律,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遵规守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实施自己的义务,又能够确保自身权利。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教师的行为,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长足发展!(本文来自于《科教导刊》杂志。《科教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课程;教学成效;措施

高校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开设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够以法律和道德规范作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保证高校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维持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但仅凭当前开设的课程很难实现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本质上的提升,高校教育者仍需不断加强对于相关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从学生的意识水平到实践水平都能实现质的飞跃,满足社会稳定且长久发展的需求。

1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1.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且略显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教育者作为整个课堂主导者,全权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学生只是对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录,很难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通过课堂直观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且当前的学期制教学对教学进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为了追求进度常常忽视对学生课堂掌握程度的考察,加之高校相对中学的管理更加松散,不仅表现在课堂管理方便,也很少有课下作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因此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1.2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单调

当前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略显单调,很难适应当代学生对于日常教学的需求。在内容上,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以理论的传授为主,对于定义和相关理论的描述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实例的列举和解说通常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课本结构影响学生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定义的理解,自然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1.3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通过划分专业并且开设专业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却往往忽视了人才招聘对于个人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根本要求,这样的高校教育模式虽然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却使学生在道德和法律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很难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长远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注入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措施

2.1提高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首先,高校要从自身出发,审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努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用人单位现已将个人素质作为衡量求职者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实现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审核标准。因此,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调动大量的教学资源用于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将个人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当中,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束缚

当前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不利于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独立思考过程的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教育者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加深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中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讨论,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真正提高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

2.3对教材进行改进,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取代单纯的理论知识

单调的课本内容也是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材的编写也越来越讲求方法,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筛选,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作为内容筛选的主要标准,将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填入课本。与此同时,课本内容要向着情感性的趋势发展,除了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添加相关的内容来保证与学生情感方面的沟通,例如:教材编写者可以在教材中添加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和时政新闻,利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拉近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在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

3小结

高校作为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来顺应当今的就业形势,因此在要求人才全方位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养成,通过提高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束缚,使用互动教学法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对教材进行改进,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取代单纯的理论知识,在帮助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等方法实现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提升,为社会注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彤.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3):6-6.

[2]唐月慧.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34):71.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4

教学过程中,应对所选案例进行及时的更换。因为有的案例会在时间的发展下出现新的情况,或者由于法律的重新修订,使案例之前所具备的示范作用失效,严重的还会出现误导情况。对案例进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让案例时刻体现出现实感及新颖感。所以,教育者们应时刻观看新闻联播、道德观察等类型的节目,并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搜集社会上一些焦点话题。此外,我们还应在网上下载、复制有关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案例,把各类新颖的新闻事件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总之,要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变成常讲常新的学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良好的互动,转变角色,和学生做好朋友。

二、案例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采用讲授法凡是学生不够了解,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内容,教育者应扮演好主导者角色,运用各类形象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基本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在讲到何为犯罪时,教育者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偷的拿走了残疾人鑫鑫看病用的900块钱,致使鑫鑫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后不得不将双腿截掉。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到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育者告诉学生,若单单按照小佳的盗窃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最后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所以,犯罪能够产生严重的危害性,只要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犯罪之事不可干,这不仅是对自己、对家人,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利用案例指导教学,创设良好环境,调动学生兴趣课前,应先通过典型的案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比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导入新课:2010年,李某在自己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舅舅置之不理,没有给。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把舅舅的小儿子给绑架了,并打电话告诉自己的舅舅,要想要儿子,就必须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举得老高,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提出问题:李某怎么会被判刑?若你在外上班老板拖欠你的工资,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积极发言,总结归纳,将本节课中的首要内容引出,即不用打官司也照样可以维权。

(三)通过案例讨论,强化学生能力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使得学生有机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新问题有效处理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者找寻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段时,要先对案例中的内容予以细致的筛选,从而获取有利于探究活动的信息。在反复的练习下,能够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整合、筛选、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法律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短时间里了解诸多的实际情况,对理论学习和实践调查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有效处理。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健全案例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快更好的发展。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5

关键词:中职;道德教育;实效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的是一线市场,为企业培养一线技工人才,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竞争法制化、规范化的今天对学员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虽然不是技术课程,但是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线中职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应不断改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求取得教学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立足学生实际,发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材优势,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作用,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是为了培养有工作能力的基层工作者,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这主要是因为从社会意义来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的成员普遍地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觉悟和职业精神,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必然会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讲,企业对职工的道德素质要求特别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并重,如果技能一般,还可以学习提高;如果道德素质出现问题或者违法乱纪,就难以管理了,可见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目前中职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这项空白,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调查100%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有44.3%的学生认为“符合时代要求,实用性强”,这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满意度有了较大提高,也说明这个教程内容增强德育实效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需求,从而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学习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能遵纪守法的新一代劳动者。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措施

1.加强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必须要重视理论教育,因为任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都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而最终的案例分析、实践总结等活动也会回归到理论教学上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理论教育的内容包括:(1)职业道德理论教育。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针对爱岗敬业、创新拓展等职业优良品质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系统化地介绍职业道德理论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成功人士的案例进行旁证,让中职学生明白职业道德水平对个人成功的直接影响。(2)职业法律意识培养。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针对法律特点、平等观念、民事诉讼、违法乱纪、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一方面要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中职学生的维权意识,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部分教学可以尝试运用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如:财会专业教学在认真收集了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并汇总成集,作为参考资料,在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进行情景教育渗透。

2.实施实践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中职生的就业实际,因此,开展实践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途径包括:(1)模拟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例如,教学职业法规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的模拟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违反职业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后果。多媒体播放录像内容:会计做假账,贪污公款的录像。

师:通过这个录像内容我们了解一下主人公违反了哪些职业法律法规。

生:讨论回答。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模拟实习活动,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编一个小品,一会儿大家一起演一下。

小组完成任务,分别表演。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知道,模拟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当然,教师在设计实习计划时,应尽可能地塑造真实的环境,以便让学生产生各种真实的体会与感受,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职业道德的坏处,遵守职业道德的好处,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遵守职业道德的理念。另外,还要及时开展实习活动,让学生在校外进行真实体验,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企业内部的实习让学生的亲身参与,将实践的理念融入德育课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3.推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要全面应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之中,因为中职学生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他们无求知的愿望;缺乏自信心;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往往存在疑虑,认为中职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用武之地,有着明显的得过且过的心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专业差异对其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教育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自己就业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教学目标,自动地完成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

4.借助网络空间

互联网已深入中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也要借助网络空间开展更为理想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时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师:在今天的课上,让我们先来测试一下自己的交往能力。展示:人际交往能力小测试。

生:完成小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

师:看来良好交往能力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提升交往能力。那么你们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良好行为礼仪的内容呢?

生1:我想上网查阅一下。

生2:我想看看教材。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查阅一下吧。

学生全面了解。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师要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建立网络学习沟通的平台等。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讨论与分析。概而述之,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的教育要加强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推行因材施教,利用网络教育等手段使得《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过程更具实效作用,能够让中职生更好地熟悉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贺鸽.中职德育课学业考核评价模式的实践研究[C].新疆职校德育教师论文选集.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6

(1)职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信念不坚定。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由于之前学习阶段成绩差使得学生面对今后学习自信心不强,于是存在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所以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中下等为主,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对学习的自觉性相对差很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和规范,导致因而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老师总是强调:专业课程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很重要,如果现在不努力,对今后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阻力。但是由于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生专业思想很难稳定。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职高学生普遍认为,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职高学生职业道德的匮乏和不足。由此可见,如何提升职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的问题。

我们认为它应该走出“看看――讲讲――记记――背背――考考”的应试模式――学习职业道德重要的不是背出,而是真正感悟并融化在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中。如何才能达成这个效果?如何真正提高这门课的实效?依据教材阐述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上或发生于身边的先进典型或落后典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于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加深了对职业道德理论的理解。

第二,帮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验证职业道德理论的正确性――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中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大量引证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育外,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去,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由学生自己到“大社会”中去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学生也深刻感受到了职业道德意义……学生经过思考,学会了摸索,他们获得的共同体验是“恪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

第三,开展“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活动,根据职高学生的平时表现,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放低起步,从实际出发,要求每个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作起,争做文明学生――只有做得好个人的事、管得好个人的事,才可能遵守企业的规范,达到企业的要求。

由学校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仪容仪表的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年级组、班主任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整改工作。此次工作的开展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是明显的,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并将新《守则》和《规范》的执行落到实处,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学生都能够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许多学生原本自由、散漫的习气得到了扭转,他们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

第四,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作为我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德育有效途径,体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质精神。净化校园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困惑和需求,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积极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首先对全校受过学校处分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常规教育,促进这部分同学对已往错误行为产生思想根源上的认识和反思,并逐步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召开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家长委员会会议。确定会议主题“紧密家校联系,共同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有序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心理辅导站牵头下,确定并统一了全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课时间,要求每学期每位班主任有计划地上好心理辅导课四节,做到有主题、有教案、有记录、有反馈,逐步培养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的教育能手、学生心理困惑的知心朋友。同时开放心理辅导室,积极疏导和帮助心理有困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工作作为基础,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性和全方位性,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们也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做了展示――应该怎样对待每一项工作,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作好每一项本职工作。

最后,加强学生实习训练的教育和就业的指导。职高学生需要有相当的时间进行实习训练,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重要的。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三年级学生介绍企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布置有关“职业道德”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收集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职业道德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以评价;对职业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职业道德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同学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结束后,实训处把对就业学生进行的就业前指导,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梳理,编成新一轮的教材,以便于对新的实习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阶段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或者说对于社会的贡献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7

一、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基,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土壤。学生是社会的公民,我们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引导他们逐步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内心建立起法治的意识。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教育中职技校的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引导他们普遍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感。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不仅不是对自己生活的妨碍,反而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贴近的必需品,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这样,他们不把法律看作是由外在力量强加于自己的东西,而认为法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逐渐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从事一切社会行为的前提,并逐步地懂得让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接受法律的检测和评判。

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逐步懂得法治表达或主要表达了社会公众对法的神圣的法律情感。这种法律情感的形成不是靠法律的严酷与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强迫与威胁,而是社会公众出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律明显没有那种敬畏的距离感,而有的只是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与依恋感,才能激发人们对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维护。要使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与公正。

二、正确引导中职技校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职责

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要努力提高中职技校学生的自我免疫功能,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是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奋发向上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发展和法律意识的建立。现实告诉我们,外部客观的道德环境总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内部的道德状态,改变着个体原有的道德结构。因此中职技校要形成强有力的职业道德舆论导向,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中职技校学生提高抑邪扬正的法律意识,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管理、激励、评判和奖惩者,起到楷模的作用,但教师的主要目标更应当放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综合素质上。要教育职业技校的学生懂得处理民事关系,工作后能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补充,与其相适应,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价值可使人积极进取,这是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和物质价值,也能诱发“物欲横流”的消极作用。所以,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在讲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同时,要遵守有关法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决不能搞歪门邪道,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决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单纯追逐个人功利、物质价值而忽视和拒绝追求精神价值,贬低以至排斥真善美。

三、要启发中职技校学生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必然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集中地表现为如何对待三者的关系。如果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就会出现损人利己、损公肥己、假公济私、以公谋私等种种不良现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肯定合理地满足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就包含着个人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集体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当然,个人利益也只有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允许而且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并自愿地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和地区更好地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如在教学“知荣辱,有道德”相关内容时,笔者用“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个案补助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国家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种收入分配的管理。凡是合法收入的,要予以保护;非法收入的,要坚决取缔。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它们包含着与个人的长远利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义务观念。

四、要紧密贴近中职技校学生的生活,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本身的教育功能,发挥其教育熏陶功能,让学生从中领略法治精神,受到法治精神的熏陶,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另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也给中职技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入这些现代技术,譬如开通个人博客,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有关法律知识,提供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冶教育的平台,进而提高中职技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让学生人人参与法律案例讨论教学。笔者所教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不少课都设置有相关案例。课前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几道讨论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案例评判,均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使他们在讨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这一课,笔者就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讨论就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关法纪法规的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观念。

职业道德与法律篇8

关键词:趣味教学;特色情境;科普知识;趣味故事;多元教学模式

一段趣味小品,除让观众捧腹之外,还会增加人们对其所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并能在很长时间对它津津乐道;一堂趣味课,会让学生心情愉悦且对所讲内容记忆深刻,还会给学生深思的空

间。中职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就增加了不少趣味因素,如,漫画插图、趣味案例等等,但也存在素材过分简单、结果直接、可读性不强、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不大等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并突破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地利用课堂的“趣”(情趣)吸引学生,创造“味”(意味)激发学生思考,启迪人生,以求尽

量达到“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黄炎培语)的职业教育

宗旨。

一、结合专业性质,创设特色情境,增添课堂趣味

职业中学的课堂主体有其特殊性:学生因专业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兴趣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巧妙结合,使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情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特色情境中,将相同的教学内容释放出不同的

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创设特色情境时,要敢于突破学科界限,让理论知识借助趣味特色情境,实现让学生发现、理解、创造和应用。比如,在讲述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增添我们的魅力”时,我就结合学生不同专业创设了不同的趣味情境: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堂放在财会模拟室,机电专业的学生就直接放在实习车间,并对环境进行了改造,让学生在“真”的职场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将个人礼仪、仪容仪表、文明语言三目内容进行了亲身体验,在明确的主题暗示和环境暗示中,将课程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并通过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联系,巧妙地进行了加强内在品德修养的情感目标教育。

二、植入科普趣味小知识,增添课堂趣味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一门理论课,必须始终重视基础理论知

识的掌握、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

力。要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及抽象的概念能很好地被学生掌握,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趣”添“味”。

法国著名演讲家雷曼麦说过:“用风趣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将学生很感兴趣的科普趣味小知识植入教学内容,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还会使学生在愉悦中将知识内化。比如,在讲述第五课“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省察克治”时,我就在“人总要犯错,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过,善于改过”的教学内容中植入海参生活习性的科普知识:当海参遇到污染和不良环境,把毒素吸到内脏里,身躯就会发生强烈的收

缩,甚至裂开身体把中毒的内脏全部或部分排出体外,待游到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时,再重新生长或长好,继续生活下去。由此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利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与课本知识联系

起来,课本知识不需再讲解,趣味启发代替了老师的说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三、引入趣味故事,增添课堂趣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了学生兴趣,就抓住了课堂兴奋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提问题也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高中生占85%以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故事有兴趣,对老师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幽默风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但能够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而且所揭示的道理,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性格、情感与知识基础中,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提升学生情感、主题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改变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目标。比如,在讲述“交往礼仪——示人以尊重,待人以友好”时,就引入“女王敲门”的故事:英国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公爵结了婚,公爵喜欢读书,不大喜欢社交,对政治也不太关心。有一次,女王敲门找公爵。“谁?”里面问道。“英国女王。”女王回答道。门没有开。敲了好几次之后,女王突然感觉到什么,又敲了几下,用温柔的语气说:“我是你的妻子,阿尔伯特。”这时门开了。当学生余味未尽时,我从故事中“女王感觉到什么”入手,提出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得出“示人以尊重,待人以友好”的知识点,并通过“如何做”的问题展开讨论,顺利过渡到运用环节。

四、利用多元教学模式,增添课堂趣味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模式,只要符合教学规律,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得到尽可能多的效果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采用。比如,在谈到现实职场中存在的,但与道德相悖的现象时,我用了一幅“曲才得宠”的漫画,引导学生探讨,不仅实现了预设目标,还生成了“被曲而得宠”的新观点。既提高了课堂趣味性,又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一堂不能带来乐趣和笑声的课是乏味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广泛收集素材,增加课堂趣味,形成以“趣”导“味”,以“趣”促“味”,以“趣”究“味”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范文 下一篇:法律逻辑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