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民间医调新途

时间:2022-10-25 05:48:21

探路民间医调新途

2014年4月10日,北京首家医患纠纷调处NGO组织――京翰医患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下称“京翰医调中心”),与丰台区医学会签署医患关系协作处理协议,并与区内8家医疗机构签订备忘录,成为这几家医院解决医疗纠纷的常规调解渠道之一。

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底。其常设机构由负责人、专职律师、助理和行政人员约10人组成,并集合了60位包括律师、医学专家、法学专家的专业团队。此次牵手丰台区医学会,更加夯实了机构的专家储备。医学会将与机构共享总量达600位的医学专家库。

成立至今,该中心已为300余件医患纠纷提供咨询,实施了两例法律援助,一例独立调解。纠纷调解遵循严格程序,首先由医院与患者填写申请表、签订同意书,机构确定参与调解的专家后,交由医患双方确认,之后召开现场调解会,形成调解书。

“对于绝大多数的案例,医调委模式是,接收书面申请材料45个工作日后,电话告知调解结果。而与医调委采取的调解模式相比,这样更容易让患者接受。”京翰医调中心主任张文生介绍。

除了调解更加细致专业外,与既往模式相比,民间NGO医患调解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公益性和独立性。作为北京首家医患纠纷调解NGO组织,京翰医调中心将免费为患者提供纠纷咨询和调解服务。此外,该中心还开展日常咨询、医患纠纷调处、医患关系学术研究等层面工作。

不过,随着团队知名度的增强,业务咨询量的增多,如何凝聚力量,保证团队持续运转,成为张文生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他的基本思路是,希望借力社会资本,成立专项慈善基金。中心则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工作,成为辐射能力更强的社会性公益组织。“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恶性伤医事件,已经影响到社会利益,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具有公益性质的民间调解组织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

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常委王德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民间第三方调解机构能够更加凸显公正性与独立性,是体制内调解渠道的有益补充。”

在做好民间医患纠纷调解的同时,张文生更期盼医患纠纷数量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下一步,我希望能从医院入手,减少因医患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纠纷。同时,帮助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做好纠纷预警工作,将矛盾尽可能扼制在萌芽状态。”采访中,张文生提到了与合作医院正在议定中的系列培训课程,以及一套设置了30余项不同权重指标的风险预警软件。“一部分恶性伤医事件是医患矛盾的升级。如果能及早预示并有效化解,该类事件就能极大减少。”

上一篇:精益管理提效 下一篇:医保监管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