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新浪潮

时间:2022-10-08 05:42:48

供给和需求的巨大缺口,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养老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医养融合”的巨大商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4.87亿的峰值,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驱动力,也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随着我国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的不断增加,以及独居化、空巢化现象的日益普及,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服务供给上来看,目前我国老龄经济发展迟缓,面临医养服务供给少、发展不均衡、医养产业孵化组织匮乏、创新和技术含量低、专业人才紧缺等诸多问题。供给和需求的巨大缺口,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养老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医养融合”的巨大商机。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指出,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医养产业引领老龄经济

老龄经济是与老年群体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服务、用品、设施等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的集合体。医养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为满足老年人健康、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需求而提供老龄服务和用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医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医疗和养老,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超越和提升,是一种大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新兴服务体系和新兴业态。首先,医养产业的对象广泛,可以涵盖所有老年人,包括健康的自养老人、亚健康的康养老人、以及患病的护养老人和医养老人。医养产业是健康、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融合,涉及到老龄服务和老龄产品两大范畴,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如医养地产、医养用品、医养居游、医疗康复及护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等。医养产业的实质,是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关口前移,把需求的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达到少生病、生小病、迟生病的目标,市场弹性大,前景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朝阳产业的医养融合会构成老龄经济的主体,也将引领老龄经济。医养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是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年是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各项生理机能都在不断退化,老年人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承受着失能和各种疾病的风险,故而整个老年群体的刚性消费需求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这一核心进行的。而且健康养老不仅是老年人个体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

其次,我国“重医疗轻健康”、“重治病、轻预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而老年人正是慢性病的患病主体,我国老年人发病率是非老年群体的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慢病占慢病总数的71.4%,有42%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疾病,仅慢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就为青壮年的3倍,占医疗总费用的30%-35%。这些不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晚年生活幸福度,还将耗费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使老龄化成为社会的负担。

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主的医养产业,有望改变现在“重医不重康”的现状,在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把疾病耗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压力降到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压力。

第三,除了健康需求,老年人最怕孤独和精神空虚,相比居家养老,以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代表的医养融合可以为老年人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新的朋友圈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83岁高龄的章继高是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电接触学科开拓者之一,他的老伴李蘅教授82岁,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他们目前居住在泰康的高端养老社区燕园。他们亲身体会到社区养老除了养老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有保障,最重要的是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居家养老享受不到活力养老的乐趣。

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医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医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需的外部经济、政策、市场和产业技术环境正在不断地优化,社会各界对于医养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前景非常看好。

保险企业跨界医养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泰康人寿率先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目前以“医养融合”为特色的“泰康之家”已先后完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社区布局,在医疗养老领域独树一帜。

在8月15日举行的《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新闻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表示,“医疗、养老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产业,泰康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健康养生’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话题。泰康的战略是以大健康为核心,围绕保险、资管、医养三大核心业务推进,其中战略协同的核心就是医养,泰康的医养战略不是十年、二十年规划,而是百年大计。未来每个省会城市应该有我们的养老社区、三甲医院,将保险与医疗养老实体相结合,泰康就是要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富足,让泰康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房地产企业也对这一“宝藏”垂涎三尺,万达、万科、绿城等国内知名开发商旗下都有“医养”项目相继落地。

高净值人群医养新需求

8月15日,泰康与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二年《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 5 月,中国大陆地区千万高净值人群数量约134万,比去年增加13万人,增长率达到10.7%;亿万高净值人群人数约8.9万,比去年增加1.1万人,增长率高达14.1%。从地区分布看,与去年相同,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达43%; 华北第二,占23%;华南第三,占 19%。广东取代北京成为今年千万资产人群最多的省份,第三是上海,浙江排名第四,这4个省市共拥有高净值人群84.3万人,占全国的63%。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调查,高净值人群家庭平均赡养3位老人,其中超过5成家庭的老人年龄在 70~79 岁之间,18% 的家庭的老人年龄超过80岁,这部分是重点需要照顾的核心人群。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2016年,‘健康养生’首次成为高净值人群最感兴趣的话题。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高净值人群对于‘养老’呈现出更为乐观和开放的态度,医养融合的理念在过去一年关注度大幅上升,高净值人群对新型养老的认知有所提高,调查显示,更多高净值人群对中高端养老社区表示感兴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终极关怀’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

《白皮书》显示,95% 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认为,社会保险无法满足目前的保障需求。他们选择购买社保以外的商业寿险,主要原因为高净值人群与社会保障本身并无太大关系,高净值人群的生活品质并不因社会保障而影响或改变,社保仅仅是从国家层面为广泛的普通大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险范畴。

由于商业保险在保障全面性、选择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其在高净值人群中的关注度、重视度和认可度与日俱增。在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评价上,78%的高净值人群认为较重要;59% 的高净值人群表示会主动了解商业人寿保险,这一比例远超去年的22%。

《白皮书》调查表明,高净值人群对新型养老社区的认知度和需求大幅提升,中高端养老社区已逐渐成为高净值人群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且感兴趣人群呈年轻趋势。作为高净值人群本人,在未来养老方式的规划上,有57%的人群认为纯居家式养老是首选,28%的人愿意选择中高端养老社区,社区养老以8%排名第三。与去年相比,未来养老方式的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纯居家式养老虽然仍有超过一半的占比,但其选择倾向下降幅度为26%;中高端养老社区的选择比例在一年里上升幅度为87%,尤其在35岁以下年轻人群中,选择率由去年的 17% 上升至今年的 39%。

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高净值人群对于“养老”呈现出更为乐观和开放的态度,他们普遍期望丰富多彩的养老生活,退休后能够到处旅游,享受生活,以获取愉悦放松的心态。在养老上,他们更加独立,对于子女并不过多依赖和寄予过多期望,会通过投资理财、商业保险等途径进行日后自己的养老规划。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进入“力不从心的老年状态”之后,能够“机构或社区养老”――不仅医疗有保障,也能减轻 421 结构下子女的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养老及相关产业逐渐发展与成熟,使得养老选择更加多元化,“居家养老”才能表现子女孝顺的社会舆论观念也正在逐步改善。

目前来看,高净值人群选择就医机构时,拥有先进设备和丰富专家资源的公立医院仍是首选。高净值人群对目前的医疗满意度总体来说较低,各项满意度指标均低于8分,尤其在就医环境和服务质量上。未来高净值人群医疗机构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私立医院、私人医生、海外医疗/体检、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医疗需求将大比例提升,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的《白皮书》在展开关于医疗、养老深层次调研的同时,首次对高净值人群关注的人生谢幕、殡葬话题进行了专业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填补了该行业的空白。全面考虑缓和医疗、、家族遗产和精神传承等各方面因素是未来高净值人群终极关怀市场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白皮书》调查结果来源于泰康和胡润研究院对1125位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的定量研究,以及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的30位高净值人士和专家的一对一定性深入访谈。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 企业如何参与 下一篇:下水道里也有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