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15:30:14

产品创新论文

产品创新论文篇1

[关键词]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模糊评价

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从更宽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体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经营环境等差异,餐饮企业仍然存在产品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水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国餐饮企业的进入和中国本土餐饮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竞争日趋激烈。餐饮企业作为一种“永远的朝阳行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防范随时发生的各种风险,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品创新对餐饮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影响

1.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市场的角度将产品创新定义为:为给产品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变化。国内学者的观点有的集中在产品的某一方面,有的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来定义。归纳起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创新,包括对产品的原料、烹饪工艺以及盛放炊具等创新;

(2)服务创新,包括对顾客提供标准服务、个和细节服务等;

(3)理念创新,包括企业文化、产品定位和产品文化等。

2.餐饮企业的竞争力的来源

餐饮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受到其经营的硬件设施、产品以及经营风格、理念对顾客的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影响餐饮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1)餐饮产品本身的价值,即它在顾客心目中体现出来的产品效用或产品性价比;

(2)餐饮产品附加价值,例如产品的适用性、用餐环境等;

(3)购买、消费产品所需付出的货币以外的成本,如时间、精力成本等。

3.产品创新对餐饮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影响

餐饮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可以通过增加餐饮产品本身的价值,或改变产品的烹饪工艺等手段,提高消费者心目中的性价比,让消费者通过比较,达到“物有所值”的效果。另外,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的适用性,改善或提供良好的、个性的用餐环境,使消费者感觉耳目一新,提高餐饮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或提供细节化的服务,充分体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节省消费者货币以外的时间或精力成本。

二、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综合评价。

1.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总体上看,以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为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由于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涉及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从影响餐饮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因素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国内学者和国外比较通用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表1中的三大因素。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实施时的具体情况。根据三大影响因素的具体内涵,表1中一级指标具体分解为各自的二级指标。

2.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评价方法

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各评价要素人为确定评价等级的界限没有严格的标准,另外评价的结果往往和评价者本身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采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通常的方法是根据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确定评价要素和内容,列出“优、良、中、差”评判等级以及相应的评判标准,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判打分,在分析研究各要素对创新竞争力影响大小的基础上确定权重,最后采用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进行产品创新竞争力的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因素集,这里评价因素集为餐饮企业竞争力评价各级相关指标的集合,X=(X1,X2,…,Xn)。

(2)专家讨论、确定餐饮企业竞争力各影响制约因素的权重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递进的层次结构,宜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权重,设指标的权重分别为A1,A2,…,An,有∑Ai=1,则权重集为A=(A1,A2,…,An)。

(3)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r=(r1,r2,…,rn),这里r=(优,良,中,差)。

(4)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5)进行模糊关系综合评价:对于一个2层次的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先请专家组进行二级指标评价,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一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然后与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相乘(即A·R)并进行归一化计算,最后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

3.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评价

根据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选取几个最主要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创新指标作为评价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先确定表1中各二级指标的“优、良、中、差”的具体标准,然后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根据标准进行打分,集体讨论,综合考虑各专家的意见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

表中专家对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构成该餐饮企业创新模糊评价矩阵R。对于一级指标X1,有二级指标R1。

,A1(a1a2a3)=(0.40.40.2)。

根据S=A·R,即,j=(1,2,3),

得S1=(0.420.280.240.06),以此类推,可以根据R2、R3以及指标权重A2、A3,求得S2和S3。

S2=(0.50.30.220.04),S3=(0.310.40.230.06),由S1、S2、S3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其中一级指标权重集A=(0.40.30.3),

由S=A·R计算得:S=(0.4110.1330.2080.054),进行归一化处理,

S=(0.510.170.260.06)。

这个结果表明,该参饮企业的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优”的比例为51%,“良”和“中”的比例分别为17%和26%,“差”的比例仅为6%。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该餐饮企业的创新的竞争力为优。

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模糊评价数学模型与其它数学模型相比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便于应用等特点,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的考核评估,进行竞争对手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并能为企业创新进行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圣果:餐饮企业创新四要素[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刘戈衡:创新——餐饮企业成功的秘密[J].商业研究,2003,(1)

[3]赵锁学:品牌与品牌创新刍议[J].经营管理,2003,(3)

产品创新论文篇2

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姚映佳告诉《财富》(中文版),中心的作品曾获得世界最著名的三项工业设计领域大奖(IDEA、REDDOT、IF)和日本G-Mark工业设计大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Intel创新PC奖等奖项。最近,在本刊进行的中国最佳创新设计评选中,联想的产品又名列前茅。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在跟联想共同工作的十年当中,见证了它从一个自发的工业设计小组逐渐成长为国际著名设计机构的过程。他说,联想获得的奖项已经不仅仅是奖励,而是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一种标志,它标志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重视设计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品获得市场更大的认可,推动产品的销售。具体到一种设计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姚映佳认为这是很难具体量化的,但国外的统计显示,在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会给企业带来至少10倍的增值。设计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有形的价值增值,更重要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价值的提升。1999年联想天禧电脑上市后,由于是一款创新性的产品,其中的单键飞梭设计让用户上网更加容易,因此深受欢迎。再加上创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天禧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到了2000年,天禧已经为联想创下37.5亿元的产值,也帮助联想在1999年登上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并跻身全球十强。同时,它使联想在香港的股价同期上升了100%。另一款创新性产品天骄电脑,由于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上市当天就获得了2.5万台的订单。如果按照1万元1台计算,其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亿元。

一款设计新颖的产品,也意味著新的商机。不久前,联想设计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产品,采用了中国红的颜色外观,可口可乐公司觉得很漂亮。在请联想打上自己公司的标识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集中采购。在姚映佳的印象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设计不是产品热卖的惟一原因,热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姚映佳说,如果用"桃核"理论来比喻,那么技术就是桃核。消费者在买桃子时,不会直接看到桃核,但桃子是不能没有桃核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桃肉、桃皮,这些就是设计所带来的东西。因此,设计和技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的联系越紧密,越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设计还有一层关系,涉及到设计的一个基本目的:实现技术对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贺志强看来,设计就是创新,就是不断追求新的可能。这种理念也是为什么联想把工业设计中心变成创新设计中心的原因之一。

联想早在1996年就在业界率先引入工业设计,使之开始在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当时,姚映佳是联想引进的第一位设计师。到了2000年,联想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以用户为核心"上。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联想发现,在产业成熟期,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用户群进行细化,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用户增值,是实现商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强化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联想发现只做好外观和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产品创新深度需求和用户对产品易用性和安全性需求,于是多专业协同开发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如今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已经是一个跨越众多专业的部门,涵盖了模具工程、材料工程、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机电工程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专业领域。

经过10年的体验,姚映佳觉得,联想重视设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设计跟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天禧电脑正是有了设计师的参与,才取得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现在,联想重视创新设计中心的程度跟其重视PC市场份额一样,已经把设计工作视为联想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对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姚映佳喜欢把它比喻成企业的右大脑,负责情感管理,是人类思考艺术情感的器官。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右脑被抑制,就会显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整个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的另一种突出作用是成为集团的桥梁,连结著几乎所有部门,包括市场、制造、服务等。正是设计把集团连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在一般人心目中,一谈到设计,想到的更多是风格、造型等因素。实际上,设计工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人文成分的学科,要求设计师既要理性思考,又要用感性去创新和发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是说做一个多么漂亮的设计,而是首先了解设计为谁而做。在联想创新设计中心,专门有从事用户研究的部门──焦点用户实验室。比如,要开发一种针对高端人士的手机,首先要确定哪些用户属于高端用户。在具体研讨时,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联想内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联想的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使设计成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多专业协同增值"。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会有很大的区别。艺术作品要求尽善尽美,而企业设计则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艺术家可能会呕心沥血于一件经典之作,而设计人员会考虑产品是否可以批量制造,跟商业结合是否紧密。当年,联想在设计天禧电脑的单键飞梭时,是根据当时国人普遍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情况出发,设计出只要按下一个键就可以方便进入操作界面的易用功能,使普通用户使用电脑不再是一件难事。姚映佳说,这一设计加快了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设计工作要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姚映佳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设计师如何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跳出老圈子,原有的束缚,才能打开一片新天地。同时,设计作为一门给人以舒适和美的艺术,离不开文化和社会环境。联想作为一家起源于中国的国际企业,已经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创新设计风格。获得本刊最佳设计大奖的联想天骄A电脑的整体造型,其语言灵感就来自中国的玉器;新天逸系列笔记本电脑的外形曲线灵感,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陶器(这款产品于2005年获得被誉为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而在天逸F30/40笔记本电脑上,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标志性设计,能够一指玩转所有影音功能的"娱乐飞梭"。这一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点线的组合,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折扇。

要设计出独特、新颖的产品,不是找几个学美术的人员画画图纸、想想造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十几个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姚映佳带著记者参观了设计中心的14间实验室,包括快速模型实验室、色彩开发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材质设计室、人机交互机电实验室、摄像室、手板间等,给记者的感觉不像是进入一个设计中心,而是进入一个门类齐全的设计工厂。

产品创新论文篇3

【论文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检疫检测水平,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论文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 技术贸易壁垒 科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Rade ,TBT) 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 保障人类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 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 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限制,影响巨大,而且损失很难避免。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阻击。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冻虾、水产品、茶叶、禽肉、果汁等产品设限,美国对禽肉、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日本对我出口蔬菜、蜂蜜、贝类产品等设限。以日本设限为例,2011年5月,日本农林水产省以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停止了自我国进口鲜冷冻禽肉产品,仅接受我国国内35家企业的禽肉熟制品,已经到达港口但尚未通关的产品也只能全部被运回,造成2011年我国家禽产品出口6.5亿美元,比2003年下降23.6%,全国上千家肉鸡企业因此蒙受巨额损失。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增加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项目,农残标准更趋严格,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中国输日农产品的技术门槛。 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包括差异技术壁垒和创新技术壁垒,前者是利用技术上的差异设计出来的,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局部效果;后者是利用科技创新,使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目的是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这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既然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那么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卫生标准和检疫检测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诸如畜产品的疫病、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以及果菜的化肥农药残留、商品品质、保鲜等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受阻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就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和研制现代农业技术,为开创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优质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是保证优质加工产品的前提和基础,而优质原材料的获得与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分不开,所以我国必须加速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重点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病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种,解决当前品种普遍存在的品质不优、抗性不强、专用性差等问题,实现育种技术由以产量型品种培育为主向产量和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转变,尽快培育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以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2.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主战场。我国应重点研究和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技术,名特优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及系列化精深加工技术。通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过低、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为主等问题,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3.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我国应加大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大宗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无污染生物防治技术 ,主要畜禽、特种动物、珍稀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主要河流水体、农田土壤、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农用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设施农业微生态污染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等。由此提升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障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攻克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三、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认证标准不统一,标准水平明显偏低,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差距甚大。如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的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也达数百甚至上千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标准之争,其实质就是技术水平之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是我国农产品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 1.根据WTO技术协定要求和有关国际标准, 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发相应的农产品采标数据库,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采标,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技术支持。 2.重点研究和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生产标准、技术规范,以此指导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研究和开发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机制和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和经营。 3.利用科研院所、大学的现有设备和力量、创新方法, 着重加强国际上是空白或薄弱领域的研究, 使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标准有发言权,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技术创新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起到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目的。 4.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由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这不仅能促使我国及时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 四、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检测技术保障 在WTO框架下,无论技术法规、标准的提出和实施,还是技术贸易措施的应用,均需要检疫检测实验室的技术作为后盾,没有实验室测试作基础的措施是苍白无力的。而目前我国的检验检疫部门普遍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不够、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 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做好基础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检验检疫的发展储备技术力量。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结合不同层次检测的技术和方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检测技术水平的差距。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对一些口岸常规查验项目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收集国外与技术保护性措施息息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及时跟踪并掌握最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和方法,密切关注国际检验检疫发展动态,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争取多方面的技术合作,为打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3.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重点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制造技术;加速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权威性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争取更多的实验室通过国际著名实验室认可机构的认可。 4.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网的建设,以符合WTO的透明度要求。尽快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活动的电子化,完善检验检疫内部系统,包括电子申报、电子转单和电子通关等,以减轻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负担。 五、加大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市场信息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是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 统一的农产品出口信息资源协调机制,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能畅通共享,现有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无法获得及时、有效、权威的国际农产品供求信息、政策和质量卫生标准等动态,风险交流不够,风险分析程序和结果不透明,结果经常导致我国某家企业在遭遇技术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内还有很多企业重蹈覆辙; 对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针对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监测等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信息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传递和增值。如果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内部本身的信息手段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信息服务的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具备了技术创新能力,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才能不断完善,信息用户使用信息才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主要围绕信息的采集、传输、等一系列信息增值环节而展开。我国应尽快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农产品出口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加快农产品出口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外贸、海关、税务、银行、外汇、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更及时的服务信息。我国应在中央和有关省(市、区)设立农产品出口机构,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外经贸信息与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机制。政府要跟踪搜集、分析并及时国际农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动态。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农产品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农产品技术壁垒变化的新动向,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贸易壁垒的陷阱。

产品创新论文篇4

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竞争,此类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向顾客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减轻顾客的消费成本,同时获得规模经营优势,与国内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这些金融集团的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相比之下混业经营同分业经营相比具有众多优势,混业经营可以消除市场壁垒,扩大投资范围;有利于提高银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银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普遍采用金融机构之间的跨行合作混业经营的经营模式,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需要改变和强加的地方。

2.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个人理财服务的创新

(1)理财产品的整合。监管机构会协同商业银行将现在所有的理财产品整理成一个产品库,在充分明确产品定位后,适时取消一些具有大部分类似的理财产品。同时,将现有的不同类型的理财品重新组合,开发出特色的组合式理财产品。(2)创新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应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信息,通过合理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开发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往的理财产品与商品股票、外汇、指数、利率挂钩,但开发出的新产品与以往不同,其挂钩的资产可以是混合上述产品的两种或多种产品。(3)对不同层次客户的投资需求、投资收益率的期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调查,对适合的投资方案做到有针对性。另外,根据著名的“28”原则(20%的客户为银行带来80%的利润),可以为一些高端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银行的主要注意力也可以放在收入不高以及存款不多的年轻用户上,他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会成为银行未来的主要客户,因此也要针对此类潜在的投资者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另外,维护现有的客户的同时,拓宽业务的范围,不仅可以避免老客户的流失,也可以发掘新的客户。(4)品牌开发和建设的力度的加大,建设理财品牌靠表面的文字功夫是不够的,因而要开发和建设真正富有本行特色的品牌,针对该品牌定位和特征,开发相应的技术含量高、设计差异性大、服务个性化的个人理财产品,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银行良好形象,提高银行竞争力。

3.加快网上个人理财渠道创新

现在的理财趋势越来越偏向于互联网,而通过电子银行来对个人理财服务进行全球化的立体网络互联。同时,在对互联网进行拓展时,要不断的对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等进行整合,通过联网,能够对服务范围进行扩展,增强服务的种类,通过优化服务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在业务覆盖上,“一网通”网站包括了内含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类别;率先实现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二十余项业务的移动授权和实时查询;全新推出银行通知、金融资讯等多项即时信息服务,为企业移动商务运营提供了全方位、易操作、安全可靠的移动化金融服务。

4.加强理财人员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多渠道广纳英才,提高团队服务质量和产品研发团队的综合素质。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能够在管理上富有创新以及技术上熟练的综合人才。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二是对我国个人理财师的认证制度进行完善。在对具有官方背景的理财师的资格认证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个人理财师资格的认证市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证制度,做好对规范理财师的职业行为。三是加强对金牌理财师的培训。商业银行不仅是需要优秀的理财团队,同时对金牌理财师的需求更加迫切。金牌理财师是为高端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需要熟悉货币市场理财产品的结构,对专业知识必须非常了解,能够发现客户的理财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5.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

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循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规定.加强风险提示,能够对产品做到公开透明,能够在对产品存在的风险进行明确的说明,对投资者能够有所提示。同时,在对投资者提供理财方案时,要根据客户自身的情况,帮助投资者在了解高收益的同时存在的高风险的现象,让客户能够全面、清楚的了解理财产品的详细信息。

产品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 产品创新创新产品创新产品选择

一、创新产品选择理论研究的意义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创新产品后,就该问一问,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创新产品选择呢, 创新产品选择有什么意义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下表。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周寄中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产品的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其失败机率之大已经引起了企业的极大的关注,项目失败带来的不良后果(大量的沉没成本)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损伤。而通过近一步的研究,专业学者发现,许多创新项目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创新产品项目选择本身就是个错误。因此,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是就有必要了解影响企业创新产品选择的因素, 以及如何进行创新产品的选择。

二、基于创新产品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

要了解如何进行创新产品选择, 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创新产品。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指的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作为技术革新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产品创新,它可以是全新技术的全新产品创新,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发现后的现有产品改进;二是过程创新,也叫工艺创新,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三是技术的扩散,及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进行技术传播以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2.产品创新

厄特巴克和艾伯特西等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它是指生产出新的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所以也称新产品开发.产品创新分为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的产品创新。”

3.创新产品

“创新产品应当是市场上从未见过的一种全新的产品.可以是功能全新的产品(如移动电话之于固定电话),功能改进产品(如汽车发动机的改进),功能增加的新产品(如杯子的保温功能,手表的日历功能),外观改变的新产品(即调整外观设计的产品,例如花色图案)。”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影响企业进行创新产品选择的因素入手进行创新产品的选择, 他们包括: 企业资源情况,包括企业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市场因素――一方面指拟选的创新产品在技术与市场结合方面是否适宜;一方面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得到体现;产业因素――认为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大小,企业所处地位如何,行业进入壁垒的强弱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产品的选择。

三、基于创新产品特性的理论

关于创新产品的特性, 除了消费者感知的创新产品五大特性外,创新厂商还应正确认识并准确辨识创新产品之间的相关特性。为此,建立创新产品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创新产品相关特性辨识模型),以描述和辨识创新产品的相关特性(包括竞争性,互补性和衍生性)。

创新产品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为分析不同创新产品关联互动的方向,程度及其含义,为创新产品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关系如下图:

四、基于创新产品市场特征的理论

还有一些关于创新产品选择在具体环境中的使用操作方法。 例如,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选择,乡镇企业产品创新的路径的选择,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选择等专题。他们新从不同的角度(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开发绿色环保创新产品,开发“健字号”产品)提出了创新产品选择的解决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五、其他相关理论

关于创新产品选择,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之外, 此前的相关研究还集中在: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理论,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产品创新策略的选择里, 这些理论与创新产品选择关系或疏或远, 但是, 他们对我们进行创新产品选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下面对相应的理论做出简要的回顾与说明。

1.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理论

该理论期望企业能够挑选出合适的创新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资金、技术、设备及人才储备等因素,创造出工艺领先,功能出众的产品。模式的选择与组合是企业产品创新决策的首要工作,也是进行创新产品选择的前提要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今后发展的创新策略。

2.技术创新战略

此外,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战略出发,在较为宏观的角度考虑如何能让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或优势的地位。其制定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目标的确定;二是选择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依据自身的技术创新战略,确立目标和创新产品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类型可以划分为:自主开发战略, 合作开发战略,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 模仿战略等。

3.产品创新策略的选择

企业的产品创新,何时采用主动出击, 何时采用被动反击, 应根据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情况和企业的主客观因素来决定,尤其是市场成长机会、对创新的保护、竞争态势和市场需求情况, 对公司采用何种策略有决定性影响。

产品的创新有两类策略可供选择:主动式产品创新和被动式产品创新。主动式产品创新主要有研究发展、行销出击、内部创新和技术引进四种基本策略。被动式产品创新主要有防御性策略、模仿策略、在模仿基础上创新、根据消费者要求创新四种策略。

六、总结

产品创新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

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

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创意产业与ICT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

产品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文化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30-03

一、企业竞争力理论

(一)组织环境理论

钱德拉(Alfred D. Chandler. JR)[1]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它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集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三个核心内容构成:一是企业竞争力决定于产业的五种竞争力量;二是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三是“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创造。

(二)企业能力理论

以柯林斯和波拉斯[2]为代表的预见能力论认为,预见能力提供了指导要保持何种核心及促进发展的未来方向的保障。一个公司是否有预见能力,要看这个公司的核心思想意识和预见的未来。以斯托克[3]为代表的基于流程的能力论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能力,还在于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协调配合。

(三)企业资源理论

最早认为企业是资源集合体的是彭罗斯(Penrose)[4],他在 1959年《企业成长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由管理决策决定产生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1984年,Birger Wernerfelt[5]在《企业资源观》一文中的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企业资源观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安索夫[6]在《企业经营战略理论》中指出:“现有资源和计划资源的配置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表明企业组织如何实现其目标”。即“组织—战略—环境”三者协调一致。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有些资源在企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关键的作用。

二、文化企业的波特价值链

(一)波特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初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波特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对各价值活动的优化和整合。此理论经后来学者的补充,发展为广义的价值链理论,也称为价值系统。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不仅仅在于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 还与上游供应企业的价值链和下游顾客的价值链有关。这三者加上社会公众及政府的影响, 就构成了广义的价值链。任何企业都应当找准自己在这一价值链上的位置, 并与价值系统上的其他接点企业密切配合, 从而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7]。

(二)建立文化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价值活动单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企业只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创造和增强竞争优势,因而,创造性地开展那些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的价值活动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所在。根据价值链的一般理论,结合文化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对文化企业有关键作用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得出文化企业的价值链。

三、影响因素特定性分析

(一)创意

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具有某种象征性的、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或其他令消费者依附于该产品价值的东西[8]。文化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生产者必须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文化企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是难以判断的,投资文化产品要承担市场高风险。创造文化产品与其他一般产品不同,文化产品的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

要发展文化企业,源头是鼓励新创意的产生。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产品、新市场和财富, 创造新机会[9]。激发消费者的新欲望和购买潜力, 是新创意的市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倡导开拓新的消费空间, 培育新的消费群体, 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立足于顾客价值创造, 挖掘消费新需求。

(二)版权

文化企业以创意为起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经济环境中,能够通过不断复制自己的创意,长期独占市场,具有持久的盈利性。作为一个追求盈利的企业,尽量延长自己的盈利周期、保持长期收益无疑是从业者所乐见的。这使得文化企业对政策、法律环境产生较强的依赖性,政策、法律环境的完备可以增加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又要求在竞争力的评估中应当将政策环境作为文化企业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考察企业的保障环境的完备性。

“蓝猫”作为我国文化企业的典型代表,其产业链已经延伸至图书、印象、文具、玩具等十几个行业,有6600多种产品,但是随着产品热销和知名度的提高,盗版“蓝猫”开始遍布市场。据三辰集团统计,盗版商所攫取的利润约为正版经营的9倍,严重影响了该品牌的发展。可以说版权保护问题不解决,文化企业就没法做大做强。

(三)营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跨国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普遍采用在市场组织生产的策略,经营重点由成品制造转向以服务营销为主。而文化产品的非物质化和虚拟性集中地体现了这种转变,企业对于不可触摸的文化产品,改要选取合适的营销渠道,选择合理的营销模式,为产品以及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文化企业的服务营销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契约或经济契约关系的活动,与普通的产品交易相比也有其特殊性。文化企业的服务营销通常是随着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在购买普通产品时,顾客通常是在买前观察、触摸或测试,而在购买文化产品时,顾客则依赖对企业提供的营销服务,产生认知程度或即时感受。因此,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选择与产品相适合的营销渠道,例如选择营销模式,如何利用广告提升形象等等,都是需要特殊对待的问题。

本章分析了目前文化企业发展的现状,从波特价值链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及国内的文化企业实例等方面提取出影响我国文化企业竞争力的30个因素,发现以下研究假设成立。

四、研究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描述如下:

(一)创意能力正向影响文化企业竞争力

产品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购买行为;低碳消费;创新性;模型建立

1 引 言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低碳产品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分析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机理形成研究等。但随着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研究成果已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也不能为低碳产品在市场上的普及提供足够的营销建议。

消费者创新性是指个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独立接受新观念、做出创新决策的倾向。人们低碳消费行为动力主要来自消费者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此外还可能受到消费者的创新性的影响。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是因为低碳产品的独特性和新潮性能满足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和求新求变的愿望。因此,有必要探讨消费者创新性对低碳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

2 模型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是在人的意愿能够被控制的前提下,行为意向对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很多时候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或外界资源不能满足的时候。比如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仅有购买这一产品的态度和身边亲人朋友对这一行为的认同赞许是不够的,同时消费者自身还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市场也要有足够的产品供给等。Ajzen意识到了理性行为理论在预测消费者行为时的局限性,将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他认为只有当消费者充分控制其行为时,理性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才能有效。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没有足够的实际行为控制能力,行为意向对行为的影响就弱了,所以只有考虑到行为意图和实际的行为控制力这两个变量的影响,才能很好地预测和理解行为。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消费者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积极的态度、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重要他人的赞许支持会形成更强的行为意向。本文选择计划行为理论是因为:①计划行为理论作为消费行为转变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普遍被应用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中;②相对于其他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更简单化;③在模型中变量的范围很广泛(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④计划行为理论考虑了社会影响的效果,社会影响对创新扩散有显著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相对较简单,模型中包含的变量少,但对个人行为有准确的预测能力。经过多年论证,计划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可作为预测别人的行为的重要依据。计划行为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了解消费者购买意向和行为的形成过程,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 研究模型变量的界定

3.1 主观规范

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主观规范是影响行为意向的第二个变量。Ajzen(1991)将主观规范定义为个体是否执行某种行为可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即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决策时的影响。Ajzen和Fishbein(1980)认为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和服从动机的影响。规范信念是指对个体重要的人对其是否要执行某种行为的期望和赞许;服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重要他人对其期望的意向。Eagry和Hailen(1993)认为主观规范是个体感知重要他人的选择对于其是否执行某种行为。也就是说,这关系着重要他人是不是支持个体执行某种行为。主观规范作为影响行为意向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有很大的作用。如果重要他人认为个体应该执行某种行为,那么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行为意向会增强。如果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支持,那么他可能对低碳产品的想法会更强烈。

3.2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又一变量。一个消费者要购买低碳产品,仅仅有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行为态度和周围重要他人对这一行为的看法,是不能够完全决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还要看消费者自身是否拥有购买能力以及外部的资源条件是否充分等。因此消费者的行为意向还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3.3 消费者创新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创新型消费者更能表现出高倾向的购买行为。劳可夫(2013)在研究时发现,消费者的创新性和其购买绿色产品的态度是正向相关的。低碳产品是新型产品,根据新产品采用行为的研究,创新型消费者更有可能产生购买意向和行为。相对于创新性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创新性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关注低碳产品信息。低碳产品往往具有与普通产品不同的特点,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和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消费者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对低碳产品的态度清晰,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更显著。消费者在执行某种行为时会有是否困难的感知。创新性消费者对新奇的事物会有强烈的探求欲望,会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新产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得到更多低碳产品的信息。另外,创新性消费者的独立决策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越强,自己的消费控制能力也就越强。 3.4 低碳消费意向

行为意向是理性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个体的行为直接受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消费者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积极的态度、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重要他人的赞许支持会形成更强的行为意向。

4 研究模型的建立

上一篇:科技与创新范文 下一篇:自主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