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06:11:46

自主创新论文

自主创新论文篇1

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内涵及特征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发生相互作用的组织、机构网络,是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该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新的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经济体系。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特征:(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主体多元化。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纳入了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等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等在内的众多主体,使得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更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使得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体系。(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象(内容)多元化。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对象不再只是拘泥于技术创新领域,而是涵盖了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在内的体系创新。(三)区域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多元化。以往的创新局限在企业内部,其与系统内的其他主体交流甚少,从而其保障机制集中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重视。而现如今的区域自主创新已经提升到一个体系的范畴,保障机制也由原来的企业主体的单纯保障扩大到社会和政府的多重保障,有效地对区域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预警和保障作用。

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结构及主体

从整个体系的内容来看,自主创新体系又应该分为,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等。这个体系中包含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重要主体。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和道德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创新的影响同样重要。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必须把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必须使新的知识在创新体系内部流动起来,使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下图:

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实验体。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体系组织,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其所必须的条件和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也同样具有生产设备、物流、市场营销等条件,可以将设计和研发的新产品转化为产业,形成产业链,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双重效益。

政府是创新体系的支撑,是政策创新的主体。体系中的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他不仅起到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的作用,还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计划,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

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体系的依托,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角色。科研机构和高校蕴含着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储备着大量的人才和专家,文化创新的理论发祥地和技术初创地,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首先,高校与科研机构不断的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中,还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职能。第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直接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中,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

社会是创新体系的检验体,是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影响者。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社会作为体系中的一个主体并不直接参与到整个创新活动中去,而是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包容着其他的三个主体,所起到的是协调、协助的作用。社会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会在无形中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立和企业家理念的形成。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和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营机理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营机理,就是把科技的自主创新看作是一个有机动态的演进过程。本文主要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社会这四个创新主体在对于创新体系的各个内在体系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方面来阐述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作用机理。如下图:

在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最终得以在市场上面流转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储备。政府和社会则可以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完成。同时,社会又是技术创新的检验体,可以检测此项技术的市场效力和收益。

在自主管理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先锋。作为一个组织,企业领导人或企业家们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而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社会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因素和舆论因素,包括媒体和第三方中介。

自主文化创新体系渗透在整个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中,无缝不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不断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文化形式和内涵。构建属于本企业的文化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要完成对于新生代的培养和教育,因为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基本都要经过高校的培养和教育过程,所以高校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潜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存在者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

(一)管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管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内在保障,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科学的管理,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它直接或间接地给管理创新带来新的课题,推动管理创新的展开。

(二)技术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支持平台,文化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导向。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技术创新有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背后是观念。一个企业要顺利开展技术创新,就得解放思想,不为传统观点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

自主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优势产业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落实,湖南抓住有利时机,在近几年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健全自主创新体系,推进集群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措施,涌现并发展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科技含量较高的优势产业。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湖南省近些年在提高自主创新和发展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元(2005)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看作是一个经济过程,认为它不单纯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是一个经济过程和市场实现的过程。毛蕴诗(2006)等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先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在模仿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宋河发(2006)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的能力。郭咸纲(2005)认为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体系推进过程,包括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尹洪斌(2006)指出自主创新具有目的性、变革性、新颖性、超前性、自主性。候先荣(2003)提出自主创新有以下四个特征:高风险性、高回报率、创造性、综合性。王一鸣(2004)认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产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技术链和创新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外部因素;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内部因素。

江小涓(2003)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全球知识储备,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引进过程中我们还要认真修炼自身内功,作好消化、吸收,并创出自己的特色。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转化为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他极力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而忽视了社会制度因素和具体历史环境。

罗纳德.科斯和诺思等人指出制度变迁是影响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诺思明确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费里曼、纳尔逊和迈科尔、波特等对此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费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模式”成功经验时发现,要想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仅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以国家层面上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与政策。其后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其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的创新实绩的一整套制度”。迈科尔则通过分析影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指出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竞争的结果,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国际贸易理论里,是由李嘉图(D.Ricardo)对斯密(A.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作出的重要扩充。进入20世纪,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表明,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在后来的研究中,这一理论常常被称为HO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区域产业优势上,也同样有很大指导意义。

二、湖南省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现状SWOT分析

(一)优势产业分析

2007年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全省全部工业生产总值3360.59亿元,增长20.2%,比上年增快2.2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值。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而优势产业在其中占有支柱地位。仅机械工业上规模企业的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就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从目前来看,优势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湖南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在全省生产总值中,2007年的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基本可以比较清晰判断出湖南省目前的优势产业。其中,烟草是湖南最具发展潜质的产业,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75亿元、利税119.52亿元;由湘钢、涟钢、衡钢这3家企业组建的华菱钢铁集团2003年产钢518万吨,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9.2亿元,综合竞争实力列全国钢铁行业10强;机电制造每年创造产值达1000亿元,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0%。2003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4.3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占50%,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0家;高新技术产业以湘计算机、LG曙光、中芯数字、湘邮科技、创智软件为主的一批“科技新秀”,支起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已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24.45亿元,同比增长32.66%。预计全年有望突破产值1200亿元。生物医药中,千金药业、九芝堂、正清制药、紫光古汉等无疑是湖南在该产业的佼佼者。其中,中成药14大类制剂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居全国第15位和第13位,化学药品销售额居全国第8位。

(二)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分析

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其中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湖南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成就显著:2006年,远大、湘潭电机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和平安电气被纳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迈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行列,湘潭德国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7.49亿元,增长26.3%。

1.人才优势

近年来全省加大了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建设措施,科技人才队伍迅猛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9万人,居全国第7位。在湘院士45人(含受聘来湘工作的20人),院士总数居全国第8位。“基本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年轻博士为骨干力量的科研队伍”。

2.投入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省三项费用支出36460万元,共确定63个重大专项,共安排200个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十五”期间R&D经费年均增长17.8%,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52%提高到2005年的0.7%,年均增长6%。

3.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专利申请量为31663件,获授权14863件,居全国中上水平。“十五”期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80项,其中8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居全国前10位,万人技术成果交易额位居全国第11位。

4.创新体系不断优化

“十五”末,全省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机构布局日趋合理,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技术交易更加活跃。“十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80.5亿元、技术交易额104.5亿元。

(三)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劣势分析

1.企业自办科技机构不健全

2004年,全省57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办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为193家,共办科技机构294个;年度内未开展科技活动的295家,占51.2%;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376家,占65.3%。只有约1/3的企业设立了科技机构,近2/3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暴露出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创新机构不健全、创新活动面窄”的问题。

2.科研条件不足

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只占全国的1.66%,也只占中部六省的14.33%;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名列第18位,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安徽,名列第5。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1.5%,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2%。2007年上半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7%。研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成要素,湖南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

3.企业观念落后,缺乏自主创新精神

部分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科技先导的现代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的认识阶段,忽略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原动力自主创新。调查显示,19.91%的企业认为,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开展技术开发;16.48%的企业认为,没有技术项目来源是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原因;10.53%的企业认为,不搞开发也能够维持现有市场份额。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缺乏研发信息,缺乏危机感和超前意识,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科研活动的开展。

4.产权制度存在不合理

(1)产权边界不明晰,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创新的活力、压力和动力。由于历史原因,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始投资来源相当复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产权边界模糊便产生了许多矛盾,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

(2)产权封闭化、单一化。在国有高科技企业中,政府往往是惟一的投资主体,这种封闭式单一化的产权结构体系,不仅使社会资源无法达到合理配置,而且严重制约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

5.创新的合力和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1)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使教育、科技、经济脱节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2)官、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合力。

(四)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分析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金、市场、技术引进带来的机会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不仅改变了现有产业结构,同时也刺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首先,改善了湖南进出口贸易环境,促使更多的外资直接进入湖南。2005年湖南的进出口贸易额为60100亿美元,与2001年的25112亿美元相比翻了一番[11]。其次,减少了我省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有助于我省对外劳务输出。湖南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外派劳务人数113万人,首次实现当年外派劳务过万人。再次,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促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此外,外资、国外技术的引进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区域合作带来的机会

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求国家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中部六省支持。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六省获得同等优惠,包括在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优势企业联合、重组,为产业整合、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城市规划合作、人才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中部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这些都为湖南省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力条件和新的发展空间。

3.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带来的机会

长株潭位于我国南方腹地的核心位置,南有开放程度很高的珠江三角洲,北有产业基础较好的长江产业带,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长株潭承东启西的中介区位。长株潭可同时接受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的双重辐射,成为介于两大经济区域边际地带的新兴增长极。

长株潭区域集中了湖南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金融机构,产学研条件优越,同时不久前国家又批复长株潭地区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五大领域。目前,落户长株潭地区的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超过全省半数,在湖南省15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占八席。科技部和湖南省政府建立了部省合作机制,使湖南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和被确定每年进行会商的省市之一。科研力量集成度高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应利用这种科技优势,打造成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特色的国内首个科技城。这一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条件优越,城市的一体化建设又使得信息、技术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密切。这些为湖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和发展契机。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会

湖南位于“泛珠三角”区域的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省份经济联系密切。港澳地区作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和物流信息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集聚、辐射能力。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较好,在资本、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粤港澳等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将一些优势产业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湖南转移。“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湖南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2005年,湖南来自于“泛珠三角”地区的实际投资达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占据全省引进内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产业的转移同时带来技术的转移,我们应该在吸取这些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威胁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并流失

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在湘成才,离湘展才”的人才外流现象,特别是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流往沿海开放城市,致使湖南高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人才危机日益严重。尽管湖南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30万人,其中约43.2%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但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4.32万人,其中从事创新活动的R&D人员只有1.53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只占全国的2.34%、中部六省的12.90%,R&D人员在全国和中部六省的位次分别为第16位和第4位。所以有63.84%的工业企业把缺少专门创新人才作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三项原因之一。2.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及能力不足

知识产权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从中国企业实践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重视。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70%-80%的大型企业同样没有专利申请。

湖南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加强。如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有的地区和部门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因此,全省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在进行科研开发、产业化、市场开拓立项之前,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到市场上寻找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创新成果。

3.跨国并购的技术流入抑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除了依靠资本、技术等基本要素的积累和成长外,更重要的是靠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企业家要素是当地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也是调动当地各种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如前所述,在跨国条件下,随着外部技术的流入,由于技术上的优势,跨国公司在该产业一般会取得一定的市场控制权,这使得东道国当地其他企业无法与之抗衡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从而阻碍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抑制东道国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发展中东道国的超前消费需求,使当地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过早地失去市场支持而陷入困境,这种压抑现象今后将更为严重。

三、湖南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导致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2.产业集群能够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或产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增强了对专业化投入品的需求和供给;空间的临近性、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大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3.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产业政策在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更好的空间的同时,对市场的高度保护和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可能有害于竞争。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各国发展产业集群和实行集群政策的经验。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在政策中减少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偏爱,使各地政府和企业充分了解到,产业集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关键是以集群方式,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政策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倾向,大力提倡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以防止大企业垄断市场对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新一轮利用外资热潮中,注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不仅是延伸产业链,而且要通过相关的联谊活动和相关科教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构筑产业集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的后进区域,重要的是培育本地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大企业是推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2007上半年,湖南全省大型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4.2%,大型企业在湖南省规模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湖南省实施大企业战略,要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企业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产业整合的重点是:钢铁产业、工程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电工电气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省级政府在组织以上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时,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申报、立项和组织,使企业的需求成为省级重大项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使省级项目更好地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使技术研发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湖南省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大环节的嫁接,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壮大湖南优势产业。比如机械、冶金、石化、能源、交通运输、建材和造纸等行业,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改善产业结构。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湖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30%-60%,生产周期缩短了20%-40%,库存资金压缩了3%-10%。

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多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逐年增加;要集中支持湖南省内重点企业在信息技术上取得大的突破,支持信息骨干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催生和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核心企业,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1989年中译本。第1页

[2]费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2419页

[3]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83396页

[4]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1990年

[5]红网..2008-2-14

[6]2007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J].湖南省统计局,2008-01-21

[7]红网论坛./2008-04-10

[8]湖南统计局.2006年湖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统计信息栏.2007-01-26.湖南统计信息网.

[9]红网2006-11-6

[10]湖南统计局.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拉动力分析[EB/OL].决策咨询报告,2006,(18).湖南统计信息网.

自主创新论文篇3

1.1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

四川省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通过政策措施保证从源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由四川省科技厅等7部门共同开展创新型企业的示范、试点和培育工作,全省确定了155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包含攀钢、长虹、地奥和东方电气集团等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34家,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117家。2007年四川省科技厅等10部门又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行动,除已列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的4家示范企业外,又增列二重集团等90家骨干企业为试点企业,川大智胜等254家有创新潜力的企业被列为培育企业,从而初步形成四川创新型企业的梯次格局。2007年8月13日四川省成为“科技部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进入国家自主创新建设试点序列。

1.2科技实力较强

四川省具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及技术存量,科技实力居西部前列,这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四川布局形成了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机构和队伍,四川拥有跻身于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0、29、30研究所,邮电5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航空611所,兵器自动化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及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大学72所。其次,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实力强,在电子对抗、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此外四川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认真落实“科技兴川”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四川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01-2005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分别列全国第12、17、13、11、18位,在西部12省区中一直名列前茅。四川省的4个国家级、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国家科技部认定的153个“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有8个列入。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在形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支撑而开发的产品不仅设计成熟,而且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十五”以来信息产业共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此外,实验基地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开放平台的建设也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如四川大学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性创新型实验项目由建设前的20%大幅增加到60%。为拓展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523实验室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有关信息通过校园网对外公布,各个学科及社会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使用设备。同时,学校还把“523实验室工程”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已建成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实验室等6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1.4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日渐明显

高新区在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示范效应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四川省历来重视高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重点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引领全省自主创新的发展。如绵阳科技城作为全国创新试点城市,有数十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中心,聚集了包括26位院士在内的17万名科技工作者,依托长虹、九洲等优势企业和中物院等科研单位,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自主创新基地。成都高新区也建成了以8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入孵企业1300多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也日渐明显,成都高新区建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30%以上,近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也达到25%以上。2007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0%。

2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很大部分科研力量和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的科研能力仍非常薄弱。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分布在高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9257人,分布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达到20618人,而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仅为3920人。此外,军工科研机构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创新力量,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用的程度很低,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程度不高。

2.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和绝对数额是国际上普遍用以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四川省平均每个项目经费投入仅为53.2万元,而江苏、广东分别达到256.9万元、259.8万元。从企业来看,2005年全省企业研发支出为42.3亿元,仅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4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0.66%,比例达到5%及以上的企业仅116家。

2.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大多数企业不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是靠低水平的市场需求拉动赖以生存。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研究开发投入资金较少。200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4.8%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3.7%的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即使建立有技术创新机构,也还存在着部分机构无经常性研究开发任务、无稳定经费来源、无一定测试条件的“三无”现象。

2.4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

目前,四川省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必须依靠大量引进技术。技术引进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2005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为10.04亿元,但消化吸收经费仅为2.65亿元,基本处于单纯技术引进阶段。国外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美元进行消化吸收,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

2.5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资源。四川省自主创新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上都还不合理。2004年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技术创新人员比重仅为4.3%,其中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比重由2003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6.3%。同时,四川省科研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在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到科研人员总数的10%,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60%的比例。

2.6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四川省的科技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影响小,在行业规范和自律上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权威、公正、有信誉的中介职能,没有起到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四川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多元融资平台、快速方便技术转化等方面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使得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研发力不从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策建议

3.1培育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队伍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文化的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四川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陆文化大省,应该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应该更注重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容忍失败、团结合作、敢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对在技术创新中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给予宣传、表彰和大力度奖励,把创新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2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首先应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形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打下基础。其次要深化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由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允许人才合理地流动;第三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稳定的科学家团队,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舞台。最后要继续大力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行动,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3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基金,组织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的共性部分和关键部分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企业则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此外,在引进技术时,还要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入手,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引进的技术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以有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四川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许可甚至股份制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相互激励的战略联盟,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等活动。探索多形式的合作途径,以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共享科研设备、关键技术信息和专利等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在省级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金的分配,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承担的项目。

3.5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和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同时,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强大支撑作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6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财税政策

通过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同时还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产业增加投资。对盈利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立项方式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3.7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自主创新论文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型;基本思路;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正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由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在这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实力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目前仍然主要处于资金和人力追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浪费已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障碍。例如,我国目前每万元GDP的能源耗费是美国的5.45倍、日本的14.33倍、德国的10.86倍,甚至是印度的2.86倍。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全体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

2.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应体现在企业行为上。特别是从不同类型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比较来看,我国国企、民企和外企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国企自主创新的体制不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强;民企员工素质不高,融资渠道狭窄,自身研发力量弱,以机会和低廉劳动力成果为发展战略,热中于寻找“一招制胜”的灵丹妙药,忽视自主创新的基础工作。外企的知识外溢很低。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技术,从短期看,技术引进能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技术不足带来的问题;但从长期看,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只能使企业的生产局限于产品的组装、加工,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所控制,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据统计,在我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专利中,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半导体类外国的专利占90%。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我国注册的,还是以外国人为主。由此可见,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4.有利于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当代一系列军事变革。科技强军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领土的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基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我国国防工业的技术面临着军事工业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即使花钱,也买不来国防现代化。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

二、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

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

1.开发创新战略的框架,包括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流程,企业当前的定位及企业所能获得的路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构建了一个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运用这一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实现战略优势的途径有: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改进工艺、从事复杂型创新、对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增加或拓宽竞争性、时限因素、稳健设计、规则重塑以及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等等。

2.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外部联系机制,即建立有效外部联系的可行规程,以促进创新的识别、资源的分配和实施

在与顾客和市场的联系中,考察技术和市场的复杂型和新颖性将如何影响创新的识别、开发和采用;在与供应者、竞争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外部知识来源之间的联系中探索促进企业间合作的技术和市场动机,并识别必要的组织流程,也就是能够使创新成为获得知识和学习机会的组织流程。

3.开发和运用有效的实施机制,推动创新活动的展开

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清晰的战略方向和有效的外部定位,还取决于企业管理整个创新过程的能力,即从最初的创意和机会到成功地开发商业化产品或服务,或者对企业内部有效的新工艺。这个过程包括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需要建立一个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创新开发的阶段性框架,以及进行资源分配等等。相应地,企业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综合运用不同功能资源、知识分享、技术和市场开发的管理、管理自身变革过程以及确保从项目经验中获得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4.为创新开发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组织

影响创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所创建和执行的组织设置,而构成组织设置的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关键人员的角色定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工作的开发形式(团队形式、项目形式等)、人们参与创新的程度和组织本身如何学习和共享知识等。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应对之策

我国企业是否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如何才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笔者以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企业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做到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相互支撑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长。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产业技术水准低,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很多企业都是以来料加工为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目前还只能说是“世界加工厂”。现在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科技发展的创新体系都是企业的主导力量,并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未来空间,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通过市场得到回报并促进壮大,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而2001年公布的我国“十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科技计划体系的“3+2”体系模式并没有把企业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我国实施的一些涉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国家计划中,项目实施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虽被鼓励参加,但往往是陪衬,一些项目计划即使获得了预想关键技术,但并没有能力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通过国家计划项目的实施获得自主创新能力。

2.企业自主创新,重在全方位投入

政府对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政策也比较少。在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中,政策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技术创新的中下游,例如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等。为此建议,(1)政府应增加对企业民用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开发的直接资金投入,钱用在能出创新成果、能提高国家竞争力、能得到市场回报的项目中。(2)设立政府“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基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本性融资。因为商业银行不提供资本性融资,所以政府应设立专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本性融资的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资本性投资提供政策性融资和帮助,增强抵抗科技创新风险的能力。(3)鼓励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为己任,协助企业科技创新解决流动资金融资问题。另外,商业银行是否可以用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形式为企业解决开发创新技术普遍存在资金紧、融资难的问题。(4)积极鼓励全民投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中遇到贷款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重要原因是金融组织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严重失衡,因此建议培育和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小金融机构,尽快给予社区银行“准生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坚持民间资本为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构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平台就是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

3.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4.高等教育和产业联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力量,而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如果高校和产业联动,对企业来说,就可缩短创新的流程,降低创新的成本能耗,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对高校来说,这也是学生实验的基地,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人尽其才,防止创新成果流失。

参考文献:

[1]黄胜平,姜念涛.中国自主创新探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金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3]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

自主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驱动作用

一、引言

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 & 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

参考文献:

[1]P.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 - 社会 - 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9]Monge:Peter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98,Vol 48 Issue 4, p142

[10]Kivimaki Mika, Lansisalmi Hannakaisa, Communic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 Jan,2000 Vol 30 Issue 1, p3

自主创新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授权;主动性人格;个体创新行为

组织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创新成为管理变革最常见的应对方式(Jackson,1996),然而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被组织引进的创新,并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其主要是通过高管人员引入到企业之中,而对于自发创新或者被组织中基层人员引入的创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Agrell&Gustafson,1996;West&Wallace,1991)。因而本文拟对企业中基层人员的创新行为进行研究职称论文。

一、个体创新行为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个体创新是一个丰富却不易理解的概念,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定义,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个人的特质、行为以及产出对个体创新加以概念化。Hurtetal.(1977)将个体创新定义为一种广义上愿意改变的意愿,而Jackson(1976)用人格量表测量个体的创新特质。tSlKirton(1976)认为个体存在于一个连续带之上,连续带两端分别为个体“将事情作得更好的能力(dothingsbetter)”和“以不同方式处理事情的能力(dothingsdifferenfly)”,即个体偏向于适应和创新之间的一种状态。Kirton指出适应者在现存的知觉框架(perceptualframes)中解决问题,而创新者的工作则是重建此知觉框架。另外,West(1987)所衡量的角色创新(rokinnovation)是指工作者与上一位工作者相比,个人于其工作上所作改变的量。Amabile(1982)在研究个人创造力时通过特定产品领域专家来衡量个体所制造产品的创意程度。

除了利用个人特质以及产出来定义个体创新外,还可以通过行为来定义个体创新。Kleysen&Street(2001)将个体创新行为定义为“将有益的创新予以产生、导入以及应用于组织中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有益的创新包括新产品构想或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善工作关系所作的管理程序的改变,或是为了显著提升工作程序的效率及效能所应用的新构想或新技术。

目前有关个体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智力、任务特质、工作环境以及领导行为等方面。而对于个体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因素尤其是心理授权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则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员工参与创新行为的意愿是否依赖于其心理授权程度。心理授权不同于性格特征,而受工作环境影响的多个认知或者状态,属于内在的任务动机,并产生对工作的积极倾向。在心理授权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企业员工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行为当中。另外,由于主动性人格是在组织行为研究框架中提出的,目前关于主动性人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工作绩效、工作和生活满意度、领导能力、职位升迁、组织变革和创业、离职意愿等方面,这些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针对主动性人格特质与个体创新行为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把主动性人格特质作为创新行为激发过程中的调节因素鲜有涉及。因此,本文拟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心理授权是认知的综合体,表现为企业员工受工作环境影响的多个认知状态并产生对工作的积极倾向。Spreitzer(1995)提取了来自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以及教育学有关授权的不同学科的文献,提出了意义感、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性和影响等四个维度。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本研究的目的,以下我们将分别分析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以及主动性人格特质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

当员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有趣且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更大的投入。每个个体都有一种从工作中寻求意义的基本动机,个体越认为工作有意义,就越有动力去投人工作。但是,这些意义是否能真正转化为员工的创新动力,则取决于员工个体对创新意义的感知。企业中的每个成员对于参与工作创新的后果有一定的期望,例如,获取知识、获得回报、增加技能、实现个体和团队绩效目标等。成员越认为这些期望能得到满足,就越认为创新行为是有效的,进而个体创新行为越容易产生。相反,当员工认为他们创新过程并不能实现期望的目标、没有过多的价值和意义时,就会导致团队成员创新动机缺失或社会懒惰等现象的发生,个体创新行为就会减弱。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一:心理授权的意义感有助于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感影响和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挑战性任务,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意志力坚强,遇到困难能坚持下去;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个人创新行为是将有益的创新予以产生、导入以及应用于组织中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高自我效能感者能够主动并持续地进行这一活动,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并敢于尝试,及时巩固和强化创新行为,善于将产生的新想法付诸于实践。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往往观念保守,思维模式较单一,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已有的想法或观点也未能得到有效呈现。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心理授权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自我决定性能够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挑战性,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因此,自我决定性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员工具有自主性的时候,其完全能够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促进思想或者疑问在团队中的传播。因此,具有自主性的成员能够深化对彼此观点的理解和洞察,有助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新经验的积累等。Gist&Mitchell(1992)指出当员工在工作上获取更多的自主决定权时,他们自我能力的感受程度会增加。被授权的员工在工作中也能承担起责任并在工作时更加积极主动,而且更有效率(QuinnandSpreitzer,199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三:心理授权的自我决定性有助于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影响是指个体感知到的能够影响战略、管理或者工作运行结果的程度(Ashforth,1989)。当企业员工能够有效地执行重要任务的时候,例如计划工作、协调员工或者管理人际过程,他们就会感觉到自身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并且认为自身对团队甚至组织有着重要的贡献。由此企业成员就会有必要的动机去做出恰当的工作方面的调整(Kirkman&Rosen,1997),而这种调整恰恰是个体创新行为所必需的。我们认为创新不是习惯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对结果或者共同目标的理解,如果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被动的执行,那么这样一系列的创新行动就不会发生,尤其是不会有更多的反思和行为上的修正。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四:心理授权的影响感知有助于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目前针对个性因素的研究几乎很少涉及主动性人格特质,Frese&Zapf(1994)则认为行动是目标导向行为,在目标设定和计划实施上,个体具有差异性,会形成个体独特的行动风格。旧主动性人格作为是一种主动改善当前环境或者创造一种新环境的行为,是对现状的挑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当前的情境(crant,1995)。但是这个概念得到较少的理论或实证关注,本研究试图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来验证在中国这个以东方文化为主的情境中,主动性人格对于工作绩效的预测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五:主动性人格特质会促使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尽管心理授权作为多个积极的工作倾向,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过程会受到个体主动性人格特质的影响,主动性特质是个体自发地采取积极的方式,通过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去完成工作任务并实现目标的行为特征。Crant认为具有主动人格特质的个体是“相对不受环境压力的限制并且能够影响环境的变化;能够识别机会并且付诸行动;展现出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一直坚持到取得有意义的改变”。因此,主动性特质较高的个体较少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将控制作为对自己行动的激励(Eagly&Chaiken,1993)。㈣相反,主动性特质较低的个体的创新行为。更多依赖于企业政策和授权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六:主动性特质对于心理授权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所用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研究被试来自北京、南京、江西、重庆、兰州12个企业的员工,这些企业所涵盖的领域包括网络信息服务、汽车制造以及银行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74份,回收率为79.1%;其中有效问卷为1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6%。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

(二)变量的测量

心理授权问卷采用学者Spreitzer(1995)的原始问卷,有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性和影响感知等四个维度,共12个衡量问项。个体创新行为的测量采用Janssen(2000)的原始问卷,共9个问项。主动性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学者Batemanetal.(1993)的原始问卷,共17个衡量问项。全部采用李克特7分制进行记分,刻度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所有问项均无反向计分。心理授权问卷和个体主动性人格问卷由企业成员填写,个体创新行为问卷由成员的同事进行评价。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学历、工作年限、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等。

(三)研究程序

首先与参加研究单位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确定选取的员工样本。然后将相关问卷分发给部门成员和该成员的同事,所有的成员都事先进行了编号。回收问卷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以及Lisrel8.70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一)相关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表2列出了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量表信度系数。尽管本文采用国外学者的量表,并经过了研究团队严格的翻译程序,但仍然有必要检验这些量表的信效度。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研究变量的CronBaeh’sa系数值在0.74-0.90之间,均不低于可以接受的0.70,说明这些变量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授权各维度之间以及他们与主动性特质、个体创新行为等总体上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做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我们先对量表进行了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心理授权问项的KMO值为0.72,Bartleu球体检验结果Sig.=0.00(小于0.01),并运用最大方差法得出四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量为70.15%;个体创新行为问项的KMO值为0.892,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Sig.=0.00(小于0.01),并运用最大方差法得出一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量为60.54%。主动性特质问项的KMO值为0.812,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sig.=0.00(小于0.01),并运用最大方差法得出一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量为70.15%。以上结果均是比较理想的数值,构念结构与量表的理论维度完全一致,表明本研究的数据适合用来做因子分析。

在此后本文用软件lisre18.70分析测量概念的效度。心理授权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标值有:x2/df=2.497,RMSEA=0.06;CFI=0.86,NFI=0.82;个体创新行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标值有:x2/df=2.870,RMSEA=0.02;CFI=0.91,NFI=0.89;主动性特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标值有:x2/df=4.655,RMSEA=0.019;CFI=0.82,NFI=0.92。根据班特勒(1990)等的建议,x2/df值大于2并小于5则表示可以接受,RMSEA小于0,08时则表示比较理想,CFI、NFI的指标值大于0,9时,认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若大于0.8,模型则可以接受。因此,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具有一定的构念效度。

(二)回归分析

我们采用SPSSl3,O软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本研究的假设。本文对数据中的缺失值(MissingDate)均采用了平均值替代的方法进行处理,表3报告了运用层级回归方法对假设的检验结果。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首先让控制变量进人回归方程,然后加入解释变量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第三步放入主动性特质变量;第四步放入主动性特质与心理授权各个维度的交叉项。表3的最后一列标示的是模型4中变量的方差膨胀指数(VIF),所有的VIF都在普遍接近于1,范围在1-2之间,这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各个R2值以及AF值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模型的总体效果理想。

结果显示,控制变量中,职位和性别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解释了个体创新行为的3.4%(F=4.83,p<0.01)。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当心理授权变量放人回归方程时,模型对于个体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0.6%(AF=9.240,p<0.01)。即表示在去除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之外,心理授权除影响维度外,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性三个维度均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得到了验证,但假设四没有得到验证。为了检验假设五,并且力求在检验调节效应之前,清除主动性特质本身可能存在的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在第三步当主动性特征放入回归方程时,模型对个体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11.8%(F=23.402,p<0.01),说明主动性人格特质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假设五得到了验证。在第四步当心理授权各维度与主动性特质的乘积项进入回归方程时,结果发现乘积项的进入使模型对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了8.9%(F=6.092,p<0.01)。需要说明的是,除自我效能感维度外,意义、自我决定性和影响维度与主动性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都是负数,这意味着主动性特质得分较高(低)的员工,心理授权的意义、自主性和影响维度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相应变得更弱(强),因此,假设六基本上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企业基层员工作为样本,检验了员工的心理授权对于个体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并验证了主动性特质在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决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员工是否形成个体创新行为依赖于其心理授权程度。心理授权增加了个体创新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当团队成员感受到充分授权以后,员工感知到的意义、效能感以及自主性会促使员工形成创新行为。由于心理授权的影响维度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不够显著,造成这种结论可能是因为样本选取的原因使得影响维度的变异过大(SD=1.05,均大于心理授权其他维度),还有可能是影响维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例如Janssen(2003)发现,感知到的影响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要受到组织支持感的调节。该结论展示给我们重要的管理启示:为提高员工个体创新行为,员工应有相应的心理授权感受或者体验,确保使其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性以及影响。

第二,控制了员工的人口学特征和心理授权的影响后,主动性特质使模型对个体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了11.8%。这就说明主动性特质是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Bate-manetal.(1993)也指出,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尽管有学者认为主动性人格只是五大人格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由五大人格的亚特质组成的。但MajoretaL(2006)等五大人格九个方面亚特质加起来只能解释主动性人格中26%的方差变异,因此,主动性人格特质对于创新行为的预测效果对于企业员工尤其是创新性角色员工的吸引与选拔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检验心理授权各维度与主动性人格特质的交互效应过程中发现:主动性人格特质对于心理授权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整体上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对于主动性特质较高(低)的员工,心理授权的意义、自我决定性和影响维度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相应变得更弱(强),这可能意味着主动性特质比较低的员工为了激发其创新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授权。而对于主动性特质较高的员工,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关键的管理手段。为建立这些心理动机,企业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企业可以把组织政策、流程、实践以及结构从控制系统改变为高参与实践,在高参与实践中,组织的权利、知识、信息以及报酬在组织层次较低员工中共享(Bowen&LaMer,1995)。管理人员也可以改变管理实践使得员工自行决定他们如何修复服务投诉而不需要等待上级的批准来实现顾客满意。

自主创新论文篇7

一、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教室里没有,但有电视柜,因此,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四、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与你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因此,我总是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一部分,再帮他们分析不足部分,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他的答案。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回答下一个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不懂就问。老师做到上课随和但不随便,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自主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产品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制度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