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8 02:01:37

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篇1

通过学习而改变,是各类培训的目标,不同的是体验式培训是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体验式培训是在用行动演绎着寓言,而寓言的演绎者和讲述者,正是受训者个人。风靡全球的体验式培训是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我国的,虽然仅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却以其内容的模拟真实性,使培训对象在心智模式上得到改善,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

一、体验式培训的历史演进及涵义

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户外训练方式。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造成大批船只被击沉,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落水船员不幸牺牲,但也有少数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磨难之后得以生还。于是盟军创办了专门的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建立无惧的勇气去面对逆境。

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形式并没有息微。这种以户外项目为主要形式的培训,转向培训企业家、管理者、普通职员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管理技能,成为战后推动体验式教学法的先导,发展遍及英国、亚洲、欧洲。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参加拓展训练的学员也要暂时抛开日常杂务和安适的生活,进入陌生的环境,共同接受磨练。

国外的体验式培训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百余所从事此类培训的机构,总部设在英国的户外训练学校Outboundschool已在全球五大洲设立了四十多所分校,受训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

由此可见,所谓体验式培训,是个人首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积累认识的一种培训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体验活动,产生某种感受,并通过与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分享,经过反思、总结积累为理论成果,最后将成果或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培训师在整个培训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体验式培训为学习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的模拟场景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同时,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学习者也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并迅速将其转化为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师虽然没有直接给学习者灌输知识,但培训所引发的心灵感悟却让学习者受用无穷。

二、体验式培训的分类及分类

体验式培训形式广泛,现在企业中比较常见的主要由拓展训练、沙盘模拟、行动式学习、魔鬼训练、教练等方式。目前在我国对体验式培训的认知主要是拓展训练和沙盘模拟等形式。拓展训练也被称为户外体验式培训,此类培训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攀岩洞穴、断桥、信任背摔、高低杠、过电网等等。它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虚拟各种场景让队员去亲身感受。这类培训是一种“成人寓言”,侧重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有效沟通、熔炼团队”的目的。沙盘模拟就是通过沙盘模拟传授管理知识和培养经营能力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师的指导,学员学会了如何分析外部环境、如何分析市场和产品、如何提高内部效率、核算成本等。目前,沙盘模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的首选课程。行为学习法适合解决错综复杂的企业实际问题,一般为企业内训所采用。该方式要求面对真实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所以,往往一个培训班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无可估量的。教练主要着眼于激发学员的潜能,它是一种态度训练而不是知识训练或技巧训练。

所以凡是以活动开始,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作是体验式培训。中国古代的哲人曾经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体验式培训从受训者的角度出发,特别强调受训者的体验和感受,当然,体验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只有受训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能够把学习的收获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快乐学习”的最终目的。从哲学意义上讲,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容易接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体验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分析比较

体验式培训在本质上是一种培训,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思想,而体验式培训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体验式培训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培训讲究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知识为导向,体验水平线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培训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培训师为中心,培训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的地位,体验式培训以受训者为中心,培训师起引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培训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四、结束语

体验式培训篇2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概念内涵种类目的应用注意事项

1、体验式培训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体验式培训,是以参训学员为中心,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反思,从而使其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的一种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通过参训学员在户外或室内特定的情景下,由培训师引导,完成预先设定的活动内容,从而使参训人员某项技能得以提升、行为及态度产生变化,进而激发潜能,增强团队活力、创造性和凝聚力,达到提升个人及团队绩效目标。

体验式培训将管理理念、心态转变融于互动式的、生动有趣的培训项目中,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员学习动机由“要我学”“要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想练”。由于体验式培训转变了传统培训方式的培训主体,由“培训”到“陪训”,使传统的以培训师为主体转变到了以学员为主体,学员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保障了全身心的投入,通过实践、体验达到了培训目的。中国哲人曾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通过专家论证,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效率更高,学习成果更易应用到工作中。

2、体验式培训的种类和目的

体验式培训的培训项目数量较多,从1995年引入中国以来,许多经典的培训项目,如“背摔”、“孤岛求生”、“求生墙”、“七巧板”等,经过不断完善,沿用至今,同时又有新项目不断被开发出来。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类。一是根据培训地点的不同来划分:包括户外项目和室内项目;二是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来划分:包括个人挑战类项目和团队合作类项目。

不同培训项目有不同目的性,有些项目重点考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学会欣赏和关心他人,侧重对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锻炼;有些重在认识和激发个人潜能,增强自信心,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做中悟”,达到“做中醒”,力求让参训人员达到“改变一切你能改变的,接受所有不能改变的”。

实践中,培训师需要根据学员在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和提升,如在“急速60秒”项目中,若学员及时有“共赢”思想,就能在限定次数和限定时间中完成。往往在实际活动中,不同队心存芥蒂或执行力不强,这样活动结束后,培训师就应引导学员探讨信任、执行力和共赢等问题。

空中单杠作为很有代表性的高空项目,它较好地体现了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的理念。从活动实施情况来看,学员们通常认为该项目有三个步骤是难点:在小圆盘上站直身体、跳跃和从单杠上松手。前两个步骤需要学员克服恐惧和不确定心理,后一个步骤考验了学员对培训师和队友的信任程度。实践中,曾有一位女学员在小圆盘上站立65分钟之久,在培训师和队友的谆谆心理疏导和鼓励下,最终勇敢的跳跃出去。在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提升中,培训师应在几方面与学员共同探讨:克服心理恐惧感,树立突破自我、敢于挑战的自信心和勇气;增强自我控制与决断能力;扩展心理舒适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目标明确状况下,克服多思害智,多虑害勇思想。

3、体验式培训的应用

体验式培训二次大战后就在国外企业培训中逐渐流行起来,在国内,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识,并大力推广了此类培训方式。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正符合体验式培训的初衷,对知识的领悟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化知为行,知行合一,才能使学员形成真正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改变了传统培训学习过去的知识,强调体验反思重要性,感悟行动后的体验,注重团队合作以及多向沟通。在体验式培训中,整个培训过程依据“体验学习圈”的四阶段模式,由具体体验开始,最后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培训过程中,在观察反思和抽象概括之间增加了团队分享和讨论两个阶段。

(1)具体体验:体验式培训以具体活动来促进参训学员利用自身的能力、团队的分工合作、人际沟通、领导和被领导、面对挑战或压力等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有方法的循序渐进达到活动设定的目标。

(2)观察反思:在体验式培训中,参训学员比较过去的活动或经验,感受具体体验中的真实体会,生成感悟、反思,或与从前有矛盾的碰撞,或有幡然顿悟的轻松,然后重新形成对问题的认识。

(3)团队分享: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在个人反思阶段之后,进入小组的分享阶段。分享需要个人向他人敞开心扉,向外界展示其独特的角度和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分享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的体验。在此阶段中,参训学员之间、参训学员和培训师之间发生着频繁且高质量的互动。在这样一个多向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参训学员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观察,以别人的方式反思体验情境,这是促使个体发生一定转变的重要途径。

(4)讨论:人们常说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在分享了每个人的观点之后,每个参训学员对刚才的体验情境就拥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此时就需要讨论、评价去修正原来个人的观点,检验自己的惯性思维和偏见,接受多方面的观点,生成新的观点。此前的分享是一个主观、感性的过程,那么讨论阶段则更趋于客观、理性。当然,讨论的结果并非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需求答案的过程。体验式培训有其情境性和个人差异性,如果仅为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就失去了体验式培训的意义,在讨论过程中经历的磨合、共识和求同存异才是我们的目标。

(5)抽象概括:在体验式培训中,参训学员将思考的想法与经验归纳,形成概念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应用,是此阶段的重点。由归纳可以得知,面对新的环境,归纳吸收个人或他人的经验,有助于个人或团队迅速地对新的情境或挑战作出反应。

(6)行动应用:体验式培训的成效,即是个人能够应用参与活动的经验,把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去推理到外在世界。这个阶段着重将这些活动经验应用到正确的情境,并将体验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4、体验式培训注意事项

体验式培训模式在企业员工知识技能和思维观念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和整合,在实践操作中,如能注意以下几个模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训需求:要真实了解参训部门或学员当前工作最需要的培训需求,而不是最流行或最感兴趣的课程。培训需求来自绩效,一切培训活动都是帮助员工提升绩效,帮助员工与企业步调一致,目标统一。只有从员工绩效出发的培训需求才是最真实的需求,也是企业最需要的。培训需求要了解参训人员的岗位职责,也要了解为完成工作目标需要做出的提升,通过两个层面的分析,得出总体培训需求。

(2)方案设计:根据确定的培训需求,列出培训目标、培训流程、培训项目、培训课时以及实施时间。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培训项目的先后逻辑关系,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挑战适中”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同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项目。例如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在于管理者能力的开发,通过培训,激发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化系统思考、持续改进创新的意识,提升计划和执行能力。

(3)实施保障:由于体验式培训特有的挑战性和无法预测性,培训师要与学员同吃、同住、同训练,以保障培训安全实施。虽然严格管理下的体验式培训比大多数户外运动都安全,美国最大的户外培训机构PROJECT ADVANTURE也曾统计,体验式培训百万小时活动的受伤数为3.76,远远低于篮球运动的2650。但培训师仍要在意识和各个操作环节上严格把关,避免不安全因素出现,要始终不渝地把安全作为体验式培训的生命。

(4)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评估被培训者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培训评估作为一个完整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培训结果又为以后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因此,体验式培训结束后,在哪些方面、什么时间、对哪些人以及如何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以真正了解体验式培训对个人和组织的收益,同时也为设计后续方案巩固和转化培训效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人众人教育拓展训练安全操作规范(2007年版).

[2] 廖春.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内涵及应用.中国培训,2007.3.

体验式培训篇3

(一)微课程教师体验式培训的特定和概念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

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概念到构建规范化模式仅有两年时间,学术成果尚未完善,需要进行应用和理论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重视微课程怎样推进学习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教师通过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在自身获得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对教师培训的实质和内涵是一种丰富,并为培训奉献一种新模式和方法,也为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提供全新方式和理念。

体验式培训篇4

1.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初,教学模式大多是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但此时德国教授库尔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18世纪大学教育刚开始时是没有教科书的,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农从种植开始,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因为经验来自于亲身体验,认识深刻而终生不忘。于是他以“从做中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1920年在德国成立了Salem学校,但因是犹太裔出身被迫流亡到英国。

二战期间,大西洋许多盟国商船受德国潜艇攻击而沉没,绝大多数船员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终于得以生还。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惊奇的事实:生还下来的人不一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是那些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生存经验,具有很多不一样的品质,包括团队的配合和协调能力。

战后,体验式培训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这就是体验式培训最早的雏形。

1942年初,库尔特成立了Outward Bound户外学校,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的管理情景,对管理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于是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方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风靡整个欧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发展到全世界。目前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式培训机构。

1960年,美国引进Outward Bound,通过学员在高山大海的户外实践,影响和改变学员的认识和态度,为这个嬉皮士盛行期的美国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使越战后人们的消极心理得到恢复。

但考虑到户外活动中许多因素难以掌握、风险太高,美国的一些体验式培训机构把高风险体验带入设计好的游戏中,在安全可控条件下给人以同样的启迪。亚洲地区新加坡最早建立Outward Bound,此后香港、台湾、日本先后引进了体验式培训方式。中国于1995年引进了体验式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适应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一时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2.体验式培训不是游戏

传统体育教学注重理论和技术技能,教师比较主动,而体验式培训倡导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的提供者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在这个情景当中使学员能把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发挥出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加以总结、提升和整合。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法,这两者有

根本区别。

3.拓展活动的意义

(1)成功心理训练:拓展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军人、学生提升员工和个人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个人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上级与下级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2)团队合作训练: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是专门配合组织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当今欧、美及亚洲大型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员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通过拓展训练,学员在以下方面有显著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4.体育教学和体验式培训的契合点

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进行,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群体活动的限制、约束和监督。这就使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并与群体尽量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个性去迎合群体的需求才能被认可,反之就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体育教学中最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强手,要敢于挑战,敢于竞争,敢于拼搏。另一方面是向新的高度、难度冲击。体验式培训是让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去面对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在陌生和不确定中把握机会。体验式培训和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有雷同之处:(1)培训需求分析与社会需求分析一致。(2)培训计划制定与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一致。(3)培训计划实施与教学实施一致。(4)培训效果评估与授课总结一致。所以,体验式培训与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共通性。

5.教学目的与拓训目的基本一致

现代教学提倡素质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学生掌握了技术只是掌握了一种生存技能,而不是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什么呢?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不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拓训的目的:(1)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获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2)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体验式培训能极大地改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集体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将使学生一次又一次领悟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从而使其更坚强,更乐观地面对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挑战。所以,体验式培训引入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是可行的!

宣传 触犯刑律

2005年以来,李某、杨某伙同袁某、高某等人信仰全能神,在柘城县岗王乡附近多次组织全能神聚会,传看全能神书籍,传听全能神光盘,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近日,柘城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组织、利用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将李某、杨某批准逮捕,袁某、高某另案处理,此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体验式培训篇5

目前,旅游业上升为国家综合性战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导游人员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窗口,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事实上,根据国家旅游局所作的“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抽样调查”表明,国内旅游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中,导游服务的社会声誉最差、满意度最低、使用程度最低。这些问题,尖锐地暴露在国内旅游业发展中。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过程中多种服务中的一种,然而又是诸种旅游接待服务中居于中心位置、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导游服务在旅行社、游客和各旅游接待单位之间起着连接和纽带的作用,导游服务的质量高低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具有某种代表性,起着一定的标志作用。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者的权威性调查从各方面对我国的导游服务敲响了警钟。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应该在全行业内引起关注。

一、导游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游个人素质问题

1、导游讲解中反映出的导游知识素质问题。导游讲解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导游讲解太少或根本不讲的哑巴导游;导游光讲神神鬼鬼的传说神化,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了解;导游讲解信口开河或闹笑话,缺乏基本的知识;导游语言千人一面,刻板背诵导游词。

2、导游服务中反映出的导游职业素质问题。游客投诉较多的导游接团中的漏接、迟接,反映出应变能力、预测计划安排不足等职业技能不过关,另外也反映出职业责任感不强。游客投诉较多的擅自更改线路、增加购物点的问题,甚至有的导游对不购物或购物少的游客“给脸色”、“说冷话”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导游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低下。有些游客投诉中的导游协调处理不积极或失当,导致游客和供应方在出现矛盾时加剧冲突,最后引起双方较大损失。这样的案例反映出导游的服务工作责任感差或者工作技能低。

3、导游与游客交往中反映出的导游个人综合素质问题。导游与游客交往缺乏沟通技巧,或经济目的唯一,沟通品位低下,以至于社会上对导游存在“油、精、奸”等看法,这与导游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个人综合素质较低有关。

(二)旅游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导游服务过程中

1、组团社与地接社团款纠纷。团款纠纷是导致较大旅游投诉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受到游客责难的就是导游,如果导游处理稍有不当,自己就会成为投诉对象之一,成为两家旅行社纠纷的“陪葬品”。

2、游客与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尽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旅游局都分别推出了旅游合同范本,并要求旅行社必须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但还是有一些旅行社不与游客签订合同或者在合同条款上设置“陷阱”,游客受骗的同时,处于一线服务地位的导游被作为旅行社的代表,必然首先受到游客责难。还有的是尽管签订了规范的旅游合同,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充分依照法律程序而带来的纠纷,导游作为履行旅游合同的一分子遭到投诉。

3、旅游旺季供给短缺造成接待标准降低。这是旅游旺季最多见的投诉,多出现在旅游旺季的热点地区,超过旅游舒适容量带来游客体验水平降低,导游无力回天,很容易成为供给方的替罪羊。

(三)导游管理体制问题

1、导游职业定位问题。刘辛田(2005)的研究表明,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体系,导游职业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小类,归于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中类。因为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导游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多年没有有效实施,况且导游员职称也并没有进入我的职称序列,没有切实与职称评定的初、中、高级建立对应关系,只是旅游企业内部的名号而已,甚至在一些旅游企业中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福利。

当前的这种导游职业定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高素质旅游人才不愿进入;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较低(仅为高中毕业),大量社会人员非理性涌入,掀起报考热潮,考到资格证后,临时性赚钱的多,认真对待工作的少;从业导游职业前景差,许多人仅仅是趁年轻考个导游证挣钱,有机会就改行,很少有人打算把导游作为长期职业认真做,因而导游钻研业务、研究旅游文化的少,一心只要提高收入,这是制度造成的导游素质问题。

2、导游隶属问题。导游的隶属问题不光涉及导游自身的身份,而且直接涉及导游的监督、日常管理,间接影响导游的培训、奖惩晋级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我国的旅游市场管理不允许导游人员私自组团带团,并将之视为“野导”打击惩处,所以目前我国的导游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导游的隶属关系主要在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其中,属于旅行社的导游又分两种:一种是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各种关系都在社里,从社里领工资,除导游工作外还可能兼做内勤等其他工作,这类导游福利待遇有保障,学习培训和日常管理都正规,导游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相对素质较高,绝大多数高级导游都属这一类:另一种是旅行社的“挂靠”导游,各种关系都不在社里,只将导游资格证押在社里,有团时以社里导游的名义带团,无团时自便,这种导游是兼职,有工作或是学生,做导游的目的是出于爱好、专业实习、第二收入等目的,因无规范的培训学习管理,这类导游相对业务和经验较差,工作责任心和导游技巧较低,以初级导游为多,旅行社也多将其作为旺季导游人手不够时的补充,实际上越是旺季越需要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导游,这种挂靠导游往往难以应对。

导游服务公司是为大量社会导游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但实际上,导服公司问题很多,最典型的是导游人员反映其光收管理费不介绍带团机会,更不提供学习培训;而旅行社因其介绍的导游素质太低无法用,宁愿自己找。政府执法人员进行的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发现,导服公司的许多导游因无带团机会,要么自己想办法组团带,成为“野导”;要么不再交费,不参加年检,沦为“黑导”。

3、导游薪酬问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2003)的研究表明,在现行狭义的导游人员报酬机制中,导游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导游没有或少有工资,却反而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等费用;导游以回扣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回扣收入又是不合法的。这样的收入结构事实上鼓励了导游导购,是造成导游服务问题的直接原因。导游薪酬机制直接导致了从业导游工作中价值取向的偏离,阻碍了导游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导游队伍的稳定性、职业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

4、导游奖惩晋级问题。导游的奖惩是对导游监督管理的手段。目前的IC卡制度对于违规导游扣分,扣分超过十分的直接吊销资格证的规定,对于导游的监管起到了作用。但IC卡执法检查的比例较低(全国平均20%多),对绝大多数导游,尤其是较偏远景区约束力差。导游员等级制度一直没有切实实施,晋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游的社会声誉和从业前景,阻碍了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视角转换

(一)从管理者视角转向游客体验视角。从旅游管理者角度,目前对导游服务质量的监控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旅游执法人员的监控,主要是IC卡计分监督;另一个是游客投诉及处理。这两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导游管理中最主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管理者角度对导游进行的执法监督和投诉处理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导游的服务质量。因为执法监督主要针对导游违规行为或“黑导”等市场问题,不直接针对导游服务质量;游客投诉也大多是游客在涉及较大经济纠纷时的一种选择,游客目的多是为获得经济赔偿,不能反映导游服务质量,游客不投诉并不等于对导游的服务满意。所以,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导游服务质量,不能单单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应该更多地从游客体验角度,甚至可以说,导游服务质量根本性的提高,首先是分析研究视角的转变,从旅游管理者的视角彻底转变到游客体验视角。从游客体验入手深入发掘导游服务问题的根源,再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来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本文提出的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我国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

依照这一思路,针对上文导游服务的三方面主要问题,本文提倡导游服务质量问题改善应该基于游客体验,从游客的需要和满意出发,改革现有的导游管理和培训体制。

(二)从导游管理和培训两方面着手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游客需要的导游是知识广博、自身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导游,更需要的是有着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导游。前者要求导游培训练内功,工作中继续不断学习;后者要求改革管理体制为导游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因此,从游客需要和满意出发,导游的在岗学习和培训问题既是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问题,也是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导游学习培训体制是导游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核心。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根本上是看能否使在岗导游得到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而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导游管理制度,使导游自身激发出不断学习提高的内在积极性。

三、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为导游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

我国目前的在岗导游学习培训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导游的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导游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当前,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主要解决选拔机制和薪酬体制问题。

(一)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导游队伍。导游人才选拔的第一关注重个人素质和知识,为导游队伍整体的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1、建议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门槛。导游资格考试作为导游职业的准入证,因其门槛低,吸引了大量社会人员,多次掀起报考高峰。但低门槛直接造成当前的导游人员素质降低,影响导游职业声誉,因此建议各省在实际分析本地导游工作量基础上,科学计算导游需求数量,有计划的提高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建议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并逐步优化人才学历结构,对现有的低学历的导游要限期参加旅游院校的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水平。

2、用好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有旅游大中专院校1,775所,旅游专业教师37,737人,在校生84.5万人,投资巨大的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具有旅游知识技能全面,个人素养较好的特点,旅游行业应充分用好这些人才。可以借鉴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方法,鼓励这些旅游专业人才以评代考取得导游证,走上导游岗位。

3、聘请民间导游和专家型导游。旅游是文化行业,需要具有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的专家,引导游客理解文化,提高导游讲解层次。高等院校、文化科研院所的文化、历史、旅游、建筑、生物、科技专家都可以聘请为专家型导游,这样的导游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对游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高层次人才交往的机会,会留下深刻的体验。还有一些有特殊身份或经历,或者和某一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有特殊关系的人,都可以聘请为民间导游,对游客来说,与他们的交往能更深刻地理解旅游地文化,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导游薪酬合理化问题是提高导游职业声誉的重点

1、旅行社给优秀导游的薪金和福利。曾经有许多文章呼吁给导游固定的薪金,以减少导游对回扣、小费的追求,但实际中执行的并不理想。例如,海南省就曾规定,旅行社给导游的固定薪金不得低于300元/月,但实际很难推行。的确,作为自由职业的导游,让旅行社给付固定薪金,旅行社的确很难接受。但是,让旅行社付给经常为其带团,并且业绩优秀的导游固定薪金和相当于社内专职导游的福利待遇,旅行社并不会过于为难,这还可以作为旅行社留住优秀导游的奖励方法。

2、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的各种工作奖励。旅游局、导游服务公司、旅行社等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实行范围较大的工作奖励,并将其作为导游常规收入的重要部分,这种奖励不仅是薪酬,而且起到激励导游主动积极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厦门市完善导游福利保障,导游服务公司为注册满两年的社会导游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回扣严格杜绝、佣金透明管理、小费逐步提倡。回扣、佣金、小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回扣来自旅游商品的超高标价,是有害于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不正当收入,我国导游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不得收受回扣;佣金是旅游产品链中的相关企业付给旅行社的中介费,是旅行社业务成熟时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理应由旅行社管理,不应算导游收入;小费是消费者对服务人员工作优秀的一种自愿奖励,导游凭借杰出的工作表现,赢得游客的好评,在游客自愿的前提下,导游可以小费。而且游客自愿给付的小费可以激励导游工作积极性,是西方消费者流行的做法。但我国消费者目前还没有广泛养成给服务人员小费的习惯,但随着国际化意识的增强,我们应该逐步提倡小费的做法。

4、用好IC卡,重视游客体验,切实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管。2002年实行的导游IC卡管理制度,是对导游服务进行监管,进行导游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制度并未切实实施。主要问题有,由于设备、人员的原因,IC卡执法检查比例较低,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有的省市甚至没有执行;检查流于违规行为,但无法评价服务质量,也就是说执法部门眼中的“合格”导游仅是不违规的导游,与游客体验中的合格导游服务还有差距;处罚相对轻、处罚范围小,例如即使在执法检查较好的陕西,2005年的导游执法检查中,被处罚扣分的只占检查人数的2.4%。这些问题有的是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没有充分发挥IC卡监管的作用,监管内容和项目不详细,没有切实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服务质量监管条目,没有充分重视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在IC卡制度完善过程中应该研究考虑的。

四、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形成

将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制度化、经常化,成为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导游业内管理注重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终身学习的激励,建立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主要方法是导游等级制度、较大覆盖率的先进奖励和多途径的学习奖励制度、对导游的内部积分奖励等。

(一)注重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一旦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导游从业资格,各级导游管理部门就应该重视导游的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其中,树立榜样、模范,表彰一批服务技能优秀、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导游,并定期举办传艺正德的学习讲座。大范围表彰导游技能创新和职业道德表率,在整个行业多树模范,营造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种奖励激励方法,激励导游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在导游行业设立多种奖励,奖励可以涉及导游知识、服务技能、道德素养等方面,可以由导游互评、游客评议、旅游企业和导游管理部门评议等多种渠道,获奖面可以广至从业导游数量的50%左右都可获得不同奖项,以增强激励效力。奖励方式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尤其可以奖励导游普遍关注的福利待遇,如增加薪金、增加住房公积金及养老保险的缴付比例、公费学习进修,让自由职业的优秀导游可以享受到稳定职业的待遇,这有利于激励导游提高业务水平,也有利于导游行业优秀导游队伍的稳定。

(三)对导游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上流行对导游职业的看法,认为导游是“青春饭”,导游队伍内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导致导游工作中短视的看法,学习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的学习氛围差,争先进、当模范的争优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要提高导游整体服务水平就要通过对导游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长期的从业愿望和提高职业的满意程度。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建立导游等级评定制度,先建立初级导游、中级导游、高级导游、特级导游的职业发展途径,让有志于导游工作的人有长期的发展目标。

五、根据导游工作特点,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

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和行为不断变化,导游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游客的服务要求。导游工作的特点是紧密结合旅游发展实践,在景点学,从服务企业中学,从与游客交往中学。因此,对于在岗导游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培训和考核,应该结合导游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才能满足导游学习的需要。

(一)结合大型旅游活动,进行专门的导游培训。近年来,各地市大型节事活动精彩纷呈,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旅游局每年也开展主题宣传。充分利用这些大型活动,进行导游员专题培训,例如“2009生态环境旅游年”,可以开展导游员的生态环境专题培训,适应主题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大型活动策划中,要包括导游人员培训的内容,为这些大型活动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学习培训才能上岗。

(二)积极开展网上培训,统筹推进导游全员培训。自2007年起,南京市旅游局开通导游员网上课堂,推出20期网上课件,内容涉及奥运专题、南京解放60年回顾、江苏世界遗产解读、明城墙、六朝石刻等。杭州市旅委在导游年审培训中做到“网络化、菜单式、以人为本和名师授课”,开发了10个专题网络视频,内容涵盖全市导游业主要工作和历史文化知识。

(三)建立旅游企业与导游互动的学习机制,积极促进导游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旅游企业应成为导游学习培训的主阵地,鼓励导游到旅游企业中学习,鼓励旅游企业将自己的服务特色,将旅游景点最新的旅游信息提供给导游,积极促进导游员在工作中自主学习。这种旅游企业与导游员互动的学习,应该建立机制,纳入导游培训管理中。烟台以海滨旅游区、蓬莱阁景区、长岛景区为基地,培育讲解开埠文化、仙道文化的专业性导游,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国际葡萄酒城之窗为基地,培养研究葡萄酒专业知识、应用文化、衍生文化的专业型导游。烟台有15个各具特色的高尔夫球场,积极联络旅行社,培训了解高尔夫文化、打球及比赛规则的专业型导游。

(四)实施名师名导工程,开展导游争优培优,宣传良好的职业形象。武汉2008年成功举办“武汉快乐导游大奖赛”,探索赛训结合、以赛代训、以赛促训的培训新模式,选拔出一批优秀导游,展现了导游的智慧、才艺、品质、毅力和职业操守。黄山市鼓励优秀导游在岗进修,对取得硕士学位的财政补助1万元,取得博士学位的补助3万元。

(五)推动岗位技能训练和经验交流,加强优秀导游团队建设。多种形式搭建导游同业互学互促平台,例如建立导游员经验交流的文字媒体平台,导游工作简报、刊物、专栏等。上海在2009年的“青年导游员大赛”中,注重了导游员同业的交流和互学提高,在初赛环节采用半开放形式,复赛中同一语种选手在同一辆车上,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还将精彩的导游词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交流,使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难得的互相学习的机会。

经验交流、互学互促,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导游团队,导游团队建设又会促进优秀导游员的培养。上海春秋国旅汇聚众多优秀导游员,在多次职业技能比赛中得奖,与公司注重导游团队建设分不开。公司多次请上海知名高校教师,组织参赛导游的强化培训,甚至还专门请形象设计公司,对参赛导游从外形、举止、仪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带出一支形象好、技能强、素质佳的导游人员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汉军.导游服务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刘辛田.我国导游管理实践中的关键——职业定位和薪金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05.3.

[3]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对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机制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3.6.

[4]伍延基.导游人员资格认定的另一种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3.

[5]邹伏霞.导游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4.

[6]涂远芬,李志强.浅析我国导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建设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1.

体验式培训篇6

[关键词]职工 体验式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3-01

一、体验式培训简介

所谓体验式培训,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或者说,凡是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病,体验式培训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体验式培训形式广泛,比较流行的主要有户外素质拓展、沙盘模拟、行动学习体验式培训、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等。

二、体验式培训在宁夏部分企业的应用情况

(一)户外素质拓展

此类培训主要内容有:断桥、高空抓杠、信任背摔、鳄鱼潭、毕业墙、过电网等体验式游戏。优点是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能激发个人潜能、打造团队意识,团员职工积极参与积极性高。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心体验不深,无法取得改善心智模式转变行为习惯的目的;二是所需经费较大,不适合大型企业广泛开展。

(二)行为学习体验式培训

企业文化策略研讨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集中训练和研讨,采用“授课+案例观摩+自我诊断+研讨+团队游戏+分组竞赛+成果分享”的方式进行,达到企业文化之元素提炼、系统整合的目的。通过此类培训,增进了内部交流互动,广泛征集到许多意见建议,达成许多目标策略共识,效果非常有效。但此类培训准备要充分,并聘请相关专家讲课,产出大投入也大,只适合在管理层内适时开展。

(三)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

活动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一开始就像一个个情商体验游戏,培训师设计了很多游戏,在游戏中,接受培训的学员通过身边一个个“镜子”,看到了自己性格、心理上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而更主要的是有指引的冥想和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职工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思考和行动。在培训师“诱导”下,大部分人意识到,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日常道理,在阻碍着每个人事业的发展。随着培训的延伸,培训师通过游戏活动,在音乐、灯光的配合下,加上发人深省感人肺腑的引导辞,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情商、性格上的缺陷或者说盲点,然后以体验和交流方式引导学员自己明白该怎么去认识,如何去行动。

三、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引入体验式培训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符合现代职工的特点

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原有的抓活动搞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滞后于职工思想的变化节奏,不适应职工的各层次需要,对职工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他们厌恶政治说教,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思想多元化,价值功利化,行为自由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信息来源很广,可以充分辨断分析是非,并较好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是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对职工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拿着原有的工作方法束手无策时,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人性解放和时代进步的标志。体验式培训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思想教育培训。特定设计的游戏直观的反应出游戏者潜意识的思想,这是一种本能的暴露,而这种开放式的环境则有助于我们发现职工在心态上的优劣势,进而产生有针对性的影响。

(二)企业职工思想教育活动应以是否产生持久的思想行为变化为评价标准

我们在开展企业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中,决不能只片面追求主题的高屋建瓴,形式的轰轰烈烈,占用了职工的宝贵时间,投入了大量的活动经费,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些资源,如果不能对职工的思想行动产生实质、持续的影响,我们这一级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当我们精心构思设计出能让职工入脑入心的活动,让职工人在学习中更了解自我,清晰自己的天赋及特长,更能掌握成长方向,环境及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意识的成长,强化个人所获得的价值,就会进一步去探究活动后所创造之突破,长时间保持最佳状况并持续成长。

(三)企业职工思想教育要充分尊重职工的自我中心意识

“改变之门只能从内打开”。在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中,学员在培训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培训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说教,只强调参与、体验,强调学员把自己完全开放进去,从互动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关于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对与错,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对年青人的“诱惑”:首先,年青人对这种自由灵活的信息环境有兴趣;其次,培训的形式经常出其不意,激发了年青人的好奇心;第三,培训师始终处于十分低调的位置上,年青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关键是调整职工的心态

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培训重在反映学员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学员洞悉自己,从而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培训师会对学员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使学员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谈话沟通的形式促成学员主动改变心态,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明确一个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去指导广大职工如何去做怎样去做,关键是关心他们的内心成长,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是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据每一个个体的不同状况,适时调节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心态调整到良好的状态,新时代的职工一定会释放出空前巨大的能量,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成就。

(五)企业大环境和班组小环境对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具有最根本的影响

体验式培训篇7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 综合素质教育 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以全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而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既是将群体素质通过个性化培养转换为个体素质的过程,又是将个体素质不断加以综合提高转化为整体素质的过程。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大量事实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仅靠目前课堂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开发、培养。因此说,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薄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理想淡漠、思想混乱等。户外体验式培训的项目是从现实实例中提炼出来的,任务的完成过程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执行能力的表现,其背后则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衡量,对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普识价值观念的重塑意义重大。如“雷阵图’夕项目中,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缺少理想和坚定的集体信念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二)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有利于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户外体验式培训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配角,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每个具体项目的完成都是学生自我规划和执行的表现。在项目结束后,受训大学生个体要完成自省式的分享回顾,这样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并且印象深刻。

(三)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融入其中,实现个人价值。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成功需要合作,每个团队成员必须积极默契,相互配合。如“海难逃生墙”项目,依靠个人能力是不能完成集体脱困的,必须发挥全体成员的智力和体力,才可以达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终极目标。

(四)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没有受过多少磨难,所以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后,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无助、抑郁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学业和健康,这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户外体验式培训中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针对提高受训者的心理能力而设计的。在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坚强乐观的必胜信念,这对他们是终身受用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在参加高空项目时,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敢于克服恐惧,激发勇气,才能完成超越自我的目标。

(五)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

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户外体验式培训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与特点,提升大学生抵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让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痛苦,磨炼意志,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能使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培养客观地评价自己,让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意义深远。

三、结束语

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虽然也有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以各项学科专业成绩评价为体系的奖学金制度下,重智力轻综合素质的状况比比皆是,这重蹈了应试教育的覆辙,最终使大学生表现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智商高情商底、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它能够推动大学综合素质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基金项目:

1.2012年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

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

参考文献:

[1]张海萍.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 (08).

体验式培训篇8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受训教师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他们运用反思,对新旧经验进行整合。受训教师的反思要求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回顾、判断和监控自己对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体验和分享,不断对自己的知情意行进行思索、修改和调节。通过这一系列的自我反思的过程,最终把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新旧经验加以整合,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在培训中,受训教师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整合他人和自身的经验,最后实现理念和技能的整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

上一篇:企业内部培训范文 下一篇:时尚休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