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 体验和谐

时间:2022-09-13 11:09:45

生态体验 体验和谐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首次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将生态保护和道德教育结合,提出了“生态体验”这一新的德育理论。“生态体验”注重学生自己在生态活动实践体验中形成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和尊重自然,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一直以来德育工作总是单纯以思想教育为主,因而时代性不强,实效性差。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变单纯的思想德育为生态德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多感受、多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生态德育 三特校园 和谐成长

我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体验中获得的感悟是最深刻的,体验后得到的转变才是自觉的行动,这是德育更高的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本着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构建了“书香味、人文性、实践性”的三种特色相结合德育模式,给学生创设自然、和谐、自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丰富学生们的成长经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打造特别有书香味的生态德育校园

环境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美丽校园,能够启迪学生对美和良好修养的一生追求;一个美丽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向往和回忆的地方,成为珍藏在学生心里永远的美。

我校结合地方特色,精心建设“九园一院”美景,即钟馗园、虞姬园、奇石园、桂花园、樱花园、月季园、银杏园、百花园、百果园和灵璧中学旧址正学书院,让学生在身边感受春花秋实、夏荫冬绿的美景和学校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百米文化长廊、紫藤榭、步云亭、二桥映月等十大景点,分布在校园的各个地方,供学生课间小憩、读书学习。美丽的荷塘,斜穿校园,岸边杨柳点水,杂花生树,绿草盈盈。河水波光滟滟,荷花、水莲、争奇斗艳,处处赏心悦目。河上二桥将南北两岸的南大门、科教馆、运动场和教学区联成一体,分合有致。在灵璧中学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鲜花盛开,时时人欢鸟歌,这里步步景观,处处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合一,莘莘学子生活其中,时时感受着美的启迪与激励,这是灵中人精心构筑的一种无声的德育。政教处每年组织的学生“我爱灵中”征文比赛, “灵中美景”摄影比赛,更是将灵中的美印在学生的心里,刻在学生的心上,美丽的景色造就别具特色的书香校园,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得到极大提高,走进校园,纤尘不染、书声琅琅、朝气蓬勃。

2.打造特别有人文气息的生态德育校园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使生态德育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将快快了成长。

为营造浓郁的生态道德氛围。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利用学校的广播、大屏幕和校园网、学校的墙报、橱窗和绿色文化长廊可以从声视角度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结合当周时间特点进行如感恩、奋进、行为习惯等德育教育,并将内容结为《感恩》《励志》《成长》《健康心理》等四集出版。

我校还大力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生活环境。班级建设体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各班级有班徽、班训、班歌,各班有班级图书角、班级文化口号,墙上文化合符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的要求。班级环境清新、洁净、幽雅,富有文化韵味;结合我校学生多为留守孩子的特点,我们还要求班主任做个有心人,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工情况、学生的生活甚至学生的生日。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利用上课的时间对过生日的学生带领全班进行简短祝福,鼓励学生组成学习生活互助组织,对遇到的生活和学习问题进行互帮、互助、互解决。在学校里师生感情深厚、互相尊重;同学之间团结有礼、互敬互助、和睦相处,校园中处处充满人性关怀。

3.打造特别有实践性的生态德育校园

我校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德育渠道为学生增加的与实践机会,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逐步创建了一批具有生态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活动基地,并举行了一系列作有成效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

3.1 以政教处、团委、学生会、正学文学社、灵中小红帽志愿者、学生记者团、等十几个学生社团和部分班级学生组成的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管理系统,利用课余时间和一些节假日走上街头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走进敬老院、特殊学校打扫卫生、进行演出,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他人。

3.2 以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爱心超市、新生入学宣誓、成人仪式、感恩教育、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组成的校本德育体验课程。以班旗、班徽、班纪班规、宿舍公约、班级形象、班级口号为主线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文化。

3.3 以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创新之星、德育之星的评选为德育激励机制。

3. 4 以《灵璧中学文明礼仪手册》《灵璧中学校园德育公约》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德育教材。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它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模式。

以上活动产生如下积极作用:①实现了生态道德教育由学校向社会的延伸,三结合教育渠道进一步拓宽,社会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②学生通过参加生态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生态道德意识;③由于建立了多个生态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可以根据各年级实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地活动,使全员培训成为可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主流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思想的健康成长,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然而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必须将说教式的德育目标改变为生态式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二层次转化”。因为再强大的外在德育力量,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动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从内心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物质作为中介,并使之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联系,让学生自觉实践,亲身体验,获得感悟。德育应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就象融化到汤里的盐一样,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但生态德育观念的形成以及生态德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态校园和和谐校园的创建也需要坚持和付出。我们坚信,生态德育的施行定会使学生平安、快乐、和谐的成长,定会带来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学校创建特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2] 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

[3] 王丽琴.生态化教育,必要的乌托邦――21世纪教育哲学前瞻.

[4] 吴垠初. 构建生态德育模式 强化环境道德教育.

上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试论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