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时间:2023-10-19 15:09:46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篇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私人垄断资本需要这些经济部门或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但又不愿自己直接投资于这些部门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就担负起这样一些任务。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股份制企业为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提供了可行的方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是主要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垄断资本主义篇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新角度、新层次、新深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科学评价其历史进步性及其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以应对当前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而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创新理论最早由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提出,并论述了创新主体的变化趋势。所谓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即“谁来创新”。熊彼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后提出两类创新主体,一是企业家个体创新主体,二是企业组织创新主体,前者向后者过渡。熊彼特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hristopherFreeman,1921一2010)

作者简介:冯小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清华大学国际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有宗教与经济、政教关系、伦理文化与资本主义、创新理论研究等等。又提出了“国家创新”的概念,丰富并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这样,创新主体便经历了从个体到企业再到国家的变化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7世纪四十年代到18世纪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垄断阶段,其中垄断阶段以20世纪三十年代为界又细分为企业垄断阶段和国家垄断阶段。创新主体的变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进程,二者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是同时进行的,那么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创新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全程中,那么创新可能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主体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显然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那么创新主体的每一次变化有可能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创新促进发展,发展需要创新,也已形成共识,各国纷纷将创新定为基本国策,且不论是哪个主义的经济。

二、企业创新与垄断形成

从个体创新与自由竞争阶段可以看出,企业家创新的间断性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持续创新之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熊彼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经济发展理论》出版三十年后的1942年,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论述说:‘(个体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的重要性早已在丧失之中,而将来它势必还要加速度地丧失下去,即使以企业家精神为其主要推动者的这个经济过程本身仍然毫不减退地在继续行进。就是说,这一根本矛盾决定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不以企业家个体的创新为基础,而是要以另外一种主体持续不间断的创新活动为前提。此时熊彼特思想上很明显发生了一个转向,即与过去强调企业家的作用不同,转而强调大企业、尤其是垄断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他明确论断:“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尤其已经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在此,熊彼特提供了一幅大企业创新的图景:当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创新机会时,某家或者某些大企业(而不是某个或者某些个企业家)施行创新,技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成功的创新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形成暂时的垄断;大量模仿者的加入削弱了垄断者地位,超额利润消失;新的创新又会再次出现。

创新主体从企业家个体转向企业组织,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转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现象。熊彼特说:“如果竞争性的经济被巨大的联合组织的增长所打破,像今天在所有国家日益增多的情况那样,那么这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真实,而新组合的实现必然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同一经济实体的内部事情。”一般认为,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到二战结束是企业垄断时期,其突出特点是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托拉斯、卡特尔等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这种集中为创新主体从企业家个体向企业组织的转换创造了条件,因为垄断组织资金雄厚,能够提供条件,使技术研究规模更大,实施更有组织有计划,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能够更快地运用于生产。结合史实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后,创新行为基本都依托垄断企业发生。尤其是一些影响了人类日常经济生活的发明和创新,都离不开垄断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如杜邦公司之于人造橡胶、尼龙,福特汽车公司之于生产流水线,拜耳公司之于阿司匹林,美国无线电公司之于显像管和电视机,标准石油公司作为托拉斯本身就是对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与自由竞争矛盾,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这就是说,垄断虽占统治地位,但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仅自由竞争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了新形式的竞争,即垄断组织的竞争。马克思认为,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熊彼特进一步认为,垄断组织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竞争。这是一种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竞争形式,它超越了常见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及营销竞争等竞争形式。熊彼特非常强调创新竞争对于企业的意义,他说:“这种竞争所打击的不是现存企业的利润和产量,而是在打击这些企业的基础,危急它们的生命。这种竞争和其他竞争在效率上的差别,就如炮击和徒手攻击间的差别。”大企业因为创新而获得超额利润,而企业间的创新竞争使超额利润趋向消失,反过来迫使大企业进一步创新。这样,创新不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企业精心努力的结果,创新也就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为。

与企业家激情式的创新相比,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表现为不断加深的理性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一、组织化和职业化趋势。现代企业争相设立研发机构,雇佣专业人员,创新曰益成为训练有素的专家的本职工作。熊彼特说:“一个现代企业,只要它觉得花得起,它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建立一个研究部门,其间每个成员都懂得他的面包和黄油取决于他所发明的改进方法的成功。”二、制度化和惯例化趋势。在现代企业中,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通过应用日益科学化的创新方法和手段,使创新中“可以精确计算的东西越来越多”,进而使创新“按照可以预测的方法进行工作”,成为一种企业惯例事物和自动化行为。三、社会化和跨行业化的趋势。创新不再是企业单个的组织行为,其他个人或机构如用户、供应商、渠道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创新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会主动地顺应乃至诉求创新一“周围环境已经变得习惯于经济变革,它不但不抵抗而且还把它看作是当然之事。”_四、非人格化趋势。随着创新中可计算、可计划的成分日益增多,创新通常是企业整个创新团队共同劳动的成果而非某个人的智慧或意志产物。创新不依赖于企业家领导的天才能力,因此企业家的作用和重要性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专家领导体制。〔当然,创新主体的这种转换并不否定企业家个体的创新,只是说明随着创新之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加深和成本的增加,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创新逐渐减少,转而在规模化、协作化和专业化的创新行为中发挥启发或引导作用。

熊彼特认为,无论是企业家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杠杆和推动力都是资本的集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集中的实质是私人占有的扩大。它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危机,这种危机在创新层面也有所体现。

在微观层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规避风险,而依托于企业的理性化(组织化、计划化、职业化和制度化)的创新与创新的风险本质是冲突的。因此,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有可能间断,甚至停滞不前。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争取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据此进行创新策略的选择。企业都在进行渐进性的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技术,只是各个企业的渐进性创新绩效有所不同而己。然而突破性创新一般要求重塑企业目标和生产设施。一家领导市场发展的成功企业,主流市场是其成长获利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是遵循主流市场与投资股东利益目标来进行各种经营资源的配置决策,不符合顾客需求与股东利益的创新计划一般都很难获得经营阶层的支持。创新开始的时候,不但不符合主流市场的需求,甚至威胁主流市场的既有利益。历史上,也有许多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把有用的技术成果购买封存、拖延多年才实施的例子。更有甚者,企业此时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很可能成为新一轮创新竞争的障碍。因此,由于企业对己有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在突破性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大大提升公司价值的企业并不多见。可见,垄断对于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使垄断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另一方面,对创新所蕴含的风险性本质的顾虑使得垄断企业采取保守的立场。大企业偏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保障甚于创新和冒险的企业家,从而失去创新的动态趋势和追求进取变化的精神。于是,‘‘完全官僚机关化了的巨型产业单位,不仅会赶走中小型的厂商,剥夺它的所有权,而且最后也会撵走企业家”。熊彼特评论说:“最终,资本主义将被自己的成就(垄断)压得粉碎。”

在宏观层面,当代条件下的创新非常依赖科技研究,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科技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不仅数量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垄断组织往往单独无力或不愿承担,而且需要有复杂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更超出垄断组织的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还要求有大批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普及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垄断组织不愿承担的。同时,创新意味着既有产业的扩大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要求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新兴部门,它们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往往不是单靠垄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此外,创新所要求的部门内、部门间、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更加复杂,有时超出了垄断组织的统筹范围。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化是由不断出现的创新带来的,那么创新活动的停滞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停止,而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开始停滞。如前所言,垄断企业的创新表现为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这与创新的风险性本质(包括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彼此对立,由此阻碍了垄断企业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这一矛盾是根本对立的,因为垄断企业创新的理性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创新的风险是本质性的,那么这一矛盾无法在垄断企业这一层面得到解决,必须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开辟出超越并解决它的全新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主体的再一次转换不仅是创新自身的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三、国家创新与国家垄断

从前文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历次创新在形式上基本都属于技术创新,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企业垄断的顶峰,技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于停止。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资本主义经济也将陷入停滞的状态。技术创新本身对成本和风险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经济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共同决定了创新必须超越以往的形式,开辟出新的道路,即创新形式从技术创新转向制度创新,创新主体从企业转向国家,施行‘‘国家创新”战略。与此相应,资本主义从企业垄断阶段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国家创新”由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最先提出,由于继承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所以号称新熊彼特学派o“国家创新”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以惊人的速度扩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诠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简单说来,国家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内由不同主体和机构(如公共或私营部门)组成的结构网络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复杂活动决定着该国扩散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影响着该国的创新业绩和经济发展的绩效。这一理论通过创新主体的转换与丰富,在理论上解决了创新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正式确立了以国家为创新主体的全新创新模式,克服了创新理论的内在困境。首先,国家创新系统同时蕴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是一国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主动进行顶层设计,纠正企业因眼光短浅或畏惧风险而对新技术开发利用的投入不足,通过制度或机构的设计、改组和调整以使社会经济范式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其次,提高国家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在于改进制度设置。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内生变量”,制度创新能够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新函数”,这种“新函数”能够在技术创新资源给定的情况下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再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实质上是一种熊彼特所言‘‘创造性的破坏”关系。作为一种破坏性的新陈代谢,它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于主导技术创新的科研企事业单位与主导制度创新的政府决策部门之间。因此,协调两者关系的关键,不是促进两者的“和谐互动”,而是要在保证两者破坏性关系的基本前提下,积极促进两者破坏性关系朝良性的创造性方向发展。最后,国家创新理论确立国家为创新主体,只是显示出国家作为创新主体的相对优越性,并不否认个人与企业的创新主体身份,而是通过顶层设计,将个人或企业的创新风险降至最低甚至完全转移到国家身上。这在政府机构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技术创新未得到充分发展或停滞不前、或制度创新需要由政府强制力推动的情况下,在理论上更具有可行性。可见,国家创新并不单纯着眼于加速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的进程,而是着眼于创新诸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知识、技术在各主体间的流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在更深层次上评判和制衡两者发展的效率评判体系,从而避免因以企业为单一创新主体而导致的“技术创新盲目化”和“制度创新随意化”的缺陷。

创新主体从企业到国家的转换与资本主义由企业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向有内在亲合性。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国家垄断的萌芽形式,但一般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而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和调节视为国家垄断的开端。国家垄断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干预和调节,维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常见的手段包括政府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或资助私人垄断组织;采取扩大国家投资、国家消费、国家资本输出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等各种形式,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究其本质而言,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结合的形式包括:1.企业外部即流通过程的结合,如政府采购、发放补贴等等;2.企业内部即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国家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等等;3.国家还可以代表垄断资本家总体直接掌握和经营资本,如运用国有财政资本,进行投资、消费,或者是建立国有企业等等。可以看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政治权力与资本相结合,采用投资参股、订单采购、补贴、税收调节、货币供应、工资物价调节、经济计划等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企业(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来干预和调节经济。这些手段或从技术层面、或从制度层面改变了传统自由市场经济将政府排除在外的局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逐渐演变成为由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_定程度上弥补了只有市场经济的缺陷。以熊彼特的观点来看,国家权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被引入经济体系,实现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一般性均衡,改变了固有的经济周期,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创新,其中创新主体从原先的个人与企业转向了以国家为主导的一整套创新体系。这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政治权力(国家)和资本的结合为根本特征,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根本发展动力,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资源配置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从而持续不断地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复苏,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使得各国开始意识到国家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有效竞争、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核心来源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各国的决策层占有一席之地,并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国家创新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者们指出,传统的“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线性创新模式正在被基于跨学科、跨组织(公共和私人)和跨国家的合作关系网络化模式所代替,而传统意义下的国家创新体系也正在被跨国家的创新系统所打破,在总体方向上呈现出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创新两种发展趋势。这一现象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首先,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边界的消失,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性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与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关系,国家不能够再事无巨细地参与所有的创新活动,区域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原因是地理近邻带来了可以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如文化认同和相互信任等。其次,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出现了从事特定产业的专门企业。这类专门企业往往根据彼此之间的关联程度而聚集在狭窄的地理区域内,例如美国早年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得克萨斯的石油化工业、德国西南部的钢铁一机械制造业等。这些核心领域与围绕它们的相关机构、组织和部门等共同形成产业集群。〔在最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新科技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如加州硅谷、北京中关村等。显然,这种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以上两种发展趋势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后者的产业可能是比较分散,不一定是集中于某一产业,而前者主要集中于某一产业;二是从地域范围来看,后者范围弹性较大,前者则较小。此外,学者们在研究中逐渐将二者结合,不同学派的理论相互借鉴和融合,呈现出一种收敛趋势,主要观点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性,更加关注和强调集群和区域内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非交易性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关系。然而无论是产业集群创新还是区域创新抑或是结合了两者的收敛模式,都暗示了一定的“去国家化”趋势。也就是说,国家逐渐不再扮演创新主体的主要角色,或者开始淡化国家的创新主导身份;国家逐渐隐身幕后担任协调工作,从而建立以区域为中心、产业为主导、多种要素共同参与的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产业集群创新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行业巨头逐渐取代国家的位置,成为技术创新主力军。在区域创新中,跨政府的商业和非商业组织日渐成长,正在逐步取代国家政府成为金融和政策,即制度创新方面的主导力量。在收敛模式中,诸要素进行协同创新,如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创新,产业部门负责技术创新,教育研究和开发机构负责知识和智力创新,金融机构负责资本服务创新等等。

创新主体的“去国家化”转向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学界对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所处阶段有多种阐释,主流观点分为以下几种:1.超国家垄断阶段;2.区域垄断阶段;3.国际垄断阶段;4.金融垄断阶段。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揭示了一个当前资本主义经济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即‘‘非国家化”,尤其是资本的“非国家化”。冷战以来,垄断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和企业兼并,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组织几乎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金融到饮食、旅游、娱乐的各行各业。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中与金融机构充分发展相结合,便在更高垄断程度上结合形成新的资本形式。其中跨国公司是金融机构全球化战略的基础,全球投资和全球资本流动是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这种资本形式在产业层面来说可以被称为垄断资本,但又因其运作方式具有浓厚的金融色彩,也可以被称为金融资本。_这种国际垄断资本要求超越国家界限,摆脱国家管制,在全球范围内榨取超额垄断利润,而掌握着巨额垄断资本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是国际垄断资本的载体。_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逐步向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发展,要求减少国家干预和限制,实现经济政策的“非国家化”。它们实施了一种打破民族国家疆域界限的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配合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例如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互联网的民用化和普及、克隆和纳米技术的问世等。随着资本的扩张,国家职能逐渐被区域职能所替代,首先是经济职能,其次是政治职能,国家垄断也慢慢地被弱化甚至被取代。萨米尔阿明准确地将这一现象描述为‘‘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全球化空间与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民族空间的分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经营的全球分散度的提高,它们与母国的经济连带关系和政治依从关系有所减弱,从而出现了无国籍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集融资、投资、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球性商业组织和机构更是一种国籍不明、脱离了母国身份并超越了国与国界限的超国家垄断组织。从促进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组织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对科学研究进行大量投资,广泛使用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节约不变资本,实行合理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组织自身具备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着内部障碍小、协调能力强、灵活程度大的特点。它借助自由化、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各类经济组织、区域性合作机构、各种经济和贸易协定等方式,将全球一切经济因素引入市场。这在客观上以制度创新的方式确立了市场规范和经济准则,在制度上保障了全球经济行为的畅通。总之,超国家垄断组织将巨额资本和新技术、新产品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使人们的生产能力、生产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越,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大、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生产、技术、信息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推动了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更高级的社会自主劳动和对整个社会的计划调节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尽管如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管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在加剧,然而客观地讲,创新的推动力是资本的集中和支持,随着创新成本的增加,跨国公司和大金融机构在维持全球经济秩序、推进技术进步和发展方面越来越重要。

四、结语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连年不振,有些国家甚至陷入停滞乃至衰退。此次危机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足以与1929年的大危机相提并论,学界因此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此次危机的结束很有可能标志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来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来取得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的连贯性把握。

我们认为,此次危机的症结是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吸引资本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以消除金融泡沫,从而提振实体经济是各国摆脱困境、重振经济的刻不容缓的核心议题,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公认的最有力的措施,以此带动生产力以及与之有关方面的革新与革命。所以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各国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知识界也开始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当然,无论是主流经济学还是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都没有把创新看作经济发展的唯一推动力,而仅仅是内生增长点之_。我们同样持这种观点,只是强调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联系。

垄断资本主义篇3

20世纪的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提升,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各种商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递,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力地助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结构此时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少于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将其作为新的获利工具,虚拟经济所占的地位愈发突出,它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大,促使国家将物质生产转向了非物质生产,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资本主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金融资本垄断主义,科技的进步促使资本的技术提高,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构成的一部分也同样提到提高,这就导致实体经济下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由于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市场的作用下人们便向那些能获得高额报酬的行业移动,加速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扩展。

垄断是指少数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便联合起来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和操纵。垄断是市场经济中最低效率的表现,常见的垄断有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和托拉斯。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但是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法拉格。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通过对自身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市场对想要新加入的厂商是关闭的,这就是垄断形成的原因。同时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逐渐增强,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提出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金融资本垄断主义是以金融垄断为主导的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形式,并且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特征

其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各国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而处于不断变动中,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在局限于过去对该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它必须主动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由于货币主导国家的地位和实力,使得它通过操纵本国货币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这些国家不得不去主动去适应主导国家的“游戏规则”,即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贸易制度,而主导国家便通过金融扩散的方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压制,谋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崛起,在世界内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它们也主导了世界上该行业的进程,同时通过向大银行借款,也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加速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其二,金融资本的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削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膨胀的状态,它所带来的利润远超过实体产业所创造的利润,金融产品本身不属于商品,它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金融资本通过其本身具有的高回报率的特点吸引着人们对它的青睐,人们将他作为资本保值或增值的手段,金融产品作为一项资本,它不能创造出价值,而它所获取的利益便来自于剥夺实体产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其三,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大,使得它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传统的经济结构由实体产业附着部分金融部门转向了金融部门拥有了很大的独立性,与实体经济剥离开来,并且榨取实体产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停滞使得资本家愈发依靠金融资本给他们创造的财富。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危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重击。美国在上世纪的后期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通过降息的方式鼓励投资,因为较低的借款利率让人们开始购置房产,人们便不顾后果,大量借贷,不考虑风险。但美国人崇尚信贷消费的方式也着实拉动了当时的总需求,使得经济快速繁荣起来,美国政府没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风险,反而放宽了借贷的标准,金融机构也开发了多种贷款方式,不清醒的头脑让他们忽略了信用风险所能带来的后果,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泡沫的破裂。

市场的繁荣总会促进利率的抬升,利率升高了,人们发现自己还不了贷款,自己的负债过高,房价开始暴跌,同时人们在证券市场中投资大幅缩水,利率的上涨使得债券的价格大幅下降,人们也开始抛售股票,股价也大幅下跌,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牵连了全球,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处在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的美国无疑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大的获益者。美国作为在多边贸易关系的主导国家,通过以美元为国际结算的方式,将自己的金融资本注入到其他国家中,获取了廉价的产品和劳动力,同时美国金融市场中来自多国的投资继续催生了大量的资本,在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中,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使得它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然而美国却不加以反思,反而更加贪婪地榨取其他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利润。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走向了分裂的边缘。希法亭在其著作《金融资本》中就已提到过资本扩张悖论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息率超过正常水平。这两个要素同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然而银行资本的利润率却增加了。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便来自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实体经济畸形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石,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分割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并且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通过虚拟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比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并且更迅速,实体资本的扩张受到了阻碍,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实体经济也将走向衰退。

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刻,人们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正是由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导致人们出现了富裕的幻觉,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实际的生产力和人们对于生产所创造的需求不再匹配,因此,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

四、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今,金融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某些金融巨头国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也成本文转自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51,51,5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到来,金融资本主义以快速的步伐扩散开来,加上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信息化,更加剧了金融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国剥削的步伐。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得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它所创造的利润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爆发式增长,导致工业垄断资本势必要依靠于金融资本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金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如果稍有不慎,必定使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从而将痛苦的结果交给人们来承担。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便是垄断性质,它将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集中。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一端积累财富,一端积累贫困。而金融资本主义将实体产业资本牢牢控制住,也就将利润紧紧控制住,它不能够改善国民的收入分配,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穷困。同时它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也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基本国情,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会适应国际机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潮流中立足自我,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及其当代启示[J].东岳论坛,2005,(11)

[2]王明哲,王复兴.从金融资本全球危机认识资本主义趋势[J].社会政治研究

[3]王莉娟.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初探[J].河北学刊,2011,(05)

[4]费利群.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垄断资本主义篇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21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兼并,资本更加集中,少数大资本集团对世界范围内生产经营的控制力越加强大。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控制着技术、生产、原材料、流通等等。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1:

答: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加剧了政治经济矛盾,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资本对世界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重要基础。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有到了垄断阶段,它才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垄断资本对本国和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由于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把许多落后国家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那里具备了进行投资的条件。

随着垄断统治的形成和资本输出的扩大,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

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各国垄断组织一方面竭力利用国家政权实行高额关税政策,建立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输入,保持国内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利用倾销政策,冲破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把大量商品输出国外,占据国外市场。各国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往往改变斗争方式,求得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共同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剥削和掠夺世界各国人民国际垄断同盟,主要采取国际卡特尔的形式,即各国垄断企业之间签定瓜分市场、确定价格、规定商品销售量等的协定,或共同组织统一的销售机构。

在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在政治上结成各种联盟,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激烈斗争。侵占和掠夺殖民地,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就已开始。从那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俄国先后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到

1876

年,仅英、俄、法

3

国的殖民地面积就达

4040

万平方公里。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从

1876~1914

年间,英、俄、法、德、美、日等

6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占领了近

25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世界上的殖民地领土达到

6500

万平方公里。英、俄、法

3

国侵占的殖民地领土最多,1914

年,这

3

国的殖民地领土分别为

3350

万平方公里、1740

万平方公里和

1060

万平方公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主要地区是非洲,其次是西亚和东亚。到

1910

年,非洲土地面积的

90.4%,亚洲

56.6%,美洲的

27.2%,大洋洲的

100%,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此外,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或附属国。这样,世界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方是剥削和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另一方则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们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列强之间在经济实力和世界领土瓜分上的不平衡发展,终于导致了

1914

年爆发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世界大战。

参考答案2:

答: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

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

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作用:国家垄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

促进作用,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

一、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保证垄断资本家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过程中,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第二,国家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调节,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扩大国内外

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三,国家通过大量拨款和组

织开发高新技术,兴建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高

级化。第四,国家协调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垄断资本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

关系和矛盾,

使他们的局部的、

暂时的利益服从资产阶级整体的长远利益。

第五,

通过社会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

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总的来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相对

稳定和较快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根本性质,所以不可能

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反映

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

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第三,国家干

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可能消除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篇5

关键词: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垄断;能动性;反垄断法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43-02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给资本主义写好了墓志铭。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让资本主义又从坟墓中爬了出来。资本主义各国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来,不仅经历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且后来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在又在经历一个新的时期,这里简单地称之为后帝国主义阶段。

一、列宁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趋势等方面对垄断的原因、实质,以及对全世界的影响,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定义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列宁通过揭露它的剥削性、腐朽性和寄生性,得出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设想。他在分析帝国主义时,批判了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看成一种政策的思想,给出了帝国主义的经典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1]808在这里列宁把帝国主义看作了一个阶段而不是政策,这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也潜藏着看待这一历史时期带上某种程度的机械性的可能。因为既然是一个阶段,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也是必然到来的。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完全按照历史规律运行的,这样看问题,历史的确定性就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而人的作用就会变得很渺小。

在整篇文章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解剖了帝国主义即垄断产生的根源和实质,“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1]740“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1]752但是却过分地强调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历史发展的确定性,而忽视了主体人的作用。他分析了垄断阶段各种新出现的现象“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1]748列宁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无法解决的,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一天天腐烂下去,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资本主义。正如马克思在提到帝国制度时指出“是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工商业扩展到极大的规模;金融诈骗风行全世界;民众的贫困同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的对比。”[2]但是在这里列宁却把资本主义看成了一台机器,是完全按照历史的规律机械地运转着,他没有看到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的国家正是资产阶级能动性的集合体,它与垄断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其生产关系内,已不再是完全的私有化而出现了国有企业,国家开始介入经济进行调控,使生产的无组织性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领域内得到克服,这与生产的社会化是相适应的。列宁虽然提到资本主义有可能在这一阶段存在很长时期,“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1]844但他认为资本主义会腐烂,一天天衰败下去,而西欧在二战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美国在90年代的繁荣却说明,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上升的空间,在这一阶段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仍然为时过早。

而同时代的考茨基却把帝国主义看成资本主义的一种政策,这一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这种观点同时也有值得借鉴的东西,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看成政策而不是阶段,这就使人们更能体会和重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为政策是有人制定的而且可以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考茨基比列宁更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他从资产阶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出发,看到了垄断资产阶级把这种政策推广到全世界来压迫剥削全世界,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由于相互的渗透以及利益的相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侵略性减弱了,变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剥削世界的局面,即“由实行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的阶段。资本主义进入了超帝国主义阶段。从现在的发展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主导的全球规则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统治着世界。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形成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剥削和压迫第三世界国家的格局,同时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相互渗透,休戚相关,他们之间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利益的争夺主要采取了和平手段,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被极大地降低了,虽然他们之间还没有完全地彼此联合停止争斗,但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所以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仍然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一从侧面说明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存在着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新发展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挑战

如果说无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仍然属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最后阶段仍然不容怀疑,那么说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超越了垄断,过渡到后帝国主义阶段。这正是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最有力的挑战。

首先,从经济层面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并且其流动性呈现出高速的状态,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全球各种资源需求与流动透明性大大提高了,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或少数几个集团想控制本行业的全部甚至大部分资源,都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虽然在全球快餐业占有非常大的份额仍然无法控制原料达到垄断。另外,由于资本主义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崩溃,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了独立,原来的各殖民地国家意识苏醒,各大型的跨国公司要想稳定地占据这些国家市场,必然要与这些国家的民族企业,发生碰撞。这就加剧了大企业垄断市场难度。最后,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各行业、各领域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生产出的产品是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在价格的制定上就不能仅考虑本行业的情况,还要受到相关各行业的影响。所以,任何企业或集团都无法控制价格。

其次,在法律的层面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来遏制垄断保护竞争,如美国1890年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规及其修正案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其核心的基本法规主要有三个《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克莱顿法》和《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再如英国1973年《公平交易法》,日本《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以及南斯拉夫《反限制竞争和垄断协议法》。这些法律的通过以及实行,使垄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在美国的BrownShoeCo.V.UnitedStates案,美国法院就运用反垄断法,判定本案中的合并可能从实质上进一步限制竞争,形成垄断。所以法院禁止被告持有或拥有合并另一方的股票或资产,要求被告解除或返回上述股票或资产给合并另一方。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微软反垄断案,这是一场旷日持久而波及全球的大战。从1997年到2006年间,微软先后遭到了美国本土,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的垄断指控。从中可以看出,抑制垄断,保护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政治上垄断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通过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来控制国家了;在经济上,垄断无法通过控制资源和价格来形成对本行业的控制,而垄断最重要的特征――进入障碍,也因为政府法律保护竞争的举措,而变得疲软无力。

在现代资本主义运行中,竞争重新占据了各国经济运作的高地,而且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垄断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与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有了质的区别,因此,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超越了帝国主义的阶段,而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这个阶段仍然是脱胎于帝国主义,它仍然带有帝国主义的影子,而且资本主义各国反垄断法的特点是反对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也就是说,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当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不公平的竞争时才算违法,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反垄断法保护的是竞争机制,而不是竞争者。反垄断的唯一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它保护的是效率,而不是公平。因此这个新阶段虽然超越帝国主义阶段,同时又允许垄断企业的存在,而且继承了垄断的本性,通过制定不合理的秩序规则,垄断的剥削和压迫第三世界国家。因此我们称这个新阶段为后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距今已有近一百年的时间,它曾经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一代人,指明了方向,揭示了广大人民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然而一百年的风云变幻,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列宁的理论,才能使列宁主义不断地迸发成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垄断资本主义篇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国有企业饱受争议。因此,对于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关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认真研究。

垄断行业由国有企业经营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国有企业存在垄断行为是它经常受到批评的重要理由,因为垄断行为通常被认为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有的学者甚至把央企称作“权贵资本主义”。事实上,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排除垄断,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家为了特定目的,如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宏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在某些领域允许垄断的存在。即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也大量存在。以美国为例:洛克菲勒财团旗下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几家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绝大部分市场;波音公司上世纪末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兼并了麦道公司后,成了美国唯一的民用飞机制造商;微软公司虽然因为垄断吃了不少官司,但最终还是没有被分拆等等。

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及其他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合法垄断的范围。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特定部门垄断行为的豁免。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铁路等部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济部门,如银行和保险业等;某些自然资源开采业,如石油、煤炭等;国家指定专营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某些重要原材料生产和关系国家安全的国防科研领域。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垄断行为的豁免。如行使知识产权权利的行为、经反垄断主管机构许可的联合限制竞争的行为等。当前我国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近120家央企,许多都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况。这些行业的垄断,即使在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合法的。

当然,我国的垄断行业与西方国家的垄断行业存在根本的不同:我国垄断行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大企业。究竟垄断行业应该由国有企业经营还是由私有企业经营好呢?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怎样才能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垄断利润归谁。从第一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垄断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不惜尔虞我诈,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坑害消费者和投资者(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美国的垄断机构难辞其咎)。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垄断行业会产生垄断利润,这些利润应该归谁呢?垄断利润并非来自于企业经营有方,而主要来自于国家赋予(或认可)的垄断经营权,显然垄断利润应当归国家所有,也即归全体民众所有。但在西方国家,这些垄断利润都进了垄断资本家的腰包。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垄断资本平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陷入困境时却要求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它们填补财务窟窿。可见,垄断行业由国有企业来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归国家即全民所有,更具有合理性。

当前,防止权贵资本主义在我国出现很有必要,但把国有企业看作权贵资本主义则没有道理。一般认为,权贵资本主义是指权力与资本合谋,以霸占和垄断社会的财富,断掉非权贵通过勤劳与智慧公平获得财富的出路。按照这一定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才真正属于权贵资本主义,因为它们不仅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能左右国家的政策,是典型的资本与权力的结合体。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经济本身不是权贵资本主义,它的财富属于全体人民,不存在社会财富被谁霸占的问题,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就是全体中国人民财富的增加。但如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则可能产生权贵资本主义,因为私有化往往是金钱与权力的结合,少数人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普通职工则面临失去工作、沦为赤贫的威胁。苏联解体前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大量国有资产落入个人(其中大量的是政府官员和原企业领导)的腰包,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即权贵阶层,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权贵资本主义的代表。

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加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确实应当引起重视,但国有企业会扩大收入差距吗?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国经济完全由私人资本控制,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就能改善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私有制经济必然存在着剥削,资本家通过掌握资本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私有制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事实正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兴起,私有化浪潮席卷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后向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传播,导致世界范围内收入分配不平等急剧加大,劳资矛盾激化,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动荡,一些发达国家的民众也对本国的两极分化表示强烈不满。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本世纪初美国的贫富分化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是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过低,农民、工人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过低。对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劳动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的劳动报酬过低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国有企业由于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得较为充分,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会高一些。因此,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的收入差距比较小,职工的工资相对较高。当然,国有企业也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工人工资过低问题。全国总工会的调研表明,“据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6.72倍扩至2008年17.95倍。”

垄断资本主义篇7

    论文摘要: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垄断金融资本的研究成果,分析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解释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必然性,可以为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在新阶段下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过程,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首先有必要正确认识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研究,分析危机爆发的必然性,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 

一、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 

垄断金融资本是对垄断资本的发展。根据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奇的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规律是剩余随着这个制度的发展而在绝对数上和相对数上增长。为了吸收这些日益增长的经济剩余需要开拓新的途径作为消费和投资的补充,比如销售努力、政府民用支出、军事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然而这些途径都不能有效吸收经济剩余,持续的生产过剩导致20世纪70年代滞胀局面的产生。于是在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开始了由垄断资本向垄断金融资本的转变。垄断金融资本具有其鲜明的阶段特点。 

(一)经济金融化 

经济金融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剩余价值,但随着机构成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经济剩余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出路,而金融资本却可以完全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权和灵活性,满足其获得价值增值的本性。于是,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资本迅速膨胀。 

(二)金融虚拟化 

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总值达到596万亿美元,是全球股市总值65万亿美元的9倍,是全球gdp总量54.5万亿美元的11倍。其中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总值占全球的50%以上,是美国gdp的25倍[1]。 

(三)金融部门走向垄断并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正日益走向垄断,"1990年美国最大的10家金融机构只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0%;今天它们拥有的是50%。前20位的金融机构现在持有金融资产的70%——这是从1990年的12%上涨起来的。"[2]这些巨型金融机构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组成"金融——工业联合体"后,金融部门的定价权力显著提高,金融的触角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微观层面的非金融企业通过融资获得资金,企业利润来源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和宏观层面的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利润总量比重上升,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运动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服务贸易居于次要地位。 

(四)新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 

由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对滞胀问题解决乏力,新自由主义逐渐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主张是尽可能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关系的调控作用,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其中,关于金融自由化的政策要求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 

二、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著,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一)金融泡沫急剧膨胀 

在《资本论》中,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w-g’-g’,其中g-w-g’部分是职能资本增值过程,可见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应是紧密联系的。然而,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新,以及现代银行制度的不断成熟,金融资本几乎完全脱离了实际经济,通过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就可以迅速实现g-g’的价值增值,并且由于金融交易具有高杠杆性,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自身价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所形成的虚假财富急剧膨胀。 

(二)新自由主义推波助澜 

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实际是为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b.福斯特所说,"新自由主义根本不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而是日益表现为全球规模的大资本、大政府和大金融的产物。"[2]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声称要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但在面对金融损失时,他们则抛开了"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积极救市,支持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并社会化这些损失,而在金融泡沫扩大时期,则恢复了不干预政策,放任金融泡沫无限膨胀,使企业充分获利;另一方面,"效率优先"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贫困化程度加深。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激化 

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矛盾的自我调整,因此,生产关系内部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潜在动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就是停滞。"[3]垄断金融资本虽然通过金融途径对垄断资本进行了部分修复,表面上解决了剩余的生产和吸收之间的矛盾,但从本质上分析,这种修复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事实上,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而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化带来的危机将是更深刻和更长期的,"这是当前危机的最大可能结果"[4]。 

四、结论和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部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迅速膨胀,产生大量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逐利、寻找吸收剩余的途径的必然结果,因此仅从金融角度探索解决危机的做法只能起到暂时延缓下次危机到来的作用,并不能消除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形式的经济灾难。 

不可否认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金融行业自由发展,甚至取消金融监管,繁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表面上可以分散风险,但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这些创新实际上加速了金融泡沫的膨胀,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应该更加重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确保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另外,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资本跨国界流动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一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抵御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应该是未来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自由主义政策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在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经济政策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避免照搬照抄,尤其要重视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防止贫富差距拉大,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要重视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将促进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防止出现经济增长的泡沫,确保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 

[2]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武锡申,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1). 

[3]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105-106. 

[4]约翰·b.福斯特.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j].云南师 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3):9 

垄断资本主义篇8

一.

是谁第一个提出帝国主义理论?

对于布哈林和列宁谁是第一个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这一,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许多西方的学者对于布哈林的帝国主义理论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布尔什维克创立帝国主义理论时,布哈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而列宁的研究是在其基础上建立发展完成的。例如美国研究布哈林问题的权威斯蒂芬.科恩认为,在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上,布哈林起着主导作用,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是在“比列宁的著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要早好几个月,列宁曾从其中借取过许多。”“布哈林把希法亭的观察和逻辑关系改变为一条必然的、循序发展的历史方程式: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里这些内容和观点又重新出现了。还有美国学者西德尼.海特曼论述到:“在列宁注意这个问题以前,布哈林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还有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高阶段这样一个概念,这个阶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未能见到的。”“列宁的这部著作(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多半应归功于布哈林的研究和论断,尽管列宁从未承认这一点。恰恰就是列宁至今还被认为是共产党人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但是我国的部分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在蔡中兴和漆光瑛所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及蔡中兴的《当代帝国主义理论》等书中,作者以大量事实论证了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的注意比布哈林要早,且列宁在布哈林发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之前已有许多文章对于帝国主义理论进行了论述。比如1899年列宁就说美国是一个卡特尔国家;1914年9月,列宁写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一文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最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等等。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布哈林更多的受到了列宁的,因为现在出版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并不是1915年写的原稿,而是在1917年冬天布哈林根据遗失后残存的原稿重新补写的。这时已经引用了列宁在1917年2月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关于殖民地的材料。所以事实上列宁才是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至于事实上是谁第一个提出帝国主义理论现有资料证明力度还有待商榷,或者说在这两本出版日期相距很近的著作中,就如同伏伊斯拉夫.斯坦萨维奇所说:“要弄清哪些是布哈林在他最初遗失了的手稿中写的,哪些是1918年出版时增加的,已经十分困难,很不可能。也可能是他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中获得了某些思想而加以发展,或者至少对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和国家干预的观察,在1918年比较1915年容易得多。” 笔者更倾向同意第二种观点,不过还应承认这两本著作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布哈林和列宁独立研究的成果。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和相互关系,正是我们下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

二者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比较

(一)产生的历史时期:

1.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内外矛盾激化,而无产阶级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但社会主义政党中关于资本主义新的理论知识还非常匮乏,布哈林就是针对这样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对帝国主义问题进行了研究,创作了《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正如列宁所说:“布哈林这本书所谈的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用不着特别解释的。在研究资本主义形式变化这一经济的领域中,帝国主义问题不但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简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不但关心经济而且关心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研究一下作者根据最近材料大量搜集来的有关事实,都是绝对必要的。”1

2.处在同的列宁同样在与国际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中,除了一些对布哈林帝国主义的借鉴,更多的加以自己长期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期的深入,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指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其代表作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此著作是列宁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其价值巨大,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时代和指导无产阶级思想路线的重要思想著作。

(二)比较

1.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的比较:

布哈林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的政策”。“帝国主义是一种征服政策,但不是每个征服政策都是帝国主义,金融资本不可能推行任何别的政策。”“这种政策支持资本的机构,使世界屈服于金融资本的统治,它以金融资本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前资本主义或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因为金融资本主义是上被限定了的时代,只限于最近的几十年,所以帝国主义作为金融资本的政策,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范畴。”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只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征开始变成自己的对立物,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结构的那个过渡时期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了。”列宁继续论述到:“应该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从二者关于帝国主义定义的比较上我们看出:布哈林倾向于说明帝国主义是一种政策,是金融资本的政策,而列宁在此上更多的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对于帝国主义进行分析,且更多的说明了帝国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2.关于资本主义垄断的比较:

布哈林认为:“资本家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是资本积累与集中过程的逻辑的与历史的必然结果。”布哈林不同意把垄断的产生作为资产阶级国家人为的结果,他说:“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巨大的经济看作‘非正常的’或‘人为的’现象,认为它们是由于国家在例如关税、运费率、奖励金、补贴或政府订货等方面采取援助措施而产生的。不错,所有这些‘原因’都大大加速了垄断化的过程。但是,它们过去和现在都不是产生垄断的主要条件。而真正的必要条件则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生产积聚。所以一般地说,生产力愈发达,垄断组织的力量愈强。在这方面,股份公司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大大促进了对生产的投资,从而建立了规模空前巨大的。”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垄断的统治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统治,是从帝国主义以前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他说道:“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甚至是唯一最重要的现象。”“从经济上来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时生产已经达到巨大的和极为巨大的规模,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帝国主义的经济本质就在于此。”

这里列宁对集中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分析,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它产生的具体途径和过程,以及由此出现的矛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3.关于金融资本的比较:

布哈林认为:在垄断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同样过程也在另一范围里迅速进行着,银行资本向工业资本渗透,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他引用了希法亭对金融资本的分析及其定义作为自己的看法,并一再表示希法亭的这个定义是他分析的出发点,但在这方面并未在希法亭的基础上前进。布哈林说:“经济领土的扩大给民族卡特尔开辟了农业地区,从而开辟了原料市场,并且扩大了销售市场和投资范围;关税政策可以抑制外国的竞争,取得超额利润,并且使倾销这个武器发挥作用。这整套‘办法’有助于垄断组织提高利润率,金融资本的这种政策就是帝国主义。”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不是资本而是资本。”金融资本是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结合。所以列宁在了工业和银行的垄断统治以后,就进一步考察金融资本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寡头的统治。列宁指出:随着工业和银行垄断统治地位的确立,使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结合也迅速,并且日益显示其作用。列宁定义金融资本:“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溶合或混合生长,——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和这一概念的。”

布哈林在金融资本方面比较赞同希法亭的观点,列宁的“金融资本”却是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新时期的表现形式,这里的“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表现的是一种统治的倾向,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而帝国主义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比较:

布哈林认为:“各国生产部门以各种方式交织成一个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集合体。金融资本把整个国家置于它的铁锁之中。‘国民’转化成巨大的综合的托拉斯,而以国家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七股东。这种构造我们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国家与私人垄断在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的结构内融和成一个整体,国家利益与金融资本的利益日趋一致。”

列宁明确指出:“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资本,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是交错在一起的。”“一般垄断已经过渡到国家垄断”,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战前存在着托拉斯、辛迪加等等的垄断,战时出现了国家垄断。”“由于战争,中小经济愈来愈迅速地遭到排挤和破产。资本的积聚和国际化大大地加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调节,其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普遍劳动义务制。”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也指出:“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列宁并不仅仅对国家资本主义进行定义和,更是谈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全社会的生产计划性的水平。因为它要保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要消灭它并存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危机,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样的分析在当时的现实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这点更多的体现在对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分析中。

5.帝国主义必然性与腐朽性

布哈林说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过程,并从而在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中的每一个环节,存在着‘必然性’”。所以他肯定帝国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帝国主义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之间竞争的表现,一旦这种竞争消失,那末帝国主义政策的基础也就消失了,分裂成许多‘民族’集团的资本就转变为单一的世界组织,一种反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世界托拉斯。”但是布哈林没有具体分析研究帝国主义寄生、腐朽的性质,所以没有达到从本质上对帝国主义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列宁在这个上认为:“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垄断制,寡头制,代替了自由趋向的统治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便产生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资本最雄厚的国家的腐朽上面。”

列宁的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的发展。列宁指出了帝国主义的过渡性质,指明了已经到来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而当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倾向可以说在列宁当时就有所预见。

三.

布哈林和列宁帝国主义的意义

列宁肯定了布哈林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明白地说:“他把帝国主义看成一个整体,看成极其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一定的阶段。”并认为布哈林的著作有“意义”。但是布哈林对于帝国主义下的定义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所以当他用以具体时就可能走向错误的方面,与列宁的科学定义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布哈林帝国主义的理论,不仅存在着有开创性的成功的方面,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在探索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方面对于后人都是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的。而在同时期的列宁的帝国主义更多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批判的吸收了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及帝国主义的一切本质特点。正是这些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时期产生出了的强大的思想力量,指引着革命的进行道路以及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进程。

(1)

蒋自强,蔡中兴,沈海山,徐永禄,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8

(2)

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2

(3)

王元璋,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2

(4)

漆光瑛,蔡中兴,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12

(5)

蔡中兴,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

(6)

毛国涛,胡晖,评布哈林的经济思想,南昌学院学报.2001.1

(7)

许国林, 20 年来布哈林问题研究述要, 洛阳大学学报.2000.9

(8)

上一篇:资本溢价范文 下一篇:资本积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