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时间:2023-03-21 13:15:01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1篇

列宁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从“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的高度得出了“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等一系列科学结论”。列宁认为,“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列宁经济国际化思想亦即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关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是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发表已近百年,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从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由其转化而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进而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或者说发展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正如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认为,列宁指的新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称之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经历列宁所论述的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即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阶段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转变到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这称之为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亦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从本质上说虽然依旧是在列宁讲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的变化,但确实是重大变化,甚至是某种质的变化。

“注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是同志一再要求的,正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有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

因此,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和根源即转变的内在机制、影响及历史地位,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定位和阶段性特征,以便在扑朔迷离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更主要的是对于我们在揭示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中,利用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规律、做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梳理与辨析

“金融资本”的概念不是时下才出现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由拉法格首先提出的。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列宁对金融垄断资本的概念、必然性、形式、特征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全面、科学地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资本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将列宁称之为“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

列宁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做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这种转变的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的结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就是说,所谓垄断资本是由于资本集中而达到极限的资本。马克思不仅通过对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分析,从理论上推断垄断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敏锐地发现当时所出现的垄断组织萌芽。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为保证这种生产的顺利进行,资本家之间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方面形成的资本家联盟就是最早的垄断组织形式。恩格斯晚年沿着这一思路,更多地关注垄断资本形式问题。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金融资本”的概念,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资本集中进而到垄断的形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信用、股份公司以及银行的作用、工商业关系的分析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研究金融资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进入20世纪,金融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金融资本垄断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

拉法格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一个深刻把握“金融资本”精髓的人。他在1903年就发表了《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文,文中以美国为典型,通过对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的研究,看到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趋结合的趋势,分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基本特征。拉法格指出:“金融资本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控制着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在各种金融活动扩展的同时,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金融业已成为强大的吸压泵,它把资本集中起来,再压进工商业各条渠道上去”。这样,工商业和银行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工商业需要银行为其筹集资本,而银行集中资本只有重新回流到工商业中才能为其筹集资本;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二者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不断融合、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由此可见,尽管拉法格没有明确为“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他已经明确地指出“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其要旨在于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拉法格还认为,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合乎规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是对中世纪封建社会行会组织垄断的否定,而金融垄断则是由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否定之否定”,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商品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

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法亭在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中,以当时德国的银行资本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了“金融资本”这一理论范畴,探讨了金融资本形成的原因、途径、运行规律及银行资本在金融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个对金融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察的人。希法亭由货币问题分析入手,着重考察资本发展的历史,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围绕货币流通和信用发展,系统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股份公司等。通过考察,希法亭将“金融资本”界定为“固定在产业资本中的银行资本”,强调在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过程中银行资本的统治作用。

希法亭把金融资本的研究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考察密切结合起来,将“现代的”资本主义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相区别,他清楚地指出两者的密切联系。希法亭认为,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就是由银行资本同工业资本融合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取代了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认为“不懂得金融资本的规律和职能,就不可能了解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学和政策”。他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叫做金融资本的时代,而把帝国主义视为金融资本的对外政策。所有这些表明,希法亭已经了解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对金融资本问题的研究,以及建构在金融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站在历史和时展的高度,对前人研究成果合理吸收、辩证扬弃、科学把握的结果。在金融资本概念界定上,列宁虽然较多受到了希法亭《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的影响,借鉴了他的一些观点,但不是照搬移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给以科学改造。他不同意希法亭给“金融资本”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生产领域中资本关系的变化是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即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而这一重要因素恰恰是希法亭所忽略的。列宁进一步分析认为,构成金融资本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积聚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指出,随着银行的集中,大工业更加依赖少数大银行,同时大产业资本家为不被银行控制,也开始向银行渗透,因此,“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的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亦即帝国主义时代五大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把握了金融资本关系从国内垄断向国外垄断扩张的特征。

列宁认为,金融资本一经形成,就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在经济领域,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因此,“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做了准确概括。关于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即金融垄断资本的“过渡性”,如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列宁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尤其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给予重点论证,并且揭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特征,既指出金融资本的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资本主义性质,又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人口”,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表明它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帝国主义战争是由于金融垄断资本对世界领土瓜分不均所导致的,而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则是基于对金融垄断资本主轴分析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无疑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取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因此,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学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月革命作为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实践是在“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中展开的一个过程,是在全球化浪潮激荡、砥砺运行中产生的社会制度效应。

因此,列宁的金融资本概念就其内核来说是科学的,列宁在金融垄断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建构的关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结论也是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是当今指导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特征和规律的理论依据。当然,肯定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说列宁当时所作的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真理。恰恰说明,随着时展,不仅需要对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加以拓宽,也需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发展其帝国主义理论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这是因为:一是二战以后,尤其在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银行一统金融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二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其他行业如商业、运输业、公用业及信息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自由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增强,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和广泛运用,一个规模空前、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并迅速发展。

那么,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如何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特征,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变化的现实呢?

金融垄断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的一种形态,是资本运动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垄断资本,特别是非金融垄断资本,如果我们把列宁关于“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称为

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话,那么现代金融垄断资本则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宽为:金融垄断资本是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非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还可以由金融业垄断资本和非金融业垄断资本平行组成。这种业已拓宽了的金融垄断资本的新概念既是对列宁时代金融资本概念合理内核的继承,又是一个“时代超越”。

金融垄断资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与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总称,既是列宁所指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通过银行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而形成的金融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也包括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基础上深化拓展,即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权势资本。狭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指能够产生收益的金融资产,包括债务工具、权益工具及其衍生的金融工具等具体形式。

金融资本是历史范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演进的最高形态,垄断是其本质特征,表现为生息性、运动性和国际性等特性。金融资本概念的形成、深化拓展,或者说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转化,揭示了垄断资本的实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向。

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实质,体现在金融垄断资本作为极大的权势资本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上。金融垄断资本概念不仅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引起集中和垄断,各种垄断资本必然融合为金融资本,而且还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涵盖了国家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财团在战后的崛起,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或国际垄断财团在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展的新趋势,这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强化的过程。

因此,金融垄断资本概念、范畴的进一步厘定和拓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实践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金融资本理论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为当代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新发展提供了进一步认识的理论武器。同时,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金融垄断资本不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金融垄断资本属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和演进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金融垄断资本。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属于制度范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形式,区别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阶段内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现代金融垄断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除了区别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制度本质属性相同外,还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同发展的阶段性制度特点。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有内在联系,但不能等同。

那么,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否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呢?我们把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从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中可以更进一步的把握。经济全球化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等诸多方面,其中资本(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这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素的结构来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无限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且通过不断运动,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得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资本演进扩张的最高实现形式就是金融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史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最高形态包括从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演进,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全球化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先导,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条件,而资本(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灵魂。因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必然也是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更高层面则演化为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金融垄断资本要素为主导的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达到最高程度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金融垄断资本的内涵会愈加丰富,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会更加凸显,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等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三、价值与启示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2篇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垄断的概念和形成;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的概念和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等。

3.讲授时间:6学时

第一节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1.什么是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大企业在整个社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什么是垄断(234)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垄断的形成(234)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垄断。因为,这时既有垄断的可能性,又有垄断的必要性。可能性是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必要性是少数大企业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4.垄断组织的概念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一定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的联合。

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卡特尔:参加企业统一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销售价格,但在生产、商业、财务、法律是仍然保持独立性。

(2)辛迪加:参加企业要签订商业方面的协议,在生产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3)托拉斯:它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都失去了独立性。

(4)康采恩:它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垄断组织形成,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在形式上保持独立性,实际上是被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掌握的持股公司所控制。

(5)混合联合公司: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垄断组织新形式,是少数大企业通过跨行业兼并、跨部门集中而形成的生产经营综合化和多样化的垄断组织。

5.垄断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1)什么是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凭借其在生产销售中的垄断地位而制订的一种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2)垄断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垄断价格虽然高于或者低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但它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从整个社会看,垄断价格的总和加上非垄断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价值的总和。

(3)什么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垄断利润的来源

6.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但占统治地位后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同时并存。因为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存在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一定会有竞争。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的区别

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手段不同: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垄断竞争除各种经济手段以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从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上进行;垄断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而且扩大到非经济领域。同时,国际市场上的垄断竞争越来越激烈。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种类

第一,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第二,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四,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1.什么是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混合或者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垄断资本形式。

2.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

(1)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了银行的集中和垄断。

(2)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万能垄断者”

(3)银行的“万能垄断者”的作用促进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相互渗透和人士交流,从而使两种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金融资本。

3.什么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就是金融资本家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从而对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方式。股票控制额是能够支配或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所必须的股票数量。

金融寡头在政治是通过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办法实现的。具体做法是:派遣自己的亲信或人到政府机关担任重要职务、把政治官员请到企业任职或兼职

、亲自出马担任国家的领导职务等。

(三)资本输出

1.什么是资本输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对投资或贷款。

2.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垄断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产生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同时,由于生产的不断增长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加深,国内市场相对缩小,在国内扩大投资难以获得最大利润。为了给这些“过剩”资本寻求出路,就产生了资本输出的必要。

可能性: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输出必须具备的资本主义市场、劳动力和一定的交通条件,在20世纪初的一些落后国家已开始形成。

3.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生产资本输出:即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或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各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4.资本输出的作用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都具有双重作用。

对于输出国来说,通过资本输出可以占有输入国的廉价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控制输入国的销售市场、转移本国的落后产业、带动商品输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同时,资本大量向国外转移会导致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入能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规律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建设资金困难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能会受输出国等操纵和控制,甚至失去一些政治权力。

(四)国家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1.什么是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而结成的经济联盟,是帝国主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重要组织形式。

2.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国际垄断同盟;资本输出的发展,使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为争夺投资场所、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竞争和斗争日益尖锐。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是这种日益激烈的结果。

3.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

战前:国际卡特尔

战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垄断组织。

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直接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完成。但这种瓜分并不排除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因为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的,而资本和实力会由于竞争、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实力变化后,各垄断组织就会要求按变化了的实力重新瓜分。

(五)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

1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目的是争夺殖民地

2.殖民地对帝国主义的作用

(1)重要的原料产地

(2)最理想的投资场所

(3)最有利的销售市场

(4)重要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作用

3.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主义政策

所谓新殖民主义,就是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实际上通过各种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军事上间接控制这些国家。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猛烈地冲击和破坏着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倒退了几十年。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这场危机,只有求助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起各种由垄断组织控制的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运用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支持和帮助垄断资产阶级走出困境,并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这就使得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具体说:(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大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大量的巨额资本投入,单个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资助或进行投资。

(3)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客观上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尤其是国民经济中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增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错综复杂急需进行社会规模的调节与协调,这只有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才能实现。

(4)在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不断社会化的条件下,一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庞大的科研人员的协调配合,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一项科研项目不能直接获利且有失败风险。这一切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不能或不愿承担的,只能由国家承担。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实质和作用

1.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这是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又叫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两条途经产生的:一是国家采取“国有化”政策,用高价收购或其它补偿方式,把某些面临破产倒闭的私人垄断企业收归国有;二是通过从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新企业。

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三条途经产生的: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二是原有的国营企业进行改组,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新的企业。

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这种形式的内容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或购买产品;通过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向私人垄断企业贷款和调节利息率;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国家提供科研费用,将科研成果供私人垄断企业享用;国家通过“经济计划化”和“福利国家制度”来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等待。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不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的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对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那些私人垄断资本所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第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国家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因而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

第三,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垄断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和工资收入进行再分配,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劳资矛盾和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对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雇佣工人对劳动积极性。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际之间的调节,使得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些协调,这也有利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最终只能由广大劳动者来分担,这就进一步削弱本来已相对缩小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日益巨大的社会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造成长期通货膨胀,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

第三,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

第四,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三、国家垄断阶段的经济运行

(一)国家垄断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国家投资直接参与再生产,从而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

2.通过积累资金为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3.通过国家采购和刺激消费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产品开辟市场

(二)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

1.国家垄断资本对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

2.国家垄断资本对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计划和法制管理

四、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1.国际扩张的基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2.国际扩张的形式:资本输出和国际垄断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3篇

资本主义进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提出,现在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已进入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或者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我没有完全反对,也没有完全赞同。因为新的阶段需要新的基本特征出现:在经济关系和制度上要发生部分质变。比如列宁提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就指出资本主义出现五大新的基本特征,出现部分质变,从而论证其进入垄断阶段。1998年我写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一书,还是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但是也指出其具有向国际垄断发展的特点:出现新的科技革命、跨国公司大发展、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全球化深入发展等。后来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认为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90年代下半期迎来一个并购高潮,垄断资本的跨国化和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2002年我又出版了《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一书,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全球急剧扩张的情况。上面两本书都获了奖并获得很多关注和评论。有人说,为什么我还不得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阶段的结论?经过考虑,我同意了这一重要判断,但是比较强调新旧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新阶段和过去有联系。2005年我申请了一个题为“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新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和论证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的。本来快要结项,但是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直至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判断这场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阶段的基本特征很有关系,并将对这一阶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就一直跟踪这场危机。

这场危机很可能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是通过周期性危机向前发展的,危机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危机,一类是严重性的大危机。前类危机每8-10年一次,战后由于国家干预,为5-6年一次,有些比这长些,有些短些。严重性危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1873年,像列宁说的,这次危机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加快向垄断阶段转变,后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进入垄断阶段。第二次是1929年大危机,经济学上叫大萧条,这次大危机推动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阶段转变,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较大干预以避免出现严重危机。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危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同时出现,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奇怪结合,危机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激烈,但是非常难以克服,持续了10多年,资本主义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到80年代中期,具体说是1984年,资本主义在新的思想――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又开始向国际垄断阶段转变。

当前这场危机是第四次大危机,它也将推动资本主义向一个新阶段过渡,现在是过渡阶段,可以称为后国际垄断阶段,新的阶段的重要特征还在形成过程中,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种大危机也是生产过剩,但是比一般性危机表现得严重而持久,其实也是一种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上进行重大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危机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转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金融危机,因此很多人现在把这场危机从2008年算起。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先说根本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美带头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根本精神就是把国家干预缩小到最低程度,其中重点就是减少对金融领域的干预。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发端就是股市崩溃,因此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金融领域实行严厉的监管。二战后发达国家继续维持这些监管政策。新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主要方面就是金融自由化。

还有一个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滞胀而崩溃,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资本流动大大便利了,这也是金融资本膨胀的重要因素。

这是本次危机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

同时,70年代以来金融膨胀也存在客观条件。当时,由于经济长期滞胀,大量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大量过剩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后来发展出拉美债务危机。另一部分资本则开始投向金融,使金融膨胀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这是一条拿钱赚钱的捷径。

在这些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走向金融化。以前经济的主宰是垄断工业公司(有金融参与),现在经济的主宰转移到金融资本家、银行家手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发展惊人,金融膨胀速度比实体经济快得多,金融的绝大部分脱离了实物基础。过去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投资于工厂、铁路、外贸等,现在则和实体经济脱离了。

再说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引起次贷危机。在房地产泡沫时期,金融机构降低贷款资质要求,利润大增,很高兴,而买房人有房子住,房子增值并可以继续用于按揭消费,也很高兴,而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卖出大量高价房,也很高兴。金融机构还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证券化的债券,在全球向金融机构和个人出卖。在初期大家也大赚一笔。这样互相循环下去,经济就有虚假的繁荣。美联储害怕经济过热,于是提高利率,那些低收入的住房按揭贷款人就交不起月供,导致放贷的金融机构以及那些购买了这些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和为这些金融机构保险的保险公司倒闭。次贷危机于是转变成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危机

美国人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前,凭借涨价的房子作抵押购买消费品、支付学费等等,使整个经济变成一种私人债务经济。由于美国经济靠私人消费拉动部分占GDP的70%,靠国内私人债务推动经济就非常危险。一旦房价下跌,首先拖垮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惜贷,实体经济得不到贷款,就陷入危机。其次,实体经济即使生产出来,也由于在地产泡沫破灭后,个人不再能够得到以前那样靠地产涨价得到的消费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能力大降,房产卖不出去。这样金融危机就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这正是当时美国几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

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又传遍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担心整个金融机构崩溃,国家不得不管。新自由主义本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现在也不得不紧急救援金融机构。小布什政府非常快地拨款进行救助,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崩溃。后来的奥巴马政府看到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就在2009年初提出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

激方案,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小企业。这就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大。

他们原来的美妙想法是,政府债务增加后,经济能够得到复苏,然后国家将因此得到税收。但是实际情况是,经济复苏缓慢。原因是,私人债务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税收也不可能得到增加,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于是私人债务危机转变为国家债务危机。

这一问题在欧洲表现得最突出,从希腊已经蔓延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欧洲有特殊的原因。欧洲大量开支用于社会福利,这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欧洲很多国家一直坚持一种社会理念,认为既要发展经济,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因此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比较完备。个人社会福利开支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负担,国家负担部分非常大。欧洲又实行多党制选举制度,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政党,都许诺加大社会福利开支,都只能增加而不太敢减少福利,否则就会被赶下台。开支在增加,但是税收却很难增加。在危机时期,政府对企业要减税,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往往都是一些轻工业、农业、旅游业等,这些部门在国际经济危机环境下非常脆弱,生产上不去,税收更少了。这样就造成了欧洲版的债务危机。现在这些国家想减少福利、降低工资,老百姓不满,于是导致大量罢工和游行,形成社会危机。

危机发展趋势

美国债务数量已经很大,占GDP的比例也快到100%了。但是由于美国是超级大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霸权地位,所以还没有形成希腊那样的危机。美国政府发国债,美联储就通过印钞票来买,这就是所谓量化宽松政策。这样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且由于美元在全球通行,必然把通货膨胀播散到全世界。美国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债务危机,但是却也会导致美元信用下降,这对美国霸权也是一种威胁,因此它不敢常用。美国这两年面临大选,奥巴马政府可能想把国内矛盾向外转移,比如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不是办法,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中国报复。

总的说来,关于危机中期和长期的前景,可以有如下几点判断。

一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将可能一直低迷。

二是,资本主义内部和外部矛盾将非常激烈。美国的矛盾已经转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经济危机也已经转变成政治危机。日本内阁变换越来越频繁,很多改革计划颁布了,但是根本实施不了。在对外矛盾方面,美国想利用贸易保护主义保护国内生产,主要针对中国,认为中国操纵汇率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顺差过大。其实原因是中国经济竞争力在加强,而美国自己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汇率不是主要原因。美国还实行投资保护主义,阻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投资有前景的领域。美国和欧洲的矛盾也在加大。欧洲实行高福利,并要救助希腊,要IMF出钱,美国不答应,美国评级公司还将欧元、欧盟国家以及银行的信用级别评得很低,它的意图是让欧元。

三是,资本主义将力图找到新的积累道路,同时力图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二者结合的话,可能渡过长期痛苦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等,它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是仍在继续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能出现新的浪潮,如和以前以微软、intel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为代表。但是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关键应该在能源领域,以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以前石油可能会由于危机原因而出现短暂暴涨,但是近些年由于中东持续危机以及中国等国家持续的巨大需求,石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这将推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大发展。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未来医疗保健技术也将得到重视和发展。要成为强国就必须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奥巴马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在发展未来新技术方面,美国要做第一,不做第二。

四是,美国力量将相对下降,这表现在由于金砖四国等国家发展得更快,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下降,美元地位也在下降。但是美国的科技创新力量、军事力量仍然很强大,经济实力仍然很大,所以美国的霸权和超级大国地位仍难以动摇。

中国的应对办法

中国首先要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不能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但是现在又有人过高估计中国实力。宁可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吹嘘自己将在国际上招来负面影响。

其次,要转变发展方式。过去以出口带动经济,今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越来越严重,所以中国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战略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原因是,中国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福利严重不足,使普通人不得不加大储蓄。中国当前贫富差距太大,应该实行累进税,通过这些税收收入加大社会福利支出。但是很多地方的富人和官员勾结,阻止这样的政策出台。转变发展方式,还必须发展创新型经济,不能片面追求GDP。不顾保护环境、增加普通民众收入、增加竞争力,片面发展GDP,很容易,但是要搞实实在在的创新却很难。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37-05

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根源以及发展走向,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作准确判断和剖析,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给帝国主义概括了五个基本特征,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一、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集中冲破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加速扩展到生产领域,使以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为核心的资本国际化最终形成。资本的全面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寡头、全球垄断。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瑞士学者詹姆斯・格拉特费尔德指出,这相当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着整个网络四成的财富。这其中大多数为金融机构,进入前20名榜单的就有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国性的,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都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垄断寡头。这些巨型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实行全球战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现代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它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或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对于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列宁曾经指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并且根据对大量材料的精确估计,有计划地组织原料的供应……那就看得很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决不是单纯的“交织”。〔2〕当代的跨国公司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成为有着高度组织计划性的全球垄断组织,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就几乎控制了全球多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如果它们被社会占有,就可以组织起全球性的生产,为人类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的利益服务。

二、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金融垄断资本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的过剩,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化的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也获得了大发展,最终形成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所谓的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是指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急剧膨胀,经济关系和社会资产越来越表现为债权股权等金融关系和金融资产,从而利润越来越多地来源于金融渠道,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出现了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生产、投资、贸易、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一体化的趋势,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自由运转。金融全球化使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结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加大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力度,要求世界各国放开金融市场。金融自由化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对内的金融自由化和对外的金融自由化两个方面。对内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取消中央银行的利率补贴,放松对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管理等;对外的金融自由化则包括开放资本账户、实行浮动汇率管理、对外放松金融业准入限制等。总之,就是资本流动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使金融环境越来越宽松,大大促进了世界资本流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5篇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城市越发达,人情味越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取代了以前的杂货铺,吃饭时越来越方便卫生了,但餐饮业全部被集团式经营独占,影院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却上映着大致相同的电影排期,所有的东西都集中管理,都俯首于资本主义的唯一原则: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社会是高度发达的,也是濒死的。

从文化角度说,社会需要多元,我们想喝不同口味的奶茶豆浆,悠长的叫卖声也成为人生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时从杂货铺老板那儿赊点东西,记账,过几天再给钱,我们希望不同的书店影院都有生存的空间,房租不要那么贵,有人可以为了理想开一家不赚钱的书店而不必把房子租给别人卖运动鞋。

这些文化的,人情味儿的,让人觉得活的像人而不是机器。

我是以IT为业的人,毕业后一直做微软的产品,谈到垄断,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微软那场官司,最后它是输了,直到今年才答应不再绑定浏览器,但时机已过,那些小公司拿到赔偿却再也无力生存,后来小公司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围绕这微软的产品做一点点小产品,等着被它收购,成为它的一个部门。这就是俗话说的,你吃肉,我们喝汤。

在技术领域垄断最大的坏处是扼杀创新,用钱把创新的萌芽砸死在萌芽状态,你只能围绕它去思维,短期内,对个人,也许是好事儿,可以赚到钱,可以给大家提供方便(不用装浏览器了),但长远来看,它对IT业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把微软拆分了,制定并修订反垄断法。尽量保持一个社会的多元,在各个领域都是。

香港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反垄断法,研究垄断行为,这几年,普通人也渐渐明白,几乎全香港的人都在给李嘉诚李兆基郭氏家族打工,你辛辛苦苦赚了很多钱,他只需要动动手就轻松的从房租,日常生活品里给你拿走了。香港正在变成一个没有向上流动空间的城市。

这和以前是不同的,以前就算不识字儿,没有任何背景,只要肯吃苦,勤奋,都能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动动脑子想想,就能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我附近最大的超市是百佳,李嘉诚企业的,整个楼层都是,在拐角处有个花店,私人开的,我曾在那儿买了一盆儿花送给搬家的朋友,店主四十来岁,非常热心,看上去是个爱花之人,然而,大约3个月后,这家花店不见了,又过了一星期,百佳超市里面临时间隔出来一处很简陋的场所,做了花店。你可以选花,然后到收银处买单。

这背后的故事很简单,以前的店东是租百佳的地方开花店,生意渐渐好了,人们都知道这里有间花店了,百佳就涨他的租金,涨到他无法负担只能退租,百佳就这样接手。

李嘉诚的企业,延伸到你生活的每个领域,房地产,超市,物流,甚至花店。你赚的钱最后都进了他的口袋,因为你别无选择,没有人开得起第二间花店了,因为房租是如此贵。

这是个卑鄙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还不算最卑鄙的,大超市里售卖的东西品类也越来越少了,比如尿不湿,充斥着好奇帮宝适两个大品牌,我想买的花王,在角落里,且货很少。这是因为那两家给了他很高的“入场费”,而那些好的产品,新的产品,也许会因为给不起入场费或者不愿给入场费而上不了架。

看到一则新闻,有个小区的楼盘是长江集团的,他们不让别的电信商在楼顶安装接收装置,付款也不行。他变相强迫这个小区住的人用电讯盈科的电话,因为你用别家,信号就会差。

这就是香港人口中地产霸权的故事,每个行业都是如此,辛辛苦苦付出专业劳动,赚得钱一大半给了房租。

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在继续,人如蝼蚁忙碌着,过每一天的生活,有钱人却乐之不疲的玩这样的金钱游戏,这看上去符合资本主义的原则:自由,公平,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如果没有反垄断,这条资本主义的原则的目的地就是城市的高度发达,城市的死亡和人的千人一面。这些本来很浅显的道理,我却这么晚才懂。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6篇

“新右翼”在俄罗斯的政治进攻伴随着国际主义的冷落和两种自始至终与资本主义同行的世界观——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兴。第一种世界观是亲西方的世界主义,在俄罗斯由所谓的民主派,实际上是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者所宣传。他们认为只要在全世界普及“市场”和“民主”,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盖达尔一丘拜斯时期的改革是类似思想在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贯彻,而科济列夫及其同僚的活动是这一思想在俄罗斯对外政策方面的体现。由于俄罗斯未能加入美国一瑞士式的“西方文明”,这种思想渐遭冷落。

代之而起的是第二种世界观——“强国”思想,其核心是拥有强大的捍卫民族利益的国家政权。它在俄罗斯不仅为官方,而且为反对派所接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对立理论。强国主义者认为,世界划分为“金元大国”和被它们剥削的其余国家,阶级矛盾已经退居第二位,或者在最好的情况下,它已转变成国家间关系的领域。人类有两条出路:要么在全球化主义者的压迫下死亡,要么为保护文明的独特性团结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创造出替代现行的全球化模式的方案——“多极世界”。

从“强国”立场出发,久加诺夫及其追随者主张使反对派加入执政体制结构,在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地缘政治和文明融合起来。据说,如此“丰富”列宁主义遗产有助于“建立起严肃的科学方法论基础,这一基础符合当代世界现实,并能成为制定复兴伟大俄罗斯的综合战略的强有力工具”。

“强国主义者”想象的复兴的俄罗斯是一个地区强国,是前苏联各国的重心。在扮演这个角色时,俄罗斯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人民信任的政府”,支持民族企业,发展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关系”,遵循“强国”思想意识。

普里马科夫政府(1998—1999年)的活动是真正实践这一纲领、但实施得不完整的尝试。当时“多极世界”构想被宣布为俄罗斯对外政策学说的基石。俄罗斯不仅吸取了列宁关于俄、中、印结盟的思想,而且寄希望于和欧盟接近,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前一种思想在具有良好时机的战后年代都没实现,现在更不可能变成现实。后一种思想由于欧盟国家参加对南斯拉夫的侵略而流产。欧盟各国首脑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动摇世界帝国主义体系稳定性的愿望,哪怕是为了以欧元取代美元的前景。

普京政府更少地谈及世界多极化,却更积极地奉行在“各种力量中心”之间灵活应变的政策。这种政策及其意识形态基础使俄罗斯遭受巨大损失。“9·11”事件后普京政府和杜马迅速表示对恐怖行动的谴责,并且赞同美国针对所谓国际恐怖主义的“报复”行动。不久之后这种团结即通过吸收俄罗斯加入“反恐战争”和俄罗斯再次声明同北约接近得到具体的反映。无论是俄罗斯南部边境武装冲突的必然性,还是美国军事基地出现在那里的前景都将损害俄罗斯的利益。

两极世界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客观上形成了两极——苏联和美国。这种两极体制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具有阶级对抗性质。“两极”分别是两种国家体系的中心,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全球范围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经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

世界两极体制以那种无所不包的形式存在不超过15—17年(从1945年到1960—1962年),而60一80年代它只是完全存在于军事领域。这种有限的两极体制使西欧、中国和日本有可能成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地区中心。随着华约、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的两极一多中心体系土崩瓦解。世界变成单极的了,也就是说服从于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指使。

于是这时候在国际社会出现了多极世界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不仅有形形的民族主义者,还有负责任的政治家。他们认为由地区集团和强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阿拉伯国家等等——组成的某种类似于20世纪30一50年代的集体安全协议那样的全球性协调机制,形成力量均衡,就能够抵制惟一的“极”的指使。

但是,单极或者多极世界与两极世界相比,无论从物理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来说,都是不经之谈。就本质而言,多极概念是历史上反对进步的地区主义概念。提出这种思想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地缘政治观念所左右,而地缘政治思想产生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的中心基本上同民族国家和历史区域相一致的时代。但是早在一百年前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就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等方式开始侵蚀这个体系。

历史上垄断集团重新瓜分世界势力范围服从于早在帝国主义时代之前就已出现的国家领土划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资本的跨国化趋势停滞不前,但从70年代起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担当世界资本主义的主力角色。正是在这些年建立了世界经济论坛、三方委员会、罗马俱乐部等跨国咨询机构,它们成为跨国间政治上层建筑的最初萌芽。到了90年代,在深刻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在美国、欧洲和远东国家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资本跨国化进程。世纪之交世界上掀起了新的公司兼并潮,建守起很多美一欧或美一欧一远东合资的超级大公司。

跨国公司不追求“”,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额利润和扩大政治影响。它们之间如何瓜分世界,已经不取决于“它们”的国家和一体化集团的利益和条件。相反,国家和一体化集团的条件越来越依赖于它们在跨国公司体系中的地位。而它们的战略受制于跨国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利润最大化和阶级统治稳定化的需要。

因此,与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完全相符的跨国垄断主义者同盟之间的瓜分世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世界领土瓜分越来越从属于它。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要的矛盾不是地区性一体化集团,更不用说加入这些集团的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在所有这些集团之间,在世界各地都有代表的各种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正是各种派别和类型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近年来的世界事件。最强大的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原料垄断组织、生产计算机及其程序的集团、跨国大众媒体康采恩、飞机和汽车制造集团。

惟一的超级大国

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是“全球化”的实质。严格地说,资本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就已成为全球性的体系。但在此之前其全球性是通过社会进程的民族国家界限间接表现出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它表现得越来越直接。资本主义体系的地理中心逐渐变成了表面现象。历史上的宗主国作为享有特权的区域还将存在一段时间,但是真正的经济统治地位与它的联系将越来越少。即使它们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也只是因为它们将会变成各种跨国力量的大本营。

现在人们把美国看作未来实行“世界统治”的惟一的超级大国。仔细地审视一下这个超级大国,不难发现,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已经约有30年,这一地位不是基于它在世界社会生产中的份额,而是基于在“冷战”条件下强制实行的美元兑换黄金制度。美国联邦储备体制可以像“老鼠”一样从全世界吸引资本——它只要提高结算利率就够了。美元的全球重新分配体系演变成一种金融金字塔,它的存在只对“金融投机天才”有利,但它的崩溃将威胁整个世界资本主义。

美国事实上是新的全球力量、世界霸主角色的现实觊觎者的理想的总部,同时还是理想的世界宪兵。

随着跨国公司经济实力的增长,宗主国正在变成那种以往依属的国家所处的受剥削和受控制的对象。而且这不仅仅只涉及美国。

正在消失的地区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在欧盟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国家的全权转移给组成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的思想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温和派主张在“由各个地区组成欧洲”框架下限制全权的重新分配,而激进派则追求使自己所在的地区退出民族国家,直接加入欧盟。正是跨国资本最集中的地区推动地区主义和分离主义思想不断蔓延。这些地区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巴伐利亚、巴斯克地区、卡塔洛尼亚、伦巴迪亚和得克萨斯。此外,还有墨西哥的北部和南部、巴西的圣保罗、东南亚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极地以及远东地区。

这些地区实际上与现实的形势完全一致——它们根本不是大的、历史上形成的地区,按照“多极化主义者”的观点,它们应该是“金元大国”的平衡器。同时,这些地区经受着不亚于前帝国主义宗主国的变化,这表现在:首先,它们变得在内部越来越多样化;其次,以往总的来说帝国主义宗主国同附属于它们的国家之间的对抗为各种资本的交织所取代;第三,跨国金融寡头拥有操纵一系列地区经济的巨大资源。

不言而喻,除了金融手段,寡头还利用各个地区的历史特点、地区内部及其边界根深蒂固的冲突操纵各国和各民族的命运。在这方面能说明问题的是以往经常被视为反帝力量的“第三世界”的很多民族运动的命运。

没有吸取的教训

1979年伊朗爆发了所谓的“伊斯兰革命”,宗教界和原教旨主义者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号召同“大撒旦(魔鬼)”——美国、“小撒旦”——苏联和犹太复国主义作斗争。但是伊朗并没有同任何一个“撒旦”甚至以色列开战,而是与同一信仰的伊拉克发生了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左右。战争使跨国公司能够削弱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两伊战争硝烟刚散,“沙漠风暴”再起,跨国公司再次操纵石油价格,并将海湾地区主要的油田置于军事监管之下。

1982年军事委员会在阿根廷掌权,企图收复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丧失的福克兰群岛。委员会同华盛顿进行了秘密谈判,得到它的援助承诺。但是英阿战争爆发后,美国却支持它的北约盟友英国,阿根廷战败投降。军事委员会,披着人权斗士白袍的自由派执政。阿根廷非但未能控制跨国公司,相反,终被后者控制。

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从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理解反帝国主义的人们都曾在一个帝国主义集团的支持下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集团。同时他们以为自己似乎利用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事实上是他们自己被利用了。甚至不会在类似的错误中学习的反帝国主义者依然是傻瓜,即使他们没有成为寡头游戏的参与者。而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是相信他们的人民。

那些建议自己的国家担当“地区强国”角色,而自己所处的有历史意义的地区担当“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角色的人,通常把他的国家变成那些他们似乎准备抵制的跨国力量的操纵对象。

悲剧继续在巴尔干上演。北约通过轰炸和占领开创了民族自决的先例,摆脱了米洛舍维奇,更主要的是,扫除了“共产主义”在巴尔干的最后残余。

美国爆炸的长久回声

由“9·11”恐怖袭击引发的危机可能使所有那些操纵民族和宗教矛盾的范例黯然失色。人们从各个方面对这些事件进行解释,能否认为“9·11”事件是绝望的人们对于将人类划分为被剥削的大多数和一小撮宗主国的帝国主义“新世界秩序”的报复?这种秩序用以维系的压迫者反对被压迫者的系统性的大规模的恐怖跟被他们追捕的“国际”的所有行动没有任何区别。只是零星的恐怖行动从来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它们总是充当大规模的、反应式的恐怖行动的借口,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9·11”恐怖袭击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非常紧张的时候。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指标下降了。国际反全球化运动不断高涨。“第三世界”国家有意建立统一战线,以便公正地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世界,首先是美国,遭受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而帝国主义者总是在军事化和武装干涉的道路上寻求克服这些危机的出路。

这个时期的特点还在于在跨国寡头及其前仆人——极右翼力量之间产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不久以前,跨国寡头的专制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半合法的极端恐怖组织的形式来实现的,这类组织类似于篡夺政权的纳粹冲锋队。20世纪70一80年代这个网络包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宗主国到附属的地带。现在这种陈旧形式的网络不再需要了,况且对其主人来说繁杂甚至危险。90年代跨国寡头坚决地制止了右翼原教旨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夺权的图谋。只有实现了那种图谋,但是反抗它的国际宣传运动立刻此起彼伏。脱离了真主控制的极右翼恐怖网络应当消灭,其余的将列入第二批全球镇压对象。

在击溃之后,美国针对形势同阿富汗相似的苏丹、索马里和也门制订了类似的闪击战计划。打击内部虚弱的对手的“”可能使美国以最小的风险解决下列任务:1.继续“沙漠风暴”开创的事业,将近东和中东蕴藏的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置于跟布什政府密切相关的跨国石油公司的直接的军事政治监管之下;2.如同巴尔干战争期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将欧洲盟国拴在“人西洋团结”的套索上;3.提前将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纳入跨国寡头的政治军事结构体系,打消俄罗斯领导人在美国、西欧和中国之间随机应变的念头;4.牢牢控制近东的冲突双方;5.打着同国际恐怖主义作全球斗争的旗帜,获取实施全球干涉主义和在全世界,包括美国国内限制公民自由和所谓的“人权”的无限权力。

所有这些目标都被列入形成一个全新的全球范围的超国家机制的过程。建立只由美国真主控制的军警,在切断资金的幌子下实施无处不在的金融业务监控,建立世界性的反恐特工机构——所有这一切实质上是在建立跨国资本全球的机构。

面临选择的各国人民

地区主义今天没有能力抵抗帝国主义的全球化,但是常常成为它的表现形式,并且是一种最反动的形式。从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者的角度看,在“最好的”情况下谈的也仅是现实的或潜在的“力量中心”——追求地区霸权,但是在经济和军事政治上被更强大的跨国资本的力量控制的国家。

当“各个中心”自身的利益越来越多地服从帝国主义全球化的逻辑时,“各个中心”和“各个次中心”特别容易由为自身目的利用民族运动转向把它们送交审判。经历了反革命之后,世界上大部分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保存现实的足以抵抗跨国资本的力量,并且在民族范围内建立这种力量的可能性也不大。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排除这一规则,这就是当地区对“单极化”的抵制同阶级对抗一致时。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那么它可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成长为一个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使得世界重新变成两极格局。团结在社会主义的极周围的国家可能是地理上和社会制度与其相近的朝鲜、越南、老挝、古巴和蒙古。在新的社会主义集团周围可能形成—个友好国家带,这些国家由于受到这个“极”的经济和政治引力而免遭帝国主义全球化的吞并。

如果东亚的社会主义最终沦为资本主义复兴的牺牲品,那么人类将经历沉重的全球性反动时期。早期的社会主义将不仅从欧洲,而且从世界舞台消失一段时间。全球化将获得辅助动力,使世界实际上变成无极的,虽然起初将表现为美国的霸权。但是这个跨国资本无限统治的世界并非“历史的终结”,而将是它全新阶段前提条件加速成熟的舞台。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但与以前在单个国家的相比不是较低,而可能是较高程度上一体化的。全球反动将以此为全球性的成熟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土壤。

跨国公司的活动已经开始侵蚀将世界划分为一小撮寄生着“工人贵族”的宗主国和最受剥削、但无力组织斗争的“世界村庄”的做法。跨国资本建立了全球生产综合体,将“世界村庄”变成世界“工业郊区”,开始消灭宗主国“工人贵族”的特权。因此跨国资本绝不是把阶级对抗转移到国家之间关系领域,而是相反,将阶级对抗从国家关系领域再回到初始的领域。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国家;金融;社会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34-02

垄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高度集中的产物,自由资本主义也随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仍然高速发展,但是生产却是进一步社会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亦随之尖锐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则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马克思以其敏锐的视角,意识到了自由竞争必然产生垄断,并论述了垄断的产生过程,“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因此,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相互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相互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失。”[1]但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直到19世纪70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达到顶点,大量垄断组织出现。到20世纪初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全面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渗透。列宁所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最早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描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并没有因垄断而停止。相反,垄断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原来沦为资本主义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领导层并非马克思主义者,所组建的政党也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这些国家在独立后,纷纷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这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述产生了冲击。学术界开始讨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究竟处于何种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也充满了复杂性,已经不能完全用某一阶段来概括。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剧变,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各国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视角,时刻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向。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简而言之,即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结合;第二,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该处的“国家”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来界定的垄断资本主义。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经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而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则促进着这一转变过程。”[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爆发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私人垄断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国家不得不与垄断资本相结合,这就使得国家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被分为多种形式。有的国家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国家调节;有的则分为三种形式――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消费(采购)、国家调节等等。而按照国家和垄断资本的结合方式来划分,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有的形式、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通过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方面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必然诞生众多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最终形成了金融寡头。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简单的商品输出转向金融输出。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文化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形成了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同盟。垄断组织已经脱离初期的“托拉斯”式垄断,而是转变为庞大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以及市场。从而主导着世界经济秩序。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3]。

在1989年,邓小平就敏锐地觉察到了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渗透至全球各个领域。他说:“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高级阶段[4]。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即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业的新增利润逐渐占据了社会资本利润的大头,并且超越了实体经济。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关注到了这个现象,并将之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

由此可见,所谓金融资本主义,是指金融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地位急剧上升,金融资本积累成为了资本积累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逐渐影响到了企业经营,以及资本管理者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资本变得更加强势,以金融为中心的国家政策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的核心。因此,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国家社会经济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呈现出以金融资本运动为核心的基本特征。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初在美国形成,这与其发达的信用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依靠货币霸权和国家霸权,将金融作为全球扩张的重要手段和武器。使得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依附关系。这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便通过“合法”的金融手段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最终将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附庸。这种掠夺是极其隐秘的,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主要手段。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金融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阵营也表现出明显的两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国家和以德日为代表的贸易国家。两者互相依存,相互竞争。国际金融版图也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时刻变动。但是,金融资本本身所具有的投机性和传染性,造成其自身的发展具有极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的周期性。因此,金融资本主义也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

四、社会资本主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等,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都在逐步增长。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属于社会资本主义。其最主要的表现即:在社会生产方面,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倾向逐渐加重。出现了国有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合作制等多种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具有极强的自我扬弃的能力。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资本的社会化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关系的自我扬弃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资本关系的社会化,是资本关系的社会主义化。”[5]

资本社会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最主要的表现即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构以及地区经济组织的建立。前者有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联合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后者主要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这些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缩小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社会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针对该现象,指出:“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明显的可以指望的事情。”[6]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孕育社会主义的母体。但是,在当今社会,虽然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不过,如果出现不了质的飞跃,社会主义仍然只能在资本主义内部孕育。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有代替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6.

[2]仇启华,黄苏,解德沅.论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J].经济研究,1981(11).

[3]倪先敏.试析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及趋势[J].求实,2004(3).

[4]李庆.当代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高级阶段[J].唯实,2002(Z11).

[5]解德源.当代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0(1).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贫富两极分化 和平发展

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0世纪的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提升,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各种商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递,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力地助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结构此时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少于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将其作为新的获利工具,虚拟经济所占的地位愈发突出,它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大,促使国家将物质生产转向了非物质生产,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资本主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金融资本垄断主义,科技的进步促使资本的技术提高,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构成的一部分也同样提到提高,这就导致实体经济下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由于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市场的作用下人们便向那些能获得高额报酬的行业移动,加速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扩展。

垄断是指少数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便联合起来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和操纵。垄断是市场经济中最低效率的表现,常见的垄断有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和托拉斯。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但是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法拉格。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通过对自身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市场对想要新加入的厂商是关闭的,这就是垄断形成的原因。同时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逐渐增强,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提出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金融资本垄断主义是以金融垄断为主导的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形式,并且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特征

其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各国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而处于不断变动中,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在局限于过去对该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它必须主动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由于货币主导国家的地位和实力,使得它通过操纵本国货币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这些国家不得不去主动去适应主导国家的“游戏规则”,即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贸易制度,而主导国家便通过金融扩散的方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压制,谋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崛起,在世界内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它们也主导了世界上该行业的进程,同时通过向大银行借款,也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加速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其二,金融资本的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削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膨胀的状态,它所带来的利润远超过实体产业所创造的利润,金融产品本身不属于商品,它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金融资本通过其本身具有的高回报率的特点吸引着人们对它的青睐,人们将他作为资本保值或增值的手段,金融产品作为一项资本,它不能创造出价值,而它所获取的利益便来自于剥夺实体产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其三,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大,使得它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传统的经济结构由实体产业附着部分金融部门转向了金融部门拥有了很大的独立性,与实体经济剥离开来,并且榨取实体产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停滞使得资本家愈发依靠金融资本给他们创造的财富。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危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重击。美国在上世纪的后期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通过降息的方式鼓励投资,因为较低的借款利率让人们开始购置房产,人们便不顾后果,大量借贷,不考虑风险。但美国人崇尚信贷消费的方式也着实拉动了当时的总需求,使得经济快速繁荣起来,美国政府没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风险,反而放宽了借贷的标准,金融机构也开发了多种贷款方式,不清醒的头脑让他们忽略了信用风险所能带来的后果,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泡沫的破裂。

市场的繁荣总会促进利率的抬升,利率升高了,人们发现自己还不了贷款,自己的负债过高,房价开始暴跌,同时人们在证券市场中投资大幅缩水,利率的上涨使得债券的价格大幅下降,人们也开始抛售股票,股价也大幅下跌,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牵连了全球,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处在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的美国无疑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大的获益者。美国作为在多边贸易关系的主导国家,通过以美元为国际结算的方式,将自己的金融资本注入到其他国家中,获取了廉价的产品和劳动力,同时美国金融市场中来自多国的投资继续催生了大量的资本,在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中,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使得它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然而美国却不加以反思,反而更加贪婪地榨取其他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利润。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走向了分裂的边缘。希法亭在其著作《金融资本》中就已提到过资本扩张悖论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息率超过正常水平。这两个要素同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然而银行资本的利润率却增加了。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便来自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实体经济畸形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石,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分割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并且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通过虚拟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比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并且更迅速,实体资本的扩张受到了阻碍,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实体经济也将走向衰退。

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刻,人们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正是由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导致人们出现了富裕的幻觉,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实际的生产力和人们对于生产所创造的需求不再匹配,因此,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

四、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今,金融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某些金融巨头国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也成熟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它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脱节,并且造成了实体经济的瓦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处于金融专制统治的地位,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资产的证券化,加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对资本实施了全面的控制,实现了资本的增值,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形态,虽然它给资本主义带来一次新的洗礼,但是实质上它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区别,只是在于形式上的变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到来,金融资本主义以快速的步伐扩散开来,加上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信息化,更加剧了金融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国剥削的步伐。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得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它所创造的利润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爆发式增长,导致工业垄断资本势必要依靠于金融资本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金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如果稍有不慎,必定使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从而将痛苦的结果交给人们来承担。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便是垄断性质,它将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集中。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一端积累财富,一端积累贫困。而金融资本主义将实体产业资本牢牢控制住,也就将利润紧紧控制住,它不能够改善国民的收入分配,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穷困。同时它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也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基本国情,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会适应国际机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潮流中立足自我,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及其当代启示[J].东岳论坛,2005,(11)

[2]王明哲,王复兴.从金融资本全球危机认识资本主义趋势[J].社会政治研究

[3]王莉娟.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初探[J].河北学刊,2011,(05)

[4]费利群.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变化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4-03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题和潮流。资本主义也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内不断扩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散到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新的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依旧没有改变。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叶就运用唯物史观深刻的分析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他们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克服和消除其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马恩对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的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三大表现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全球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演化。在世界范围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等,这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深化的趋向。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

上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新科技革命迅猛推动生产力的增速,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且基本矛盾不断的深化,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对立矛盾是基本矛盾深化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自由地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一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贸易,从那里攫取高额利润。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通过投资、外债和不平等的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达到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得1/10[1]。而且发达国家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仅从知识产权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约占有世界专利的99%,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专利还不到1%。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费、知识产权销售等方面获得巨大的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为67%,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到73.2%,到1999年更是达到了86%,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地为19.3%、17.7%和14%,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8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为66%,到80年代末所占份额达到70%以上,1999年更是上升到了82%;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则相应地为25%、20%和18%[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分化可见一斑。

发达国家还利用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剪刀差不断加速扩大,发达国家对国内产品实行高补贴的办法又把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拒之门外。由于这类不公正、不平等的贸易行为,使发展中国家仅在2000年就损失了7000亿美元。显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财富越来越积累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愈益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剥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不断激起发展中国家狭隘的民粹主义等思想,使一些痛苦潦倒、失去一切的人欲通过自杀性袭击或“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反抗和报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数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显示,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始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每隔十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出现了“凯恩斯革命”。

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守夜人”、更夫,而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奉行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和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实现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单个国家内部有效地执行了宏观调控,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国家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从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发展中演化为资本主义单个国家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国内生产基本上不再存在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了。

国家干预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缓解了一国经济运行的无序状况,却克服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这一顽疾的恶化。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显现出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成为了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领导者,其经济活动主要运行在个别国家或组织无法单独实施宏观调控的国际间的全球市场上。因此,即使单个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手中强大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其内部实现缜密的组织计划性,也无法改变全球社会生产处于无序的状态和国际经济运行的无序特征,无法弥补国际市场上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由于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欲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抢占市场,极力的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多斯桑托斯所说:“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无政府状态”[3]。

三、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崛起、深化和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各要素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突破了一国范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面对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新兴市场,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在全球范围迅猛扩张。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达6万多家,其子公司也有50多万家,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年生产总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并且每年还在高速度递增,比较成功的企业都会跨国生产和经营,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的成果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使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最大比重的劳动群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劳动群体的雇佣的命运和劳动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反而入不敷出的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还不断的下降,全球劳动群体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这进一步限制了劳动群体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世界市场的容量。

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劳资矛盾再次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知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必然引起就业岗位要求的急剧变化,冲击未掌握新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导致工资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岗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995年底经济合作组织的25个成员国的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的失业率甚至达到过10.6%,并且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失业人数的居高不下,更是无法促进全球性的消费,使世界市场的容量不断的缩小。

一边是全球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全年增加的经济生产能力有40%是过剩的[4]。另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实际消费能力的严重不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以往的一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局部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而不断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的积累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基础上,所以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陷入相对或者绝对贫困状态,使贫富差距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有效需求和能够实际支付的消费日益萎缩。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借助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或者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远远超过社会有效需求时,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便进一步加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更加激化。相比早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已出现了明显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的新变化意味着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矛盾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并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的程度,从而冲破资本主义体制。

参考文献:

〔1〕韦定广,孙勇.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3,(4):22.

〔2〕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74.

〔3〕多斯桑托斯(巴西).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1.

上一篇:资本积累范文 下一篇:资本溢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