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范文

时间:2023-11-07 20:15:38

英国学校

英国学校篇1

英国私立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大多数声名卓著的老牌学校都是私立学校。但由于收费昂贵,这种“教育等级”的划分,引起一部分英国人的担忧,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英国英国私立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就读人数虽占比例不高,但培养出的学生在英国社会生活中却举足轻重,例如前英国首相卡梅伦毕业于伊顿公学。

政府允许私立学校注册为公益机构

私立学校类别各异,包括寄宿学校,单一性别学校,针对某一阶段的学校等。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满足英国2002年《教育法案》的要求,即需要向英国教育部注册,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私立学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收取学费和接受捐款。几乎所有私立学校都收取学费,只有很少一些学校是完全由捐款支持的。近半的私立学校注册时登记的是慈善机构。

允许私立学校注册为公益性“慈善机构”是英国私立教育的一大特点,通过此项政策私立教育机构可以把自己和一般私人企业区分开,从而减免税收(约每生每年225镑)。早先政府允许给私立学校这个资质是因为私立学校能明显减轻公立学校的压力。但是近年来,英国慈善机构委员会正在根据《2006慈善法案》重新衡量私立学校究竟能给社会公众带来多少利益。

私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运行

公立学校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并接受其管理。私立学校则完全独立操作,享有多种自由,其中包括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运行以及如何教学。私立学校雇用的教师可以没有任何教学资格证。学校可自定学期开始和结束日期,自定何时放假及节日假期。而且,学校可以设定自己的学生入学和开除标准,设定自己的考试体系,并决定收多少学费等。

由于工资高,私立学校总是能够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并且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用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心理变化。教师每周都会开会,讨论学生问题并制定针对学生个人的改善计划。每一个与私立学校相联系的人包括教师、家长和孩子都期盼成功,并认为成功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应当的。

私立学校的招生入学可以自行决定,因此各校情况不同。通常提前一年,学校就会公布下一年的招生计划。学校通常会在10月份有开放日,校长也会在开放日和公众见面,讨论具体入学标准和程序。最首要的入学标准就是家L要有能力支付学费和各项杂费。私立中学通常会要求学生参加数学、英语和逻辑的考试,如果学生有音乐、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也会得到加分。学校也会推出自己的奖学金,以招收更有能力的学生。学校会面试学生,甚至面试学生的家长。有的时候,学校还会要求学生的上一个学校出具一份学生情况报告。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不好或严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会被开除离校。

私立学校必须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管

所有的私立学校都必须接受相关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其中最主要的监管机构是“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署”,该机构同时也监管全国的公立学校。共有1200所左右的私立学校接受该机构的监管。另外,根据学校注册类别的不同,监管机构也会不同。例如,如果学校属于“穆斯林学校联合会”,则由另一监管部门单独监管。

监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学校提供的教育水平,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方面是否有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安全、健康和生活水平能否得到保障,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宿舍水平是否达标,学校教师和员工是否合适等。学校需要保证向家长提供信息和申诉渠道。如果学校无法做到这些,则最终可导致被除名,被除名的学校则不能再开办下去。此外,所有的私立学校都需要满足当地消防安全标准,需要在预警和逃生等各方面达标。所有的监管组织都需出具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方便家长查询学校达标情况。

私立学校自行决定管理方式和团队

不论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还是非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大多数私立院校既是注册公司,也是注册慈善机构,因此需要同时满足公司法和慈善机构法两类法律的要求并设置管理条例和行政架构。在满足法律要求的范围内,私立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管理方式、管理团队和人员。

英国学校篇2

关键词:日本大学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69-02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是,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学生不断提升的语言能力,都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外英语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带来很多启示。日本和中国在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日本高校英语教学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几十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大一、大二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可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很多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仍然处于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阶段,无法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阅读英文原版资料和用英语进行写作了。

很多国内高校依然在沿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其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不一,不成体系。中学阶段已经覆盖了英语大部分常见的语法,学生也有了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和储备,然而,大学英语教材中某些课文比高中课本还要简单,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挑战性,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和词汇,老师也觉得没有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不同高校及不同专业选用相同的教材,使学生觉得既没有提高语言水平,也没有学习到和专业英语相关的内容。

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他们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是在浪费时间,只埋头于四六级词汇书和各种真题、模拟题。很多高校在近几年陆续开设了一些英语选修课,比如商务英语、外国电影赏析、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可是,经笔者调查,很多学生选修这样的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并不能真正学到太多实用性内容。

为了和专业学习挂钩,很多高校为大三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可是,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情况以及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情况并不乐观。在前两年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教师通常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没有过多地强调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词汇、句法、文体等。专业英语课主要是学习专业词汇,阅读、翻译课文和专业文献,有时也会用英语写论文。但老师基本是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言能力。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翻译为主,没有小组讨论、展示发言等课堂活动,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和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现状和问题,国内外语言学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日本几所大学的英语教学发现,日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日本大学英语教学情况简介

日本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很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首先,就语言学习环境来说,英语对日本来说也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日本大学的教学语言还是以日语为主,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学生水平和地域差异的影响也没有实现全英授课。

其次,就大学生英语水平而言,中国考生的托福考试成绩排在亚洲前几位,远远超过日本[1],我们的语音语调也要好很多,可是日本人在英语的实际运用方面却强于中国人。日本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把英语作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

进入21世纪,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2]。日本大学主要是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3]。

蔡基刚教授选取了日本的两所公立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以及两所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对他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四所高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这四所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灵活多样,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和专业性。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学生需求和水平选择教材。在题材上,既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渗透。比如,东京大学2011秋季学期的Reading课程包含这些内容:英国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英国浪漫派诗人、学术论文选读、《仲夏夜之梦》、语言学文献、王尔德喜剧、科幻小说和日本近代史等。京都大学2011秋季学期AcademicReading课程包含语言学专题、医学专题、文学专题、生物学专题、理工专题、现代社会科学专题等,对这些专题的相关原版文献进行研读。

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日本高校既开设了培养某类语言能力的专门课程,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多变,把对各种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比如,庆应义塾大学开设的课程有:Speaking、IntensiveReading、Listening、Writing、Academic Writing、Reading。而东京大学的必修课英语I重点为听力和阅读,然后是根据听力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此外,这四所大学除了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之外,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比如,东京大学理工科英语选修课注重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这些大学还非常重视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比如,京都大学对高年级进行SAP教学,即开设1个学分的科技英语,但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有地球英语、医学英语、化学英语、数理英语等,这些课程主要进行文献阅读和写作训练。各院系还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提高学生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能力。 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和高中课程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和有效地提高。例如,东京大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英语教学不同,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注重把握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快速阅读注重提取和概括文章关键信息。

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灵活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东京大学PO(Presentation/Oral)的课程内容不只是简单的口语会话练习,还包括小组讨论、辩论和presentation等。

综上所述,日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结合,具有工具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鲜明特点。这些异彩纷呈的课程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传授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日本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蔡基刚[4]等学者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可是,ESP教学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受到地域差异和学生能力水平不同的局限,有些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和适应ESP课程。其次,我国开设ESP的高校所占比例并不大,大部分高校ESP教学设置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零碎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ESP课程对于授课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学功底,又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而在我国高校ESP教师人数并不多。

考虑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日本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全面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基本技能,而ESP教学要加强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的学习。二者同等重要,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

ESP教学可以与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分级制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层级的教学。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上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帮助他们巩固语言基础的同时建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后期,比如大二下学期,进行少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学生能更好地进入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做准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适当削减他们的基础英语学习,改为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大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其次,还应该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在内容上,可以有人文类的、理工类的、医学类的;在语言技能上,可以有写作类的、阅读类的、口语类的;还可以有戏剧表演类的、演讲类的、辩论类的。学校以及各学院还应当适当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比如英语竞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较以往大幅提高,他们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当作大学英语的终极目标,在英语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可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分析日本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接口和过渡。ESP教学可以与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分级制教学结合起来,还应该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此外,还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7.

[2]张文友.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1(5):33-36.

[3]韩戈玲.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21-25.

英国学校篇3

独立能力强

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团队意识强

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Team Spirit――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身体素质好

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探究精神强

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一般的学校都是从早晨九点上课到下午四点放学。四点过后,学生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英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丰富:话剧团、乐队、合唱团、垒球、棒球、橄榄球、游泳、跑步、网球、壁球,应有尽有。每天的家庭作业一般只需40分钟即可完成。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初中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般选三至五门学科,但不能少于三科,其中不包括英语)。他们上课的方式与我国也不一样。在中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课间的走廊里,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那种感觉和大学差不多。最关键的还是两国的师生关系的差异。在中国,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怀疑。老师的渊博、老师的自信、老师的严厉,使学生对他们由教生畏,害怕与老师接近。英国的老师依然是知识的源泉,但他们除了思想还有感情。他们和学生的距离似乎要近一些,他们会和学生谈天、交心。

中英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差异,自然与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是分不开的。但我个人认为,教育体系的不同,基础教育最根本特点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即使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的老师仍然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因为学校的一切都还是以考试成败论英雄。

相比之下,英国教育似乎更关心人的实际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他们给学生身心发展以更大的空间,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接触外部的世界,接触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打工也好,project作业也好,团队活动也好,这些都会对学生未来的成年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英国学校篇4

摘 要:大学校名英译对于一所高校的对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今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混乱局面令人堪忧。本文从大学校名英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谈起,结合中国大学校名的命名方式,根据大学校名英译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校名英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校名 英译 对策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院校各层次、多渠道的对外交流增多,大学校名英译就成为英语翻译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从中外大学校名英译对比、校名语言结构分析、重要术语翻译、校名英译原则等角度对校名英译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大学校名做为研究对象,从校名英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切入,通过探求中国大学校名的命名方式,分析当前校名英译现状,从而力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重要性、复杂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高等院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名是学校的招牌,是一所高校的第一张“名片”,它关系着一所大学给予社会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融汇了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品牌形象(孙力平、宋予佳,2003)。正确的大学校名英译,不仅有益于大学国际化开放办学,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然而,我国大学校名英译面临着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困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我国按照前苏联体制设置了大量的专科院校,致使我国高等院校划分过细,很多专业类院校的英译在国际上尚无可供借鉴的经验。而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学合并高潮和当前单一学科高校向多学科综合性高校转化的趋势,使得大学校名英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使大学校名英译既体现历史内涵,又反映当前学科设置的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中、英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在组词、语句结构、表达习惯上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意思或相近意思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译性”(王宾,2001)。

2.中国大学校名的命名方式

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目前我国大学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蔡向麟、张建龙,2009):地名+大学(学院),精神属性+大学(学院),地名+专业学科+大学(学院)。

2.1 地名+大学(学院)

以地名命名的大学可分为以下三类:(1)以大的行政区命名,如:东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大学等;(2))以省命名,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3)以市命名,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这类大学校名的英译多采用英文直译或汉语拼音直译的方式,在翻译时相对比较简单。

2.2 精神属性+大学(学院)

这类大学在高校总体数量中所占比例不多,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他们的突出特点是历史积淀深厚,校名中蕴含学校的精神内涵,因此翻译时采用约定俗称的名称,英译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2.3 地名+专业学科+大学(学院)

这类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最大,校名英译十分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如: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三、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现状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主要包括地名翻译、专业学科翻译以及大学和学院的翻译等三个方面。

3.1 地名翻译

3.1.1 区域名翻译

按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行政区划,中国被划分为六大行政区域,即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尽管这种行政区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大量的高校以此命名并沿用至今。然而这类高校的英译名中方位词的翻译却始终不能统一,并主要演变为以下四种方式。

3.1.1.1 名词性方位词+学校

如: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等。

3.1.1.2 形容词性方位词+学校

如: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等。

3.1.1.3 汉语拼音+学校

如: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东北财经大学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等。

3.1.1.4 方位词+China+学校

如: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华南农业大学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等。

3.1.2 地名罗马化

英国学校篇5

    

    一、从关注效能到能力本位的变革路径

    教育与科学是英国培育经济、政治实力的基础,教育与科学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英国教育部于1964年改为“教育与科学部”,政府希望改变长期以来英国科技教育相对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力图将教育和科学糅合到一起,实现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英国主导产业的传统工业成为“夕阳工业”,英国的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中,英国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了9.4%,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却减少了26.3%和12.1%,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1]英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和经济结构间“低阶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学校体系培养了过多的低阶劳力使得经济无法向上转型,这对英国教育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失业人数上升到近350万,失业率高达12%,居西欧国家前列。[2]教育和就业长期以来分离的状况无以为继,英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要求,使教育更多地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联。为此,英国政府将教育部与劳动部合而为一,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从字面看,把“科学”改为“就业”是把教育等同于培训,使就业成为教育的目的。但从发展态势看,这次更名表明英国学校教育改革开始扭转原来将教育单纯引向科学的误认,开始关注与受教育者更为直接的就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直接反映在英国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白皮书中,政府开始把接受教育作为改善公民就业、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手段,强化为生产生活提供合格教育者的职能。1995年《全国青年培训计划》(Youth Training Plan)的启动,为16-25岁已就业或失业的青年提供各种培训。1999年《16岁后教育:学会成功》(Post 16:Learning to Succeed)白皮书的出台聚焦于建立一种鼓励创新和革新的学习文化,新的学习文化以技能学习为基础,通过建立英格兰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与地方教育当局合力开发社区学习计划,致力于提升学生个体技能水平,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个人成功的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视角,就业仅仅只是一个暂时的目标,连接学校教育与就业更加真实的纽带是“技能”。技能是学习者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工作场域和现实世界的标志。英国政府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为民族的未来投资,用技能武装国民,使他们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人,以此促进经济、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3]2001年,英国大选之后,工党政府旋即把教育部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这次更名表明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技能培训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找到了教育与经济的纽带——技能。学校教育变革视焦已不再局限于关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从学校教育与学生初入社会的一次性链接,扭转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工作、生活的持续联系。“这次改革目的是以雇主需要的技能与终身学习所需的能力来装备年轻人进而发展英国的经济。”[4]变革目标主要体现在:为每个人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标准和技能水平方面达到优异。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的《21世纪技能:实现我们的潜能》(21st Century Skills:Realizing Our Potential)白皮书,指出解决英国与其主要经济竞争对手之间技能差距的核心在于确保雇主具有支持其企业成功的正确技能,以及个人具有就业和自我完善的技能。2004年《英国儿童与学习者五年教育发展战略》(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具体提出通过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为14-1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铺设通往工作、深造和生活之路的适宜途径,为英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05年《14-19岁教育和技能》(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白皮书再次重申以技能策略来解决国家技能需求,提出为青年人创造机会,确保他们完成中等教育并继续学习到18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更加卓越。

    二、从儿童本位到关注教学的变革路径

    2007年6月,英国政府将原“教育与技能部”拆分,教育部改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新教育部不仅继承了“教育与技能部”19岁以下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还接管其他部门跟儿童和家庭相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司法部的青少年司法工作、卫生部的儿童卫生工作等等。从技能转向儿童与家庭,由关注教育与经济的密切联系转向对教育内在本质的追求,这是英国教育重心的“返璞归真”。正如布朗首相所言:“政府的目的是确保每一个孩子得到最佳的人生开端,接受持续的支持和保护,满足他们及其家人的需要,帮助和促使儿童发挥潜能。”[5]这一变化旨在加强政府对儿童、年轻人及家庭的支持,确保英国做好抓住全球经济新机遇的准备。同时,这次机构设置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将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使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过去的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维度来制定政策转变为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更加强调“整体”的力量。学校教育变革日益关注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力图形成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型的、沟通的、动态的教育模式。2007年《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The Childrens Plan: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计划勾画出未来十年“以儿童为中心”的变革图景,“确保每一个儿童在生活中有最好的开始,通过拓展学校职能、促进家校合作、改革课程和考试、加强3R与艺术教育等,把英国变成世界上儿童成长的最佳乐土”。[6]2009年发表的《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体系》(Your Child,Your Schools,Our Future:Build ing a 21st Century Schools System)白皮书主张围绕权力下放、绩效责任和持续改善学校三方面,来确保孩子们都能获得成功。具体措施如通过“儿童阅读”、“儿童计算”项目帮助那些在文学和数学上落后的学生回归正常;投入40亿英镑用于儿童活动中心、早期教育和看护机构,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生活等。

    2010年,英国联合政府成立后把“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改为“教育部”。变革的焦点在多次游移后重新回到了“教与学”,这一回归表明英国政府“让教育做教育应该做的事”的决心。更名后的教育部出台了学校白皮书和相关举措,展现出全新的变革图景。《教学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白皮书阐明了全方位教育系统的改革,涵盖课程结构上的调整以及对教育水准精准严密的追求。与此同时,强调“从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性向与期望出发实施教育,让孩子们在学校得到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式,并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支持和帮助”。[7]针对直接影响教与学的关键——教师,英国新政府以一系列计划支撑,从关注教师的品质转向如何增进教学的品质。“教师保障计划”(Teachers' Guarantee)承诺使教师专注于自身的教学和发展,不为具体事务干扰;“教学第一”(Teach First)和“接下来教学”(Teach Next)培训计划强调继续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还有“教学硕士”(Master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项目关注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力促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文化的改进。[8]2011年英国最新教育法案(The Education Bill)的颁布则力图统整各项改革,以教学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三、英国学校教育变革路径的反思

    英国学校教育变革重心从外在追求以最有效方式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到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从实用目的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到强调教与学的改善。目前英国学校教育变革目标不再满足于应对金融危机、社会问题等现实挑战,而开始转向对未来态势的把握,在战略规划下和在系统运思中形成面向未来、统筹规划、与时俱进的变革态势。

    英国学校教育变革策略中愈加强调“顶层设计”,即从理念到行动、从目标到评价、从课程设计到实施、从学校到社区形成从重心转换到相关举措的跟进,使变革不再停留在设计完整改革方案层面,而是从理念构想、政策制定到实践运作形成相互连接的环节,使得变革具有系统性。这种整合并不是变革要素的简单罗列,而是突出教学核心,无论是赋权教师、严格课堂纪律、转变学校课程的愿景、绩效表格的改革等,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展开和策划的。

    每一次更名的酝酿与实施反映了在不同的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型塑”作用,学校教育变革表现为社会问题的“晴雨表”,不断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进步寻求新的指标、新的内涵。从布莱尔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思路,到卡梅伦政府的“大社会”思路,英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改革有其连续性和一致性。英国政府始终在探索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的道路,学校教育如何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随着每一个阶段所面临危机和困境的不同,英国政府调整思路、规划方向、明确重心,学校教育变革特征也有所不同。但从学校教育体系的重新定位,到具体改革策略的完善,都体现了政策实施的连贯性,保持了学校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稳健性。每一项变革措施的实施都是在坚持已有变革的基础之上,强调小步伐、多领域,遵循循序渐进、由外而内的变革节奏在细节层面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变革。

英国学校篇6

学校集团以大卫歌姆学院为中心,凭借集团优势,设置了几乎涵盖所有专业学科的课程,以满足不同求学人士之需要。其它还包括学士学位(UDP),学士学位基础班(UFP),英语语言(EFL),商科(ICSA,ABE,MBA)等等。大卫歌姆学院获得了英立专上及高等教育认可局BAC(The British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Independent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的资格认可。由于学校具多年办学经验,在校园设备,整体行政组织,对学生和教员的管理和监督、教育水平、辅肋服务、学生福利以及本校的法规和财政状况等多方面获得英私立专上及高等教育认可局一致赞誉。

根据英国设置的学习计划,大卫歌姆学校集团在中国招收学生的要求是:

1、 普通高中一、二、三年学生;

2、 外语学校(院)一、二年级的学生;

3、 在国内读专科或本科的大学在校生去英国读本科或MBA。

学校的课程设置:

1、 英语课程(EFL)

可分为实用英语或商业英语。实用英语据学员水平差异,由初级至高级,设多层次班组,全日或半日均可,修读期由三个月至一年不等,视乎个人要求。

2、 大学预科

A、 CSE及'A'Level (高中和两年至A-Level课程)

学期通常为一年,每年9月至次年6月,共计八个月课时。学生也可在1月开始就读。GCSE 主修五个学科,通过三科以上者获准升读“A”Level。 “A”level主修三个学科,以便升读英国大学。就读GCSE学生年龄一般14至16岁或完成初中三年课程,而“A”level则16岁至18岁左右或完成至少高中二年课程。

B、 学士学位基础班(UFP)

学员无须读“A"level。在校以积分法计成绩,包括平时功课和阶段性成绩(每3个月一次)。每年有两个开课日期, 第一期为9月至明年6月;第二期为1月至8月。二期学员会于同年10月进大学。

3、 学士学位(UDP)

英国密得塞克斯大学的商业学士学位及工商管理学位。对于一些需要多些时间适应环境的学生,这课程针对不同的需要,给予各样的个别辅导。而对于英语能力偏低的学生,也提供密集英语,以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所英语水平提高以配合其课程需要。开课日期为每年10月。

4、 商科

商科课程包括会计、工商管理等高级专业文凭。针对公开考试如ICSA、ABE、 CIM、IBA、MBA等,校方为备考学员安排课程,修读期由一年至三年不等(一年一制)。

5、 酒店管理

举世公认的AHMA(AMERICAN HOTEL AND MOTEL ASSOCIATION) 一年课程。结业后可在英国各大学院深造BTEC Higher Diploma 或学士课程。开课日期为每年1月、4月及9月。

6、 电脑及秘书课程

提供电脑操作、打字及商业英语。分初学班及深造班(3、6、或9个月)。

7、硕士预科班课程:

硕士预科班是专门为已取得大学文凭的国际学生所设计的一年制课程,为他们将来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或者硕士研究生课程(Master)提供充分的准备。

・English language英语强化培训

专为IELTS考试准备,它包括四种语言技巧的培训(听、说、读、写)。最终强调的是英语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

・Business English商业英语

该课程主要包括如何撰写商业信涵、报告、备忘录以及履历表和怎样使用商业术语等等。它最终强调的是如何使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尽可能地将信息解释清楚。

・Communication Skills沟通交流技巧

该课程主要包括对交流程序、面试技巧、组织会议、谈判技巧等方面的介绍,这种课程对打算学习MBA的学生尤为重要

・Business Skills商业动作技巧

基本的商业知识和技巧,包括IT介绍、会计、金融和经济管理。

・Business Analysis商业评估

该课程通过实例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独立的去分析和解决商务问题,继而形成正规的介绍。

・Preparation for the Graduate Management-Admission Test (GMAT)

许多英国顶尖的大学都需要学生在GMAT测试中达到一个较高的分数。所有学生通过培训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准。

学校的教学特点

1、每班平均人数不超过1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导师细心个别指导。

2、专人督促温习,为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校方给予年龄较小学生安排导师,督促其温习功课。此外,学生顾问定期会晤学员,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校方掌握每位学生的进度。

3、定期测试,使学生有机会熟习考试环境,并可以按星期衡量自己的成绩。

英国学校篇7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输入能力较强,文化输出能力较弱,这一不对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对学习外语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一些英语教师更是认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已经不是非常重要,英语教学应当尽量摆脱本国文化的束缚,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讲述,努力创造一个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跨文化交际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学生认为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在西方人的语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语言,使自己能够与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学习英语的方法固然可取,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让学生摒弃汉语思维,放弃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就明显偏离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接受另一种文化时,绝不应该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都具有双重目的,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的同时,与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够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语言是文化文化的基本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鉴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导入,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环境,我们从现在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就能看到,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单向性文化传播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一重一轻”造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基本上没有障碍,但是当外国人好奇地问到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风俗习惯时,如老子、孙子、端午、春节等,这些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中国留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不但让自己时常尴尬,也让外国人感到不解和无奈。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渗透一定的中国文化,也会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水平以及用汉语释义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讲解以及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完全西化,文化渗透向西方文化单方面倾斜,缺少中国文化的元素,而教师授课又主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内容布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内容,这自然就不会考虑到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即便是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教师也无法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缺少统一的规范,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很匮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学,急需一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文化内容的对比,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各行业注重的也是英语的运用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文化传播任务,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对于英语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要想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具有双向性传播的特点,英语教师在用汉语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用英语来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起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聘请外教来从事外语教学,这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教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外教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让外教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中国文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能力。

三、结论

英国学校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师德;师德建设

教师专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师魂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育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响应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教师道德建设也必须要加强。

1我国传统教师道德的现状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德的传统,对教师道德建设相当重视,因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在激发和指导教师的行为修养上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大多数教师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规范教学行为,做到为人师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整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凸显出诸多不足,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

1.1教师道德的专业性不明显,结构单薄

我国并不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专业道德”的特征。以我国多年来采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月7日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8项要求,这对教师职业而言并不苛刻。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些条目只要将主题词替换一下就可以马上变成其他职业的规范。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等等,其他行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口号改造为“依法执×”、“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廉洁从×”等等。如果仔细阅读对这些条目的具体解释,则这一缺陷会更加明显。具有普遍含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约束教师的行为,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无法引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觉自律精神。如果我们仍然这样去界定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继续停滞在一般性行业道德的非专业水平上,很难体现教师道德的专业特性。

同时,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随意性很大,不全面,结构单薄。仅仅是随意的几句空泛的表层语句,既不像教师专业技术的规范那样细致,具有能反映教师职业本性、具有充足的专业理论依据、清晰的逻辑体系;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开发出与教师技术行为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专业技术操作和应用中就能具体感悟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力量。

1.2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恶劣

教师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1)不能公正对待学生。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是有的教师偏袒学习好的学生,瞧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即使做了好事,有了优点,也得不到承认和重视。(2)依法执教观念淡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目前,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迟到、课堂上随便讲话等动辄被罚站、罚做作业、罚劳动、禁闭、打耳光等。(3)使用语言暴力,给学生造成心灵创伤。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个别教师使用辱骂、威胁、讽刺、挖苦的语言,如“你比猪还笨”、“你缺心眼呀”、“你简直就是个废物”、“这么低级的错误都犯,你幼儿园毕没毕业呀”、“你的脸皮比城墙还厚”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为此而自尽。(4)消极怠岗。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根本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育教学中,厌岗怠业,不思进取。另外,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还有、不负责任、对学生不信任、要求不严格等。这些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和发生,严重损害了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绊脚石,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广大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就没有办法得到提高,专业化之路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专业化趋势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运动肇始于17世纪末专门教师培训机构的产生,但是早期的教师培训学校学徒制或者经验型的教师培训实际上是职业训练而非专业教育。18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义务教育普及对于教师教育的需求增强以及教育专门知识的增加,真正的教师专业化的步伐才告开始。特别是自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之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就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包括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摘要]德育是近年来英国政府和民众日渐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描述了当代英国学校德育实施的现状,并总结了英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点,即: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将德育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相结合等。

在教育发展史上,英国教育改革一直是以一种缓慢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为此,许多人称英国的教育改革是十分保守的,其实英国教育的发展有如一条流动的河流,表面上平静流淌,底下却是波涛汹涌。近年来,英国在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离婚率上升、吸毒等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急剧增加的状况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和教师,希望学校能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德育已经成为英国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实施1.课程实施在英国新出台的2000年国家课程目标中规定,国家课程的目标是:(1)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3)发展技能(参见汪霞:《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从中可以看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第一,宗教教育。由于传统的宗教教育强调,要求学生接受宗教信条,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面对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的状况,教师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的宗教教育能否扭转这种局面,英国民众普遍表示不信任。今天英国的文化不再是由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影响更大的是自由市场、工业和贸易的哲学,在人们对“德育世俗化”的呼吁声中,近些年来教会已经在某些问题和教义上做出修改以适应现代社会,宗教教育的重心也逐渐从着重“宗教”到着重“教育”。课堂讲授时以对社会生活中种种问题的讨论代替了以往的宗教教条问答,或通过丰富的宗教故事比喻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尽管不少人认为宗教教育已经无法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教育的教师们也在担心宗教教育能否会被公民教育取而代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英国是一个宗教影响深远的国家,20世纪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使得英国民众更需要宗教的安慰,因此官方仍然把宗教教育作为今天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他们看来,可以通过宗教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的主要执行官员尼古拉斯•塔特(NicholasTate)就说:“没有宗教教育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坎特伯雷大主教也说道:“自从启蒙运动起,人们就生活在对上帝的残余信仰之中,但是如果人们彻底离开了这些信仰,他们将发现,为人们应该行为找一个代替的基础是十分困难的”(JohnBeck,MoralityandCitizenshipinEducation,Cassell,1998,P57)。这就是宗教教育为什么在英国的课程中仍须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的实施源于国家与宗教分离的传统。随着英国“德育世俗化”的呼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许多学校开设了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则是将这两门课分开。个人与社会教育课在英国学校中通常每星期上1~2节课,课程内容大多涉及德育内容,其中有些带有争议性,并且极深地触及个人、宗教和文化信仰以及价值体系。个人与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关注在核心和基础学科中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例如,犯罪和惩罚、对法律的理解、权利和责任、国际关系、当前事务、为将来作父母而准备的教育、社区学习和服务等等。个人与社会教育课程强调主动学习的技能,并使用讨论的方式学习,在个人经历与非个人内容之间,该课程为个人学习这些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当然,这种机会并不是由个人与社会教育课程单独提供,但是在该课程中,这是主要的教学目的。在英国的学校中,大多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英国的健康教育有9个组成部分: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在每个阶段将给学生在每个领域(个人、团体和社会)发展理解力和技能的经验(JanetEdwardsandKenFogelman,DevelopingCitizenshipintheCurriculum,DavidFultonPublishers,1993,p30)。在英国2000年国家课程中,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被列为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要求是:5~7岁:学习怎样制定简单的目标,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7~11岁:学会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了解锻炼和健康饮食的益处、哪些物品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和危险的。开发一些基本技能来对抗压力。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种族主义和恃强凌弱的后果,接近青春期带来的变化。11~14:学习怎样计划——对14岁时的学习做实际的选择,能管理个人钱财。了解与误食处方药相关的非法物品及其危害、基本事实和法规,避孕、艾滋病病毒、性传染和高风险的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的压力的方法。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及到哪里去寻求帮助。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以及怎样自信地挑战它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了解在家族关系中,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明晰父母的责任与作用。14~16岁:学习在许多场合负责地介绍自己。了解与误食酒精和药物相关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健康危害、早期和怀孕,理解婚姻的本质和重要性是为了家庭生活和培养孩子。理解父母及其对家庭生活的价值、和平处理争议的方法。挑战犯罪行为,并积极提供和接受帮助(汪霞:《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学科教育》2000年第11期)。

第三,公民教育。1990年,两份文件的出台表明公民教育开始正式列入英国国家课程计划之中。英国前国家课程委员会的课程指导之三(CurriculumGuidance3)规定,公民教育作为5个交叉课程主题之一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识。公民教育包含的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社区,多元社会,公民自身,家庭,民主、公民和法律,工作、就业和休闲,公共服务。其中还规定公民教育中的活动应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鼓励并建议他们发展对世界事务的关心及参与其中的欲望等(JanetEdwardsandKenFogelman,DevelopingCitizenshipintheCurriculum,DavidFultonPublishers,1993,P2)。第二份重要文件是国会下议院的题为《鼓励公民教育》(EncouragingCitizenship,1990)的报告,该报告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确定公民学习应涉及“理解规则,获得知识,发展和训练技能,通过学校作为一个团体以及在广阔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经验学行为(同上,P3)。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确立了公民教育在英国学校中的地位。1997年,新工党政府在其首份教育白皮书《追求更优质的学校》(ExcellenceinSchool)中做出加强学校中的公民教学和政治教育的决定。同年11月,时任国家教育与就业部部长的戴维•布鲁克特(DavidBlunkett)宣布成立学校公民教育与民主教学建议组(AdvisoryGrouponEducationforCitizenshipandtheTeachingofDemocracyinSchools)。该建议组成立的宗旨是:为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包括民主参与的特征与实践;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责任和个人权利;团体活动中的个人和社会价值(DavidKerr,hangingthePoliticalCulture,OxfordReviewofEducation,Vol.25,1~2,1999)。建议组就英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包括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学指导、目标等。2000年9月,新的中小学国家课程在英国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已正式作为英国中小学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该课程还规定自2002年9月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将成为11~16岁学生第3阶段和第4阶段的国家教学大纲基础课程。从此,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特定的课程在英国的中小学实施。第四,其他课程教育。英国的德育既体现在一些与此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如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当中,在其他一些课程中同样渗透着德育的内容。课程委员会的文件曾经指出:“应试图引导学校对于精神和道德发展的理解,并阐明这些标准并不仅仅是用于宗教教育和集会,而且还有课程的每一领域以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NCC(April1993):SpiritualandMoralDevelopment:aDiscussionPaper,York:NCC,p2)。在1993年的讨论文件《精神和道德发展》中也说道“做出负责并且有理性的判断的能力,应当通过课程的所有学科加以发展⋯⋯道德问题将在如科学(涉及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等学科中提出”(同上,P6)。2.集体礼拜集体礼拜和宗教教育被认为对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方面起很大作用。1996年的教育法继续要求所有学生每天都应参加集体礼拜活动,活动应全部或主要与基督教特征有关。集体礼拜用于加强国家课程或宗教教育的学习,但并不是用来作为宗教教育的代替品。集体礼拜一般都在学校举行,利用每天上课前的15~25分钟时间,将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在同一学校经常会举行不同教派的集体礼拜活动,有些是由校长或教师带领,有些则由学生发动,包括唱赞美诗、做祷告或者是校长讲话、阅读圣经和其他宗教文学作品。有时集体礼拜活动则会围绕着“诚实”、“思考每一天”、“新学年,新开始”之类取自日常生活的主题展开。集体礼拜通常经过仔细准备,由圣经故事或其他故事改编的剧本常被引入活动之中。音乐是大多数集体礼拜活动的重要特征,孩子们在各种乐器的伴奏(包括录音机播放音乐)下唱赞美诗。英国学校中的集体礼拜有时会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有争议的公共政策问题,有时也会牵涉到一些新闻中的敏感事件。但是,对于法令规定的集体礼拜活动,英国各界还存有不少疑问。

学校作为广阔的世俗社会的一部分,是否能够或者说是否应该让学生集中在一起参加集体礼拜?对于罗马天主教、英格兰教会或其他教会学校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对于大多数的地方教育当局或郡立学校来说,对集体礼拜的主张,甚至祈祷,都存有疑问。总的说来,随着宗教在英国影响力的下降,今天英国学校中的集体礼拜不像过去那样受重视,大多数学校的集体礼拜活动都是断断续续的。据统计,只有20%的中学仍在坚持每天的宗教集体礼拜活动(JohnBeck,MoralityandCitizenshipinEducation,Cassell,1998,p39)。3.社会活动英国学校的社会活动一般有两种,即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英国大多数的青少年会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例如:(1)组织中的年轻成员从1988年的1300人增加到1995年的15000人;(2)在申请参加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的全天志愿工作的人当中,18岁以下者占60%;(3)绿色和平组织中的年轻成员从1987年的80000人增加到1995年的420000人;(4)一份来自英国志愿者中心1991年的报告显示,在1990年,有55%的18~24岁年青人参与到一些志愿行动中去;(5)国家青年机构的一份报告则表明,有许多年青人也参与了党派政治组织:1995年青年工党有28000位年青成员,青年保守党有20000位年青成员,自由则有5000名青年成员(DebiRoker,KatiePlayer&JohnColeman:YoungPeople’sVoluntaryandCampaigningActivitiesasSourcesofPoliticalEducation,OxfordReviewofEducation,Vol.25,No.1~2,199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青少年对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率较高。通过这些社会活动,使在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需要,增加他们对于社会结构和进程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二、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从以上描述的情况看,英国学校德育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英国与美国的德育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缺乏有组织的宗教传统或公共机构中的社会权威,强调民主教育,或者教孩子有关社会如何运作的知识和经验,或是通过参与学校生活中的活动为成为一个公民做准备。英国的德育,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与宗教教育密切相关。英国1/3的学校是教会开办的,宗教教育是所有学校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是法定的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政府仍然认为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是儿童道德和精神发展的主要部分,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法中仍给予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以法定的重要地位。与政府观点不同的是,一些人认为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价值正在削弱,特定的宗教和道德训练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公民课将作为学校儿童道德发展的承担者。事实上,随着传统宗教教育影响的减弱,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做出变革,确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但是另一方面,宗教教育仍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英国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世俗化的进展,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其他国家课程、学生的校外活动、校风建设、家庭和社区教育等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和社会品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宗教教育在学校德育领域中也同样有它不可替代的位置,英国一再强调其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德育中的作用,遵行以为基础的宗教价值观。因此,当代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并存。

2.将德育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相结合将德育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相结合,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开设了与德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通过教师的传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又要求将德育内容渗透在其他各门课程和学科教育之中,并通过学生的外交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德育。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此外,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精神等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德育的影响。例如,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目仪式等文化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自我负责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道德等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教师获得持续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与教师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并提升的一种专业性的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统帅,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化昭示着承担培养人职责的教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要高得多,因而加强教师道德建设该不容缓。

3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3.1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

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3.2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

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以教师教育的阶段为线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在师德培育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前教师教育环节基本上处于“真空”地带,既没有具体的师德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的教师一章里有所涉及,教师资格证书虽然有一些模糊的规定,但是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时候并无实质上落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师德教育环节,要么有师德教育内容,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采取“一锅煮”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成效。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教师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3.2.1增强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

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是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在职前教育阶段也要重视师德教育。首先,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确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增设师德修养课,使学生通过专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理解专业道德对其今后专业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原则、规范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把师德教育融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专业道德行为并体验专业道德情感。

3.2.2重视在职训练,把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

新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新教师接受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应该充分利用这次培训机会,专门对新教师进行专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调师德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最基本的师德规范。还有,建议把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制度化,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恰当的场景,使宣誓者通过庄严的仪式激发起内在的需要,提醒教师记住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让教师尽早把责任意识融入专业工作中。超级秘书网

职后教育是师德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师能教育。师德学习应纳入教师的业务学习范畴,定期进行,要注意通过学习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养成教师的专业自律。

教师专业道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专业实践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品质。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究竟怎么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师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都与教师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的日常实践相结合,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理解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

3.3完善师德规范评价体系

过去对于教师专业技术的评价一般都比较细致,而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往往比较粗放,很难有说服力,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与师德规范体系相适应的、能够真正促使主体道德成长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上一篇:国学知识范文 下一篇:国学经典诵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