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38:40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高校;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导师对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预先指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被动接受并完成,许多问题分别存在于选题、开题、设计或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中,表现在:无论是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还是以工艺设计或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工程设计类题目,综合性不够。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

作者对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4级(2008年毕业)、2005级(2009年毕业)、2006级(2010年毕业)、2007级(2011年毕业)、2008级(2012年毕业)、2009级(2013年毕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80%以上为自拟课题,务虚化严重。

设计类课题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倾向。设计类选题(包括机电专业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较论文类(包括以软件应用和程序编写为主)题目比重所占比例过小。学生识别能力下降。

国内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人一题虽然可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不利于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代替开题报告,设计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低水平,重复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任务不明确,进度不合理;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综述缺少整体感,文献数量不够;毕业答辩环节中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随意,成绩评价不够客观;很少做出物理样机或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毕业设计成绩对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导致设计质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学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据的是科研而非教学水平,导致对教学不够重视!高校扩招,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现有经费难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毕业设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良学术风气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就业不容乐观,设计与工作几乎毫无关系,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有直接关系,选题深度广度不够。扩招后,师生比例呈放羊状态。

二、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许多研究型大学一般在大四开设顶峰(又译尖峰)体验课程,通过研究难度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识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顶峰体验”。

美国工程顶峰体验课程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模式为: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识间的壁垒,可使学生发现技能与技能、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关系;反思过去改进不足;把学习经验融会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1)师资保障:ASEE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所有工程类高校教师均参与了顶峰课程及项目。教师主要担当指导(57%)、咨询(34%)和评价(16%)等三种角色。

(2)经费保障:经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项目:硬件成本55%,物资成本63%,旅行成本26%,软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项目保障:项目数量关乎质量。2005年,每个项目团队有10个以上的项目的占4%,有7~9个项目占3%,有4~6个项目占10%,有1~3个项目占12%,有1个项目占71%。每门工程顶峰设计课程有16个项目的占12%,有11~15个项目的占11%,有6~10个项目的占23%,有2~5个项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个项目,所占比例是17%。

(4)设计流程保障:综合考虑需求拟定科目,工程课程的主题定位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学生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其次要易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所学技能和知识。

专家经过评估后,编写大纲,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案等。

2.英国高校:有些专业要求写毕业论文,有选修有必修,较多部分是以课题为主。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简称IC)为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1)及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2)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考察、调研、查阅资料,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进程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样机制造及装配;(5)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和综合分析;(6)撰写总结报告;(7)考核答辩。英国IC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时间为15周。

IC的毕业设计不是一人一题,而是四人组成团队,题目一样,但参数不同,成员共同完成。之后,将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绩评定由实验测得实际效率决定,最后评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工艺奖。

由IC的毕业设计,可看出英国高校毕业设计的特点:选题综合性强,熟练运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种CAD/CAE软件包;3~5人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成绩评定基本基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实际功效做出;对深造或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学生们一开始就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

3.德国高校: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除必要外,不开纯理论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需自己到企业寻找。政府制定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经费。

(1)德国大学本科机械专业教育阶段:德国本科生教育第一阶段为两年,学习各系共同基础课程,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学习阶段也是两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选修课、必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选题:大公司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或网站课题信息,学生提出选题申请,企业对学生选择录取与否。小公司直接与学校联系。

(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如果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公司选中,公司会安排工程师来指导毕业设计,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内容及要求、课题时间进度、预期结果等。学生在公司做毕业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回到学校,导师进行审查。一旦导师和学生均认为能够完成,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正式毕业论文课题。

(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00页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图表及说明论文格式。论文以应用为本进行质量控制。课题未完成,但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样可获得通过。

(5)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及评定:毕业论文与专业考试用五分制进行评定。毕业总分是由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平均分数。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一般由两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另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如果两位考官在评定考核中有意见分歧时,则采用地方性考试的评分规则。成绩由学校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4.法国高校:对应的课程设计:从题目到项目开展及检查,都与企业联系密切,等同于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课程,但在形式与方法上有差距。

法国课程设计的特点:(1)法国的课程设计学分较多,为本科总学分的1/16,我国高校毕业设计平均占总学分的1/20;法国工程师学校与我国的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16周,一个学期,但法国工程师课程设计每天2学时,一周5天,共16周,总计160学时,而我国毕业设计总学时数是640,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每周5天,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总共16周,法国学生只需要每天2学时。(2)法国工程师院校工程师阶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通常以公司题目为主,经过主题演讲阶段、题目选择阶段、演讲阶段。(3)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保证科学及结果上的正确性,每一个“项目设计”小组均配备相关专业教师。(4)指导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实验、选材及答辩等方面。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供学生查阅,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学生开展实验、表述过程及结果,定期报告,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获得结论,准备答辩。教师给予指导。(5)考核方式:在学期末,课题进行最后答辩,以此作为企业工程师第一年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答辩考核既有企业教师,也有本学院教师。

法国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强调团队协作,课程设计及答辩各个环节均以团队――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学时占学年全部课程的20%,学生每周有专门时间参观公司、做项目。“项目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占到3~6个学分。

三、对我国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启示

淡化专业方向,加强通才教育。选题综合性强,不局限某一方面训练,选题采用校企联合形式。3~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加强合作精神、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研究经费筹备由学校、企业及教师共同分担。毕业设计考核成果多样化,图纸、毕业论文、报告、实物及程序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创新成果,就可达到目的。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设计)工具熟悉、对设计项目进行理论知识及文献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伯乾,冯静,郭红.中外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64-67.

[2]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3]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以中美本科工程教育为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收到offer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同r也可能面临着一个苦恼,那就是很多学校都会要求同学们交纳“留位费”。

什么是留位费?例如在英国,不少院校都会要求被录取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纳一定费用,才会视为确认录取,而这个费用就被称为“留位费”,有的“留位费”的金额数量可不低。

等学生到学校报到的时候,这个“留位费”则被用来冲抵相等份额的学费。如果逾期或拒绝交纳,那这个位子则过时不候了。其实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颗定心丸。

学校由此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拿着offer不拒掉,却又占着位子的情况;学生交了钱,拿到确认录取,心里也比较有底。

学校一般会留出近一个月的时间让申请者考虑“留位费”是否缴纳。一般来说,“留位费”是不会退的,通常只有在被拒签的情况下才可以向学校申请退回。而如果选择去其它学校或因各种原因不能入学,“留位费”都不能退还。

当处于申请初期,更多的院校还未有回音,大部分申请者都有等等看的心理。而“留位费”都有时间限制,这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切勿海投式申请。将保底的学校,基本能申请到学校,以及心仪的学校列出五六所。了解这些学校出offer的时间,对于出结果特别慢的学校一定要尽早申请。

其次,“留位费”是可能申请到延期交付的。因此在临近最后交付期限的时候,尝试和学校沟通,争取延期,但一般这样的延期不会超过2周。

与此同时,尝试催促还未发offer的学校,了解自己能够拿offer的几率或者出结果的时间。如果遇到心仪学校offer不知何时能发放,而这边押金交付也到了最后时刻的时候,就必须权衡一下自己被心仪学校的录取几率。如果“留位费”能够承受,可以选择一所最好的学校交钱保底,以免出现一直期待的offer没来,而之前位子也被取消的情况。

总之,在选择学校和制定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择校,并不是申请的学校越多越好,而这反而会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甚至金钱。把这些都留在心仪的学校上,好好准备申请材料,才是最理智的申请。

英国

正值英国院校开学的时候,相信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已经抵达英国,或者已经提前适应了一段时间。

开学初期,也是同学们需要选课的阶段,必修课不用说,是学校安排好的,而选修课则和国内不一样,不是学校安排的,而是自己从所有选修课中进行选择。

英国大部分院校的研究生阶段都是180学分制,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学习内容有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三项,要学习的科目有8-9门,而毕业论文占60学分。

除了必修课的学分,选修课必须修满剩下的学分,才能拿到 Graduate Certificate,即硕士文凭。

在国内院校中流传着一句“名言”:大学没有翘过课,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于是乎,不用说选修课,连必修课都常常出现帮人点到的情况。

然而,在英国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

其一,修选课的成绩是归于毕业总成绩中的,所以一定要选一个可以拿高分的选修课。

其二,出勤率也是算在该门课的成绩中的。

其三,相信很多留学生也都了解到,英国课程中的 presentation 以及平时的小论文都是计算在该门课的总成绩的,如果翘课,其实吃亏的是自己。

事实上,英国老师也很精明,除了会点到之外,他们的记忆力也相当惊人,当然也是因为和国内一个班级的人数相比,英国这边的班级人数会少很多。

曾经就有一个学传媒的女同学在小论文的成绩中拿到不及格,老师给的理由是,记得她缺席了三堂课。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的成绩开玩笑。

在如何选课方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通过或者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但前提是,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一定了解,不能仅仅看着课程名称就觉得自己可能感兴趣。

同学们在选课之前,可以逛逛论坛,上面有很多前辈的经验;或者直接问问学长姐,听听他们怎么说。

记得时常关注选课系统,因为随时会有人退选,万一你要选的课程或老师已经满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填补空缺。你还可以直接去相关部门询问,说不定会有转机。

另外,如果上完第一节课,对老师和课程有大致了解后,发现自己其实对该门课兴趣不大,一般情况下可以在选课时间内考虑换课。

总之,在英国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只是名称上不一样,其重要性和其他课程没什么区别,如果选修课成绩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帮忙拉分,拿到更好的总成绩。

美国

美国的综合型大学大多都是以一学期12个学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选课,最多达到18分。如果超过18分就要去提出申请,还需付额外的学费。学校会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和专业定向制定必修课,大多是11分,所以达到基础分是很容易的。四年下来总的credits(学分)要达到125分,平均一年修的学分最好要达到30分,所以一学期修的学分大多数是15分以上。

美国大学必修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专业学习的必修课都有区别,主要为了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总体来说,必修的公共课有,数学、科学、历史、政治、英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书店,在校官网上能搜到校书店,书店是买教科书的,网站上可以查到你要修的那堂课需要什么书。当然,没有国家科书,很多教授都用自己写的教材。比如得克萨斯大学,必修课包括至少两个学期的英文,两门政治,两门历史,一门社会与行为科学,下面有很多分支可以自己选择,所以美国大学必修课也带有选修性质,因为每个必修课大类下面有非常多的小分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个分支。

数学课肯定是必修课,数学基础不好,或者讨厌微积分的学生要注意了,这个是不能避免的,如果不修,会挂科的。不过美国的数学并不是很难,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微积分来学习,数学基础好就没有问题。

美国大学必修课还有三门科学,至少两门是同一学科,如果是理工科的,会要求上物理和化学,其他专业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地质学、海洋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中选择两门。另外还包括一门艺术课程,也是从多个专业中选修,包括艺术史、美术、舞蹈、音乐等。

英国

英国本科毕业的学位会根据成绩而分为不同的学位,比如一等学位、二等一学位、二等二学位。而因为中国本科毕业没有此类划分,所以国内同学申请的时候一般还是会提交成绩单、报平均分或算绩点。

虽然两国的成绩划分不同,但还是有一一对应的分数档。比如英国的一等学位就相当于国内重点院校85分以上或普通院校90分以上;英国的二等一学位就相当于国内重点院校75- 84分或普通院校80-90分;而英国的二等二学位则相当于国内重点院校平均分70分以上;最后一级就是三等成绩,也就是中国60-69分的及格分数。

英国院校的成绩也有分数档,但和国内的分数概念不太一样。一般70分以上就意味着成绩很好了,而本科3年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就会被授予first-class honours Degree,像大家熟悉的英国男演员抖森就拿到了剑桥大学的一等荣誉学位。

而英国硕士的种类繁多,主要有MA(Master of Arts)和MSc(Master of Sience),还有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LLM(Master of Laws)等,而对于硕士学位而言,是没有honours的,但硕士成绩也是分等级的。

硕士成绩的等级很简单,主要分三个级别:最好的成绩就是pass with Distinction,与本科的一等学位相同,硕士最终成绩达到70%以上,就是非常优秀。

其次则是pass with Merit,即成绩良好,在60%- 69%之间,有些学校要求更高一些是65%-69%。最后一档就是pass,成绩过硕士及格线50%即可。

不过,有些学校并没有Merit,把50%-69%统统算为pass。

当然,如果没有通过硕士课程,可能会拿到diploma。所以如果遇到某一门课没过的情况,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重修,从而拿到正常的硕士学位。

所以,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同学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毕业就万事大吉了,英国大学对于学位等级的重视是体现在毕业证书上的。

在英国取得高分,虽然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关系到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的机会。

而想要取得一个好的学位,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每一门考试的。

美国

成绩标准

美国大部分学院及大学利用下列评分等级评审大学部和研究所学生的成绩s

A 卓越/优秀 (90%-100%)

B 佳 (80%-99.9%)

C 尚可 (70%-79.9%)

D 欠佳 (60%-69.9%)

F 不及格 (低于 60%)

有些学校允许在评分时附加+或-号,例如A+或A-等。

其他评分方法包括如下s

I 未完成

WP 课程成绩可通过评分标准但退选课程

N 不评分

S 符合要求

U 不符合要求

NC 无学分

IP 进行中

DR 退选课程

成绩换算

成绩单转换并无特殊方式,很多美国院校的入学许可顾问熟悉各类国际评分方法。有些学校以美国评分等级为标准,利用比例方式估算申请人的成绩,大部分学院及大学以申请人本国的教育制度来判断其成绩单。例如,他们会比较来自相同区域学生的成绩单,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个国家的教育运作系统,会和国务院设在该国的教育资讯/顾问中心(Department of State'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Advising Centers)联络,作进一步了解。

为协助处理程序,外国学校通常会把学校的课程资讯、评分系统及你的学术成绩寄给美国学校的入学审核顾问,你可查询一下你申请的学校是否提供此类服务,或你的推荐信撰写人也可提供一些你在校的成绩资料。

你在班上的名次与测试分数特别重要,因为这些将是最后决定的关键所在。作网上测试或进入“被录取”网页。

成绩总平均之计算

一旦开始在美国研读,你应了解如何计算成绩总平均分数或GPA,它的计算方式如下s

A 4 分

B 3 分

C 2分

D 1 分

F 0 分

首先把你所修学分时数乘上成绩分数,然后把乘出来的总数除以学分总时数,即可获得GPA。以下例子仅供参考s

如果你修3学分的课程得了“A”,即是4×3,结果是12,如果你所修2学分的课程得了“B”,即是3×2,结果是6

把你所得分数加起来 (12+6=18)

再把所修学分时数加起来 (3+2=5)

最后把总分除以所修学分总时数 (18/5)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在卢老师的办公室,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大学生》:从您发表的文章看,您认为我们的大学生学习量,也就是学分要求普遍过大。

卢晓东: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晓宇、朱红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调研中,受访的275名专家中有240名专家提供了本校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均值165学分。总学分数分布于150~180之间的高校占65%,其中160~170学分的比例最高,达到31%。22%的专家表示其所在学校规定的本科毕业总学分数超过180学分。这反映出我们大学规定的学习量确实过大。

《大学生》:境外高校的学分要求是怎样的?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

卢晓东:美国高校本科生学习量要求为120~128学分之间,1学分意味着课堂教学1小时加课外2小时,学期教学周数13~15周。美国本科生的规定学习量确实较少,但培养出的学生一般被认为富有创新精神。

就学分而言,日本在193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学生如需毕业,经在大学学习四年以上,取得124以上学分”。由于是国家立法,84年来没有大的折腾和变化。日本在2000年之后诺贝尔奖取得突破,几乎平均每年一位。

英国本科教育基本是三年制,学习量世界最少。但我们看到,英国在创造性人才产出方面是一个独特的国度,进化论和DNA双螺旋结构、卢瑟福和原子模型、青霉素、图灵和计算机、石墨烯、试管婴儿……英国在现代文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也很成功,其本科学习量为128学分,也很少。香港之前的学制学习英国,为三年制,学习量很少,培养出的典型创造性人才包括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2012年香港完成学制改革,大学学制由英制的三年改为美制的四年,学习量有所增多,但四年制大学本科基准学习量也定为128学分左右。

《大学生》:为什么学习量与创造力之间不一定成正比,甚至学习量太大反而影响创造力?

卢晓东:法国古典哲学家蒙田在其《随笔集》中专门论述过“学究式教育”,他对学习量过多举过两个精辟的比喻。他说,“我们公主中的公主提到某人时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把其他那么多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放在头脑中,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出地方就挤压得很小了”“我想说的是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思想中塞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清理,这副担子压得它萎靡消沉”。

从认识论上来讲,如果认为学得越多就越有创造力就存在一个悖论:创造新学科的本质是突破旧学科范式,所要突破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呢?遵循旧的逻辑会导致一种情况,如果学生对旧范式非常熟悉并精确掌握,他是否会对旧范式产生某种信赖,甚至信仰而非怀疑,因而不愿意、或者说更加难以突破旧范式呢?事实上,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早就指出了这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可以描述学习量过多的后果。在旧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范式陷阱越深,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经济学家斯特芬在《创新经济学手册》中专章论及“科学经济学”,他指出:“存在轶事证据表明,过多的知识对于研究者的创新发现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多的知识阻碍了研究者。这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暗示。例如,许多超常规的研究常常由年轻科学家完成,因为年轻科学家相对年长者知道得更少,因而在选择研究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时不会被阻碍”。

《大学生》: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以前普遍的做法敲了警钟。

卢晓东:我们是该思考,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是否存在严重缺陷。我们的大学(加上中小学)让学生学那么多东西,是否会把学生自己的思想都挤压得没有地方了呢?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性何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了太多东西,是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得学生难有创造力呢?

比如有的高校要求的学分总量竟超过180分,尤其在许多大学中,成立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综合班”,竟然规定了超高的学分要求。如一个学校规定:“前两年集中强化数理、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共修学分达125学分。”这意味着该校综合班学生四年的学习量很可能达到250学分!

另一个大学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强化学院”,其学分制实施方案(2004年12月)规定:“毕业最低总学分(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文科类185学分;理科、工科类188学分,其中要覆盖所选专业主干课程。课堂讲授原则上17学时计1个学分”。

上述两校的做法并不是个案,从中看出潜在逻辑:“强化出人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既有学科范式。目前基于常识的观点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把旧学科范式掌握得非常熟练和深刻,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范式。也许一般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智慧潜力,但选的优秀同学有这样的潜力,因而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学习很多知识,他们就能够成为创新者。

实际调查也证明了这样的做法是无效的,“高等理科本科教育改革”调研专门针对学生完成了“全国大学生调查分析报告”,从学生角度了解学分总数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学分总数在回归分析中,没有发现对学生学业能力、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

《大学生》:学得太多未必好,当然不学也不对,大学生的学习量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在您看来,适度的学习量应是多少?

卢晓东:大学生确实需要适度的学习量。经由教育制度比较,如果以120~128学分为参考基础,考虑大陆另外有12~16学分政治理论课学分,我们大学生四年的学习量应当在130~140学分之间,上限不建议突破140学分。以15学时等于1学分计算,总学时大致可以把握在2200~2400学时之间。

《大学生》:现在有没有大学的先行者,已经按这样适度的学习量来做?北大能否给全国大学带个头?

卢晓东:北大从10多年前就已经把同学的学分总量要求降到140个学分以内,这些年一直坚持着这样的总量要求,没有因为一些因素而改变。其他也有一些大学已先行开始减少本科毕业应修学分数,如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开始对本科生的学习量进行调整,在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路线图”中第一条就是:学生的学分要求降到最低129分,最高157分。这在高校中算是非常低的。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都非常大比例地减少了学习量要求,为学生疏离范式陷阱以及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给予了可观的空间和时间。

建议修订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将本科毕业的学习量固化在130~140学分之间,以让大家有个共同的遵循,也防止在实际中出现反复的波折。

《大学生》:可以想象,学习量减少后,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来做自己喜欢的,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学校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给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选择途径?

卢晓东:学校可做的很多。

一是通过通识教育给学生选择背景和原则。

二是自由选课。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课意味着,当学生在电脑上打开选课系统,他可以看到全校所有院系的课程,并跨越院系藩篱选择所有课程,甚至跨越本科课程和研究生院的藩篱选择课程。在必修与选修的维度上,可以给予学生30%~40%选修课比例,将必修的比例控制在60%~70%之内。这样的自由选课会带来许多“意外”,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会选择攻读哲学硕士,之后又选择“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会报考化学专业硕士并且如愿以偿;一名力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了生物学本科课程,竟然“意外”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如程和平院士)。这些都是北大学生中的真实故事。

三是以住宿学院和文理学院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

四是发展个人专业。所谓个人专业,是指个人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不是由教师组织完成,而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全校(甚至更大范围)课程中自行组织完成。

五是自由地转专业。

六是自由选择辅修或双学位。高校应按照学分制模式,为每一个专业构建一个辅修/双学位专业供学生自由选择。人数较多时,可以单独开班;人数较少时,完全按照学分制管理。如塔里木大学主修历史专业的同学可以辅修“枣科学”;西北工业大学主修会计专业的同学辅修“3D打印”;西南师范大学主修“儿童心理学”的同学辅修“古典音乐作曲”。

《大学生》:这些力度不小了,让我们再放飞设想,还能给同学们哪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

卢晓东:比较大的政策改变还可有一些。

一是大学间转学。转学具有双重意义。第一,转学是普遍的激励。麦可思2014年对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六成大学新生对学习缺乏动力。转学就是当下亟需的新动力。第二,转学是新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实现大学间转学需要“985”和“211”高校系统调整不同年级的学生人数结构。

二是开放的暑期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的实践表明,开放暑期学校具备实践可能并已产生重要作用。

三是提供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发展机会。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莱格特教授(Anthony Leggett)1959年从牛津大学获得的第一学士学位专业是古典文学(Literea Humaniores)。但大学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又开始在牛津大学Merton学院学习物理学,并于两年后――1961年获得了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并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我们也应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第二学士学位,甚至第二硕士学位。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每年9月份到次年1、2月份是中国太学四年级在读的学生申请加拿大秋季入学硕士课程的最佳时间,加拿大每个大学在这期间都会收到许多学生递交的研究生申请。为了在众多申请者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专业人士提醒大家在以下四方面着重注意:

本科的专业及成绩是硕士申请的关键条件

申请人在中国大学所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成绩是加拿大大学硕士录取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大部分专业来说,申请人在国内本科的专业方向与所申请的加拿大大学硕士专业方向最好相符;或是所学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及学分不少于加拿大硕士对相关课程的要求,否则,申请人可能不被录取或被有条件录取。中国大学的理工科绝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加拿太大学同等专业的课程设置最为接近,因此理工科的申请人最容易被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所接受。

在申请当中。申请人大学的专业成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通常的要求是,申请人本科四年的全部成绩必须达到百分制至少75分以上,大部分名牌大学对此要求更高,达到80分以上。

大四在读的本科学生申请加拿大的硕士课程,首先会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该通知会强调在你抵达学校注册时,必须出具完整且合格的四年本科成绩、中国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公证件或学校出具的中英文对照原件。

英语成绩是硕士申请的先决条件

同美国名校一样,优秀的TOEFL或IELTS成绩也是申请加拿大大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对大部分大学来说,如果没有满足学校要求的英语成绩,想要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人,除需通过TOEFL(现在的iBT)或IELTS外,加拿大的大学一般还要求其提供GRE(理工科)或GMAT(商科),但这一要求因学校、专业而异。具备GRE的申请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会被优先考虑录取。

通常,加拿大大学对申请人要求至少有iBT80-100(书面TOEFL考试)的总分和写作至少20分的成绩;IELTS成绩则必须平均在6.5-7.0分,听说读写各部分都不得低于6.0分。而GRE在1200以上,写作不低于4.5-5分。对管理学硕士申请人来说,GMAT成绩最好不低于550-600。

工作经验是硕士申请的重要条件

加拿大大学非常注重硕士申请人的工作经验。在很多教授眼中,相比干巴巴的成绩单,申请人丰富优秀的研究或工作经历更能反应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申请人专业成绩不高或者本科所学与硕士专业相距甚远,但是在所申请硕士专业领域有出色的研究成果或长足的就业经验,最后都申请成功。这有力的说明,加拿大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学术基础,而且非常关注他们是否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这样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工作经历中才能充分展现。故而大学偏向于招收有工作或研究经验的申请人。所以希望进入加拿大名校的学生,除了突出的专业背景及优秀的英语成绩外,还要注重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

申请材料准备是硕士申请的必要条件

申请硕士需要提供本科成绩单、个人陈述及推荐信。

成绩单:除了对整体GPA有一定的要求外,大部分学校更注重最后两年,也就是专业课的成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供真实的成绩和真实的成果,加拿大人非常重视材料的真实性,有可能发函到学校进行核实。

个人陈述(PS):好的PS能够充分反映申请人的专业水平及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考试成绩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使申请人从众多条件与自己相当、甚至比自己条件更加优越的申请人当中脱颖而出。

推荐信:推荐信的作用主要是从第三者角度对申请人PS及成绩进行确认、补充和重新解释;同时也是以同行的身份向录取委员会的教授提供自己对申请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校教授的推荐信):包括申请人的素质、动机以及能否从该课程获益等。因此推荐信是大学录取委员会对申请人的考察标准之一,其作用绝对不可忽视。

很多人都把加拿大硕士申请视为畏途,希望通过对以上四个要点的解读及掌握。大家会发现申请加拿大硕士不再是个梦想,尽早开始准备,也许就可以梦想成真。

攻克托福口语的七种绝密武器

第一种武器: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要想回答问题深入透彻,首先要摸透托福出题人的思路,弄明白人家想让你回答什么。这需要大量的做真题和模拟题,从规律中掌握题路。这点适用于各个部分的考试,不用多言。

第二种武器:多用简单句,少用长句

美国人说话最讲究简洁明快,而且通常只求达意并不注重语法。ETS托福网考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更加注重语言的人性化,所以,在做口语题的时候学生应该学会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简单句短句,少用复合句长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表达清晰易懂”的评分条件,同时还能满足“语法准确”的要求,可谓一石二鸟之计。当然,中间适当点缀一两句烂熟于胸的经典俚语,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三种武器:倒金字塔结构

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而且要满足“组织严密结构完整”的要求,那么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就是效法新闻的经典写法――“倒金字塔结构”。

第一步,正视问题,直接回答答案。

第二步,紧紧围绕核心答案再有一部分解释分析。

第三步,讲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外延的东西。这样一来,即使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少说一部分并不影响答案的整体性,并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最后一定要记得在结尾处重新点题,这样首尾呼应的结构会使主题非常突出。

第四种武器:经典五要素法

所谓经典五要素,是WHO WHAT WHY WHEREHow。“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理由是什么?”ETS对于口语表达的谋篇结构不会苛刻的要求,只要条理清晰、逻辑完整就会得到不错的分数。

第五种武器:多做录音对比练习

ETS的托福考试是基于美式英语基础上的,而且口语的评分老师也是美国人,所以如果能熟练掌握“美音”在口语这种主观题考试里是会有便宜可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精听和跟读。

在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听力词汇”,就是外国人常连读的那些词和常用的一些连词,将它们烂熟于胸,据为己有。然后进行跟读训练,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与原声对比,然后再反复纠正、模仿,直至以假乱真。这样你的口语才会给评分老师留下自然、地道的印象。

第六种武器:放慢语速,音量适中

在口语考试中,中等偏慢的语速是保证停顿次数减少的一个办法,放慢的语速可以让你边说边想。如果一旦出现思想断流,这时候在精听过程中已被你据为己有的常用连词就会出来填补空间,使整个答案保持流畅。

第七种武器:词汇

词汇不讲究量,2500左右足够,不讲究难度,常用词足够,关键是熟练掌握和运用一些小的转折连词、动词和美国口语的惯用方法,这能让整个口语听起来感觉精彩。

高中生出国留学必做的七项准备

第一 英语准备

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最好直接到国外学,因为国外的英语环境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提高语言能力。但是对还没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的中国学生而言,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建议。如果马上出国留学,难免听不懂课、张不开嘴,进而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当中。因此中国高中生在出国留学之前,应该做好语言准备,使自己一踏出国门就可以和不同国度的老师、同学们畅通交流,互相促进。

第二 学术准备

在出国前,应该慎重的选择自己未来要学习的专业,并充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加强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这样才可以在国外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第三 心态准备

中国高中学生习惯了在国内的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管理的环境,出国留学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所措。因此,在出国前,孩子应该学会独立生存,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第四 文化准备

中国学生出国前,要充分了解国外的社会人文、历史、经济、民族、就业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这样才会更快创建属于自己的留学生活。

第五 生活能力准备

中学生出国前,应加强生活知识的培养,包括科学饮食、生活预算、疾病的预防、宗教的鉴别、简单的维修知识等等。留学是孩子独立成长的开始,能否更多的具备生活知识能力,是保证留学生活质量的关键。

第六 未来职业准备

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应该从产生留学计划的那一刻就开始筹备。一方面,应客观分析孩子的性格和兴趣,选择孩子能够完成学业的课程,另一方面,应培养孩子自己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和意识。

第七 资金准备

资金是留学的基础保障,做父母的应做好持续支付学生海外学习费用的准备,以及制定可能出现经济断层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孩子高效地完成海外留学计划,才是节省家庭支出、获得幸福回报的最有效办法。

留学市场掀起“平价风暴”

近一段时间,大大小小的留学机构纷纷打出了“平价”留学的宣传广告。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亚洲和北欧地区的平价留学国家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平价留学成了“危机”下留学家庭的新宠儿。但有关专家提醒,在选择“物美价廉”的留学项目时,一定应谨慎。

专家解读平价留学路线

留学专家表示,“平价留学路线”包括前往法国、荷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留学费用一向较便宜的国家,一年约需人民币7万至15万元;或选择美、英、澳、加等国的性价比高的留学方案,如赴美国的社区大学,两年后再申请名校:报读澳大利亚快捷文凭课程或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就读大一,省去读一年预科的时间,节省人民币约10万至13万元;而对海外进修的人士,则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英国配有“带薪实习”的英语职业教育课程。

平价留学主要有五种形式

平价留学主要分为五种:一是免学费项目:主要是指德国、法国等没有学费的国家。二是学费和生活费相对平价的项目:主要是指亚洲等国,如韩国、新加坡等学费生活费相对较少的国家。三是全额奖学金项目:优秀的中国学生,完全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入读世界各国名校,甚至是免学费和生活费留学,这点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名校。四是高留学成本国家的平价留学方案:对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费用相对高的国家,其实也有一些相对便宜的留学方案。最后是一些国家允许学生打工以及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留学项目,也能够抵充一部分留学费用。

平价留学讲究性价比

专家提醒留学生,在选择“平价留学”项目时,应采取谨慎态度。“物美价廉”的留学项目确实存在,但是不应以价格来衡量留学项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留学方案。除了对国家、院校以及专业选择以外,还要与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留学出发点。

此外,某些不正规的海外院校以低价格吸引中国学生,在选择这些院校上,中国学生应更加谨慎,避免受骗上当。

高考留学两不误

是抓紧时间准备高考,还是抽点时间准备留学语言考试,这是困扰不少高三学子的难题。高三学生可以先拿海外大学录取书,手握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步入高考考场,可以减轻高考心理压力。如果没有考入理想的国内大学,即可赴海外留学,不耽误时间,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高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留学申请与高考准备不冲突

实际上,高三学生只要有明确的留学意愿,很多事情是不必亲历亲为的,由于国外本科入学申请相对简单,家长在征求孩子意见后,完全可以协助孩子,争取被预录取。至于出国语言考试,如考雅思或托福,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准备,高考也要考英语,雅思或托福准备得好,高考英语也会因此受益。

没有语言考试也能获得海外学校的录取吗?都是哪些学校?

美国有很多大学提供“有条件录取”,又称“双录取”,即学业成绩达到学校录取要求,但语言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学校可以先录取。学生入学后进行英文测试,如果通过语言测试,有些大学可以直接入读大学课程:若未通过语言测试,则要求学生先修一段时间英文,一旦通过学校规定的英文测试,就可以直接入读大学课程,无需再次申请,一般90%的中国学生能攻克语言关。高三学生即便没有考过SAT、托福或雅思,也能申请到凯斯西储大学(全美排名41位)、迈阿密大学(全美排名51位)、阿德雷德大学(全澳排名第2位)、华威大学(全英排名第6)等世界名校。

很多高三学生想等高考结束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留学,这种时机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一些高三学生想等高考成绩下来以后再定夺是否留学,但那时再想留学就会面临语言和海外大学开学时间等多个门槛,至少会耽误半年时间,要到高考后下一年的1、9月份才能入学。1月份只有少量的大学开学,而9月份才是众多大学的开学时间,因此高考过后才准备留学申请的学生一般会等到下一年9月秋季入学,有意留学的高三学生应该提早准备申请。

读MBA前需要注意的10个问题

(1)你的事业发展需要:MBA有助于发展你的事业吗?

选择MBA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发展你的事业。所以,你必须要确认,从过去的工作经历到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当中,MBA是不是当中合乎逻辑的部分。

请记住,对于公司的招聘人员来说,MBA仅仅是智力过人和在压力下工作能力的证明。只有当MBA同你以往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适应时,MBA学位对你才有意义。MBA能够增加你的才干,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

(2)在取得MBA之后,你期待什么样的职业?

MBA通常适于那些要进入咨询领域和投资银行领域的或者那些对未来要从事的事业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你打算管理医院,那么你可能想选择卫生服务MBA。同样,如果你想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那么你就要选择与这个团体有密切联系的学校。

(3)你想成为管理者还是技术专家?

MBA是为那些想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设的。所有好的课程都教授软技能,比如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谈判技巧等等。MBA不是为技术专家或者研究人员而设的。

(4)你想扩展全球性的视野吗?

赴海外就读MBA给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不仅可以开拓国际商务,还能够让你了解世界各国在商业上的文化差异。国外的MBA还提供进入学校所在国家就业市场的好机会。所以,如果你想从MBA学习中充分获益,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沟通、交朋友。

(5)你是否喜欢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

许多MBA,特别是来自哈佛、沃顿这样顶尖学校的MBA,需要相当多的课堂参与,学生必须经常发言,还要和项目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在课外做进一步的讨论。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较内向、害羞,那么那些不太需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研究生学位可能更适合你。

(6)你有没有刻苦学习的投入精神?

你能想象每周从周一直到周五,再加上周末,每天都工作12-15个小时吗?最好的一年期欧洲MBA课程极为紧张。你必须百分之百地投入进去。

(7)你的英语真的流利吗?

你的英语必须非常流利,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发言,才能和莫他同学一起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保证你有很高的TOEFL成绩,能够充分利用在开始MBA之前的夏季里学校提供的任何英文课程。

(8)你有优异的GMAT成绩吗?

GMAT考试是录取委员会评价申请者的要素之一。在参加考试之前,准备至关重要。可以参加辅导班,也可以下载考试练习软件。如果你在考试时考得不好,你可以重考。但是录取办公室知道:重考总是能提高成绩。所以请记住,如果你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只比第一次高20-30分,那么商学院会认为你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地考核了你的能力。

(9)你的年纪适合吗?

如果你在25岁以下,那么进入顶级的商学院会很费力,原因仅仅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哪家商学院会接受超过35岁的学生,对于35岁以上的学生,他们通常建议他改修经理人课程。

(10)你有大学学位吗?

顶级的商业院不但要求你有学士学位,而且还要是优秀大学的学位。有些商学院接收只有普通大学学位或没有学位的学生,这些商学院通常用GMAT成绩测试申请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如果你的大学背景不太强,一个好的GMAT成绩对你会有很大帮助。

“平价留学”多种出国策略

金融海啸之下,不少家庭资产缩水。平价留学成了“危机”下留学家庭的新宠儿。

亚洲多国留学费用低廉

亚洲的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的留学费用超低,有些学校学费每年3万-5万元。其中,以中国周边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国学费最为便宜。

亚洲四小龙的学费也是相对较低的,亚洲两个热门留学国――新加坡和韩国,年度费用约人民币8万元,赴日本读硕年度费用约人民币6万元。

亚洲国家由于与中国文化“同源”,语言和文化较易适应,成了“新一代”留学生的宠儿。比如新加坡,虽然学费较低,但教育水平一点不低,而且有中文普及程度高、就业容易、移民机会大等诸多优点。“大学教育已经职业化,与人才市场结合较好,留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留在新加坡工作还是归国,都较容易适应工作。”留学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经济情况一般的留学国,如泰国,留学生每年学费约为3万泰铢,泰国政府规定私立大学收费最高不超过6万泰铢,比新加坡、马来西亚更加便宜。并且设有丰厚的奖学金,不少学校的奖学金数额相当于学费。

赴澳留学每年可省10万

受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主要货币汇率下降,澳元汇率暴跌40%。澳元下跌使澳洲留学所需的担保金普遍下降了8万15万元人民币。比如去堪培拉公立中学留学3年,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约2.7万澳元,签证时需提交7.5万澳元保证金存款。去年的保证金约需5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只需31.5万元人民币。

在澳洲,还可免读一年预科,即可省读预科的费用约人民币13万元。海外进修人士还可选择“带薪实习”的英语职业教育课程,由于实习期间所赚的“薪酬”几乎与学费相当,可谓“零”学费留学。

美国社区大学平价首选

美国社区大学申请入学条件比四年制大学低一些,所以要申请入学较为容易。社区大学通常都开设有语言课程。国际学生也可以利用在社区大学念书的两年时间,一边增进自己的英文能力,一边适应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社区大学一般都采用小班教学,教授比较能注意到每一位学生,能给予每一个学生适当的帮助。四年制大学,因为上课的人数通常很多,教授很少有机会去认识每一个学生,所以无法注意到每一学生的个别需求,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必须要很主动地询问才行。

最短时间拿学位“游学”6年可获博士

读完博士总共要多少年?在中国,从本科到博士需要时间长达10年。如果在各个国家间“游”学,六年时间就可以戴上博士帽了。

本科阶段最短三年毕业

中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四年学制,这与美国一样。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读本科却只需3年时间。但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英国本科需要先进行1年的预科学习,英国较为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写报告、做演讲的能力。

法国和德国前几年对原有的学制进行了变革,以便与欧洲和世界的普遍制度接轨,现在3年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加拿大和新加坡的学制参差不齐,学生可在三四年间完成本科学业。

最短时间的求学可在法、德等国家读本科,在英国、德国读研究生,如果幸运的话6年时间可完成博士学位。

硕士阶段英国仅需一年

学制最短的是英国硕士,只需1年,紧凑而严谨的课程设置,既节省了留学费用也省了时间。讲授式硕士学位需要9个月左右的专业课程学习,3个月的时间写学位论文,这也是中国学生最常选用的方式;另有一种研究式课程提供给预备攻读博士、在专业领域继续钻研的学生,它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多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所选择。主要依靠学生独立研究而较少授课,被视为博士的预备阶段。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联邦国家,攻读硕士的模式与英国基本相同,但所需时间略长,大多需要两年时间。

在美国,硕士也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学制均为两年。

授课型硕士的课讲授和讨论并重,主要以实践为目的,培养面向社会的工作型人才。而研究型硕士以实验室研究为主,也可作为3-5年的硕博连读课程的基础。

在加拿大和新加坡,接受硕士教育需要1-2年时间;在法国和德国均需2年4个学期的学习,拿满120个欧洲学分,学分在欧洲国家可获承认,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可以在法国学习1年后转向德国完成硕士学位。

博士阶段关键要看论文

博士学位总体来说,需时较长,但也有国家提出两年的学习年限,但获得学位的标准同样是要完成博士论文,所以是否两年毕业,不同个体间弹性较大。

在英国,两年内可完成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学位,但也有学生长达5年、8年才写完论文毕业的。同是英联邦国家,新西兰需要3年而澳大利亚则需4年。

法国新的学制为358的LMD制度,完成硕士后再进行3年的学习可获博士学位。在德国和新加坡则需3年至5年时间。

在美国读博士需要先修两年的专业课程,剩余的时间基本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在美国通过论文答辩需要的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是5年左右获得学位的,也有不少学生写七八年论文或是终身未获学位的。在加拿大读博士要求必须先完成硕士课程的学习,3年的修习期后可获博士学位。

出国留学办理购汇怎样才能更划算

每年八九月份是出国留学办理换汇的高峰期。银行界人士提醒市民,留学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这样才能在境外留学时享受便利与安全。

境外汇款 方式有三

初次留学的人,大概会被汇票、电汇、旅行支票这三种方式弄得云里雾里,不清楚这三种方式的差别。据介绍,如果去英国留学的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会推荐留学生使用汇票,因为汇票在英国的使用比较广泛;如果去其他国家,则会推荐使用电汇:因为旅行支票手续费较高,除非对方明确要求使用,否则银行一般不会向留学生推荐。

若从手续费来看,汇票最便宜,手续费是1‰(最低30元,最高200元)电汇次之,按1‰收费,最低50元,最高260元,另外还要支付一笔邮电费,一般是150元;旅行支票的购买手续费最高,为5‰,使用过程中一般还会收7.5‰-12‰的费用。若从使用方便的角度看,旅行支票最便利,在很多情况下可视同现金;电汇最快,但需要在境外预设账户;开立汇票虽不需要接收账户,但出国后需要到银行网点兑付,兑付要一周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账。

双币卡 最方便

为省去手续费,许多出国留学人员,至今仍习惯携带现金出境。携带少量的现金是必需的,但是携带大量的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另外国家还有出境携带的金额限制。一般来说携带500英镑(其他币种可按这个数量折算)足够随手使用的了。到国内银行兑换外币时,注意要兑换零钱,另外也可以在机场找零点兑换。但与现金方式相比,双币信用卡更适合境外消费。

现在大部分银行都推出了含人民币和美元两个币种的双币信用卡。还有的银行推出了英镑卡、日元卡、美元卡等。中国银行不久前还专门推出一款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的单币外币卡,名为“卓隽卡”。该卡除了具有一般信用卡的功能外,专享留学生专线中文服务。在酒店、购物等消费场所,刷信用卡消费不需要花费任何手续费,办张国际信用卡完全能够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

个人购汇可“货比三家”

居民到银行办理留学因私购汇业务,最好本人持身份证办理。购汇金额在年度总额内(每人1年5万美元),须提供指定证明材料,包括客户本人身份证及留学证明材料。年度总额内的购汇允许直系亲属代留学生本人办理。购汇金额超过年度总额的,还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规定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同时,个人购汇还应“量需而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背景下,换汇时间选择很重要。尤其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早换不如晚换。但对于那些与人民币相比升值的币种,晚换不如早换。在八九月份留学换汇的高峰期,不少银行推出了出国金融服务,在手续费等环节有一些优惠措施,因此居民购汇时也可“货比三家”。

英国推行“实习计划”助毕业生就业

由于经济不景气,英国今年夏季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政府官员近日披露,政府计划推行一项“国家实习计划”,帮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实习三个月,培养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就业。这也将有利于在英国毕业的中国学生们留在当地找工作。

据了解,这项计划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先实习三个月,希望通过这三个月的带薪实习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毕业生实习完毕后还有机会获得全职工作。尽管参与实习计划的毕业生无法从实习机构拿到全额薪水,但薪水略微高于政府给予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总和。目前,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微软公司等4家知名企业已决定加入“国家实习计划”,一些公共部门、慈善和志愿者机构也收到参与邀请。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化教育;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

一、我国目前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努力地实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体化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治理理论。建设法治社会,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中国法学教育事业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重缺乏法律人才这一局面。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法律院校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均不能够完全很好地适应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未来,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大量地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一方面一些人仅仅有着单一的法律知识,还不足以运用到日益复杂的环境中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对于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严重缺失状态,应用复合型法律复合型人才表现在素质、能力、层次上,随着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等等的发展,对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而供给的高素质人才却供不应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解决,更专业化,更多元化的人才有待于培养,也有待于投入到市场中去。

二、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缘由与意义何在

(一)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久以来,我国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沿袭的是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1]但这种传统的苏联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体系梯度设置的不合理性,专业课的设置过多,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务的操作能力明显欠缺,培养目标的单一匮乏性,考试模式固定呆板,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严重缺乏创新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已经兴起了以科技教育、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一种探索性教育模式,后被人们称之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2]新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社会对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强烈需求这一社会现象,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实施正是为了应对社会出现的这一现象。目的在于要切实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响应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旨在通过各高校对法学学生的切实有效,具有较高强度针对性地教育培养中,逐步造就出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对这类人才的高度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

(二)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法治社会下的必然要求

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化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当中,只有严格地遵循法制规范,才能够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进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运行中,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新型复杂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对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是法学教育与不同类型的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一方面精通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熟悉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将两者熟练的相结合并运用,最终解决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纠纷,这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最佳标准。[3]

三、国外多元化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模式范本。

(一)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按照适当比例做出安排

美国本科法学教育基本上大致涵盖了一名合格律师所应具备的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方面。其中,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自主的选择选修课来弥补自己认为的知识有所欠缺之处,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阅历和思维方式。

(二)着重培训法律实务应用技巧能力

英国的律师资格考试分为“职业适合性阶段”和“基础法学阶段”。首先主要向学生开设基本法律的内容,使学生具备一名法律从业者的学术知识。进而法学院与律师学院或其它法律实践技能培训中心联合开设法律技术训练课程。另外开设课程专门提供一些更为传统的写作技巧,英国高校十分重视将理论学术基础知识与法律实务技巧应用相结合。

(三)建设双学士学位制

澳大利亚在进行法学本科的教育培训的同时也注重对其他相应学科的培训,学生在本科学习的时间里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去选择两项不同的专业去学习,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即可获得法律和其他一个专业的双学士学位。

四、如何不断完善多元化教育对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建设

(一)完善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效地相结合,相互补充。

“必须课+选修课”,法学课程目前大致包括法理学、经济法学、法制史、刑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民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和军事法学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中的许多细微之处虽然也会涉猎到法学领域,但这些细微的领域却并没有被包含于现有的法学学科当中。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地把握每一个不同的细节知识,在面对各种新型的复杂问题的时候,才能得以很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生活中往往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应用复合型性法律人才,他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缜密的心思,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人应有的真正价值意义所在。

(二)切实实行“行业导师+实务导师”的双重培训方法。[4]

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中,高等院校应当将校内导师的教育和校外导师的引导相结合,方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引进通过社会人士带动学习和帮助提高法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初衷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效率。首先引入一些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法学界法官、公检机关的检察官以及优秀的律师,让这些人员深入校园,深入教学实践课堂,充实师资队伍,快速帮助法学专业的同学提高能力。其次,具有法律和实务经验的人才将大量地加入法学师资。可以通过各种机制例如定期考核评教来督促和提高这些师资的实际教学能力,同时也给予他们更多的出国进修等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最后,将专家带入课堂,专家致力于最前沿的法律研究,同时也有必要将优秀的法学观念带入到基础教学中去,在初期培养人才的时候就将观念注入新一代的法学学生的理念中,优秀的学者不仅仅局限于我国国内,更应吸收和采纳更多优秀的外籍专家,明确专家的职责,实现专业化教学和实践化教学相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多方位的培训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增加亮点!

(三)鼓励倡导学生获取双学士学位

在主修法学专业课的同时,通过辅修第二学历,学生能够掌握两门不同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基本标准。在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后,将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能够更熟练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法律实务问题。积极鼓励同学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与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广泛的互相结合,综合运用,从而在不断形成法律思维的过程中,也注重了对自身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广泛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快速的发展变化,真正成为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5]

为了强化学生法律技能和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各高校在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设置模拟法庭、专业研讨课、法律诊所、课外研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校内实践教学相关的环节。同时,应当积极组织和鼓励同学们参与法院开庭审理、模拟法庭和辩论竞赛、法律援助、普法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切实努力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紧密联系,进而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新机制。(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龙.《论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2]徐维祥.《创建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载《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7期.

[3]刘莉.《多科型大学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训模式探究》,2013年.

[4]刘莉.《学科融合角度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建筑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为例》.2012年.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表现艺术治疗学;历史与哲学;身心健康;民生健康;考略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1.013

三、本土文化视野中的表现艺术治疗学

(一)表现艺术治疗学的中国建构

近70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在西方心理治疗学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英、美等国更是出现了表现艺术治疗职业化的趋向。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表现性艺术治疗学作为源于西方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开始在中国起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表现艺术治疗学,并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由于政治制度、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和差异,为中西方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中国表现艺术治疗学科的形成,将会根据中国已有的心理文化背景和本土学科特色构建而成。

中国古典心性学,即中国古典心理学,古已有之。中国古典心理学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自然界、人及其精神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中国古典心性学所追求的精神超越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在哲学理论体系和心性修养方式的探索中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代西方心理学历史学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的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儒学、道学和中国化的大乘佛学,以及融合三家、汇通一体的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贯通有无的心学都是发挥直觉悟性的优秀代表。儒家提出的“反求诸己”、“穷理尽性”、“浩然之气”、“体会为心”等见解,道家倡导的“抱朴归真”、“虚静”、“心斋”、“神与自然”等心境,佛学界主张的“明心见性”、“顿悟”、“无思之思”、“体用不二”等思想,都是十分深刻精到的心理学洞见。[76]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易经》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中国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学者们曾将《易经》冠以“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誉。当代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在其发展初期,便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功臣卫礼贤,又名理查德·威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经由他多年潜心翻译,向西方传递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心理学信息。在该译本的英文版(1967)的序言中,卫礼贤之子海尔姆特·维尔海姆(Hellmut Wilhelm, 1905-)曾说过,《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77]荣格也曾经对《易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78] 正是由于这样的高度评价,并通过《易经》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基石之一。“共时性”原则既是荣格的心理学信念和基石,也是荣格为之奋斗的一种理想。[79]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既有体系与规范的不同和差异,又是互相联系、相互贯通的。西方的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而东方文化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

中国古代医学受哲学的影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身心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儒、道思想对于中医心理学有着深远影响。儒家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义道德,其中,“仁”、“和”等思想对中医心理治疗学影响甚深。中医学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80]中国古代医学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并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尚先,曾在他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讲到:“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语:“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81]“心疗”作为我国最早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式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医心理学为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启蒙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也涉及到表现艺术治疗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历史上,舞蹈治疗的思想早有记载。正如前文所述,《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昔阴康氏之始,……作为舞而宣导之”的记载。在这里创造、运用舞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精神情绪压抑和筋骨血脉不畅等问题。这一萌芽状态的原始养生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在阴雨连绵、寒冷阴湿的季节,运用舞蹈作为导引干预手段,对百姓进行身心疏导和调节的最早记载之一。另外,古代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的运动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思想家所重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曾强调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82]适宜的运动,对于调节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处于强烈的消极状态时,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宣泄。在运动的过程中,人对外界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会有所增强,同时对于人的心理也起到调节的作用。西方表现艺术治疗领域的舞蹈治疗,与中国古代的舞蹈和运动治疗方法不谋而合,强调通过身体动作上的刺激与表达,来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或身体疾病。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中的想象和畅怀,是一种经由医生分析,通过精辟的道理、畅快的言语,去激发患者的想象,使患者神思畅游,超然于目前的困境,从而使疾病得以治愈的心理疗法。在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七发》中,将想象、畅怀的疗法加以运用和渲染。通过奇特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壮美绚丽的画卷。文章中所应用的想象、畅怀疗法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中有所记录:“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勿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83]通过语言的开导与文辞陶冶,来激发病者的想象,通过驰骋情怀,进而慧悟道理,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强调的也是通过想象的过程,对记忆进行集中,对内在经验进行融合。充分利用积极的想象,将包含其中的意识与潜意识相互整合,并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引起心理的变化,最终改善病情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先人们也发现了音乐具有调解心情、舒经活络、贯通气血的神奇功效。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曾运用音乐来陶冶性情、调整心境。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受到不同的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同时,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为了抒发、表达自己的不同情感和心境,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人们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动人的音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除郁闷的情绪,还可以陶冶人们美好的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高超的歌唱或表演艺术还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和熏陶。正如西方学者保罗·纽姆(Paul Newham)所说:“我们的声音就是自我与感觉的表达。”[84]我们通过歌声可以揣摩出歌唱者的心声,同时听众作为欣赏者,也能被歌者声情并茂的歌声所感染,于是达到双赢的效果。中国古人甚至认为,优美的音乐不仅能使人感到愉悦,就连动物听见也会受到感动。不同的音乐,对于人的情绪的影响亦不同。比如,健康、积极的音乐能给人以正面向上的鼓舞;消极、低俗的靡靡之音,则会使人陷入颓废、悲伤的情绪之中,对于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状态是十分不利的。古人在运用音乐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精妙总结,对于建构中国现代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85]

正如荣格所说,西方的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而东方文化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帮助。[86] 这就为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打下了本土根基,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操支持,也为建立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做好了初始阶段的铺垫。

(二)表现艺术治疗学的现状分析

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疗法在欧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通过艺术治疗的方式,使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内外取得一致与平衡,缓解病人情绪上的冲突,将其不稳定的情绪加以释放,并及时合理地反映个人需要与心理满足。这种以艺术表现的形式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在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并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是医院、监狱、特殊学校,甚至普通学校、养老院等场合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同时成为灾难经历者和目击者的重要心理疗愈辅助方式。但是,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治疗与康复潜力还未被深入挖掘,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特别是在中国的医疗机构,艺术疗法仅仅被当成是语言疗法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肖恩·麦克尼夫(Shaun Mcniff, 1946- )提倡创造出一种在更为多元化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以科学为基础的调查与研究方法。[87]他指出了艺术疗法的优势和魅力,是科学范式所无法实现的,只有治疗师与来访者在不断地互动中才能体验到。他观点表达了大多数临床实践者的期待,他倡导建立以艺术为基础的研究体系,进而发展为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学,进一步作用于生理疾病治疗。这种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学科的建立,服务于人类的心理治疗事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召唤的。

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事业刚刚起步。近年来,中国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过三次。“中国首届表达性心理治疗与心理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4—5日在苏州举行。大会由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大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首次大会邀请到许多国际著名的专家,由美国、日本、奥地利、以色列、瑞典、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六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分享表达性心理治疗和心理剧的实践经验。

首届大会的顺利开展,为2008年8月1—4日在苏州周庄举行的“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奠定了基础。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因而,表达心理治疗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新加坡、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同时还有港、澳、台等地区的专家前来交流表达性心理治疗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本次大会不仅有高质量的论文报告,同时还有数场次的非常精彩的工作坊展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显示了表达性心理治疗的独特魅力。大会主题紧扣“发展表达性艺术治疗,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对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艺术治疗、心理剧、绘画心理治疗、音乐心理治疗等十六个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其中,由任教于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系的副教授赖念华开办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涵融生命的创伤与意义重构”工作坊,较为全面的向参会者介绍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学运用在创伤心理治疗工作的意图与理论基础。其工作坊包括:绘画、角色扮演、心理剧、叙说故事、创作诗歌等方式。通过以上方式来治愈生命中难以言喻的创伤事件,并透过表达性艺术方式让自己重新构建生命意义。[88]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表现艺术治疗方向的研究生也在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刘凤琴的《绘画治疗——敞开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吴晶的《音乐治疗中的动力治疗关系》、郑峰的《浅析舞蹈治疗的基本概念及拉丁舞的治疗作用》和王丛丛的《浅谈戏剧治疗及其在电影中的应用》等论文和报告。

2011年8月6—9日,在苏州又召开了第三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创伤与表达性心理治疗。本次会议涉及到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表达性治疗方法在灾后援助中的应用,来自不同国家的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同时,还涉及到重大的历史创伤课题的研究——关于犹太人集中营生活后的创伤治疗的研究和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创伤治疗研究。本次大会到会注册的海外专家60多人,他们在大会期间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开办、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坊。这三次会议的开展,不仅较为全面的向参会者介绍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学的研究体系,为绝大多数与会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心理咨询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行业在国内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容小视。

此外,第三届国际创造艺术治疗会议,首次于2009年8月15—18日在中国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国奥心理医院、香港人类自然健康工程研究院、北京多维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天赋园智障人士调理康复中心联合举办。此次活动由专业发展高峰论坛,专业研讨及讲座、工作坊介绍,以及融合艺术展演三部分组成。大会对“中医文化与身心艺术治疗应用与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并举办了五感心灵疗愈身心减压工作坊、中华医道与创造艺术治疗讲座、音乐与生理发育藏象基础讲座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活动。会议进一步探讨了中医文化在艺术治疗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表现艺术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表现艺术治疗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大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厦门大学独家首创了表现艺术治疗学专业方向,开始面向海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笔者于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正式招生;与此同时,又在人文学院同时开创了戏剧治疗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面向博士研究生授课。笔者利用在海外学习的八年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先后在民族音乐学、认知音乐学、表演艺术治疗学、戏剧治疗学、仪式与符号治疗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这方面的研究生人才。笔者还从人类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等方面对表现艺术治疗学进行整合性研究,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进行探索。笔者目前开设的《表现艺术治疗学概论》,以及2006—2010年先后开设的《音乐治疗》、《舞蹈与律动治疗》、《戏剧影视治疗》、《美术治疗》、《仪式与符号治疗》等课程深受全校研究生的欢迎,笔者一方面致力于表现艺术治疗学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另一方,也对大学生进行这一领域的普及性教育。

笔者指导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钱陈翔同学的毕业论文《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研究》获得由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中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联合颁发的“2008年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论文”一等奖。首届研究生毕业生刘凤琴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以厦门市自闭症儿童教育中心为例》、吴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的表现性艺术治疗——以厦门市儿童福利院的生理缺陷儿童群体为例》获得评审专家的好评。另一名在读研究生郑峰同学于2010年10月29日,应邀参加由、全国青联、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年高峰论坛”。他提交的论文《创意生活?低碳生活——金融危机下我国民生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初探》,从关注民生健康问题出发,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视角,紧密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较富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一系列观点:“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媒介,对人的健康进行维护”、“用人类智慧和大脑创意创造一种新的健康、低碳生活方式”、“关注民生,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创意、低碳、健康融为一体,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

此外,音乐治疗作为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分支,在中国的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内地的音乐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迅速,并且由早先的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康复,而拓展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牙科、肿瘤科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之中。1988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医生的普凯元编著的《音乐心理学基础》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音乐治疗方面的著作。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音乐界、医学界、心理学界以及医疗器械厂家等单位的112名代表。会议在介绍了“学会”筹备经过及专题发言后,选举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会(32人),并讨论通过了学会章程。会议收到论文36篇,对音乐治疗中的临床实践、基础理论、适应症、治疗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第一届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今后组织联络音乐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的同仁,力争使音乐治疗学为人类防病、治病、康复发挥其应有作用。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从此迅速发展起来。[89]较早的学会会员员单位如精神病医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等,都提供音乐治疗服务。有的医生把音乐与电针灸和电疗结合起来,创造了音乐电针灸仪和音乐电疗仪,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近些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心理咨询与相关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这一学科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90]

第二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学术交流会,于1991年10月24—26日在上海召开。到会人数达100余人,比第一届中国音乐治疗学术交流会有所增加。提交的会议论文50余篇,其中关于精神病的音乐治疗论文27篇、心身疾病的音乐治疗论文2篇、音乐电疗8篇、音乐与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相结合以及音乐气功养生方面的4篇、对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的1篇、基础研究6篇、译文及其它方面的6篇。论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比第一届会议有所提高。会议期间还有物理学家、数学家、声学专家等作了音乐治疗与科技发展方面的专题报告。[91]

第三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10月12日—15日在青岛第二疗养院召开。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人。这次学术会议收到论文共81篇。学术交流会上除了论文交流外,还安排了专家讲座和专题报告。这次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和专家报告,从数量上和学术领域的扩展方面都较前两届会议有所提高,也有一些很有影响的综合性医院派人参加,与前两届相比,参加会议的医护人员范围有所扩大,音乐治疗从精神科专业医院走向综合医院,说明了该学科在医学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中,首次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和优秀录音录像带,并给予奖励。评奖活动在鼓励和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对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2]中国音乐治疗学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举办了两次全国音乐治疗骨干培训班,6次中美音乐治疗讲习班,召开了9届学术年会,出版了音乐治疗丛书和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翻译了美国音乐治疗师手册。1996年由副理事长张鸿懿教授带领的14人代表团出席了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8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张鸿懿教授代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以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理事国的代表身份出席了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

1997年,留美归国的高天教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并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治疗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2003年6月,高天到台湾进行两周的私人访问,参访了台湾音乐治疗服务机构,与台湾治疗师对话,交换心得,讨论海峡两岸音乐治疗的学科教育问题,推广两岸交流的可行性,并开启了两岸音乐治疗学科互动的大门。同年9月他为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

此外,首届国际音乐心理治疗高峰论坛暨音乐想象(中国)协会成立大会,于2009年8月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来自美国、香港及大陆的多位著名音乐治疗专家出席论坛并进行演讲。共同探讨了国内外最新音乐心理治疗发展的动态,以及如何加强国内外音乐治疗领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发展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与方法等。为中外音乐治疗界、心理学界,热爱音乐治疗事业的个人、学校和机关、团体等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实操经验、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的平台。

在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方向。中中央音乐学院于1997年成立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上海音乐学院的音教系成立于1997年,于2008年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上海音乐学院注重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发展,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见习与实习,充分积累实践经验。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方向于2004年建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并设有音乐治疗教研室。该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合格毕业生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另外,江西中医学院在近年来也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是全国率先设置该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支持并有意把音乐治疗学科建成我国一流的音乐治疗教育、科研、临床及音乐特殊教育创新基地,成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为临床和科研服务。该中心建有音乐治疗室、音乐治疗研究室、音乐心理催眠治疗室、音乐欣赏体验室等。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音乐治疗临床实践教育。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声乐、钢琴、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基础、音乐治疗技术与方法、歌唱医学与嗓音保健、音乐分析、歌曲写作与编配、现代音乐技术与应用、合唱指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中(西)医基础、舞蹈与瑜珈、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对符合毕业资格的学生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93]

有关音乐治疗的工作坊在近些年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中,首届中英音乐治疗工作坊,于2009年4月,在成都、昆明举行。由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音乐治疗专家海伦(Helen Odell-Miller)教授和阿梅利亚(Susan Amelia Oldfield)教授来成都和昆明作主讲导师。同时,邀请四川大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专家胡冰霜教授,以及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家吕建国教授(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担任工作坊翻译。为中国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医疗工作者和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音乐治疗方向主要面向医院、康复中心、疗养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救助站以及工矿企业等单位输送人才。担任音乐治疗师、音乐教师、音乐特殊教师、心理咨询师、嗓音保健、艺术管理工作者,以及应用音乐艺术教育和科研等相关工作。

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在中国大陆也有所开展。绘画治疗作为表现艺术治疗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真正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龚鉥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艺术心理治疗》一文,这是我国较早的一篇绘画艺术治疗方面的研究文章。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西方心理学理论影响的扩大,美术(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新局面,比如,心理学学者孟沛欣是我国较早专注于绘画艺术治疗的专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她开设的课程主要涉及艺术心理、艺术发展心理、艺术治疗概论等方面,并针对在校学生建立了艺术治疗工作室,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走出困境。她还在全国各地举办工作坊,将绘画艺术治疗拓展到了网络成瘾治疗及企业管理培训等领域。

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Sandy therapy),兼具戏剧治疗和美术治疗特征。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人们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心灵回归的途径,进而在沙盘治疗中将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进行调适、化解。2010年5月28—30日,在西安举行了以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为主讲导师的陕西省首届沙盘游戏治疗技术研讨会。同年4月6日,由14名高校老师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小组走进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玩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既提供了可视和观察的载体,也是将心灵问题通过意象呈现出来的媒介,同时还是安全可靠的心理疏导工具,为青少年提供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无声的心灵工作室里,孩子较少自我防御,勿需多说话,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福利院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因为亲人的分离,带有不可避免的心理创伤,是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特别的关爱的。沙盘游戏作为趣味性很强的表现艺术治疗方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在沙子上摆放自己感兴趣的沙具模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由此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辅导和健康维护。

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后来逐渐被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所了解、学习和应用。在近20年内,先后邀请了多国学者进行心理剧、心理剧治疗自杀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心理剧基本技术等专题教学与培训。与此同时,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先后将心理剧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临床治疗实践中。也有人将心理剧的角色扮演方法应用到学校的外语、语文、医学等学科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禁毒教育中。资深心理剧指导师萧晴,致力于将西方经典心理剧技术,与东方哲学、医学理论加以融合贯通,并将其运用在咨询、辅导实务中,以阴阳五行生克之理与心理剧手法相结合,促进治疗对象的身、心、灵整合一体、人际关系和谐顺畅,并力求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中国心理剧的初步发展,在有效地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近20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学逐渐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表现艺术治疗的职业化在英、美等国家的快速发展趋势更为显著,并为这一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的机遇。但是作为表现艺术治疗的研究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表现艺术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古已有之,但是是否能够被正式承认为一种科学完善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努力,这一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较短暂、临床经验积累还远远不够。因此,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治疗学科,其科学性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仍不够成熟,社会大众对其仍然存在诸多疑问。这也需要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加强合作,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组成由艺术、心理学、医学(尤其是中医)、社会工作者等加盟的综合性的攻关团队,在这一学科基础性的构建与实施方面加大力度。

(三)表现艺术治疗学的未来思考

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表达性心理治疗学的一个分支,虽然学科历史并不长,但是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救治作用却从很早就开始了。崇尚自由的艺术与严谨科学的治疗相结合,并融合创造性和体验性于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使得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发展显得丰富多彩而又自成一体。正因如此,表现艺术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心理治疗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医学功效。艺术元素和艺术创作手段的加盟,为临床医学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可能性。表现艺术治疗功能、意义和作用的充分挖掘,为人类身心健康维护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近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学已经在心理健康维护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学科逐步确立和深入发展,我们更应该对该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更加全面的实践。

在艺术疗法的研究方式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以艺术本身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前,临床治疗师和理论研究者要拓展艺术疗法研究,就必须尽可能地与科学标准的研究范式对接。[94]只有这样,在表现艺术治疗研究领域中才能获得更多学术上的共识。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融入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加上接受治疗者的症状与群体的多样性,这使得对艺术过程及艺术作品的量化,成为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表现艺术治疗学的科学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评估和诊断结果的是否标准化问题、能否用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表现艺术治疗学的临床实验、艺术治疗师的培养和教育教学问题等等,依然还未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表现艺术治疗学是在欧美文化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其如何本土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这也需要我们对该学科本土化发展问题进行审慎思考和小心探索。笔者认为:

首先,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表现艺术治疗学领域的诸多项目培训在国内还很缺乏或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国开设更多的培训基地,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特色培训基地。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表现艺术治疗师作为一个颇具理论素养的医学工作者,需要以扎实、牢固的理论做支撑。例如,在心理剧治疗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各种疗法,所以学员要先学习团体心理剧、家庭心理剧、个人心理剧等流派的实操经验,并加强与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学习、掌握和运用。同时,表现艺术治疗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足够的临床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肖恩·麦克尼夫曾经极力主张:创造性艺术治疗师应该要重新回到艺术工作室中,因为那里是从事艺术探索和去扩展艺术的天然场所。[95]这里所提到的艺术工作室便是艺术治疗师进行实践的场所,通过实际的研究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艺术对病人本身蜕变的功效和作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治疗协会以及国内的表现艺术治疗专业课程的开设,都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构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和生态环境。

其次,要经常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不仅要与国内表现艺术治疗师和学者相互沟通,也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常规流。保持与与国内同行进行定期沟通和学术交流,极其有利于学科的稳健发展;同时,现代的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个学科,是一个首先建立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学科,国外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学专业的教学标准和培养目标,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设置的,并按照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要求标准开设课程,力图培养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合格音乐治疗师。[96]国内学术界同行之间要建立直接通畅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以方便学术交流,同时也要与国外学术权威机构建立正常往来关系,及时获得最新科研信息、跟踪最新科研动态、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以戏剧治疗为例,它作为诞生于西方的表现性治疗方法之一,从古希腊开始,就开始利用戏剧表演过程进行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健康维护。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人开始重视剧场内戏剧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治疗性特质和功效,最后才建立起包含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与戏剧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治疗体系与方法。当西方戏剧治疗理论与方法进入我国时,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然后才能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遗产资源,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真正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最后,十分值得学者们注意的是,表现艺术治疗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作为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师或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资源,进而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学科体系。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传统的、与现代表现艺术治疗方式紧密相关的古老文献和传统医术自生自灭、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之中,至今留存于民间或文献记载中的信息和资料,需要大批专业人员进行挖掘、整理和翻译,但是,现在这一领域年轻的学习者和从业者中很少有人愿意致力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研究,亦不愿意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到民间田野中去深入实际考察。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和观念,已经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荡然无存了。但是在公元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详细的关于音乐与治疗、艺术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记载。比如,《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和《礼记·乐记》。其实,很多现实中的表现艺术治疗的临床案例都是深受一定时空背景下文化因素的直接影响和主导的,脱离了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真正意义上的表现艺术治疗是难以成立的。这样就不能死搬硬套、单纯地借助国外的技术和方法,我们需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造适合中国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方法。就以中国儿童音乐治疗为例来说,其方法和结果取决于儿童自身的家庭教育环境、音乐治疗师的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一部电影《刮痧》就足以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治疗的不同态度与行为。随着高等音乐院校、医学院校音乐治疗专业学生陆续毕业,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音乐治疗师缺乏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缓解,但真正长期深入儿童音乐治疗机构进行深入实践的音乐治疗师,仍然十分缺乏。正如陈莞在《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中提到的,在国内音乐治疗发展状况初期,儿童音乐治疗师既不可以坐以待毙,也不可以夜郎自大。中国儿童音乐治疗师需要在学习国际音乐治疗先进体系上下工夫,并结合国内儿童音乐治疗发展现状,进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97]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比较文学硕士、咨询心理学博士的龚鉥,在其留学期间拥有了心理剧导演和训练师的资格,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集体心理治疗学会(ASGPP)执行委员及考试委员。龚鉥将中国医学和西方心理治疗结合并发展出其个人的“易术”心理治疗方法,获得了2000年度美国“传统医学杰出成就奖”。在会议期间,展示了他的“转化冲突为户主合作与相互尊重的正向力量”工作坊,深受广大与会者的好评。

表现艺术治疗学,既有其医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源,又有人文科学的背景作为支撑。作为诞生于美国、以欧美文化为人文根基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学科的基础建设上多下功夫,少走弯路。我们不仅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和积累,还要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之路。表现艺术治疗学一定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结 语

当富有美学特征的艺术元素与治疗学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它在人类心灵健康的治疗与维护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奥特利(Keith Oatley)将“疗愈”(healing)一词的概念和它的语源来源相联系:“疗愈”(healing) ——“强健”(hale)——“完整”(whole)。他认为:治疗“让自我和关系变得比较完整,而不是一些片段的组合。”他充分了解“完整性”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98]古代的人们在治疗的实践中把灵魂与身体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灵魂与身体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即使是身体本身也被认为是充满生气而富有灵性的。儒、道文化对于中医心理学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医学亦十分重视身心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前文所述,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必然具有创作(poiesis)、回应世界苦难和自我塑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实施和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都可以在表现性艺术治疗的操作实务中得以实现。许多人在接触这门学科之前都误认为表现艺术治疗学就是以艺术媒介为手段,去取得一些言语心理治疗无法达到的辅助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专业的表现艺术治疗师相信:艺术所蕴含的生命的美本身就有治疗的力量,它所产生的力量和奇迹是计量指标所无法测算的。

治疗的功能与作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在远古时期,还是在现代社会,从人一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需要疗愈以减轻痛苦。实际上,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物理生物医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才开始相对地发达起来。身心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意在使治疗的实践能够关注生命存在的所有维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手段具有重要的“融通”作用,它同时包含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将各种艺术治疗,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艺术)、戏剧、说故事、诗、即兴写作等,总称为“表现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它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心灵的一种声音,都是心灵外化表现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能力与技术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都能够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独立性。[99]近年来,关于心理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的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与之平行发展的是治疗实务和实操技术的进步与改变。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找新的方法,整合新的方案来疗愈身心患有疾病的人。表现艺术治疗学深受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象征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的影响,不断地在相关的各种心理学领域中汲取营养。这种实验和创新精神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治疗的认识和看法,透过表现艺术治疗的工作坊,参与者可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进而超越自我,解决积压已久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获得个人心灵上的康复、痊愈、成长和完善。本文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探索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试图向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表现艺术治疗实务操作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为相关艺术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以造福于身心受到困扰的个人和群体,有利于个人或群体身心健康的治疗与保健。列维(Stephen Levine,1937-)强调,表现艺术治疗学强调身体的表现。身体的表现包含了跳舞、唱歌、音乐、绘画、雕刻、戏剧表演及文学作品朗读等。这些艺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活动肢体、丰富想象、强化呼吸。治疗的力量在于“表现生命的遗憾与恐怖,彰显流亡生活的价值感。如果我们加速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将受到神的祝福、得到平安与喜乐。”[1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摆到我们的面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维护人民大众的健康利益,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人类不良行为的破坏,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那些灾难的受害者来说,他们的身心已经处于失衡和分离的状态,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困扰和危害。因此,如何去促进个人和群体身心发展的健康正常,如何更好地处理灾害受难人群的心理秩序重建等问题,救治和维护工作已经十分迫切。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的表现艺术治疗学有机结合,如何在中国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创立与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民生健康、生命救治和身心保健工作与事业快速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全文完]

[参 考 文 献]

[76]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04.

[77]Richard Wilhelm,Cary Baynes & Joan Brown.The I Ching,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pxvi-xvii.

[78]Carl Gustav Jung. & Wilhelm Richard.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p141-144.

[79]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24.

[80]郝志《中医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81]崔正、彭雪艳.中国传统心理疗法应用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8(10):1354.

[82]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9.

[83]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626.

[84]Stephen K.Levine,& Ellen G.Levine.Foundations of Expressive Arts Therapy: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London:Jessica Kingsley,1999:p109.

[85]赵传栋.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概论[M].北京:艺苑出版社,2004:303-307.

[86]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8.

[87]Shaun McNiff.Art-based Research,London:Jessica Kingsley,c1998:15.

[88]赖念华.表达性艺术治疗——涵融生命的创伤与意义重构[J].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50.

[89]孙建英.1989年重要音乐活动[J].中国音乐年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40.

[90]张伯华、刘天起、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01-302.

[91]张鸿懿.音乐治疗在中国[J].中国音乐年鉴,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223.

[92]于红.我国音乐治疗现状[J].中国音乐年鉴,郑州:大象出版社,1995:177.

[93]江西中医学院2009年音乐学(音乐治疗)专业招生简章,.2011年11月23日,10:30.

[94]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7-88.

[95]Shaun McNiff.Art-based Research,London: Jessica Kingsley,c1998:p36.

[96]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8:16.

[97]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

[98]Keith Oatley.Selves in Re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and Groups,London:Methuen,1984:p2.

[99]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

[100]Stephen K.Levine.Poiesis:The Language of Psychology and Speech of the Soul.London:Jessica Kingsley.1997:120-131.

Dimens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Zhou Xian-bao

Abstract: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s a modern disciplin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it is the attempted remedi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by the use of all kinds of art media including music,dance,drama and painting,etc.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establishing,origin,and China’s culture background.

英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有无中国哲学,这一问题在近代西方学术东渐中凸显。在西方强势背景下,有的人怀疑、否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判断中国有无哲学,就看哲学如何定义和确定哲学的标准是什么。中西哲学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不可因为不能完全对应、符合,而否认中国哲学的客观存在和独特价值。牟宗三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既鲜与西方相合,自不能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定取舍。若以逻辑与知识论的观点看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哲学根本没有这些,至少可以说贫乏极了。若以此断定中国没有哲学,那是自己太狭陋。中国有没有哲学,这问题甚易澄清。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西方著名学者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对其独特价值进行了赞扬和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史华慈和安乐哲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西方之智慧》就暗含了对东方中国哲学的肯定。史华慈认为中国的哲学智慧价值很大,“中国儒家、道家和墨家兴起,都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倾向’,‘一种追问和反思’,‘以及出现了新的积极的视野和通见’”。史华慈在他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说:“和古希腊的思想一样,中国古代思想并没有对古代文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单一的回答……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可能出现某种普世性的属于整个人类的论域。”安乐哲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他的《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对世界哲学的贡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他谈到:“儒学对于人类经验有其独立的视野,儒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西方伦理学传统之外的另一选择。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这个理念非常健康,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

当代美国学者承认中国哲学并出版了大批研究著作,例如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孟旦的《早期中国“人”的观念》、郝大维和安乐哲的《通过孔子而思》、牟复礼的《中国思想之渊源》、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狄百瑞的儒家的困境境》等,积极推动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传播。如果中国人不承认有中国哲学,是奴性和败类的表现。由于中国近代长期作为殖民地,西方哲学有霸道的话语权,使一些人产生了自卑和崇洋心理,丧失了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甚至自甘堕落,失去了学术和人格上的独立和尊严。牟宗三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东西方都应互相尊重平视,藉以调整、充实、并滋润其文化生命……中国人少数不肖之徒,若再抵死糟蹋自己,不自爱重,那只可说是其买办之奴性已成,自甘卑贱,这只是中国之败类。”

二、中西哲学的差异

中国哲学的学术(学问)有自己关注的话题、重点、体系、内在标准、研究方法,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来衡量。中西哲学的文化背景、服务对象差别很大。西方哲学是在古希腊上层贵族大雅之堂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家则面向社会大众,试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芸芸众生;西方哲学强调严格的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可能掌握和领悟,中国哲学则强调日常生活,关注世俗层面的接人待物、“洒扫应对”的感悟和智慧运用,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语)、“满街都是圣人”(朱熹、王阳明、王艮都有此说法)。例如,惠能从舂米、种菜、扫地等打杂事务中脱颖而出成为禅宗六祖,就是典型代表。在谈到中西哲学的差异时,梁启超说得好:“所谓西洋哲学,那才真是贵族的、少数人爱智娱乐的工具。研究宇宙来源,上帝存否,惟有少数贵族,才能领悟得到。晚近虽力求普遍,渐变平常,但是终未做到。儒家道术,因为笼罩力大,一般民众的心理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所以研究儒家道术,不单看大学者的著述及其理论,并且要看政治上社会上所受他的影响。”[5]18中西哲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差异明显。西方哲学讲究知识论、逻辑学、真理观,中国哲学强调人生观、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国哲学面向人生和社会,希望能够指点迷津、安心立命,西方主流哲学则在逻辑上十分讲究,强调纯粹知识的推演,不甚干预世俗的生活。梁启超考察西洋文化,对此有深刻认识:“西洋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论趋重到论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彻头彻尾都是为‘求知’起见。所以他们这派学问称为‘爱智学’,诚属恰当。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5]4对中西哲学的差别,不同角度的概括一直持续,各有千秋。

李艳辉认为:“西方人讲‘用脑’,中国人讲‘用心’;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直观和体悟;西方人讲天人二分,中国人讲天人合一;等等。”[6]中国哲学的三大派别儒释道都关注生命之学,成为中西哲学差异的又一个方面。中国哲学历来一直主张“生民为本”,《周易》强调“生生之为大德”。儒家提倡君子之道在于利于苍生,墨家主张兼爱之道在于利天下,道家探讨自然之道希望人生自在、浪漫、逍遥,都着眼于生生不息。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儒释道三教是讲中国哲学所必须首先注意与了解的。二千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文化生命的最高层心灵,都是集中在这里表现。对于这方面没有兴趣,便不必讲中国哲学。对于‘生命’为中心的学问没有相应的心灵,当然亦不会了解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在中国哲学里选择合乎西方哲学的题材与问题,那将是很失望的,亦是莫大的愚蠢与最大的不敬。”[1]3中西哲学研究的内容不同点甚多。梁启超和傅斯年认为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并且移植、界定“中国哲学”,是简单地将西方学问搬到中国,缺乏对应的内容,实在不妥,值得反思。傅斯年1928年所作《战国子家叙论》略云:“‘斐洛苏非(philosophy)’,译言爱智之义……像苏格拉底那样的爱智论,诸子以及宋明理学是有的;像柏拉图所举的问题,中土至多不过有一部分,或不及半;像亚里斯多德那样竟全没有……拿诸子名家理学各题目与希腊和西洋近代哲学各题目比,不相干者如此之多,相干者如此之少,则知汉土思想中原无严格意的斐洛苏非一科,‘中国哲学’一个名词本是日本人的贱制品。”[7]中西哲学的文化背景、侧重点等差异,要求我们注重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采取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用中国语言,突出中国风格,讲究中国习惯。例如,中国古代的书信、游记、对话、会谈等,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现在看来仍然属于珍贵的学术成果,起码是重要的学术线索,按照今天西方严格的学术论文、著作规范要求,它们肯定被排除在学术领域之外。现在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往往固定化、“八股化”,例如:论文要求有“引论———正文———结论”,排除了“文无定法”的独特的、多样化风格;哲学硕士论文一般要求在2万字以上,即使言之无物也要拼凑达标。

仅以字数标准,古代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仅仅五千言,现在很难符合本科毕业论文字数要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的做法,似乎是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但却忽视、取消了学术生态的多样化,更奢谈中国特色了。假如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也严格按照这样的统一规范衡量对待,更无所谓“百花齐放”,也许就没有读者和观众了。目前学术刊物的发行危机和读者的流失,不能说与此无关。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告诉人们,不应该与西方哲学简单比附或者生搬硬套,更不应该唯西方哲学和学术规范为尊。石峻认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他评论黄子通的《儒道两家哲学系统》一书,指出中国哲学“研究基本概念或基本名词的时候,切不可用外国的概念或者外国的名词来比附……用西洋的套子去套,或者把中西绝对不同的名词,活剥生吞地等同起来,于是乎对于中国哲学生了许多误解”[8]。

余纪元认为:“通常当我们说不要把西方的哲学概念强加于中国的古典思想时,其实是指不要把西方的某种哲学概念(一般是指占统治地位的分析哲学)做框架。……中国哲学的自身理性虽然与西方主流哲学传统相悖,却与后现代诸多流派的视角相吻合。”[9]34-35其实,西方学者承认、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越来越强调“中国式”了,他们进行中国哲学研究,开始尊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了。例如,美国的“君子”一词的翻译就有10多种,争论不休,常见的gentleman的翻译以西方“绅士”为参照,方便了理解,但这是以西方来解读中国,有不少不恰当的地方,例如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纯粹是以道德情操作为衡量标准的,不是以“绅士”的地位、爵位衡量的;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君子”讲究男女有别,不像西方“绅士”那样要为女士献殷勤、做奴仆。为还原中国哲学并进行地道的表达,避免歧义,现在流行的一种翻译,就是按照“君子”一词的汉语发音翻译成junzi或者Chun-tsze。近年来,西方“汉学”到“中国学”的概念演变,也表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研究方法的转变,尊重文化的独特性,平等地进行研究和交流。柯文认为,“西方中心论”实质上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而“种族中心主义”必然导致对儒学的歪曲,应该从“西方中心论”转变到“中国中心论”,这样一方面是尊重,另一方面的确是研究主题、对象与方法的需要。他说:“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方冲击之后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最严重的问题一直是由于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歪曲。”[10]53针对这种弊端,他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上述三种儒学观的“中国中心观”。对于这种新的研究模式,柯文指出应该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柯文解释道:“我使用‘中国中心’一词时绝对无意用它来标志一种无视外界因素,把中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探讨这段历史的取向;当然我也无意恢复古老的‘中国中心主义’,即含有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意思。我是想用‘中国中心’一词来描绘一种研究中国近世史的取向,这种取向力图摆脱从外国输入的衡量历史重要性的准绳,并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件。”

三、中西哲学的共性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应该也必须交流与对话,从而才能推进中西哲学的互动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哲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这是中国哲学研究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承认差异,同时寻找共同点,是东西哲学沟通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学术上存在差异和学术生态的多样性,而放弃比较研究和相互沟通、交流。不同的学术生态的呈现是正常现象的反映,显示了不同国家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和魅力。近代西方的学科分门别类,强调分析,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大趋势。蔡元培即用近代学科观念来看待中国经学、史学及诸子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近代的阐释:“是故《书》为历史学,《春秋》为政治学,《礼》为伦理学,《乐》为美术学,《诗》亦美术学。而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以至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则赅心理、伦理及理学,皆道学专科也。《易》如今之纯正哲学,则通科也。”[11]应该将中西哲学的共性和个性加以分别,进行综合、贯通研究,避免过分极端、自说自话、各自为政的做法。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如果过于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不主动与西方哲学交流,就容易孤芳自赏,中西哲学对话就可能出现障碍,西方主流分析哲学就会更有理由不把中国哲学当作真正的哲学看待。德国的中国学家罗哲海指出,中国哲学具有重要价值,需要在现代西方进行整合,加以思想的中西贯通、重建和利用,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和世界。“中国哲学具有一种不仅对于中国本身、而且对西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无论对中国人或西方人而言,古代中国的伦理学并非只是文献学上的课题,而是一个与伦理学本身关系重大的议题。这样一种议题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论———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可以称做‘重构’”[12]。对待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中西学者殊途同归,已经成为共识。学界大多数人主张应该一方面切实地按照中国文献的经典进行诠释,认真对待原始文本,另一方面需要站在当代的理论高度进行审视,挖掘、发现其现实价值和问题,加以合理运用。刘笑敢在《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注释、诠释,还是创构?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是“以中释中”还是“以西释中”?值得深入反思[13]。依据经典进行认真研究,挖掘其价值,是应有的正确路径。

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在《通过孔子而思》中指出,客观地再现孔子哲学的真实情况,才能发现儒家的重要价值,促进世界哲学研究的活跃:“我们希望,通过展现孔子思想最具活力的那些层面,我们的工作会推动某种思想过程的形成,该过程不仅对于孔子思想来说是真实的;而且,对于重新体认哲学活动本质与功能这两个层面的价值也将会有所贡献”[14]。中西哲学的互动,其路径可以由西到东,也可以由东到西。即是说,可以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儒家思想,或用中国哲学的范畴来分析西方思想,从而发现两者的相似、相同之处。例如,分析哲学家赫尔伯特•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可谓其中的代表,他用西方哲学来解读孔子;而用东方儒家思想来反思西方哲学,从而发现两者的差异的著名汉学家郝大维和安乐哲的《通过孔子而思》,就是这一方法的典范。他们的目的,都是在中西哲学之间架通桥梁。仅仅从单一的、固定的西方维度看待中国哲学,是片面的和危险的。在西方哲学强势的情况下,中国哲学目前在世界上显得弱势,但是中国哲学作为浓缩的中国精神对复兴中华文化有独特的意义,应该得到比较多的关照,特别是方法上应该更新,尤其是打破“西方主宰论”。刘笑敢认为机械地照搬西方哲学体系和方法,甚至全盘西化来研究中国哲学,是生搬硬套,会带来很多问题,即“借用现成的西方哲学概念来定义和解释中国传统思想之术语所难以避免的枘凿不合的现象”[15]。中国文化背景和文本,需要还原其真实的场景才能再现鲜活的内涵,儒的含义理解就应该这样。美国学者齐思敏在其《物质道德:古代中国的伦理和身体》一书中指出,要认识中国哲学思想,文本应该回到中国场景,运用中国语言,才能真正明白。例如,就“儒”来说,用“Ru”来指称先秦的儒,比用“Confucian”更加准确。在他看来,先秦时期“儒”指的是一群以使用古代礼仪文化知识为生的人,孔子虽然是这群人的最杰出代表,但是这些人并不一定就是孔子的直接追随者,不同的儒生有着不同的礼仪传统,所以才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16]。中西文化需要认识差别、求同存异、加强对话沟通。作为哲学,中西都有共性,强调宇宙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探讨认识论、真理论、方法论,引导人类精神,追求价值理想。“形上学的途径,也就是哲学的途径”[17]。方东美指出:“中国哲人乃自辟畦径,独创典型,孕育出别具一格之形上学体系。”[18]西方哲学传统在于二分法,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我的两极对立,进行分析、细化、解剖,不适合中国哲学的境界。“中国哲学一向不用二分法以形成对立矛盾,却总要透视一切境界,求里面广大的纵之而通、横之而通,藉《周易》的名词,就是要造成一个‘旁通的系统’”[19]。这样的见解,不仅仅适合于我们认识中外哲学的差异,而且也是我们寻求中外哲学联通的妙计。

总之,我们认为中西学术存在差异,务必有清楚的认识:文化背景、探讨主题、方法运用、学术规范、理想境界等不同,不能以西方代替中国,生搬硬套。我们过去的研究,往往忽视中国哲学或者学术的独特性,这样的教训务必记取。同时,中西学术有必要加以沟通,寻求共同点(相似处),借鉴有效方法进行文化交流,此乃顺应世界学术互动发展的应当举动。

上一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下一篇: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