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04:21:14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48-0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开发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递。这其中当然既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

一、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导入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文化使者”的英语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更要挖掘教材里所涵盖的中西方文化词汇及讯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在教授《新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

1.通过列举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导入中国文化。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与所教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来阐释其含义及用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讲授第一册11单元“project”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词,如“Anti-Poverty Project(扶贫工程)”“Hope Project(希望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灵活运用;第一册5单元“harmony”的讲解可以结合“harmonious society(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出单词的各类词形变化;再例如结合“Go-West Campaign(西部开发战略)”阐释第一册6单元的“campaign”。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习得中国文化专有词的英译,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词汇积累,一举两得。

2.通过中西方文化特殊含义词的对比导入中国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应该针对中西方文化对相同词汇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用法进行对比阐释。比如,在第二册1单元Food and Culture中,狗被西方人看成是人类的朋友及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从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及“lucky dog(幸运儿)”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狗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许多词语中,如“running dog(走狗)”“mangy dog(癞皮狗)”等,狗常被赋予消极、贬低的意味。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扩大词汇及文化含义讲解。如蝙蝠,由于其发音与中国的“福”字相同,所以蝙蝠被认为能带来好运,而西方人常用“as blind as bat”“as crazy as bat”来贬低、诋毁他人。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与课文相关的各种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

1.角色扮演。以第一册3单元Special Taboos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数字13的特定含义进行展开讲解,可以结合中西方对于不同数字的不同理解,引入中国文化。数字13在英语当中是“坏运气”的代名词,正如在中国,数字4因为与汉语的“死”同音,所以成为了中国人的忌讳用语。相反,数字7在英语中意味着重生,因此七喜饮料“seven-up”在国外十分受欢迎,正如在中国数字6和数字9分别代表了“顺利(smooth going)”和“长久(everlasting)”,数字8意味着“发财(make a fortune)”,这些数字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幸运数字。其次,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景模式,根据对不同数字的中西方理解差异,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制成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此类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语言的应用技能。

2.话题讨论。以第三册12单元Food for Thought为例,针对文章中提出的西方快餐食品,如“hamburger(汉堡)”“pizza(披萨饼)”“Italian sausage(意大利火腿)”等,教师首先要逐一讲解让学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中国美食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的英语表达。如“馒头-steamed buns”“凉面-cold noodles”“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糖葫芦-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等。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设定话题(对中国传统美食与西方快餐文化进行对比,哪种更健康,更喜欢哪种)进行讨论。限定时间为5分钟,然后选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这种话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的英语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唤起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结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其文化对比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积极设计课堂文化教学环节,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文化敏感度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景菊.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7).

[2]祝丹.谈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姬京彤,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J]中美英语教学,2005(3).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2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对我国对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是必要的。本文从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而从教材鳊写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地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1990年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文化部外文出版社发行局局长的林戊荪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我们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但要做好中译英工作,不但要掌握外语,还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汉语修养和扩大对祖国的文化的了解.,。从字面上看这是对翻译工作者说的话。事实上这番话适同于所有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都无法避免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把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融入于跨文化对话中,外语工作者就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学之余,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平等对待和传播中西文化,追求文化的双重性,突出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在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冲突时,引导学匀‘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目的语文化与母语共融时,懂得如何为他国利益服务。在工作中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意识。

    五、结语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许多国外人士崇仰的。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在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的,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大纲到课程总体目标的实施及培养合格外语人才方面上,极少甚至不曾与母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学生有语文课本和中文阅读,但都与英语教学脱离,没有把母国文化教育渗入或者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去。

(一)让英语适合中国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该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其言语的方式、内容和术语都是西方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这门大量接触西方思维和文化的项目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清醒的、理智的头脑对待西方文化,对其影响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二)减轻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缺乏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的交互贯通。最为典型的影响是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阻力和学生对英语语言习惯的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认识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与改革,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趋向于时代化,对文化冲突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人和融会贯通,本着加强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四、构建适宜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思想上的准备

以前我们要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趋势的增强,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使英语学习中多掺入中国文化,形成具有英语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学模式一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1、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正面影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广为传颂。而且还应具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大中国延续至今的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国人,在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谈话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导致对方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时,都会认为是中国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这肯定是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方交流中,双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应该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问题,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准备

我们在外语教学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三)器材上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动性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素材和课堂交流环节,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将学生的意愿加入到课堂内容的改变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动性改进,促成教学双方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

2、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更加重视富含中国文化知识的书籍和资料的管理和引进,不仅要有诸如《史记》、《诗经》、《孟子》这样的古典作品,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和说明性的书籍,以及含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扩展的一些书籍作品,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使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更加顺利,使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英语教学更加有力地发展。

3、网络的开放性应用

网络信息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然后将加工后的信息专门整理在教师的个人网站或学校的相关站点上供学生浏览、查找相关内容和下载文件。这样能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同龄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环境,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4

论文摘要: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导入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用英语恰当地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时遇到障碍,使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实现。文章在回顾文化教学的基础上,论述在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汉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在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承载并象征着文化现实,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既然语言和与其相关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授一种语言就不可避免地会教授其相关文化,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我国的外语教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意义。学习者死记硬背、模仿学习、机械训练、句型练习,结果导致许多人语言交际能力差。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最新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也传人中国。交际教学法把意义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而意义的表达受某种文化规范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法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了。但是阅读了许多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章以后不难发现,我国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在充分肯定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忽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现状

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选用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对外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人们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人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而很少涉及母语文化,使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从丛外语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 /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习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滔滔不绝,而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实效。

三、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汉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兼容并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新疆高校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基本前提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即培养学生成功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交际,而完全失去自我文化的交际就变成了单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在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进程中,精通英语的少数民族人才将起到重要的“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英语课,可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英语为工具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知识型劳动者,进而促进整个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段时期的交流主要是单向的外国文化导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世界各个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兴趣,必然扩展到对文化的兴趣,必然要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问题提出迫切要求。在这个大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人,也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这种跨文化交际既有可能因为彼此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失误,也有可能因为不会使用外语进行本土文化表述而导致交际中断。如果牺牲中国文化而促进了西方文化,仍然会造成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比以往因缺乏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要严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在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的同时还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生作相应的中西文化对比,使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本质和表象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获得比较探刻的了解,这是成功交际的前提。在具体的交际中,还必须懂得合理运用目的语文化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需要恰当得体地向对方解释和介绍母语文化的内涵。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更好地习得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就谈不上学好外语。我国翻译界的老前辈的治学经历已经最好地证明了这一事实。他们把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与个人人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他们杰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外语人才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者过多地关注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却往往忽略了母语文化还可以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中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有效地排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充分发挥它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知识来促进英语学习中有共性的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学习者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一方面文化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我们进行语言与文化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有助于我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收人一些体现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语言项目,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三)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必要手段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异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人我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显要大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文化空间正在被慢慢地渗透,它也正在改变着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这远比一场实际的战争要可怕。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形成了一种轻视乃至忽略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面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在外语教学中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新疆本土文化,应该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要使外语教学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注重培养和强化文化的平等交流意识即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英美社会文化统治的工具,或者染上民族优越的特征。季羡林先生提出,“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显示出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在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在西方文化、汉文化以及新疆本土文化之间的对比学习,实现学生对多元文化更广、更深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文化教学时还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要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形成一种轻视乃至忽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防止盲目崇洋和完全西化,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沟通交往的桥梁。

(四)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必要手段

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让他们理解祖国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兄弟姐妹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共同缔造的;要警惕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四、外语教学中融合母语文化的主要方法

(一)融合法

将语言材料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的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的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东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时如果遇到介绍西方国家的某种文化现象时要举一反三地从自己的母语文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和对比,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比较法

这一方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文化敏感性。教师在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这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实践法

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看英文录像和电影、幻灯片,观察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交际习惯,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做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民情、文化概况并与中国相比较。让学生了解导致这些异同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它们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做到对本民族文化既不夜郎自大,也不轻易自卑,对目的语文化也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合格的中西方文化传递的使者。

(四)文化讲座或文化讨论

文化讲座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主题分类和归纳来介绍、分析和解释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和特征。在文化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他们的作用是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对某个文化专题进行有步骤的、面对面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的理解。文化讲座或文化讨论能否在文化教学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如果一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多选择文化讨论的形式;如果学生过于拘谨,不善言谈,教师可以采用文化讲座的形式,但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结论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5

关键词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3

0 引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大胆引进世界优秀成果外,还必须将我国文化产业推向世界。这就需要搭建世界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实现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新的文化滋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要搭建这一平台就要选择和依靠恰当的语言载体。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门国际语言,再加上其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英语责无旁贷地成为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平台的不二之选。用英语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表达,将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辐射力和同化力。鉴于此,要切实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其意义十分重大,值得学界仔细梳理与探究。

1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界定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指那些既懂文化产业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和职业交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此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掌握文化产业专业知技能和通晓行业规范与习惯是该类人才的首要职业素养,具备英语语言技能是该职业素养在国际舞台得以充分展现的保证。要培养此类人才,绝不可能通过将文化产业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机械相加而得;跨专业的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要求此类人员主体首先在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发的创新性与强大的整合能力是这类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只有兼备文化产业和英语语言两种知识技能又能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员才称得上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2 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的意义

2.1 是适应文化科技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引擎。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能够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和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①党的十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文化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先进科技手段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文化科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担当。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科技化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适时调整,积极应对。为承担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高职教育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坚持创新培养,要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懂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④为丰富充实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性内涵,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2 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要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其综合素养。国内学界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虽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起来无外乎较好的文化素养、传媒知识、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⑤其中文化素养无疑支撑是文化产业的精髓和根本,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则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语言既是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是表达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传播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就是要整合人才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寓文化知识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学习英语语言,在文化层面起码可以达到三个目标。第一,通过展示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习者形成文化对比,对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所认识,从而达到跨文化理解。第二,通过对英语文化现象的阐释,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第三,在上述跨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凭借文化知识来解决交流问题,使其掌握适合英语语境的正确交际方式,并能够根据英语语言文化来调整语言输出和输入,即最终形成学习者的文化能力。⑥要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样的文化能力显然是必备的素养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内在和客观需要。

2.3 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⑦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经济,不仅要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增值人力资本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再教育,如在岗培训,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增长。

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和频繁,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与世界市场也将进一步融合。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可逆转的步伐。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迎接外来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际文化市场中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推出中国文化,或者在凭借国际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文化。迎推之间的这一双向过程都需要合乎国际规范的专业交流。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英语将在大多数场合责无旁贷地充当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就文化产业所需专业人才而言,其所需具备的知识素养将尽可能多地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国际惯例、国际法规等,甚至是可供中国文化产业填补的国际缺陷。但是,如果其中缺少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无疑将严重削弱甚至损害职业交流的效果,妨碍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

因此,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细化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准和其应对国际融合的工作能力,使相关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加强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将是有力保障。

2.4 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性。因此,要实现其快速持续创新发展,根本上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才,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文化产业领域,高技术和高文化日益关联融合,这便对文化产业专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要求。其中之一便是要能够抓住机遇,多观察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使自己走向世界。⑧加强本土培养人才与国外先进文化产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其国际视野,打造其职业和行业能力的世界级水准。

文化产业英语作为面向职业目的的英语分支,是基础英语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结合而成的特色英语。除了基础性,它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和职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具有行业用语的功能。通过学习文化产业英语,旨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⑨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文化产业的职业岗位,更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而有效融入国外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世界认同的必然进程中,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将成为有效宣传、推广我国文化的有力保障和可靠支撑。鉴于此,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可以丰富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切实满足文化产业人才的专门用途,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是支撑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十五”、“十一五”的起步阶段和“十二五”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十三五”期间提质升级的攻坚时刻。大数据时代对文化产业的解构、变革与融合要求不断升级的人才支撑与之匹配。培养文化产业类英语专门人才,是顺应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这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最终实现铿锵有力的世界交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市州课题: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与成都市城市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SC13D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王志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经济日报,2011-11-27.

② 伍建国.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涵义的体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6.

③ 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艺术百家,2011(1).

④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矛盾与对策.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的讲话.

⑤ 李后强,邓子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求是理论网,2011.12.19.

⑥ 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西南大学,2012.

⑦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⑧ 米如群.实施文化人才的培养创新战略.新华日报,2009.12.29星期二版.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合作办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引 言

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行列。这就要求当前的英语教学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不了解文化而单纯学习词汇,语法,这种英语学习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提高。因此,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出大量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的职业技术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国际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如下:

一、中西方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 通过对比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一种英语学习的文化敏感性。

以笔者教学所用的英国Macmillan出版社的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为例,该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英语后,为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并为那些要继续出国深造的同学做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更应格外关注文化导入。在第一单元”Studying Abroad”中,讲解时,就可以对比IELTS和 HSK两种考试。IELTS即雅思考试,此项考试是为申请赴英语国家留学、移民的非英语国家学生而设,用来评定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雅思考试包括四个部分,即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考试时间共2小时45分钟。雅思考试满分为9分。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考试内容有听力,阅读,写作等。通过对比,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更加有助于他们对雅思考试的认识,而不再感觉这个考试特别高深且神秘。

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还有一处介绍了文化冲击,其中有行为准则的部分,在这里就要用到文化对比法来给学生解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英国人通常很准时,在商务和学术领域准时很重要。讲座会议和商务会面要准时参加。但是社交生活就更复杂一些。安排晚上八点见面看电影意味着八点到,但是假如应邀八点到朋友家就餐,那么你就可以八点十分左右到,但是不得晚于八点二十。如果应邀晚八点参加学生晚会,九点半之前到就行。而中国人,习惯早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之间的差别,加深记忆。

二、多媒体融合法

国际合作办学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分数比较低,并且学习习惯、方法以及英语基础都比较差的学生,多数同学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文化导入时,要考虑到上课的趣味性以及教法的多样性。在课上使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如电影片段、录音、图片、视频,可以比较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一些英美文化的风土人情。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的文化导入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安排实践教学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的第五单元”A career or a job”, 讲完招聘广告的基本格式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英文招聘广告,然后进行点评,也可以准备些小礼物奖励优秀的,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同时也带动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少,单靠课堂教学来进行文化因素导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教师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课后学习。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多数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差,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引导。

除此之外,课后还有很多好的教学补充方法。教师可以推荐经典电影或者热播美剧给学生看,如比较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尼基塔、吸血鬼日记等。另外,开展口语角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结 语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交流,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文化的交际。因此,脱离了文化的英语教学,而只去抠语法、词汇、篇章理解,是势必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的。这也背离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授学生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上。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范玲玲,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3,P98-100

[3]张国华,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P937-938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早已引起国内教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阐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现已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引导课题。众所周知,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文化,由此可见,英语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更加注重在语言这个载体上文化的传递。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同时也要涵盖汉语语言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是这样的大环境总会给人错误的引导,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英语比汉语还要重要,人们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对汉语尤其是汉文化的学习。新加坡学者研究发现,在新加坡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造成社会凝聚力低的主要诱因便是母语教育的不完善,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纵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在设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语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汉文化的渗透,学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才能对自身环境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不单单是知识这么简单,文化底蕴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英语这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于汉文化的认识。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知识为了通过四六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现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国各个阶段中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这似乎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英语教学,是一个学习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来学习者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在的通道。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习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阔视野,走出去,再寻根思源,看回来。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让他们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找到中国的位置,窥视文化的根源。这往往比单纯的讲授知识更加有意义,知识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发出引导之光。

二、英语学习者的对自身的认识

每个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外国人时都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或改变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们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自身的任务和使命。英语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媒介,通过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础便是对汉文化很好的认识与感悟,作为中国人,应该理解汉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种手段传播自己的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林雪在谈到外交官的素质时说:“我认为,第一是要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信念就有了动力,在这种动力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外交工作很有挑战性。第二就是广博的知识。一个外交官要认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国,了解外国,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样做起来自己也会感到高兴,这种喜悦是高层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师的文化意识与教学方法

最近几年,中国英语教材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前行的全球一体化浪潮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教材内容渐渐充实,但却极少看到中国文化的经典。我们过多的关注于对学生进行异国文化的教育,却忽视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渗透教育,这是英语教育中的硬伤。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首要职责就是要坚定文化立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欣赏祖国灿烂的文化,应包容地为学习者介绍中西方文化。这样才能结合把祖国文化和外语教学结合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以致用,胸怀宽广,教书育人,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文化。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化发展,文化事业尤其显得更加昌盛繁荣,所以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的渗透愈发重要。简单的英语语言教学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者能够站在文化的立场上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诠释英语教学,如若达到这一高度,英语教学定会向更深更广的境界发展。

总之,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行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介绍外来文化,同时也肩负着对祖国文化的输出使命。教师在教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借鉴,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受教者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渗透教学,让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成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篇8

纵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英国文学几乎都是用很标准的英语呈现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语法结构,英国文学中的语言都显得中规中矩,符合英语标准。虽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也同样使用英语加以呈现,但是其并非通英国文学那样纯正,确切地讲,美国文学使用的是美语,因此其作品中对英语的使用上就非常能有效地给以突破,语言新、奇、自由,是对纯真英语的一种超越。这主要是英国和美国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一个民族内部,有通用的语言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这种语言文化代表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最优性,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是否独立存在的重要体现。透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发现作家使用的语言都是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具有很高的鲜明民族性。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找出不同民族风格区别,因此,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发展影响作用很大。英国英语是英语语言的“正宗”,英国英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世人所推崇。在文学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纯正的英语,以体现文化上的传承,更体现作家对英国英语的尊崇。因此,无论是英语文学还是英语评论,在语言使用上,都严格地按照标准、典雅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美国的英语是基于英国英语基础上衍生而来,因此,尽管美国人也使用英语,但其语言要素并没有改变。这样一来,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就产生了差异,其结果是美国英语就显得不够标准,世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不会以美国英语为标志,而是选择英国英语,这就说明,美国英语已发生了变化。这种语言文化的变化是源自于政治的变革,自从美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后,它的一切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民族文化、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民众在战斗中学会了突破与创新,他们凭着自己的奋斗改写美国历史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发生深度变化。美国人更相信创新,更相信突破,即使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中,依然彰显着毫无顾忌、勇于突破的精神。这就使得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较英国文学在语言使用上,更有活力,这是对传统英语的巨大突破。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及评论的影响

(1)从英国文学评论看保守与突破的英伦文化英国文学真正意义上开始应该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虽然中世纪的英国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方面的作品,但是,没能形成一定的影响。直到14世纪的后半叶,英国文学才在模仿法国、意大利作品中渐渐发展为英国的本色写作,表现出英国文学的自信。在代表的作品中,尤其是英国诗人乔叟用以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的朝圣人的神态言谈,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生命之血。自从新航线开辟以后,英国国力大增,民族主义高涨起来,特别是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英国文化开始出现活动频繁、佳作频出的局面,莎士比亚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代表,这位文学巨匠的文学作品极具英国文学的代表性。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英国文学评论是在继承与反叛中不断挣扎,比如《哈姆雷特》这部经典之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和力挽狂澜的过程中一直都在苦苦挣扎,他的经典名言“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充分地表现出他本人的优柔寡断性格。英国文学评论颇具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无论是17世纪文学评论还是18世纪文学评论,都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即便是后来的边缘体验创作理念、荒诞派创作手法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等一系列文学创作理念的提出,都在表明英国文学评论在传统理念问题上继承与突破的挣扎,可以看出英国文学的徘徊与犹豫不决。英国文学评论也是朝着一定的发展方向前进,我们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英国文学评论发展方向是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当然也可以清楚地预见英国文学评论不会出现像《等待戈多》这样的荒诞力作挥舞大棒,因为,过了2012年,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种种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怎么看都是十分可笑与荒诞不经的,都是作者给读者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谎,英国文学评论界也一定会对以往的所谓荒诞、绝望与迷离做出深刻的反思,而且还需要对从前的理论成就进行横向与纵向的重新理解、铸就与阐释。

(2)从美国文学评论探析自由、民主、多元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学是指在美利坚合众国产生的文学,由于美国的历史不长,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也较为短暂,但是,正如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独立、迅速崛起和强大一样,美国文学一诞生,就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由于美国早期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广阔的、未开发的土地为美国人的个人理想实现提供了辽阔的客观空间,没有经历封建主义的漫长时代,使得美国热门更加富有民主自由精神、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同时,多民族的不断涌入,使得美国文化和评论表现出更加的包容性和多元化,这也显示出美国文学和评论的多样性和庞杂性。从美国文学评论的形式和表现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的文化内涵———自由、包容、开放、理想、民主。

3历史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英国历史和美国历史的不同点,在文学评论及文学内容展现上,虽然他们都提倡人道主义,但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道主义的观点更为保守,而美国的文学评论对人道主义观点则显得激进而富有独创性,这与他们的历史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对自己的评论,更多地表现为对人道主义的宣传,它提倡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自由,反对阶级压迫,但他反对用革命暴力的形式统治,这种观点就成为英国文学评论人本主义评论观的基础,这种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点成为英国评论的主流思想。但美国的文学评论观却与此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移民国家,它建立了新的政体,较英国而言,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包袱,美国有着为自由、民主奋斗的政治文化氛围,在文学及文学评论中,美国也提倡人道主义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和评论家对这种人道主义观点都持有激进态度,表现出很大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例如,在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最后,黑人奴隶获得了自由。这虽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马克·吐温反对种族歧视、讽刺种族歧视问题的胆识和气魄却令人敬仰。后来的评论者对此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和评论在人道主义问题上更为激进,更富创造性。

上一篇:营销方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场营销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