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1:24:58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农业科学领域高被引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名中,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排名均进入前20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最多,共有11个,法国有2个,而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巴西的机构和大学各有1个。从机构的性质看,大学有13个(美国9个,加拿大、巴西、荷兰、丹麦各1个),部级研究机构有7个,法国有2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各1个。中国科学院也跻身前20位,名列第8位。美国农业部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均居第一,远高于其他机构,是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排名第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名列第三。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除了中国科学院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科学家在ESI数据库TOP1%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中,被引频次排名进入前20位的农业科学领域科学家中,有12人均来自美国及美国的机构和大学,其他科学家来自泰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比利时和英国。从所属机构性质来看,其中有3人来自美国农业部,1人来自加拿大农业部,1人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余大部分学者和科学家来自各国大学。

二、农业重点学科领域全球竞争力

由于WOS检索平台没有以农业领域各个学科作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式,为了研究农业领域中重点学科情况,本文利用WOS检索平台中期刊引用网络版数据库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搜索各个学科所收录的期刊名,用期刊名作为检索条件,查询WOS数据库中当前收录论文,并利用该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从论文作者、文献来源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在农业各个学科领域的智力资源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作物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9万篇,论文占比32.82%,收录作物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排在第5位,收录论文数量3447篇,占比3.78%。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机构和大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机构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作物学科论文9.1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5601篇,论文占比6.1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还有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二)园艺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3.93万篇,论文占比42.96%,收录园艺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排在第3位,收录论文数量3853篇,占比4.21%。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共收录3705篇,论文占比4.0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三)畜牧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6.91万篇,论文占比31.12%,收录畜牧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4390篇,占比1.98%。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6386篇,论文占比2.87%,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印度兽医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四)兽医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5万篇,论文占比26.29%,收录兽医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5位,收录论文数量1715篇,占比1.53%。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收录2327篇,论文占比2.10%,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墨尔本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瑞典农业科技大学,其余来自美国的大学。

(五)农业经济与政策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15700篇,论文占比达61.27%,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217篇,占比0.85%。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共收录1139篇,论文占比4.4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除了第17位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以外,其余全部来自美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美国机构和大学占绝对优势。

(六)农业工程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8115篇,论文占比达47.03%,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工程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中国、印度、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意大利。中国排在第2位,收录论文数量3852篇,占比22.33%。在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1551篇,论文占比8.99%,该领域排名第2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共收录522篇,论文占比3.03%,排在前10位的还有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浙江大学、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浙江大学排名第8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7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第21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4位。排名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来自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有15个,中国机构和大学有3个。印度、西班牙机构和大学各1个。在该学科领域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并且占有一定研究地位。

三、结论

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科研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从农业领域以及分学科的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高,竞争力逐渐增强。从国别来看,美国在农业综合及各个领域的优势非常显著,科研的影响力最强,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中国的农业科研影响力最近几年上升很快,与2010年世界排名相比上升了8位,跻身前3。从科研机构和大学来看,美国农业部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影响力比较强的机构和大学依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国在作物、园艺、农业工程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特别是农业工程领域,在排名前24位中中国机构和大学占了5个。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苹果;文献计量学;WebofScience;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131-06

苹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好及供应周期长,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美国、中国、印度、波兰、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家广泛栽培苹果,其产业是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对苹果果实品质[2,3]、营养物质代谢[4,5]、呈色机理[6~8]、核心种质构建[9,10]、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11,12]、基因表达和生物信息学[13~15]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学科的整体布局,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已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16],如化学学科[17]、数学学科[18]和PM2.5[19]等的分析。但目前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世界苹果研究状况的相关报道尚未见到。WebofScience数据库共包括9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收录的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因此,为了解世界苹果的研究动态,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2001年以来的苹果文献进行了分析,从科研文献产出的角度揭示了苹果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以期把握苹果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内外苹果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苹果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ofScience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以“apple”为关键词。选择出版年为2001~2012年的数据作为分析资料,于2013年1月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用WebofScience自带的引证报告进行分析,部分数据项用Excel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苹果文献总体概况及趋势分析

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1~2012年有关苹果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7699篇,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会议摘要、会议记录、综述、社论、通讯、新闻、图书等,其中研究论文为主要类型,有15857篇,占发文总量的89.593%(表1),说明学术论文是苹果研究文献的主要发表形式。

2.2世界苹果文献产出概况

2001~2012年苹果研究发文量居世界前20名的国家如表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其发文量(4578篇)分别是中国(1384篇)和西班牙(1173篇)发文量的3.3倍和3.9倍。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发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

近十年来,各国非常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表2)表明,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种植面积约是印度(第二位)的8倍,总产量约是美国(第二位)的6倍,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美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产量位于第二位。波兰和土耳其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五位,土耳其、波兰和意大利苹果的总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单产位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丰产栽培的模式值得借鉴。

3结论与讨论

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各学科研究产出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科布局、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20]。对2001~2012期间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苹果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表明,苹果研究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要发表形式;发文量逐年增加,2011年最高,约是2001年的2倍。在国家分布方面,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论文产出水平遥遥领先。近年来,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位居世界第二,可见,中国对苹果的产业和科研越来越重视,科研水平逐渐提升,论文的产出量大幅度增加。

按苹果发文量遴选出的前20名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西班牙等,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最多,占到45%。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所、华盛顿州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前20名研究机构中有12所是高等院校,可见,高校是苹果科研的领导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在苹果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20位,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苹果研究机构数量较少,赶不上美国。我国科研人员应把握好苹果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利用自身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产业优势,使在苹果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

苹果研究方面的核心作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和斯洛文尼亚,有7位来自美国。匿名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最多,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Nicolai教授排名第二,主要从事苹果采后技术方面的研究[21~2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程来亮教授排名第三,主要从事苹果光合作用[24]、碳氮代谢[25]和逆境生理[26]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苹果方面的文章刊登在美国、英国和荷兰承办的期刊。美国的《HortScienc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Phytopathology》,荷兰的《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和英国的《JournalofFoodEngineering》5种期刊载文量居世界前5位,是苹果相关研究投稿的理想期刊。

农业和食品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是目前苹果研究的重点领域,发文量占总文献的一半以上。营养保健涉及的学科多,但发文量较少。苹果果实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性物质,对肺癌[27]、心血管疾病[28]和糖尿病[29]等有显著地抑制作用,营养保健功能较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rrioBH.Theappleworld2003-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forproducesandconsumers[J].CompactFruitTree,2003,36(1):15-18.

[2]HeckeK,HerbingerK,VeberiR,etal.Sugar-,acid-andphenolcontentsinapplecultivarsfromorganicandintegratedfruitcultivatio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60:1136-1140.

[3]韩明三,刘学才,王芝云,等.套袋和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和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43-45.

[4]王金花,刘飞,付春霞,等.缺锌胁迫对苹果砧木幼苗形态及其锌积累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4):613-620.

[5]苏秀伟,魏绍冲,姜远茂,等.酸性土壤条件下硅对苹果果实品质和植株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9-61.

[6]MohamedAA,AntondeJager.Formationofflavonoids,especiallyanthocyaninandchlorogenicacidin‘Jonagold’appleskin:Influencesofgrowthregulatorsandfruitmaturity[J].Sci.Hort.,2002,93:257-266.

[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等.新疆红肉苹果果皮果肉呈色差异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771-2778.

[8]刘金,魏景立,刘美艳,等.早熟苹果花青苷积累与其相关酶活性及乙烯生成之间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2,39(7):1235-1242.

[9]张春雨,陈学森,张艳敏,等.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0]刘遵春,刘大亮,崔美,等.整合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J].园艺学报,2012,39(6):1045-1054.

[11]GharghaniA,ZamaniZ,TalaieA,etal.GeneticidentityandrelationshipofIranianapple(Malus×domesticaBorkh.)cultivarsandlandraces,wildMalusspeciesandrepresentativeoldapplecultivarsbasedonsimplesequencerepeat(SSR)markeranalysis[J].Genet.Resour.CropEvol.,2009,56:829-842.

[12]张春雨,陈学森,林群,等.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园艺学报,2009,36(1):7-14.

[13]刘美艳,魏景利,刘金,等.‘泰山早霞’苹果采后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其软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845-852.

[14]罗华,胡大刚,张连忠,等.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3):425-435.

[15]宋杨,张艳敏,刘金,等.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668-2675.

[16]MehoLI,YangK.ImpactofdatasourcesoncitationcountsandrankingofLISfaculty:Webofscienceversusscopusandgooglescholar[J].J.Amer.Soc.Infor.Sci.Technol.,2007,58(13):2105-2125.

[17]AkvarezEC,AnegonFDM.ChemistryinSpain:BibiliometricanalysisthroughScopus[J].ChemistryToday,2009,27(6):61-64.

[18]BehrensH,LukschP.Mathematics1868-2008:Abibli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6:179-194.

[19]李兆林.基于Webof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关于PM2.5的研究状况[J].编辑学报,2012,24(Sup1):99-102.

[20]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21]RudnitskayaA,KirsanovD,LeginA,etal.Analysisofapplesvarieties—comparisonofelectronictonguewithdifferentanalyticaltechniques[J].SensorsandActuatorsB,2006,116:23-28.

[22]NicolaiBM,TheronKI,LammertynJ.KernelPLSregressiononwavelettransformedNIRspectraforpredictionofsugarcontentofapple[J].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2007,85(2):243-252.

[23]DefraeyeaT,LehmannV,GrosscD,etal.ApplicationofMRIfortissuecharacterisationof‘Braeburn’appl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5:96-105.

[24]ChenLS,LiPM,ChengLL.Effectsofhightemperaturecoupledwithhighlightonthebalancebetweenphotooxidationandphotoprotectioninthesun-exposedpeelofapple[J].Planta,2008,228:745-756.

[25]ZhangYZ,LiPM,ChengLL.Developmentalchangesofcarbohydrates,organicacids,aminoacids,andphenoliccompoundsin‘Honeycrisp’appleflesh[J].FoodChemistry,2010,123:1013-1018.

[26]LiYH,ZhangYZ,FengFJ,etal.OverexpressionofaMalusvacuolarNa+/H+antiportergene(MdNHX1)inapplerootstockM.26anditsinfluenceonsalttolerance[J].PlantCellTissOrganCult.,2010,102:337-345.

[27]FeskanichD,ZieglerR,MichaudD,etal.Prospectivestudyof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ndriskoflungcanceramongmenandwomen[J].J.Natl.CancerInst.,2000,92:1812-1823.

[28]KnektP,IsotupaS,RissanenH,etal.Quercetinintakeandtheincidenceofcerebrovasculardisease[J].Eur.J.Clin.Nutr.,2000,54:415-417.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国;敞田制;农业

英国的土地制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轨迹,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敞田制由此被学界所关注。16世纪以后,英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敞田制开始衰败,圈地逐渐兴起,使得土地制度迅速改变。与此同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准备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对英国敞田制衰败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英国敞田制的起源、性质等问题有着长期的争论,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对敞田制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关于敞田制的衰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在劳动力,耕地,政策三个方面。

1.敞田制的定义与衰败

敞田制指的是中世纪欧洲所盛行的一种耕作制度,它将土地划为条田形式分配给农民,农作物收获后,农民需要将自己的田地开放,供大家共同放牧使用,其中还包括公共地和荒地。著名农史学家琼?瑟斯克将敞田制总结出四个要素:第一,耕地和草地划分为条田,每个农户占有若干分散的条田;第二,在收获期和休耕期,耕地和草地要敞开用于公共放牧;第三,有公共牧场和荒地,条田占有者享有在那里放牧以及拾柴火、泥炭等物的权利;第四,上述活动由庄园法庭或村民会议统一规定并管理。其中第二点最为重要。(1)瑟斯克的概括清晰揭示了敞田制的内容和特点。敞田制是英国农业史上最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但敞田制的分布在地域上是有差别的,总体来说,西北和西南地区较少见,而以米德兰地区最为盛行,因此学者们研究敞田制也主要以米德兰地区为主。后来英国的国策开始转向重商主义,农牧混合的敞田制已不能满足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敞田制开始其衰败的历程,逐渐在英国废除。导致敞田制消亡的罪魁祸首是圈地运动的开展,据统计,敞田制于1865-1875年这十年最后绝迹,1878年英国圈地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敞田制的终结。(2)

2.敞田制衰败的影响

敞田制衰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农业人口变化上面。它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方面它让部分土地所有者失去了土地,产生了大量空闲劳动力;另一方面部分土地所有者接受了失地,扩大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并且能自主从事生产。据16世纪英国部分地区被驱逐的农民数量调查显示,诺丁汉郡、沃里克郡、莱斯特郡、北安普敦郡、牛津郡、白金汉郡、贝德福德郡、伯克郡、林肯郡等9个郡共有5815个农民遭到驱逐。(3)当敞田制被破坏的更严重时,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农业劳动力被迫向拥有土地的农场转移,加速了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使得农业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而对于在圈地运动中得到土地的人,他们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资源,而且打破了之前敞田制实行的强迫轮种制。(4)土地所有者摆脱了轮作制耕种时间和作物种类的限制,得以在土地上种植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作物,并且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自由的农业生产为土地所有者带来丰厚的利益,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农业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敞田拥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为了方便分给农户,条田以田垄、犁沟以及其它一些界堤分割开来。这些分界线上不能种植作物,无形中就造成了耕地的浪费,土地所有者们将自己的土地集中耕作后,或多或少会毁除这些界堤,尽管拥有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但实际上可种植的面积却增加了。此外,英国在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迅猛。据统计,英国总人口在1700年时大约为650万人,到了1801年就上升到1050.1万人,而在1901年时更是达到了3700万人,(5)急速增长的人口数量,要求农业粮食产出有更大的提升。尽管敞田制遭到破坏后提升了土地所有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土地产出增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之圈地使得无地者相应的增多,所以扩大耕地面积,开垦新的土地成为当时农民的最佳选择。文礼朋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实现的,并且由于大量开荒,导致许多劣等地被耕种。(6)大量开荒增加了英国耕地的面积,使得农业总产出大量提升,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敞田制的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村庄出现过多剩余劳动力,他们面临着生存困境。农民生活环境恶化的后果是社会的严重动荡,直接威胁到了政局的稳定,1607年还爆发了米德兰地区农民反圈地的起义。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颁布一系列禁止破坏性圈地的法令,以维护自己的统治。17世纪英国革命后,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掌握了政权。敞田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所有者获得利益,所以遭到了更为全面的破坏。政府不但不禁止圈地,反而颁布法律来鼓励圈地的进行,使圈地运动更加大规模的开展起来。(7)这样新生的政权得到巩固,为农业的大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政府通过大量颁布圈地法令来加快圈地的进程,1801年议会还通过了《一般圈地法》作为圈地的法律保障。保尔・芒图经过调查得出了1720-1800年议会所颁布圈地法令的总数量为2121个,1800-1810年达到了颁布圈地法令的高峰期,这十年间总的圈地法令不少于906个。(8)这样,大面积的土地成为圈地,敞田制在英国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小。圈地法令的大量颁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3.结语

敞田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英国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它的重要贡献是国内外学者共同承认的。但是敞田制犹如其它一切制度一样,都有自身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16世纪以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下,英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敞田制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新土地制度的出现在所难免。当圈地运动开始出现,敞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缩小在英国农村的应用范围,最终消失于英国农村。敞田制在其衰败过程中,仍然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着农业继续进步。它不仅为农业提供自由劳动力,提升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耕地面积,为农业聚集资金。同时它还利于巩固政权,使得政府推行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扫除了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农业发展做了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Joan Thirsk.The Rural Economy of England :Collected Essays[M].London :Hambledon Press,1984:35-36.

[2]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8.

[3]Joan Thir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Vol.IV 1500-164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241.

[4]文礼朋.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格兰敞田经营制度再认识[J].史学月刊,2006(9):93.

[5]Hill C.P.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1700-1975[M].London:Edward Arnold,1977:2.

[6]文礼朋.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J].世界历史,2007(2):117.

[7]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CN:32-1648/S)是一本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该杂志被列为多个机构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包括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等。此外,该杂志还被所有以“中国”命名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以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收录为文献源期刊。

这些奖项表明该杂志在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了认可和肯定。它在教育部、全国农业领域以及江苏省的评选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这些荣誉进一步加强了该杂志作为一本优秀学术期刊的地位。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学;Citespace;知识图谱;学科服务;学科馆员

开展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图书馆存在价值、提升在用户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学科服务发展到了嵌入式服务阶段,嵌入科研、院系等,无论发展到那个阶段都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有效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相关文献的引文分析,得出农业科学的发展基础和研究热点,掌握服务院系所需的信息,提升学科服务质量。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研制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时间跨度为2010-2014年,数据库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9月12日。以“agronomy or agriculture”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文献20 209篇,选择“PEOPLES R CHINA”精炼,共得到2 145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1 959篇。对这次精练结果进行统计,按国别相关研究排名前十的国家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排名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国家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SCI中的农业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比较高。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1],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CitespaceⅢ是最新版本。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揭示农业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前沿。从而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使针对农学院的学科服务有的放矢。

2 引用文献分析

2.1 分析引用文献期刊及所属学科

对得到的2 145篇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文分析,所有参考文献均来自1 995种期刊。选排名前20种期刊进行分析,利用JCR数据库统计这些高频次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其所属学科。引用频次排名前20种期刊所属的学科主要是综合、农业、环境为主。多学科综合期刊共计引用频次1 804,占29.9%;土壤归属到大类农林学科,农学共计2 411,占40%;环境1 565,占25.9%;其他占4.2%。多学科期刊也涵盖农业学科,环境科学也有与农学相交叉的。排名前20咱期刊中有8种是来自荷兰,其中有6种是Elsevier期刊,两种Springer出版。美国和英国分别有6种期刊。

根据中科院对SCI期刊的分区,上述期刊基本都属1、2区的,在该领域属于高影响因子的期刊。

2.2 利用citespace统计引用期刊所属类别

citespace按catalog类别进行统计,共计划分74类。农业学科,引用频次占24.59%,分类设置有所不同,有些交叉学科比如药学、林学、营养等没有归属大类。

2.3 引用期刊论文的出版年

引用期刊的出版年时间跨度86年(从1931年至2014年),1931年出版的J POLIT ECON期刊,引用频次22。出版年越近,引用的数量越多,2000年后出版的占70.97%。

2.4 共引文献分析

共引分析是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Citespace共引分析统计,共计生成174个节点,297条连线。通过时间轴实现的文献时间序列图谱,图中列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可依此来分析判断农业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

图中所列出的前10领域:①origin(起源),②wheat-maize(小麦、玉米),③ food production(粮食生产),④ methane(沼气),⑤ adaptation,⑥ emerqy(能值),⑦hit-rate contamination(污染点击率),⑧irrigation requirement(灌溉条件),⑨chinas agriculture(中国农业), 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氨氧化古菌)。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农民

中图分类号:K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38-01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关于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作者认为:决定中世纪晚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前者既指其物质生产能力、交换能力,又指其个人财产拥有量,后者既指其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又指其参与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

参考文献: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获悉这一喜讯时,这位动物免疫学和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专家正在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里做实验。怕正在进行的实验受到影响,他面带微笑对祝贺的人们说了声“谢谢”后,就又很快投入到了实验当中。

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邢广绪对实验室里这种火热的场面早就司空见惯了,他说:“跟张老师这么多年了,他爱泡实验室的特点始终没变。他的节假日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实验室。我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大年初一,如果你想找他,到实验室准没错……他太爱工作了,作为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只有科研是他苦苦追求的……生活上,他朴素得让我们这些后辈都无法理解。不管是包、手机还是电脑,都是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同意换;一起出差,他对吃和住从没提过任何要求,‘越简单越好’,这是我最常听到的话。”

“中国人的发明”

1960年12月26日,张改平生于河南省内黄县。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进入河南科技学院工作。1989年,他以出国人员留学考试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被选派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攻读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期间,他不分昼夜忘我工作和学习的精神,让国外同行惊叹不已。短短10个月,就获得英国农业与食品委员会颁发的进入哈特大学注册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但得知河南科技学院需要他回国任教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奖学金,毅然回国,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

时隔一年之后,张改平再度应邀赴英留学。此后的1000多个日夜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所从事的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其创立的亲和分子克隆系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现代免疫学等研究领域,被国外专家誉为“中国人的发明”,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

1993年底,张改平获得博士学位后转到伦敦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4年10月,他圆满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再次谢绝英国同行的挽留,还放弃了导师推荐到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满怀报国心,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河南。曾有记者问他:“为何从英国回来?”“那里总归不是自己的家,有种海上漂浮不定的感觉,”乡音不改的他笑着说,“这里更需要我。”

我国每年仅因畜禽传染病所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为此,张改平把回国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定在畜禽传染病防治上。他认为遏制畜禽传染病发生的最高手段是及时测试和诊断传染病。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研制出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快速诊断试纸条,仅需1?5分钟即可准确显示结果。以此为切入点,他创立了一个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平台,研制出系统的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被同行誉为“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的革命”。他还研制出了一种既可预防和治疗鸡主要传染病,又可促进鸡生长的生物制剂,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1995?1996年,张改平和他的研究室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电磁亲和分子克隆技术研究”和“沙冬青抗冻蛋白基因克隆技术研究”两项研究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其后,除继续主持“863”项目外,张改平又承担了“动物重大疫病检测和免疫调控技术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动物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技术。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和现代免疫学技术,历时五年研究成功了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克服了以前畜禽疫病检测时间长、受环境制约大、检测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问题,在兽医诊断畜禽疫病技术中居国际领先地位,目前,该技术所包括的22种畜禽疫病的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为了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综合配置现有资源,2000年,张改平组建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并兼任第一任所长,走在了全国农科系统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

揪出“瘦肉精”

科研成果再好,如果不转化,就只能是躺在实验室里的数据,张改平深知这一点。2001年,以他为首组建了河南百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生物技术高科技领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目前,该公司开发生产的“畜禽疫病快速检测试纸探针”和“食品安全残留检测试纸探针”系列产品已达十余种,每年创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其中专利产品“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快速检测试纸条”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如此年轻就获得这么大成就,张改平的脚步却没停止过。多年来,张改平及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三项;发表研究论文147篇,其中SCI论文22篇,被《Science》等著名期刊引用121次;申请专利36项,已获授权14项;主持研制成功国家二类新兽药两个、兽药残留检测试剂备案一项,通过兽药残留检测试剂备案复核试验三项,推动了动物免疫学的学科发展和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

2002年,张改平承担了筹建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任务;2004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全国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先进实验室之一。

张改平现在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在处理好繁杂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他还甘为人梯,领导着一个由十余人组成的专职青年研究队伍,其中研究员两人、副研究员六人、博士以上学历者五人、硕士学历者六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

身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张改平,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科技研究人才,其中两名博士后已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研究课题顺利出站,两名博士以优异成绩完成论文答辩;他指导的五名硕士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分别考取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目前,在他的研究室做研究工作的还有两名在站博士后、两名博士生和27名硕士生。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1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0条明确地规定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1985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进步的进程,1987年颁布的《技术合同法》使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拥有了法律依据。2008年新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在为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法律及政策上的优惠措施。201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高等院校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职务科技成果,本单位未能适时地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此外还有《专利法》、《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若干意见》、《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关于进一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等。另外,为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还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专利补助政策”,设立了各种成果转化平台,并成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基本形成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框架。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化,通常在大学设置“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TransferOffice)”来完成该项工作,该机构一般具有以下职能:

(1)对大学的研究者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营意识;

(2)协助研究者保护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3)评估大学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

(4)寻求潜在的产业伙伴和合作者;

(5)与使用者进行技术许可谈判;

(6)创立新技术公司并寻找投资者和产业合作伙伴。1980年后,“专利许可办公室OTL”(OfficeOfTechnologyLiscencing)逐步成为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的主要机构。“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TransferOffice)”和“专利许可办公室OTL”(OfficeOfTechnologyLiscencing)是国外大学科研成果的基本机构和载体。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成果非常显著,这得益于美国1980年颁布的代拜杜专利和商标修正案(Bayh-Doleact),该法案确定了大学对科研成果专利的拥有权,并明确了大学有向社会转化科研成果的义务,激发研究人员申请专利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导致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最好的国家之一。英国科研机构同产业界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通过“产业界人士到学校讲座、授课,科研人员为产业提供咨询服务,设立由产业支付薪金和提供研究资金的科研岗位,接受产业委托的科研任务,申请英国政府和欧盟旨在加强科研与产业联系的各种计划和实施项目,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的有效转移。日本政府于1998年颁布法令,批准大学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新法令不仅授权大学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实施技术转移,还给予技术转移办公室开办资助,以鼓励日本大学和企业开展更好的合作。然而,日本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不如美国大学开展得有效,其专利数量和转让数量远少于美国大学。

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策法规制约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法规体系,而且这些政策法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非常低,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设计的政策法规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是缺乏调动科研人员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国内许多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受到评价指标的约束,在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奖励过程中,过分强调论文、论著的重要性,导致科研人员重论文,轻成果。同时,由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再者,许多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在其全盘工作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请、不够重视,也加剧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另外,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包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和《合同法》等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技术合同管理比较落后,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权属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合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规定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3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完善

鉴于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缺陷,首先应当转变对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建立以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和实效为重要内容的评价体系(尤其对于地方性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自上而下重视实用成果及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加速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保障。同时要强化政策法规的宣讲和落实,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研创新、重视成果转化的良性科研氛围。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N:42-1908/N)创刊于1982年,是一本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民族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主要有“生物与食品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为重点栏目,“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新工(农林)科教育”为培育栏目,“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名栏”。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林学、园艺、工农业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择优刊登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优秀学术论文及特色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3年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此外,该杂志还荣获了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第八至第十届湖北省优秀期刊以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此外也被列入第二至第三届、第六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在2002年还被收录于美国《化学文摘》(CA)固定摘录期刊、德国《数学文摘》固定摘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固定摘录期刊以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成为了《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等收录期刊。这些荣誉和收录说明《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广大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发表渠道。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策略

促进农民市民化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壁垒的影响,我国农民市民化还存在诸多障碍,素质障碍是主要方面之一,而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比较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两个国家,英美两国都是高度城市化,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迅速推进。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57%,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城市化率比较

国家 英国 美国 中国

城市化率(%) 3 6 52.57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城市化,其城市化进程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目前,虽然还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再加上英国实行严格的农民准入制,其素质更远非传统农民可比。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也和这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类似,没有政府任何的干预。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农民到城市就业大多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详见如表2。

表2 农民市民化模式比较

国家 英国 美国[3[ 中国

城市化模式 以“圈地运动”为代表 以自由迁移为主 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人口转移模式 强制性转移 自由迁徙,无政府干预 自由迁徙为主,政府主导为辅

英美农民总体素质较高,大多数人已达到中专或普通高中水平,还有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如:到1985年,美国农民中有86.6%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美国农业部(USDA)于1993年对其国内25岁以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场主和家庭劳动力都受过高等教育。而英国78%的农民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详见表3。

表3 农民素质及素质教育比较

国家 英国 美国 中国

总体素质 较高 较高 较低

受教育年限 大于9年 12年 小于9年

而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远低于英美国家(见图1)。数据还显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低(见图2)。

图1 中国农民工受教育情况统计

图2 中国进城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英美两国历史同期也出现过大量的移民问题,其面临的就业与城市融入问题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十分相似。英美两国城市化进程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其农民市民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英美经验

英美两国对农民的教育体系比较完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与生活并重。两国政府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广泛筹集教育培训资金,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形式以及丰富的培训内容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14.09年和18.04年。具体表现在:

英国政府各部门(如:教科部、就业部、农业部等)各司其职,负责教育培训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为保证相关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定期地组织调查研究,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详见表4)。据统计,英国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明显。

表4 英国政府及各部门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的作用

职能部门 教科部 就业部 农业部 农民协会

发挥作用 教育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 就业培训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 农业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 农业技术交流,农民集体权益维护

政府 1982年颁布《农业培训局法》,5年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改革、督查、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

设立“国家培训奖” 奖励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者。

整合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机构,三网融合,按照实际需求,分层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

整合部门 成立16个地区培训中心,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工作。

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对教育培训进行严格考核,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而美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首先体现在立法上。作为高度法制化的国家,美国不断促进法制体系完备,进行依法治农(详见表5)。

表5 美国涉农法案

法案名称 《莫雷尔法》 《哈奇法案》 第二个《莫雷尔法案》 《史密斯―莱沃法》 史密斯休斯教育法案

通过年份 1862 1887 1890 1914 1917

法案内容 各州可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公用土地,出售土地所得必须创办至少一所农业与机械学院,也即赠地学院 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5万美元,资助各州在赠地学院内设立农业实验站,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联邦政府提高对赠地学院的资助额度,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地运行。 联邦政府资助各州赠地学院与联邦农业部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工作,传播并鼓励应用有关农业和家政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联邦政府拨款在中学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并设立统一的标准大纲,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其次,美国建立了高效运行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专门管理机构,形成了农业学院、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推广站等“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1928年,美国创建全国性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未来农民联合会,利用业余时间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知识,以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最后,美国中等农业教育培训形式多样。政府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中等农业教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推进策略

英美经验表明,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加强和重视农民市民化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影响城市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英美相比,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无论从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及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地区差异明显。而职校尤其高校是文化科技教育的高地,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职校、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满足农民市民化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农民市民化教育是对农民进行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通过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电化教育等形式,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文明意识,提升城市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发展,详见表6。

表6 农民市民化教育各层面职责和任务

层面 履行职责及工作目标

政府 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城乡歧视观念,创造宽松平等的社会环境。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待遇,为农民市民化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地方各级政府以劳动局、社区、企业为龙头,举办“农民大讲堂”,建立面向民工的市民学校,聘请职校、高校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以及市民观念教育。

社会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对进城农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共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等的正确引导。

树立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意识。

关心时事,培养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遵守社会规则,普及法律法规。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城市适应能力。

学校 要统筹城乡教育培训,构建以地方普通院校为依托、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多元培训体系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推广廊坊“百万农民大培训”模式,深化其培训内容,拓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职校、高校及城市优势教育资源主动支援农村教育,通过捐建农村科技书屋、高校师生乡村支教、高校干部驻村帮扶、高校选拔村官、大学生村医等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全面健康发展。

探索农村学历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增进农民工流动的有序性,满足企业单位用工需求,要广开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大力拓展“订单式”、“项目式”、“校企合作式”、“创业式”等形式的培训。

资金 建立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个人共同承担、社会力量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个人 要转变保守封闭思想,努力培养市民观念,提升向市民转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社区归属感,增强法制观念。

加入工会、妇联等机构,借助团体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l]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光明网-光明观察, [EB/OL] 2010-06-25,.

[8]、[9]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10] 经济日报,河北廊坊百万农民大培训调研,农博网-农博要闻,[EB/OL] 2012-07-13,http://.cn/20120713/510209624.shtml.

[11] 李亮、尹静、翟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策略――基于中美英教育比较研究,Proceedings of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ICSSE 2013) Volume 48 2013,452-457页.

作者简介:尹静(1965-),女,蒙族 ,天津市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亮(1982-),男,汉族,河北廊坊人,讲师,硕士,从事外语教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上一篇: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