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0:02:29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教学观;英语论文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中的实践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旨在指导学生学术规范和资料查阅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四年本科的专业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为教学质量重要观测点,是学生理论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英语专业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其教学质量和水平值得深入探究。

1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英语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从教的角度来看

在教学时间方面看,英语论文课程安排在第7个学期,共32个课时,即每周两节课。但是该学期学生安排了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加上国庆放假等,实际授课时间能保证22个学时左右,可以说时间紧。从英语论文教学内容方面来说,需要设计几大板块:学术论文特点及要求,论文写作进程与时间安排,英语专业选题范围及其技巧,材料收集与分析,格式类型和要求,开题报告撰写及答辩,毕业论文修改及答辩,可以说任务重。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教师传递和灌输信息的教学方式仍然佔主导地位。在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式与课程“实践性”相悖的情况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2从学的角度看

首先,学生缺乏科研概念。三年多的英语专业学习,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方法和学术文章缺乏认识。其次,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比较消极。鉴于毕业生的身份,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习、准备考研、考专八、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及其关注就业信息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学习关注度普遍不高。再次,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学术文献,而查阅科研文献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有限的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只能抛砖引玉指导学生独立查阅、分析和完成相关研究数据。以上要素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论文出现选题陈旧,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不规范,论证不严密,语法错误较多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出现抄袭和剽窃等行为。针对上述分析,英语论文课堂教学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

2.1生态教学观的特点

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于1976年率先提出,1990年后开始在中国流行。而真正把它运用于跨学科研究是近几年的事。它强调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周士勤,2007)。综合国外生态学理念,生态课堂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特点(罗志定,2005)。在知识观方面,生态教育模式提倡批判型知识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外在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形成内化的“思维中的具体”。在学习观方面,基础知识观转变的逻辑,学生不可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部信息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经验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沟通与合作在学习中很重要。在教学观方面,教学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起点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下内化相关知识;知识不能脱离情景抽象存在,教学应把学习与情景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2.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的教学模式

基于生态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结合英语论文写作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可以启发教师在英语论文写作课上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支架的构建,监督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及时对其学习活动进行恰当的评价,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的效度。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2.2.1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技能培训相结合模式

“英语论文写作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修课,是学生四年本科专业学习写作中一次重要的学术实践活动。它在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针对性和突出性的特征。依据生态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协助他们成为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把所构建的知识内化为“思维中的具体”的提法。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学术论文相关知识,可并辅以学生已经学过的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等知识点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与学术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到英美文学方向选题的时候,可以选出一位大家都熟知的作家杰克.伦敦作为例子,帮助学生分析从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两大方面的角度选题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讲完专题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另选一个作家,用这样的方法去提出相关论文的选题。或者在讲到文献材料查阅专题时,教师在讲完利用电子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法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任务。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的指引,和实际技能操练,可以在自己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把讲练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适时的掌握科研技能。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给出评价,才能促进该教学模式有效进行。

2.2.2专题讲座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生态教育具有整体性的意思是指整个课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诸如认得要素、物的要素;个体和群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实体。教学活动以群体的组织方式展开,师生之间协商角色分配,相互学习,通过借助集体的力量完善自身,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基于此理论,加上论文课程教学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态度不端正等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选题兴趣和选题方向分成学习小组,比如英国文学组,美国文学组,英语教学法组,翻译组等。每个专题讲座完,可以组织小组共同讨论该专题的相关话题,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个专题下的独立特征。由于小组个体对认知的差异性,可以导致他们之间存在信息差,小组讨论非但可以拉小这样的信息差,还可以促进他们在完成小组任务的同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按小组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比如在讲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专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习小组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或者翻译范围内选出一个话题作为研究目标,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依据本学院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规范,共同完成一篇开题报告的撰写,并在小组内模拟答辩场景。实现合作选题,合作写作,同伴互评等小组学习实践,有效节约课内实践,达到学习要求。

2.2.3论文写作教学与学院论文质量监督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学院搭建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网络平台,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模式,使学生、专家、指导教师、论文资源和学院论文管理实现多维立体互动。教师在上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完成指导老师的选择,英语论文写作专题讲完之后,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查阅相关材料,和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在线或者留言交流。在教学生态环境中,教师、专家、学生等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变化。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形成指导和监控的关系;教师与专家形成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一方面积极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建构学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与专家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撰写修改并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总之,生态教学观的内涵对指导英语论文写作课堂模式的构建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其在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方面意义尤其明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2000.

[2]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2005(1).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周士勤.“生态课堂”的基本含义、特征及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07(1).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一、常见错误类别及成因分析

在英语专业学生撰写的这类英语论文中,以下几类错误是出现频率较高。

(一)论文写作知识类

1·论文写作过程的心理准备不足。

论文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思考的、探索的、尝试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实际上,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认知过程。它的阶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使其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然而,在论文写作之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这一过程的正确认识,出现焦虑、畏惧的心理,因而将论文写作视为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教师的认可成为他们的写作的最终目标,因此急于求成,并且过多依靠指导教师。

那么,论文写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写论文大致要有几个基本步骤(实际过程更为开放、循环)。

第一步:泛读、选题。

第二步:查资料、锁定、精读。

第三步:提纲。

第四步:查资料、锁定、精读。

第五步:修改、第一稿。

第六步:查资料、锁定、精读。

第七步:修改、第二稿。

第八步:查资料、锁定、精读。

第九步:修改、第三稿。

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查询、讨论、写作的思维活动过程。它是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综合使用过程。其中,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大量阅读对论文的思考、完成和完善至关重要。然而,根据对本校97、98、99级三届英语大专大三的十名女生和十名男生的访谈调查显示:25%的人认为论文题目有了就可以直接写论文了;40%的人认为论文题目有了以后要就题目阅读和收集材料后,再写论文;15%的人认为论文题目有了以后要就题目阅读和收集材料后,写出提纲,再写论文;20%的人认为写出提纲后,仍然要就题目阅读和继续收集材料。

访谈调查显示还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论文实际写作时,在认真就题目阅读和收集材料后,再写论文的学生仅占30%。二是50%的同学认为论文的修改没有多大意思。

显然,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过程的心理准备,往往急于求成,忽略论文写作的基本循环过程,这无疑是造成论文质量低的重要原因。

2·写作目的的错位。

“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想法使论文写作的目的、过程及相应手段的扭曲。有的学生误认为论文写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因此,在论点阐述时千方百计投师所好。其实,一个合格的指导老师绝不会因学生与自己所持有的观点不一而扼杀一篇论点新颖、论据充分、推理明确的论文。一篇论文的意义在于对同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否有独特的视点。这一点上,与绘画讲究视角,诗歌创作欣赏激情发现颇有相似之处。

论文是否成功更在于作者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支持所提出的论点,论述的逻辑是否清晰。那种不调查、不研究的主观臆想只会使论文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3·调查研究和实证的缺乏。

科学需要联想,但是联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主观臆想更不能等同于科学。科学要求事实求是地观察、总结、提取和科学论证。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科学的,因此不能建筑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没有论证的美丽的想象之上。一些同学把论文写作过程混同于叙事过程,联想丰富,文笔优美,却无自己的观点。

4·论文题目过大。

这一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学生往往选择大而笼统的题目,教师提供的选题范围和论文题目是集合与子集合的关系。相当多的学生把选题范围等同论文题目,造成题目过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根源是学生对论文选题的一种误解,以为论文题目越大,资料越多,论文也就越好写。结果,一个需要专著才能阐明的选题轻易地出现在学生论文选题中,如:论英国文学,论美国教育,论广告英语,论亚伯拉罕姆·林肯之类。论文选题过大可能导致的另一后果是忽略论文的创新性。选个大题目,到处抄袭资料,内容空泛,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对撰写这种英语论文的学生应该首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写论文?论文不同与其他一般英语作文练习的地方在哪儿?你的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什么观点?什么解决问题的建议?你的论文在这一问题上有新视点吗?在指导过的论文中,有一篇论文的选题最初是“Game”。

如此大的一个笼统题目,要在一篇仅仅4千字的英语论文中加以分析和论述,实在是大题小作了,而且也是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所不及的。几经修改,这篇英语论文的题目从“Game”,“EnglishGames”改定为“HowCanWeUseEnglishCardGamesinanEnglishClassroominPrimarySchool”,这样一来,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了。

5·论文论点的含混不清。

由于常常论文选题过大,因而导致多种观点的模糊、混淆、或者矛盾。没有支撑论题的主线。论文写作好比是制作一把伞,应该有撑伞的杆儿(论点)和钢丝(论据)。因此,学生在斟酌,选定论题时应该考虑:我以什么思路来阐述我的选题?我有什么资料来论证我的论点?我的资料收集渠道足以保障我的论据收集吗?论文论点的不清不明直接使论文的写作失去学术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和可论证性,更加违犯了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皮特·G[Liping1]①提出:论文的主题应该是新颖、清晰和充分论述的,而论述的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连贯的和有序的。

6·论文写作格式知识不足。

论文的写作有其特定的格式,一般的论文练习至少也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摘要,引言,正文,总结和参考资料。在具体写作中,应注意资料的引用格式,参考资料的完整列出。相当一部分撰写论文的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任意使用他人的知识成果,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导教师无法鉴定出资料的引用来源。甚至引言和参考资料两部分有时根本没有。同一篇英语论文中,资料的引用格式即使有,也相当不统一、不规范。

实际上,论文的写作必需按照写作的有关有求完成,否则它只能是一篇普通的作文。论文的写作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它具有科学性。因而,教师应提供和推荐一定的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论文范例,并要求学生以严谨的写作态度完成每一个写作步骤。这与练习书法和太极拳的道理有相似之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7·论文写作的失效。

有的大学生读了几年大学,却不知道论文到底该怎样写。这一方面暴露了目前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技能和实践技能的薄弱,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大学课程设计中的漏洞。一些大学虽然有英文写作课,但却未能在时间和精力上涉及论文写作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是练习了。平时对论文的写作的指导空白或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由于论文写作指导的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论文写作要求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于是出现抄袭,甚至。2002年5月10日的《华西都市报》②以一篇“快速下载!毕业论文全副拼装”的文章再一次揭露了网上的事实:网上每篇论文售价10至80元,点击率每天高达5万次。文中提到成都某专科学校成人教育部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一班70%论文都是在网上直接下载或“拼装”而成的,也有一部分同学是请人的。论文的写作的真实意义失去,论文写作自然失效。

(二)英语语言知识类

1·文体风格的不明。

论文与一般的写作练习相比“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作业……。论文要求使用较为正式的文体,在择语和句式上应注意力求简练、直接、准确。”③

在一部分学生的论文中,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不清。散文似的抒情的句子出现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论文的语体要求。

2·论文写作常见句型和词汇趋向不清。

论文的写作的常见句型和词汇有以下几个大的趋向:

(1)复合句、并列句、复合并列句的广泛使用。

(2)表达客观叙述的句型较为普遍。

(3)正式的、书面的词汇较多。

(4)多余的、重复的词汇应当省略。

(5)应“避免使用带歧视和偏见的词语”④。然而我们在学生的论文中,则常见到:

(1)简单句的过多使用。

(2)主观叙述句型的较为普遍。

(3)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词汇较多。

(4)表述用词重复、多余现象严重。

3·母语干扰,思维表达模式汉化类。

论文中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一些学生甚至先用中文撰稿,然后又意译为英语,因而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句子。如:

ItissometimesdifficulttocontrastChineseidiomsandEnglishidioms(Faulty)·

ItissometimesdifficulttocontrastChineseidiomswithEnglishidioms(Betterway)·

人类的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依存,中国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时,难以避免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表达模式对英语论文写作的一些负迁移。一部分语言表达是英语本民族语言使用者所难以理解的。如:

易如反掌aseasyasahand(Faulty);aseasyasanapple-pie(Better);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EveryonepraiseshisowngoodsasGrandmaWangdoestoherwatermelon(Faulty)·Everypotterpraiseshispot(Better)·

他眼红我。Heisred-eyed(Faulty)·Heisgreen-eyed(Better)·

4·用词累赘。

由于使用的是外语,学生在论文写作常用过多的词来说明本可以用简洁的词汇来阐明的事。如:

Thereisevidencethatmanymalesofallagesaregiventoacer-tainquestioningoftheirtraditionalbeliefsinwhatisgood,andindeedeventhattheyquestionwhetherthereisanygoodatallintheworld·Thesemenmaynotmakealotofcommotionabouttheirdespairingfeelings,buttheyhavethosefeelingsnevertheless,mostofthetime(Faulty)·Themassofmenleadlivesofquietdesperation(Better)·⑤

5·不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这种现象与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写作基础训练有关。此外,一些学生将中文的书写符号用在英语论文中,如:中文的书名号《》,省略号……,序号一、二、三等。

6·词语拼写错误普遍存在。

这一现象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与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有关,另一方面与学习缺乏严谨性有关。

二、常见错误的实用对策

(一)减少英语论文写作知识类错误的对策。

1·加强论文选题的指导工作。

论文选题的渠道是丰富的。刘利民教授⑥在《社会语言学引论》著作中提到:论文的选题既可以从实践经验中获取,也可以从有关理论中受到启发,当然,也可以从对有关理论和实验的假设的验证出发。作为本文中所提及到的学生群体的论文选题的渠道可以是自己的学习中体验的问题、设想(不是想象),可以是今后工作的需求与现在大学英语学习之间的统一和矛盾的分析、调查和学习对策的论述等。

教师可以提供论文选题的范围供学生参考和选择。但是,应当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缩小题目并找到论文的切入点。

2·提供论文的格式及样本。

从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学术或非学术杂志中,选择标准的论文的格式和样本;从往届同学写得较好的论文样本拱学生阅读、分析和学习。

3·推荐有关论文写作的书籍。

这一点应在写作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从材料中学习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减少,甚至摆脱教师的“搀扶”。教师的工作是“导”而不是“包”。因而,向学生推荐有助于他们写作的书籍是教师“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此类的指导材料也十分丰富,如:

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byJosephGibaldi)

WritingMatters(byPeterG·Beidler)

AboutLanguages-AReaderforWriters(byWilliamRobertsandGregorieTargon)

FormsandStyles:ResearchPapers,ReportsandTheses(byCaroleSlade)

4·开设论文写作的讲座和问题解答。

5·建立由论文指导教师组成的论文写作指导中心,长期提供论文咨讯服务。

6·在写作课中增加论文写作的知识和有关技巧训练。

7·定期进行举办优秀学生论文展览和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论文样本展示,使学生了解规范的英语论文的语言知识要求。

8·在阅读课中,加强论述文的篇章结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论文写作的基本语言和文体特点。

(二)减少英语语言知识类错误的对策

1·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论文既是学生毕业、获取学位的必经阶段,更是以后学习、工作、交际的基本手段,因此应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

2·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分阶段地长期训练,以游戏、竞赛等互动交流方式为辅助训练手段,使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

3·在基础写作课中,特设英语论文写作简介,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有关英语论文写作的知识。注意平时写作时对学生的科学认真态度的培养。加强写作的逻辑思维训练。

4·在高年级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辅修课程,对学生较为系统地、有步骤地分步强化训练。

5·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抄送的方式建立学生论文互读、互评制度。写作教师参加活动,并且给予认真参与互读、互评的学生以成绩记载。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写作过程的互动、交流、反馈和提高。

7·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词典的“拼写和语法”检查功能。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软件的词典检查功能的局限性。更多的应当利用同学间的互读、自己进行的分时复读方式改错。

8·通过电教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论文答辩情况。让学生在论文写作时更加有的放矢,语言准确、简明;结构清楚;逻辑清晰,参加论文答辩时,就能更加胸有成竹。

总结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士生 科研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增幅甚至达10倍左右。结果,硕士生的基础、学风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硕士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导硕士生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

当前,不少人上硕士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张文凭,以便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因而,读研期间的学研态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硕士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经常旷课。硕士生的许多课程属选修课,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足够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平时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绩考核都不严格,个别学生甚至数月或整年不上课,期末考核仍然过关,甚至还能得不低的成绩。遇上出勤管理较严的老师,一些硕士生为了出去代课或打工挣钱,甚至还找无关的人“替其上课”。基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在酝酿毕业论文开题的半年里,更多的硕士生外出代课或打工,把开题的事儿抛到脑后;待到开题前三五天,才慌忙到优秀硕博士论文网上看别人的毕业论文,把某些论文改造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开题报告,蒙混过关。开题后近一年时间里,一些硕士生要么代课或打工,要么忙着考各种证书,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四处跑着找工作,很少查阅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也不认真考虑论文写作,直到离答辩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上网搜索别人的论文,以拼凑自己的论文;结果拿出的英语论文语言错误到处都是,内容观点或站不住脚,或逻辑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抄来的……

针对如此的读研风气,硕士生导师在其指导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严格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珍惜读研机会,鼓励其继续保持准备考研阶段的刻苦、认真的学风,并让其明白,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水平,毕业时连按时拿到文凭也会成问题。其次,导师要根据所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给其推荐一些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与所带的硕士生就其最近学习的内容、研读的书籍等进行座谈。这样不仅可以适时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硕士生“常年见不到导师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硕士生,让其不敢偷懒,以避免一些硕士生该毕业了导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的现象。第三,导师不仅自己上课要加强考勤管理,而且要与其他授课导师经常沟通,了解所指导硕士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经常缺课的原因,以便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导师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在开题之后一年左右的毕业论文写作时期,要督促其继续认真查看相关文献资料,尽早动手写论文,并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相关授课教师和培养单位要严格硕士生的课程考核、开题和答辩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硕士生都不能毕业,以对下届硕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导硕士生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本科阶段,许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习几本相关教程,考研时,又只是反复复习几门必考课程,因而成为硕士生后,知识面非常有限。有的导师在其硕士生入校后,就给其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仅推荐了与其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书籍,完全忽视许多硕士生实际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一事实。就英美文学专业来说,不少硕士生连“什么是文学”都说不清楚,别说用英语就是用汉语写文章也不完全能写通顺,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完全能恰当运用。鉴于此,硕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学专业的导师应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应让硕士生清楚,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学有看不完的书籍;同时,应围绕“英美文学”既是“英美”的文学,又是“文学”,且是“西方”的文学这一特质,给硕士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籍。这些书籍可涉及以下类型:

第一,英美文学背景知识类。包括外国文学史(或欧美文学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国通史(或文化史),美国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这类书籍导师可鼓励硕士生读英文版的。

第二,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史类。这类书导师应要求硕士生读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论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论,可以增强研究者的洞察力,为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适宜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或文论史)类。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国文学论文是用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倡导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读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论史,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汉语文学水平,使其在文学鉴赏和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类。比如说,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般就要给自己的硕士生推荐较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及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和最新作品。硕士生多看一些与其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书籍,研究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将有助于导师发挥其特长,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培养硕士生的科研选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硕士生毕业论文该开题了,还没找到题目,让导师给找题目;题目确定了,却不知如何写,反而轻信“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谬论,东抄西拼,整篇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为此,导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导硕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有针对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书。比如说,引导硕士生把英国或美国文学的某一体裁的某一个作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便集中精力,阅读该作家的代表作、其传记、可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文献。同时,要提醒硕士生摈弃“印在书本上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观念,看书时要敢于质疑。如果硕士生对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非常熟悉,又具有质疑精神,他们就会发现,他人的相关评论并非“定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话可说。

第二,要告诫硕士生,他们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是自己有独到见解可陈述的――要么是没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去研究经典性作品,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些新发现,要得出一些独到的结论。这一点以第一点为基础――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读遍某一特定领域里的相关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确定既富创新性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引导硕士生进一步广泛地收集、有效地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除从本地图书馆和从网上收集文献外,导师可告知硕士生从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的便捷方式(实际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过一些机构,获得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也可资助硕士生通过“卓越亚马逊网”直接从美英两国购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议硕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收集来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一部分需反复细读,大部分只需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说,可通过相关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阅读和自己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页码的内容。阅读文献时,对他人的观点应始终秉持“批判扬弃”的态度:面对有瑕疵的论断,可做些修正,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对自己同意的观点,可拿来引用,但要作为自己提出更高一层论断的论据。

第四,鼓励硕士生在鉴赏作品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练就既能充分论证、合乎逻辑,又做到条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学论文写作能力。要正告硕士生,搞科研、写论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真理面前,没有长幼,没有尊卑,在文学欣赏和批评领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复细读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并以相关参考文献为佐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然后就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此即论文写作。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层次分明。同时要建议硕士生,既然学文学专业,自己写论文时就要发挥平时阅读英、汉文学作品所积聚的文学能量,尽量使论文文笔流畅,且不输文采。

总之,硕士生招收院校、负责培养的院系、所有授课老师,尤其是责任导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严格管理,善于引导,使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培养独立地进行选题和从事研究的能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耐心、艰苦、综合努力,硕士生才能培养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 束少军.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6).

[4] 朱乃长教授与英美文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的道路。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汉字的内涵外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把汉字应用于认识过程,可以把‘浮想联翩’和‘思绪万千’的人的思维系统化、逻辑化。”

汉语送你优雅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我常常庆幸,在我们的语言地图里,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寂寥的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的确,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谁又能说这些纸上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

正是借着语言这一通道,狭小的人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因此,能否获得语言的恩惠,能否领悟语言的秘密,实在是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大事,不容轻视。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风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乐在其中。因此,那些传世的诗词曲赋,多数不是文人孤守书斋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茶楼叙旧、送别亲友或游山玩水时的即兴咏叹――这种风雅人生,至今还令许多人心向往之。

汉语英语各有所长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象,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因此,华文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超越时空的功能。汉语的简洁,举世公认。这既是汉语本身的特质,也反映出汉民族思维方式比较快捷,一般而言,两千个字便可开展中华文化、语言教育。此外,汉字还具有超越方言和时代的功能,不论古今作者操何方言母语,汉字全通,而且本身就包容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世纪大讲堂”曾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400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语言、声音与文化

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

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有人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就是指用文字来教化。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仓颉大帝发明文字目的,是以文字作为负载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作为传递文明源泉的固化载体,用作教化人的工具。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由于我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小镇,父母均不识英语,自幼缺乏学习英语的土壤。邻居小伙伴的父亲为英语教师,那个小伙伴在幼儿园之前即可熟背英语字母歌,我当时颇为羡慕,惊为天人。当时小学并未开设英语课,我在中学之前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很是惭愧。1984年我进入镇上的一所普通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启蒙老师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张文彦先生。先生毕业于一所中专院校的中文专业,并未学过英语。分配到镇上时,镇上不缺语文教师,缺英语教师。先生遂开始一边自学英语,一边教授学生。印象中先生教学比较活泼,所以大家并不讨厌英语课。当时流行一部台湾电影《搭错车》,其中由苏芮演唱的主题歌《酒干倘卖无》红遍大江南北。一次课上,忘记何故先生竟然唱起此歌,引得全班瞠目,至今历历在目。自此以后,嗓音大气飞扬、高亢入云的苏芮一直是我最爱的女歌手,无人能出其右。

初二结束的暑假,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的二哥带我去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罗马假日》,电影里那世外桃源般的纯真爱情故事让我艳羡不已。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至今最爱的电影,影片里英俊潇洒的格列高里・派克与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成为我最爱的男女演员,无人可以取代。这部电影也开启了我最大的一个业余爱好――看英语电影,并使我间接对英语开始有了一些好感。我始终坚信:一切方法皆是可有可无的天际浮云,发自肺腑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1987年初中毕业,我由于成绩较好,考入当年全市排名第一的重点中学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1990年我参加高考时该校排名全省第二。进入全市重点,我才见识到人外有人!高一时我在全校成绩最差的四班,高一结业时我在全班60人中排名第26位,数学仅55分,物理才57分,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当时我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异常严重,沉迷唐诗宋词中无法自拔,厌学情绪高涨。高二的12月,有一晚实在忍无可忍,我找到父亲,明确要求退学。“退学之后做什么?”“读唐诗!”“唐诗不能当饭吃啊!”之后父亲说了一段至今令我刻骨铭心的话:“孩子,咱们家一没有钱,二没有关系。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当个工人!”面对冷冰冰的现实,我跑到外面的街上痛哭,没有人能帮我。

第二天,我选择奋起直追!英语是我认为最简单的一门课,花的时间也最少。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几乎从来不学英语,只是每天早自习七点半到八点时坚持晨读,背熟了高中三年全部六本英语教材。我坚持每天复习昨天背过的文章,每周一复习上周背过的文章,期末复习半年背过的所有文章。英语考试也成为最轻松的游戏,完全按照语感做题,不需思考,正确率极高。我的总成绩也从全班第26名跃升至全年级前5名。

高中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李白一样的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高考前,班主任建议我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被我断然拒绝,我给出了一个年少轻狂的理由:“如果那样,20世纪的中国就没有诗人了!”当时我决意要报考自小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不过最终被我的偶像二哥劝止。二哥认为我高中已经读完《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参考资料》等几乎全部中文系本科教材,重学无益。应该读英语专业,博览英美文学原著,“双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年轻气盛的我颇为心动,转而改考英语专业。

1990年高考题目很难,满分为640分,一本线为444分,重点线为461分。我一举估分515分,估分为全校第一。本想报考北大英语专业,但全省只招四人,本校就有四人报考,风险颇大。一时冲动,我决定改报当年总分要求更高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下来,自己多估了30分,实际考了489分,英语得了89分(满分为100分),被北外录取。当年河北省文科类及外语类总分状元也在我们学校,总分535分,但英语考了77分,最后该同学上了北京大学英语专业。

高中学习英语的经历使我至今坚信:背诵是提高英语实力和考试分数最好的方法。

北外的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学习英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北外英语系1990级共120人,46位男生,74位女生,我才真正见识了“天外有天”。我的同学中有当时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弟弟,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最牛中译者朱生豪先生的唯一嫡孙,有北外教授子弟以及各地高考状元。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同学中有几十位杭州、南京、长春、武汉等外国语学校以及北京四中等全国名校的保送高才生,从小精研英语听说读写,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就相当于英语系大二学生水平,令我们这些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望洋兴叹。

当时的北外,大师云集,灿若星河。北外的三大英语泰斗――语言学泰斗许国璋、英国文学泰斗王佐良、美国文学泰斗周珏良如三足鼎立,遗憾的是三位泰斗当时已经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数十年来,《许国璋英语》风行全国,妇孺皆知。学校曾经组织全校学生在大礼堂聆听许先生的讲座,讲座内容我已经几乎全部淡忘,只记得先生登台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提了一下裤子,感觉煞是亲民。我还曾在窗外偷窥过王佐良先生给研究生上课。我在校园中也常偶遇陈琳、张道真、薄冰等语言、语法界泰斗。当时的北外不愧为英语爱好者的天堂!

给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也是群星璀璨。文坛泰斗冰心先生的两位女儿吴冰与吴青教授美国社会课程,英文写作权威熊德倪先生教授写作课程,当时北外英语系主任、《新概念英语》中文合著者、美国博士何其莘先生教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名宿钱青先生教授美国文学,主持人杨澜女士的父亲杨鑫楠等先生教授英语精读。而当时的青年教师现在已经成为北外的资深教授,如侯毅凌老师、申雨平老师、李又文老师、王一虹老师。20年之后,对于这些老师我仍然记忆深刻。

当时的北外名闻遐迩。199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主持人大赛,1986级北外大四学生杨澜一举拿下一等奖,1988级北外大二学生、后来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荣获三等奖,在全国引起一阵轰动。我入学时,杨澜已经毕业,校园中倒是常常可以见到许戈辉的身影。1992年,现在蜚声国内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何炅进入北外阿语系,住在我的楼下。每天傍晚吃饭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校广播站主持人何炅独特的声音。上学期间,央视举办了一次全国小品大赛,何炅拿了大奖,闻名全国。

的全国考研英语命题组组长。由于自己在上大学前没有专门学习过语音,天赋也欠佳,我的语音不是很好。吴教授从全班20位同学中选出四位语音欠佳的同学下课单独辅导,我“荣”列其一。每天下课后我反复跟读模仿张冠林先生的《语音入门》,屡屡模仿却不能过关,自己心里颇为焦急。经过半年的训练,考试才得以合格。只是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语音阴影,此后我一直认为自己语音有问题。

听力也是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有一门听力课程每周两次课,每次课的时间为两小时,要求学生全文听写正常语速的BBC、VOA新闻。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这门课对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于是,我课下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语音教室,那里有浩如烟海的英语磁带,我与大家争相借阅聆听,设法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那时,一位叫做梁艳的年轻听力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梁老师教学风格异常活泼,大家都非常喜欢。很多时候当我们愁眉苦脸地进入听力教室时,梁老师会兴奋地告诉我们:“孩子们,今天咱们不听写新闻了,看美国电影!”这是我们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有一节课,梁老师让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班上两位女生谈论的是当时穷困潦倒、其貌不扬、一无所长、无比叛逆的王江涛,而我用英语介绍的是古往今来我最爱的朋友――庄子。虽然小时候,我的一只耳朵被顽皮的小朋友掏坏过,但由于对梁老师的喜爱,听力课程成了我大学期间成绩最好的一门课,5分制中,我常常可以获得5或5-的成绩。

大学时,口语是我学得最差的一门课之一。当时学校规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位学生每天必须和同班的一位异性练习一小时口语,全班所有男生和女生每天轮换,地点不限。现在想来,这倒是谈恋爱的好机会。可惜当时女生们似乎都瞧不上我们这些土得掉渣的男生,而男生也看不上那些趾高气扬的女生,恋爱的人并不是很多。多年之后,当我们重新聚首,却感觉男生人人英俊潇洒,女生个个性感漂亮,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比较而言,英语精读是大家普遍不太喜欢的课程,每周五都要进行一次小测验,计入期末总成绩,每次测验前我都如临大敌。当时我上这门课时经常趴在桌上睡觉或默写唐诗宋词,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后悔。如果当时知道自己以后会以英语教学为生,我应该会学得异常刻苦。当时北外每班只有20人,小班教学,班上有人睡觉,老师应该是一目了然。但现在想来惭愧的是,没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课上睡觉批评过任何一位学生。这一点我望尘莫及,如今在新东方教学十年有余的我,即使看到500人的班上有人睡觉或玩手机,仍然心中不爽。

相反,英语泛读课是很多同学喜爱的课程。大学前两年我们不分专业,重在夯实英语基础,大三分为英美文学、翻译、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几个专业方向。我自然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每周泛读的书目就是英美文学名著,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呼啸山庄》《双城记》等。我们课下泛读,课上讨论,最后还有期末考试。由于老师多是女教师,泛读书目多为爱情文学,令我们这些“清高”的男生很是痛苦。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论文要求全英文,5000词以上,题目不限。我拟定的题目是自己当时的最爱――《道教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系里的传统是论文题目贴在系办墙外,有兴趣辅导的老师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题目旁边。不幸的是,我的题目在墙上贴了一个月也无人问津。最后,当时国内的英文写作泰斗丁往道教授将我纳入麾下。记得我们当时中小学英语教材全国通用,审订者即丁教授。丁教授主编的《英语写作手册》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各大院校英文专业的写作指定教材。当年丁教授包办了三篇无人问津的英语论文,主题分别涉及李白、杜牧和陶渊明。我辛苦创作了两个月,交给丁老师初稿,一周之后丁老师返回初稿,里面全是红笔批改的写作错误,至今仍然感动于丁老师的认真务实精神。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叙事研究

施教授

科研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3)01-0058-05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内涵

Clandinin&Connelly指出,由于社会科学以经验研究为根基,所以,对经验的研究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经历一系列故事化的过程,积极地通过自己去观察现场、记录现场、感受现场①。叙事探究的任务在于探究经验的内在关联,通过把它放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诠释内在的意义,最后通过叙事的形式对其进行表述或呈现。好的叙事探究应该是一种“深度叙事”,研究者应该将经验的关联性、情境性以及研究参与者的思想情感等叙述出来,为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②。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作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以讲述、倾听并反思这类经验故事作为主要研究形式的一种质的研究范式”。其深受杜威教育经验观以及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影响,认为教师的发展就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生长”,研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际上就是认识和研究他们生活世界中各种个性化、情景化的经验性知识③。

二、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我国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众多学者从教师信念、教师课堂决策、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状况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朱伟对高校教师科研的动机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分析了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变化规律,进而提出了激发高校教师科研动机的具体措施,对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张庆宗从外语科研的定义、属性和步骤等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重点对外语科研的步骤逐一进行了梳理和解析,旨在与广大外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做科研,努力实现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愿景@。吴亚欣、张芸静认为,外语的“工具化”、外语的“商业化”、外语研究的“形而上”以及外语研究成果刊发的“困难化”是导致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外语教师应更多地从事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从教学中寻找课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实践的支撑。

本文将对一位优秀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历程开展叙事研究,详细了解其人生故事与个体感悟,尤其是科研奋斗历程,通过解读其宝贵的发展经验,挖掘其中的科研思想和启迪,以求研究者与读者的共同进步。

三、研究过程

依照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我们先后完成了四个研究环节:(1)进入现场前的准备。首先,确认并初步了解研究对象。通过搜索国内外著名期刊的文章发表情况,我们最终确认了科研成果尤其突出的施老师。搜集他的相关材料,包括观看其电视访谈、浏览其个人主页、学生访谈等,多方面了解他的科研工作发展经历。施教授,博导,在著名国际杂志上多篇,出版4本国际著作和2部学术译作,任1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现就职于浙江省某高校。其次,对普通英语教师进行大量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在科研上的主要困难、瓶颈与困惑。第三,结合普通英语教师的科研状况,我们设计了半开放式的访谈计划。(2)现场收集原始文本。结合研究问题,我们对施老师进行了两次现场深度访谈与多次邮件交流。(3)整理归纳原始文本。共整理出两万多字的访谈录音,详细分析这些原文本,按主题进行归类,编码出研究文本。(4)经验解读与反思。通过意义串联,分析不同主题与文本之间的情景联系与逻辑关系,反思关键要点,寻找科研成功之秘诀。

四、结果和启示

(一)科研发展需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感悟

施老师说过:“我有几十年学习外语、语言研究的经历。开始是在部队(的外国语学院)里,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开始学习英语,后来研究英语语言学。(本科期间)训练比较严格,师资队伍相对来说也比较强。基本功要求很扎实,学习时间非常充分……基本功做得比较好一些。后来我留校,教了几年书,然后有一个机会到国外去学习。”这说明,科研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发展阶段性特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西方学者Berliner以教师经验的形成为标准,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能手和专家五个阶段,吴一安则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需要经过生存、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外语教师的科研成长也包含了不同阶段,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学习阶段是学习理论和相关技巧阶段,不仅要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学或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科研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探索是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思维被刺激,灵感被激发,研究问题会逐一产生;而后在继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可能会被证实,可能会被,也可能部分被证实或部分被@。在这个学习与探索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对此,施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间,先是上大学学英语,然后学习英语语言学,然后慢慢地走向话语研究;先去了荷兰,然后到新加坡、英国,逐渐地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这样,在学术界慢慢地拓展、突破了英语语言学的界限,慢慢地把文化视野打开了,而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研究的所谓科学领域慢慢地增强了一种文化意识。”

经历长期的学习与探索之后,科研感悟是一种必然结果。施老师说:“我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几十年的学习经验当中,不断地扩展自己学术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是(语言学),不仅仅是心理学,而要慢慢地跳出西方的学术框架,考虑到文化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感悟出的一种科研要转型和发展的一个路子。”

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感悟;有了感悟之后,再去不断地探索与调整,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其中任何一环,科研就不会成长。没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就没有深层次的感悟,必然拘泥于西方学术理论,只会一味模仿而无任何创新。施老师认为,读书要广,要反思,要感悟,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有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之后,无论什么问题,无论写什么方面的文章,我们都会有思路,都会得心应手,我们的科研成长就会非常顺利。

(二)科研发展需不断突破与创新

时下大多数学者依然停留在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表面阶段,如大量翻译和引进西方学术书籍,因而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理论综述、模仿套用、重复验证阶段,结果出现了一种国内大为热门的研究在国外却已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施老师认为:“中国的学者在了解西方的学术本质之后,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发掘、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资源。”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理论,但更需要深度反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施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语言观。西方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工具,是一种形式和管道,它传输意义。因而西方语言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揣摩和挖掘它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中国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才能够达到对意义新的解释。因此,在深度学习和借鉴西方学术之后,再挖掘传统的艺术,我们就有一种创新的语言观。对此,施老师说:“在方法上突破西方的仅仅依靠语音去捕捉语言的意义,方法要多样化;而且我们要带着一种谦卑的态度来追求意义,以积极的、不断努力的态度来追求意义。”

经过国内外几十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施老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语研究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他说:“我们所面对的科学研究,话语研究,实际L有文化的成分。不仅仅与西方存在差异,而且东西方之间的学术又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而且有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的学界、话语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西化所主宰的学术领域。”甚至,还“具有西方学术控制东方学术、排挤东方学术的根本性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施老师带着他的硕士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意义正如施老师所说:“(1)看看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家或批判家的文学作品中间能否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智慧;(2)通过此研究来彰显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学对主流文学的贡献在哪里,反过来,我们的主流文学是不是也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就像西方学术忽视东方学术。”

这样的研究不仅仅跳出了西方学术的框架,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在纵向和横向上加以拓展。施老师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的东西,然后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来找对方的缺陷,找到可以补充、充实、扩展的地方。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找到现有西方理论的不足,或者方法上的欠缺,来拓展理论的视野,增加研究的方法。比如,我们对中国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时,就会发现现有的西方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一个学术创新点。

(三)科研发展需从自身文化语境中汲取科研素材

施老师说过:“外语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面临国家转型的挣扎,大部分人的能力和背景还是在外语教学上面。”他认为,在二三十年前外语界百分之七十都要搞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但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r非常大的外语教学成果。所以倘若在今天,一个外语教师依然认为老师的本职就是教好书上好课,就是不合时宦的。

外语研究一般包括七个步骤,即确定选题、形成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及通报研究成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选题。我们知道,选题往往需要按照自身兴趣或研究需要出发。但目前外语教师周课时一般在12-17节之间,如此繁重的课时任务,容易造成一种困境:学期中没有很好地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没有从教学实践中选取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寒暑假期问的科研工作缺乏导向性和目的性,造成科研与教学问或的严重脱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期间,忙于备课授课,不去图书馆,不上期刊网,不看学术论文;非教学期间,想做科研却又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便形成“科研懈怠”。结果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英语教师虽然懂英语,但很少去研究英语论文,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写学术论文;不关心自己身边的同事在做什么科研,国际同行在做什么更无从谈起。

研究证明,外语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科研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只有提高科研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施老师首先在语言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开展语言学和语言文学的研究,再接触心理学研究,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学术领域,把自己的教学与文学、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施老师把话语研究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施老师得出结论:我们东方学者,比较崇尚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东方文化却充满了挑剔。其原因在于,多年封闭之后突然改革开放,导致国内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期待与崇拜;而西方学者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和制高点来审视中国文化,自然带有批判性。更深层的原因是,东西方学术之间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简言之,是一种西方文化主宰学术领域的状态。因此,国内学者要做的就是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打破这种文化不平等的局面。现在,施老师已经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国内期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成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

由此反思,只有从自身文化语境中选取相关的研究话题,才有研究的冲动,才有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只有将研究与教学、生活、社会乃至国际话语圈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才会有创新、有价值。

(四)科研发展需要立足本土跨越学科界限

施老师先后在荷兰、新加坡、英国呆了15年,已经成为了reader(英国的职位,相当于学术副教授),获得国外人文社科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国,许多人都表示不解。但施老师认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前15年的(外国)经历成为他现在打开局面的重要资源和基础。一方面“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在国外的发展空间很小很小,顶多就是给人家当个讲师,教教中国的东西”;另一方面,“回国以后我的学业和事业能够有更加广泛的影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影响”。

这里就涉及到了外语教师对自己及其研究的一个恰当定位问题。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在何处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研究方向的问题。全球化的形势下,外语人主要是外语教师需要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施老师认为,目前国家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比如近年来孔子学院在诸多国家的接连设立,不断升温的汉语热现象,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对外交流。有外语教师认为,我们是学外语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学术不了解,不能承担对外汉语的教学。其实不然。首先,作为中国的学者,我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我们拥有学习外语的能力和经验,了解外国文化,可以通过外国文化来看中国文化。而且拥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因此,我们外语教师必须而且可以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责任。

与此同时,外语教师的科研应该突破外语界,应该是跨学科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它的基本状况和方向是跨学科的。施老师认为,跨学科要走两个方向,“第一,研究方式是跨学科的。我们不能只运用一个学科,比如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我们需要借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来拓宽语言的研究,这是不可阻挡的思维潮流。第二,研究内容是跨学科的。我们的语言学论文不能永远局限在语言学领域内。我们的研究应该对社会学界,比如心理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政治经济等能够产生影响”。确实,只有跨越其他学科的外语研究才能有更多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才能对其他学科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科研发展需要有国际对话的勇气与智慧

施老师说,他就是要创新、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且要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声音来进行国际交流。确实,在当今西方文化主宰学术界的形式下,中国学者必须勇敢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地球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对此,施老师有着自己的疑虑:“我们外语界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与国外接轨、与国外对话了吗?”我们外语界学者虽然拥有语言优势,但是缺少学术积淀,也缺少对自己文化的内省。同时,大部分外语教师还存在语言功底不够、学术表达能力不够的现象,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外语教师不能在国外或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用施老师的话说,“你可以在课堂上讲英语,跟你写一篇学术论文那不是一码事”。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首先,我们要学好自己的文化,要深度反省,这样在交流时才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让西方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其次,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对此,施老师说:“写作需要长期积累,经常练习,然后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当被问及“高校英语老师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是否应该把它定位在国际刊物上”时,施老师持否定观点。他说:“我认为应该全面发展,在中国应该登,在国外也应该登,不仅仅是在SSCI,(也应该在)一般的期刊,国际会议的会议册,全方位的。”大家一下子都去发SSCI,其他都不做,这是不现实的。施老师指出:“SSCI是个英美系统。……它是以科学作为方式,主要目的却是商业的,它本质上是商业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在上面发表文章,必须“按照西方的路子去写西方人喜欢的东西”,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跟他们对话的资源和能力!施老师说:“如果你拿着中国的文化概念去研究一个中同的问题,到国际期刊上是发表不了的,起码几率是很小的。反过来,你用西方白人学者的方法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他不懂你中国什么问题,所以你要找一个他能够理解的方法,用他的视角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然后去投他的期刊,相对成功率就比较高。”

由此,不仅要有对西方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学术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新课程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语教学的目的也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我们看到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说多用外语;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思想,创造性地使用外语。 可是,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看到,并不是所有有此心愿的教师都能达到目的。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但在真正要应用外语交际或创造性运用外语的阶段学生往往不如人意地表现了无话可说或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使能说一点也只停留在简单的句型操作阶段,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一、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初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①这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应实现哪些素质教育目标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更为英语教学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变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2、现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传统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育模式仍在某种程度上稳固地占据着课堂,依然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干扰着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苦学苦练,轻课堂教学的不断提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说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交际性。

1、兴趣性与积极性。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情况和教材内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提出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要注意相同形式的操练,应控制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学生听课和操练过程中出现疲劳状况,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内容和形式来保持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性与交际性。 实践性和交际性是英语学科的又一教学特点,具体做法是:注意四会能力和谐发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交际应用课堂中大量地、经常地组织意义操练和交际操练,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巩固性和发展性 遗忘是外语教学中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贯彻巩固性原则,但是,单是消极的巩固往往不能达到满供意的效果,而应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也就是在发展中达到巩固。

三、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目的和途径

1、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 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他们良好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将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途径。

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前提。

③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得灵活,学得好;教学不得当,学生则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最终导致弃学。因此,优化教学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符合时展的要求。 第一,英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全面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们常说: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⑴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它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⑵英国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只有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词不达意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供识,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与使用英语国家的人们沟通,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以达到顺利使用英语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做到语言得体、理解正确。

如见面时根据场合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Hi! Hello!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Nice to see you! Nice meeting you! 等,避免见面使用Have you had your lunch Are you married What do you want where are you going等中国习俗的问话。

总之,博学多能外语教师更加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全面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变为复合型人才。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看着顺眼,就可能不知不觉地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依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

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学所期望的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其行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影响。又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师生的接触频繁,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总是带有褒贬奖惩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整理提供课堂上应处处尊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学英语更是如此。

⑤埃与斯利说过: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只有保持学习兴趣,才能加速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确,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充分利用简笔画教学 简笔画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结语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19世纪英国文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对文学的本质有过三点界定,即文学是个人的、主观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和思维技能的载体[1]。事实上,阅读文学作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方面可以提高词汇量,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观念和艺术传统。相比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英语教材的五花八门、教学设计的此长彼短、学生需求的功利或专业导向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等等,都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可以适当地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这种融入可以使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语言的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有效地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达到对语言灵活度和专业性的掌握。因此,有效认识英语文学的功用,探索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英语文学知识,或许可以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一条思路。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必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人类在社会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已。事实上,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2]。国际国内的许多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都曾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一个条件,“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文化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3]。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和语言的关系自然是很密切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事实上,文学和语言合则兼美,离则两伤。正因为如此,学习语言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毫无生气的编码来机械地加以练习和记忆,否则就会违背语言学习规律,且只能学会语言的皮毛,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上,不能简单地以听说读写译等单项语言技能的培训为中心,而忽视语言的整体性和文化背景。

国家教委1993年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制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从批判的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并使研究生从思辨中、从运用中学习语言。英语教学应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工具论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将重点放在纯粹的语法和单词等基本元素的简单记忆上,而是要向学生展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事实上,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研究生入学有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考试,也有各高校自行组织的英语考试,但研究生由于专业种类多、英语要求差异较大,造成研究生英语基础差异明显,也就相应地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灵活度较大,对于教材的选用,各个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上研究生英语教材众多,却大多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虽然教材内容中也会出现部分和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文化和思维引导,只是作为模本去体现语言的形式和其他表层知识而已。第三,在教学设计上,研究生英语教学教师要么止步于语言的表面知识,要么虽然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给学生,却因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欣赏而收益甚微。再者,许多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利性的考试、出国或只求能基本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专业文章,使得教师授课也只好顺应这种需求。结果是,虽然很多人通过了诸如托福、雅思等国际公认的高级别英语考试,或发表了英语论文,却仍然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上述各种困难,是摆在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将英语文学融入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从语言整体性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单项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掌握英语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二、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可行性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在学生基础、教材与教学设计和教师条件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可行性。相比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整体英语基础水平未必高过本科生,但他们的思想相对成熟。研究生的特点是更善于思考、更善于讨论与分析。一直以来,针对语言教学活动,许多教育家和教师都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心理临床咨询经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上的结果。在罗杰斯看来,“我们不可能直接教给别人任何东西,只可能帮助别人学习”[4]。笔者认为,对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教师更多地是积极地创设适宜学生自己学习的英语环境,绝不是给他们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由此,研究生更加具备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学习的基础。

在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上,如何融入英语文学,达到预期效果呢?传统的教材一般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内容相当,且各环节循序渐进,极尽对各语言单项技能知识的灌输。不能否认,当前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和考核设置还不可能完全放弃对传统的语言功能性的关注,但是,并不是没有空间让英语文学融进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材设计。笔者无意在此具体给出教材设计的各个环节,但认为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的教材可以轻语法词汇要点,重引导性讨论和阅读,并在讨论和阅读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融入英语文学。教材的阅读部分应由文笔优美的评论文章或科学报道组成,讨论部分则更多提供导向性的文学阅读,以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结合教材的使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设计上可以更加灵活。相比于大学本科的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学要轻语言点讲解,重热点话题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介入,而是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过程中力图挖掘自己的语言潜能,忘记语言的障碍,完善语言的学习。笔者以“克隆”这一主题为例,展现如何在教学设计上融入英语文学的知识。#p#分页标题#e#

首先,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读教材提供的有关“克隆”的英文评论文章,并在教材提供的几部相关主题的英语文学作品中选择一到两部作为主要阅读对象。笔者以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例。在预读阶段,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阅读《弗兰肯斯坦》的中文版,但要求学生对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英文版的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再进行扩展性的英文阅读和积累。这个预读过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兴趣点或专业背景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同时从小说英文原版中了解地道的英文表述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上课时教师先以穿针引线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课前的阅读来界定课堂讨论的焦点话题。教师可偏重《弗兰肯斯坦》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的信息提供,帮助学生理清“人造人”和“克隆”这一话题的碰撞,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组时尽量使小组成员专业背景多样化一些,可以让每个小组更为充分和多角度地讨论和分析话题。教师在倾听各小组的讨论时不做判定,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不明确的问题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忘记语言的束缚,竭尽所能展现自己观点,充分体验表达的灵活性。

第三,在进行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鼓励学生就各焦点话题发表各自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或进行质疑。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角色帮助弱势学生发问,以促进和活跃讨论气氛;同时,教师也可从小说虚构的角度出发,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相比,帮助学生自我反省在阅读《弗兰肯斯坦》前后对“克隆”话题的理解所产生的变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小说作品中提到的“人造人”故事情节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在自己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世界产生更多的兴趣,发现英汉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对相同主题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更深层次地了解英语文化,真正实现语言学习本身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对英语文学有一定的积累和鉴赏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而将英语文学融入教学则需要教师更多地采取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力、对学生问题的回答技巧、对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等等都是影响这种融入性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决定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相互信任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发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语言基本问题,找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感知。当前大多数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英语文学这个视角来改进、完善教学,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的融入在各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它能给学生创设英语文化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也恰恰就是认知心理学领域所说的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内隐认知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无意识产生的学习活动。这也恰恰体现了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教学设计,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成效。

三、内隐认知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成效

内隐认知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领域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知识、感知或记忆等无意识影响对人们行为的改变,尽管人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5]。相比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以其自发性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解,学生通过有意识的、对知识点的注意进行学习,这是典型的外显认知过程。但是这种外显认知并不能使学生对语言深层的隐蔽文化进行思索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却总是效果欠佳,或者只具备应试能力却没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内隐认知是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不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反应的一种自发性状态。其实,这种内隐认知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觉似曾相识的状态,人们也往往凭借这种熟悉感做出了决定和判断。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是在自然语境中通过语言交际获得语言,但并不一定能够明确地说出语言的规则。人们在听母语的新闻广播时,能获取信息,但并不一定能完全复述新闻的所有内容。这个语言或信息的获取是符合内隐认知的不自觉性和非目的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学生把英语语言的形式作为学习目标,对语言的形式生吞活剥,却忽略了语言形式背后的隐蔽文化,最终导致怎么都学不好的困局。如前文所述,如果能了解到英语文学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切实地去加以落实,就会帮助学习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摆脱枯燥的语言形式本身的学习,使学生为文学的趣味性所吸引,在作品阅读和欣赏中无意识地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则,形成“似曾相识”的感觉。

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会因各自人生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英语文学对于十八九岁的有足够词汇读懂原版的大学本科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尚处于好奇和了解的阶段。而对于相对年长些的研究生来说,他们不仅对语言本身的领会较多,而且对文学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学理念也会感受得更加深刻一些,他们的学习处于反思和探索的阶段。因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和欣赏,会比本科生阶段产生更充分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这种浸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人生悲欢离合不知不觉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有着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这种内隐认知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法更加有效,更容易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培养语感。对将英语做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因为语言环境等问题,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输入,因此,通过英语文学的阅读能相对补充语言环境的不足。当学习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绘声绘色的文学作品情境中时,虽然没有刻意地学习语法和词汇的目的,却可以在文学作品语境中自发性地获取知识。在笔者看来,英语文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为具备较为成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生补充和语言相关的隐性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课后的扩展性阅读,超越或忘却第二语言本身的障碍,将重心放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中去,又反而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理解。#p#分页标题#e#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ESP EAP 网考 教学改革

1.引言

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权威检测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各个高校都将四六级成绩作为衡量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一把标尺,各用人单位也将四六级证书视为应聘必备证书之一。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两者的关系中,语言教学应该是第一位的,测试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是目的,考试是手段,但不可否认,测试对教学有着很强的反拨作用,是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给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四六级考试在之前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确实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随着现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四六级考试严重地阻碍了大学英语向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英语能力要求,阻碍了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EAP)或专门用途英语(ESP)转移的进程。虽然其推动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并使之长盛不衰,但同时阻碍了大学朝专业英语教学转移和发展的进程。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应潮流,修订目标定位,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这一举措表明,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蔡基刚,2007)。

2.大学英语四、六级及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在长达26年的时间内稳定发展,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当今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学科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对其重新定位。根据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今后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七级标准和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八级与九级标准,“八级”词汇量要求在3300字左右,优秀高中毕业生要达到九级水平,词汇量为4500;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核心就是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推动基于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四级考试是检测学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一般要求”的考试,词汇量要求在4500字左右,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较高要求”的测试。高中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重复率高,很多词汇、语法都是高中学过的东西,大学英语受到中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双面夹击,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因此,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四六级考试也应随之改革。

2.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

英语水平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核心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生的总体培养质量,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指的就是基础英语教学。

目前许多名校,如清华北大已经取消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学生认为英语基础已经在中学阶段打好,开设基础英语课程等于重学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把目标转为注重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为专业化国际交流提供支撑。这一改革适应了专业院系和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学校的支持。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学术英语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由于目前香港高校新生的英语水平离这样的课程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他们就需要学习在中学里没有学过的EAP课程。内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含糊,学生和学校只能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由于这个目标在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甚至零时间里实现,这样学分的压缩和课程的萎缩自然不可避免。因此,大学英语应该借鉴香港及国外的先进经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各大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和生源状况存在差别,国家和地方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投入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条件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入学英语基础比较差、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学生大一期间就要确定学生的水平,判断学生是否需要修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对于那些基础已经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即通过四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给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或实用英语课程。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了解专业前沿的国际发展,增强在科学技术上的学术竞争力。真正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了解国际前沿的前提应该是先打好基础,这就要靠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打基础。

2.2四、六级考试面临的问题

鉴于四、六级考试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英语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英语的学习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必须奋斗整个四年;成绩好的学生为准备其他各类英语考试,也奋斗了整个四年。这种学习热情的错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违背了大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此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评估手段,其对教学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为大家所公认。很多同学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就沾沾自喜,从此放弃了英语学习。根据对武汉当地大学一些学生的调查,学生反映:“通过了四级、六级考试,自己觉得是英语高手。但碰到英文文章,心中顿时务实起来,通篇都是生词,一小时只能看几行。写的英语论文,外国人看不懂。学了一些日常口语,但跟老外交流胆怯。学校中实际生活如上机房、做实验、选课、搞课题研究都不会说。”笔者亲历的湖北省众多高校的一线老师们的意见也不比学生少: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未能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为了获利,制造作弊器,销售四、六级答案,很多高校把四、六级通过率当做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四、六级在不断改革,2005年从以前的100分满分值改为710分满分,大大增加了听力的分值比例,把听说交际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2012年12月新推出的多题多卷,有效防止了作弊现象,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保障其效度跟信度。

四、六级考试应该反自身的优缺点,不断进行改革,适应时代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支持。讨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用英语定位还是学术英语定位,不论是对于挽救考试本身,还是对于促进我国大学英语健康发展,都有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改革措施与建议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当与国际先进做法接轨,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引入计算机网络化的考试技术,使考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网考有很多优点:(1)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更真实的交际场景,使测试由静态变为动态,使英语的使用更加接近生活。(2)可以节省资源,降低印卷、运输、分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强度。(3)网考具有测验周期短的特点,能够增加每年考试的次数,同时实现一人一卷模式,有效防止考前泄题或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提高考试的安全性。

美国教育服务中心(ETS)推行的托福考试是针对留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考试,是一场职场英语的水平考试。雅思考试由英国文化协会、剑桥大学考试局及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发展署共同主办。雅思分学术类和普通类两种题型,学术类主要适合留学,普通类主要适合移民。鉴于此,国内的CET要想长远地立足于国际社会,也要开发自己的独特测试种类。比如当下流行的检测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大学公共英语考试,也要服务于专门英语(EPS)教学,为EPS开辟新的测试。

3.2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所有本科生都进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局面,压缩大学英语的学分,将其用来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求选择,取消综合英语(或叫大学英语)这个由精读演变而来的传统课程,代之以1~2个学分的、比较专项的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等小课程。

3.3教师层面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接受培训,为开设各个专业的学科英语做准备。同时控制从英语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招聘单纯为上大学基础英语课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和课程规划者只有充分了解本校学习者的外语学习需求,才能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制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模式,因需施教,收效才更直接可观,才更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将英语教学的重心逐渐从大学下移至中小学,为大学生学英语减负,使之有更多时间学好专业,努力创新。分管大学和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教育部门有必要相互协调配合,制订规划,加速这一进程。中小学是学好英语最重要的阶段,是英语教学杠杆的支点,最需要优秀的英语教师,最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最需要国家投入,投入的效益也最高。

3.4政府层面

加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国家增加投入,派遣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聘请外语教学专家培训英语教师,提高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让教师明白外语是怎样学会的,知道怎样教,自觉抵制应试教育。多邀请英语国家的大中小学生来华与我国学生交流互动,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我国学生体验英语的真实使用。

4.结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客观地说,在中国大陆,比较几种全国性的英语标准化考试,四、六级考试是最成熟、最学术、最规范的英语考试。作为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不能因为其有着某些缺点,便将其全盘否定。取消一个考试是很容易的,但是改革一个考试,尽管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意义更深刻。

四、六级考试从1987年实行来,已经成为我国外语考试的民族品牌。我们应该把四、六级考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达到国际教育测量学专业标准的,能与国际接轨的语言测试体,并打造成一个能与境外英语测试体系相抗衡的中国的民族品牌。将四级考试还是保持原来的通用英语考试,六级考试改为学术英语或专用英语考试,从而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Douglas, D. Assessing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 Theory and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3]张尧学.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外语界,2008a,(4).

[4]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外语界,2008b,(5).

上一篇:企业文化结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国文化英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