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范文

时间:2023-11-25 10:31:40

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篇1

【关键词】药品,价格

前言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到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药品价格是民生大事,是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德等经济发达国家对药品价格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管控,我国也不例外,对部分药品实行价格管制,可以使国家政府部门从总体上降低医疗费用、合理调控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收入、杜绝药品营销活动的不正之风,是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

新政出台之前,根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我国政府对药品价格管理总的原则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调节价两种形式。而政府制定价格的药品只限于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以及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和血液制品。列入政府制定价格范围的药品,由中央和省两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相应价格。

然而这种由政府定价的局面正在被悄然打破。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除品和第一类外,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说了算。约2400种药品价格一举放开会不会带来药价暴涨?今后老百姓看病是不是更贵了?国家发改委近20年来超过30次降药价的成果会否功亏一篑?新政实施以后,让我们来看一看市场的反应。

1.“地高辛”,价格暴涨10倍

这种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有消费者担心,这是药价放开后的价格猛涨,更担心将会出现一批疯狂涨价的其他药品。如果仅以地高辛片暴涨来判断“药价放开会普涨”过于片面,但一种药品动辄暴涨10倍,公众担心药价会因“放开”而失控,并非空穴来风。药价到底该何去何从?

2.“溴吡斯的明”短缺,很多医院已经断货

“溴吡斯的明短缺,消息是否可靠,别吓我。” 这两天,杭州的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的QQ群里,病友们都很着急:一种叫溴吡斯的明的药(被大家称为“小明”)的药物,因为没有进入5月20日的政府采购目录,很多医院已经断货。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睁不开眼皮,吞不下食物,这些都是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而针对肌无力的这些症状,溴吡斯的明片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善症状的药物,是一种孤儿药。如果缺乏此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

鉴于以上两种现象,有人猜测,药品价格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时代,没有了政府的严格调控,药价会不会出现不理性的暴涨?原来由政府管控的低价药,会不会就此退出市场,转而由新的高价药替代?笔者从药企、药店、医院了解到,除了少数品种价格进行了调整外,绝大多数药品维持原价。然而政策落地还不满一个月,大家可能不敢轻举妄动,那就今后药品的价格走向,我们来看一看药企,药店、医院三方的态度。

(1)药品企业:此次药品价格调整,对普通药企的挑战非常大。新政将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价格、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步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综合监管,有效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行为,促进药品市场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对此,某大型药品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企业30多种药品执行的是各地政府的招标价格,企业调整的空间不大,因此,新政对企业基本没有影响。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两类药品可能会提价,一类是未列入去年国家调整计划的低价药,这部分药品的生产成本已经远远高于政府限价;另一类是具有品牌优势的、独家的药品。但是,“第一类药品,由于市场竞争较大,企业涨价空间不大;第二类药品依然受到政府招标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盲目提价。” “并非想涨就能涨,我们是按照市场定价的,盲目涨价只会失去市场。”多家药企都给出了类似的回复,准备观望一段时间,再对药价进行适当调整。

(2)医院:医院所经营的药品,绝大部分是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平台进行招标采购,只有极少数低价药品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采购。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由于有招标采购机制的约束,医院销售的药品价格会保持基本稳定。但不排除部分药品价格因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会有所变动。总体上看,由于有招标采购和医保机制的综合制约,将正面引导市场价格秩序,因此绝大部分药品市场交易价格不会大幅度上涨。

(3)药店:目前药品销售渠道中,医院和药店的销售额占了药品销售的大部分比例。而很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去医院购药,挂号费和各种检查费,购药成本增加,使这部分患者转而到药店购药。药店的同类药价基本比医院略低,这种优势吸引 了很多药品消费者前来购药,一旦药店随意调价,而医院的药品价格却没有大的变动,药店在价格调整上会很被动。失去了价格优势,药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为了市场份额考虑,药店不会轻易大幅度调价。

药价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放开并不等于完全不管,而是放管结合。新政出台的同时,同步出台《关于加强药品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的通知》,则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有关措施,明确要求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药品生产者和药品经营者自主定价,要把成本、竞争和市场需求三方结合,合理制定价格,自觉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价格秩序,还百姓一个合理的药价区间。

参考文献:

[1]药品价格的政府管理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北京理工大学2011毕业论文

[2]发改委,中国国家药品定价原则酝酿调整,新华网,2007

药品价格篇2

1实行药品价格改革后医院的现状

1.1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对医疗收费的定价相对偏低

财政补助不足,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以药养医”的实质就是以药品的差价收入来补偿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和财政补助不足的部分,也是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如今医院已失去药品销售的优势,在医疗技术服务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单方面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势必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运行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1.2 药品价格降低后,在政府没有出台相应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医院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一些应对方法

有的医院为增加检查收入,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就为病人多做各种检查;有的分解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扩大收费范围;有的鼓励医生“多卖药、卖贵药”,使病人大量使用高价药;有的医院在药品采购中选择高利润率的药品取代低利润率的药品等等。

1.3 药品价格降低后,严重影响医院的药品收入和收支结余

药品收入大幅度地减少,意味着资金会大幅度地减少,势必会影响医院的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医院的设备、物资购买力,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收支结余大幅度地减少,意味着净资产大幅度地减少,更具体地讲,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会大大减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医院的发展;由于收支结余大幅度地减少,必然会导致职工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实行药品价格改革后医院的措施

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顺加作价”办法以来,各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医疗、药品收入,致使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要真正解决这一矛盾,并不是某个人能做到的,它牵涉到医院的体制问题。作为医院财务人员,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有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2.1 呼吁政府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运行格局。为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医疗收费标准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收费标准,将医院的服务费、医生的诊疗费、手术费、护士的护理费等价格适当调高,适当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规范使用医用卫生材料。通过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结构性调整,使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务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弱化直至消除药品收入对医院的补偿功能。

2.2 进一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05年药品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要让医院的药品价格有更大的下降空间,必须进一步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在药品的采购和使用上给医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患者更多的知情权,公开药品性质、药品价格,由医院通过透明的、价格竞争的电子商务系统采购,逐步实行按病种收费,这样,医院就会有积极性,更多地选用价格低廉的适用药品,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药品成本,最终使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2.3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整治医药行业的不正之风 医药行业中的提成、回扣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严重违法、违纪、违规的工作人员。

2.4 重视经济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力度如何使医院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抓好医院的医疗业务管理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抓好医院的经济管理。一个医院的经营状况如何,不光看它的创收,更应该看它结余多少。在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想结余高,就必须降低成本。成本越低,结余就越高,而结余越高,就越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所以,医院只进行成本核算,把成本费用落实到科室还远远不够,还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关键要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搞好消耗定额管理,并制定适当的奖罚制度,强化每一位职工的成本意识,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

药品价格篇3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这次“两会”期间备受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代表、委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看病难问题与国家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有关;看病贵、药价高表面上看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但本质上是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的,不改变这种制度设计,不理顺医药卫生领域各种收入的分配关系,即使再加大监管力度,付出更多的行政监管成本,也难以在看病难、看病贵、药价高等问题上取得突破。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连续进行了次药品降价,但国家整体医疗费用并没有减少,因此来说,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单纯靠降低药品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药价高的深层次问题,多管齐下已经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共识。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加药品价格透明度,在药品包装上直接标示药品价格不失为有效降低药品价格的方法之一。

大家都知道,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药品价格实行国家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从药品流通微观角度来说,药品价格分为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还有一个不成文但客观存在的医院药房价。按照现行的药品流通体制,无论是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还是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通过药品流通、使用环节层层加码,有的药品到患者手中价格成倍的翻番,有的甚至翻成了天价。国家为了降低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价格,在药品最高限价的基础上实行政府招标采购,然而操作过程中无形又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招标费用,这些费用最终又通过销售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还有就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商和广告人为了谋取暴利,相互勾结,擅自变更药品功能主治范围,肆意夸大药品疗效,高价销售药品坑害消费者。所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根本目的是利益驱动,根本原因是药品价格透明度不高。尽管国家价格主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了药品价格公告,但是群众对此真正了解和熟知的并不多,这就给了违法违规分子以可乘之机。

那么如何进一步增加药品价格透明度呢?笔者建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新修订“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增加“药品价格标识”条款。同时,对已经批准的药品包装重新进行审订,增加药品价格标识内容,并限令截止一定时间停止使用。具体来说,对于尚未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只适用于临床实验而禁止上市流通的药品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定价原则依法核准药品价格,并在药品包装上直接标识临床实验价;凡属于国家定价的药品、标识出厂价和流通价(国);属于政府指导价的药品标识出厂价和流通价(导);属于市场调节价的药品,标识出厂价和流通价(市)市场调节价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展改革委、物价部门)依法通过必要干预的方式,会同药品生产企业共同制定。药品零售企业通过销售利润返利的方式从批发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药品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医疗机构,批发企业与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通过销售利润分配方式实现双赢。未设立药品批发流通环节的,药品零售企业直接通过销售利润返利的方式从药品生产企业或者其商处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通过销售利润分配方式实现双赢。

那么,直接标识药品价格的方法的好处具体有那些呢?

⒈以透明度明显增强的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两价制取代原来透明度相对较低的批发价、零售价和医院药房价的三价制,既有利于价格主管部门监管,又有利于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和自我维权,杜绝了药品流通、使用环节层层加价的现象。

⒉促使药品招标由原来的价格为主,质量为辅的招标模式向质量第一的药品招标新理念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或者杜绝暗箱操作、收受投标企业回扣的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使政府药品招标采购行为不断得到规范。

⒊能够有效遏制虚假药品广告坑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没有了肆意加价牟取暴利的空间,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商再也不会做赔本赚吆喝的傻事,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违法药品广告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疑难问题。

⒋有利于药品市场的良性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断得到规范。那些药品品种市场竞争力差、低水平重复生产的小型药品生产企业将会逐步淡出药品市场,从而激发企业提升药品研发和创新意识,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进而带动整个药品生产企业的良性发展势头,推动我国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我国药品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⒌能够有效规范医生职业行为,有效预防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临床实验药品收取红包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有利于患者自主选择是否同意使用临床实验药品,依法维护自身健康权和经济利益。

在与同行探讨此种办法的可行性时,很多同志持赞同态度,因为政府针对药价虚高问题已经采取了一些有益的规划和措施。××年月,国家发改委成立了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组织开展药品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实际购销价格的调查;组织进行专家评审,提出药品价格制定或者调整建议;协助开展专家论证工作;配合研究制定药品价格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监测国内外药品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情况;协助开展药品价格政策咨询等工作。同时,国家发改委重新修订了政府定价药品目录,将政府管理药品的品种从种增加到种,增强了政府监管药品价格的能力;制定了《药品差比价规则》,从制度上抑制了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包装等变相涨价的行为,对政府管理的药品进行出厂价核定试点,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进行必要的干预。在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这些规划和措施表明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关爱人民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必将有效遏制药价虚高现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药品价格篇4

关键词:药品价格 成本虚高 加成政策 治理

2009年新医改开启以来,新医改设计的政府投入目标超额完成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6年来总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4万亿元,单单2014年政府投入超过1万亿元。但是预期效果性指标并未达成,看病贵问题有增无减,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不降反升。《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为186元,其中药费92.4元,住院人均医疗费为7027元,药费2939.7元。

药品费用是医疗价格大板块,药品价格改革一直是医改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844号),但是,改革效果远不及预期。2013年,门诊人次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49.7%,人均住院费用占比41.8%。医改之前的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2314亿元;药品制造业总资产约6000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约4700亿元。医改之后的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5501亿元;医药制造业总资产约1.85万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3万亿元。药品价格高,催生了药品产业的“繁荣”,也催高了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又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5]904号)指出,“除品和第一类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药品价格主要由政府定价转向主要由市场定价之际,总结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形成中的问题,剖析其原因,理顺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价格及药品价格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单个厂商看,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值=c+v+m,在市场竞争社会里,c+v会转化为成本价格(k),m会转化为利润(p),于是,商品价值=k+p,竞争中形成的利润必将转化为平均利润,这样,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商品的市场价格则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包括药品)由政府定价,基本方法是,在核算企业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价15%,形成出厂价,再加15%形成批发价,最后加15%形成零售价。这里不需要考量供求关系、企业经营策略等因素。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药品价格费用的定价上采用的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规定医院在进价基础上有±15%的调控空间。在这种类型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规定下及政府对医院存在一个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等共同作用下,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且有效的运转,只能通过提高药品销售以及降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自身经营经费不足,最终形成医疗行业中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倒置的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机制。而此时的药品价格事实上不仅承载了药品本身价格,还包含了补偿医疗服务费用过低的重担。

现今的药价形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发改委及其领导下的各省物价管理部门根据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审批,核定药品价格。制度规定药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医保类药品和非医保类药品,非医保类药品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而医保类药品又划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15%的调控,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另二类是以招投标、挂网采购为主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由于医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药品市场中种类繁多、中西类别药物混杂,加之药品流通渠道过长,药品成本构成过于复杂,只是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真正掌握药品的真实成本,最终定价出现不合理现象。并且目前的药品市场上出现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现象。缘于我国“以药养医”的制度性设计以及医药市场中的双重关系的存在,并且药品市场上最终的消费者是患者,因此药品在进入医院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实质上是能否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在进价±15%的调控幅度既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导致进价越高的药品销售量越好。

二、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药品出厂定价审核批准不规范。各级药品价格审批部门受专业知识限制,且药品种类繁多,关于药品实际生产成本的透明度极低,唯一存在的区分点就是出厂价格,而药品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虚报药物的组成组分,抬高药材价格,虚增成本,导致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制定的价格偏高。

2.药品集中招标增加药品价格额外成本。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本意为要降低不合理的药品价格。但事实却使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增添了一个环节,比如招标中介机构依靠出售招标文件、乱收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场租费等方式,这必然会促使药品成本大幅度提升,于是企业将这部分成本费用“转嫁”到药价中,使药品在招标前就已经“价格上涨”,从中可得知,药品价格在招标采购中就产生了新的价格虚高,促使医疗机构中标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远高于批发价格数倍乃至数十倍。

3.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格。政府为应对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况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而药品生产企业为有效应对和规避一些法规,就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或添加无关紧要成分,在原有的价格基础上提高价格水平,价格往往是同类品种老药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尚不够完善,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赢取高额利润,纷纷开始仿制药品,最终导致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加重消费者负担。

4.医药市场竞争机制扭曲。我国药品制造企业有几千家,药品批发商有上万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产企业会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推销药品,药品批发商竞相向医疗机构以高额回扣、折扣为主要推销手段推销药品,药品市场的竞争因此演化为价格折扣的激战。为了促销药品,促销人员深入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直接联系,以回扣作为诱惑,鼓励医生使用和推销自身企业的产品。医护人员的回扣无疑会加入药品价格之中,导致消费者手里的药品价格始终无法下降。

5.药品加成政策倒逼药品趋高定价。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对医院投入过少,政府补助金占综合医院总收入不到10%,甚至打白条。为弥补医院财政补助的不足,政府实行了药品加成政策,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差价收入(15%),以补偿医院在运行经营上的资金不足,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加成的比例尽管相同,但不同价格加成后医院赢利额不同,进价越高,医院赢利越多。进高价药成了医院自然选择。药价高也给处方医生提供了利润空间,激发了医生开大处方。当高价药行销医院时,厂商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选择虚高定价。在药价虚高面前,厂商、医院、医生形成了利益集团。为了巩固集团利益,厂商又采取差别供货办法,医院销售的药品零售药店不供货,以致政府种种降低药价的努力都无功而返。

三、理顺药品价格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短期降低药价不是目标,这只是暂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手段,不是治本良方。国家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设立一个对政府直接负责的药品价格监管部门,并赋予其行使一定法律法规的权利,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药品价格虚高的现状起着约束的力量。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制定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力量来实现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包括制定完善的专门性的药品价格定价法规,作用于我国各类药品的定价原则、作价方法、监督机制及处罚条例等方面,借此约束我国医药企业在各环节上的定价行为,以有效防止厂家的投机取巧行为,避免市场的混乱,有效抑制药品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又可增加消费者对药品的知情权、信任感以及对药品价格的正确认知。

2.适度扩大政府对处方药品的定价范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约有16000种,除列入医保目录的实行政府定价外,其他都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政府定价的才2400种左右,占市场流通份额的60%,然而其中属于处方药的才1600多种(约占15%),大量的处方药游离于政府定价管理范围之外,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这种由市场调节定价的药品替代性又十分强,造成一种药品多个名称、若干个价格的现象。应适度扩大政府定价的覆盖面,将所有处方药列入政府定价范围内。通过政府定价的严格管制控制药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3.严格药品成本审核。严把药品初审关,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使各级价格部门既要对药企生产企业负责,又要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严格药品成本审核,合理制定出厂价格,压缩价格空间,从根源上控制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产生。

4.实现“医药分家”破除以药养医。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量有限,医院诊疗费用过低,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获取差价增加收入,实质上是靠药品的高额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并且补偿运行经营成本。“以药养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驱动,医生开大处方、医院卖高价药品等。打破这种以药养医的机制,第一步是中央财政必须扩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型县、区、乡二级医疗机构的投入。第二步是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医疗劳务收费标准,改变医院收入结构。第三步是积极推动医院药房托管或社会化经营,实现药品同城同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EB/OL].[2010]195号

[2]邓少东,吴柱国.新经济形势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6):29-31

[3]孙玉刚,胡万宁,付小平.医疗机构临床过度用药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83-84

[4]张超.新医改药企“战国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

药品价格篇5

关键词:药品价格;对比;原则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1302

随着药品价格放开,发改委试图转型为药品价格监测部门,为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药价谈判时提供借鉴。然而,卫计委70号文也明确指出“为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应该要建立起药品价格信息库”。此类信息库不仅包含了国内药品中标价格,还试图囊括国外典型地区的药品价格。如何正确对比国际间药品价格、合理利用此份药品价格信息数据库,为国家药品价格政策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探讨药品国际价格比较研究的一些理论基础。

1药品价格对比研究前提确定

1.1目的限定

国际药品价格比较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根据药品样本的价格来得出一个平均水平,然后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可以作为国际间价格管制的政策有效性比较的依据。二是使用单个药品进行跨国比较价格,这往往被用作一国政府设置国内同种新上市的药品价格。

1.2价格类型选取

药品价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可以再细分为出厂价、流通价、招标采购价、医保支付价、零售价等。

如果研究关注制造商对于药品价格带来的影响,那么比较制造商的出厂价格才有意义。

如果对比研究关注的是药品预算对消费者的影响,那么研究比较应以零售价格为依据。但是,零售价格包括整个批发和零售分销的利润。各国在这部分利润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的国家甚至可以占最终零售价格的50%。因此,零售价格的比较实际上是最不准确的药品价格水平对比。此外,增值税是否应该包含在药品之内也应该做出说明。

2研究样本选择

为了进行药品价格对比,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药品样本。此前的多数研究均将样本集中在销量领先的原研产品或者品牌处方药。这样就导致此类研究的样本量一般较小。

因为制药企业的许多研发成本或者联合生产成本不可能被准确的分配到单个药品中。每一个药品价格是否合适,更多的是取决于公司整体药品价格带来的资本回报率。因此,如果是仅对个别药品进行价格对比,那么相比较于某个时间点的药品价格情况,还不如比较该公司的所有药品。本研究主要针对国际价格比较,不是为了设置单独某一种药品价格。因此,本文后续部分将忽略单一药品价格对比情况的分析,转而着重考虑测量各国间价格平均水平差异。

2.1样本选择偏差

为全面客观的评判药品价格差异,多数学者都试图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药品。但是,很多情况是研究者们无法进行药品大样本选取。最主要的原因是即使是同通用名的药品,其在各个国家的剂型、规格、包装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故而,如果拟选取的样本药品分子式、制造商、剂型、规格等所有方面都必须一致的话,那么,即使是能够选取国际上常用药,最后从这些国家之间也就只有一个非常小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甚至是使用最宽泛的同种药品概念,即只要求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和治疗范畴的,样本量也是很少的,例如日本与美国两国中仍然存在近一半的药品不能进行一起比较。所以,研究之初必须对拟取样的药品进行取舍。

2.1.1不可避免的样本选择偏差

只有当这个药品都出现在两个不同国家或地区时,国际间药价比较才能进行。在实践中,每个国家的药品费用支出中都会包含一部分自己生产的药品。而这些药品是否应该纳入跨国药品价格对比,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如果排除这部分药品,那么就必然会带来该国的价格水平出现偏差。而一般出现在多国的药品均为创新程度较高、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它们对该国的药品总支出费用也会存在显著影响。故而,只要一国内存在价格收集遗漏的情况,不管是遗漏国内生产使用的药品价格数据还是国际间同种药品的价格数据,那么该国国内的药品价格很有可能出现与完全收集药品价格的真实水平有偏差。

有学者对国际药品无法配对现象做了转换。他们认为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当地存在但是价格有所缺失的现象。例如OECD在计算PPPs(购买力平价)时曾使用一种链接法(bridging methodology),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当有缺失价格现象存在时,国际间药品价格比较的情况。然而这种方法是以该缺失药品相对于国外存在同种药品它的价格为基础的。药品行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样的假设还有待研究。因为药品这种商品很特别,每个国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可能会导致该种剂型或规格的药品不符合该国的法规要求或医疗规范要求。而且在本文后半部分中提到的价格指数方法中还需要药品的使用数量,而这个方法并没有严格意义上考虑到这个问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本文更倾向于推荐选择拟对比国家内都存在的可获得的同种药物,即使这样得到的样本量可能会很小。

2.1.2可避免的样本选择偏差

不可避免的药品样本选择偏差导致有些产品――特别是多数仿制药品――无法在国际间配对,这也造成了药品样本选择的偏差。因此有学者就干脆直接选择一些创新程度较高、最近刚刚推出来的药品。但是针对这种药品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受到药品价格管制生命周期历程的干扰。例如,日本国内的药价管制政策会导致,创新药刚刚上市时药品价格较高,但是一段时间后药品价格会大幅度下降。这一下降幅度一般远超其他国家。所以有研究使用欧洲和日本两者间不具有代表的药品品种和数量,得出日本药价过高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故而,需要避免一些药品样本选择上可能造成的偏差。例如,一般而言仿制药均在西方国家的销售中占据至少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因此,上文中提到的完全排除仿制药的样本选择行为是不适当的。这种行为尤其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仿制药占据了中国药品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再如,若研究比较的是药物疗法的平均成本,排除仿制药会使得相对价格偏高。因为仿制药和原研药化学性质十分接近,但是价格却便宜很多。

2.2规格和剂型不同

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同种药品其一切条件都比较符合。但实际上,样本选取过程中,经常出现同种药品剂型、规格或者包装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这种情况更加普遍。有多数研究使用了国家间类似的最基础包装,即每一药品的最小独立包装。但需要注意各国间药品购药行为规范。例如,是否允许药剂师购买大包装药品后以小剂量的形式分拆给病人。分拆行为在英国较为常见,但是在法国却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了最小独立包装的价格对比意义。

还有一些学者将药品进行成分价格换算。单位规格成分价格的具体公式为:PX=P/(Q×F)。其中,Px表示单位规格成分价格,P表示上述部分的调整价,Q表示固定包装下包含的药品的数量,F为对应药品的规格量。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单位价格和包装整体价格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

3价格对比基本方法

各国药品价格必然存在不同价格表现形式(人民币、美元等)。研究时建议直接采取价格获取时的及时汇率或不同时期内的平均汇率进行换算。在此基础上收集数据后,再进行药品价格对比研究。研究一般会采用三种方法:简单对比法,统计检验法和价格指数法。

3.1简单对比

多数文章中都曾使用该简单对比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需要对比国家间同一药品同一剂型的单位规格成分的药品进行一一配对之后,对单位规格成分下的药品价格较高的部分记为1分,其他部分不计分,再将对比的药品所记得的分数进行求和,根据国家之间分数的不同,粗略估计药品价格的高低。

如果需要简单计算两者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获取两个国家或地区对应药品单位规格药品价格差值,与对应国家的药品单位规格价格的比值,粗略得出药品价格的差异率。价格差率的具体公式如下:

X%=Pc-PiPi*100%

其中,X表示两个对比国家的价格差率,Pc表示c国药品的参照价格,Pi表示i国家药品的对比价格。

3.2统计检验

统计检验可以从计量角度区分组间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药品价格对比分析所用的药品价格样本分布为非正态分布,适合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如曼-惠特尼U检验、K-S检验、W-W游程检验、极端反应检验等。

根据学者研究,本文推荐可以使用较为常见的曼-惠特尼U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应用于两独立样本总体分布比较判断。零假设H0是:来自两总体分布的两组独立样本无明显差异。曼-惠特尼U检验主要通过秩来研究两组独立样本所在的总体分布是否相同,而秩就是指变量值排序后的名次。

运用曼-惠特尼U检验对两国样本药品价格进行对比,依据概率p值分析两组药品的价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如果概率p值小于一定的显著性水平α(通常为0.05),则零假设被拒绝,即两国或地区的药品的价格分布有显著差异;相反,如果概率p值大于一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零假设成立,就说明两个国家或地区的价格分布无显著差异。

3.3基本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某类商品(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因此,其也可以用来衡量在多数产品价格在两种情况下有所不同时市场产品的平均价格,然后进行两者间对比。

一般认为,由于消费者的理性偏好不变,其总消费带来的效用水平应该也保持不变。因此,在面临一个新的价格变动时,一个理想价格指数应该可以衡量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应商品支出的变化情况。但是问题在于,当价格变化时,消费数量肯定会发生变化。而由于时间或者地域的差距,消费者的效用也未必会一致。所以实际价格指数是使用的可观察到的数量和支出来进行计算,想方设法的接近理想中指数的情况。

一般,Laspeyres指数使用一国基期数量权重,Paasche指数使用一国对比期数量权重,Fisher指数使用平均观测到的数量权重。但是选择使用何种指数方法,需要根据对比研究的前提条件来进行决定。

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的优点在于它们是一种不可观察的理想化的指数;其缺点在于它们之间不能等量代换,即不具有传递性。例如,用该指数计算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价格比较情况,然后再一次独立计算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的价格比较情况,但是以上两个独立的对比数据不能推导出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关系。Fisher指数为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可以实现这样的推导。例如,美国对比加拿大为A,那么加拿大对比美国即为1/A。尽管Fisher指数在这一方面存在优势,但是Laspeyres指数兼具理论与实用的一些优势。因为药品消费由于缺乏弹性,及时相对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量也应该不存在太大的波动。由于Laspeyres指数是基于一国基期数量权重,对消费结构变动不大的国家来说,可能比Fisher指数更加适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间药品价格比较研究受到诸如研究目的、样本选择、单位价格和交易数量、汇率、比价方法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药品市场的固有差异,目前并未出现一个合适的统一的方法来进行价格间对比研究。虽然现有多数研究还可能存在各种缺陷,但是通过匹配研究目的,限定假设条件,相信其结论还是可以帮助多数国家掌握自身价格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洋,张方.加拿大与荷兰的药品价格管理对比分析[J].中国药业,2014,(22):46.

[2]Patricia Danzon,Jeong Kim.International Price Comparisons for Pharmaceuticals[J].Pharmacoeconomics,1998,1:115128.

药品价格篇6

新一轮的价格大战又悄然打响。是什么点燃了价格战的导火索?降价后,药店、患者能否双方受益?药品价格下降是否永无止境?零售药业如何寻找价格之外的搏弈利器?且让我们到药品零售市场上去寻找答案。 是什么点燃了价格战的导火索?

长期以来,由于药品流通环节特别是终端零售这一环节利润过大(平均约为28%左右)使不少人认为“药业暴利”,有人甚至喊出“要发财,搞药材”的口号。

为了提前为2003年1月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做准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医药零售业跨省经营的区域壁垒得以破除,零售药店申办审批也得以“解冻”。

在利润的驱使和政策的允许下,2001年医药零售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外资、民营、个体等业内外的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致使我国零售药店数量急增至近12万家,致使很多城市市区同一条街上药店“门当户对”甚至相互“比邻”。

零售药店的数量众多,而终端市场有限,为了能站稳脚跟,分得更多的一份羮,便在本不十分成熟的行业内部展开了无序的竞争。很多眼光短浅、经营水平不高的零售业主为了暂时的销量增长,不惜“放血”、“跳楼”甩卖。药品零售价格战的导火索在激烈而无序的行业竞争中点燃。 药店降价,利耶?弊耶?

自1997年,国家就出台相关药品调价政策。2001年更是被人们称为“药品降价年”,国家计委曾于1月、7月、11月和12月连续四次降低药品价格。

应该说,药店降价挤去药价的水分,让老百姓用上优质且廉价的药品,是一件国民期盼已久的大好事。但是降价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种结局?

一、长了人气,长了销量。

毫无疑问,无论是顺应国家计委降价政策而降低零售药品价格,还是药店依据市场行情在一定范围内自行降低药品售价,都大受老百姓欢迎。因为此举直接减轻了人民用药的费用负担。药店对顾客实行价值让渡之后,相对于“以药养医”反应略为迟钝的医院来说,大占优势,吸引患者“持方外购”是常事。这正是很多药店在降价后一定时期内人流量增多,销量见长的主要原因。

二、伤了元气,伤了和气

如果说国家统一降价让所有零售药店药品价格下调“有据可依”,那么,药店依据市场行情自行降价,则可以“随意”调整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曲美减肥胶囊”国家统一零售价为285元/盒,在“民兴” 超市卖248元,在“汉森”超市则卖225元,差距如此之大。当这种不统一的降价信息传开来后,双方会继续降价拼比,谁能承受最低的销售成本,谁才可能是市场的最后赢家。但是,这样的“赤膊”拼比之后,又能给双方带来多大的利润呢?“健康”药房的总经理吴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既伤了自身的元气;又影响了与周边药店的睦邻相处。无异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少了品种,少了选择

国家计委价格政策出台后,一些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在药店里“悄然失踪”。如“百服宁”从药品架上全盘撤出离场观望,理由是:1.8元/盒的最高限价已经低于成本价,继续生产销售,不仅没钱赚,还要赔本。“你降价,找淘汰”使得部分药品在零售市场上销声匿迹。这不仅影响着药店的品种结构,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用药选择。说不定患者还得花更多的钱买同类药物服用,这与国家降价减负的初衷大相径庭。 药价,会不会跌跌不休?

零售药品的销售价格是否是一跌不可收收拾?据笔者所知,至少有四点原因会阻止价格一味下跌势头,甚至会使部分药品(如抗生素类)价格慢慢上扬。

一、医药市场整顿初见成效,产品供求关系有较大改善。

国家计委药品价格改革新政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顿医药市场的措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两定三目录”,国家经贸委关于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已逐步发挥作用,促进了医药市场的规范化。同时,使用大企业生产的药、品牌药,通过GMP认证药的用药观念,已逐步得到医疗单位乃至患者的认同,这使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宏观经济逐步好转,药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相关物资价格上扬。

比如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抗生素提取用的溶剂如丁醇、丁脂、丙酮等价格的上涨1倍左右。

三、企业间竞争行为日趋理智。

各医药企业由竞争转向竞合,纷纷联手采购药品、开拓市场,这对稳定市场,促进部分“亏本”销售的药品的价格回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国家宏观定价策略有望调整。

据报载,今年1月15日国家计委规定的由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度的辖区235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开始执行后,引起了风波:中美史克、施贵宝、上海强生三大合资药厂,以国家计委定价低于其各自产品的运作成本为由,联名向国家计委申请价格复议。部分药品的销售价格有望最终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定夺。 如何寻求价格之外的搏弈利器?

知识经济已消然到来,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价格竞争优势已不是主要武器。未来医药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获取“暴利”的捷径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服务、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综合实力。医药零售业应积极主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在以规范经营规模经营降低药品经营成本的同时,打好品种战、品质战和品牌战。

一、打好品种战。零售药店在经营药品时,应廉贵兼售,先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后实现自身的利润。很多药店在利益的驱使下,停售价格低利润空间小的药品,如仁丹丸、宝塔糖等,残缺不全的品种结构无疑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用药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二、打好品质战。药店的使命,就是方便人民购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药店如果因为追求低价,却经营假、劣、伪药,不仅会砸掉自己的金字招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也绝不允许。此外,注重职业道德,坚持对症下药、荐药,让患者以最低的费用用上最合适的药,也十分重要。

药品价格篇7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必要性;现状;措施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在奔小康的路上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随着健康问题的逐渐升级,我国的医疗费用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十多年前,我国就做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就医问卷调查”,其中有9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费过高”。所以,我国需要立足国情,把一套科学合理的药品管理体制建立起来,对药品的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

一、进行药品价格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的药品市场,首先打破药品独办局面的是药品经营部门,从那以后,我国药品市场便成为个人、集体、国家齐上阵的竞争状态。虽然市场竞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消费者,生产者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占了消费份额,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完备,导致这种竞争状态很快就变成恶性竞争。企业为了使资金周转加快,一些药品生产企业选择直接向医疗机构销售药品,这不仅使医疗机构的进货渠道被打乱,也扰乱了市场。

有些人认为,药品生产和经销企业通过竞争让利来占领市场,若药品进价低而市场中的药品零售价不变,则可以使医疗机构在差价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加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这在我国医疗收费标准低于成本以及财政补助不足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起码可以让医疗机构自己找到方法来弥补医疗的亏损。但是,在我国不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避开第三方监督的行为,很可能引起失控的情况。事实也是如此,由于出厂的药品在定价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使得虚高定价的药品不断增加,这也就使药品的让利空间无形变大,而企业的药品经销部门便以各种促销手段,在各大医疗机构和药店进行销售,从而占领市场。这种失控的、不正当的药品营销手段,使得不正之风在医药营销之间泛滥。

因此,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多年的整顿和治理,我国的药品价格逐步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模式,药品的定价形式不再是由政府统一定价,而是发展成为多种定价模式共存的模式,也就是以药品的不同品种为依据,分别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等形式,三种定价模式相互衡量,政府和企业之间也相互监督。新的价格管理模式在规范价格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明确了政府的管理权限,还使企业获得了行使自的机会。于是,这种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在受到普遍欢迎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被满足。虽然药品价格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虚高的问题,但这不是药品管理的方法和观念等问题,药品的流通秩序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被理顺是意料之中的,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依然有些混乱,这就说明药品价格管理的模式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现状

(1)我国的药品定价的问题

首先,对于医药产品价格信息方面的获取,缺乏科学有效的渠道。也正是由于政府部门在获取信息上的难度,使得有关医药企业较为全面的信息做不到透明清晰,使得信息存在较大的失真度,从而制约了政府相关定价部门的定价工作,做不到与企业的实际收支情况相贴合。

其次,在药品进入市场之前,由于中间的流通环节过多,而且每个环节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大多数药品在市场中价格虚高。目前,我国有几千家药品生产企业,而负责流通药品的企业却有16500家,形成了“狼多肉少”的局面,也导致“小、多、散、乱、低”的现象在我国的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逐渐形成。即使国家制定了若干的降价政策,但是企业的执行力度却有着“应付”的嫌疑,他们不是延期,就是不严格执行,使得国家的政策无法具体落实。药品流通企业有时对于国家的政策还采取迂回的方法,尽量避免触犯到市场和政府所规定的。比如,要向让药品的价格上涨,企业会利用重新包装、更新药品名称后等方法,实行变相加价。除此之外,企业还会放弃生产那些利润率低的产品,使其在市场中供不应求。所以,通过药品流通过程来看,每一个流通环节都想把自己环节的利益放到最大,这样的话,药品价格的人为因素增加,就更加难以控制。

最后,医药产品的研发费用与宣传在比例上有些倾斜于后者。药品制造和药品流通企业为了对市场份额进行抢占,会尽量使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宣传的渠道多种多样,包括电视、杂志、图册、广告栏等等,有些企业在追求广告效益的情况下,会在增加广告费用的投入比列。比如,一些标有“健”字号的保健品,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是药价的15%还不到,而在宣传上,却不惜花费几百万、几千万来聘请明星代言,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我国不止一次地出现。

(2)我国药品价格的管理问题

第一,药品市场中的市场调节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是由于政府在进行管理时,把药品的品种划分得过多、过细,影响了市场的自身平衡。在现行的药品管理目录中,大概有30多个大类和100多个品种药品被列入中央管理的范围,对于每一种药品的品种,政府还设置了不同的规格标准。面对规格庞杂、数量繁多的药品品种,再加上各种药品不同的药品定价办法、差价率、利润率和折扣率等,政府要想做到科学的管理无疑很有难度,更别提那些力不从心的动态监督了。在庞大的药品市场的,企业只允许对品种小、价格低、用量少的药品实行自主定价,比如膏类、滴剂类和散类等。

第二,有些医疗机构倾向于采用自配药物制剂的形式来治疗患者,被患者公认为高价配药。有的是以同类药品的市场零售价为参照来定价,有的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50~60%来计算价格,还有的则在定价方面显得较随意,这种高、乱的定价形式是医疗单位自配药物制剂的造价缺乏管理的表现。

三、药品价格的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要想使药品的销售市场变得规范、合理,就必须从药品销售的折扣行为抓起,充分利用政府的定价与指导价,发挥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首先,对临床应用面广、量大的药品,国家要尽量杜绝垄断现象,对那些基本的治疗药品实行双重管理措施,也就是达到价格水平管理与差率管理的统一。而需要生存空间的流通企业,便可以低价购进药品,然后进行合理的折扣率,在规定差价率的范围内顺加作价,这样既可以符合政府的定价规定,又可以帮助药品市场远离零售价高而出厂价低的怪圈,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其次,对于药品市场中具有竞争资格药品,政府要及时减少对其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把价格规律反映出来。

(2)增加财政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 主要是为了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就是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宗旨的,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而要想使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得以保证,将公益性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出来也是第一步。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不足,医疗机构为了使收支达到平衡,会利用减缩药品的成本、提高药品的价格的方法来获取利益,从而保证自身的持续经营。所以,要想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实现,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必不可少,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使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不再廉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药品价格回归理性。

(3)实行医药分开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行医药分开是控制药品价格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这也就需要将药品和医疗的管理及核算分开进行。医生的收入和补偿主要集中在医疗技术服务上,而药房则是以商业经营的形式进行独立核算。在医药分开的同时,还要重视药品进销透明度的增加,并促进主管部门、行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相互监督。

在这种医药分开的模式下,医疗服务便成为了补偿医疗成本的需要。除了对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区别以外,医疗机构也需要区分不同水平的医生状况,在一个相对规范稳定的环境下将挂号费、诊疗费和护理费的标准规定好。

(4)进行药物的高低端分流

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实行用药的高低端分流成为必然。首先,国家要做到动态地监控基本药物的价格;其次,在基本的药物目录范围内,医疗机构坚持给患者使用低端药物进行治疗,使患者用药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低。这不仅可以较为合理地控制药品价格,还可以扩大医疗机构的服务圈,把看病就医覆盖到大多数城乡居民。而对于那些较为特殊或者复杂的疾病,以及需要专门药物治疗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患者,则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高端药物治疗的方式,让患者在高端药物的辅助下更快地摆脱疾病。因此,把患者和药物进行分流,让有基本需求的大多数人群使用低端药物,而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少部分人群使用高端药物,就可以做到使医疗行为的社会经济成本明显减少,还有助于医疗机构和国家财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们的卸下了医疗的重担,不再担心生不起病的问题了。

(5)严格药品经营质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和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医药市场健康地发展的关键。只要对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规范进行严格控制,并将药品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就可以保证流通秩序的规范。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和政府联手合作,在促进药品现代连锁经营和物流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药品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去粗取精,净化市场,淘汰那些不具有药品招标采购资格的小型商业。只要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就可以使市场竞争秩序得以规范的同时,鼓励那些有实力的医药生产和物流企业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实力体现在企业的先进信息技术、效率、设备和质量上。

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被人们称作“阳光采购”,它作为一种遏制虚高药价的方法,是通过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获得优质又廉价药品的办法。由于这一措施没有被大范围普及,在管理和制度上都还有待提升和完善,使得“阳光采购”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但是,这种与时俱进的集中采购观念有利于医疗机构,所以应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阳光采购”的方案得到不断发展。

(6)重视发展医疗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在不断健全和发展医疗保险体系,而作为与医疗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工作之一,医疗保险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医疗保险在控制药品价格方面却没有太大的作用,这也值得国内深思。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一下国外的医疗保险体系的运作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不一味地排斥也不全盘照收,找寻到适合我国发展的医疗保险体系。

总之,一定程度上说,药价的虚高是不利于社会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在医疗改革这项艰苦又漫长的工作中,药价管理的问题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这就需要政府、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物流企业以及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积极响应,最终把符合国情的、健康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凤,邱家学. 药品价格管理任重而道远[J]. 上海医药,2003,07

[2]李建汉. 对药品价格管理的思考[J]. 价格与市场,2004,11

药品价格篇8

[关键词]药品价格 药品限价 信息不对称 垄断 博弈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32-02

2008年12月,广东省物价局《关于全省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行方案》,历史又一次让广东成为吃螃蟹者――社会各界关注的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先行试点落在广东,新一轮医药价格改革揭开了序幕。此次改革如往常一样,涉及政府药品价格监管,试图通过药品限价、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等措施来降低医疗药品价格。

医药价格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医疗改革中的难点。自1997年国家计委第一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全国已进行药品降价二十多次,累计降价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广东达50亿元,现在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已占到药品总数的20%。然而,在一系列频繁的药品降价之后,老百姓的感受依然是看病难、看病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的一次次医药改革、药品降价成效甚微?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药品的经济学特性

药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高不会显著影响销售量。药品的需求具有及时性和不可预见性。作为药品的需求方――患者,一般都是因为生病才产生对药品的需求,由于生病非人为可控因素,难以预测,同时治愈所需药剂量也与病情有很大关系。药品对患者而言是一种必需品,消费者一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消费量的多少。因此,患者对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或称需求缺乏弹性,即相对于价格的变动率,需求量的变动率较小。

1.消费者偏好。药品是使消费者保持健康、延续生命的关键商品。消费者普遍存在追求最好疗效的心态。因此,高收入和高保障群体在药品消费过程中表现出对高价药、大处方的偏好。由于较高的支付能力,或者由于公费医疗使其缺乏费用意识,从而丧失对药品价格的敏感性,主动迎合医院医生的用药行为。低收入、低保障群体尽管因为经济承受能力和保障水平的低下而对大处方、高价药普遍不满,但由于对医药信息的无知和药品需求弹性小的作用,只有被动接受。

2.供需双方信息完全不对称性。由于药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销售给患者,我们可以认为药品的供应商是医方,则消费者是患者。所谓供需双方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性,即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医生完全了解病人的病情,但是病人却不了解医生诊断的可信度。消费者在购买其他商品时可以通过商品的价格、包装以及承诺服务等信息来判断产品的优劣,从而决定买与不买。此时消费者与商家在信息上是部分不对称的。

二、政府行为――药品限价的分析

为了解决老百姓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局面,政府一次次地进行医疗改革,进行药品限价,不断增加纳入政府监管的药品种类。其中药品限价可分为药品最高限价和药品最低限价两种。

(一)药品最高限价

政府对纳入监管范围的药品规定其作价方法,规定了利润率、销售费用率、流通差价率,实行最高限价管理。

图1 最高限价

如图1所示,政府规定该药品的最高售价为PO,由图可见当药品价格在最高限价的PO的水平上时,市场需求量为Q2,而市场供应量为Q1,Q2> Q1,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最高限价带给药品市场的长期市场是,厂家如果获得的利润不足以补偿其成本或者纯利润太低,则会导致其退出该药品市场。

因此,若要实行药品最高限价,则必须非常准确地选择监管药品,只有对售价过高并导致供大于求的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才能发挥该市场调节手段的作用。

(二)药品最低限价

为了防止“药贱伤商”,政府有时也会对药品实行最低限价管理。

图2 最低限价

三、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医院占药品销售80%以上的份额,使得它在药品的流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医院对于药品生产商处于垄断地位,两者之间存在博弈;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对药品的消费由医生决定,医生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使用高价高利润药品获取利润,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博弈。下面建立医院――药企、医生――患者的博弈模型。

(一)医院――药企博弈模型

医院与药企之间的博弈中,由于医院几乎是作为一个垄断的买方,处于强势地位,药企则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制度出台后,一方面增强了药企之间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医院的垄断地位。因此药企为了取得药品市场,可能通过对医院采用回扣的手段。对此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Q1、R1:分别是医院正常采购使用药品时,医院和药企的利润;

Q2、R2:为医院需要收取回扣但药企没有送回扣时,医院和药企的利润;假定Q1> Q2,R1> R2;

h:药企和医院之间的回扣;

p:卫生监管部门发现回扣的概率;

k、m:监管部门对药企和医院的惩罚指数,大于1;

另外假设药企送出回扣医院不收回扣时,医药代表会中饱私囊。

博弈方:都是理性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博弈过程:静态博弈。

博弈的信息结构:完全信息。

博弈的元素:1.参与人:医院、药企;2.参与人的策略空间:医院(收取回扣、不收取回扣),药企(送回扣、不送回扣);3.博弈的顺序:可以看作同时;4.参与人的收益矩阵如下表:

表1 医院――药企收益

对于药企,显然R1>R1-h,当R2>(1-p)(R1-h)-phm,送回扣的策略被占优,也就是说,药企的最优反应将是不送回扣;对于医院,显然Q1>Q2,当Q1>(1-p)Q1-phm,即Q1>hm时,收回扣的策略被占优,此时不收回扣是最佳反应。

若以上矩阵不存在优超,也即R2

x=h/(R1(1-p)+ph-phk-R2)

y=(Q1-Q2)/(Q1(1-p)hm-p-Q2)

由所求解可知,对于药企:当药企和医院之间的回扣h越大,x越大,药企更倾向于送回扣;R1越大,R2越小,药企更倾向于不送回扣。对于医院:当h越大,y值越大,医院倾向于收回扣。惩罚指数k、m越大,而使医院越倾向于收回扣,产生“激励的悖论”。

(二)医生――患者博弈模型

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患者对药品的消费很大程度上由医生决定,医生会选择给患者开能使自己获利最大的药品(通常为高价药),但患者也会设法降低自己的医疗费用,因此医患之间存在博弈。

假设:

Ue:患者的预期效用

Ui:患者的病痛效用

Uw:患者的健康效用

U(P):买药支付的成本效用,其中Ue>U(P)

Rf:医生开高价药的利润

Rt:医生开合适药的利润

C:医生不按需开药的风险成本

博弈方:医生是理性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患者是有限理性的,一方面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受自身病痛影响不能完全理性。

博弈过程:静态博弈。

博弈的信息结构:信息完全不对称。

博弈的元素:1.参与人:医生、患者2.参与人的策略空间:医生(开高价药、开合适药),患者(买药、不买药)3.博弈的顺序:可以看作同时4.参与人的收益矩阵如下表:

表2 医生――患者收益

对患者来说,因为Ue>U(P),所以“买药”相对“不买药”是占优策略,故患者因为急希望病好预期效用,不管医生“开高价药”还是“开合适药”,都会选择“买药”。

对医生来说,若Rf-C>Rt,则此种情况有惟一的纳什均衡(开高价药,买药),医生选择开高价药是有利的。若Rf-C=Rt,则此时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存在混合均衡,医生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开高价药和开合适药。若Rf-C

四、结论

通过医院、药企的博弈分析可知,当药企愿意送出的回扣越小时,则药企和医院分别将倾向于“不送回扣”和“不收回扣”;而为了使得药企愿意送出的回扣小,则需要使送回扣所得利益很小甚至无利益,可通过外部力量迫使医院不具备垄断地位,也就是“医药分离”。

通过对医生、患者的博弈分析可知,如果加大对医生“开高价药”获取利益的惩罚力度,则医生将会倾向于“开合适药”;另外医生开药,由于信息不对称,具有很大的隐秘性,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医生监管系统来解决此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医药高费用问题,不能单靠简单的药品限价手段,更需要从药品的流通过程以及药品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着手,全方位出发,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琦.博弈论与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克里斯托弗R.托马斯,S.查尔斯.莫瑞斯.管理经济学[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

[3]王义高.药品限价加剧市场短缺[J].决策与信息,2005年12月,36-37.

上一篇:药品范文 下一篇:放射性药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