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范文

时间:2023-10-21 06:04:12

新能源

新能源篇1

现如今,光伏意欲进一步发展,唯将寄希望于国内市场。不过,国内的光伏市场发展也仅限于示范电站,尚未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风电更是因为并网难题,导致风电设备过剩。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掣肘,皆源于同一点:能量来源的间歇性不稳定,制约新能源发电入网,储能技术则是打通这一关节的关键点。

不过,储能虽能解困亦难解燃眉之急。“现在来看,各种储能技术都不是非常成熟,或是在技术上不够成熟,或是资源的制约,抑或是在成本上而言,无法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国泰君安分析师侯文涛告诉《英才》记者。

技术之争

据了解,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的占比不能超过10%,否则就会因能量来源的不稳定产生诸多问题。欧洲国家在新能源与电网的兼容方面的技术相对先进。如丹麦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已经可达21%,而德国等欧洲国家规划新能源在其电网中的占比可达到35%—45%。

其实,新能源发展这些年,储能也并未引起重视。储能政策最早被提及是2005年,把它作为完善电网运行、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技术选择。到2011年,已经把储能作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城乡建设领域的依托技术,逐渐成为智能电网关键支撑技术,进而又成为优先发展产业的重点。不过,直到今年才有了实质性的投入,如液流电池产业化的问题被科技部列为863项目等。

但是储能这个短板却并未因受重视而与新能源发展并驾齐驱。“资金喜欢一窝蜂的集中到一个产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投资风电设备、光伏上游,自然比投资储能资金回转的快。政府也不能一味的去制约。”

因此,储能现在还处于各项技术并驾齐驱的阶段,如抽水蓄能、锂电池、铅酸电池、钠流电池、液流电池等各领,也是各有制约。

“现在主要是抽水蓄能占比较多。”侯文涛说,“抽水蓄能只能配套于大型的发电站,因其要求周围要有山,还需要丰富的水资源,所以在南方用的比较多。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在北方地区建储水蓄能不是很适合。”

但是锂电池、钒电池的储能方式,则可以应用于大、中、小型发电站。不过,主要的问题“还是成本过高。也就是说,建一个储能电站,节省下来的电量价值,远远低于建这个储能电站的成本,因此目前只能是在技术上做一个示范。”侯文涛介绍,现在主要的储能技术,除抽水蓄能比较多外,大多是以示范验证为主,而不会大规模铺开。只有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到某一个阶段可以实现利用储能节约成本,才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

目前我国风电储能示范项目达几十个,但真正上规模、达兆瓦级的仅仅有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和国网的张北项目。其中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规模为10MW,而张北项目规模达20MW,是国内最大规模储能示范项目,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输电工程四位一体。

不过,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储能技术能满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的功能性要求。不过,除了安全性需要继续提高外,示范项目透露了储能产业化面临的经济性难题——如果根据该示范项目测算,我国风电装机全部配备储能需要一次性投入近2000亿元,将远远超过目前中国每年因“弃风”造成的近百亿元经济损失。

谁将主导

如此繁杂的储能技术,谁又将成为主导?“电网侧还是更适合用抽水蓄能的储能方式,而锂电池等技术更适合用于用户侧,譬如新能源汽车,西南小范围光伏电站等。”上述不愿具名人士向《英才》记者陈述。

其实,虽技术多样,在现有的储能电站示范项目里,大抵是多种技术的混合体。例如,南方电网的两个示范项目中,运用了锂电池和钒电池,可能还将会采用日本的钠流电池。而国内最大的风、光、储及输工程四位一体的张北储能电站,亦是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钠流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

至于哪一种技术成为主导?几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现在而言,论断哪一种技术一定会胜出还言之过早。可能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间段之内,依旧是各个技术并行发展,最后就看谁能够先将技术做成熟,谁先将成本降下来,那么谁就能先实现小规模的商业化。

“长期而言,锂电池做储能电站可能性会比较大。因为锂电池在动力方面可以使用,在储能方面也可以使用,具有通用性。”侯文涛看好锂电池的发展前景,“做储能对锂电池性能要求相对比较低,现在的设想是,汽车动力用完了以后,将剩余的废电池收集回来还可以继续做储能,这样可以实现二次利用,成本可能会降下来,但是现在还在研究阶段。”

目前,锂电池还只能局限于做小型电池,这是因为,如果电池包做的太大,会有散热问题,隐藏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集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兆瓦级的电站,就需要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散热管理,这样一来,这个系统就很复杂了,而且成本也非常高。

至于其他的储能技术,现在来看都不是很成熟,至少在研究方面就没有达到锂电池的成熟度。还有一些储能技术,比如铅酸电池,虽然成本较低,但是储电量和循环次数也太低。“在一些风光资源丰富,电网建设困难的地区,建设一些分布式能源,再以储能配套实施,可以解决一些难题。”上述不愿具名人士甚是推崇分布式能源。

不过,分布式能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分布式能源主要还是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的电量再考虑去并网。虽然国家也是提倡分布式能源,但是鉴于电网的技术制约,最好是当地有需求就在当地建一些新能源的电力,然后在当地消化。

新能源篇2

国际,美国奥巴马政府把“能源新政”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推出,其经济复苏的法案中,约400亿美元用于能源传输和替代能源的研究及节能产业的发展。英、法、美、德、日等国也出台了各自的新能源计划。

国内,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表示,要把新能源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国国家能源局也证实,中国政府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时机出台。

国际国内释教的信号表明,世界各国已经不约而同地把新能源提到空前高度。这一决策,有其内在的战略动因。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的革命性突破,垒球的经济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能源是世界经济发动机,发展新能源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各国现实的选择。谁率先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不仅可以藉此更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也将因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长期获益,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新能源战略的确认,将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表有的系统性机会。

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建筑三大领域将成为新能源战略实施和突破的重点。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取决于整车控制系统(含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建筑节能可实现的途径,将集中在建筑能源提供的新能源化、建筑材料的节能化和环保化、建筑节能系统的设计和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三个方面。

作为新能源战略核心的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

太阳能方面,中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太阳能光热应用可以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风能方面,中国海上和陆上风能资源总计达10亿KW。生物质能方面,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还有城镇人口的生活垃圾,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我国风电装机总量已达1200多万KW,超过了核电的装机量,世界排名第四,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和燃煤发电、核发电成本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有望在未来的几年之内,进入产业化阶段。

与全球新能源战略呼应的产业集群,已经在中国雏形初现。

德阳,依托东汽、二重等发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和1400余家配套企业,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批准成为“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其中,二重风电关键部件增速箱今年的订单量是去年的一倍,正向风电、核电成套设备制造商大步迈进。东汽。1500吨多晶硅项目逆市投产,进一步太阳能发电设备领域的话语权。德阳在推进的同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在国内苏州、湘潭、东营等多个城市,就清洁能源与再生技术合作进行考察,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有望在中国相继出现。

新能源篇3

1958年 4月,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好好推广沼气; 1959年 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指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发展 1965年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的指示》。 1974年 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新能源开发的情况,指示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就利用太阳能的问题写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材料。 1975年 4月,国家纪委、农林部、中科院联合在四川召开全国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 1977年 农林部筹备成立了沼气办公室。 1978年 3月,方毅副总理指出,要广开能源,抓紧进行太阳能、地热、风力、潮汐、受控热核聚变等能源的研究。 8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烟台地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广沼气。推广沼气,也是改变卫生条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10月,李先念副总理批示,要努力提高沼气的技术水平,给予必要的支援,以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 1979年 1月,国家科委新能源专业组筹备组在京成立。五个专业组分别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和磁流体发电,海洋能分组问题待定。 3月,国家科委新能源专业组生物质能分组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作座谈会。 4月,王任重副总理在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沼气和小水电。 5月,应联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不来梅市海外研究发展协会邀请,农业部派出浙江农大钱泽澍和西南建筑设计院张韦参加在不来梅市召开的国际沼气专业小组会议,介绍了我国沼气发展情况。 5月,全国沼气办公室主任会议在京召开,王震副总理在听取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加强沼气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我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在成都举办国际沼气讲习班。参加学习的来自18个国家共22名学员。讲习班由四川省沼气办公室承办。 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农业

新能源篇4

但实际上,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动汽车还只是政府、媒体及车企宣传中的热点,但离商业化运作、产业化生产的目标还很遥远,离落地走进大众消费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电动汽车为何在政府扶持倡导下,在车企积极投入推动情况下,其在市场化的路上仍步履维艰呢?是什么阻碍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其能否引发下一次出行革命呢?

寄予厚望的宠儿

目前,世界汽车产业全面进入动力能源转型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模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电动汽车也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在中国,电动汽车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我国目前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同时,政府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与大额度补贴。

电动汽车在中国如此“受宠”,是因为它之于中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抢占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其次,中国现在面临巨大的能源环境问题: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率55%,已超过了国际50%的警戒线;另一方面,以汽油及柴油为燃料的汽车产业对中国环境的污染已达到环境承受的零界点。所以,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已被国家提升到战略高度。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所说:对中国而言,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现在电多了,油少了才研究电动汽车,而是发展电动汽车对中国意义重大。

花开两朵各不同

目前,在国外主流市场上,电动汽车主要以三种形态呈现: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而这三种都属于高速高端电动汽车范畴。而在国内市场上,电动汽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发展方向:以传统车企为代表的生产者主攻高速高端领域;而以原来生产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及摩托车为代表的新加入者主攻低端低速领域。两股力量以各自的优势为背书,在市场上积极跑马圈地、抢占地盘,在市场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商业形态。

叫好不叫座的高速电动汽车。高速电动汽车虽得到传统汽车厂商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市场表现相当惨淡。高速电动汽车之所以没取得预期效果,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源于受到内外因的困扰:

在内因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速电动汽车仍存在购买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电池寿命短、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动辄超过20万元的价格,几乎是同类型汽油车的两倍,即使考虑国家补贴因素,也难形成价格优势,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外因方面,抛开政策性硬性因素外,单从市场角度来说,“充电难”的问题是目前电动汽车大面积普及的最大阻碍。充(换)电网点少。充(换)电网点是电动汽车真正商业化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充(换)网点,电动汽车要么“窝”在家里,要么“趴”在半路。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除了深圳和杭州有较多针对公交车的充(换)网点,其他城市还几乎没有开始规划。

“低速”电动汽车的“高速”增长。与目前高速电动汽车在高扶持、高补贴下仍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的市场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在山东、河南、浙江等一些省份的农村市场及城乡结合部,低速电动汽车实现了逆势成长:低速电动汽车2012年全年销售量为11万多辆,预计2013年销售量为15万辆。

近年山东低速电动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不但产销量增长迅猛,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圈。在一些地方,围绕核心企业的配套产业圈正在形成,其市场规模已具有产业化生产的雏形。而在河南、浙江等省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低速电动汽车正在由点带面,通过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面提高低速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格局。

低速电动汽车发展虽方兴未艾,但目前却是“三无小怪兽”:无新能源汽车的合法身份、无政府支持、无法律认可。究其原因,首先,政府部门认为低速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低、整车性能差;其次,认为低速电动汽车不环保;再次,认为低速电动汽车不安全。由于没有法律的认可,低速电动汽车无法取得正式机动车牌照,至今仍披着“观光车”的外衣在坚强地扩张着。

在没有任何产业扶持和补贴的情况下,低速电动汽车的崛起完全是市场主导的结果,而低速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原因在于其发展刚好契合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变化:首先,面对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及人数减少的趋势,电动卡车、电动货车等一些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刚好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求,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其次,经济适用。农村市场在出行方式上也有升级替换的需求,只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的这种需求一直处于压制状态,在电动自行车与传统汽车之间存在空当,市场上一直没有提供合适的产品。而低速电动汽车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片空白:低速电动汽车售价在3万?5万元,车速在50?60公里/小时,充一次电可行驶80?100公里,总使用成本不到传统汽车的1/4。低速电动汽车高性价比使其在农村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前景。

再次,使用条件不同。城镇和农村用户对续航里程、最高车速等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低速电动汽车的短板在这群消费者面前并不突出。而且,农村都有独立的院落可以停车,日常出行里程也不远,几乎没有充电难的问题。

“高低之争”与“混纯之争”

在产业规划伊始,政府认为高速纯电动汽车是最终目标,所以,政策对高速纯电动汽车给予了最高额补贴,希望该项目快速度过成熟期,形成产业优势。但由于受技术及市场的双重限制,高速纯电动汽车没有取得市场突破,反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大众、通用、丰田纷纷暂停在国内的纯电动汽车项目,转而发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国内一些车企则处在“明处加力、暗处刹车”的状况,也开始把主要精力聚集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其实不仅是中国市场,过去3年中,纯电动车在全球的销量也很惨淡。日本电动汽车销量只占汽车总销量的0.16%,美国仅为0.09%。麦肯锡日前曾预测,未来5年,电动汽车占比较低的趋势仍不变。

高速纯电动汽车目前步履维艰的情况无法改变,短期内通过技术手段取得突破的希望也很渺茫,中国电动车之路该如何走?对于这个问题,国内专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高低之争”——先低速后高速,走中国特色电动汽车之路;“混纯之争”——一步到位做法不可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这道坎不可逾越。

“高低之争”。低速电动汽车虽不受政策扶持,但其野蛮生长的势头受到相关专家的关注,再加上高速电动汽车在国内发展受挫,一种观点认为,低速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需要和合理性,我国电动汽车应采取先低速后高速的路线,即进入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同时没有技术壁垒的市场,尽快将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专家周鹤良表示:“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如果电动汽车要普及推广,还是需要从低速做起。”认为先从低速做起的专家认为发展低速电动汽车有三大好处:首先,从农村包围城市,推动电动车市场化;其次,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逐渐接受电动汽车;再次,为今后高速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所以,当下的重点是政策要为低速电动汽车“松绑”。时风与陆地方舟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最缺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一旦政策“松绑”, 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将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兴产业。

“混纯之争”。“高低之争”是高速、低速两大阵营之争,而“混纯之争”则是在高速领域,是一步到位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还是循序渐进,先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再过渡到纯电动汽车之争。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纯电动汽车在短期内想取得市场突破不现实,抛开政策扶持,纯电动汽车的造血能力非常低,在国外车企转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情况下,引发了国内对纯电动汽车能否一步到位的讨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赵冬昶表示:“从国内纯电动车技术水平和设施看,虽然国务院制定了长期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目标的产业政策,但目前对这个目标存在争议。从鼓励汽车产业发展来讲,混合动力应该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所以,发展纯电动汽车没有捷径,跨越式的发展策略比较难实现。相反,从消费者需求、基础设施、中国汽车厂商在技术方面的承受度来分析,发展混合动力车将是中国发展纯电动车的一个必由之路。

商业模式上的突围

一件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取决于产品的创新程度及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实际运营情况,电动汽车在技术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其市场化程度,需在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营上下功夫,而要想设计出合适的商业模式,需对电动汽车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

电动汽车本质是能源革命与汽车革命的结合,它集车辆、电池、能源供应三大系统于一体,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模式都将在市场上失败。此前电动汽车之所以在市场上表现惨淡,除了产品本身的原因外,就是推广主体片面地以产品思路及汽车思路来研发和推广,很少考虑电池及能源供应问题,结果使电动汽车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商业模式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目前电动汽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车综合性能低、成本高、充电难三大问题。所以,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涉及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购买和使用模式;二是能源供给模式。第一种模式又包括两种子模式:租赁和购买;第二种模式也包括两种子模式:换电和充电。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经过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三种可供参考的商业模式:深圳普天融资租赁模式、合肥江淮定向购买模式、杭州康迪租赁与换电模式。

深圳普天融资租赁模式:该模式目前主要用于电动公交车,可归纳为“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实时监控”。该模式适用于确实有监控需要并且进行批量购买的细分市场领域,这些领域主要是城市邮政车、城市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该模式是否适合私家车还有待观察。

合肥江淮定向购买模式:该模式是企业针对特定消费者销售电动汽车。部分消费者的用车路线固定,用途相对单一,如仅上下班使用,并且充电地点相对固定,只要在固定地点设置充电桩,就能满足消费者绝大部分充电需求。这种模式适合政府公务车领域、大集团员工等细分市场。

杭州康迪租赁与换电模式:1.换电模式。杭州的计划是利用现代物流、服务业、物联网等资源建立服务网络,按照“换电为主、插充为辅”思路进行网络建设。2.租赁模式。这种模式可定义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模式,只租不售,采用分时计费。

以上集中模式各具特色,普天模式适合于统一采购的公交和市政服务等领域;定向购买模式定位于细分市场,适合于固定路线和单一用途的消费者,同时解决了充电难问题;而换电模式更适合私家车领域。另外,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目前尚处于试验运行阶段,将来随着不同主导者的介入,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如图一,不同主体提供不同形式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组合形成了另外不同的产品。电池和裸车组合成了整车,而电池提供能源供应,能源供应与电动汽车的共同点是都要依赖电池,因此在电池处产生交集。若以电网公司为主导,它的产品电能是附在电池上的,所以为了推广自身产品,则会采用“充电桩慢充”或“电池租赁+换电”的模式。若以汽车企业为主导,由于它的产品是整车,则可能会更多的采用“整车购买或租赁+充电”的模式。

如果往深层次分析可知,电池必须与电能或车辆结合才能具备商品属性,因此形成了“车电分离”(图二)和“车电合一”(图三)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电网公司主导下,电池作为储存电能的工具,需要满足自由更换和经济方便的租赁;而在汽车公司主导下,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部件,必须与整车结构和控制系统很好的匹配,上市前还必须经过各种严格的定型检测,因此,上市后自然实行整车购买或整车租赁模式。

新能源篇5

日前,北汽新能源公司与京东达成协议,未来两年,京东的物流体系里将有5000辆北汽品牌的新能源物流车跑在大街小巷,新能源汽车在电商领域又开拓了新的突破口,这一则跨界合作也给业内注入新的讯息。

原来,新能源是有很多玩法的。这两年,空气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新能源汽车一次次的被唤醒。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也不断被提及,但由于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可持续性等问题,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之路步履维艰。

然而,今年以来,无论从政府层面、市场与企业执行层面都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坐拥北京汽车市场的北汽集团更是以集团层面来规划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未来发展,董事长徐和谊也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尤其今年以来,改组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收购美国Atieve公司,一系列动作都在表明北京的新能源发展元年,北汽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内部蓄势

今年的“两会”,身为人大代表的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依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关注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正是汽车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是汽车企业,也是北汽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汽正在为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充分准备。事实上,北汽的新能源计划5年前或者更早时候就有了新能源汽车的计划,2009年11月,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揭牌仪式当天,市委和市政府对这个新成立的公司这样要求:“北汽要成为国内技术领先、产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随后北汽与大洋电机、日本松下合资成立公司,在电池、电机等大的总成上寻求技术支援。

2010年12月20日,北汽首批纯电动轿车下线。30辆基于萨博整车技术平台的纯电动轿车Q60FB、以及基于北汽自主品牌开发的C30DB和M30RB纯电动轿车在人们的注视中下线。

随后,2011年广州车展,北京现代自主品牌“首望”和旗下首款概念纯电动车BHCD-1被推到了舞台中央,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背后的真正英雄其实是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

一切都在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积极准备。

“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

今年,北京启动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首批小客车指标配置成功,意味着北京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市场正式开启,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市场开始真正起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导向开启,这都为北汽发展新能源提供了背景支持。

北汽也在内部进行了大变动。新组建的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由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担任董事长,原北汽集团公共关系与行政事务总监郑刚担任公司总经理。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和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均参股。郑刚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这个已经取得领先的市场上,继续发挥地域优势,将北汽新能源汽车做强。

据业内人事分析,北汽集团把新能源汽车板块从北汽股份中剥离出来,一方面应该是为了北汽股份的上市,吸引更多投资,毕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不少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集团很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尤其近两年来,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徐和谊的提案或建议中都可以看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子。2013年北汽新能源公司上市了北汽E150EV电动车和物流车,并实现了批量生产。今年还规划有多款电动车产品相继推出。根据北汽新能源车的产品规划,未来将形成覆盖“高、中、低”端车型的产品阵容。到2015年,北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预计将达15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5万辆。

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人们最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充电设施。据了解,新推出的E150EV改进了充电机策略,增加了10A电缆保护盒,可实现家用电源10A充电,10小时可充电30%至100%。车主下班回家后还可以继续充电,第二天早上电池便是充满状态。另外,今年北京市还将首次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设施,目前已完成城区100个公用快充网点选址,近期将陆续启动建设,预计2014年内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布局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

借力支持

2013年,北汽加入了对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菲斯克的竞购队伍,试图通过合资、入股等形式获得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援,这也成为北汽借助外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次尝试。

今年2月,北汽集团与美国新能源公司Atieva签署股份认购协议,计划收购Atieva公司25.02%的股份。美国Atieva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核心系统提供商,曾参与过Tesla Roadster纯电动跑车、雪佛兰Volt插电式混合电动车、奥迪R8纯电动跑车的开发。总部和主要研发中心位于美国硅谷,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核心动力系统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在上海设有生产工厂,另外在台湾设有研发中心。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该公司创始人谢家鹏,自称是原特斯拉的创始董事之一。曾参与过TeslaRoadster纯电动跑车、雪佛兰Volt插式混合电动车、奥迪R8纯电动跑车的开发。特斯拉的金字招牌让这场并购案之后有更多猜测和看头。北汽集团方面认为,此次收购主要是为进一步提升北汽集团及下属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高端纯电动汽车领域的设计、研发和制造的能力及水平。

经过几年的发展,北汽新能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目前,北汽新能源公司已在北京布局好7家新能源汽车服务维修中心,并同步开通12家销售网络和维修网点,为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提供管家式解决方案。

新能源篇6

一、结论 (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4.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大贡献。1981-2000年累计节能量,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20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2亿吨碳。 5.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2000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约比非OECD国家的平均值高60%,1990年高1.4倍左右。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明显缩小。例如,吨钢可比能耗1990年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5%,2000年减少到20.9%。200

新能源篇7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加深之时,新能源产业的振兴能否力挽狂澜。

新能源战略喷薄欲出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表示,要推动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将新能源产业提升至战略产业地位。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政府决心发展新能源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同日,财政部提出了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十项重点工作。其中明确表示,将启动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加快启动光伏发电市场、鼓励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等。

新能源产业地位提升的背后,是金融危机折射出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的困境,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

“一些发达国家为对对危机,实行被称为‘绿色新政’的措施,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说。

目前,美国已经在新能源投资上抢先一步。2009年2月15日,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其中新能源为主攻领域,重点包括高效电池、电网改造、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表示,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小康・财智》记者,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实施重大节能工程,企业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努力淘汰落后的产能。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改革。

丁学东认为,“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是着眼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始终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促和谐相结合。”

政府将对其增加投资

有消息称,会议之后将加大十项重点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且将陆续出台后续的支持政策。

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告诉《小康・财智》记者,要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的挑战,就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这是应对国际复杂经济环境变化,依靠科技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举措。”杜占元强调。

据杜占元介绍,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在推动战略性产业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示范行动已经启动,采取对公共交通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财政补助的政策在上海世博会和13个城市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计划三年内面向30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推动使用6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中称,沿海地区目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在转移,几十万个企业倒闭。新一轮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高科技支撑的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城市来带动沿海区域发展。

新能源篇8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 电能; 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01+9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随着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发展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近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结合必然更加密切,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会是能源利用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及: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走向结束,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将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1].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响应与高度认可,美国和欧洲对其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阶段.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研究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FREEDM”,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网络信息技术中路由器的概念,运用“能源路由器”实现能源互联.该系统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模型[2],实现能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并高效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进行管理.该能源网络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获取大量能源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整个能源系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门和环境部门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网络EEnergy.该网络在智能电网的发展基础上,运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实现电网设施与用户端的相互通信与f调,其目标包括高效供电和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高效供电即通过电力系统的数字联网,确保电能的稳定高效供应;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可以理解为横向多种能源的优化互补,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协调供应.EEnergy项目的重点将是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信息网路覆盖,致力打造一个从发电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一个全新能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6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2015年2月,刘振亚的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另外,国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虽然国内“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其并无明确的定义.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只是描绘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从欧美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专家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可知,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网,其概念包括各种能源产业以及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各种能源产业,例如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间可以形成互联;对于不同能源网络,例如分布式能源网,各种微电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联.

(2) 搭载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等问题,以实现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互联网+智慧能源”.

以上两种理解,只是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界限.作为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深入和规范,而其内涵也必然包括以上两种理解.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3]

为适应新的发展变革,不论从哪种认识角度,能源互联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越来越普及.太阳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技术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改变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愿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创建的能源互联网可以让亿万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以及工厂里生产和消费绿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4]

(2) 搭载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 或参考“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5].如果将互联网与能源结合,形成新的“互联网+能源”应用模式,将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并对能源产业通过ICT技术赋予数据属性,则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管理将更加高效、经济.在广域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能源综合数字化互联,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海量负荷信息、市场交易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气候环境等其他数据,进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实现能源产业的最优化管理.“能源互联网”必须搭载互联网前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发挥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费终端改变消费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可通过以电能作为中间介质,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电能具有优质、清洁属性,增加其消费比重将为能源终端消费的结构优化带来推动作用.首先,推进电能消费发展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电能还是高效能源,提高电能消费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交通系统将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改变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业[1].通过将电能作为中间介质,不仅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模式转变.电气化交通可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未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以电能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模式,其不仅在汽车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厂各种加热设备可用电加热方式替换传统的煤燃烧加热方式,既容易实现热量的均匀控制,又可通过电力能源的高效性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7].

(4) “储能”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在接入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发电能量具有间歇不连续与波动不稳定缺点,将会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能量流的不确定性,抑制和平缓能量的波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基础支撑[8].在今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储能装置将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智能储能装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快速切换,更准确地匹配电源与负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联网”架构

根据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可设计出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从横向和纵向对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为横向多能源互补.虽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换化石能源,但可与化石能源相互协调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能源数字属性,准确分析能源供应情况,以达到多种能源的最优供给.

从纵向来看,能源进行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等其他能源转换,然后传送至消费终端的过程中,电力行业起到了主干作用.从发电系统经电网传送到用户端,利用储能装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行业的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中,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电能传送数据、消费终端负荷变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由于交通行业的能源市场巨大,随着消费终端的消费模式转变,未来的电气化交通系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储能设备将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搭载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可确保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稳定运作.整个架构体系中,互网技术将覆盖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

4“能源互联网”技术支撑

从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和架构中可归纳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五大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4.1先进传感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内涵可以认识到,其范围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传输必须依赖于多种多样的基础设备.基础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准确监测设备信息、保障设备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基础要求.因此,必须依赖先进传感技术对各种基础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避免出现设备安全隐患长时间存在,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4.2先进故障自诊断技术

实时监测设备信息,分析系统运行参数,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诊断方法,做出准确的故障预测与诊断,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才能保证系统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技术愈发地趋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能源互联网体系庞大,系统复杂,其每一个环节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各种故障与隐患,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正常工作,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与安全,既要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各种参数信息,又要利用先进的故障自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专家建议,并作出正确处理,维护系统安全.

4.3新能源发电技术

在介绍能源互联网特征时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时,将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可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是能源互联网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大容量储能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容量储能技术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保障.传统电网的运行时刻处于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即发即用”模式.[9]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和平滑负荷.另外,新能源发电、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电能不稳定与波动性问题,也促进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4.5互联网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中互联网技术覆盖其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高效信息传输、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都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数据与信息的宏观体现、整体策略的准确部署、产业的最优管理都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联网”市场前景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投资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约为5万亿元以上,可见能源互联网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曾鸣教授指出:“能源互联网”将在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产业方面带来革命潮流.[3]

美国通用电气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进行物联网化,通过准确处理产业链数据信息,合理优化发用电交易模式,并提供维修、节能等其他技术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可达440亿元;Google收购Nest后将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业;德国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分别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开展相关业务.[10]

2015年4月,国内著名光伏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协鑫集成与华为致力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光伏电站,拟在物联网、光伏电站开发与实施、光伏电站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4月20日,中石化与阿里云达成技术合作计划,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稻荽理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开启多业态的能源产业全新模式[3].另外,新电改方案进一步得到落实.

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不断加深.我国“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为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概念、框架纲领性文件,将指导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构建“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将带来广阔市场,为社会带来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网络信息安全、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覆盖率、产业转型初期的技术普及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及纲领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导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曹军威,杨明博,张德华,等.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南方电网技术,2014,8(4):1-10.

[3]姚尧.5万亿能源互联网市场呼之欲出[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伟.什么是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与能源互联网?[J].互联网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刘广一,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7]翁芸,黄洁敏,单宋佳.技术升级带动能源消费模式转型[N].国家电网报,2014-06-09(005).

上一篇:新能源电动汽车范文 下一篇:原料采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