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财产品范文

时间:2023-11-22 01:52:14

短期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产品篇1

尽管今年以来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但似乎对投资者的热情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记者从一些银行的业务销售部门了解到,市场对于短期限低风险的产品需求量仍然很大,产品推出后较短时间内就已售罄。

事实上,目前各家银行所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不过2%左右,一些收益率低的产品甚至不足1.5%。投资者热情不减的背后,在于投资市场尚未启稳,缺乏可靠的投资途径。而短期理财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动资金的收益性。

不过,随着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调,“存贷相通”的贷款理财产品收益率却体现出了优势,不失为打理短期资金的一种新方式。近期渣打(中国)推出了一款“活利贷”产品,其本质也是打通存款账户与贷款账户,利用账户上的活期资金余额收益,抵减贷款本金的“存贷相通”产品。但是与之前多家银行所推出的同类产品相比,“活利贷”的门槛低,并且实现了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可全部用于对应贷款的抵减。

存贷相通缩减贷款年限

尽管都是以存款账户上的资金,来抵减对应贷款的利息,但是与市场上已经推出的“存贷相通”产品相比较,渣打(中国)此次推出的这款“活利贷”产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在于这款产品没有门槛的设置。在以往所推出的产品中,至少需要在存款账户上存入5万元的资金。而“活利贷”产品中,对于存款账户上的资金没有限制,账户上的闲余资金都可以“存贷相通”。由于很多家庭都会备有一定的活期结余,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在存款期间还可发挥“存贷相通”的功能,无疑可以提高家庭资金的运作效率。

同时,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可以全部从当日的计息基数中抵消。很多银行的做法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按活期存款计息,一部分从当日的计息基数中抵消。由于贷款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存在较大的利差,“活利贷”的这一设定也就提高了资金的收益率。

但是,与其他存贷相通产品直接计算理财收益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活利贷”对于存款账户资金获得的收益并不是结算到存款人的账户,而是直接用来抵减贷款的年限。渣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该行的系统采用每日结算的方式,存款账户上的资金从当日的计息基数中抵消,这样下来,贷款的应计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因此月供款中的更多比例将直接用于偿还贷款的本金,从而缩短了贷款的年限。

不妨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来看看“活利贷”产品的运作。

购房人张先生为改善居住条件,购买了一套新房,贷款金额为110万元,还款期限为30年。以5%的住房贷款利率来计算,张先生每个月的还款金额为5905元。如果张先生每个月除去消费和房贷月供之外,每月平均还可以结余4000元,存在渣打的存款账户上。

那么这部分存款,就可以按日从当期的贷款基数中进行抵减,从而降低了贷款的应还利息。假设张先生每个月都保证账户上4000元的结余,那么通过相应计算可以得到张先生的贷款只需要23年左右就可以还清,比原定计划缩短了7年左右。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例子中贷款人采用每月定期存人一定资金的方式,同时资金一直累计在存款账户中。这一方式,并不完全符合生活中贷款人的习惯。当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直接用于贷款本金的提前还贷,缩短贷款时间的功能更显著。另外,渣打的这一产品也规定,存款账户上用于抵消计息基数的金额,不得超过计息基数的50%。

房贷理财收益显优势

而在“存贷相通”的另外一些品种,则是把存款账户上的资金抵减贷款基数后节省的利息,作为理财产品的收益每月结算到投资者的账户中。由于近期银行调低了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妨来比较一下,与短期产品相比,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否具备优势。

前文中也提到,不少银行都有房贷理财产品的开发和推出。但是设有一定的门槛和条件,如存款账户中的资金必须满足一定的资金量,通常为5万元;另外,在进行对贷款基数的抵减时,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的,不能完全进行抵减,这也会对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产生影响。

我们不妨以深发展的“存抵贷”产品来进行试算。假设贷款人的存款账户上的平均余额为40万元,那么按照表中所提供的抵扣金额提取比例,可以得到其中21.25万元的资金可以用来抵减贷款基数,而剩余的18.75万元仅能够按照活期存款来计算收益。

在“存贷相通”的产品中,适用的利率与贷款人实际获得的贷款利率是一致的。新年以来,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对存量房贷的利率进行调整,一些符合条件的贷款人可以获得基准利率的7折,即适用的贷款利率为4.158%。以最优惠的住房贷款利率来计算,那么深发展这款房贷理财产品“存抵贷”业务的收益(按存款余额40万元计算)可以达到0.36%×18.75/40+4.158%×21.25/40=2.38%。可以说,相对于市场上目前短期理财产品1.5%~2%的收益率来说,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的。

与此同时,房贷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对于存款账户上的资金,银行都是采用按日结算的方式,也就是说资金存在账户上一天,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来抵减相应的贷款基数。如果贷款人有使用资金的需求,这笔钱也可以随时动用,不会对资金的使用产生影响。

一些银行对于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设定则较为简单,如工行的“存贷通”产品,据介绍,工行“存贷通”业务中起存额设置为5万元,超出5万元的部分,可按80%的比例获得相当于贷款利率的理财收益;而5万元的起存额,能获得活期存款的收益。那么,同样一笔40万元的资金,在工行的“存贷通”产品中,28万元将可以用于抵减贷款基数,12万元以活期存款计取收益。以此来计算,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达到3.02%。

打理短期资金的新方式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与短期理财产品所能够提供的1.5%~2%的收益相比,房贷理财产品的收益反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在不影响流动性的前提下,这种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收益选择。当然,这一产品的安全性也几乎没有问题。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理财房贷的业务设置中使用的是分级累计递减贷款利息的方式,因此办理该业务,能够获得的理财收益与存款额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子中仅仅是一个试算,对于不同的资金额,获得的收益率结果也并不相同。如果你希望开办这一业务,可以根据自己的存款金额进行实际的计算。通常来说,资金量越大,可以用于抵减贷款基数的比例越大,获得的收益回报也就越高。因此,这一业务更加适合短期大额资金来使用。如果你的资金使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经常有较大的资金在账户上短暂地停留,这个时候使用房贷理财业务,可以充分发挥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

短期理财产品篇2

短期化趋势明显收益差别大

2010全年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扭转了2009年发行量下跌的趋势。其中,外资银行9家,发行504款;国有银行3家,发行54款;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发行89款。从发行数量上看,外资银行依然有其优势。但中资银行加大了发行力度,并形成了一些产品系列,如中行的“博弈”系列、聚汇宝系列、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等。

收益类型更加保守

2010年发行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结产品281款,较2009年上涨21.38%;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31款,较2009年下降16.82%;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35款,较2009年下降4.56%。

保证收益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增多,反映出银行已经开始注意到结构性产品亏损已经影响到投资者的选择。大多数投资者风险厌恶度较高,采用保守的收益类型,可规避掉本金大额亏损的风险,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

短期产品收益高于长期

2010年全年,共有82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496款公布了收益率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平均EI值(衡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指标,计算公式为EI=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同币种相似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为1.52。从期限结构上看,产品设计期限在6个月之内的平均EI值为2.00,6个月到1年的平均EI值为5.63,1年以上的平均EI值为-7.43,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的收益不及短期产品。

挂钩基金收益最高

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计37款,平均EI值为9.32,收益水平最高。这类理财产品整体波动也不大,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为标准差和期望值的比值。变异系数越大,变量波动幅度则越大)为1.25。到期挂钩基金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渣打银行发行的QDSN09015I号(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5.36%,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发行的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和换息结构2年期结构性投资产品,年化收益率均为0。此外,这类产品中,EI值小于1的有14款,全部为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

相比挂钩基金产品的高收益,挂钩股票的产品收益较低,且波动性较大。到期的37款产品平均EI值为-3.39,变异系数为21.04,最大EI值为21.052,最小EI值为-568.33。股市波动剧烈、产品期限设计过长是这类产品低收益、高风险的重要原因。

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挂钩利率类产品到期最多,为201款。这类产品EI平均值为1.74,变异系数为0.3169,收益适中,比较稳定。该类产品风险较小,比较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2011:量升险降

2011年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产品短期化的趋势将延续

2008~2009年,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数量下滑,这个趋势在2010年得到了逆转。原因是收益较高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受到了监管,使得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下降。为提高收益率,各家银行加大了包括结构性产品在内的权益类投资方向产品的发行力度,收益结构较以前的产品合理。2011年,在信贷收紧、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受到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上升仍将延续。

从需求来看,CPI高企的情况下,短期化资产配置将成为主流。产品短期化将成为必然,投资期限缩短、置入其他终止条款、采用开放式结构都是短期化的方式。

结构性产品整体风险继续降低

短期理财产品篇3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监管机构叫停超短期理财已有月余,但部分银行依然我行我素,短期理财产品发行禁而不止。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虽然期限在一个月内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已经出现大幅下降,但是仍旧有多家银行“顶风作案”,半个月内发行了数款超短期理财产品。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理财》记者采访时坦陈,虽然监管机构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但是月底揽储和客户短期理财需求确实存在,为此银行一方面将发行期限提高至30天加上一两天;另一方面,通过增发开放式或者滚动式理财产品,来填补超短期理财叫停所带来的空白。

超短期产品下滑

上述负责人透露,各商业银行已经接到监管机构要求停止发行一个月以内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通知。而媒体报道也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亦在四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明确指出,原则上不允许发行1个月及一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

《金融理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银行对禁令执行“中规中矩”,仅仅个别银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入”理财市场。截至2011年12月15日,多家银行共发行876款理财产品,其中一个月以内的产品约为68款,市场占比为7.82%。而从周度数据观察,确实一个月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大幅下降。进入12月,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比已经从接近20%,一路下滑。

“从市场看,国有大型银行的超短期产品基本上从市场绝迹,仅仅是个别中小银行执行得差强人意。”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有关人士表示,“由于商业银行可以控制产品的到期日,所以,确实存在银行利用超短期产品高息揽储、冲时点的现象。”

这在去年二季度末表现得尤为突出。6月末,银行流动性较为紧张时,有的银行一度将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提高至10%,通过调节价格来吸引客户;在理财产品中加入“他行资金占比条款”,“在银行之间搞恶性竞争,互挖墙脚,从他行拉存款、拉资金的现象确实不利于理财市场的长远发展。”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告诉《金融理财》记者,正是基于此,银监会开始了持续半年的整顿规范理财市场工作。

急刹车重新洗牌

叫停超短期理财在防止银行变相高息揽储发挥效力的同时,也遏制了一部分客户对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需求。

“短期理财适用的人群主要是一些银行的大客户,他们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资金转进转出十分频繁。往往资金在账上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广发银行北京分行个金部总经理田柳毅如是说。

他表示,与以前资金放在账上拿活期存款利息不同,超短期理财一经推出,确实满足了大资金的保值增值需求。“0.5%的活期存款利率和10%的短期理财年化利率当然不能同日而语。”田柳毅说,按照5000万元计算,同样是7天周期,两项资金收益相差9万余元。

现在监管机构叫停短期理财,确实给一些大客户带来了不便。而更为让银行头痛的是,叫停令一出,一些中小银行浑水摸鱼,打算将短期理财市场重新洗牌,分化拉拢一些大银行的客户资源。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证实,现在大客户对银行贡献度非常之高。全行千分之二的客户持有全行50%的金融资产。尤其是一些资金上千万元的大客户,一定是各家银行全力争取和服务的对象。“现在一些银行仍旧在“顶风”发行周末理财类的超短期产品,这样导致大资金客户从银行流出,这对我们的损失较大。”

开放式产品接力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巨大的短期理财产品需求,任何一家银行都不能坐视不管。

有数据显示,“禁短令”确实让理财产品迅速向1至3个月以内的产品集中,成为市场中最为庞大的一类期限理财产品。

“我们不能无视短期理财产品的禁令,所以,近段时间行里推出的都是类短期产品,比如将产品期限设计成为31天,或者35天。但是对于产品期限在几天这样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自然更不能轻易放弃阵地。”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现在银行纷纷通过发展滚动性和开放性理财产品来弥补短期理财产品的空缺。

调查显示,近期多家银行调高了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增强对短期限投资资金的吸引力。比如,继建行去年11月底全面上调3款开放式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后,工行去年12月亦宣布上调多款滚动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实际上,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与超短期理财产品类似,虽然存续期较长,但投资周期通常较短,以1周、2周、1个月居多,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短期理财产品满足短期投资资金的需求。从银行方面来说,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的吸金功力同样不容小觑。

不过,银行人士指出,虽然滚动性理财产品和开放式理财产品能够继续留住客户,满足他们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无法控制产品的具体赎回日期,银行借此拉存款、冲时点的愿望将落空。

不过有分析人士建议,超短期理财产品叫停对普通投资者影响不大。由于银行为了能够在到期日将资金留在银行,往往要求客户在到期日之后两天才能转出,综合来看,这无疑会大大压低产品的实际收益率。

短期理财产品篇4

2011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用“火爆”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

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

“目前3个月期以下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临近6月底,短期理财产品包括7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非常高,有些已经达到7%,这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例如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必须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通过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能独立测算出理财产品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要充分揭示风险,在产品存续期间和终结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肖芳表示。

短期理财产品篇5

8月17日,首只运作周期仅7天的超短期理财基金将公开募集,短期理财基金“全周期”格局初现,同时,19只短期理财基金还在证监会等待“排队进场”,等不及的产品则借助发起式基金来快速通过审批。

“全周期”格局初现

8月17日起,业内首只运作周期仅7天的超短期理财新品——工银瑞信7天理财债券型基金将在全国上柜,发售期仅4天,足可见近三个月来短期理财基金的市场亲睐度。加上此前相继推出的60天、30天、28天、21天、14天期产品,短期理财基金“全周期”格局已初现轮廓。

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目前短期理财有高达2.6万亿元的市场。此前,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发行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银行一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只剩下7天通知存款和7天滚动型理财,其不仅有最低5万元的资金要求,而且1.35%的年化收益率也无法与短期理财型基金比肩,一时间,短期理财基金遍地开花。

经过了三个月的热捧,短期理财产品市场依然是热情不减。证监会8月13日最新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公示表”显示,8月上旬获批的17只基金中,短期理财基金多达5只,依旧唱主角。同时,还有汇添富的理财28天债券型、华夏的理财30天债券型等19只30日以内短期理财基金正排队等待审批。

再度升温

面对高达2.6万亿元的“大蛋糕”,一直忙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基金公司纷纷开始攻城略地,甚至不惜撤掉已上报的基金,通过审批更快的发起式基金“开道”。

首批短期理财基金汇添富30天理财、华安月月鑫分别以244.2亿份和182.35亿份的首募规模震撼业界,基金公司规模也顺利实现“”。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汇添富和华安二季度末规模排名分别跃升至行业第7名、第8名。

在一季度末,富国资产规模还领先汇添富,一直没有考虑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不到三个月即被后者反超。倍感压力的富国分别于6月19日、29日向证监会提交了7天理财现金宝债券型、21天理财现金宝债券型发起式基金等两款短期理财产品的材料。或许是为了集中力量备战短期理财产品,富国还撤回了几只已上报的其他类型基金。

同时,发起式基金成为了短期理财基金的快捷通道。证监会8月13日的最新公告显示,富国的21天理财现金宝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工银瑞信的14天理财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中银的理财60天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正等待证监会审批。

根据以往经验,常规基金产品审批周期通常是三到四个月,发起式基金产品则只需一到一个半月。

谨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据几位业内人士告诉《金融理财》记者,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率目前已经开始下行,并且未来还存在下行的空间。

根据华泰联合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83只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为4.19%,而于5月9日成立、在同类产品中表现较好的汇添富30天理财债基在第一个运作期A类年化收益率为4.02%、B类为4.33%,在第二个运作期A类为3.715%、B类为4%。截至8月15日,汇添富理财30天A在最近运作期年化收益率为3.37%,汇添富理财30天B在最近运作期年化收益率为3.657%。华安月月鑫第一个运作期A类年化收益率为3.239%、B类为3.474%。同时,7月前三周,短期理财基金平均收益率持续跑输货基。

短期理财产品篇6

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暴跌,资金开始回流银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也明显升温。

6月16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联合国内4大知名网站对70万股民进行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逾九成投资者亏损,很多投资者“割肉”逃离股市、基市。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去年3月起出现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曾凭借风险低、收益高的优势受到追捧,但由于股市暴跌,新股发行遇冷,收益大幅萎缩,进入6月,打新产品几乎绝迹。与此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信贷或票据型产品及“改良版”货币市场基金等,纷纷以“替代品”身份,抢夺打新产品留下的地盘。

短期理财产品

最近,投资者丁女士买了10万元理财产品,与以往不同,这次的产品是一个月期限的。“想进股市,但目前跌得太惨,我也不敢抄底了,买短期理财,就算不让钱闲着吧。”她说。

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投资期限在6个月以下(含6个月)的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六成以上。如深发展的“金票据”和“卓越计划”均为一个月产品,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T计划”有1个月、3个月、6个月多个品种,还有“8天理财”产品。期限最短的理财产品为中国银行推出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7天”,预期最高收益率为年利率2.2%。这些产品都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每推一期,几天就认购一空。

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及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货币市场基金、新股申购、银行承兑汇票等投资管理工具,普遍具有本金安全可靠、流动性强等特点。但收益相对较低,年收益率多在5%以下,有的仅为3%。当前比较畅销的理财产品可分为票据类产品、央票和国债类产品及信托融资类产品。三者均为稳健、低风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分别为4%-5%、3.2%-3.8%和8%,票据类产品流动性好,风险度、收益率均居于三者中间位置,投资收益适中。

短期理财产品被看好的原因主要是本金、收益有保障,流动性好。

“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相对较低,但本金和收益都是有保障的,而且其良好的流动性抵冲了低收益。”有关理财专家表示,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其流动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理财产品出现期限越短越受欢迎的势头。相比半年期产品,目前1个月和3个月产品更受青睐。

据了解,自银行理财产品推出以来,产品期限一般为1年。而在经历了“收益门”后,各银行都将理财产品的存在周期进行了压缩。最长6个月,最短一周,超短期理财产品较好的流动性满足了很多客户资金周转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6月18日,所有在售的102只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小于或者等于6个月的为57只,占全部在售产品的55.89%。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其流动性。短期内银行可以很好地把握规避利率政策风险,同时满足了不愿意自己的“闲钱”长期被锁定的投资者。

信贷和票据理财产品

综观近期理财市场,信贷或票据型产品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信贷型理财产品主要分两类:一是与信托公司合作,募集资金投资于贷款类信托计划;另一类用于银行渠道中的相关客户。收益较高、稳定性好,是信贷型理财产品的卖点。

中信银行新推一款信贷型产品,计息期30天,资金投资于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若借款人按约定时间和方式偿还贷款本息,则产品年化收益将远超同期储蓄利率。建行则推出34天、78天、360天等不同期限的贷款型产品。理财师介绍,贷款类信托计划一般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类信托计划,大多有第三方银行担保,安全性优于单纯的信托项目。随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贷款类信托产品年收益率已提高至5%左右。

票据型产品也不可忽视,其特点就是“避险”,所选投资标的多为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承兑汇票,本金安全度高,收益相对稳定。各大银行的票据型理财产品均为系列产品,每月均有发售。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可考虑购买新推出的一年期票据类银行理财产品。现有银行推出的票据型产品,收益率一般4%-5%。相比结构性理财产品,票据型产品虽收益不高,但资金安全较有保障。

去年还相当少见的用于购买银行存兑汇票获利的票据产品,时下正成为银行个人理财的主打品种。工行、招行、深发展等商业银行均在高密度地推出这类产品。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据统计,工行在4月份推出的7款“稳得利”理财产品中,票据类就占了5款。6月15日刚刚结束发行的“稳得利”第21期产品也是一款票据产品,主要用于购买中国工商银行已贴现(转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所对应的票据资产。为满足流动性需求,该理财计划也可投资于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债券以及回购等银行间市场工具。而正在发行的第22期产品也以票据类信托计划为投资对象之一。

深发展银行的“聚财宝”金票据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属于票据产品,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已贴(转贴)现未到期的承兑银行汇票,结合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

去年受尽冷落的票据产品如今一跃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货是有原因的。受通胀持续蔓延影响,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6月初即一次性提高了1个百分点,累计达到17.5%的历史新高。银行贷款额度之紧可想而知。而银行通过发行票据类产品可集中投资者资金,为急需用款的企业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此举既可节省银行趋紧的贷款额度,又可满足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还可将原由银行享有的贴现收益转由投资者获得。

从投资者方面看,当前股市“跌跌不休”,金市、楼市等主要的个人投资市场均处于高风险状态中,而票据产品虽然跑不过CPI涨幅,但收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且风险很低、流动性强。

保本理财产品

资金希望寻找安全的避风港,而各商业银行迎合市场需求纷纷推出保本的理财产品,使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受宠。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最抢手的除了短期理财产品外,与信托贷款相结合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也再度受宠,而去年一度受到追捧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则受到冷落。

对于当下处于迷茫中的投资者来说,一些低风险、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值得考虑。这类产品尤其适合那些将资金安全性放在首位、且拥有较多闲置资金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农行新近推出的本利丰第3期“盛世华年信托融资计划第2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4%,且随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高于同期储蓄存款的收益。

在中信银行贵宾室,记者偶遇在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投资者老徐。他说自己从今年3月起一直半仓炒股,10万元的炒股资金闲置了几个月。前几天,他发现北京银行推出一款“本无忧”系列保本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从7天到9个月不等,收益率较同期限存款有明显优势。想着这半个月内可能股市没有行情,老徐购买了30万元的1个月产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耽误炒股还有收益。”老徐说。

北京银行此次推出的“本无忧”保本理财产品包括A系列(保本保息型)、B系列(保本浮动收益型)、C系列(保底收益嵌浮动收益型)。 该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表示,由于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不景气,市场对低风险投资品种的需求凸显,上半年银行最热销的理财产品当属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但明确提供银行保本的产品仍然偏少,无法满足低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特别是针对信托贷款项目银行不得提供担保的政策出台后,客户投资信托贷款类产品的风险有所加大。

货币市场基金

目前在股市弱市格局下,固定收益类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将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央行最近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历史最高点只剩1个百分点,这促使短期融资需求大增,银行间债券市场正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战场,收益有望水涨船高。

最近工行开通利添利账户业务,有7只货币市场基金可供挑选。利添利账户经过改良,实现T+0即时变现,流动性可与存款媲美,且进出完全免费。理财师指出,在市场行情走势未明、投资者还没有作出新的决策前,货币市场基金不失为简便的投资途径。通过“动态”持有货币市场基金,在发现市场重新走强后,可立即“杀入”,不至于因赎回时间所限而错失良机。

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应建立一个“应急账户”,它考虑更多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忽略资产的收益性,并且与投资账户区分开来,货币市场基金可成为应急资金的“好归宿”。

提前赎回收益会大减

当前短期理财产品有以天计算的,也有1个月、3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多在4%-5%,而投资对象多以银行信用为基础,风险极低,因此,成了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的新选择。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近日有权威机构报告称,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高企的通胀还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关于央行还将加息的预测仍不绝于耳。受这些因素影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股市、楼市的走势仍不明朗,稳健的票据理财仍将魅力不减。

短期理财也并不是没有任何风险,一般有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另外还有提前赎回风险。由于期限较短,短期理财产品大多不能提前支取,而一旦投资者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可以将保本理财产品在银行办理质押贷款获得本金80%以上的资金使用。此外,有的产品也有提前赎回条款,如某银行6个月美元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规定,银行在第一个季度末有一次提前终止权,而客户没有提前终止权,银行一旦行使提前终止权,可能意味着投资者收益打折。

短期理财产品篇7

股市持续低迷;申购新股连连亏损;公、私募基金吸引力下降;楼市也“不给力”,限购政策几乎让它成了无流通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只能作为投资附属品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却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最火爆的投资品种。

一方面,保本投资和稳定收益让它成为无风险资金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当央行不间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大银行也在疯狂般发展理财产品,使其成为吸储工具。

上半年发行近万款同比翻番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22日,下同)已发银行理财产品9544款,同比已经翻倍。其发行则呈现委托期限短、预期收益率高的特点。

不过,在银行因“差钱”而不断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相关投资风险也“水涨船高”。

与去年全年发售11789款的规模相比,今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去年全年的8成。

而与去年上半年发行4727款的规模相比,今年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经翻了一倍。

另外,从环比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去年三、四季度,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数量分别达到3202款和3545款,而到今年一季度,这一数量猛增到4854款,至6月22日,今年二季度也已经发行了4609款。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多,产品募集资金额也迅猛增长。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为7.05万亿元。

显然,今年上半年的募资水平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按照这一发行规模测算,今年全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募资金额将超过16万亿元。

这一数字是个什么概念?根据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为32.67万亿元。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全年募资额达到当前居民储蓄存款的一半左右。

今年1至5月,新增贷款不过3.53万亿元;今年前6个月,新发公募基金的募集资金约1553亿元,不足银行理财产品的零头。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出现井喷,与银行流动资金日渐吃紧有关。

从去年1月18日算起,至今年6月,央行已经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粗略估算,其累计回收流动性超过4.5万亿元(按照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3800亿元资金计算)。

一边是央行不断调高存准率收缩流动性,另一边银监会对银行存贷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银监会要求各银行自6月1日起执行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为了吸收存款解决资金面紧张的局面,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以解围。

尤其在月末,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而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可以为银行提供存款支持,主要因为在募集期内,这些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是以存款方式存在的。正是借助这一特点,银行使理财产品成为其揽储的一大方式。

事实上,考核压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在中间业务收入得到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另一大创收新项目时,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中间业务收入也贡献良多。

3个月以内短期产品占2/3

银行理财产品呈井喷式增长,与银行大量发行短期或者超短期理财产品有直接关系。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短,只有7天、6天,甚至有的产品只有2天委托期限。如6月17日农行发行的一款2011年“金钥匙?安心得利”第1318期个人专属人民币假日理财产品,就只有两天的委托期限。

由于委托期限短,这些理财产品的发行频率得到提高,在发行频率提高后,发行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

从理财产品委托期限来看,今年以来委托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与去年相比明显上升。

根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委托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37.47%,委托期限为1~3个月的占29.58%,3~6个月的占19.04%,6~12个月的占11%,12个月以上的不足2%。

另外,与去年相比,短期理财产品占比也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根据Wind统计,去年发行的1万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委托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占30.92%,1~3个月的占29.97%,两者合计占60.89%。

今年与去年相比,委托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提升了约7个百分点。

针对短期化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与宏观调控下,金融市场短期资金需求紧张相关。

目前,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财产品由于在发行前后的数日内能锁定客户资金,从而有助于缓解银行存款压力。如在销售期(一般3天左右),理财产品是以存款的形式在银行账面上。在赎回期也是如此。

今年6月以来,随着银监会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考核指标开始实施,各家银行存款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超短期理财产品更加受到银行的青睐。

此前,银行只在季末、月末发行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而从6月以来的数据看,日均存贷比考核实施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节奏趋于均衡,每天都有十几款新发产品面世。

6成以上预期收益率达3%~5%

在各家银行暗中争抢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被不断抬高。很多银行都打出跑赢CPI的宣传广告,以吸引投资者。

不过,在CPI如今达到5.5%甚至破6%的情形下,跑赢CPI确实有些困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大幅提高。

根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6.21%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0~2%之间、19.13%的预期收益率在2%~3%(含)之间、63.61%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含)之间,仅有39款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这些产品约占总数的0.41%。

由此可见,近9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之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还不能跑赢CPI。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居然高达20%甚至50%。其中,今年上半年发行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星展银行发行的一款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今年4月12日发行,产品名称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9期12个月国美电器股票挂钩澳元结构性投资产品,其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达50%,主要投资标的为股票,委托期限为12个月。

同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明显提升。根据Wind统计,去年65%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0~3%(含)之间、23.56%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含)之间,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有53款,这些产品约占总数的0.45%。

两相对比可知,与去年预期收益率在3%以下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今年这类产品占比大幅下降,其占比已经由去年的65%萎缩至今年的25%,而预期收益率在3%~5%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占比达到63.6%,占据主导地位。

警惕高风险高收益

但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整体提升的同时,其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加。

我们发现,随着预期收益率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那些收益率偏低的银保本固定型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偏高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目前,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有保证,银行理财产品被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浮动收益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在今年上半年发行的9000多款理财产品中,58.64%的银行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型产品,22.68%为保本浮动型产品,仅有18.68%为保本固定型。

而在去年的产品中,非保本型浮动型产品占比48.48%,保本浮动型产品占24.97%,保本固定型产品占26.55%。

风险偏高的非保本型产品占比提升了10个多百分点,约有5726款。这一产品占比的提高,无形中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短期理财产品篇8

“我们判断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明年银行的钱可能很紧。”一些银行业内人士明确表示,推出此类产品的目的就在于大量招揽存款为明年布局。

收益节节高

一般来说,期限越短的理财产品收益越低,但最近几天深圳多家银行推出的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收益不仅是活期存款的数倍,甚至能与较长期产品一较高下。去年12月27日,记者走访了兴业银行、工行、招行、深发展、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的网点,发现不少银行均在显著位置摆放资料,同时推介多款短期理财产品,且收益率都比较可观。

以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发售日截止到去年12月30日的一款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专门针对资金10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户,4天内净收益能达到年化3.8%的水平,如果资金量在500万元以上(含),则净收益可以达到年化4%。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于当日也发送短信强力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仅27日发售一天,期限3天年化收益率达3.4%。”而就在前几天,该行刚刚结束了一款期限7天年化收益率达4%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售。此外,该行同时还在销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期限为3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4%。

深发展则从去年12月23日起,一口气推出了“现金溢”、“腾跃计划”等5款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分别为3天、20天、182天,其中182天的“现金溢2010年101号”,如果认购金额达到100万元则年化收益可达4.6%。

旨在吸储

“去年年底我们的这类产品会很多,主要就是为了拉存款‘冲刺’。”某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发售期的就有三四款产品,接下来仍会继续滚动发售。而目前银行发售的主要以短期理财产品为主,是因为进入加息周期客户更青睐流动性高的产品。

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分行零售部门负责人则表示,他们专门面对高端客户,推出了比其他银行收益更高的短期理财产品,意在为今年业务布局。该负责人说,今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两次加息,预计今年还会有几次动作,加上信贷政策转向,银行的资金紧张会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他们趁着去年年底推出高息短期理财产品,一是为了在年底打响的揽储大战中继续留住老客户,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新客户。一旦有其他银行的高端客户被产品吸引过来,在这款短期理财产品期限结束后,他们将会推出其他后续产品和跟踪服务,以求留住客户在今年掌握主动权。

上一篇:官员财产公示范文 下一篇:财产公示范文